文章总汇

 

    个人简介

    公务员培训系列教材   吴江 主编

     

    目录:

    第一章 公务员通用能力/1

    公务员通用能力概述/1

    案例/7

    案例1:法国公务员培训的做法和经验/7

    案例2: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四大矛盾/12

    案例3:英国再分配调节措施向低收入者倾斜/17

    案例4:海尔

    ——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内容的组织创新/17

    案例5:宝洁如何运用市场调研开拓全球市场

    案例6:中西能否合璧

    ——西安杨森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33

    案例7: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39

    案例8:权为民用

    ——人民公仆郑培民/42

    第二章 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概述/47

    案例/54

    案例1:麻柳乡改革经验与服务型政府构建/54

    案例2:湖北省乡镇改革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59

    案例3:南京市“万人评议政府”绩效活动/64

    案例4:中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管理/70

    案例5:印度洋海啸之难/74

    案例6:疯牛病危机/80

    案例7:电子政务流程再造

    ——“全程办事代理制”的怀柔模式/85

    案例8:江苏省市政公用事业公共服务新模式探索/90

    案例9:广西五保村建设与政府管理职能调整/96

    第三章 公共政策/103

    公共政策概述/103

    案例/110

    案例1:深圳特区成立25年的成就及新形势下的历史使命/110

    案例2:西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纲要(试行)(节选)/115

    案例3:韩国“新村运动”、119

    案例4:沈阳市铁西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124

    案例5:年轻臂膀托起神六:中国航天完成人才代际跨越/129

    案例6: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134

    案例7:澳门回归五周年:“一国两制”成功付诸实践/139

    第四章 公共经济/143

    公共经济概述/143

    案例/150

    案例1:经济运行总体良好 宏观调控仍需加强

               ——2006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评价与分析/150

    案例2: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方式/155

    案例3:韩国钢铁工业现状及环境保护政策/158

    案例4:让公共财政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广大农村

              ——访财政部部长金人庆/162

    案例5:税制改革缘何依旧步履蹒跚/166

    案例6:公务车市场悄然变局/171

    案例7:2006年: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关键年/174

    案例8:国企改革关键年/174

    案例9:加快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184

    第五章 依法行政/189

    依法行政概述/189

    案例

    案例1:XX市人大成立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196

    案例2:夫妻看黄碟事件与住宅不受侵犯案/200

    案例3: XX市人民政府会议纪要被诉案/203

    案例4:马某诉XX市XX区环保局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案/209

    案例5:张某等诉乡政府不履行婚姻登记法定职责案/212

    案例6:某实业有限公司不服XX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政处罚案/215

    案例7:王某不服某市劳动局变更养老金申请行政复议案/220

    案例8: XX市公安局XX分局悬挂横幅行为名誉侵权案/223

    案例9:巴士车主要求确认警车违法并请求赔偿案/226

    后记/229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公务员培训系列教材  吴江 主编

    目录:

    第一部分 公务员通用能力/1

    基础知识/1

    (专题一)政治鉴别能力/9

    (专题二)依法执政能力/20

    (专题三)公共服务能力/23

    (专题四)调查研究能力/30

    (专题五)学习和创新能力/35

    (专题六)沟通协调能力/41

    (专题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45

    (专题八)心理调适能力/52

    第二部分 公共行政/57

    基础知识/57

    (专题一)行政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63

    (专题二)政府管理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70

    (专题三)政府绩效考核/74

    (专题四)政府人力资源管理/80

    (专题五)危机管理/90

    (专题六)政务信息化与电子政务/100

    (专题七)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106

    (专题八)公共权利监督与防范腐败/111

    第三部分 公共政策/119

    基础知识/119

    (专题一)改革开放政策/126

    (专题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30

    (专题三)区域协调发展政策/139

    (专题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148

    (专题五)人口、就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及社会保障体系/156

    (专题六)民族、宗教政策/164

    (专题七)外交政策与祖国统一/168

    第四部分 公共经济/175

    基础知识/175

    (专题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80

    (专题二)可持续发展政策/190

    (专题三)财政体制/198

    (专题四)税收体制/203

    (专题五)政府采购/208

    (专题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213

    (专题七)涉外经济/220

    第五部分 依法行政/227

    基础知识/227

    (专题一)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235

    (专题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239

    (专题三)宪法/245

    (专题四)行政法律规范的制定与使用/251

    (专题五)行政处罚制度/255

    (专题六)行政复议制度/262

    (专题七)行政诉讼制度/267

    (专题八)国家赔偿制度/271

    (专题九)行政监察制度/276

    后记/281

    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  2007年1月第1版


    公务员培训系列教材    吴江 主编

    目录:

    前言/1

    绪论 公务员通用能力:全面提升素质/1

    第一节  公务员通用能力基础知识/2

    第二节  提高公务员通用能力的途径与方法/13

    第一章  政治鉴别能力:点亮指路明灯/24

    第一节 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基础知识/25

    第二节 公务员提高政治鉴别能力的途径和方法/29

    第二章  依法行政能力:树立法治标杆/49

    第一节 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基础知识/50

    第二节 公务员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途径与方法/59

    第三章  公共服务能力:炼就新型角色/70

    第一节 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基础知识/72

    第二节 公务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78

    第四章  调查研究能力:争取发言权利/93

    第一节 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基础知识/94

    第二节 公务员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的途径与方法/102

    第五章 学习能力:完善自我修为/118

    第一节 公务员学习与学习能力基础知识/140

    第二节 公务员提高学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145

    第六章 沟通协调能力:搭建和谐新桥/139

    第一节 公务员沟通协调能力基础知识/140

    第二节 公务员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的途径和方法/164

    第七章 创新能力:增强前进动机/160

    第一节 公务员创新能力基础知识/184

    第二节 公务员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193

    第八章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信步疾风骤雨/183

    第一节 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基础知识/184

    第三节 公务员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193

    第九章 心理调适能力:塑造健康人格/206

    第一节 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基础知识/207

    第二节 公务员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的途径与方法/212

    附录:《公务员通用能力大讲堂》VCD简介/229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访谈录

    编者按:

        2007年2月1日,《电子政务》杂志社社长刘培一、编辑部主任宋文好、记者张建辉一行5人,采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要进行人事管理、人才开发、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国家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决策提供信息调研、理论论证和技术咨询服务,开展人事人才和公共行政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活动。采访期间,吴江教授围绕着电子政务这一主题,从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官”制度、电子政务运行机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电子政务理论基础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吴江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又曾专修行政管理和政治学,并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以来,吴江致力于领导科学、公共管理以及人事政策方面的研究教学和高层决策咨询等工作。作为一名学者,他耕耘勤奋,成果丰硕,近几年主持了国家软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未来十年中国电子政府的发展与对策研究》和《优化电子政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加入WTO与政府治理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考评改革及其对科学基金管理影响的研究》等一系列重大课题;领衔编撰了20余部专著,其中电子政务领域的著作有:《电子政务知识读本》《电子政务应用指南》《电子政务案例分析》《电子政务教程》《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等。

    一、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1.发展电子政务要以政府管理创新为动力

        电子政务对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政府改革应该如何在与电子政务的互动当中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7目前电子政务建设暴露出需求拉动不足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政府管理创新不够,对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以及回应不够及时,表

    现为政府创造不了需求,处于被动适应状态。发展电子政务归根到底是政府对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回应,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必然结果。政府创新的步伐迈得越大,电子政务发展的路子就越宽,两者呈正相关。

        近十多年来.正是西方国家政府掀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催生了电子政务的迅猛发展,各国政府相继以电子政务乌手段,从技术层面找到了解决政府规模与行政资源失配,政府绩效与公众需求脱节这两个困境问题的方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说到底也

    是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公共资源,为全社会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为此.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要求政府行政改革要大力发展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推进公共服务。然而我们至今还缺少完整的、能够与政府管理创新相呼应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在政府行政改革的总体思路上同样也缺少运用电子政务技术手段的方法创新。

        发展电子政务,不单纯是推进政府信息化,它必须是着眼于促进和服务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这里面的关键是要解决三个认识上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政府职能与行政效率的关系。小平同志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我们政府管了很多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情。他阐明了职能与效率的辩证关系,政府职能过宽,必然影响效率.滋生官僚主义。经过二十多年的政府改革,政府职能的确有了很大的转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日益明显.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效率是政府不能比的。但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仍然没有解决。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小政府模式,在推进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削弱了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减员并没增效,因为市场对此是失灵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民众就越被动员起来.公共事务就越繁多,政府面对的挑战也自然就越多,也就越要大幅度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效率:反过来.政府公共管理的效率越高.经济就越发展.社会就越进步,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也会随之增大,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供求关系。那种试图让市场替代政府作用.幻想经济发展了,政府的责任和规模就会越来越小,管理的事务就会越来越少.能力就可以越来越弱,是形而上的想法。有些同志到发达国家考察.印象总是他们的政府没管那么多的事,其实没看到他们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的精力和财力比我们更多,否则怎么会有那么高的行政成本7职能与效率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做正确的事和把事情做正确”。现在的问题是传统的管理方式、组织形态、技术手段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公共事务和公众需求,而电子政务正是提高政府效率的有效手段,能够以更高效率替代政府的部分岗位和机构.为大规模、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提供了可能性。美国在推进电子政务的第一个阶段就大量精简了政府的办公机构,在不减少政府管理和服务范围的前提下精简了机构。

        第二个问题是机构分工与行政效率的关系。长期以来机构改革中的主要思路就是职权划分.传统的行政管理有一个假设,就是专业职能分工越细越好,这个思路的逻辑起点就是效率来自于分工。每次机构改革的出发点都落在责权明确.减少扯皮,所以就会越分越细,越分越具体,生怕职能交叉,这是一种静态的管理者思维。事实上,任何公共事务的解决,都是由事物的内在联系决定的.而不是由外部管理的权限决定的。漠视社会事务和公众需求的复杂性、变化性、多元性,固守“在其位即可谋其政、守其土即可尽其责”的思维定势.是阻碍政府创新的最大顽症,在200 3年抗击非典的公共危机中就表现得非常充分。信息化社会把人们已经习惯的时空概念打破了,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的事务、所有的人之间都存在着特有的联系和矛盾,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独立管好一件事情,一定要依赖众多部门的合作才能做好。政府的能力来自于能否善于整合资源,能否增强部门之间、资源之间的依赖性、粘合性,打造一个无缝隙的政府。社会朝着不确定性、复杂性、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要按照这样一种变化规律来改造我们的政府机构。电子政务恰恰发挥的是一种点与点之间、每一个节点之间相互联系的共享、协同作用。

        第三个问题是集中管理与行政效率的关系。集中统一出效率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我们很习惯用这一种方式发展事业,现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思路很多是集权思路,要求全国统一模式,甚至用搞运动的办法掀起电子政务浪潮。电子政务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基础和教育

    基础,是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不同地区都会产生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因此,各级各地政府就要根据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的多元化特点,发展有本地特点的电子政务,总的方向不应是集权化而是分散化管理。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

    但不应该成为集权化管理的前提和理由。法国电子政务的模式相对来说更有借鉴意义。法国是个集权国家,但其电子政务不集权。法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思路有两条:第一,在各地方建设电子政务,首先要做到政府资源共享i第二.按照社会的需要多样化发展。

        因此,一定要有这样的思路:电子政务最终要创造出一种分散化、分权化管理的模式。这种分散化、分权化的管理模式要多样化。民众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必须与其相适应;最终电子政务是为个体化服务的,所以电子政务的多样化应该是个方向。

        2.发展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现在仍然混淆着政务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概念,认为电子政务就是政务信息化的升级.从办公自动化再往上升级就变成了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搞好了就能自动演变成完备的电子政务,或者说把政府职能搬上网.电子政务就算搞好了。按照这个逻辑,就是说办公自动化程度越高电子政务就越完备,反过来说.电子政务最后实现的结果就是把整个政府搬到网上去.这是很难做到的,也是不需要的。政府的很多工作是不能完全实现网络化的。实施电子政务的初衷不是完全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什么功能都用工具理性来解释,对于政府来说是行不通的。

        电子政务问世以后,有人就认为,政府是完全可以标准化的,是可以格式化的;政府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解决标准化、定量化、程序化的问题.智能化的政府才是一个理想的政府.即“傻瓜型”政府。这是一种误解,工业时代造就了一个严格等级的金字塔一一科层制

    政府,最终的命运是官僚主义百病丛生;信息时代是否要构建一个网络技术官僚体系一一网络制政府。电子政务最大的含义不在于它的技术化,也就是说“电子政务”的关键不在如何”电子”而在如何“政务”;更准确讲.电子政务不是政府的需求,而是信息社会推动的结果,是公众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新需求,它的难点就在于按照谁的需求做设计。电子政务最大的价值取向恰恰不在于它的技术理性和组织理性,而在于它的社会理性和个人理性。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对于电子政务的最大呼声在于公众的广泛参与。因为在互联网上,公众需要知情,知情之后人们就想参与,参与之后更进一步就想监督,就想分享公共治理的成果。所以让老百姓知情、参与、监督和选择,这是电子政务最根本的含义。

        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方向与我们政府所提的口号是一样的,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考虑如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对公众负责,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更好地接受人民的监督。200 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就曾经指出:“对广大群众迫切需要

    解决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如有可能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推动其解决,我们就应该下功夫切实加以推动。”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发展电子政务的基本指导思想,即电子政务发展的根本在于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这是有中国特色电子政务发展道路的根本性特征。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究竟是什么,市场监管当中存在什么问题,公众最需要什么;然后围绕这些问题,再考虑政府有什么资源,量力而行地发展电子政务。

        当今社会要求政府透明、规范.以便公众知情、监督。透明的基本条件就是推进政务公开。网络条件下的电子政务从根本上来说,是解决政府和社会互动,以避免封闭运作的问题。电子政务能够激发、动员大众的参与感.民众由此可以看清政府,可以监督政府,可以

    把知情权要回来,知情之后又能行使自己对政府的监督权。为此就要制定政府信息资源的目录.即信息公开的目录体系。制定这个体系的出发点就是信息资源能公开的一定要公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老百姓通过这个途径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当然监督并不

    等于干预政府的管理,而是在政府管理者做得不到位或者做错时,有一种途径对他们的管理工作进行纠错。

    二.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官”制度

        1.国外“信息官”制度剖析

        “信息官”制度是西方国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和我们政府中的信息技术队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信息官”的产生远远不是一个技术要素,而在于协调和共享资源,包括信息资源、行政资源等。“信息官”代表政府的一个整体.作为公务员队伍中独具特性的一部分,其本身又是一个共享资源,他们从事资源共享的职能任务。

        “信息官“不应是部门化的。比如在法国的一个省.设有一名政府的“首席信息官”,由省长助理担任.协调各部门信息官队伍。这支信息官队伍分散在各个部门,一半时间在各部门工作,一半时间在本部门工作。“信息官”的主要任务是与社会互动,成为联系社会与政府的桥梁。他们一方面要与社会的需求相联系.要了解社会对政府的需求以及每个政府部门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了解需求的过程中进行资源的规划整合.通过网络平台使得政府各部门形成一个整体,政府和社会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信息官”的作用发挥得越好,电子政务就越能顺利地推进。“信息官”在决策和执行之间起着很好的沟通作用:他们既能了解执行中的问题.并反馈到决策中去;同时又是民众与政府之间联系的纽带.公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另外,还是部门和政府联系的桥梁。如此看来,对”信息官”的要求很高。

        2.我国推行“信息官”制度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务员管理一直存有这样的问题.就是在政府机关里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重视,但又不可或缺。西方文官制度的实质就是专业制度,英国从建立文官制度起就有科学官员。设立这个制度的目的就是要把政府的工作人员专业化,专业到具体的职位上去,为政务官提供决策的专业支持。我国现在的公务员管理问题是延续了多年的干部身份管理制度引起的,现在说的干部身份只是将“干部”和工人、农民、军人有所区别,而模糊了“干部”内部的专业分工。政府机构里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在技术岗位上没有为他们设计晋升路径.技术岗位甚至没有职称,造成了技术岗位的人都要去竞争行政职位。

        我国已经颁布了《公务员法》,明确设有专业技术类的公务员,这一改革就可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专业技术程度,在决策中发挥专家的作用。技术类人员.也具备相当的行政地位.技术类的最高级别是首席专家,相当于行政首长级。

        “信息官”是伴随着信息化浪潮而诞生的公务员专业技术队伍的新成员,其组成和管理机制与其他专业具有相通性。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决策和执行机制是较为明确的,但从管理格局上看.从中央到地方则各有不同。应完善电子政务管理机制,试行集电子政务规划、

    建设、管理、研究等职能干一体的首席信息官制度.并建立相应的信息官管理体制。

      3.“信息官”的理想状态

        目前,我们的信息官主体还放在政府。从长远来看,“信息官”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内,“信息官”应该分布在各类公共事业部门。事业单位也应该有“信息官”,事业单位的信息官一方面要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要保持与政府的联系。“信息官”这支队伍要形成自己的体制,打破政务、商务、社区管理的界限,实现虚拟组织形态的电子治理。这种虚拟化的组织形态恰恰不在于明确界定谁是什么,它强调的是共性特征.这种形态下的“信息官”的作用就大了。

        “信息官”可能产生在政府、社区,也可能产生在企业、事业单位,这几种角色在信息官队伍中都应该有,而且是一体的,只不过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在企业中设立的信息官的作用很大,因为企业要开展电子商务.要与政府打交道。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官的区别仅仅是反映了不同层面上的不同需求而已,大家聚集到一起,是为了整合资源,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来自政府的“信息官”将来的工作模式可能是先在政府干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干一段时间,再到社区干一段时间;而来自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官可能也会轮流到其他地方工作,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同样,政府部门的信息官不一定局限于在一处工作,可能要负责几个部委。同类的业务可以划归一个组,不可分到部门。在工作过程中,人员不固定在一个点,可以经常互换。比如与财经相关的财政、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可以建立一支信息队伍:涉及到法律法规的.可以建立一支信息队伍;围绕着“四库”(注: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也可以来构建一支信息队伍。按照这样一种设想,在将来的社会生活当中,这样的一支“信息官”队伍有其特殊的地位.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所有的社会资源,强化社会管理。

        准确地说,应该把“信息官”定位在提供公益性服务和公共服务产品的特殊群体、独立的事业法人。可以把这种独立的法人协会化,成立一种行业协会。今后它的发展方向,应该成为一种独立的行业.应该是既存在于政府,又存在于事业单位、社区的三角互动的行业。

       4.“信息官”队伍的建设

        如何建立并稳定信息官队伍,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人才要流动才不至于知识老化,要创造机制,吸引人才并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卸任前,曾给美国联邦行政科学院下达一项研究课题,要求研究政府的信息官队伍,目的就是怎样留住并吸引他们真正能够在电子政务中发挥作用。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思路,建议在管理体制、待遇、公务员身份上以及与硅谷、知名大学等的科学家们相互间的人才交流方面,政府应建立一个信息官绿色通道。这个绿色通道是指:政府信息官只要把工作合同履行完毕,就可以不受部门限制,随时来随时走,可以到大学教书、硅谷挣钱。另外在待遇方面,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信息官的工资比同级公务员高50%一1 00%。正因为有随来随走的绿色通道带来的人才交叉和交流,以及待遇方面的政策导向.几年之后美国的信息官队伍得到加强而不是弱化。

        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做些整体战略性研究,包括信息官的人才流失问题,留住了的还有知识老化问题,如何通过人才的交叉、交流让我们的信息官队伍真正活跃起来.怎样吸引大学里一批批新的学者加入这支队伍。这些都属于这项研究的范围。我们国家目前

    还没有创造公务员流动的机制和条件。像美国政府信息官那样的人才流动,与平常的人才流动相比较,其节奏要快得多。这一点值得调研和总结.信息官的流动率应该保持在什么程度.应该将此作为一个课题认真予以研究。

    三、电子政务运行机制

        1.电子政务的宏观管理

        前几年讨论比较多的就是电子政务整体框架设计,最顶层的就是从国家层面进行设计。这些年形成的“信息孤岛”、“烟囱林立”现象.就是缺乏统一规划的产物。在各个部门竞相申报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时,谁强势谁就能把项目立起来。最后带来的后果有技术的因素,也有国家电子政务整个运行管理体制的因素.它们都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具体到细节上来说,这些工程当时没有统筹规划设计,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最底层的数据格式都不能很好地予以统一。

        现在的”金字工程”,这十几个”金”是个问题,电子政务是否应该这么做呢7这么下去用不了多少年就能到1 O O”金”,再这样做下去就又会导致部门化。我们用单个项目的办法来建设电子政务.实际上等于在分割资源。本来是一个好好的蛋糕.结果被分割得七零八落。“金字工程”的目标并不一致,没有一个基于国家信息化战略框架的共同目标。像“金税”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解决增值税的问题,已经搞了一期和二期工程,这个目的达到了,以后是否还是要按照部门的角度去做呢7对此应该重新设计,重新考虑。

        2.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置

        目前各部委对于信息技术队伍是从辅助性办公的角度来定位的,一般最早在办公厅下面设立一个机构.做一些资料收集、技术支持等的辅助性工作。随着职能的逐步扩大,以这支队伍为班底成立了信息中心,随后在机构设置上也就被划出去而成为事业单位编制。各信

    息中心在成为事业单位之后,基本上都在考虑做什么软件产品能在社会上好销售,对电子政务也就逐步漠视了,其具体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本部门的职能之外。设立信息中心的本意是希望有一个专门机构能强化信息化工作.然而”强化”的结果反而使其市场化,它要与社会上的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和竞争才能生存。很多信息中心在和信息技术公司联手做一些软件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做市场化竞争。这样一来.信息化管理的路子就走偏了。开发产品,走市场化竞争,本来是信息中心的弱势;而另一方面,政府有大量的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做,

    但信息中心的支持能力不足,如此.电子政务建设就形成了一个怪圈。

        这是由于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不同的部门都在管,谁也不负全部责任。因此.应该结合”信息官”的管理制度.优化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体制,从政府改革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信息官队伍的建设。

        3.需要强化政府信息主管部门的权威性

    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做好国家与地方之间、上下级部门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需要诸如技术、管理、制度等多种手段和方法的综利用;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负责整体规划、监督执行、资源分配,包括队伍建设、标准设立等方面工作。但目前我国政府信息主管部门缺乏这种有权威的协调管理功能,不能很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有些国家为了提高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权威性,设立了总理信息化办公室;有些国家为了统筹信息化建设,专门成立了一个政府部门。因此我国在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也应该适时在实践领域探索建立有效的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

    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1.绩效评估的出发点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是目前的热门话题。评估也是政府管理中的一个需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投入,以及投入之后有什么效果,对此公众需要知情;政府的主管部门也需要适时掌控。

        在目前的电子政务评估中.指标评估法是一个较为推崇的工具,但指标评估只是手段之一,电子政务的评估不能完全依赖指标。完全依赖数字化的指标.既不能控制,也无法预期。其实更应该注重过程的评估,由于资源有限、资金有限,过程评估主要是强化电子政务建

    设过程中,能不能用最小的成本产生最大的效益。

        现时的绩效评估出发点往往忽视成本控制。所谓控制成本过程,就在于怎么优选.比如说选定项目的优先排序应该是第一指标.每一级政府或部门建设电子政务,其选择的项目是不是最优.能不能做出优先排序以确保有限的资金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种指标就是评价

    电子政务的总体规划是否做到合理安排,也就是事前评估。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不完全具备条件,问题不在于想不想评估或者评什么.而在于有没有评估的队伍、评估的技术以及适合电子政务的评估方法。评估的队伍,评估的方法,评估前的准备,有什么评估的外部环境,谁在支持

    我们的评估,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必须与问责制相结合

        对电子政务的建设进行了绩效评估后由哪个部门负责约束,是否有相应的问责机制,也是设计评估体系时要考虑的重点。为此必须建立问责机制,包括通过立法途径,明确责任主体,权责一致.事权财权人权明确。每个项目都要资质认证,让有资质的队伍去干,对信息官进行问责.没有问责的评估,其意义不大。每审批一个项目,从各级人大就应该对这一级政府建立问责制,要追究这一级政府对该项目的责任。

        3.需要公众参与

        如果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广泛参与,这种评估也是没有意义的。电子政务就是花纳税人的钱来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不参与,公众不关注则与其初衷相背离。所以说评估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让社会知道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到了什么程度,有什么好处,起了什么作用。这样有利于大家的关注、支持和监督.最后真正的电子政务才能形成,它产生于民众之间,产生于民众的支持拥护之上。

    五.电子政务理论基础

        1.电子政务研究应立足于治理理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以“治理”为代表的新理论范式提出了多元的、自组织的、合作的的公共治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研究尚未步入正轨,我们的基础理论仍然是技术优先,仍然是以信息技术作为电子政务的基础。电子政务实际上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么在学科交叉当中的理论基础是什么7要研究今天的电子治理理论,而治理理论和电子技术能够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今天发展电子政务的理论基础。治理理论强调的就是互动、资源共享.强调全社会的参与。正因为治理理论的兴起、实践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才有了西方的电子政务兴起和迅速发展。

        有观点认为电子政务的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吴院长不大认同这个观点。作为公共管理的两大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治理理论的最大差别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效率,效率选择。公共选择理论是从经济理论移植过来的.用经济人的现象来解释公共现象。那么,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在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每个人、每个部门都在使用经济的规则、最大化的规则解释我们今天的政务管理和电子政务,那么电子政务就会仍然停留在一种项目建设上,它的作用远远发挥不了。

        2.电子政务研究方法论

        研究任何问题都讲求方法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大区别,现在电子政务本身独立的研究方法还没有形成。研究的方法是什么7研究的范式是什么7研究方法和方法论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信息资源不同于任何其他资源,比如说它不存在稀缺性问题、地

    区性问题。自然科学比较强调实验,强调实证性。研究电子政务,完全用实证性的方法不行。大家都知道,电子政务是需求导向.是把信息资源提供给社会,为公众提供服务,为民众提供一种参与权和一种知情权。对此是没办法进行实证研究的,这更需要一种伦理的解决方法,甚至很多是非理性的研究方法。这么多年来社会科学进行了不少实证性研究,然而最后出来的真正实证性的成果却非常少,最后都是一些不伦不类的实证。如果电子政务研究不考虑其伦理性、价值取向问题、非理性问题,而完全靠实证的研究方法,那么它最终导致的就是技术化倾向,这样电子政务只能走技术化道路。

    来源:《电子政务》出版社   2007年第3期


    ——评《政府绩效》 

      江 

        说到政府管理的重要性,所有的官员都会滔滔不绝地讲出一番道理,但如果联系到具体的绩效产出或政策产品,恐怕谁也难以拿出实证来说明是什么管理要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什么作用。由美国三位著名的公共管理学者帕特里夏·英格拉姆、菲利普·乔伊斯和艾美·内德尔·多纳克合著的论著《政府绩效——管理至关重要》,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揭开了管理与绩效的神秘面纱,这是近几年有关研究政府绩效论著中最有科学价值的、也最有实践意义的一部专著。早在十年前,这三位作者曾领导了一个轰动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府绩效研究项目”(简称:GPP),该项目历行6年,对美国联邦机构、州政府和一些较大的市镇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展开了评估。其成果包括了一些被广为熟知的有关管理制度和总体管理能力的评估结果,这些结果包含了相关政府本质特征的详细质量信息。这本书则对整个项目进行了全面报告,其中涉及到项目的理念、设计和方法,公开了数量可观的项目成果,并对项目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索。

        1997年,我曾到马克斯维尔学院专门拜访了帕特里夏·英格拉姆教授。在交流中我谈到了我1995年承担的一个研究项目《中国市县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以及在部分地区试点的情况。她很有兴趣地问我,在中国,进行绩效评估的为什么是领导班子?你们认为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和政府绩效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管理能力是如何影响政府绩效产出的?说实话,我们的研究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产生绩效的能力因素及标准究竟是什么,这也是长期困扰我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否以胜败论英雄?而她领导的绩效研究却独辟蹊径,抓住了绩效评估最本质却往往被忽视的问题——绩效管理能力。在以后几次的交流中,她反复强调有效的管理是政府总体绩效的基本保证;管理如何发挥作用以及何时发挥作用;政府的管理者及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运作情况如何影响着组织的绩效表现;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都有哪些要素,这些都应该成为未来分析绩效和理论研究的重点。

        在连续六年的项目研究以及对美国有关联邦机构和各级政府的评估实践中,英格拉姆教授领导的项目研究归纳出了一套管理能力的具体构成要素,对政府应如何整合这些构成要素从而优化自己的管理能力进行了明确说明,并用这套清晰的管理能力与要素模式来表述政府绩效评估,给出了一个清晰而又令人信服的美国政府管理能力现状的总结。与所有研究和推动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研究政府绩效本身的标准而是把管理能力作为其关注的核心。这样做的目的是制定并应用那些能够准确反映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能力的评测指标,从而更清楚地阐明管理的作用。能够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显然该书加深了我们对政府绩效和公共管理中的关键性因素的理解。

        该书所表述的管理“能力”是指政府统筹、发展、指导和控制其财政、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的内在能力。从本质上讲,就是政府在适当的地点和适当的时间利用适当资源的能力。因此,能力取决于管理者和制度的质量:拥有得力管理人员和完善管理制度的政府和机构具备很高的能力,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绩效;反之则不可能。政府的能力受四种重要手段驱动:政府管理制度的特点、领导重视的程度和特点、不同管理体制间的兼容性和融合度、政府采用结果管理的程度,同时,还受到政府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确定管理能力的评估标准,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管理制度的评估,二是领导作用的评估,三是体制间整合协调的评估,四是绩效结果的评估,五是管理环境评估。通过对这五个方面的评估,促使政府管理进行最大程度的改变:(1)政府要不断明确自己的目标及使命;(2)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政府的管理会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具有灵活性;(3)管理要素与绩效相联系时,预期的行动是有价值的;(4)为了实现更有效的绩效,新的领导权威需要来自于机构内外的力量和支持。

        研读这本专著,使我们从科学实证的逻辑结构层面理解了“管理至关重要”的公共管理理念,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对政府绩效的期望值要与政府真正的行为能力相一致,而且必须要创建这种能力。政府及其公务员都必须努力创建并维持一个有益于管理绩效的能力环境。(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国人事报》2007年3月26日


    ■科学衡量绩效,是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领导干部的基础与前提。用什么样的指标考核绩效,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绩效,干部就会相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绩效。

    ■领导绩效的本质就是对组织绩效所承担的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或者说是集体贡献和个人贡献。相对组织绩效来说,领导绩效是手段,是为组织绩效服务的。

    ■绩效考评系统的核心是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建立领导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一个评价事与评价人,评价组织与评价个人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系统。

        领导绩效是指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依据执政党确立的奋斗纲领和目标,在履行宪法赋予的国家职能和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的业绩和效果。科学衡量绩效,是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领导干部的基础与前提。用什么样的指标考核绩效,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绩效,干部就会相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绩效。领导绩效考评制度直接影响着干部的政绩观。因此,建立科学的领导绩效考评制度,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领导绩效考评的内涵和目标

        领导绩效考评是指考评机构对领导干部绩效表现的考核与评价活动。其内涵是对领导干部在组织群众实现本地区、本部门既定的规划和目标过程中,所进行的投入、产出、结果以及由它们所反映出的效率、效力、经济、公平、质量等维度设置绩效指标和标准,并在日常的干部管理和考核工作中围绕绩效指标收集有关领导活动趋向于既定目标的进展情况的信息,从而通过与绩效标准的比较,确定领导及其组织的绩效表现情况,进而对其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

        由于领导集体或领导者在一个组织中处于法人地位,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表现就不是个人的行为表现,而是代表组织的行为表现,他们要对组织的绩效负全责。因此,领导绩效的本质就是对组织绩效所承担的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或者说是集体贡献和个人贡献。相对组织绩效来说,领导绩效是手段,是为组织绩效服务的。因此,领导绩效考评既包括对组织的考评,也包括对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的考评,既包括对履行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绩效考评,也包括对党政机关内部管理的绩效考评。

        领导绩效考评既是管理组织的重要手段,又是管理干部的有效工具,其目的既要推动各部门工作高效运转,又要大力培养选拔优秀人才。领导绩效考评的目标设定,应考虑三个维度,一是发展战略目标,二是管理效率目标,三是人才开发目标。发展战略目标一般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各项事业发展战略,如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小城市发展战略、人才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根据自己的职能范围,制定的五年发展规划及目标。发展战略目标是统揽领导绩效的总目标,管理效率和人才开发是服从发展战略的具体绩效目标,这三个目标不是并列的关系。但是一些干部把绩效考评的目标单纯地设定在干部的晋升去留上,创造绩效就是为了追求提拔的价值取向,想方设法用所谓的“绩效”,为个人捞取好处。这些现象,严重侵害了群众利益,损害了党的形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选拔优秀人才不是最终目的,它是落实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资源条件。所以,我们必须始终把发展战略目标放在绩效考评的首位,离开了这个总目标,其他两个目标都会误导干部创造绩效的价值取向。管理效率目标是指通过绩效考评,推动和促进党政机关内部建立健全工作责任机制,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的问题。人才开发目标是指通过绩效考评,对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做出公正的评价,给予合理的奖励和报酬,发现优秀领导人才,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以及科学配置、合理交流人才资源。

        领导绩效考评的原则

        设计领导绩效考评体系,应是一个能够反映公共管理多元目标的价值标准体系,而不是传统的单一“效率取向”。因此,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价值导向原则——领导的绩效反映的不是一般的管理效率,而是反映了对较高价值的管理效益的追求。一定的绩效总是与一定的价值目标相联系的,绩效的本质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产出,是表明达到组织目标的成功度,因此,领导干部创造绩效的过程,就是追求组织目标的过程。遵循价值导向原则,就要求我们设计考评指标体系必须把着眼点放在现阶段社会发展正面临和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上,而不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社会主要矛盾不同,社会发展的整体价值取向就不同,评估领导绩效的指标体系也就不同。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执政为民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表达了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社会价值取向,这一社会价值取向对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确定起着决定性作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从总体上反映中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五个统筹”的原则。

        合法性原则——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绩效,是管理主体依据宪法和行政法规赋予的国家职能和公共权力,依法执政的结果。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关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中所产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它主要表现为行政投入和行政产出的关系;二是机关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它主要表现为公共供给与公共需求的关系。担负领导职务的高中级公务员在这两个方面都负有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领导绩效的所有表现应该都看作是有法可依和依法授权的组织作为,绝不是一种个人的随意作为,也不是像企业那样可以自负盈亏的市场行为。

        职能依据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正逐步从过去“无所不能”向“有限责任”转变,更多地强调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强调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通过政策服务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简化行政审批,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将该由社会组织行使的职能转交给社会组织,使市场和政府各自处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在设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把握好绩效的标准问题,主要指标必须是创造履行党政领导职能的绩效,而不能把全社会各种组织特别是需要企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项目和指标,再全部背在自己身上。

        领导的职能有层级的差别,也有专业分工的不同,这样就形成了纵向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横向的政府中的各个部门等管理部门。因此,管理主体不同,即公共服务供给者不同,意味着他们所管理的公共事务的性质、内容和方式就不同。他们的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评估时所划分的评估项目也不同。绩效目标和评估项目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评估标准。

        公众满意原则——社会公众的满意度是指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以及党政领导干部的公务活动的相对满意程度。领导活动是否相对地满足了社会公众的需求是领导绩效考评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设计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的准则。社会公众满意度在设计指标体系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否满足广大公众的利益需求,其程度总是相对的。这种满足的程度可划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等。同时,处于不同满意度层次上的社会公众的人数也是相对的。二是领导活动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与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也密切相关。领导是否建立了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渠道和机制、是否及时解答和处理社会公众反映的问题,这都应作为考评指标体系的重要系数。因为,领导绩效考评的过程就是通过评定与划分绩效的不同等级,来改善和回应社会公众对领导干部有效监督和批评的过程,也是提高领导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和公共责任的过程。

        领导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绩效考评系统的核心是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一个设计良好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全面正确衡量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工作的尺度,它将清楚地表达领导工作的目的和目标,定义提供的产出和结果,并指定这些产出和结果所期望的质量等级。

        建立领导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一个评价事与评价人,评价组织与评价个人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系统。组织绩效考评是以组织承担的管理职能和目标任务为基本依据,领导绩效考评则以任期内的目标责任为基本依据,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绩效目标来说是一致的,组织目标就是领导目标,这与一般个人绩效目标是不同的。但考评组织绩效的目的是促进组织效益的最大化,而考评领导绩效的目的是促进领导效益的最大化。组织绩效关注的是组织履行法定职能的表现,要求组织行为的理性化、合法化与规范化,行为规范,运转协调是组织效率的保障。领导绩效则更加关注领导者的理性行为和主观能动作用,强调领导干部的创造性活动,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带领群众实现既定目标为导向。同时,领导绩效考评的主体不同,指标设定也有很大差异。所以领导绩效相比组织绩效更富有弹性特点和应变特点。因此,设计考评指标体系既要考虑领导履行组织职能的基本考评指标,又要有鼓励领导变革创新的动态考评指标;既要有规范领导的通用性考评指标,也要有反映领导角色差异的特殊性考评指标;既要有任免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规定的任期考核指标,也要有管理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指标;既要有定性考评指标,也要有定量考评指标。综合以上各种因素,我们认为领导绩效考评指标设计应以通用性指标为基础,以管理职能为依据,以服务社会和服务群众为导向,具体可分为领导作用指标与领导效益指标两大类。

        领导作用指标是指领导集体和个人为促进组织绩效、实现组织目标所投入的管理要素。具体包括领导能力、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协调公共关系、管理创新五项指标。领导效益指标是指领导作用对组织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及结果。具体包括群众满意度、社会贡献度、主要绩效的成果、公共支出效果、组织发展的效果五项指标。这个指标体系,可视为一个通用管理考评指标体系,重点强调的是管理绩效和服务绩效,通过领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使组织目标顺利实现,并取得良好的组织效益。在各项标准中,根据组织的不同职能,可设定具体的二级指标,每项指标可视不同要求予以量化,但并不要求都必须量化,关键是指标描述的清晰化,质量标准的具体化。(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人事报》2007年3月30日


    当前,在各级政府人事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是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改革措施。政府之所以必须承担起公共服务的职责,是因为只有政府才能代表和维护公共利益,才能满足公民的公共需求。由此可以得出:公共利益是人才公共服务的唯一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理解这一准则,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公共服务其内涵有三层意思:一是政府只能在公共领域发挥职能作用,是公共代理人角色,为所有公众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二是政府的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确保公共利益公平分配,以及公共利益不受到侵蚀;三是政府及其所属机构提供的服务产品,必须是和公共利益相关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产品,不能有盈利和自利行为。按照这一界定我们对人才公共服务的内涵也可以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义:即政府人才管理部门及其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为保障公共利益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支配地位,维护人才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并根据人才的公共需求所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把公共利益作为我们建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价值准则,对于统一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人才公共服务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明确政府的角色和责任。公共服务职能为什么长期缺位?政府该管的事为什么没有管好?一是观念问题,二是投入问题。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主要精力在抓经济建设,主要投入在国有企业和基本建设项目,而对于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诸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关注不够,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角色错位缺位现象。而依靠市场为什么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有了钱,为什么反而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就不了业,养不了老呢?问题就在于公共利益被市场行为侵蚀了!当社会成员都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求生存时,有谁站出来维护公共利益呢?谁来唤醒我们的“心灵工程师”、“白衣天使”、“护花园丁”?只有政府才能承担起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这也是公民信任政府公务员的唯一理由。比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于个体来说是个市场选择问题,对于整体来说则是就业政策问题,政府必须承担这个责任,人才公共服务的首要职责就是促进就业,创造就业是公共利益的追求。因此,维护公共利益是政府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责任。

    其次,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应该大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政府的职能进一步转变,实现政企分开。现在有句话,说凡是市场能做的,政府都不要干预,凡是市场不能做或不愿做的,政府来做。听起来蛮有道理,但是很难操作。我们常说市场是利益驱动,无利不起早。那么,政府为什么无利要起早呢?纳税人花钱为什么容忍政府去做无利之事?其实,政府也是“利益驱动”,所不同的是公共利益的驱动,两个不同的利益导向,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同时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不同利益需求。但政府总是在寻求公共利益的需求在那里?并以此界定和市场的分工与关系调整。人才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关系,只能用公共利益的需求来调整和界定。

    第三,找准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定位。目前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地位很尴尬,单位性质、职能作用、服务方式,越搞越不明确,脚踩两只船,哪边有利就朝哪边靠。问题的症结在于人才公共服务事业,运用何种资源,谁来买单?能否买得起?买不起怎么办?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采取管办不分的方式,弊端很多,致使服务机构行政化、服务人员干部化,服务方式机关化,经费投入自主化。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难点,在于政事关系、事企关系理不顺,公共服务的监管主体和执行主体存在错位和越位问题。政府与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是裁判和运动员的关系,本不该错位越位,一个监管角色,一个执行角色。问题出在大前提上,这就是必须认同和遵守一个游戏规则,这就是运用公共资源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而目前的游戏规则并不一致,政府这个裁判吹的是公共利益规则的哨,但不愿意为公共利益买单,或买不起这个单。而人才服务机构踢的是市场交易规则的球,政府的哨叫不停、罚不下这个运动员。

    政事分开原则不能照搬政企分开原则,政事关系不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服务事业光靠政府做不了,推向市场也不行。政事关系是有合有分的关系,不能只讲分,不讲合。在公共服务的资源利用上是整合关系,在服务职能的责任上是分工关系,目的是公共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既然是有合有分关系,运行基本规则就要保持一致。人才服务机构不能搞两套游戏规则,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公共利益和自身利益不可能同时产生效益最大化。当然,维护公共利益,也不能不计成本,不讲质量。所以提高公共支出的有效性,加强公共服务的绩效考核,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搞活服务运行机制,才是根本出路。(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人事报》2007年10月26日总第1166期


    ——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该不该取消 

     

      主持人本报记者 朱亚勤

      出场嘉宾 

      吴  江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研究员

      “我个人认为,事业单位是不是能够取消行政级别,取决于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职能联系和法律关系。也就是说,要根据事业单位行使权力的性质而区别对待。”

      苏海南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    资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事业单位取消行政级别的改革将有一个过程。现在配备的干部本身有级别,最近几年内,可以对其个人按原有行政级别来安排。但是对于单位来说,则可以取消行政级别。”

      高小平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    兼秘书长  研究员

      “绩效评估是对公共服务加强监管的有效手段。如果公共资源被内部人不当地分配了,绩效肯定会受影响。”

      沈荣华 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    研究所名誉所长  研究员

        “政事分开不能完全照搬政企分开,必须在改革的实践中,探索一条政事分开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新路。”

    编者按

        9月21日,本报《特别关注》版推出了《激赏之中有质疑——深圳事业单位改革引发争议》的报道,5位专家学者应邀对深圳市推出的一系列颇具新意的改革方案进行了前瞻和探讨。广大读者对该报道反响热烈。

        应读者要求,今天本报记者再度邀请了4位对事业单位改革颇有研究的专家,就此次深圳事业单位改革涉及的若干核心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对话,希望能对基层事业单位改革的操作者或关心此项工作的读者有所启示。所载观点不代表本报意见。

    焦点一: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该不该取消

        背景:1996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就已明确提出,要“遵循政事分开的方向,逐步取消事业单位机构的行政级别”。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改革方向在以后的事业单位改革中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相反,有些部门(如高等院校等),还强化了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

        主持人:欢迎4位嘉宾的到来。前不久,深圳市在事业单位改革方案中提出,“取消现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在现有干部管理权限维持不变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职位职级管理制度”。这一提法刚一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大家看来,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能否取消?

        沈荣华:政事不分的“行政主导型”事业体制,使“官本位”趋势愈演愈烈,严重制约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影响了优秀青年专家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机制和动力。因此,我是积极赞成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的,是这项改革的极力支持者、鼓吹者。

        然而,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合理借鉴国外公共服务部门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行职位职级管理等制度,并做好必要的改革保障工作,体现改革的过渡性,把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有机结合起来,平稳有序地推进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

        苏海南: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论是企业也好,还是事业单位也好,都不应该搞行政级别。行政级别与事业单位的贡献大小并无直接联系,对事业单位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也没有正向帮助。取消行政级别,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行政执法类的事业单位,以后应纳入到公务员队伍中去。非行政执法类的其他事业单位,都应该取消行政级别。

        行政级别是我们中国的特色,干部的安排、阅读文件的范围等,都和行政级别挂钩。因此,取消行政级别的改革将有一个过程。首先,事业单位应该淡化行政级别;其次,具备条件的,就取消行政级别。现在配备的干部本身有级别,最近几年内,可以对其个人按原有行政级别来安排。但是对于单位来说,则可以取消行政级别。

        吴  江: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是政事不分的产物,也是长期形成的干部管理体制决定的。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一个重要目的是政事分开,这就要求解决“一切以行政级别划线”的弊端,但不等于简单地取消所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我个人认为,事业单位是不是能够取消行政级别,取决于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职能联系和法律关系。也就是说,要根据事业单位行使权力的性质而区别对待。就整体来说,多数直接从事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不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比如学校、医院和文艺单位等等,可以独立成为社会法人组织,与政府不存在隶属关系,对这样的事业单位来说,有行政级别弊大于利。

       反之,一些干部培训机构、履行监督职能的技术部门以及直接为政策服务的研究机构、宣传机构,如党校、证监会、新华社、社科院等,它们是在政府授权之下履行国家的公共职能,所以不能简单地取消其行政级别。这些机构如果取消行政级别,就无法正常履行正常职能。

       所谓的行政级别,就意味着在每一个公共组织层级上对国家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掌握不同的公共资源,履行不同的职能和权力。我们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实际是党政机关的辅助性机构,工作性质本身就决定了其行政隶属关系。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取消行政级别。

        高小平: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分类改革。取消行政级别与否,也应该分类来研究这个问题。

        在目前界定的三类事业单位中,承担政府转移的部分行政职能、公益性很强、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这部分还应保留行政级别。有了行政级别,可以便于管理和开展工作。

        还有一类,准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有一部分市场活动范围的,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可以逐步取消行政级别,但要有一个过渡期。比如国务院各部委直属的报社、出版社、文化类单位,也包括高校等既有公共服务的因素,同时有产业化因素的事业单位。

        第三类,是纯市场化的、按照企业管理方式运行的、可以进入市场的事业单位,如会计事务所、各类认证机构等,这些就可以取消行政级别,工资待遇按照一定的规定执行。不过,还可以保留单项的政治待遇,比如看文件、出席会议等。另外,对这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取消行政级别应该有年龄界限,应该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那些接近退休的,最好还是保留行政级别;那些年轻的,就可以完全市场化。

    焦点二:“以事定费”是否可行

        背景:长期以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拨款,基本上是按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安排工资福利和公用经费,即“按人头拨款”。这样做的结果是造成事业单位人员不断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成为人们对于事业单位的指责焦点。

        主持人:从按人头拨款到实行“以事定费”,深圳此次对事业单位的财政供养方式作出根本改变。那么,“以事定费”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是否可行?

        沈荣华:对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实行由编制等部门界定单位承担符合公共财政承担的职能和事项,由财政“以事定费”,这是一大创造。它是解决我国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加重的根本办法。

        1990年代,我在上海一项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课题中,就提出改革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方式,从“拨款制”转向“项目制”。项目制实际就是以项目定经费,不是按照人头定经费。“以事定费”关键要建立一个“以事定费”的评估机构,这个机构最好是专业化、社会化的,光靠编制、财政部门是不够的。

        吴  江:我认为,实行“以事定费”首先要有两个前提。一是公共财政能否有实力购买全部公共事业产品。二是对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本的价值能否给予科学评估衡量。事实上,政府能够支付的,只能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产品,绝大多数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要运用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才能实现,如大学教育、科研院所、医院、新闻出版、演艺团体等提供的公共服务,完全“以事定费”是行不通的。

      “以事定费”实际是政府的“外包制”,这从经济和效率角度是合理的。但不是所有事业单位都能够适合这种作法。对“以事定费”要有科学合理的界定,否则就会导致逻辑错误,即“事比人重要,事值钱人不值钱”,这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看到事业单位的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仍然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以公共职责为最高使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无私奉献为最终归属,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绝不是拿金钱能够计算出来的。结论是一律实行“以事定费”,一是政府买不起所有服务,二是金钱买不起“人心”。

        苏海南:“以事定费”这种改革的探索,从大方向上看是对的。目前,纯公益型和准公益型事业单位可以探索走“以事定费”这条路。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就让它直接进入市场,转制为企业。在具体探索实施“以事定费”时,为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可以有两类选择。

        一类是对少数人员构成素质高、历史包袱少的事业单位,可以探索一步到位“以事定费”。另一类是对大多数公益型和准公益型事业单位,可采取两种途径分步改革:一种途径是按人来界定,走“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的路子。对那些能力弱、年龄大、无法适应“以事定费”改革的人员,仍然按人头拨款由财政养起来,但以后这部分人头费不会多涨;而对那些有能力适应改革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的人员,则按照市场机制“以事定费”,让“新人”发挥他们的能力,作出更大的贡献,获得比“老人”更多的报酬,当然,“新人”同时也面临较大的风险。

        另外一种途径是新老办法结合并用。对公益性事业单位,政府这些年给的经费也不多,既有的经费可以继续拨,但以后不再增加,采取一步封死的做法。这些事业单位额外需要经费,就去揽“以事定费”的活,由政府提出项目,你完成任务,获得收入。这实际上是对经费缺口实行“以事定费”。

        国外没有事业单位,也基本没有给事业单位定编制的概念。政府一般都是按“事”的工作量大小或“事”的数量质量来确定费用,对前者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院等,即按其工作量等定人定经费;对后者如科研项目、公共设施设计等,即按完成该项目需投入的人力、智力等确定价格,向社会招标购买。经过许多年的运作,国外在这方面已形成比较规范的做法。

    焦点三:法人治理结构如何确保公共服务方向

        背景:法人治理结构又称为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公司作为法人,也就是作为由法律赋予了人格的团体人、实体人,需要有相适应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机构,使之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行使权利,承担责任。这种体制和机构被称之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作为我国四种法人之一,事业单位目前基本上很少实行法人治理结构。

        主持人:事业单位运用的是国有资产。请问,实行法人治理结构,事业单位如何避免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冲突,并确保其公共利益方向?

        吴  江:实行法人治理结构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即政府放权,使事业单位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但是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必然存在公共利益与事业单位个体利益的矛盾。要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我认为根本出路在于建立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代表公共利益的组织要防止内部人控制。要让我们每个病人、每个家长、每个学生,都能够来监管我们的医院和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是一种通过社会形成的自我约束体制,要靠社会公共服务对象对事业单位形成刚性的约束力。

       内部人控制是将来公共事业单位的隐患。它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不能把公共利益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当政府直接管的时候,他的游戏规则和政府是一样的。当政府放权了,政事分开了,它把游戏规则就有可能变成谋取集团利益最大化了。

       所以说,政府的市场监管不能缺位,要保证公共服务组织、公益事业单位仍然把公共利益作为主导。从这方面来说,法人治理结构关键在于领导人的选拔和监督制度,比如要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人员,有的事业单位就得由上级组织任命领导人员;有些法人治理结构就需要社会产生独立董事。

        高小平:首先,事业单位要有明确的章程,并且其章程的制定应在政府的指导下,广泛听取社会服务对象和事业单位内部职工的意见;其次,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该是上级委派的,或者是有政府代表参与的;第三,要加强监督,并实施有效的监管。通过审计、纪律检查、行政监察等方式,建立保持一种经常性的监督机制。第四,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绩效评估是对公共服务加强监管的有效手段。如果公共资源被内部人不当地分配了,绩效肯定会受影响。

        沈荣华: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以后,如何确保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方向,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事业单位治理结构的动力机制问题。在事业单位中,由于真正的出资人是国家,坐在理事会、管理层、监事会中的成员并非是出资人本身,而是由出资人(国家)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聘用的各类管理人员,他们都可能对事业单位的法人资产不负责任,从而造成事业单位的效率低下,公共服务没有加强,群众满意度没有提高。因此,要保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运作,必须加强动力机制。这个动力机制,就是要在党管干部的原则下,在事业单位中建立国家出资人代表的选用、激励、考核机制,以保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苏海南:这个跟把握国有企业经营方向类似。国有企业也有法人治理结构,但并不影响到国家有关政策和目标的实现。

        要使国有事业单位确保公共服务方向,有几个渠道:一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要对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明确的要求;二是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理事会成员和行政执行人,需要由政府挑选和任命;第三,如果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运用,偏离了公共利益方向,国家可以抽走国有资产。今后,还应该发展一些非国有事业单位,让民间人士、资本也参与公共事业的建设。

    焦点四:政事分开能否效仿政企分开

        背景: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正面临着“政事分开”的最艰难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事分开。

        主持人:政事分开,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政事分开能否仿效政企分开,二者有何不同?

        沈荣华:实行政事分开,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标志。那么,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与企业公司法人结构两者有什么联系,区别是什么。我想,事业单位要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原因与公司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由于委托——代理关系。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就是要让事业单位独立、合法、有效、合理地支配自己依法获得的法人财产,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这一点看,事业单位与公司是相同的。

        但是,事业单位法人与公司法人有本质上的区别:一是事业单位是国有资本投入,而公司是多元投资主体投入;二是事业单位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而公司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三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国家财政资金供养,而公司人员由公司有偿聘用。所以,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绝不是企业的“股东”模式,应当是当今的“共同治理模式”(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因此,政事分开不能完全照搬政企分开,必须在改革的实践中,探索一条政事分开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新路。

        高小平:政企分开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其实质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负责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而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二者的职能完全不同。

        而政事分开遵循的是公共管理的运行规律和政治发展的规律。政府和事业单位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他们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而且是为市场经济主体服务,本身都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所以说,政事分开是有行政权力的机构,和没有行政权力而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机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权力运作方式的调整和对权力运行的规范化。政府和事业单位都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是运用行政权力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是运用非行政权力的国家资源提供公共服务。

        苏海南: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主要是涉及的领域不同,它们的功效和目的也不同。

        政企分开是政府不直接去运作经济建设领域的事情,以便于把经济方面的发展和政府权力切割开,避免行政权力对企业和市场运作造成不该有的干扰,从而影响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也便于政府不当运动员,只当裁判员,从宏观角度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主要职能,从而保证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

    政事分开,主要是指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领域。政府不直接做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具体事项,将其交事业单位去做,政府只管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宏观规划、制定规则等事情,也是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以利于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运作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所以,政事分开可以借鉴政企分开的经验,但必须有自己的特点。

    来源:《中国人事报》2007年11月2日总第1169期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七大首次将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和党章,这是新时期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机遇,凸显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实现科学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

        但是,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队伍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党政干部队伍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亟待提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在区域、城乡、产业间分布不甚合理;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不够系统配套,人才工作体制尚不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人才开发投入不足,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亟待建立。

        这是新时期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背景。从政府人事部门的角度,需要树立大人事观念,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努力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强国战略不仅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科学发展本身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科学发展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度一致。

        以人为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就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克服长期以来的“见物不见人”的落后思维。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上就要努力建设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人为本,在政治建设上就要大力提高党政干部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提高各级党政干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以人为本,在推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上就要注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以人为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就要确实重视和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

        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关键在于提升人才资源质量。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以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为基础和保障。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发展的关键因素,这进一步证明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因此,又好又快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人才从量的扩大进入质的提升,要求能培养和开发成为强国资源的人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战略要从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转变为素质较高、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排序,形成质量优先的人才资源开发新观念。

        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加快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当前,人才资源开发,已经从单项人才资源开发发展到需要系统开发和统筹兼顾,需要对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人才资源开发进行综合协调和统筹兼顾。

        因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要紧紧扣住方方面面的人才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要加速调整人才队伍结构,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促进人才的能级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的合理配置。

        以建设人才资源强国为目标,不断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入。当前,我国各类人才总数近8000万,但还远不是人力资源强国。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比例不足10%,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不到10%。要转化成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使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变成更多的人才资源。

        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刻不容缓。要在政策导向上确立人力资本优先发展原则,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优先发展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尽快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和人才培养的比重。

        健全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让广大人才尽快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生产要素尤其是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化,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这些要素主要体现那些劳动付出更多特别是掌握复杂劳动技能的人才,那些掌握一定的资本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人才身上。广大人才以技术与管理入股方式及其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应该制度化、法律化,这也是逐步形成合理的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客观要求。

        因此,要健全各类人才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使广大人才尽快、逐步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这样,他们创造的社会财富也会大量增加,社会的稳定性也会进一步增强。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

     


    效率与公平,是两个永恒的经济主题。两者是矛盾冲突的, 有时难以兼顾;并且要有所侧重,尤其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从另一侧面看,它们又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有所偏颇,会影响整体的经济发展目标。

    目前的中国社会,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不仅强调GDP 增长,把蛋糕做大;而且开始重视公平问题,考虑如何把每块蛋糕切准、分好。

    中共六中全会上提出,把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一项重大的制度建设任务。

    “跷跷板”的两端

    从历史传统看,祖祖辈辈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民众“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均就等于不公,不公就要闹革命。因此,平均就意味着平等。马克思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后,变成了人人都可以分享的“大锅饭”原则,老百姓普遍认可和适应了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这种分配制度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劳动者可以不按劳取酬,可以不凭能力择岗,只须凭借国家认定的不同身份,终身领取报酬。然而,这种平均主义最终导致了最大的分配不公,最严重地伤害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发挥了作用,允许先富政策成为导向,市场利益主体开始多元化发展,分配方式也以多种方式并存。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短短的二十年里,不仅拉动了中国经济飞速地增长,也极大地激发了数以亿计的社会成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热情与能量。

    但是,不完善的市场分配机制并没有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的利益成果,不合理的差距造成了贫富两极的分化现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拉大的趋势。

    据统计,目前中国内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四个省市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比最低的四个省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高7000—10000 元左右,比2000 年的差距翻了一番;我国城镇中最高最低20%收入户收入之比为5.7倍, 比2000 年的3.6 倍扩大了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22 ∶ 1, 与2000 年2.46∶ 1 相比呈继续扩大趋势。

    从“大锅饭”到两极分化,一个分配不公走向了另一个分配不公。在许多方面,并且是两种分配不公现象并存。科学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已成为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刻不容缓的大事。

    机会、权利公平应先行

    公平分配的核心和精髓是让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分配权利和分配机会,这样才能保证分配起点、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的公平。事实上,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收入差距并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并不会激起人们的仇富心理——只要富人是靠合法的劳动致富。真正可怕的在于分配机会和分配权利的不平等,因为机会和权利的不公平更容易使人产生掠夺感,这种掠夺感在贫富差距拉大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更为清晰和沉重。

    不平等的分配机会、不均衡的国有资源收益参与分配,导致分配起点的不公平;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项改革措施不到位,导致分配过程的不公平。而正是这些分配起点、分配过程的不公平,以及社会保障的不均衡和再分配的逆向调节,才导致目前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分配机会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人们占有公共资源的不均衡,身份、权力、公共资源、地域等非分配要素进入分配领域,少数单位和个人利用公权、动用公共财力、依靠特许经营获得垄断利润,导致国家利益行业化,行业利益单位化,单位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大敌,也是分配起点不公的魁首。二是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享受公共产品机会的不平等,也直接导致分配的不公平。例如“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村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低,缺乏现代化的产业组织。

    因此,要缩小收入差距,必须在市场经济中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必然要求国家开放所有的行业部门,让所有的市场主体都有可能获得公平竞争和公平分配的机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腐败治住,使垄断行业实现市场化。分配权利的公平,主要是指社会成员依法应享有的参与分配的权和利,让各种生产要素能够依据其价值和贡献在市场上实现其价格的权利。目前,劳资关系呈现出资强劳弱的态势。客观上,由于双方占有资源不同,劳资关系天然地就具有资强劳弱的特征,不同的生产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位置大不相同,所起的作用必然不同,那么利益分配上的差距肯定是天壤之别。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相当一部分企业工时长、工资低、社会保障缺位,拖欠工资更成为顽症,劳资关系的天平严重倾斜,利益失衡导致的劳资冲突频繁发生。

    在机关事业单位,分配权利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同工不同酬、劳动力价格偏离价值、部门公共资源掌控者自我分配权力过大等。劳动者应该享有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的平等权利,但机关事业单位中存在的相同职务或职称同城不同待遇,部分经营性事业单位甚至还存在着“临时工干、正式工看,待遇却相差一半”的现象。

    因此,必须注重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一个拥有公平竞争和公平分配机会的“初始条件”:一是均衡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这是脱贫和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二是打破垄断,尽可能让各行业公平竞争;三是明晰生产要素的产权属性,杜绝非分配要素进入分配领域;四是着力解决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打破劳动力流动壁垒,为缩小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创造“初始条件”;五是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规范分配秩序。

    建立利益均衡机制是关键

    市场经济绝不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制度。就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国家看,一个好的市场经济需要种种政治、社会的制度安排和它配套,这些配套制度安排所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调整分配关系,实现利益均衡的问题。

    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应该是以公平利益导向下的市场均衡机制为主体,以政府直接均衡机制和社会均衡机制为补充,建立效率与公平并举的利益共同体,这一利益均衡机制包含了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市场均衡机制、政府直接均衡机制、社会均衡机制。

    公平利益导向下的市场均衡机制是指在政府间接调节下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一种利益均衡方式,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市场均衡机制既要强调市场均衡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公平的利益“诱导”。这种公平利益导向下的市场均衡机制,应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均衡机制的主体。

    政府直接均衡机制是指政府根据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目标的要求采取各种手段,直接影响和改变各种利益关系、利益结构和全社会利益总格局的一种综合调控机制。

    当前,政府主要应加强两种调控手段,一是社会基本保障。长期以来,政府将养老、医疗等重大社会保障项目作为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的配套措施,没有从全社会的角度通盘考虑社会各阶层的社会安全网络,致使社会保障待遇在不同人群差异太大,行业、部门、身份决定了基本保障的不同,成为制度性的社会不公,甚至出现二次分配加大一次分配差距的逆向调节。

    二是税收调控,这是对个人收入差距“抑高保低”的重要财政手段。但是,目前个人所得税中,高收入者的贡献率并不高,反而使工薪阶层成了纳税主体。再分配的逆向调节,不仅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极为不利,而且成为扩大收入差距的潜在因素。

    社会均衡机制是指社会运用其所独具的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对社会的利益结构和分配关系进行调节的能力和机制。主要包括营利机构、非营利机构( 宗教组织、民间团体等) 和居民个人,他们通过无偿地向受援居民提供实物或货币形式的援助,会使受援居民收入增加,我们对这种机制称为三次分配。调节收入差距要充分发挥第三种力量的调节作用。

    来源:《机遇》2007年第1期总经五期


    今年的两会高度关注了“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全面诠释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与伟大任务。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再次昭示了政府改革与创新的任重道远。

         上学难”关系国家百年大计

      所谓的“上学难、上学贵”,主要是指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择校风和高额收费,以及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而造成的众多贫困大学生无力上学的问题。在改革开放进行了二十多年之后,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幅增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机会极大增加的情况下,反而出现了“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焦点一:基础教育的择校风愈演愈烈。虽然说这是市场机制的一种选择,但是择校热直接扭曲了教育这一公民最基本权利的公平性。而农村居民和城镇困难群众是“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最突出、最集中的群体,也是最大的受害群体。择校费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北京地区为例,明文规定了公办高中择校费为1 ?万,而中小学之间的择校费更是居高不下,一般的首期择校赞助费1 ?万不等。此外,每年还需另外再交一定的择校费,6 年小学下来十几万元的择校费仍属于正常的范围。目前公开报道过的统计数据是,以2002年为例,北京市近800 所中学就有200 多所在靠招择校生增收,年择校费超过10 亿元;小学的择校价码也不示弱,海淀、西城、东城三区,稍有名气的小学择校标价已升至5 万元以上。

      焦点二: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学费加剧了“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提出,平均每个大学生4年花费需4 万多元。而2006 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有2936元,也就是说,一个农民辛辛苦苦13 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名大学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日常运行成本每年每生约1.4万元左右,实际上学生分摊比例达44%,而国外通常在15% 左右,以致造成了260 多万贫困大学生群体占在校大学生比例高达20%的不正常现象。

      其实,教育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主要源于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教育供给缺失和管理的缺位。在1993 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到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而现在还没有实现,低于世界各国5.1% 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 的平均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 年统计表明:中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 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此外,择校风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问题更是凸显了政府管理水平问题。

      “就业难”攀高国民痛苦指数

      痛苦指数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困难程度的指标,等于一国消费者物价年增率与年失业率之和。当前的就业难问题直接升高了我国的国民痛苦指数。今年3 月15 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接受《中国信息报》采访时表示,具有城镇居民身份的下岗失业人员、部分高校毕业生以及城镇适龄的新的就业大军,总量仍在1500 万人以上,这部分人口的就业压力仍然难以在短期内得以缓解。

      焦点一:新增城镇适龄大军和下岗失业人员双向夹击就业市场。据测算,今后几年,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 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这个规模将延续8到10年。而且,现行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趋势是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明显减弱,这种趋势对于我国的就业难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

      焦点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统计,2000 年至2005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 万、117 万、145 万、212 万、280 万、338 万,2006 年各类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413万,是5 年前的3倍多。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 万,比2006 年增加82 万。而且大学生就业率近3 年来一直徘徊在70% 左右,这一数字表明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

      焦点三:农民工“农村包围城市”,就业问题难上加难。当前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体制性障碍在减少,进城打工的农民会更多,到2003 年底,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9700 万, 目前,我国农民工人数已达1.5 亿,而且,这个数目正在逐步增加。

      其实,就业难体现的不仅是就业供需矛盾问题,农村基层地区缺乏人才与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无路双向矛盾凸显了问题的复杂性,也说明了我们未能有效地调整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和突出能力培养,妨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状况;此外,再次表征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近年来一直出现的所谓公务员报考热等问题,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对于社会保障的一种需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与社会保障都是政府公共服务不可推卸的责任领域。

      “住房难”拖住“安得广厦千万间”梦想

      当前我国的住房难问题已牵动了亿万人民的神经,住房问题不容忽视。

      焦点一:房价居高不下,上涨趋势难以抑制。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统计显示,2006 年全国70 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但是在诸多发达地方,房价上涨速度远远超过这个数。北京、深圳是房价上涨最快的城市,2006 年12 月份房价涨幅分别达到10.4% 和10.0%。而且,这两个城市的二手房价格涨幅也分别达到10.3% 和11.4%。与此同时,国家政策在控制房价问题上却一直收效甚微,房价居高不下。2006 年北京在售项目共有865 个,销售总面积达到2287 万平米,销售总额则达到2001 亿元人民币,平均销售价格为8792 元/ 平米。而2005 年销售均价为7543 元/ 平米,2006 年比上一年销售均价上涨了16.7%。在销售前20 名的楼盘中,只有5 个项目的销售均价低于7000元/ 平米,而其他销售前10 名的项目均价都在14000 元/ 平米以上。

      焦点二:全国房价收入比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联合国人居中心的上限是3 ∶ 1,世界银行的上限是5 ∶ 1,按照国家经验标准,合理的城镇房价与家庭年收入比在2.6 ∶ 1 左右,而如今中国的城镇房价与家庭年收入比平均高达7.6 ∶ 1,有的地方甚至超过10 ∶ 1。在我国许多房地产热点城市,房价收入比甚至已超过了12 ∶ 1。

      其实,住房难问题主要反映了政府的两点责任缺失,一是政府的不当政绩观及其在限制地产商凭借垄断索要高价的不到位;二是政府没有切实承担起建设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之责,让商品房市场成为多数人在追逐的少量的商品,房价难以真正下来。

      看病难”为伊消得人憔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07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我国城乡居民认为“看病难、看病贵”是最突出的社会问题。

      焦点一:看病难、看病贵让广大人民难堪其重。2005 年爆发的哈尔滨550 万元天价医药费事件,把看病难与看病贵的问题凸显到了极致。虽经中纪委、国务院纠风办查证,患者翁文辉住院82 天,医院共收取住院费138.9 万元,通过自立项目、分解项目、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等手段,多收医疗费用20.7万余元。但是报告对于医药费方面却无详细说明,或许,高额的医药费实在是难以陈述。2006 年4 月南京市副市长陈家宝曾举了自己的切身经历为例,“现在都在喊看病贵,为什么药价到老百姓手里就翻了几番!拿我自己来说,几年前在镇江看个感冒就花了四千多!”尤其对于农民和贫困人群,看病贵问题更是难以承受。有关资料显示,在经济收入还不高的农村,农民面对疾病,80% 以上人的态度是“实在不行才往医院抬”。“救护

      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几句俗语很好地印证了这个问题。

      焦点二:看病难问题诸根交织复杂。卫生部公布看病贵有6 大原因,其中,药价虚高是突出问题,药价虽已经17 次降价,但老百姓并未感到实惠。一旦限定价格,厂家就对该药停产,然后老药翻新。2004 年,中国药监局受理了10009 种新药申请,而美国FDA 仅受理了148 种。

      看病难,其实主要是到大医院看病难,而这些大医院则主要都是公立医院。“现在公立医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它的运行机制。”其实,目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普遍减弱,而造成这种状况,“既有财政问题,又有管理方面的问题”。扩大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重要环节,但仅扩大医疗保障体系是不够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医院规范管理机制缺一不可,必须同步进行。

      食品安全,全民打响保“胃”战

      人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2006 年的食品安全警钟一次次无情地敲响。其实,老百姓在给食品安全投下“否决票”的同时,也给有关政府部门投下了“否决票”。如果连吃的问题都解决不好,百姓怎么能安居乐业,我们的社会怎么能谈得上和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应尽快拿出有力措施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本期杂志还有对食品安全详述的文章,这个话题点到为止。

      众难考验政府,解铃仍需系铃人

      当前,中国的人均GDP 已经达到1600 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正属于公共需求高速增长的关键时期。而当前政府的治理理念及其管理方式亟待进一步转变和调整过来。

      令人振奋的是,温家宝总理早在2003 年首次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200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这一理念充分表达了政府管理职能的要义,即如何以人为本,如何为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的基础性的公共服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这五大民生举措:解决上学难,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解决住房难,要特别关心和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大财税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解决看病难,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启动以大病统筹为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政府对困难群众给予必要的资助。解决就业难,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重点做好下岗失业和关闭破产企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积极帮助" 零就业家庭" 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推进退役军人安置改革。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解决食品安全,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整顿药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公共管理是一项权力,更是一项责任,而这种权力是以为公民服务为导向的,运用得当,则政府、社会、公众俱得益。一句话,解决众难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推进政府的改革与创新,履行两会代表的责任和使命,赢得人民的广大支持,共同构建一个促进社会和谐的服务型政府。

    来源:《机遇》2007年第2期总第六期


        在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安全问题成为谁也不能回避的事实。

      建立适应网络经济发展以信任为核心元素的伦理文化环境,已成为推进新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自上世纪90 年代起,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已呈星火燎原之势,正以无可遏制、日进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并深深地融入到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开放信息传递系统,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界限,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在网络中传播、碰撞、交融,网络的瞬时性、互动性推动着人际交往的变革、社会的前进。而网络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危机,这些危机极大地冲击着现行的经济社会发展秩序。这些危机又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强烈呼唤着人类必须直面网络危机。

      虚拟网络社会规则潜藏人类社会进化危机

      在成都某高校一个网名叫“Badrandy”的三年级学生那里,记者了解到这样一张作息时间表:

      13:00,起床,吃中饭;14:00,去网吧玩网络游戏;17:00,晚饭在网吧叫外卖;通宵练级,第二天早上9:00 回宿舍休息……

      这位大学生把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拿来打游戏,并开始拒绝参加同学聚会和活动。大约两个月之后,他发现自己思维跟不上同学的节奏,脑子里想的都是游戏里发生的事,遇到事情会首先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考虑。他开始感到不适应现实生活,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目前,有不少年轻人像这位大学生一样,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后,发现自己身心俱疲,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据统计,在我国,网络游戏玩家人数已达700 万至1000万之众,其中相当一部分玩家是20 岁左右的年轻人。网络游戏成瘾引起的社会问题已经出现。2007 年2 月17 日,湖北汉口天大粮油市场一名16 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 元钱;3 月8 日,湖南沅江一名14 岁少年因为网络游戏入魔产生幻觉,从4 楼跌落身亡……

      网络的虚拟性破坏了现行社会发展的轨迹。随着全球网络的普及,人们在网络上交流时,人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人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人成了数码化的存在。Internet 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越来越少,群体纽带越来越松弛,最终导致群体意识淡薄和各种群体结构松散。未来社会家庭观念淡薄,邻里形同路人,同事关系简单,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面临退化的危机。

      同时,从人类进化角度看,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使对人类进化起重要作用的隔离、迁徙、人种混杂等因素的作用消失。网络的发展使人的进化朝反方向发展:人类由于工作和生活对电脑的依赖,身体出现退化;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学术交流、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交往都越来越多地依靠各种先进的信息传播媒介,从事间接交往,不同人种的混杂现象越来越少,人类将进入永久隔离状态,这将导致人类人种质量退化,最终可能出现人类危机。

      “黄、赌、毒”网站泛滥引爆网络伦理危机

      “互联网上要啥有啥”,这话不假。但现在的问题是,你不要的东西也强行入侵,让人防不胜防。“有一天,我在网上浏览新闻,突然跳出一个东西。我想可能又是骚扰的广告,就点了对话框上的小‘叉子’要关上它。哪知这个‘叉子’不是关闭而是打开,一个无比恶心的画面缓慢地出现……我不想甚至不敢看下去,赶紧要关时却半天找不到关闭的标志,那丑恶就在你眼前晃着……这种淫秽色情内容常常就是这样长驱直入地来诱惑人的。”北京某中学朱老师说起自己这段“经历”,至今还心有余悸。“逃脱”后,她总是感到后怕:“这幸亏是大人碰上的,要是换了学生,他们本来没想要看,可那些坏东西像强盗一样不请自来,还没成年的他们保不准就会看‘新鲜’,结果就不好说了。”

      只要接触互联网,就会很容易地受到色情网站的骚扰,这是很多网民切身的体会。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经达到1.44 亿,其中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超过2000 万。而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上的色情网站超过3.7 亿个,每天约有两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青少年网民正在遭受色情网站上不良信息的侵蚀。来自公安部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已清理、删除境内互联网上淫秽色情信息3 万余条,关闭淫秽色情网站和栏目1450 余个,对380 余起案件线索立案侦查,侦破网络淫秽色情案件近30 起。

      互联网络易造成整个社会道德人格的缺失,引发社会的伦理危机。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一“熟人社会”里,依靠熟人的监督,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较为严谨。然而,由于他们的合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自律意识较差,所以一旦“进入”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互联网这个“自由时空”的界域,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另外,“网络社会”比传统社会更少人干预、过问,更难以管理和控制,很容易造成社会群体道德人格的缺失。

      互联网所容纳的信息生产者数量极其庞大,信息的产生已无法由法律加以有效的控制,而且法律的控制还处于自身提倡言论自由却又控制言论自由的两难境地之中。这样,就更增加了无意自律的消息生产者向社会大众倾泻反伦理的色情、暴力内容。社会在信息消费中无法在完全自主的情形下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道德的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

      网络病毒、垃圾邮件等点燃网络生态危机

      泛滥成灾的病毒让网民们切齿痛恨却又无可奈何,而黑色病毒产业链的形成,更加剧了人们对这个已经变得不安全的网络世界的恐慌。不得不提到的是,那只憨态可掬烧着香的熊猫,从2006 年底到2007 年2 月短短4 个月的时间里,席卷全国超过1000 万个人及企业用户,造成高达亿元的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也让人们彻底认识到网络病毒的厉害。据“熊猫烧香”病毒的制作者李俊交代,他于2006 年10 月16 日编写了“熊猫烧香”病毒,然后以自己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先后在网上以每个病毒500 元至1000 元的价格出售。在总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李俊将病毒销售给了120 余人,非法牟利十多万元。而经病毒购买者进一步传播,迅速出现了数百个变种,不断入侵个人电脑、感染门户网站,从而对互联网用户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专家分析,此次案件中被逮捕的6 个人,在整个“黑色产业链”中分别参与了制作、贩卖、交易、传播、使用等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收益不菲。据知情人士介绍,现在的病毒产业链最明显的途径是:木马病毒编写者→专业盗号人员→销售渠道→最终玩家。

      “网络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们对网络的滥用、误用,污染网络环境,使网络生态失调,危及网络安全,严重影响网络的运行。由于网络在建立之初就只强调连接的便利而对网络安全没有足够重视,这就给网络本身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在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安全问题成为谁也不能回避的事实。一项研究显示,近八成网民认为有必要对网络安全加强管制。虽然网络病毒早已成为网民深恶痛绝的网络公害之一,但是这次“熊猫烧香”的泛滥,才真正使众多的网民领略了它的厉害,“熊猫烧香”也成为众多电脑用户谈之色变的词汇。最重要的是,这场病毒与反病毒的战争,暴露了我们网络安全体系的脆弱,敲响了网络安全的警钟,更凸显了当前整个网络生态危机的严峻性。

      网络电子交易模式诱发网络信任危机

      曾几何时,“电子商务,商机无限”的“公益广告”充斥各种媒体。互联网的确给新经济带来了无限希望,但无限商机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如期而至。个中原因,与网络缺乏普遍的信任密切相关。我们不妨将这种网络信任的“虚位”和困境称为“网络信任危机”。

      互联网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大众回归小众,个人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将是标榜的重点。但如果把信用卡资料输入电脑,万一这些资料被别人盗用了怎么办?所以网络交易安全问题被视为互联网商业发展的一道瓶颈。此外,个人的资料、存款、经历都记载在政府、金融机构,但黑客到处横行,网络的安全一旦发生问题,很难担保不会发生难以弥补的金融风暴和社会灾害。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正给全人类带来新的烦恼。当传统经济中的信任体系尚待完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将传统经济与以“虚拟性”著称的互联网结合起来,必然会使原本就不结实的信任体系和信任机制变得更加飘浮不定,让人无所适从。在这种环境下,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定要遭受更多的磨难。因此,建立适应网络经济发展以信任为核心元素的伦理文化环境,已成为推进新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网络发展呼唤新的社会规则体系

      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方面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消极方面而因噎废食。但是网络给现行的社会秩序带来的根本性变化是不可回避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正视这种高强度冲击的危机,积极构建新的网络社会秩序。

      一方面,我们要尽快建立新的网络社会秩序,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人的网站,加大宣传力度,使人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人类的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体系的构建。随着网络经济和网络社会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对企业和个人、对整个社会都越来越显重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有加强技术能力建设,提高网民防范意识和技术手段,狠狠打击网络犯罪行为,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才能切实维护网络的信息安全。

    来源:《机遇》2007年第3期总第七期


     ——解析山西黑砖窑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 

    7月29日,由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分中心、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联合发布的“2007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在京公布,此次“十大流行语”是基于15家主流报纸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的全部流行语的材料,经过计算机辅助提取,进行动态加工分析而得到的。其中,“黑砖窑”竟成为现代“十大流行语”,并且超越了香港回归十周年、牙防组、印花税上调和基民等流行语,位居综合类十大流行语的第二位。由此看出山西“黑砖窑”问题极大地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与愤慨,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也再次严峻地考验了我们整个政府的治理理念与行政根基。“黑砖窑”问题的回顾和反思不容回避……

    严打:挽救“公信力”刻不容缓

    2007年6月7日“黑砖窑虐工”事件的曝光,让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和谐大地上顷刻之间不安起来,现代人难以相信,在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大槐树下”竟会演出了一幕令人发指的“黑奴”活剧!。捉拿凶犯,“救救孩子”!牵动着亿万人的良知,人们把目光聚焦在各级政府的作为上。一场解救被拐骗的民工和童工的专项行动,一场挽救政府公信力的战斗打响了!

    6月13日,山西洪洞县黑砖窑大案惊动中央领导,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亲笔做出批示。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纪检组长张鸣起一行来到洪洞,对黑砖场一案的查处进行督促、调查。

    6月15日 胡锦涛、温家宝、吴官正、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作了重要批示。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批示:要认真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对此事要高度重视,要从保护农民工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坚决打击违反劳动法的黑窑主,解救被拐骗的民工和童工。在山西全面开展“打击黑窑主,解救拐骗民工”专项行动。山西省省长于幼军要求:全省各地和省直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排查企业用工情况,严肃查处违法用工行为,坚决依法打击拐骗民工、侵害民工合法权益的犯罪分子,迅速解救被拐骗民工。

    同日,公安部发出B级通缉令,悬赏2万元在全国范围内通缉包工头衡庭汉。下午5时,山西开展打击非法用工、解救被拐农民工专项行动部署。同日,河南、山西已迅速解救出被强制劳动的农民工和未成年人共379人。

    6月16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孙宝树为组长带领公安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国务院工作组来到临汾市,看望慰问被临汾警方从黑砖窑解救出来的农民工,并向他们送上慰问金。

    6月20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山西黑砖窑事件调查处理初步情况的汇报。会议听取了劳动保障部、公安部、全国总工会联合调查组关于山西黑砖窑事件调查处理初步情况的汇报,山西省长于幼军代表省政府作了检查。劳动保障部汇报了下一步工作安排意见

    6月22日,国家三部委调查组和山西省政府联合召开了新闻通气会,会上,于幼军再次代表山西省政府向国务院和全省人民做检讨,并向受到伤害的农民工和家属道歉。

    6月23日,一些群众在网上发布信息,希望帮助寻找其打工亲人的下落,引起了中央领导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和国务院有关领导指示尽快彻查。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批示,要坚决贯彻总理指示,认真查处,对涉嫌违法犯罪分子依法从快作出处理。山西省省长于幼军要求当地公安部门立即与发帖子的投诉网民联系,并循线索认真查找网上所反映的失散亲人。山西省公安厅连夜作出部署,在省、各市主要媒体及网站上发布接受省内外群众投诉、举报和要求帮助寻找亲人的公告,并指挥组织各级公安部门立即展开行动,认真彻查,全力解救,平安送返。凡对群众举报投诉不认真受理,推诿扯皮,压案不查,配合不力,或对被解救人员不负责任,导致其下落不明的,一经查实,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6月24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劳动合同法草案时,强烈抨击山西“黑砖窑”事件,并提出要尽快通过劳动合同法,通过法律和其他相关法律的实施,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严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7月16日中共山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山西省监察委员会在山西太原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黑砖窑”事件涉及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失职渎职的处理情况。所查处的案件共涉及两个市、八个县,即临汾市的洪洞县、乡宁县、襄汾县、运城市的芮城县、临漪县、新绛县、万荣县、容济市,共对95名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其中涉及县处级领导干部18人,乡科级干部40人,一般党员干部37人,给予党政纪处分的95人中,开除党籍3人,留党查看7人,撤销党员职务7人,党内严重警告28人,党内警告5人,行政开除公职2人,撤职24人,其中包括撤销人事资格和党员职务,降级19人,记大过15人,记过14人,警告1人。

    7月31日,山西省临汾市和运城市的5家人民法院,依法对一批涉“黑砖窑”案件公开宣判,共有18案31名被告被判有罪。这是今年“黑砖窑”事件发生以来,山西省司法系统第二批公开宣判的案件,当地一批渎职公务人员被从严惩处。

    显然,事件曝光后,从中央领导到地方各级政府迅速作出的一系列挽救措施,先是给“黑砖窑”事件定性,随后安置获救窑工、严厉打击犯罪,健全相关机制等等,可谓上下一心,进展神速。又如,包工头衡庭汉从6月17日在湖北十堰落网,到7月17日被宣布判处无期徒刑,中间仅花了30天时间。任何一起备受国人瞩目的刑事案件,如果在30天内走完拘留、逮捕、起诉到开庭的全部程序,也都可算得上神速。可见各级政府确实想用一场快审快结的高效刑事审判,尽快终结洪洞“黑窑案”掀起的沸沸扬扬、诸多是非,极力修复已严重受损的政府公信力、挽救已岌岌可危的公众信任,力图维护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质疑:侵蚀“公信力”非一日之寒

    案件曝光后,各方质疑,那些被虐待的民工度日如年,为何当地政府和警方发现得这么晚?

    劳动部门对合法用工负有法定的监察职责,有权对使用童工、强迫职工劳动等非法用工行为进行处罚。这些黑砖窑长期把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当奴隶、牲口一样对待,强迫他们劳动,劳动部门为何长期不给予查处?还有当地公安机关,这些黑砖窑已明显涉嫌犯罪,为何一直不予打击?显然,当地政府并非不知黑砖窑的存在,也不是不知黑砖窑的累累罪行,只是在地方利益观念驱使下,对黑砖窑严重违法用工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付振中先后三次赴山西采访,见证了这群父亲们成功解救40余名落难孩子的经过。付振中称在解救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阻力是当地执法部门不配合,甚至还执法犯法。他讲述了在山西永济市解救平顶山少年朱广辉的个案,“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朱广辉是从一个窑厂解救后,又被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倒卖到另一个黑窑厂的,并且一个姓冯的劳动监察队员还把朱广辉被解救时补发的300元工钱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大河论坛上的《罪恶的“黑人”之路!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400位父亲泣血呼救》的帖子,说“令我们心寒的是,乡派出所不仅置之不理,还百般阻挠刁难我们带走已经解救出来的孩子,而且在窑主对我们进行威胁恐吓也坐视不管。”后来经过努力,上一级公安机关所对乡派出所进行敦促,乡派出所终于表态:“孩子是在河南丢失的,强制用工的窑主也是河南人,你们应该回河南报案,只要你们河南警方出面,我们会全力配合。”

    事实上,在全省范围内,预兆早已出现。就在风暴爆发前的5月底,山西省公安厅接到了举报材料,称运城和晋城有强迫劳动的情况,公安厅常务副厅长李连琪曾在5月28日批示信访和刑侦部门进行查处。运城警方随后从6月5日到11日,组织了一个星期的打击行动。山西方面总结说,上述行动因种种原因并没有被及时公开。此后的排查也证明,“黑砖窑”的大量存在已是事实,恶性例子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当时山西方面主动揭露这些打击中发现的问题并表明态度,舆论或许未必如此被动。在此事件引起全国关注之后,山西当地领导干部只是说:“是我们平日工作做得不细,是我们失察。”

    做过广东省宣传部部长的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在6月26日的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上曾严辞指责本省有关部门对这些打击的行为没能及时公开报道,“没有敏锐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向,丧失了舆论的主动权”。

    反思:人民“信任”方可载舟

    山西黑砖窑非法用工事件,在国内外产生强烈的舆论震荡,自案件曝光后,包括《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在内的全国各大媒体纷纷给予关注,报道被网络广泛转载。就连比较注意克制的媒体,在了解了这一可谓“惊天大案”之后,都难以抑制地使用了“丧心病狂”、“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罄竹难书”一类的在当今社会的新闻环境下不常使用的词汇。网上的言辞更是异常激烈,一方面,不少网民震撼于法治社会下,这种近乎不可思议的事实,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对被虐的孩子和家长们毫无保留地一掬同情之泪,另一方面,对制造这种太阳下的罪恶的窑主、打手以及各类帮凶们,痛恨的心情溢于言表,什么样的极端词汇似乎都无以准确表现这种心情。京剧“苏三起解”里的一句“洪洞县里无好人”的台词,重新成为流行语。由此可见,洪洞县、山西省乃至整个中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形象因这一事件而严重受损,政府的公信力岌岌可危。

    一个政府公信力的好坏,关系到政策执行的难易程度、社会稳定程度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认同度。政府形象与信任危机的出现重则威胁到政府的执政基础和政权的稳定性,轻则影响到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政府职能的履行。由黑砖窑非法用工事件而产生的地方政府形象危机与信任危机,已经严重危及政府的公信力,如果处理不当,这一危机有进一步演化、弥漫和扩大之忧,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可以想象。

    因此,对于黑砖窑事件的反思,不应该随着事件的官方宣告收场而骤止。权力的边界在哪里?制度对公民个人尊严与权利的尊重与关照如何得到确定保障?如何保证“黑”“恶”制造的悲剧不再重演?如何才能修复受到严重损害的政府形象?如何抹去事件给整个政府带来的公民信任危机问题?

    孔子认为治国三条:兵强、粮足、信仰;孔子又提到,无兵、无粮不过饿死,而无信仰将导致没有信仰后的恐慌和国家崩溃。信仰就是人民对领导者提出的美好前景的信任和跟从。信仰就是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对政府的认同。试想,一个失信于民、玩忽职守的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以何为自己赢回人民的信任,赢回政府存在的基础呢?

    “公信力”执政党立足的根本,任何人都不能动摇和忽略这个根本。人们从这一事件中看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为了维护群众利益所作的英明之举,为了力挽“公信力”所产生的榜样效应,亿万群众从内心真诚地感谢党中央,感谢人民领袖。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6.25重要讲话中再次告诫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维护群众利益是政府存在的合法基础,赢得人民的信任是政府有所作为的价值保障。要努力完善维护群众利益的各项制度,确保政府在执法过程中的积极作为,这些才是真正民生之福。相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会再有第二个“黑砖窑”,冀希望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争做维护和挽救“公信力”的模范。

    来源:《机遇》2007年第4期总第八期


    ——访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朱红

     

    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研究员、国家特殊津贴专家。

        兼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全国政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领导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机构编制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澳门国际公开大学兼职教授、瑞士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历任: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党建读物出版社副总编辑、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主任、领导人员考试测评中心主任、电子政务中心主任、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务部主任、现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主要编著有著作有:《比较公务员制度》、《国际公务员管理制度与职位分类标准》、《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教程》、《中国政府机构五十年》、《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与管理》、党政干部学习读本《领导科学概论》、《危机管理能力研究》等,近五年负责科研课题《未来1 O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研究》(国家软科学课题2002年重点课题)、《中国电子政务管理模式研究》(国家软科学课题2004年重点课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政府治理模式转变》(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04年重点课题)、《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05年重点委托课题)、《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考评改革及其对科学基金管理的影响》(自然科学基金2004年委托项目)、《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2003年世界银行资助项目)等。

    建筑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建筑业的增加值已占到GDP的7,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业的就业容量巨大.在解决人员就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行业的发展.建筑业的人才结构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从建国初期以工人为主,到改革开放以后转为以农民工为主.管理层和技术层人才比例不断增加.从业人员素质也不断提升。

        建筑业的人才构成呈金字塔状.管理层和技术层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这部分人才数量少,占据金字塔的顶端:而施工作业层则绝大部分是没什么学历,来自农村的农民工,是金字塔的塔基。巨大的人才落差,能否成为整个行业前进的阻力?于这样的人才构成,建筑企业又应该怎样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竞争力?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一、整体人才队伍的素质与数量缺口问题不容忽视

        谈到建筑业的人才问题.吴院长认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人才危机已经迫在眉睫。建筑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是建筑行业的硬伤,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不强,只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施工分包或劳务分包来承接工程。而这种竞争方式经不得一点风险,一旦遇到情况变化或天灾人祸.企业将遭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建筑业面临的人才危机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建筑队伍的整体素质问题.二是建筑人才资源的开发能力问题,三是建筑企业的管

    理创新问题。

        其中.建筑队伍的整体素质问题主要又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从业队伍素质较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总共3893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7 3%.但是一线操作工人几乎全是农民.90%以上是高中以下,而且90%以上没有专门技能培训。其中,生产操作人员2725 42万人,持有资格证书和技能上岗证书的仅为7%。2004年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七分之一。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的增长方式仍然是依靠规模扩张和人力投入来实现的,仍属粗放型经营,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难以维持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缺口较大,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是1 54 6万,占全行业就业人员的4%左右。整个专业技术队伍中高级职称约为4 10%,中级职称24 7%左右,初级职称则占到71 2%左右。在技术工人中,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到0.3%,高技能人才奇缺。此外.大中型建筑行业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技术人才还不到建筑产业高层次人才总数的2%.发达国家比我国高5倍-6倍。

        三是经营管理队伍急需增加。目前建筑行业的经营管理队伍194 .63万.占全行业就业人员的5%左右。在21世纪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竞争水平,这是我国建筑行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由上可知,建筑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总数占建筑行业总体从业人员的比例约为9%.这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 8%的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要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必须实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必须翻番。根据测算实际需要至少是400万,缺口很大。

        人才队伍的这种现状直接造成了我国建筑产业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约为25%~30%.而发达国家为70%~80%。由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匮乏,造成我国建筑行业的科技含量与国际差距较大。早在八十年代,我国的建筑科技含量.也就是

    建筑业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就与发达国家有20%到25%的差距.到现在,这个比例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加大。当然.与自身相比,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比如说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建筑科技含量在不断增

    加.因此差距仍然较大。

    二、人力资本投入不足是建筑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说到建筑人才的匮乏问题.吴江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本是相对物资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一种无形财富,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拥有人才和知识这种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最大资本。而建筑行业的人力资源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筑业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从培养、选拔到使用管理.还没有完全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作用.甚至可以说.人才的投入和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浪费现象。

        吴江说,均衡发展是一个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形资本.物质资源:二是环境资本。自然资源.三是无形资本,人力资源。建筑行业人才资源的投入,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一个专业化的问题,增加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凡是发展比较快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运用的科技含量比较高.人才使用效益比较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好的,一定是这两方面

    比较落后的。

        目前.人力资本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都存在一定问题。从投入来看,整体投入不足。在人才匮乏方面,人才的结构、总量,总体不足,缺口较大,不适应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对于企业来说,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缺口比较大。我国的建筑能耗巨大,用浪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资金资源来换取行业发展.这一点与目前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背道而驰。国家已经提出要降低能耗20%,要靠科技手段,靠创新型知识、人才来实现。我们过去的增长方式存在着问题,是用能量增长能量.用较小的能量来增加较大的能量。现在要靠科技增长,实现上就是走了另外一条路.要靠人才,科技和知识.靠技术的投入和管理,把这方面的成

    本降低下来。

        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应该说是一种人力资本投入机制,它的基础在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我们目前的大部分人才,都是从院校中成批复制出来.担负培养教育人才责任的学校,则基本忽视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无视市场规律,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使用多年前的教材培养学生。教育资源本身就应该是市场配置的,按道理,应该是市场为教育部门提供需要信号,而我们的教育资源不是市场配置,所以就不可能培养造就出来市场需要的学生,现在从学校出来的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严峻的职位竞争,很多企业不愿意招用应届毕业生,这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机制存在着问题.培养了很多市场不需要人.造成了巨大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这与教育部门不调整教学结构,只注重培养数量直接相关。其中最大的不合理恰恰源于我们的教育机制,这种配置是连锁反应的。

        因此,当一个行业人才出现问题的时候,并不一定是这个行业本身的问题,也许是社会现象在某一点上的集中体现。解决这个问题.往往需要全社会的联动。建筑行业的人才培养,首先要从改变教育部门的观念和机制抓起。

    三、建筑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安全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吴江认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流失问题,否则企业的竞争力将无从谈起。

        我国的人世承诺中明确建筑业将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成立合资、合作企业,外资可在合资企业中占多数股权,并要承担一定比例的外资工程。从实际结果而言,在一段时期内,外资企业对我国建筑业的影响不会太大,然而建筑行业的危机却已经体现在人才上了。现在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安全普遍淡薄、用人机制不够灵活和完善、人才流失率过高等问题,而流失的人才除了去民营企业外.已出现了向有外资背景的公司流动的苗头,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据有关资料透露.上海某国有大型建筑集团今年上半年共流失各类人才数百人,其中技术骨干占1 30多人.中高级紧缺人才占40多人。全国建筑企业有近60%的国有企业认为人力资源在“国退民进“的股份制改造中流失。我国建筑企业“国退民进”的速度正在加快,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为人们所重视,但国有企业积累的优秀专业人才的流失却被大多数人忽略。国企人才的流失还将进一步加大.民营企业正在逐步壮大,而他们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多数会走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联姻的道路以追求更大的发。如果外资企业利用品牌和实力的优势与国内机制相对灵活的私营建筑企业合作,大量挖走国有建筑企业的优秀人才,我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打折扣。

        因此,我国建筑业的企业应该实施积极的人才保护措施,考虑建立人才保护预瞽机制,以防范有外资背景的建筑公司对我们进行人才掠夺。人才高层次精神需要是实现其自我价值,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体制和制度环境,营造先进的、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状况的规则和文化,提供公平、公正、舒心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用人者尊重规则.敬畏制度,秉公论事.平等待人,这样就能够提升人才对国家、对行业、对单位有认同感、归属感,从而营造出使人才集中精力干事业的环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满足人才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心,人才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四、国际化建筑人才的培养是走出国门的当务之急

        吴江认为,就当前我国建筑人才的培养质量来说.与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我国建筑行业的人才与市场对接不好.一方面是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是教育部门在培养人才方面与市场脱节,教育内容严重滞后于社会。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全社会启动这样一个机制,就是市场配置人力资源,这个配置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过程从表面上看,是反映在学生上,实际上是反映在学校在培养人和学校本身的体制上。有什么样的教师出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校长.出什么样的教师。想改变学生的学习结构,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我们现在的老师、校长都不是从市场上来的,不可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学生。很多教师一辈子都在学校里,不管市场需要什么,我就讲

    这门知识,就讲这些内容。现在很多老师就是市场不需要的老师,市场不需要的学生,不可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学生,浪费了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

        其次.就建设教育本身来说,我国从高等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都普遍存在滞后性.很多教材连国内现有的施工管理水平都跟不上,更别说跟上世界建筑业发展的水平,甚至有的学

    校现在用的教材还是建设部十几年前颁布而现在已废除的标准。开放的中国需要我们培养人才的能力要和国际接轨,除了传授传统的基础知识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世界上先进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当前还特别需要让他们了解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

        开放不仅意味着我们要引进来,同时也要走出去。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工作多年来不断发展,但总体进展不快,同其他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其直接原因是我国建筑业中总体上外向型人才比较缺乏,能够适应对外承包工程的人才不多。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外向型人才,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环境。

    五、经营管理人才的跨行业跨地区交流是企业创新的必然要求

        吴江说,建筑行业的管理层人才流动性很小,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这个问题影响到了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一般来说,流动性大的企业,人才往往比较均衡。建筑业的管理层流动性小,即使流动也不跨行业,而底层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上面超稳定,下面走马灯”,这种现在尤其是在国企比较突出。高层管理适当做一些人才交流,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吴江举了个例子:比如说IBM的郭士纳,原来是食品零售商,对IT技术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他来到IBM后,发现管理层大部分是技术出身。而技术出身的人,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样不断地更新技术,对销售并不十分重视。郭士纳上任以后,首先抓售后服务。用十年时间把IBM做大,今天的IBM售后服务是全世界一流的,靠服务拉动了经营的增长。郭士纳不研究具体项目,而是研究人,研究人的可替代系数。一个人的可替代系数越大.他的薪资就会越低,职位的稳定性越小;反之,在企业里无人可以替代的那个人,一定是薪资最高的。

    他说,建筑行业人才的搞活.实际上就是不同观念,不同信息的交流和碰撞。21世纪的管理.是观念的管理.管理观念的革新。目前,企业都在推行标杆管理.很多新的管理理念,好的管理模式并没有行业界限.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可以很好的借鉴和引用,而这种新的管理观念不可能在一个单位上产生,也不一定在建筑行业产生,恰恰很多时候是在不同的行业产生,在不同的碰撞中产生。我们必须在跨行业中去学习管理。企业可以向政府学,政府可以向企业学.没必要非得向同行业学习,好的经营管理人才必须懂得如何学习和借鉴当今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各个行业中的标杆企业,学习他们的管理。

     因此.建筑行业必须要重视人才的流动与创新,要向管理要效益,管理已经成为资本和技术最好结合部的一个推动力量。推动经济全球化,靠的是什么?我们只说信息全球化,技术全球化,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管理的全球化。建筑行业能够腾飞,靠的就是这个行业创新型的管理人才。

    六、建筑业要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

        吴江说,目前很多企业都在谈沟通,谈管理,谈文化建设,但是实际上.没有多少企业真正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文化缺失现象比较严重。

        他说.过去企业的支撑和和支柱是企业文化.管理层和工人可以形成一个共同的理想和共识。现在我们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旧有的观念被打破,新的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因此会出现一些价值观的混乱。社会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也导致了城乡人员素质的差异。建筑企业在招收使用农民工时,招聘到的人员年龄达到了标准,但在整体素质和所受到的教育方面却远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这样,企业实际上就担负起了一部分社会责任,要对录用的员工进行再教育。企业文化的投入,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投入到人员的知识教育文化教育.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要以一线的劳动者为本.如何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七、人才管理的水平决定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吴江认为,在企业的规划中.要把对人才的管理放在企业价值创造的中心地位。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和实施中,始终要贯彻以人为本,要考虑企业全体职工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领导层的。要使各个层面的领导要重视人才工作。重视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是重视企业是真正价值,这样才能改变我们长期以来在建筑行业中的人才资源配置问题。

        应该健全人力资源的专门管理部门,这些部门的职能不是简单的招聘、发薪水,而是应该发挥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的组织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应该是有热情懂专业的专门人才来发挥在建筑行业的作用。比如说工资分析师,薪酬分析,明确劳动力价格,以及怎么样来维护这种价格。绩效分析.不仅会设计岗位和职位的工作内容,还要让员工了解怎么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什么事做得最好,为什么他是最好的。包括

    整体人才资源的配置.从个体到整体的规划,哪些层次人才结构的比例是什么,用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最适合,要把发现管理使用人才真正放在核心管理的位置上。

    八、学习型企业,最基本的是要学会如何生存

        谈到建设学习型企业.吴江说.学习型组织不是让领导如何去学习,而是全组织去学习,企业全员去学习,建筑业必须重视自我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和含义也有不同。过去说的学习型组织,是学知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学习型组织,首先是要学会生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第一位的。学习的任何内容都要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让每一个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会生存。在这个岗位上的存在和在那个岗位上的生存是不一样的,要让每个员工都有这种生存的忧患意识,学会生存。学习型组织.企业要学会组织如何生存.员工要学会在岗位上如何生存。第二是学会学习。知识爆炸时代,不在于你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学会怎么学,学什么7学这些东西是否管用,是否能增加聪明才智。不能看见别人学什么自己就学什么,要根据自身需要。现在的学习也很浮躁.搞技术的学管理.搞管理的学政治,搞政治的又要做商人。这都是对自己没有把握的表现。自我实现是有限度的.要正确把握自己,凡是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人,实际上就

    是不懂学习的人.不会学习的人。第三个就是学沟通,不仅是企业,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差异,就需要用沟通来解决。今天社会上沟通难,在一个组织内,沟通也难。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利益,就不会形成共识。所以,沟通就是我们今

    天学习的管理最重要的一部分。没有互动.就不可能达到双赢。

        建筑行业面临着国内外的激烈竞争,面临着社会发展的新的多元要求,必须注重学习,注重自我提高。这是一个个性化社会.每一个人可能都是文化的某一个层面。所以必须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沟通。现代管理实际上是一些互动式管理,是一种

    情景式管理。这种情景管理包含着方方面面,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新的对象,一个新的情景。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又是一个不同的情境。所以说,实际上今天这种应变能力很重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怎样尽快看到人才的才干,怎样让人才尽快进入角色.如果没有效果沟通,根本无法实现。

    今天我们谈学习型社会,企业怎么样变成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怎么样学会竞争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了解自己。最可十白的事是企业危机四伏,而自己还没有发觉,建筑行业很大程度上就是如此。

    来源:《建设人才》2007.4  总第25期


    在目前形势下,我国要更好地实现政府信息化,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亟须解决整体规划、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综观各国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的实践,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是解决上述问题比较通行和成熟的做法。《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3》中指出,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确立了政府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制度。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良好基础: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管理领域,已经具有首席信息官制度萌芽或雏形;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结构及人事人才管理制度体系中,具有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的构架模式和发展空间;我国企业界已经开始实行首席信息官制度J在我国电子政务领域也已经聚集了一批具有良好素质的管理者队伍。在我国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不仅涉及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创新,也涉及到现行行政体制和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因此,在建设首席信息官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如下几个原则一是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切实解决电子政务实践中遇到的诸多现实问题并具有一定的未来适应性;二是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政治与行政传统,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实际出发,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制度改革的层面上进行系统考虑和整体谋划:三是要尊重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吸收借鉴国际上和其他领域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

    一、政府首席信息宫的职责与能力要求

    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明确政府首席信息官在政府中的职责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合理构建其素质能力框架。

    1.政府首席信息宫的组织地位

    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的表现形式,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20O6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对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的批示中又重申了这一思想: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电子政务的这种功能定位,赋予了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政府官员(政府首席信息官及其领导下的政府信息主管部门)在政府序列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在经历"一把手"工程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之后,在今后的制度安排中,政府首席信息官不仅要具有特殊地位和身份,要参加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决策,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源配置权,确保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化取得良好效果。

    2.政府首席信息宫的职责

    政府首席信息官在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承担多项职责,其中,有些职责具有核心地位。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状况,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必须承担起如下几项重要职责。

        (1)负责组织贯彻上级政府或部门的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制定国家或地区、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审核下级政府、本级政府各部门与各行业或本系统下级机构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

    (2)组织制定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和相关标准。

    (3)负责组织、监管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战略规划、计划的落实与实施。在同一级政府层次,这项职责主要包括:组织制定或审核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方案;组织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技术与产品的开发;组织推动并监管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实施;组织监管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

    (4)向上一级政府首席信息官汇报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进展情况,为其提供有关决策支持;指导或领导下一级首席信息官的业务工作。

    (5)负责或参与制定首席信息官或下一级首席信息官的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如负责安排本级政府所属部门或本系统(垂直管理部门)下级部门首席信息官的职位交流,参与其工作考核等。

    (6)负责提升责任区域内的政府或部门甚至行业推进政府信息化、实施电子政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在对政府信息化推进能力与电子政务实施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并推动改进计划的实施与落实。

    (7)参与责任区域内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改革决策。

    从我国现行的电子政务管理与实施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配置情况来看,上述职责很多都已经存在,并分别由政府和部门内部主管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有关领导行使。由此可见,我国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职责体系时,难点不在于界定职责范围,而是如何保证这些职责得到有效行使与落实。

    3.政府首席信息宫的能力与素质

    政府首席信息官能否履行好职责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总体来说,政府首席信息官应当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并且管理能力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具体而言,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主要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核心能力和素质。

    (1)宏观管理与战略规划能力

    作为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决策的参与者,政府首席信息官必须具有把握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真正承担起制定与实施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的职责。

    (2)分析与判断能力

    政府首席信息宫应保持良好的职业敏感度,在了解电子技术和信息管理知识技能的同时,把握发展动向;在熟悉公共管理与服务业务流程的同时,把握政府改革发展趋势;在领导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同时,把握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脉络,为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理性发展提供保证。

    (3)协调与沟通能力

    由于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要满足统一规划、资源整合、协同作业等方面的需求,政府首席信息官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在组织内部要保持与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决策层、建设者即各职能部门和|T工作团队等方面的良好沟通;在组织外部,要保持与电子政务的社会服务对象、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项目合作对象的良好沟通。

    (4)业务组织与管理能力

    政府首席信息官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组织与管理能力。一是确定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理念,组织设计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基本流程与架构,努力实现电子与政务的良好匹配与融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开发利用、电子政务管理与服务的协调统一;二是领导、指导(审核)或组织实施规范的项目管理;三是监管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四是提出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分析与改革建议,并负责领导、指导和组织改革的具体实施。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信息技术能力并不能成为政府首席信息官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而只是一项基本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另外,不同层级的政府和部门对其首席信息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越是高层政府和部门的首席信息宫,对其战略思维和协调统筹的能力要求就越高,而对基层政府和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则要求其项目管理的能力较强。

    二、政府首席信息宫的管理制度

    政府首席信息官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信息官的选拔任用、考核、培训、薪酬、退出等多项制度。建立这些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借鉴参照发达国家政府首席信息宫的管理制度和企业的首席信息官制度,同时,也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人事人才管理制度的一般精神和原则,与现行的人事人才管理体系有相应的制度接口。

    1.政府首席信息宫的选拔任用

    与其他高级公务员相比,政府首席信息官的选拔任用主要应具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1)政府首席信息宫采用资格(资质)准入模式。制定各级政府首席信息官的执业资格标准,凡是坦任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公务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资格。作为一种过渡方式,在推行任职资格的初期,可采用经历替代方式。

    (2)可采取竞争上岗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政府首席信息官。下一个层级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可以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参加上一层级的首席信息官的选拔,而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首席信息官或其他具有担任政府首席信息宫资格的人员则要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竞争政府首席信息官职位。

    (3)政府首席信息官应采用聘任制,实行合同管理。其任期、职责、权力义务、考核标准、薪酬待遇等都要通过聘任合同进行严格明确的约定。

    (4)政府首席信息宫的选拔任用主体依从现行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资格准入有利于保证政府首席信息官职位的专业化,公开招聘和合同管理有利于增加政府首席信息官管理的灵活性,保持该职位的基本活力。

    2.政府首席信息宫的考核

    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考核的维度可依据公务员考核的有关规定,即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工作实绩考核指标的确定应以岗位职责为依据,评估和评价标准应以履行岗位职责的质量和水平为基础。具体而言,对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业绩考核要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1)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政策法规建设以及发展战略(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等方面的情况。

    (2)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战略(计划)的执行情况,尤其是重大项目的建设与实施情况及其权威认证和认可情况。

    (3)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率与效能情况,尤其是建设项目的可操作性,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府服务水平与质量、公众满意度的情况。

    (4)责任区域内,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管理者与建设者(特别是辖区内首席信息官)的素质提升情况。

    (5)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考核由选拔任用部门主持,职位交流部门参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绩效考核应与日渐成熟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建立有机的联动关系。另外,对政府首席信息宫的考核可以分为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两种方式,平时考核可以主要通过首席信息官定期汇报、领导不定期检查、电子政务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进行;而定期考核在原则上是一年一次,主要是根据岗位职责设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3.政府首席信息宫的培训

    为了保证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专业化和高效能,政府首席信息官应建立有效的职业培训体系。

    (1)培训的内容

    选定培训内容的基本依据是政府首席信息宫的能力与素质构成,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用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如了解信息通讯技术、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二是通用能力的提高,如宏观管理与战略规划、分析判断、沟通与协调等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培训的实施

    培训的主要管理主体是公务员管理部门、政府信息管理部门、首席信息官自律组织等,其具体实施机构主要是有相应资质的高校、培训机构等。培训课程由政府首席信息官管理机构、公务员管理机构、首席信息官自律组织和培训实施机构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发。

    (3)培训的方式

    培训可采取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等多种形式灵活进行。

    (4)培训的时间

    培训时间可执行其他专业技术公务员培训时间的有关规定。

    4.政府首席信息宫的薪酬

    当前,首席信息官在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中属于稀缺性高级管理人才,其薪酬往往处于整个组织薪酬体系中的较高层级。政府首席信息官薪酬待遇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其中重点要考虑如下几种因素:

    (1)IT行业或其他领域的同等素质人员的薪酬;

    (2)其他组织中首席信息宫的薪酬;

    (3)同级别公务员的薪酬;

    (4)政府首席信息宫的任用方式、工作职责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其稀缺程度。

    一般情况下,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薪酬待遇要远远高出同级别的公务员。

    5.政府首席信息宫的奖惩、退出与职业发展

    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奖惩,可参照我国《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例如,如果因个人原因不能履行岗位职责或没有达到绩效考核要求,聘任组织可视其具体情况采取减薪、解聘、赔偿一定程度的损失等惩戒措施;而对于履职较好者,可给予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或职业发展方面的奖励。

    政府首席信息官的退出,以聘任合同为主要依据,合同期满,可以续聘也可以离职。续聘或离职除遵从有关法律法规外,主要是以实际工作需要和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任期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宜频繁更换,合同期限也不应太短。

    就职业发展而言,政府首席信息宫可以通过公开应聘等方式担任政府部门的其他职位,也可以退出政府领域。

    三、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管理体制

    建立高效协调的管理体制是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管理体制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政府首席信息宫的组织体系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逐步整合现有的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层级分明的政府首席信息宫的组织架构,形成“一把手+首席信息宫”的电子政务管理模式,具体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其中,国家和省级信息化决策机构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决策机构,分别负责制定国家和本省的政府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相应标准、规范。各级信息化决策机构下设首席信息官办公室,主任由首席信息官担任。这个组织架构可实现政府信息化的整体化、系统化管理,能够有效避免各自为政的工作局面。

    2.政府首席信息宫的责任关系

    清晰而有序的责任关系是保证政府首席信息官管理体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责任关系应采取矩阵型结构。依据图1的组织体系构想,中央政府首席信息官直接对国家信息化决策机构首脑负责,向其汇报工作,接受其领导,参与国家政府信息化决策。省级政府首席信息官直接对省级信息化决策机构首脑负责,参与本级政府信息化决策。同时,上下级政府的首席信息官、上下级政府所属部门之间的首席信息官存在指导与被指导或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中央政府的首席信息官负责指导或领导、协调省级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工作,负责领导中央各部委首席信息宫的工作;省级首席信息官负责指导或领导、协调本省内各市县首席信息官的工作,领导省直各委办局首席信息官的工作。同时,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向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的行政首长负责。下级政府的首席信息官要向上级政府的首席信息宫、下级政府部门的首席信息官要向上级部门的首席信息官汇报工作,执行或落实上级政府或上级部门制定的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战略规划。这样,以此类推,形成一套权责明确、运行有序的政府首席信息官管理体系。

    3.政府首席信息宫的交流机制

    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交流不仅是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保持和提高政府首席信息官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交流包括:政府首席信息宫与其他组织的首席信息官以及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员之间的职位交流;政府内部首席信息官职位轮换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工作交流,即上下级或同级政府首席信息官之间的交流两方面的内容。

    (1)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社会交流机制

    政府首席信息官与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首席信息官之间应建立资格互认制度,实现职位交流,这种交流可通过公开招聘的途径以职位聘任的方式进行;政府首席信息官在聘用合同期满后,可自由选择其职业;具有政府首席信息官执业资格的人都可以参加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公开选拔。

    为了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先进性与高效能,政府首席信息官必须保持信息通讯技术领域、非政府组织机构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首席信息官的选拔任用必须具有高度的开放程度。

    (2)政府首席信息富的职位轮换机制

    职位轮换是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行政的有效措施。职位轮换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人事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同一级政府各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实行交互任职。各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在一定时限内,在本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在其他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在本部门工作的时间要占三分之二以上。二是在垂直管理系统或部门,首席信息宫的职位轮换中遵从现行的职位轮换规定。首席信息官任职轮转的安排由本级政府或上级部门(在垂直管理系统)的首席信息官负责。

    (3)政府首席信息宫的联席会议机制

    上级政府首席信息官定期召开由所管辖区域内下一级政府首席信息官参加的联席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交流经验,讨论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安排部署下一步本辖区电子政务发展的相关事宜。

    (4)政府首席信息宫的委员会机制

    由中央、省、市三级政府的首席信息官定期召开由各部门首席信息官参加的委员会议,交流各部门电子政务发展的有关情况,就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安排布置本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相关事宜。

    四、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配套措施

    不论是在公务员管理体系中,还是在电子政务管理体系中,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都是一种崭新的制度设计。建立健全相应的基础制度和配套制度,是信息官制度得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目前,除了要进一步健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聘用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之外,还必须建立如下两个培训机制。

    1.建立政府信息宫的学历培养体系

    参照MBA和MPA的学历教育模式,在现行高等教育框架体系内,建立政府信息官的相应培养体系。学历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是电子政务管理者与服务者的素质要求。因此,此培养体系是电子政务工程师专业素质的基础培养框架。

    2.建立电子政务工程师执业资格制

    度实行执业资格认证是一种国际通行做法,如律师、医生、会计等都有相应的执业资格,它是保证和提高某一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国在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同时,也应为这一专业群体建立相应的执业资格制度,这种职业资格可称为电子政务工程师资格。凡是担任政府首席信息官者必须具有一定级别的电子政务工程师执业资格。

    来源:《电子政务》2007年(4)


        近二十年来,政府绩效评估一直是现代政府管理的前沿课题,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借鉴西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也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从我国各种形式的绩效评估实践中,党委组织部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是最为社会关注的一种形式。这与西方的单纯组织绩效评估有很大差异,主要原因是决定绩效的约束机制有所不同,西方国家强调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法律合同关系和绩效预算制约,组织绩效的好坏是组织行为的结果。而我国更注重上下级之间的领导责任关系,强调“凭政绩用干部”的约束机制,“官位”是激励高绩效的实际动力。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组织绩效往往是领导者能力表现的结果,决定组织绩效的关键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因此,领导能力与组织绩效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中央组织部在2006年下发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提出了一整套全面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制度体系。为把组织绩效评价与领导个人绩效评价统一在一个评估制度框架内,本文试图探索一种基于能力建设的领导绩效考评制度。

        一、领导绩效考评的内涵

        领导绩效是指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依据执政党确立的奋斗纲领和目标,在履行宪法赋予的国家职能和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的业绩和效果。领导绩效考评是指考评机构对领导干部绩效能力的考核与评价活动。其内涵是对领导干部在组织群众实现本地区、本部门既定的规划和目标过程中,所进行的投入、产出、结果以及由它们所反映出的效率、效力、经济、公平、质量等维度设置绩效指标和标准,并在日常的干部管理和考核工作中围绕绩效指标收集有关领导活动趋向于既定目标的进展情况的信息,从而通过与绩效标准的比较,确定领导及其组织的绩效表现情况,进而对其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

        由于领导集体或领导者在一个组织中处于法人地位,他们在组织的行为表现就不是个人的行为表现,而是代表组织的行为表现,他们要对组织的绩效负全责。因此,领导绩效的本质就是对组织绩效所承担的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或者说是集体贡献和个人贡献。相对组织绩效来说领导绩效是手段,是为组织绩效目标服务的。“政府如果想让他们的公务员更绩效化或更结果化,就必须能够激发他们达到此目的,而且必须能够衡量这些结果。”因此,领导绩效考评既包括对组织的考评,也包括对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的考评;既包括了对履行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绩效考评,也包括了对党政机关内部管理的绩效考评。

        领导绩效与政府绩效有内在联系,但也不能等同起来。领导绩效考评的本质是对领导集体绩效能力的科学考量,而非单纯地对组织绩效任务的客观评价。因为我们已经假设领导效能决定和影响组织绩效,有效的领导活动是政府总体绩效的基本保证。所以,领导如何在组织里发挥作用以及何时发挥作用,领导者及其管理制度、领导方式方法和运作情况如何影响着组织的绩效表现,是我们研究领导绩效考评制度的重点。笔者对领导绩效“能力”的理解就是指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在履行组织的法定职能中,统筹、发展和控制财政、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的内在能力。旧。也就是领导集体在适当的地点和适当的时间利用适当资源的能力。这种绩效能力取决于领导者素质和管理制度的质量:那些拥有得力领导人员和完善管理制度的组织具备很高的绩效能力,并且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组织绩效;反之,那些领导人员素质很差而且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组织则绩效能力低下,而且不太可能取得良好的组织绩效。如果一个组织没有这种能力又不去创建这种能力,良好的组织绩效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同样,如果我们无法科学评估这种绩效能力,不能解释它与组织绩效之间是如何成为正相关或

    负相关的,那么,评估政府绩效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凭政绩用于部”的核心价值是“不断改善政绩”。

        二、建立领导绩效考评体系的原则

    设计领导绩效考评体系,必须确立领导绩效是一个更加系统和综合的概念,该体系应是一个能够反映公共管理多元目标的价值标准体系,而不是传统的单一 “效率取向”。因此,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领导的绩效反映的不是一般的管理效率,而是反映了对较高价值的管理效益的追求。一定的绩效总是与一定的价值目标相联系的,绩效的本质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产出,是表明达到组织目标的成功度,因此,领导干部创造绩效的过程,就是追求组织目标的过程。遵循价值导向原则,就要求我们设计考评指标体系必须把着眼点放在现阶段社会发展正面临和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上,而不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社会主要矛盾不同,社会发展的整体价值取向就不同,评估领导绩效的指标体系也就不同。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执政为民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表达了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社会价值取向,这一社会价值取向对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确定起着决定性作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从总体上反映中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五个统筹”的原则。

        2.合法性原则

        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绩效,是管理主体依据宪法和行政法规赋予的国家职能和公共权力依法执政的结果。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关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中所产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它主要表现为行政投入和行政产出的关系;二是机关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它主要表现为公共供给与公共需求的关系。担负领导职务的高中级公务员在这两个方面都负有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领导绩效的所有表现应该都看作是有法可依和依法授权的组织作为,绝不是一种个人的随意作为,也不是像企业那样可以自负盈亏的市场行为。

        3.职能依据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正逐步从过去“无所不能”向“有限责任”转变,更多地强调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强调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通过政策服务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简化行政审批,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将该由卒十会组织行使的职能转交给社会组织,使市场和政府各自处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在设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把握好绩效的标准问题,主要指标必须是履行党政领导职能的绩效,而不能把全社会各种组织特别是需要企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项目和指标,再全部背在自己身上。

        领导的职能有层级的差别,也有专业分丁的不同,这样就形成了纵向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横向的政府职能部门,如卫生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教育部门等。因此,管理主体不同,即公共服务供给者不同,意味着它们所管理的公共事务的性质、内容和方式就不同。它们的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评估时所划分的评估项目也不同。绩效目标和评估项目不同就

    会有不同的评估标准。

        4.公众满意原则

        领导活动是否相对地满足了社会公众的需求是领导绩效考评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设计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的准则。社会公众满意度在设计指标体系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_T作,能否满足广大公众的利益需求,其程度总是相对的。这种满足的程度可划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等。同时,处于不同满足程度层次上的社会公众的

    人数也是相对的。二是领导活动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与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也密切相关。领导是否建立了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渠道和机制、是否及时解答和处理社会公众反映的问题,这都应作为考评指标体系的重要系数。因为,领导绩效考评的过程就是通过评定与划分绩效的不同等级,来改善和回应社会公众对领导干部有效监督和批评的过程,也是提高领导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和公共责任的过程。

        三、绩效考评的主体和机构

        领导绩效考评的主体从广义讲,是指凡依法对公职人员享有管理权、监督权、选举权、批评权、罢免权的组织和社会成员,都有权利对领导绩效进行考核与评价。从狭义上讲,绩效考评主体是特指领导干部的任命机关、主管机关和监督机关。本文主要从狭义角度分析考评主体和机构的作用。考评主体和机构常常因考评的目的、内容、形式的不同而确定。科学界定领导绩效考评主体,健全考评机构,是建立领导绩效考评体系的组织保障。

        1.干部任免机关的绩效考评

        干部任免机关对领导干部负有选拔和管理的责任,领导绩效考评既是干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又是干部选拔的主要依据。领导干部的任用形式和任免机关不同,绩效考评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选任制领导人员的绩效考评,分别由选举机构和管理机构负责。选举机构的绩效考评是代表民意,反映社会满意度的监督权利和民主形式,如许多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门对政府、法院、检察院领导人员进行任期内的绩效述职和评议,并以投信任票方式确定绩效优劣程度,提出褒奖意见。目前我国各类公职领导人员的选举机构对选任人员绩效的考评重视还不够,代表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绩效考评的体系不健全,方法不科学,考评的效果不明显。干部管理部门的绩效考评,主要是为了换届选举,调整领导班子,推荐优秀人才,结合领导干部的全面考核进行的。考核绩效是更好地鉴别干部德才素质的主要手段,对干部创造绩效有着直接的激励和制约作用。委任制和聘任制领导干部的绩效考评,一般是由干部管理部门按照年度考核的规定、结合年终工作总结进行的。

        2.业务主管机关的绩效考评

        业务主管机关是指领导干部直接向其负责、接受其领导的工作上级,既有按业务管理建立的领导关系,也有按属地管理建立的领导关系。业务主管机关的绩效考评,以对组织绩效的考评为主,一般不直接对领导个人绩效作出评价。对组织的绩效考评主要以业务职能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与年初下达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督导、年终

    工作报告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通常也称绩效管理系统。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领导干部和实行委员会制的领导班子,都要对组织绩效全面负责,组织绩效好坏与领导责任直接相关,同时也直接影响干部选拔任用。因此,政府应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绩效考评系统,领导绩效考评工作可以纳入组织绩效考评系统,作为其中一个子系统运行。由于多数领导干部具

    有业务和属地这样双重管理体制关系,以及管事与管人的制度脱节问题,在组织绩效考评中也反映出目标的多重性、指标的差异性以及实施的协调性、考评的权威性不够等困难。

        3.监察审计机关的绩效监督

        监察审计机关是从行政监督的角度实行问责和审查绩效。纪检监察机关针对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绩效表现开展监察监督活动,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推行的效能监察可以说是领导绩效考评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特殊之处在于它的问题导向。这种问题导向既表现在效能监察的违纪违规方面,又表现在效能监察的工作方式和结果方面。就违纪违规方面而言,效能监察虽然涵盖效率、效果、质量等组织绩效的诸多方面,但侧重于查找领导和管理中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违纪违规问题导向,决定了效能监察采取立项检查、立案调查、受理投诉等方式开展工作。从结果利用的角度来看,效能监察体现了纪检监察机关作为行为主体的特征。在处理违纪、违规和低效等问题的同时,利用发送《监察建议书》、《监察通知书》等形式,

    帮助监察对象完善规章制度,并监督检查制度和措施的贯彻落实。基于问题导向,效能监察必然选择中心工作、热点问题和问题比较多的领域和环节立项,覆盖面比较小,并非对领导绩效的系统全面的评价。

        审计部门针对机关的财务管理专项绩效进行审计,是机关财务绩效考评的一种形式。它以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为目标,对计划/项目资金的来源、支出的合理性、管理的规范性进行考评。对领导干部来说,主要是离任审计,对其任职期间资金来源、使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检查评估。审计监督部门应建立健全领导绩效审计问责制度,通过对一系列绩效指标进行评价,跟踪资金流向,定期向社会发布绩效考评的相关信息,促使资金使用单位严格执行预算,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和效果的监管。同时,通过年终绩效审计,将部门的绩效计划执行情况向社会披露,从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及管理的透明度,敦促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四、领导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绩效考评系统的核心是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一个设计良好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全面正确衡量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工作的尺度,它将清楚地表达领导工作的目的和目标,定义提供的产出和结果,并指定这些产出和结果所期望的质量等级。

        建立领导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一个评价事与评价人、评价组织与评价个人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系统。组织绩效考评是以组织承担的管理职能和目标任务为基本依据,领导绩效考评则以任期内的目标责任为基本依据,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绩效目标来说是一致的,组织目标就是领导目标,这与一般个人绩效目标是不同的。但考评组织绩效的目的是促进组织效益的最大化,而考评领导绩效的目的是促进领导效益的最大化。组织绩效关注的是组织履行法定职能的表现,要求组织行为的理性化、合法化与规范化,行为规范和运转协调是组织效率的保障。领导绩效则更加关注领导者的理性行为和主观能动作用,强调领导干部的创造性活动,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带领群众实现既定目标为导向。同时,领导绩效考评的主体不同,指标设定也有很大差异。所以领导绩效相比组织绩效更富有弹性特点和应变特点。因此,设计考评指标体系既要考虑领导履行组织职能的基本考评指标,又要有鼓励领导变革创新的动态考评指标;既要有规范领导的通用性考评指标,也要有反映领导角色差异的特殊性考评指标;既要有任免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规定的任期考核指标,也要有管理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指标;既要有定性考评指标,也要有定量考评指标。综合以上各种因素,我们认为领导绩效考评指标设计应以通用性指标为基础,以管理职能为依据,以服务社会和服务群众为导向。结合欧盟公共部门中绩效考评的通用评价模型(CAF),本文把该考评指标分为领导作用指标与领导

    结果指标两大类:

        1.领导作用指标

        领导作用指标是指领导集体和个人为促进组织绩效,实现组织目标所投入的管理要素。具体包括领导职能、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协调公共关系、管理创新五项指标。

        标准一:领导职能。指领导者如何明确组织发展方向,确定并积极实现组织的使命和远景目标,确立组织长远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组织管理体系,以身作则,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展组织与社会各种相关组织的关系,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清除各种障碍。

        标准二:战略与规划。依据组织职能,能够透彻地了解社会和公众近期与长远的公共需求,明确社会发展战略,确立、审查、并贯彻组织的战略和规划,制定相关政策、计划和方案实现其使命和远景目标。

        标准三:人才资源管理。根据组织战略和规划,规划、管理、改善人力资源,培养开发各类人才的知识和全部潜力,通过对话和授权提高人才的参与度,并对此进行合理规划,以便支持组织的政策和战略及人员的有效运转。

        标准四:发展协调公共关系。为实现组织的使命,确立和设计组织在社会的良好形象,明确发展和维护重要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支持其政策和战略以及程序的有效运转;建立与社会组织及公民的沟通渠道,支持和动员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督。

        标准五:管理创新。改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优化组织结构,重组业务流程,发展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完善财务和预算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2.领导结果指标

        领导结果指标是指领导作用对组织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及效果。具体包括群众满意度、社会贡献度、主要绩效的成果、公共支出效果、组织发展的效果五项指标。

        标准六:群众满意度。指组织在满足服务对象和群众的需求与期望方面取得的结果。如公众对组织绩效的总体满意水平,办事的友好和公正度,反映灵敏度和积极的行动,处理个别情形的灵活度和能力,政务公开,服务承诺的效果,给群众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等。

        标准七:社会贡献度。指组织在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和预期方面取得的结果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维护社会和谐所做出的努力贡献,对公共危机的应对和处置结果,组织活动是否对公民造成侵扰和损害,确保公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对于群众的民主意识、维权行为和社会参与的支持度。

        标准八:主要绩效结果。指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在完成组织计划、任务,实现任期主要目标,以及满足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关键结果。如按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实际效果,市场监管的能力,满足和平衡群众利益需求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

        标准九:公共支出效果。包括遵守预算的程度,财务目标完成度,满足和平衡财务利益的能力,有效使用运转资金的能力,财务审计和检查的频率和结果,精打细算并强调风险意识的财务管理措施等。

        标准十:组织与人员发展效果。改进与创新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组织效能、思想作风方面的成绩,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确定目前个人和组织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能力状况,制定和宣传符合组织和个人需要的培训计划。正确处理组织内部的平等机会和待遇公正问题,发扬民主,支持公务员参与决策的程度,参与绩效改进活动的程度,协商和对话机制。

        上述指标体系,可视为一个通用管理考评指标体系,重点强调的是管理绩效和服务绩效,通过领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使组织目标顺利实现,并取得良好的组织效益。在各项标准中,根据组织的不同职能,可设定具体的二级指标,每项指标可视不同要求予以量化,但并不要求都必须量化,关键是指标描述的清晰化,质量标准的具体化。

        五、绩效考评的形式、程序和步骤

        领导绩效考评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任期绩效考评和年度绩效考评。任期绩效考评主要是针对选任制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责任,以及结合换届选举考察人选进行的考评工作;年度绩效考评主要是结合公务员年度考核,针对各级领导干部以绩效为重点的考评工作。以上两种形式在我国现行的干部考核制度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绩效考评形式,而是与考核既

    定的时间内干部的各方面表现结合在一起的。从建立和完善领导绩效考评制度的角度看,由于党政机关的绩效本质上是一种法定的责任绩效,其形式必然与干部的任期以及任期责任一致起来。因此,领导绩效考评应同组织绩效考评结合在一起进行,并且同干部的选拔考察,年度的全面考核相对分开,以保证绩效考评的公正客观,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真正做到评

    价绩效只对事不对人,不因人的其他表现随意扩大或缩小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

        领导绩效考评主要是收集分析现实的投入信息、产出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过程,而历史的信息只能做为参考,要确保这些信息的客观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考评组织过程的公开化、程序化就至关重要。根据我国干部绩效考评的实践经验,以及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领导绩效考评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应考虑以下十个方面:

        1.成立考评组织。由干部主管机关牵头成立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组织,包括绩效考评专家组,委托社会专业调查评估机构,明确考评组织的权利和责任。

        2.提出绩效目标。领导干部上任后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向任免机关和主管机关提交任期目标责任书,正职行政领导还应提交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年度绩效计划和年度绩效预算。

        3.绩效风险评估。考评机构或委托专业机构依据绩效计划内容,对考评对象的绩效能力、绩效环境进行可行性评估和绩效风险评估,评估后双方充分沟通意见,明确绩效协议主要内容和责权利关系。

        4.确定绩效责任。经法定机构核准后,被考评人与主管领导签署一份绩效协议书,确立双方的绩效责任关系。

        5.制定与公布考评目标。考评机构依据年度绩效计划和年度绩效预算以及绩效协议内容,确定考评目标、重点内容、考评方式和方法。并在规定的时限内,通过媒体公布主要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绩效计划,增强透明度,以利于社会监督。

        6.绩效检查。考评机构或委托专业机构对考评对象实行绩效过程信息跟踪,定期对考评对象的工作绩效情况,进行公开的实地检查了解,并收集群众的反馈意见,同时要与考评对象沟通意见,听取他们的困难和要求,必要时,对计划进行适时调整。预算部门应根据绩效计划和执行的情况,严格控制预算,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7.年度考评和任期考评。。考评机构要向社会公布考评内容、对象、方法,并利用信息网络广泛收集相关评价信息。有关考评机构要依法组织社会范围的民主评议或满意度测评。有条件的应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项绩效分析评估。

        8.考评等级的评定。领导绩效的等级评定应以组织绩效的等级为参照,并结合年度干部考核,综合平衡确定。

        9.考评结果使用。考评结果要与行政问责、奖励制度结合起来,并作为选拔使用和监督管理干部的基本依据。考评机构要对完成绩效目标的领导干部给与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引导媒体广泛宣传,树立先进典型。没有实现绩效目标的干部,要按行政问责制的规定,提出批评和相应的处罚。

        10.绩效总结。考评机构应责成被考评人认真总结完成绩效的成功经验,查摆不良绩效的原因和责任,并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以正式文本形式报告考评机构和上级机关。

        总之,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是伴随着各国政府行政改革的进程并在特定环境下不断发展完善的。目前这项活动在我国尚处在探索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积累都还不够成熟。笔者认为当前应着眼于实际应用和总结,探索多种模式的绩效评估体系,不断提高绩效评估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5期 总第263期


    主持人: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颁布,赋予了人才工作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人才工作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也成为人们谈及人才工作时最常用的语句。与人才工作息息相关的人才学理论研究,在经历了28年前创始阶段的小高潮后,现今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发展状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具备什么样的特色?在人才工作的“春天”到来之际,人才理论研究应该如何跟上步伐,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本刊邀请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华师范大学人才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叶忠海以及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马士斌来共同探讨。 

    路漫漫其修远

    主持人:谈及人才学理论研究,不得不回顾一下它的历史。在座的诸位都是人才理论研究者,对于人才学的诞生肯定不陌生。我们首先请叶老师给我们谈谈人才学是如何延生的。

    叶忠海:人才学的诞生,说起来已经是28年前的事情了。1979年7月,贵州省科技情报所雷祯孝、蒲克两人撰写的《应建立一门“人才学”》一文,得到当时《人民教育》杂志社方玄初和总编室副主任王通讯的大力支持,在《人民教育》上发表。接着王通讯、雷祯孝两人连续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四篇人才论文,引起了社会很大的震动,其中《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一文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强力的反响和共鸣。由此,引发了全国对成才问题和创建人才学的高度关注和大讨论,人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在中国的社会科学园地破土而出。1992年人才学作为三级学科列入《学科分类与代码》。可以说,人才学是应运时代呼唤而生的新兴学科,时至今日,人才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和人才问题研究之路。

    主持人:作为创始人才学的当事人之一,王会长,您如何看我国人才学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

    王通讯:确实像你说的,我国的人才工作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可惜的是,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人才学理论研究相对于人才工作的日益繁荣显得有些不太相称,缺少新的突破,这说明我国的人才学理论研究现在面临着一个升华发展的问题。

    主持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与发展都有它的自身的规律,强求是不行的。例如它所处的外在环境,包括科学发展水平等。如果就其中的某条原因来讲,可能跟我们的人事人才研究者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有关系。用一句很形象的话说,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躺在沙滩上。”人才学创始阶段比较活跃的学者,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在学术上已经不像20几年前那么活跃了。而现在的研究者,一是人数少,二是面对理论突破,还需要下大功夫。

    主持人:马老师,您持什么样的观点?

    马士斌:目前人才研究队伍组成呈多元化态势:从所在单位看,以高校为主,同时也有一些来自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学科看,研究者学科背景非常庞杂,又以教育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相对较多,心理学也有一定比例;从年龄构成看,以老年和中年为主;从时间精力的投入程度看,相当一部分人都只是把人才学研究作为“副业”,这一点在中青年研究者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人才研究者队伍从总体上看,确实像王会长所说,数量不大,专业性不强,后续乏人。人才理论研究要想取得新的突破,必须要克服研究队伍上存在的问题。

    主持人:目前活跃在学术领域的研究者按照所属组织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高校的理论研究者;政府部门内部的研究者,如人事部门内部的研究室成员;还有就是各行业的研究者。三类研究人员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是什么?

    王通讯:高校理论研究者的理论素养较好,而且接触的新理论也比较多,这些研究者绝大部分都担任着授课的任务,因此教学相长、学术切磋的氛围会好一些,但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性稍差;政府部门内部的研究者比较清楚政府的意志,在信息上有着优势,其研究成果容易为决策者参考;至于其他行业,他们的研究内容多是一般人才学的深化。领域比较狭窄,但对行业内部人才的成才规律会总结得比较好。这些领域做好了,也有利于推进整个人才学的发展。

    三种研究力量各有利弊长短,所以需要大家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学的繁荣发展。

    主持人:我们发现,现在的理论研究成果有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业内研究者的研究大多从资料到资料,没有一个理论上的提炼;另外一个就是外界的研究比较业余,基本功不是很系统和扎实。你们怎么看这种现象?

    吴江:这两种倾向是学风浮躁的表现。人才学理论研究是一项崇高的科学事业,需要提倡严肃认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倡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研究者应该培养乐于奉献人事人才研究的科学精神,应该对人才研究事业有非常深的热爱,要有追求真理、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而不是将科学研究看成是自己可以升级、可以获奖、可以为个人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

    王通讯:现在的商品社会助长了这种浮躁的学风。这是很多学科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研究者搞研究大多是即兴发挥,甚至有些研究者放弃了研究,这都是不可取的。搞研究需要冷静,需要冷思考。一些很有名的大家往往是通过很细微的别人不大注意的现象阐述出很深刻的理论问题,这就是冷静思考的效果。

    主持人:不可否认的是,即使经历了人才学创始阶段的高潮阶段,人才学还未达到应有的地位,很多学术成果并没有达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境界,这又是为什么呢?

    马士斌:我个人认为,人才学成果之所以未能获得像其他学科那样的重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人才学研究成果,特别是人才规律和基本原理未能得到其他学科的广泛引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探讨这些规律、原理的研究方法科学性不够,缺少实证研究、实验研究等主流研究方法;二是发表这些成果时,论文或著作的写作规范化程度不够。包括对他人知识产权的尊重不够,具体说来,就是在很多情况下不做文献综述,不提出假设,从而把别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研究成果、把前提和结论混在一起,造成他人引用的困难。当然,缺乏纯学术性的期刊作为阵地,以引导和规范人才学研究成果,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正确认识人才学学科定位

    主持人:一个学科要想健康繁荣地发展,首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学科定位必须是非常明确清晰的。人才学究竟是一个纯学术性学科,还是一个应用性学科,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众说纷纭。对人才学的学科定位,各位嘉宾有什么想法?

    吴江:我认为,人才学研究的学科定位是政治性与知识性的结合。人才理论研究是为国家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服务的,理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一方面要为顺利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并为现代专业人员提供培训;另一方面要以各种组织机构作为基地进行研究并阐述其研究成果。人才研究要始终坚持为人事人才中心工作服务的方向,围绕国家的宏观认识政策性问题,组织开展重大理论创新性研究和战略研究,为国家的人事重大决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科学论证。要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提炼研究主题,围绕国家社会发展瓶颈的人才问题开展研究。

    王通讯:我同意吴院长的观点。就人才学而言,“学”是人才学科的理论部分,“术”是服务社会发展的方法部分。二者是密不可分但又不可互相替代的。我认为,当前人才学学科理论应该有所创新,理论服务于人才工作实践的力度也应加强。

    主持人:从人才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来看,它同人力资源管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两个学科有什么区别?

    叶忠海:两门学科具有明显的区别。从学科类型看,人才学是综合型社会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是应用型管理学科。从研究范围看,人才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宏观、中观到微观三个层面,既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才问题,又研究一个单位组织的人才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学研究微观问题,主要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从学科构建看,人才学既研究基础理论问题,特别是人才规律问题,也研究应用问题,热别是人才的整体开发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学主要研究应用问题,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来建立学科框架。从研究内容和观点看,人才学有自己特有的概念和术语,有自己的原理和方法,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人力资源管理学的内容和观点是主要由西方国家引进的。从研究方法看,人才学运用综合方法,吸收多学科研究成果加以综合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学主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劳动经济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突破发展 任重而道远

    主持人:前面的讨论中,提到了人才学理论研究面临着一个升华发展的问题。人才学理论研究应该如何走出目前这种低谷的状态?

    王通讯:一是要鼓励创新。无论是老的研究人员还是新进研究人员,在学术上要保持活力,都要讲求创新。认为过去建立的理论框架牢不可破的观点是错误的,创新不仅是创新研究方法,在理论框架模式上也可以有所创新;二是要培养年轻人,不断壮大研究者队伍;三是要以实践带动理论的发展。要推动人才实践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从实践中获取理论的突破;四是要借鉴兄弟学科的发展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学科上的新的突破,新的发展,是不能强求的,有时需要等待。

    叶忠海:人才学要实现突破发展,我总结了二十个字,就是“与时俱进,走出国门,开阔视野,传递薪火,繁荣著述”。

    “与时俱进”,就是要深化人才学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研究,发展和完善人才学理论体系;“走出国门”,即要正确处理“中国特色”和“国际化”的关系,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充分吸收国外人才资源管理理论之精华;“开阔视野”,就是要广泛吸收多学科的理论营养,引进技术,推动人才学的定量研究;“传递薪火”,就是要接续人才学研究人才链;“繁荣著述”,就是要坚固和发展人才学理论大厦。

    主持人:一个学科的发展要想有所创新,无外乎是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上有所突破。人才学的升华发展,在研究内容上应有哪些突破点?

    王通讯:我认为研究内容上有两个方面是可以努力的:

    一是尝试建立人才生态学。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用生态学的理论和视角来研究人才问题,我认为这很可能是人才学的一个突破点。事实上,经济学在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例子,比如企业生态学,就是学者们将企业发展与生态发展连在一起,来研究企业的生存之道。

    另外一个,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就是对社会工作人才的研究。我国的行政力量很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是“大政府、小社会”。我们应该挖掘和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来促进社会和谐。但现在,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的类型、人才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以及如何去开发社会工作人才等问题在理论上还没有得到解决。这个课题我们中国人才研究会已经列入研究的重点。

    叶忠海: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研究、人才法学研究、人才史学以及外国人才思想和制度的研究都可以更好地完善中国人才学的理论体系。

    主持人: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有哪些突破?

    王通讯:人才学要引人定量研究。方法的进步能带动整个科学的进步。目前,西方学界已经开始在批判量化了,但我认为中国人才学尚未量化,我们则很需要引入定量研究的方法。人才评价、人才模型的建立需要精细化。没有量化,何谈精细?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要重视统计概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不一样,大概率就是规律。

    吴江:我建议人才理论研究者要坚持科学性与经验性的结合。人才学是一门科学,必须理性地对待它,探寻其中的规律性。但同时必须看到,政策活动与一般的科学研究不同,并不具备科学的普遍性规律。理性思维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政策问题,因此,人才研究者既要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按照规范的“四阶段”程序来开展研究,即课题的系统化、确定研究计划和研究工具、资料的收集、结果的分析与阐述。同时也要学会经验式研究方法,要结合中国特色,构建实地调查、统计调查、定量分析、文献研究、历史分析的等多元分析方法体系。

    马士斌:我有三个建议,一是建议盘点现有的人才学研究方法,找出人才学独特的研究方法;二是人才学研究者要高度重视研究方法的转型把可用于人才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特别是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方法引入人才学,尽量应用这些研究方法对人才问题进行研究,甚至对某些原理和人才规律进行重新研究;三、建议人才学研究会组织一次或几次人才学研究方法的专题研讨会,甚至举办几期研究方法培训班,以求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

    主持人: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经常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人才学理论研究应该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吴江:理论知识的创造和政策制定是两种不同的职能,科学知识的创造需要专家,而对决策者来说,这既不是他的职能,也不是他所能做到的,权力与知识往往无法集于一身,这就带来了理论知识输入到政策决策中去的困难。以问题为中心的决策活动,往往找不到能管用的理论和方法,而以学术为中心的知识理论,又难以从决策者的角度认识问题。这就是理论知识和政策实践长期处于“两张皮”的原因。因此,人才理论研究者要坚持人才研究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通常有三种:问题解决模式,即依据预先确定的问题进行研究;知识取向模式,将研究成果用于决策,并不全是因为有问题需要应对;互动模式,理论成果的应用只是复杂决策过程中的一部分,而且必须在一定的经验、政治洞察力、社会技术等实践要素基础上,才能有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人才理论工作者有效关注现实问题,注重研究方法与政策问题内容的适用性,努力成为政策型学者。

    主持人:对理论研究者而言,应该注意培养什么样的能力?

    吴江:鉴于人才学科的定位必须坚持政治性和知识性的结合,相应的人才学理论研究者就必须具有两种特性:一方面他必须具备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一方面他又必须具备政治上的技巧。也就是说,研究者要有运用人才学学术知识来认定公共社会问题,获得相关资料,进而对问题加以解释、说明并提出解决方案,完成科学决策的能力。

    同时需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注意从相关学科,比如社会学、教育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政治感和判断力,积累丰富的政策经验。

    王通讯:还有一点需要重申,就是一定要注意学术规范。人才学论文的写作需要规范化,尤其是年轻同志需要注意,做到了这点,研究成果才容易被承认,在学术上才能有地位。

    马士斌:人才研究会在这方面应该充分发挥作用,提出规范学术成果发表的倡议,并提出人才学成果发表的基本范式。

    主持人:好,谢谢各位嘉宾。我们期待着人才学理论研究的春天能早日到来。

    来源:《中国人才》2007.(7)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章,报告明确提出:“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这一论述凸显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实现科学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强化了政府人事部门的使命和责任。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要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念,转变人才开发的理念和方式,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努力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科学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强国战略不仅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科学发展本身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科学发展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度一致。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需要打造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经营人才队伍,一支高素质的党政人才队伍,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目的。

        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关键在于提升人才资源质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在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上,强调质量优先兼顾数量。因此,人才的质量成为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人才从量的扩大进入质的提升,人才强国战略要从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转变为素质较高、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排序,形成质量优先的人才资源开发新观念。

        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加快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当前,人才资源开发已经从单项人才资源开发发展到需要系统开发和统筹兼顾的阶段。因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要紧紧扣住方方面面的人才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要加速调整人才队伍结构,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促进人才的能级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的合理配置。

        以建设人才资源强国为目标,不断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入。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不仅仅是发展的动力,更是我们发展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各类人才总数近8千万,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可以说,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远不是人力资源强国。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比例不足10%,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不到10%,这种高层次人才紧缺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人才战略实施、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必须要在政策导向上确立人力资本优先发展原则,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力和人才保障。

        十七大紧扣“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处处渗透着科学发展对于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求。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地位,创新人才发展观念,转变人才发展方式,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保证。(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国人才》2007年月总第297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政府掀起了一轮“新公共管理”运动, 政府绩效评估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吴    江

    英国、美国成为了公共组织绩效评估方面引导潮流的积极实践者。在英、美的带动与影响下,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政府也积极地应用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方法对政府行为实行绩效监控。1990年代开始, 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府改革,分别先后引入类似政府绩效评估的“行政评价”、“制度评估”,以此来回应来自国内外的新的挑战。各国推进绩效评估的一个核心特点就是将绩效评估与政府改革、政府再造紧密结合起来。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坚持以公民为中心,以公民满意为政府绩效的终极标准,评估过程有公民广泛参与。美国1993年戈尔报告所提出的改革四大原则里,其中第二项即为“顾客优先的原则”,这一原则由具体四个步骤来体现:倾听顾客的声音,让顾客来选择:使公共组织之间相互竞争;创造市场动力;利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在1994年和1995年国家绩效评审委员会又出版了两份报告:《顾客至上:服务美国民众的标准》;《顾客至上:95年服务美国民众的标准》;英国在绩效示标设计上体现了外向特征和多样化的满意度调查,民间组织对政府部门进行独立评价和审视等。

    建立新的责任机制。引导行政部门和官员从传统的对上负责,实际是对预算负责,对规则负责,转变为对绩效结果负责,对服务对象负责。从具体控制做什么,转为总体控制做什么的结果怎么样。各国政府在推进政府绩效评估中,都强化了新的责任机制。例如,在英国的历次行政改革方案中,l968年富尔顿报告强调责任管理就是要“使个人和单位

    对已得到尽可能客观评价的绩效负责”;1991年的“财务管理新方案”中强调“权力和责任被尽可能授予中下级管理者,并使他们知道其应 达到的包括成本在内的一系列绩效目标,并对实现这些目标负责。”

    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积极引入绩效预算。西方各国基本上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府支出绩效考评制度和体系,其手段是建立政府部门的绩效考评制度,其核心是优化公共资源的支出结构,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例如,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将绩效信息引入到预算文件中变得越来越普遍:72%的国家在他们的预算文件中包含了非财政绩效的数据;在44% 的国家中,这个数据可用于超过3个季度的程序中;在71%的国家中,尽管程序的涵盖有了广泛的改变,绩效数据还是包括了绩效目标;在65%的国 家中,这些结果包括在主要的预算文件中和/或年度财务报告文件中。

    注重绩效评估制度保障的法制化与制度化。国外政府进行绩效评估时都首先进行相关的立法和制度建设,第一步,制定基本的法律,包括《预算法》、《行政法》、《公共服务部门法》、《公务员法》等。第二步,制定基本的绩效评估制度,包括确定战略规划、年度绩效计划、绩效报告制度、绩效评估制度、检查监督制度、评估结果使用、公开共享制度等。第三步,明确绩效评估管理责任,涉及部门包括预算财政部门、资金管理部门(国库)、资金使用者、评估主体、评估参与机构或个人。第四步,确定评估工作程序,这涉及绩效评估工作的准备、绩效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提交评估报告、评估信息反馈等阶段。第五步,确定评估指标和方法,即根据不同性质的政府管理工作分别确定不同的绩效评估方法和指标。第六步,明确其它保障条件,如经费、信息渠道等。目前许多国家先后都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如美国的《政府绩效和结果法》,荷兰的《市政管理法》等,以法律的形式要求政府部门进行绩效评估,使政府绩效评估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

    世界范围的政府管理改革实践表明,他们的经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新兴的工业国家,而且也可以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作者为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

    来源:《小康》2007年第07期总第43期


    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三大以来,历经二十年,我国公务员制度走过了从建立到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自上而下认真组织实施,全面贯彻落实,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制度建设和组织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日,记者就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历程及取得的成就采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我国公务员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从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到党的十四大和八届全国人大提出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提出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直至党的十六大提出“健全公务员制度”,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公务员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公务员制度也不断趋于完善。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各级国家行政机推行公务员制度。同时,党的机、人大、政协、民主党派、部分群团机参照公务员制度实行管理。《条例》颁布后,结合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践,制定了与《条例》相配套的13个《暂行规定》、13个《实施办法》和相的政策规定、实施细则。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内容涵盖公务员职位分类、考试录用、考核、职务任免、奖励、工资、辞职辞退、申诉控告、培训、职务升降、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职位轮换(轮岗)等方面,形成了以《条例》为主体的相对完整的法规体系,公务员管理的主要环节实现了法可依。

    公务员制度体系的建立,利于克服过去政府机人事管理政策庞杂混乱、内容交错、层次不清、相互抵触等现象,使公务员管理逐步走上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但是,以《条例》为核心的公务员制度体系仍然存在着立法层次较低、强制性和权威性不强、些单项制度不够完善、制度执行还没全面到位等问题,亟需进行公务员立法。”吴江强调。

    公务员法研究起草工作从2000年8月启动,历时近五年,草案经过20余次修改。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依据宪法,结合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实践,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公务员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国50多年来干部人事管理方面第一部总章程性质的法律。

    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史上具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公务员管理进入法制化的新阶段,标志着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已经形成。”

    吴江介绍说,公务员法在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基础上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一是健全了干部人事管理机制。包括新陈代谢机制、竞争择优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二是调整了公务员的范围。

    确定凡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都是公务员。与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公务员范围由行政机工作人员扩大到中国共产党机、人大机、政协机、审判机、检察机和各民主党派机的工作人员。三是确立了分类管理原则。国家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按照职位的性质和特点,将公务员职位类别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按干部管理权限,将公务员分为领导成员和一般公务员;按任用方式,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四是改革完善了职务级别制度。改革完善了已的职务级别制度,使职务和级别的系更加合理。改变了单一化的职务设置,为公务员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阶梯。

    扩大级别的功能,使得级别成为除了职务晋升之外公务员职业发展的重要台阶。五是对职位聘任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实行聘任制可以满足机对一部分专业性较强和辅助性职位人员的需求,利于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降低用人成本,增强公务员制度的活力。公务员法颁布后,制定了公务员法实施方案及其五个配套文件,颁布了党政机公务员处分条例,出台了公务员考核规定。涉及公务员管理其他环节的配套法规建设也正抓紧开展。

    公务员制度实施成效明显

    公务员制度实施至今,正是我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迈进新世纪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事人才工作实现较快发展的时期。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对推进机干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优化干部队伍,促进机的勤政廉政,增强机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工作效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简单说,公务员制度建设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十点。”吴江介绍说,第一,分类管理的格局基本形成。打破了“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的局面,对于形成党政机、企业和事业单位各具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二,公务员登记工作平稳顺利。目前,公务员登记工作基本完成,参照管理审批工作正在序推进。第三,“凡进必考”机制基本建立。各级机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打破了“统包统配”的用人方式。第四,考核机制运行良好。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评价,改变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第五,竞争上岗制度逐步推开。竞争上岗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打破了职务晋升中的“论资排辈”现象。第六,交流、回避制度成效明显。对领导岗位和“热点”职位计划地轮岗,对公务员任职和执行公务实行回避制度,利于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和培养。第七,干部队伍的“出口”保持畅通。公务员退休制度正常施行,辞职辞退制度得到较好地实施,革除了过去干部“能进不能出”的弊端。第八,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培训成为开发公务员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公务员的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作能力得到提升。第九,奖惩制度发挥效作用。通过奖励和惩戒,促进了公务员队伍的勤政廉政建设。第十,公务员权利了保障。通过实行申诉控告制度,维护了公务员合法权益,保障了公务员制度的健康运行。

    吴江说,二十年的努力也为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公务员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中,正确的理论方向、务实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保证了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成效。

    他说,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遵循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科学理念,既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又从实际出发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用科学理念统一思想,研究解决推行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制度建设保持了正确的方向。

    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始终立足于我国特定的发展阶段、体制基础和制度背景,立足于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益经验,使党管干部的原则,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群众公认的原则与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依法办事原则机结合,从而使公务员制度植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之中,又具生机和活力。”吴江说,公务员制度的推行中坚持了符合实际的方法,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系,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采取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到位的方法,根据各项改革的难易程度和基础条件,针对人民群众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一年一个突破口,逐步达到目标,使推行工作计划节奏平稳地进行。

    吴江强调,在推行公务员制度过程中,始终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出发点和根本点。针对人民群众心的热点和改革的难点问题,重点抓好考试录用、辞职辞退、竞争上岗、轮岗、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和呼声,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而广大群众的广泛注和热情参与,又支持了推行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自《法制日报》记者:刘宏 2007年10月10日


        事业单位是我国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骨干力量,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事业单位聚集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具有工作人员数量多、从事的行业多、专业技术人员多等特点。我国事业单位目前有正式职工291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908.4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事业单位正式职工总数的65.5%,占全国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8.8%。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和我国国情,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也将影响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能否实现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明确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改革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呢?吴江说,“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转换用人机制,凝聚优秀人才,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壮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事人才保证。”

      对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吴江提出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遵循事业单位的规律和特点,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建立有别于机关和企业的人事制度;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保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公开、公平、公正;坚持积极稳妥、统筹规划、平稳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进度。

      除此之外,吴江还谈到,当前要大力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步伐,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坚持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坚持全面推行与分行业实施相结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确保稳定,通过制度创新,配套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

      加大改革力度 抓紧制定各项改革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人事部共出台了20多个政策规定,包括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设置、人事争议处理等8个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单项规定,以及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同下发的十几个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岗位设置管理的行业指导意见。所有这些,为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创新拓宽了积极思路,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吴江透露,为了全面推进和加快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暂行条例》。这是一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行政法规,它立足于确定基本制度、规范基本环节、解决基本问题,将为建立系统性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按照岗位管理的要求,将逐步制定和完善贯穿于人员“进、管、出”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考核、培训、奖惩、工资福利、退休、人事争议等等。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暂行条例》完成之后,系统性的制度建设必将使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走向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对此,吴江坚信不疑。

      直面现实难题,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人事部在总结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了政策的研究制定,加强对不同行业推行改革的分类指导,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整个改革稳步推进、不断深化。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所取得的重大突破,缘于明确指导思想,积极大胆探索,直面人事制度的改革难题,短短几年时间,改革逐步由点到面、由局部向全局、由表层往深层展开。吴江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聘用制已在全国全面推行。自2002年起,聘用制开始试行,推行面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实行聘用制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36%、2005年的44%,逐步增加到2006年的51%,数量达到65万个。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总量的比例则从2004年的45%、2005年的51%,逐步增加到2006年的59%,总数达到了1700万人。迄今为止,全国推行聘用制已超过80%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10个。

      其次,公开招聘正在规范事业单位进人环节。从2006年1月1日起,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政策性安置和涉密岗位的人员外,都要面向社会实行公开招聘,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截至2006年9月底,全国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公开招聘,其中15个省公开招聘范围超过50%,聘用了约33万人。通过实施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进人环节正逐步得到规范。

      第三,岗位管理正在逐步展开。2006-2007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以及11个分行业的指导意见下发,首次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进行了基础性规范,明确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其中管理岗位分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中技术工岗位分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目前岗位设置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这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朝着规范化管理迈出的又一大步。

      第四,未聘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受到高度重视。在推行聘用制中,对未聘人员安置坚持以内部消化为主、多种渠道安置、不能简单推向社会为原则,在解决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扩大社会接纳的渠道和办法。根据未聘人员的实际情况,有关部门与单位分别采取了转岗培训、自谋职业、托管、内部待聘等方式给予妥善安置,积极为未聘人员提供上岗机会,并保证其基本生活。

    最后,吴江表示:“只要坚持改革,并通过不懈努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最终将建立起有别于机关和企业、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督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摘自《光明日报》本报记者张炳升  发布时间: 2007-10-12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人事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

      《公务员法》实施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公务员法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公务员管理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已经形成。

      为推进法律的实施,公务员法颁布后,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中组部、人事部组织开展了公务员法实施工作,制定了公务员法实施方案及其五个配套文件,组织开展了对600多万公务员的全员轮训。目前,公务员的登记工作基本完成,参照管理审批工作正在自上而下有序推进。

      公务员法的相关配套法规建设也在抓紧进行,2006年底以来,《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相继发布。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聘用合同签订了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职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以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2005年,人事部印发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明确了公开招聘的条件、程序等;出台了聘用合同文本(范本),加强了对签订聘用合同的指导。到2006年底,51%的事业单位,59%的工作人员签订了聘用合同。

      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2006年,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下发了11个分行业的指导意见和党群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岗位设置方案的备案核准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科研基金增加了

      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和智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我国已形成以博士后制度、“百千万”人才工程、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两院院士为依托的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体系。从2002年开始,全国共选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746人;经中央批准,改革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减少选拔人数,提高津贴标准,2003年以来共选拔两批7679人。同时,我国博士后工作不断加强管理,加大培养力度,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从每人每年3万元提高到5万元,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从2002年566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8580万元。截至目前,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共有2681个,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44000多名。

      截至2006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27.5万人,其中2006年回国4.2万人,年增长率21.3%。目前,全国建有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110多家。

      十六大以来,全国共选派了15万名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赴国(境)外培训;每年支持西部地区聘请各类外国专家1800余人次,选派1400多名管理和技术人员出国(境)培训。

      公共服务周到了

      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6629家,仅2006年就接待流动人员6245万人次,帮助860万人找到新工作或转换工作岗位。

      政府所属部门人才服务机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自2003年至2006年,人事部共举办了四届“全国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了双向选择平台。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确定5年选派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2006年,全国共选派了23520余名。

      人才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事部相继出台了《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所属部门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全国性人才交流会审批办法》等法规文件,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政策法规体系,人才市场的调控与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

      来源:人民日报  2007年10月12日


    吴江  李志更  乔立娜  赵宁

     

        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是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电子政务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它对于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提升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率和效能、保证政府信息化协调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支撑作用。目前,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向纵深发展亟需解决统一规划、资源整合、协调发展等瓶颈问题,针对我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并逐步推行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

    一、对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理解

    美国的《CIO》杂志对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简称CIO)有如下定义:“首席信息官是负责一个公司(企业)信息技术和系统的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流程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功能的概念,常常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和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1]尽管这是对企业首席信息官的定义,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一般信息:

    (1)首席信息官是组织中的高级官员,位居领导层;(2)首席信息官的核心职责和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3)首席信息官应具备的知识是技术和业务流程两方面;应具备的能力是战略管理。这个概念比较全面地概括出了首席信息官的职能定位、主要职责、核心能力等要素。

    另外,从首席信息官职位出现与制度形成的发展脉络来看,首席信息官是伴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的兴起而产生的。它最早产生于美国的政府部门,专门负责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其后一些大型企业借鉴了这一信息资源的管理制度,首席信息官制度开始在企业出现,并得到长足发展,逐渐成为企业提升自身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制度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在此基础上政府对政务信息资源管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和电子政务的普遍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开始回归政务领域,并在实践中逐步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所谓政府首席信息官,是全面负责本部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开发与利用,以及与信息技术应用有关事宜的专职高官,参与决策,具有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权力,其基本素质是既懂技术、又懂业务,具有技术与业务结合的战略眼光和能力。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是指对政府首席信息官实行科学管理而建立的一整套法规和制度体系,包括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责、权、利、能关系,录用、考核、培训、薪酬、退出等管理规定、管理体制,等等。

     

    二、发达国家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发展概况

    纵观世界各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由首席信息官及其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电子政务的总体规划、具体实施和全面管理,是比较通行和成熟的做法。“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确立了CIO制度。各国正在积极推进的电子政务实际上是‘一把手’+CIO工程。”[2]因此,总结和梳理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方面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对我国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促进电子政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借鉴意义。

    不同国家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虽然各有特色,对首席信息官的称谓也有一定差异,但在首席信息官的职责与素质能力框架、各管理环节的具体规定、基本管理体制等方面具有相当明显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具有制度共性的特征。

    (一)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产生的背景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国家,其良好的制度实施效果及其成熟的制度建设经验,使美国的首席信息官制度成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电子政务的制度模板。通过对美英等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过程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尽管这些国家在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时间不同,但却有一些共同因素对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着催化作用。

    1、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面对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适时地把信息技术引入政务领域,希望通过新的技术手段能为新一轮的公共行政改革带来新气象,这便引发了全球性的电子政务建设浪潮。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信息资源的重要价值,信息资源逐步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对信息资源接受与处理的速度和广度成为21世纪评价政府治理能力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随着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使政府的信息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管理,并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成为各国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广泛而深入地调查研究之后,各国纷纷采取对策,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在各部门设立相应的职位和机构,专门负责本部门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这就是政府首席信息官的雏形。由此可知,政府首席信息官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的兴起和发展而诞生的。其中,美国政府对政府信息的作用和意义有着十分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它把政府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目标都定位在使政府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上。早在1996年颁布的《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form Act)中,美国就率先提出在联邦政府各个部门设置首席信息官,专门负责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同时,也正是由于信息资源在政府资源中的战略地位,提升了专门负责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的首席信息官在政府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在美英等发达国家,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地位很高,往往与组织内的首席财务官等核心人物具有同等地位。

    2、提升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效率与能力的需要

    早在1994年,美国审计总局(GAO,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的一项调查就发现,从1982年开始,美国用于IT方面的开支超过2000亿美元,但许多IT项目的建设都是失败的,国家因此损失巨大。通过分析,GAO认为项目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对于信息化项目的需求认识不清、成本效益观念不强。因此,GAO认为政府部门在购买信息系统前应作详细计划,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否则,一旦实施,系统也无法有效运行,资源浪费是必然结局。[3]事实上,这些诸如系统规划、需求分析、项目管理等问题是大多数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之初都会遇到的共性问题。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如何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等复杂问题就逐步凸显出来。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瓶颈问题,提高政府利用IT技术的效率和能力,美英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对策,力图通过建立一套统一而有效的电子政务管理体系,来保证行动的一致性和建设的高效率。它们相继建立了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有政府首席信息官专门负责部门电子政务的建设和管理,与此同时,建立首席信息官委员会,由各部门的首席信息官组成,以保证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能够协调进行,信息资源能够充分共享。实践表明,正是由于这些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初期就非常注重其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体系化,才有效实现了电子政务的协调发展和高效率。

    3、实现电子政务战略意图的需要

        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往往与政府改革密切相关。例如,英国在电子政务建设之初就明确了电子政务的战略地位,即“保证IT能够支持政府的业务转型,以便为公众提供更好、更有效的公共服务”。美国政府在1993年发布的《创造一个花费更少、运转更好的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Reengineering-Th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新理念。韩国政府在2003年颁布的电子政务法中,明确规定:“在需要对行政机关的业务进行电子化时,应该预先对相关业务以及业务处理过程进行革新,使其符合电子化处理的要求。”[4]在确定了电子政务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愿景之后,各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各项制度、采取各种实施措施,将其逐步落实。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就是其中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政府高层设立首席信息官职位,通过其专业化、权威性、协调有序的工作,逐步实现信息技术对传统政务流程的重组和再造,从而为社会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有效提高内部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通过电子政务促进政府改革的战略意图。

    (二)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主要职责

    明确职责通常是发达国家在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时首先解决的问题。作为首席信息官制度发展最为完善和成熟的美国,是以法的形式来规定首席信息官的主要职责的,这一方面体现了首席信息官职位本身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为首席信息官明确职责、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美国在1996年颁布的《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中,明确规定了政府部门首席信息官的主要职责为:(1)向政府部门首脑及其他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化发展意见及协助,指导、监督本部门信息技术相关事务的实施,以保证本部门信息化的成功实施;(2)为本部门开发、维护一个稳妥的、整体的信息化架构,有效进行信息资源管理;(3)改善提高本部门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运作,制定更为有效的工作流程。[5]英国2004年新上任的首席信息官—— Lan Watmore在其执政宣言中,将首席信息官的职责概括为四点:(1)提供网上服务;(2)推广已经进入日常生活的各种新技术;(3)增强事务处理系统,保证一线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4)建设对政府有支持作用的应用系统。[6]

    尽管各个国家在形式上对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职责概括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其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项:

    1、制定战略规划和计划

    这主要包括深入理解本部门工作流程,总结和梳理信息化需求,提出部门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规划和短期(年度)计划等。

    2、监控信息化规划和项目实施

    这主要包括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评估信息化项目的绩效,实施有效的项目管理,协调组织内各部门的关系,并向部门首脑提供本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意见、汇报信息化发展进程。

    3、管理和开发利用政府信息资源

    这是政府首席信息官的最主要职责,包括利用信息手段提高本部门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并尽可能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实现其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4、提升部门的信息化实现能力

    这主要包括为不断加强组织的信息化建设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评估、培训工作,包括评估本部门现有管理层与执行层实施信息化的实际能力,评估本部门人员在信息化进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针对存在的缺陷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聘任计划、职业开发计划等。同时,关注、引进、推广新技术。

    (三)政府首席信息官的核心能力

    发达国家在以各种方式明确了首席信息官的主要职责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完成这些职责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例如,美国在《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中详细规定了首席信息官应当具备的一些核心能力,如一个政府首席信息官必须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人际技能;在复杂的合作和协作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发挥作用的能力;敏感、诚实、聪明、判断力强、战略思维结合务实作风,为同事所信任、建立联盟的能力,等等。[7]英国学者迈克尔·厄尔教授提出了首席信息官的素质模型,如图1。[8]

    图1 首席信息官的素质模型

    事实上,不同国家往往是从不同角度阐释对首席信息官能力的要求,但最核心的能力要求却是共通的,即政府首席信息官应是既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尤其是项目管理能力,又要熟悉政府业务流程,善于沟通和协调,有较强战略意识和全局观念的高级管理人才。具体来讲,发达国家认为政府首席信息官的核心能力主要应有以下几方面:

    1、战略思维与规划能力

    在发达国家,政府首席信息官首先被定位为一个部门内部的高级管理人员,其宏观管理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至关重要。首席信息官在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的同时,更要是个行政专家和决策者,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他才有可能站在部门改革的战略高度上做好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和决策,从而使信息技术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首席信息官也不只把视线集中在技术管理层面,更注重宏观管理。

    2、有效沟通能力

    在发达国家,沟通往往是占据首席信息官时间最多的工作,与业务部门密切沟通才能确保IT部门不再是关门做规划,才能真正满足业务需求;与部门首脑及主要领导沟通才能确保组织对IT建设提供足够的支持;与IT团队沟通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3、业务能力

    一般而言,业务能力是发达国家对首席信息官的基本要求,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信息技术及发展趋势,电子政务归根到底还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应用,首席信息官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是部门内整个IT团队高素质、高效率的有力保障,也是整个组织信息化能力的典型代表。二是熟悉本部门政务运作流程和规则,电子政务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是政务问题,因此,首席信息官对政务流程的熟悉程度是能否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要素。

    (四)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管理模式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政府首席信息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职位和个人行为,而是围绕着首席信息官有一套完备的管理体系。归纳起来,发达国家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组织架构

    一般来说,在发达国家,其政府首席信息官都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并将其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和执行机构。其中,美国的政府首席信息官组织体系最具代表性。图2是美国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组织架构图。

    图2  美国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组织架构图

    其中,总统管理委员会是美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最高领导机构,联邦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是其执行机构。下设首席信息官公办室,主任是由总统任命的联邦首席信息官,负责整个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首席信息官委员会由联邦政府各部门的正副首席信息官组成,其首脑是联邦管理和预算办公室的副主任,负责指导、建议、评估首席信息官的工作。

    事实上,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政府首席信息官组织体系的建立,英国、日本也在电子政务领导和决策机构下设置了负责执行的首席信息官职位和负责协调的首席信息官理事会等。发达国家在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有三点经验可供借鉴:一是统一设置,层级分明;二是责任关系简单明确,各司其职;三是结构设置富于弹性,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实践证明,严密而统一的组织架构对于整个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它使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普遍呈现出有序、协调的发展态势。

    2、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工作方式

        发达国家在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政府首席信息官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以保证对本部门电子政务的有效管理。一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通用的工作方式:

    (1)定期汇报。一般而言,在发达国家,各部门的政府首席信息官都要直接向本部门的首脑做定期汇报。通过汇报,及时向部门首脑提供部门信息化进展的信息和相关建议,以便取得领导的支持。例如,美国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要定期向OMB的副主任汇报,OMB的副主任再向主任汇报,主任再定期向总统汇报。通过建立这种链条式的汇报机制,有助于使高层领导及时了解本部门的信息化进程及存在问题,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

    (2)制定规划。在美国,联邦首席信息官负责制定整个联邦政府的信息化发展规划,而各个部门也必须相应制定本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并且每年滚动进行。该规划主要包括网络建设规划、信息收集规划、重要信息系统规划等内容,提出每年和五年的目标以及对资源的要求。在发达国家,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通常是首席信息官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为本部门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有效评估首席信息官及部门信息化的工作提供了依据。

    (3)项目管理。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大多以项目为单位,采用外包的方式开展,这就要求政府要有很强的项目管理能力,以保证项目预定目标的实现。因此,发达国家政府首席信息官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进行电子政务项目管理,主要是评估项目的进程和效果,加强业务部门与外包商之间的沟通,使需求能够得到全面理解和体现。

    (4)定期沟通交流。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政府各部门首席信息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先是设立了“首席信息官理事会”(http://www.cio.gov),由各部门的政府首席信息官组成,负责指导和协调执行机构中与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管理有关的活动。这种沟通机制加强了政府各部门首席信息官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相互学习借鉴,更有利于电子政务的整体协调发展。其后,美国又有意识地加强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合作和交流,制定了首席信息官定期交流制度。

    3、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管理制度

    (1)任用。美国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任用条件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例如,在《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中详细规定了对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任用:①经咨商国会参议院并取得同意后,由美国总统任命;②必须具备经确认的、能有效地履行其职责的、具有在管理及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其任职资格应从与信息资源管理有关的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专业活动等多方面考虑;③美国首席信息官为美国首席信息官办公室(该办公室隶属于美国管理和预算委员会)的负责人。同时,该法还规定在联邦政府各部门均应设立首席信息官制度,部门首席信息官一般由该部门第一副手担任,并由该部门行政首长任命。[1]

    (2)考核与激励。美国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由OMB的首脑直接领导,是该首脑有关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首席顾问。因此,首席信息官的权责也是由OMB的首脑确定的,并受其指导和管理。在实践中,OMB设计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来加强对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管理和考核,以激励其更加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例如,OMB向联邦政府各部门发放电子政务记分卡,根据已确定的评估指标进行评分,并且每季度刷新一次。这些标准包括:是否将大部分信息技术开支放在需要优先执行的现代化实现项目上;是否已按照预定的成本/时间表/执行目标来实施重大信息技术项目,浮动的范围控制在10%之内;重大的信息技术系统是否已通过权威认证、认可或者以其他方式被授权证明具有充分的安全性;电子政务项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够创造利润(如降低成本、缩短响应时间、减少负担、提高公众服务质量等),等等。通过这些评估的指标和方法,可以非常直观地显示出首席信息官的工作效果,并据此进行相应的奖励或改进。

    (3)培训。发达国家普遍都很重视政府首席信息官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了确保政府首席信息官能够具备所要求的素质能力,美国联邦政府组织政府、院校和产业界的专家制定了培养首席信息官相关能力的知识体系,并由各政府机构、大专院校组织力量,编写教材、整理典型案例和最佳实践,组织对首席信息官的培训,保证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能力能够完成规定的岗位职责。[2]例如,美国国家国防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所开办的首席信息官短期培训班,就是由美国国防部授权的首席信息官认证项目,主要用于培养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所应具备的能力。其主要的教学方法是采用研讨会的方式,并邀请一些专家参与讨论,开研讨会时所有学员都要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与讨论,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课程结束后,教师通过学员提交的个人或团队的报告或项目来进行评估。又如,以美国联邦首席信息官委员会为首创建了首席信息官大学,它主要是一个由几个大学联合举办的虚拟联盟,这个联盟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乔治梅森大学、马里兰大学等。这些大学所提供的首席信息官培训项目都是美国联邦首席信息官委员会所认可的首席信息官应掌握的核心能力。各大学的首席信息官项目往往由多个相关学院共同授课或设计实践项目,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首席信息官研究项目,是由软件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国家政策和管理学院、信息系统工程中心、社会和组织系统的计算分析中心和电子商务学院等机构来共同完成的。[3]通过这些专业化的、针对性强的课程设计和培训,美国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很均衡的发展和提高。

     

    三、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需求和现状

    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表明,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是当前世界各国发展电子政务的基本保障制度。但对于我国来说,政府首席信息官职位和首席信息官制度还是个比较陌生的或时髦的概念。就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状况看,一方面,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尽管目前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已经设立了政府首席信息官职位,并在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但规范的首席信息官制度制度也没有建立。

    (一)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现实需求

    1、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向纵深发展需要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

    我国的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特别是自1999年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05年底,我国的政府门户网站已超过12000个,其中,93%以上的国家部委拥有部门网站,73%以上的地方政府(省、市、县)拥有门户网站。基础数据库、网络平台等方面的建设也已初具规模。以此为基础,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开始以理性的态度和有序的制度安排向纵深发展。从建设的侧重点看,经过办公自动化和系统内业务联通的发展阶段,开始向协同办公、整合各类信息系统等更高层次发展,强调电子政务建设的服务性和实用性。从建设投入的重点看,逐步改变“重硬轻软”的现象,开始向应用软件、整合资源与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服务等方面倾斜。从对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看,正在逐步加大对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并开始着手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从电子政务的运维模式看,主体开始多元化,由以往单靠政府财政投入转向以政府投资为主,兼之以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同时,电子政务建设开始尝试一些的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专业的项目管理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升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率和成功率,降低风险和成本,已经成为国内众多电子政务建设者们重点思考和着力探索的问题。上述分析表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进入需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的战略管理阶段。新的发展阶段,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模式,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必然选择。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对于解决电子政务发展的统一性、协调性和专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2、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要求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

    随着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纷纷采取各种对策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我国自实施电子政务以来,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尤其是以四大基础数据库为代表的等一批综合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发展,加快了政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传输网络化、应用集约化的进程,为政府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更为科学、快捷的支持。同时,2005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使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有了规范性约定。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相当不充分、不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规划,信息垄断问题严重。信息垄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政府对社会的信息垄断;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垄断。二是管理模式不科学。我国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阶段,缺乏专业化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使得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配套措施不到位。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不明确,建设、维护资金投入不足,相关法规不完善,数据标准不一致等问题目前都存在。这些问题解决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由专人对政府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专业化的管理和开发利用。而在发达国家,政府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初衷也是为了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

    3、加强政府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

    毋庸置疑,我国的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很快,尤其是政务上网年之后,这种发展态势尤为明显。正因如此,我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建设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建设管理者队伍也日益壮大。这支队伍主要由如下几部分人员构成:各级政府信息化领导与决策机构的人员;各级政府所属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管理机构的人员;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管理人员。

    在信息时代,人才与信息是两个重要资源。信息资源开发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依赖于相关人才资源开发的程度。在政府信息化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所起作用越来越大的今天,建立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特色的相关人才管理与开发制度,培养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人才队伍,进而有效开发政府信息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从总体上看,目前对这支队伍中各部分人员的职责权限、素质能力、管理措施、管理体制等缺乏与我国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相适应的、清晰、系统、规范的具体制度安排,致使有关部门或机构对优秀的政府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吸引力不高。在相应的制度建设过程中,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管理制度建设,具有基础作用和引领作用。

    (二)我国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可行性

    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但随着政府信息和与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并开始引起理论界的广泛讨论,在实践领域也开始有所探索,这对于在国家层面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我国已经具备了一些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基础性条件和有利因素。

    1、发达国家提供了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成熟经验

    电子政务发展较好的国家,几乎都建立了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从提出这一职位的概念雏形到目前为止,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在国外已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尤其是对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主要职责、核心素质和能力、管理模式等问题都有比较成熟的实践。事实上,电子政务建设具有一些普遍的发展规律,如都要经历大体相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遇到一些共性的问题,都会建立一些类似的管理制度,采取一些大体相同的管理方法。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就是其中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电子政务管理制度,尤其是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资源管理不到位、资源整合不利、协同发展能力差等问题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我国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在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过程中,缩短周期、提高效率、少走或不走弯路。

    2、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提供了必要的模式参考

    信息时代的到来,提高了信息资源的战略地位,也促成了首席信息官的诞生和发展,这一发展脉络在企业界表现得尤为明显。就世界范围来看,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制度形式,并且已经显露出明显的实践效果,即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飞速提高。在利益驱动下,企业的首席信息官制度有巨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速度,目前,世界排名前500强的企业大都建立了首席信息官制度。在我国,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建立了首席信息官制度。事实上,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与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他们的核心职责都是制定组织的信息化规划与信息资源管理,核心目标都是为组织战略服务、为组织的效率和竞争优势服务。因此,我国在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参考和示范作用,充分吸收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经验。

    3、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了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的有益尝试

    基于解决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提升电子政务竞争力等方面的考虑,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着建立首席信息官职位和相关制度。例如,上海市政府1999年启动首席信息官制度的试点;江苏省政府2001年启动首席信息官研修制度;广东省政府2002年明确提出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北京市宣武区政府2003年首次任命的43名处级政府首席信息官走马上任,等等。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对首席信息官的管理模式还进行了探索,有的采用市场化原则来改革部门信息主管的薪酬体系,有的采用面向社会公开竞聘的方式录用专业的IT人士担任部门信息主管,有的还以不同形式授予部门信息主管以一定的特权,等等。尽管这些实践带有很强的地区性,缺乏规范性和系统化,但它在当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当地的电子政务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制度创新,对于我国早日建立统一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也无疑是一种有益尝试。

    4、在我国现有的政府管理中存在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依据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已经初步具备比较完善的电子政务管理的组织架构,尽管还存在着各个层次的组织与人员责、权、利、能关系没有理顺,定位不清,权威性不足等问题,但在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时,完全可以在已有架构基础上进行调整、规范,这不仅可以减少制度建设的工作量,还有利于与原有体制的衔接和过渡。二是在我国现行的人才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制度体系中,有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空间。首先,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内部设立首席信息官职位有制度实践依据。目前,在我国的多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中,通常会有总会计师来管理资金、总工程师来管理技术和设备、总经济师来通盘考虑经济工作,这些职位的设立已经是很成熟的管理实践。而在信息时代,政府首席信息官职位也有与这些职位相同的属性,主要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和其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事宜。其次,我国已经建立了公务员管理制度。我国公务员制度1993年建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于2005年颁布了《公务员法》,公务员管理制度是我国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直接制度基础,《公务员法》规定,我国的公务员分为三类,即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首席信息官由于需要一定的任职资格,因此其制度选择比较适合专业技术类。三是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不论在是横向还是纵向的管理体制中,都存在某些机构或人员在具体业务管理上地位与权限相对较高的管理模式。

    (三)我国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负有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职责的主要有以下三类组织:一是各级信息化领导小组;二是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三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分管信息化的机构。根据目前对首席信息官内涵的一般理解,加之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成熟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相比较,这三类组织的负责人都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其中后二者的负责人分别承担着首席信息官的部分职责。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专职的、有权威性的政府首席信息官职位及其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本文为叙述方便,暂且将后二者的负责人称为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

    从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亟待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权责配置不到位

    根据政府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及各种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必须承担起领导所在部门制定、审核政府信息化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总体规划与计划和相关标准并督促、监管其实施与落实以及其他相关的各项职责,实现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资源共享,促进政府信息化的科学、协调、健康地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以必要的权限配置为前提条件。但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的权责配置不够平衡,其具体表现是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权威性不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要实现政府信息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目标,就必须给予政府首席信息官以一定的权威性,如美国就以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职责范围、权限、核心能力、组织体系等问题。另外,还赋予其较高和较特殊的地位,并给予其一定资源配置权力。我国为提升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权威性也做了大量努力,如提高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级别等,但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权威性仍然不足。

    (1)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专职化程度不高。我国在提升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权威性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提升有关部门的级别和层次,如在中央层面,由现任国务院总理和常务副总理兼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正副职,由现任信息产业部部长兼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地方政府多是效仿中央建制,由省级主要领导担任省级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由信息产业厅长兼任省级信息办的主任等。这些举措对于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具有重大作用,但问题是这些领导的专职程度相对较低。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信息化的最高决策层可以由身兼要职的领导牵头或参与,但专门负责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信息化规划、协调、监督、实施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却是专职的专业人士。

    (2)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职责权限缺乏权威性约定。在我国,作为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信息办的职责往往有明确的规定,并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如行政规章、政府发文等)予以确定,如建设部制定并发布了《建设部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甘肃省下发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职责的通知》,等等。但对于机构内部的领导者——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职责、权限、能力等却缺乏统一、规范、明确的约定,即使有相关规定,也缺乏权威性保障,法律层面不高。这直接导致了政府首席信息官责、权、利、能等关系的模糊和不确定,使政府信息化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职责履行缺乏有效保障。首先,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协调政府信息化进程中各部门的关系是信息化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在我国现行的政府信息化管理制度中,却缺乏类似发达国家政府首席信息官委员会、首席信息官交互任职之类的交流协调机制。其次,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政策实施或项目监管的控制手段。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监控信息化规划和项目的实施,而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监控能力非常有限,主要是通过项目监理来保障项目实施效果,缺乏更为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估和控制手段。

    2、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核心能力不足

    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核心能力不足是我国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又一大障碍。在我国,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无法有效行使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协调等职责的重要原因,除了缺乏明确的职责约定、没有配置相应的职责权限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缺乏足够的能力来履行其职责。其主要表现是有关人员的技术素质与能力、政务素质与能力、管理素质与能力的复合程度不高,即存在素质与能力缺项。导致其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对政府首席信息官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的认识存在偏差。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首席信息官最应具备三种核心能力:战略思维和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对业务流程的管理能力,而对信息技术只要求了解现状及其最新发展趋势。与之相比,我国在此方面的认知显然是舍本逐末的,往往忽略了首席信息官最应具备的战略决策和协调能力。

    其次,我国对政府首席信息官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及其知识体系缺乏系统研究,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

    最后,我国尚未建立起对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培养体系。在国外,首席信息官作为一种高级管理人才,与CEO、CFO一样都要根据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进行专门培养,有的国家甚至要求取得相应的资格后才能担任。而在我国,虽然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出现一些社会性机构开始对企业首席信息官进行培训的探索,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有效的培养模式。

    3、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管理制度缺乏特色

    目前,针对各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管理,均适用于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的管理制度。但事实上,政府首席信息官是公务员队伍中的一类特殊群体,是具有很强专业技术背景的政府信息化的高层管理者,因此对这一群体的管理无法完全沿袭已有的管理制度。要科学有效地对这一群体进行管理,除了遵从公务员管理的一般规定外,应制定相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尽管目前我国有些地方对专业性较强的某些公务员岗位实行了聘任制,有些地方也开始尝试设立首席信息官职位并制定了一些管理措施,但总的来说,我国具有其独特属性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还存在明显的缺失。

    (1)选拔任用制度缺乏特色。一是人员选拔的社会开放程度不高。我国目前对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选拔任用主要包括组织委任、竞争上岗和公开招聘等三种方式。在政府层面,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基本上采取委任方式任用,而在政府部门内部,主要通过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产生,其中竞争上岗者占绝大部分。二是人员选拔缺乏科学、合理、明确、统一的任职资格条件规定。如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关部门提出的任职条件只是笼统地包括政治条件、年龄、计算机技能、管理能力等;另一方面,选拔考试也很不规范,缺乏科学、统一的素质与能力判断标准。三是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任用方式与其他公务员差别不大,一旦任用,就很少向社会流动。

    (2)考核制度缺乏特色。目前,我国对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考核主要是按照公务员的考核标准进行的,即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模式对于专业技术性和管理性都很强的复合型人才——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来讲,明显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另外,我国当前尤其缺乏对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工作绩效考核,主要是缺乏专业化、针对性强的考核体系和标准。

    (3)薪酬制度缺乏特色。我国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薪酬基本是走公务员的薪酬系列,其薪酬水平远远低于在IT领域供职的同等素质与能力人员或在企事业单位担任首席信息官人员的薪酬水平。另外,到目前为止,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薪酬还没有科学合理地与工作绩效挂钩,其薪酬构成缺乏必要的激励作用。

    (4)培养制度缺乏特色。目前,我国亟待建立包括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资格认证等内容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培养制度。首先,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学历教育和相关专业,通常是在电子政务专业中涉及相关内容,师资力量和研究基础都相当薄弱。其次,目前在我国的公务员培训体系中对政府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充分,一些信息化方面的行业协会、研究部门、培训公司等机构开展的包括政府信息化管理人员在内的培训工作,也多是采取短期研修班+结业证书的方式,因此,从总体上讲,对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培训缺乏统一的、专业性强的权威性规定。

    (5)退出制度缺乏特色。由于其素质与能力构成的特殊性以及保持政府信息化高水平发展的客观需要,要求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在退出机制的建设方面要有其灵活性和开放性,尤其是与IT行业同等素质与能力的人员、企事业单位同等身份的人员有一定的互动性和交流性,即在制度设计方面要使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与社会其他领域有畅通的交流渠道。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制度设计不到位。

    4、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管理体制混乱

    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大体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当前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组织体系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组织机构设置层级不一。我国在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方面主要有三个国家层面的重要机构:一个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总理任组长。二是正部级的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三是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其中,前两个机构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和决策机构,后者则主要是为领导小组提供重要的咨询和建议。与之相对应,很多地方政府也都在省市政府内建立本级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办公室。在这个框架内,政府各部门相应设立了电子政务的管理机构。在中央政府的各部委中,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有的由一个司局负责,有的由办公厅负责;在办公厅负责的情况下,有的成立了电子政务处,有的则由其他处主管。在地方政府,情况也较为复杂,有的与信息产业厅合署办公,有的则由信息产业厅的一个处负责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


    图3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

    (2)纵向的组织体系和责任关系不清。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在纵向上,都缺少资源共享和政务协同等方面的责任关系。例如,在省级政府中,信息化最高决策机构是信息化领导小组,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是其办事机构,但信息办又通常设在信息产业厅或其下属的信息化推进处,这就使信息办要受信息化领导小组与信息产业厅的双重领导,责任关系不明确。另外,省级政府与其下级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缺乏有制约性的责任关系,多是在规划方面的指导,而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方面协调无力。在这种层级关系不清的状态下,出现各自为政、良莠不齐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局面也就在所难免。

    (3)横向的协调机制不健全。横向交流不足一直是我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同级政府各委办局之间的信息办缺乏业务交流和沟通。对涉及多个部门协同的电子政务项目,缺少协同联动机制;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共性和难点问题,缺少交流沟通机制。二是同级政府各委办局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人之间缺乏交流任职机制,而这是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机制。三是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与外界的交流渠道不畅:从企事业单位选聘来担任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数量有限;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由政府向社会流动的比例也不高。

    四、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构想

    在目前形势下,我国要更好地实现政府信息化,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亟须解决整体规划、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综观各国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的实践,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是解决上述问题比较通行和成熟的做法。“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确立了政府首席信息官(CIO)制度。[1]”目前,在我国已经具有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良好基础: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管理领域,已经具有首席信息官制度萌芽或雏形;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结构中、在人事人才管理制度体系中,具有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的构架模式和发展空间;我国企业界已经开始实行首席信息官制度,在我国电子政务领域也已经聚集了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管理者队伍。

    在我国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不仅要直接涉及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创新,也涉及到现行行政体制和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因此,在建设首席信息官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如下几个原则:一是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切实解决电子政务实践中遇到的诸多现实问题并具有一定的未来适应性。二是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政治与行政传统,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实际出发,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制度改革的层面上进行系统考虑和整体谋划。三是要尊重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吸收借鉴国际上和其他领域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

    (一)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职责与能力要求

    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明确政府首席信息官在政府中的职责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合理构建其素质能力框架。

    1、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组织地位

    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的表现形式,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2006年年中,温家宝总理在对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的批示中又重申了这一思想:“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2]电子政务的这种功能定位赋予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政府官员——政府首席信息官及其领导下的政府信息主管部门在政府序列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在经过“一把手”工程的发展阶段之后,在今后的制度安排中,政府首席信息官不仅要具有特殊地位和身份,要参加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决策,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源配置权,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化的良好效果。

    2、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职责

    政府首席信息官在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承担多项职责,其中,有些职责具有核心地位。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状况,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必须承担起如下几项重要职责:

    (1)负责组织贯彻上级政府或部门的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制定国家或地区、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审核下级政府、本级政府各部门与各行业或本系统下级机构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

    (2)组织制定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和相关标准。

    (3)负责组织、监管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战略规划、计划的落实与实施。在一级政府层次,这项职责主要通过负责组织制定或审核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方案、组织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技术与产品的开发、组织推动并监管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实施、组织监管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途径来实现。

    (4)向上一级政府首席信息官汇报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进展情况,为其提供有关决策支持。指导或领导下一级首席信息官的业务工作。

    (5)负责或参与制定首席信息官或下一级首席信息官的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如负责安排本级政府所属部门或本系统(垂直管理部门)下级部门首席信息官的职位交流,参与其工作考核等。

    (6)负责提升责任区域内政府或部门甚至行业推进政府信息化、实施电子政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在对政府信息化推进能力与电子政务实施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并推动改进计划的实施与落实。

    (7)参与责任区域内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改革决策。

    从我国现行的电子政务管理与实施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配置情况来看,上述职责很多都已经存在,并分别由政府和部门内部主管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有关领导行使。由此可见,我国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职责体系时,难点不在于界定职责范围,而是如何保证这些职责得到有效行使与落实。

    3、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能力与素质

    政府首席信息官履行好职责的关键在于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总的来说,政府首席信息官应当是懂管理与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并且管理能力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具体而言,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主要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核心能力和素质:

    (1)宏观管理与战略管理能力。作为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决策参与者,政府首席信息官必须具有把握全局和战略思维能力,真正承担起制定与实施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的职责。

    (2)分析与判断能力。保持良好的职业敏感度,在了解电子技术和信息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把握其发展动向;在熟悉公共管理与服务业务流程的同时,把握政府改革发展趋势;在领导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同时,把握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发展脉络,为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理性发展提供保证。

    (3)协调与沟通能力。由于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要满足统一规划、资源整合、协同作业等方面的需求,政府首席信息官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在组织内部,要保持与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决策层、建设者即各职能部门和IT工作团队等方面的良好沟通,在组织外部,要保持与电子政务的社会服务对象、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项目合作对象的良好沟通。

    (4)业务组织与管理能力。一是确定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理念,组织设计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基本流程与架构,努力实现电子与政务的良好匹配与融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开发利用、电子政务管理与服务的协调统一。二是领导、指导(审核)或组织实施规范的项目管理。三是监管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四是提出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分析与改革建议,并负责领导、指导和组织改革的具体实施。

    需要强调的指出的是,信息技术能力并不能成为政府首席信息官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而只是一项基本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另外,不同层级的政府和部门对其首席信息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而言,越是高层政府和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对其战略思维和协调统筹的能力要求就越高,而越是基层政府和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则会对其项目管理的能力要求高些。

    (二)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管理制度

    政府首席信息官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其选拔任用、考核、培训、薪酬、退出等多项制度。建立这些管理制度,一方面要以发达国家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管理制度和企业的首席信息官制度为参照,同时,也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人事人才管理制度的一般精神和原则,与现行的人事人才管理体系有制度接口。

    1、政府首席信息官的选拔任用

    与其他高级公务员相比,政府首席信息官的选拔任用应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色:

    (1)政府首席信息官采用资格(资质)准入模式。制定各级政府首席信息官的执业资格标准,凡是担任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公务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资格。作为一种过渡方式,在推行任职资格的初期,可采用经历替代方式。

    (2)可采取竞争上岗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政府首席信息官。下一个层级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可以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参加上一层级的首席信息官的选拔,而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首席信息官或其他具有担任政府首席信息官资格者则要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竞争政府首席信息官职位。

    (3)政府首席信息官应采用聘任制,实行合同管理。其任期、职责、权力义务、考核标准、薪酬待遇等都要通过聘任合同进行严格明确的约定。

    (4)政府首席信息官的选拔任用主体依从现行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

    资格准入有利于保证政府首席信息官职位的专业化,公开招聘和合同管理有利于增加政府首席信息官管理的灵活性,保持该职位的基本活力。

    2、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考核

    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考核的维度可依据公务员考核的有关规定,即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工作实绩考核指标的确定应以岗位职责为依据,评估和评价标准应以履行岗位职责的质量和水平为基础。具体来讲,对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业绩考核要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1)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政策法规建设、发展战略(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等方面的情况。

    (2)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战略(计划)的执行情况,尤其是重大项目的建设与实施情况及其权威认证和认可情况。

    (3)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率与效能情况,尤其是建设项目的可操作性、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府服务水平与质量、公众满意度的情况。

    (4)责任区域内,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管理者与建设者(特别是辖区内首席信息官的素质)的素质提升情况。

    (5)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考核由选拔任用部门主持,职位交流部门参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绩效考核应与日渐成熟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建立有机的联动关系。另外,对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考核可以分为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两种方式,平时考核可以主要通过首席信息官定期汇报、领导不定期检查、电子政务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进行。而定期考核在原则上是一年一次,主要是根据岗位职责设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3、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培训

    为了保证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专业化和高效能,政府首席信息官应建立有效的职业培训体系。

    (1)培训的内容。选定培训内容的基本依据是其能力与素质构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通用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如了解信息通讯技术、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二是通用能力的提高。如宏观管理与战略管理、分析判断、沟通与协调等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培训的实施。培训的主要管理主体是公务员管理部门、政府信息管理部门、首席信息官自律组织等,其具体实施机构主要是有相应资质的高校、培训机构等。培训课程由政府首席信息官管理机构、公务员管理机构、首席信息官自律组织和培训实施机构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发。

    (3)培训的方式。培训可采取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等多种形式灵活进行。

    (4)培训的时间。培训时间执行其他专业技术公务员培训时间的有关规定。

    4、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薪酬

    当前,首席信息官在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中属于稀缺性高级管理人才,其薪酬往往处于整个组织薪酬体系中的较高层级。政府首席信息官薪酬待遇的确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其中重点要考虑如下几种因素:

    (1)IT行业或其他领域的同等素质人员的薪酬。

    (2)其他组织中首席信息官的薪酬。

    (3)同级别公务员的薪酬。

    (4)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任用方式、工作职责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其稀缺程度。

    一般情况下,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薪酬待遇要远远高出同级别的公务员。

    5、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奖惩、退出与职业发展

    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奖惩,可参照我国《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例如,如果因个人原因不能履行岗位职责或没有达到绩效要求,其聘任组织可视其具体情况采取减薪、解聘、赔偿一定程度的损失等惩戒措施。而对于履职较好者,可给予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或职业发展方面的奖励。

    政府首席信息官的退出,以聘任合同为主要依据,合同期满,可以续聘也可以离职。续聘或离职除遵从有关法律法规外,主要是以实际工作需要和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任期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宜频繁更换,合同期限也不应太短。

    对其职业发展来说,政府首席信息官可以通过公开应聘等方式担任政府部门的其他职位,也可以退出政府领域。

    (三)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管理体制

    建立高效协调的管理体制是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管理体制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组织体系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逐步整合现有的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层级分明的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组织架构,形成“一把手+首席信息官”的电子政务管理模式,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图4  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组织架构设想

    其中,国家和省级信息化决策机构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决策机构,分别负责制定国家和本省的政府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相应标准、规范。各级信息化决策机构下设首席信息官办公室,其主任为首席信息官。这个组织架构可实现政府信息化的整体化、系统化管理,能够有效避免各自为政的工作局面。

    2、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责任关系

    清晰而有序的责任关系是保证政府首席信息官管理体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责任关系应采取矩阵型结构。依据图3的组织体系构想,中央政府首席信息官直接对国家信息化决策机构首脑负责,向其汇报工作,接受其领导,参与国家政府信息化决策。省级政府首席信息官直接对省级信息化决策机构首脑负责,参与本级政府信息化决策。同时,上下级政府的首席信息官、上下级政府所属部门之间的首席信息官存在指导或领导与被指导或领导关系。中央政府的首席信息官负责指导或领导、协调省级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工作,负责领导中央各部委首席信息官的工作,省级首席信息官负责指导或领导、协调本省内各市县首席信息官的工作,领导省直各委办局首席信息官的工作。同时,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向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的行政首长负责。下级政府的首席信息官要向上级政府的首席信息官、下级政府部门的首席信息官要向上级部门的首席信息官汇报工作,执行或落实上级政府或上级部门制定的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战略规划。这样,以此类推,形成一套权责明确、运行有序的政府首席信息官管理体系。

    3、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交流机制

    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交流不仅是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保持或提高政府首席信息官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交流包括政府首席信息官与其他组织的首席信息官以及具有相应资格者之间的职位交流、政府内部首席信息官职位轮换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工作交流即上下级或同级政府首席信息官之间的交流两方面的内容。

    (1)政府首席信息官的社会交流机制。政府首席信息官与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首席信息官之间应建立资格互认制度,实现职位交流,这种交流可通过公开招聘的途径以职位聘任的方式进行;政府首席信息官在聘用合同期满后,可自由选择其职业;具有政府首席信息官执业资格的人都可以参加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公开选拔。

    为了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先进性与高效能,政府首席信息官必须保持信息通讯技术领域、非政府组织机构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首席信息官的选拔任用必须具有高度的开放程度。

    (2)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职位轮换机制。职位轮换是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行政的有效措施。职位轮换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人事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一级政府各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实行交互任职。各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在一定时限内,在本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在其他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在本部门工作的时间要占三分之二以上。二是在垂直管理系统或部门,首席信息官的职位轮换中遵从现行的职位轮换规定。

    首席信息官任职轮转的安排由本级政府或上级部门(在垂直管理系统)的首席信息官负责。

    (3)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联席会议机制。上级政府首席信息官定期召开由所管辖区域内下一级政府首席信息官参加的联席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交流经验,讨论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安排布置下一步本辖区电子政务发展的相关事宜。

    (4)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委员会机制。由中央、省、市三级政府的首席信息官定期召开由各部门首席信息官参加的委员会议,交流各部门电子政务发展的有关情况,就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安排布置本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相关事宜。

    (四)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配套措施

    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不论是在公务员管理体系中,还是在电子政务管理体系中都是一种崭新的制度设计。建立健全相应的基础制度和配套制度,是其得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目前,除了要进一步健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管理制度、聘用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之外,还必须建立如下两个培训措施:

    1、建立政府信息官的学历培养体系

    参照MBA和MPA的学历教育模式,在现行高等教育框架体系内,建立政府信息官的相应培养体系。学历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是电子政务管理者与服务者的素质要求。因此,此培养体系是电子政务工程师专业素质的基础培养框架。

    2、建立电子政务工程师的执业资格制度

    实行执业资格认证是一种国际通行做法,如律师、医生、会计等都有相应的执业资格,它是保证和提高某一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国在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同时,也应为这一专业群体建立相应的执业资格制度,这种职业资格可称为电子政务工程师资格。凡是担任政府首席信息官者必须具有一定级别的电子政务工程师执业资格。

        来源:《第一资源》第一辑2007年9月第1版



    [1]王长胜主编:《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3》第16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2]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召开 温家宝黄菊作重要批示 曾培炎发表讲话。

    http://www.cnii.com.cn/20060529/ca356529.htm

     [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form Act of 1996. Congressional Record.

    [2] 陈伟.美国首席信息官状况.http://www.techtarget.com.cn/search cio/ 505813835978899456/20041231/1895925.html(2004.12.31)

    [3]左美云.首席信息官知识体系及国外培训模式.中国信息协会信息主管(首席信息官)分会内部资料《首席信息官通讯》,2004(2)

    [1] 徐志坚.信息系统与公司竞争.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王长胜主编:《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3》第16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

    [3] Harold C. Relyea. Paperwork Reduction Act Reauthorization and Govern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ssue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Volume 17, Number 4, P367-393.

    [4] 韩国“电子政务法”,第6871号,2003.5.15

    [5]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form Act of 1996. Congressional Record.

    [6] IT如何帮助政府转型——英国电子政务主管兼政府首席信息官 lan Watmore的自白书.http://www.zdnet.com.cn/eweek/case/story/0,3800005537,39358226,00.htm

    [7]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form Act of 1996. Congressional Record.

    [8] 首席信息官CIO.http://glxy.hfut.edu.cn/xxglx/jxnr/dzsg/5_6.htm






    为了帮助大家加强对“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认识和理解,本刊约请了几位专家就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思考 

    ■  吴 江 

    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是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又是现实紧迫的重大课题。新时期,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我们正确把握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

    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准确把握强国的发展目标

    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准确把握“强国”的发展目标,只有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强国发展目标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谈得上更好实施的问题。

    强国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强国战略能否更好地实施,取决于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程度。

    在此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要实现全面发展,我们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科学发展能片面地追求发展速度,还要追求质量;不仅要关注经济建设发展,还要关注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只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是不够的,也要为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落实到人才强国战略中,就是要落实“四个尊重”的方针,就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经济社会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可见一个国家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本身就是强国的重要指标。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强国目标的位置,这是党的十七大给我们提供的新视角和新的理念。

    总之,“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的全面发展,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我们的强国目标,是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目的。新时期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需要我们时刻牢记这个强国目标。

    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破解人事公共服务均等化难题

    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破解当前人事人才工作的很多难题,其中人事公共服务均等化即是其中之一。

    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基本公共政策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国民教育、卫生保障、就业服务等。这类公共服务具惠及全民的特点。

    人事公共服务包含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部分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大民生目标。在这五个目标中有三个与人事公共服务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有所教”包含了国民教育,也包含了继续教育,要求我们做好各类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劳有所得”要求我们解决好各类人才的就业、创业问题,稳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老有所养”要求我们解决好离退休干部的待遇问题。此外人事公共服务还有政务公开等内容。

    人事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人事工作为各行各业的人才成长创造政策环境、提供各方面的服务,究其内涵,就是人事服务的面要宽,人事服务要涵盖包括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的各个成长环节;人事服务要公平公正。在这个领域内有很多新课题,比如建立人才信用制度;提供科学的人才评价,无论这个人才是高层次人才还是中低层次人才,是城市中的人才,还是农村里的人才;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提供公正的人事争议仲裁等。

    人事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长远的宏观规划和强大的财力支持,短期内不一定马上就能实现。眼前最根本的是围绕着国家的基本公共服务去做,并不断增加财力投入,逐步实现人事公共服务均等化。均等化不是平均主义。人事公共服务均等化就要致力于为人才提供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的竞争环境,逐渐实现结果公平,最终达到“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者的有机统一。当前阶段,人事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就是缩小差距、实现利益均衡,让人才各得其所。这方面我们还有很艰巨的任务,是人事工作需要破解的难题。

    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建立一个包含政府在内的各种组织、各类人才都能参与的社会网络

    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政府能做的只是创建一个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更多的还需要依靠各类人才和社会各种组织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仅关乎国家利益,也关乎每个人才的个人利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各类人才队伍自己的事情,是每个公民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公共精神。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策,需要落实到社会的每个具体组织中去,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政府、企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团体,各类组织都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都要加大第一资源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比什么都重要。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社会网络。因此,政府、各种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团体应加强沟通、达成共识,积极促使人才资源开发模式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内生型转变。

    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有所突破

    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抓好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规划,对每支队伍建设都应有相应的宏观规划。宏观规划要明确对人才总量、质量的要求,同时对人才结构和人才投资也要有总体的思路和设计。当前一个急迫的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十一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具体化,对每类人才都要有清晰的开发规划。

    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需要我们突出重点。目前我们最需要的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这类人才最大的特点是国际化,市场竞争化程度很高。我们要和世界各国尤其要和发达国家去竞争这些稀缺人才,但目前,我们在这种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因此在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上,我们应该有全球视野,并据此调整我们的政策,增加我国对这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要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没有评价就不能更好地没有管理。没有科学的评价指标就无法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效果进行评估,也就无从谈起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完整的,也应该是和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具有横向可比性的。(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人才》2008年1月


      ●从就业的角度看,众多大学生追求一个公务员的职业,在社会的价值导向上还不太理想,我们的社会应当有很多人去做其他一些工作。因此,大学生不必都要挤公务员这个“独木桥”。

      ●要注重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企业、到非公经济单位就业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作者简介】

      吴江,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兼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人事政策、领导科学、政府绩效评估、公共危机管理等。

      2008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成绩,1月19日起正式公布。根据人事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共有64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人数较去年增加12%;今年公务员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60:1,远远超出2007年的42:1。竞争最激烈的中央党群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竞争比例平均高达162:1。从某种角度来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了当今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之一。

      从就业的方面看,众多大学生追求公务员的职业,在社会的价值导向上还不太理想,我们的社会应当有很多人去做其他一些工作。因此,大学生不必都要挤公务员这个“独木桥”。

      大学生“公务员报考热”的出现,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转型期,相对于其他职业,公务员不仅职业较为稳定,同时具有相对完备、良好的待遇和保障体系。二是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公正性。目前国家机关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已基本采取“凡进必考”的制度,公开录取成为公平竞争的有效保证。三是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480万人左右,除去10%考研、考博、专升本以及出国留学的学生,再加上2006年待就业的70万至80万人,实际需要就业的人数在500万人以上,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众多高校毕业生将报考公务员作为重要的就业机会和出路。

      不可否认,公务员职业较之某些职业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大学生“公务员报考热”中,很多学生考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切实际的观念、想法与行为。一是盲目跟风,有些学生看到周围同学争相报名,便放弃了原来的考研计划或自主创业的理想。二是就业期望值太高,很多学生其实对公务员的职责、工作特点并不了解,甚至简单认为“当公务员就是当官”;有的认为公务员福利待遇高,跨进政府大门就如同进了“保险箱”;还有的认为公务员没有竞争压力,就是过着“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的清闲生活,悠哉乐哉,实际上这些观念都是对公务员职业的误解。

      如今的公务员有明显职业属性,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当公务员。相当一部分报考者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由于个人性格以及对政府运作机制和规律的理解偏差,自己其实并不适合当公务员。从工作负荷和岗位职责看,政府机关的职位设置有一定标准,有比较明确的工作质量和数量的规定,工作并不轻松,有些职位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并且,随着《公务员法》的实施,各地都在逐步健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要不断提高公务员的管理与服务本领、依法执政与行政水平。那种考进机关后就可“享受人生”的想法是极为不切实际的,这不仅与国家招考公务员的初衷相悖,也与公务员管理的大趋势格格不入。

      另一方面,公务员岗位尽管稳定性较高,但严格的绩效考核、健全的退出机制的建立,使公务员职业不再是打不破的“铁饭碗”。从1996年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1.6万名公务员被辞退,这说明公务员混日子的“好光景”不可能再有了。随着干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制度的日益完善,公务员的职业发展将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进入公务员队伍后,所面临的职业发展竞争仍然比较激烈。

      虽然,大学生积极报考公务员,可以有效推进公务员队伍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也应正视由此衍生的一些问题:如国家机关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过大,不利于人才流动到企业、科研机构等一线单位,不利于人才流动到基层岗位;如何用好、培养好这些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的优秀青年人才,等等。目前,各级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并正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如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就业,逐步提高省以上政府部门从基层录用公务员的比例等。

      我认为,对大学生“公务员报考热”这一现象,人事部门、教育部门、高校都要对此进行理性引导,尤其要注重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企业、到非公经济单位就业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21日第2版


        对衍生性灾害,《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作用非常有限;临时成立的应急指挥部门对突发性事件缺乏预防性和全盘考虑

      ■ 访谈动机

      从今年1月10日起,一场罕见的低温雨雪灾害突袭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民政部部长李学举13日说,截至2月12日,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已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踪,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湘鄂黔桂赣皖6省区受灾尤为严重。

      “百年不遇”的灾害给我国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接下来的灾后重建,以及应对未来的灾害中,我国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应如何调动和发挥NGO及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

      访谈嘉宾

      吴江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贾西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NGO研究所副所长

    雪灾暴露应急法律体系短板

      背景: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文件111件。而且就在此次低温雨雪灾害发生前70天,我国刚刚颁布实施了建国以来的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突发事件应对法》。

      新京报:你们如何评价政府在此次灾害中的反应?

      贾西津:这次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发布和应对措施是比较及时和积极的,而且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亦为快速调集应对灾害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供了制度保证。

      吴江:灾害发生后,国务院召开了紧急电视电话会议,胡锦涛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措施;国家发改委按照国务院的决定,牵头成立了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以进一步加强对煤电油运与抗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有效解决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赴抗灾第一线,气象、交通运输和民政部门及时发布信息,对鼓舞士气、稳定民心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省市亦发布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新京报:上述措施倚重的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而不是法定程序。

      吴江:突发性问题很难完全依靠法律法规来解决,况且依据我国现行应急法律体系建立起来的应急制度,存在着制度规范不统一、管理组织体制分散,从而导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相应制度不协调等问题。而我国以往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经验表明,面对雪灾、洪灾之类的大规模突发性公共事件,通过行政方式进行社会和物资动员是比较有效的。

      新京报:实际上,2007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之前应急法律体系的不足,但至少从目前的灾害处理情况看,该法发挥的作用似乎并不明显。

      吴江:《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针对的是灾害本身,对衍生性灾害和次生性灾害关注较少,而此次低温雨雪灾害不仅危及了灾区居民的生活、生产安全,而且正值春运高峰,影响了数以百万计人的出行。更重要的是,因为交通和输电线路中断,数省的能源和食品供应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场自然灾害最终衍化成了一场社会危机。对解决上述衍生性问题来说,《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另外,《突发事件应对法》只是做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要最终落实,尚需出台更多的实施细则。法律颁布实施只有两个多月,它所体现的原则和精神要被各级政府所理解和接受,亦需要时日。

    加强横向协调,提高政府效率

      背景:1月下旬,灾情比较严重的6省区陆续启动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民政、交通、铁路、民航、气象等部门亦迅速采取了应对行动。2月1日下午,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出席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时透露说,国务院已决定成立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由涉及到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有关的中央和国务院部门、有关重点企业、协会等23个单位组成。

      新京报:另有人认为,雪灾初期,就需要成立一个针对灾害的高级别的专项应急指挥部。你怎么看?

      贾西津: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对进行全国性的大动员是非常有效的,因而我认为关键问题并不是缺少全国统一的决策和动员机制。现在真正的问题反而是各部门之间和各地政府之间缺乏自主协调的能力。我国行政体制的特点是,一方面各部门之间与各地政府之间存在明显的职能分割,另一方面各部门之间,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均必须通过中央才能进行协调。

      新京报:这是否表明,我们需要一个全国统一的专项指挥部门?

      贾西津:面对大规模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各职能部门之间与各地政府之间应该有最直接的协调方式,即职能部门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直接进行协调,或曰B-B的协调方式。而按照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各部门之间、各地政府之间要进行协调均需要经过中央这个节点,即B-A-B的协调方式。如此一来,势必延缓政府行动的效果。

      新京报:但成立高级别的专项应急指挥部门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的应对办法。

      吴江:以目前的情况而论,成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专项应急指挥部门是必须的。但是,临时成立的应急指挥部门对突发性事件缺乏预防性,而且成立的目的往往是为了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而不会对整个事件进行全盘的考虑。因而,从长远考虑,应该常设一个全国统一的应急指挥部门,专门负责应急法律的实施、应急法规和规章的制定、突发性事件的统一指挥。

      新京报:我国实际上不缺乏中央一级的应急机构,水利部、卫生部、环保总局等部委均下设有各自的突发事件应急部门,新增一个专门的应急指挥部门,会不会造成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反而妨碍问题的解决呢?

      吴江:现在多数突发性事件的影响范围已远远超出某一领域和某一地区,因而仅仅依靠单个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必须由专门的应急部门进行跨部门、跨地区的指挥协调。

      美国和俄罗斯等国的成功经验表明,设立一个统一的应急指挥部门是预防灾害和协调抗灾的有效手段。1979年,美国卡特总统发布行政命令,成立联邦紧急事务管理总署,统一行使原来分属多个部门的应急指挥职能。2003年3月,联邦紧急事务管理总署纳入新成立的国土安全部,更名为应急预防响应局,成为美国国土安全部中最大的部门之一。

      俄罗斯负责统一指挥全国应急事务的部门,是国家安全委员会下属的跨部门委员会,它和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是俄罗斯应急动员的主要决策和协调机构。

    政府与民间好比纲与网的关系

      背景:截至2月4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已为救助雪灾筹集捐赠款物价值人民币三千一百二十四万六千元,地方各级红十字会募捐到款物价值约人民币二千八百二十八万元。中国红十字会一直从事救护伤兵、救助难民和赈济灾民活动,并积极参加人道主义救援活动。

      新京报:以往的抗灾经验表明,尽快将救灾物资送到灾民手里是最重要,但亦是最困难的事情,而与政府机构相比,NGO的行动更灵活、反应更迅速,因而充分发挥NGO的作用对抗雪救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此次抗灾行动中,NGO的身影似乎并不活跃。

      贾西津:这一方面与我国的民间自组织力量仍比较薄弱,民间自助、互助和共同行动的能力比较差有关;另一方面又与我国自上而下的应急机制比较发达而横向救助纽带长期不被重视有关。

      新京报:但是,以往的抗洪救灾乃至跨国救援行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国NGO的身影,这至少表明,我国的NGO是有一定的行动能力的。

      贾西津:面对低温雨雪灾害的突然袭击,政府的反应当然是动员各级政府部门的力量组织抗灾,而不是向NGO求援,否则反倒不正常了。问题在于,此时此刻,社会个人、民间组织和各级政府理应有能力自动采取行动展开自助、互助和援助。但是我国的民间组织和各级政府已经习惯按照上级政府的指令行事,上级政府不发出指令,它们往往不知道应如何行动。有些个人、组织即使主动去做了,但是因为他们平常就是散在的,没有相互的网络、协调纽带,所以我们看不到他们作为一个社会力量发挥作用。

      吴江:突发性事件应急需要政府和民间的密切合作,二者好比纲与网的关系———政府是纲,民间是网,政府负责动员和组织,但救援行动主要得靠民间组织;二者的合作是平等的,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民间采取救助行动不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授权。但现实情况是,我国民间组织的自发展能力仍然不强,多数组织需要政府输血才能生存与发展,因而很难独立发挥作用。

      新京报:但民间组织的发育成熟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吴江:民间组织要实现独立发展,需要强大的社会经济作为支撑。欧美比较有影响力的NGO,背后差不多都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作后盾。

      新京报:除民间组织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之外,政府可以做些什么呢?

      吴江:政府监管对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是必要的,但是今后政府的监管活动应该多从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方面着手,变单纯的政府监管为主要依靠法制进行规范。

      贾西津:我国涉及NGO的法律主要是限制性的,而非规制性的。限制性的法律强调,法律没有规定的就不能去做,而规制性的法律强调,只要法律不禁止的就可以去做,法律规制的对象主要是违法行为。如果要创造一个有助NGO发展的法制环境,必须实现NGO法律体系由限制性向规制性的转变。  本报时事访谈员 张健康 北京报道

        来源: 新京报  2008-2-17 


    专家认为“大部制”改革如果没有民主财政制度结合,意义会减弱很多 

      又是一年一度的“两会”。不一样的是,本次“两会”的主角换了很多新面孔。五年一次的换届,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了更换血液的机会。新一届的人代会上,还将选出新一届的国家和政府机关领导。当选总理的记者招待会,很多人都会守在电视机前,不愿错过。被热议很久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也将启动,“大部制”是人事变更外另一受瞩目的“两会”焦点。

      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另一个看点。一般认为,它将更多延续此前的方针政策,亦将在具体问题上有新的变化。抑制物价上涨显然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各种民生问题的解决,将再次经由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适逢换届。观察人士认为,对改革开放的坚持,将再次受到强调。自本期起,本报将连续推出“国是开讲”栏目,对“两会”的热点和重点话题进行权威解读。

      回顾既往五年人大、政协和政府工作的成败得失,对“两会”后中国走向做一宏观性展望,同时,在相关制度层面探寻变革和改善空间,是为两会“国是开讲”第一期。

      ■本期嘉宾

      蔡定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至2003年底先后供职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秘书处,任职至副局长。

      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研究员、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主任等职。

      王占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教研室主任、教授。

      不从政治层面加强对行政权力的控制,改革很难有效。这个控制包括人大对机构编制的决定权、对财政的控制等等。不如此,行政机构很容易自己就决定了扩编发展。所以我对“大部制”不是很乐观。

      ――蔡定剑

      这次不是“大换班”

      有比较强的连续性,又有相当程度的变动性

      南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两会”占据了一个什么位置?即将召开的新一届全国人大将产生新一届的国家和政府领导班子。此次换届,有何特点?

      王占阳:每年春天召开的两会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大家都在从“两会”来看这一年政府、人大、政协工作的内容和方向。在中国的政治生活当中,它成了每年年初的定调会。国际社会现在对于中国的“两会”都给与越来越高的重视。

      这次换届不是根本性的“大换班”,有比较强的连续性,又有相当程度的变动性。从人事角度看,经过换届,领导能力应该得到比较显著的加强。从工作来说,因为去年召开的十七大已经定下大调,摆脱了前几年姓“资”姓“社”的困扰,确定了中国新阶段的大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使工作的质量、效率得到比较显著的加强。所以大家都对这次会议之后的五年抱有比较大的希望。

      立法听证不能只搞一次

      公众参与、民主立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南都:过去五年,全国人大共审议、通过了100余部法律案,其中包括引起热议的《宪法修正案》、《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如何评价过去五年立法的成就?

      蔡定剑:在立法的公开性方面的确有所进步。2000年实施的《立法法》规定了立法听证制度以后,地方人大这方面有比较快的实践和发展,全国人大最初几年一直没有搞立法听证,2005年9月,十届全国人大首开立法听证会,讨论个税起征点问题,这是对《立法法》的落实,也是对多年来地方立法听证的一个肯定。

      去年有两部很重要的法律――《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公开征求公众意见。这两部法律涉及到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公众参与的程度是比较高的。以前也有法律草案征求公众意见的先例,这不是十届人大的创造,但是《劳动合同法》公众所提意见近20万条,体现了比较好的互动。以前法律征求意见,获得的反馈有时只有几千条。这当然跟中国社会发展程度、公民参与立法的权利意识的提高有很大关系。这两部法律的制定还是比较尊重公民意见,很多公民的意见都体现到立法中去了。比如《就业促进法》草案在提交人大常委会讨论时,还没有关于反就业歧视的专门规定,在公众的强烈要求下,立法机关就反就业歧视做了专门规定。

      南都:中国正在追求立法民主化,但也有人认为,仅有“开门立法”还是不够的。

      蔡定剑:立法的民主性还有待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但是现在地方的立法听证处于一个比较停滞的阶段。全国人大在这方面应该起到一个示范推动作用。我的意思是,一届人大不能仅仅搞了一次立法听证会,应该更多。公众参与、民主立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助于解决立法质量和部门利益问题。

      王占阳:立法过程中听取意见不够全面,不同利益集体的介入程度不够均衡,有时候就出现偏颇。比如《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农民群体的介入就太弱了,结果在农民的地权问题上有所缺失。《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则是私营企业家群体的介入不足,又产生了相应的问题。这需要引起今后的关注。

      再就是立法过程中,人大常委会一些组成人员不是很了解实际情况,对别人介绍的情况也不能充分理解,妨碍了立法的质量。十七大提出要提高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素质,这是很重要的。

      “专职化”不是关键

      没有配套的制度跟上,就失去了专职化的作用

      南都:针对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专业素养问题,十届人大产生了19名特别常委―――媒体称其为“专职常委”。据悉,十一届人大将继续增加特别常委的人数。这么做的效果能有多大?

      蔡定剑:说他们是“专职常委”不太准确,其他的常委也有很多专职的。而且这19个人里面也并不都是专职常委,比方郑功成,还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让一些更有专业背景的人进入人大常委会,目的是提高人大常委会的能力建设,这是改革人大制度的一个积极做法。但这个制度是不是一定会起到设想的作用,我觉得也很难说。从组织学的角度讲,个人能力的提高不等于整体能力的提高,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一加一是不是大于二,要看它的组织结构。如果组织结构不发生改变的话,有的时候也很难发挥作用。如果人大常委会开会还是原来的方式―――每个人小组讨论的意见还是通过一个机构来综合,是不是能发挥作用也很难说。

      南都:人大代表专职化,是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

      王占阳:人大代表的专职化是需要尽快推进的一件事。因为人大工作是关系到千百万人的事业,不能业余兼职,得全心全意地干。

      蔡定剑:专职化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来开会讨论问题。如果只是专职化,没有配套的制度跟上,就失去了专职化的作用。

      “橡皮图章”越来越硬了

      全国人大现在慢慢有成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味道

      南都:中国人大代表和西方民意代表的产生途径,存在很大差别,是不是也存在变革空间?

      王占阳:《选举法》需要修改。《选举法》里竞争式的民主因素已经有了,但还可以进一步发展。

      蔡定剑:最重要的是人大代表以什么方式产生,是以领导决定的方式产生还是以老百姓决定的方式产生?如果是以老百姓决定的方式产生,那当然他就要关注民意,积极主动反映民意。这是人大代表能不能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问题。

      南都:人大代表曾被讥为“橡皮图章”,这种情况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王占阳:实际上从改革开放以来,“橡皮图章”就越来越硬了,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和30年前相比已经是有相当大的进展了。当然还需要继续往前发展,这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吧。

      蔡定剑:应该说“橡皮图章”时代已经过去了,在立法方面,我认为人大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政府当然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人大起决定作用。党在立法方面只是领导,不太直接干预立法。

      人大在重大事情的决定方面可能差一点,这方面的主要权力还是在党政。监督方面,这些年人大处于不断加强的过程,也能够对一些国家的政策、法律的执行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各地的情况也是不一样,有的地方人大还是比较强势,有的地方可能就类似于“橡皮图章”。从人大的社会影响和老百姓对它的期望这个角度来看,是大大改变了。现在人们对“两会”的关注说明,人大现在慢慢有成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味道。

      最大短板是体制问题

      体制不变革,多强的总理也没办法

      南都:下周一,温家宝总理将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你觉得,过去5年国务院工作的最大亮点和短板是什么?

      王占阳:政府工作转向重视民生,扭转了此前20多年来的一个趋势,是深得民心的。我认为是这届政府最大的亮点。最大的短板是体制问题,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带来了腐败,带来了各自为政,带来了互相扯皮,带来了虚假政绩,带来了“诸侯现象”等等,多强的总理碰到这些事也没办法。目前迫切需要解决体制问题,不解决体制问题,民生问题也难以做好。

      蔡定剑:更关注民生,是这一届政府的一个特点,“两会”期间也会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不足在于,这种政策不应仅仅只成为政策,应该用制度把它确立下来。比方说,要体现在公共预算方面,不是单纯由政府说了算,让公众有更多的决定预算的权力,这才是制度性的保障。现在的公共预算,还很难说由选举的代表来讨论决定。再比如说审计,每年都查出那么多问题,怎样通过制度建设防止问题的再发生?制度性的建设比较少。在保障民生问题上也是如此,比如说农民工问题,需要从户口制度上进行改革,但是我觉得这方面说是说了,制度建设的能力还是差了一点。

      吴江:本届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上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失灵的问题。此外,政府在依法行政、建立责任型政府上也很有作为。政治理念方面,最突出的就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越来越严峻,在经济发展、民生等问题上暴露出深层次的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这是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是政府自身问题,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用温总理的话说,是“一马当道,万马难以奔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应更清晰一些、步伐和力度应该更快、更大一些。如果说短板的话,主要是在这里。

      对“大部制”不很乐观

      深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权力关系的改革

      南都:2月27日通过的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会议公报,也用很大比例强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在大家对政治体制改革都比较关注,十七大报告也专有政治体制改革部分,但我感觉,官方所说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还是行政体制改革,和通常理解意义上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在同一层面上。

      王占阳:如果是比较重大的行政体制改革,也可以称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跟大局无关的就不好算作政治体制改革了。十七大提出整个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带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

      吴江:应该说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最重要的部分是民主政治建设,内容很丰富。怎么样更公开、透明,更好地落实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选择权和参与权,这些都要政府做出表率。

      蔡定剑:深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权力关系的改革。许多学界的朋友认为,低层次的行政体制改革应该做,也是比较容易做的,但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政治层面的这种权力关系改革是更重要的。这种改革一方面包括党、人大、政府、司法等权力之间的关系调整,另一方面是政府跟老百姓之间的权力关系调整,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来,扩大老百姓直接民主、间接民主的权利。这个层面的改革可能是更加重要、更加根本的。没有这个层面的改革,行政体制的改革有时候是很难奏效的。

      南都:几乎每一次政府换届,都会提出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任务。这次的“大部制”也将成为“两会”期间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

      王占阳: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最重要的是确立民主财政制度,政府的所有问题的核心在于确立民主财政制度。“大部制”如果没有民主财政制度结合在一起,它的意义会减弱很多。

      蔡定剑:为什么我们过去机构改革总成效不大,是因为仅仅裁减机构、削减人员,就事论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从政治层面加强对行政权力的控制,改革很难有效。这个控制包括人大对机构编制的决定权、对财政的控制等等。不如此,行政机构很容易自己就决定了扩编发展。所以我对“大部制”不是很乐观。

      下届政府执行力会更强

      政府应急能力有很大提高,但雪灾还是暴露很多问题

      南都: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本次“两会”大概也会再次强调坚持改革开发。过去五年间,发生了第三次改革成败大讨论。中国政府近年来的民生与公平取向,也被认为对既往改革的一种纠偏。

      吴江:坚持改革的思路,始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法宝。不能说改革开放之初不关注民生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改革从农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入手,当时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民生问题。

      我国用30年走完了西方100多年完善市场的道路,把西方100多年压缩到30年,矛盾不可避免要暴露出来的。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伴随贫富差距、城乡矛盾等问题,从效率角度,肯定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所以应该更多的地关注公平、民生问题。效率和公平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对政府来说,始终是坚持一个有效率的公平,而不是没有效率的公平。政府和市场起到两种不同作用,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又要发挥好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纠偏,而是改革的深化。

      南都: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每届任期五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如果胡锦涛和温家宝在此次人代会上再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这将是他们最后一届担任此职。你觉得第二届任期内,他们的施政和过去五年会有什么不同?

      王占阳:首先应该是一致的方面,在民生这个方向上的工作会得到比较大的加强。过去五年经历了相关的争议,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成了主流,成了定论,所以下一届我认为会有比较大的推进。要说区别,就是下届的力度可能比今届大许多。现在已经提出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下一届这个方面会出现一些比较大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比较成功的话,那么下届政府的执行力比今届可能会强一些。

      南都:在这次两会换届之前,中国刚刚经历数十年一遇的冰雪灾害。有点巧合的是,上一次换届前,有SARS来袭。SARS期间发生的瞒报事件,使政府信誉严重受损。这之后,无论是禽流感肆虐也好,还是罕见冰雪灾害的考验也好,整体上看,中国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还是有了很大转变。

      吴江:在解决公共突发事件上,应该说建立了相应的机制。中国创造了在公共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奇迹,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得到称赞的。

      蔡定剑:政府总是在经验教训中进步,应该说应急能力还是有很大的提高。SARS过后,有很多反思和批评,也完善了制度,但这次的雪灾还是暴露了很多问题,舆论的反思还是不够的,建设性的东西不是很多。

      政协不要太强调年龄

      关键是它能不能在政治过程中发挥作用

      南都:中共中央近来对政协似乎日益重视,2006年3月,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这种重视意味着什么?如果确实是比以前重视的话。

      王占阳:确实有对政协越来越重视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因为政协能提供很多好的建议,言论相对更自由一些,这个是它的一个长处。另外政协也是吸纳社会精英、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团结的一个重要舞台。政协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吴江:一方面,我们要民主建设,当中就包括要多党合作,要各个民主党派参与到决策工作中来。另外,政协各个界别当中也都积蓄了各方面的专家,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当中,管理越来越需要专业化,专家的作用凸显了。

      南都:去年底,国新办发表《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说是要“回应国外误解”。但从各大网站网友的回帖中可以看到,大家对政协制度的设计还是不甚满意。

      王占阳:对政协制度争论确实也是比较多,刘少奇当年就曾主张“两院制”。但是目前要想有一个大的突破也不太可能,这个问题目前来说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南都:有网友担心政协成为“贵族院”和“养老院”,你对此有何回应?

      吴江:这都是不正确的,我不赞成这种说法。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政体,不同的政体有各自发展的合理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的就是我们这样一个民主集中制的政体。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我认为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很多人还是总用西方来做标准,每个国家都有它制度发展形成的一个历史过程,不能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国家的制度。最重要的是看效果,看人民是不是满意,是不是能够符合国情,这才是根本的问题。我们提供的政治制度应该说对世界也是一种贡献。

      王占阳:这涉及到政协人员组成的问题,可能今后改革的一个方向是适应社会阶层的结构变化,调整政协的界别。比如说增加农民工界别就在考虑之中,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实际上政协委员的素质是很高的,普遍都很有见识,而且还敢说话。问题不在于老不老,这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里根当总统的时候是70多岁,我们不要太强调年龄。至于说是贵族,是不是精英都是贵族啊?我看这有点民粹思想。

      蔡定剑:发挥一种贵族、养老院的作用也是可以的,也不完全是坏事,关键是它能不能在政治过程中发挥作用。

      从制度设置角度来讲,我很赞成一个从政朋友的观点。政协的性质现在是有点错位了,它不应该跟人大同时开会。政协的性质是什么呢?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跟共产党协商、监督共产党,不是跟政府、人大政治协商,不是监督政府。建国初期设立政协的时候,有人提出来政协应该监督政府,要写到宪法里面去。后来毛主席说,这不对,政协主要不是监督政府,而是监督党的。所以政协会议应该跟党代会一起开,对党进行政治协商和监督。

      崛起与民主无必然联系

      没建立民主制度的国家也曾崛起,但有几个站起来的?

      南都:随着中国的崛起,我注意到,海外有关“中国式民主”的肯定性言说似乎多了起来。有人认为崛起中的中国可能将有一个与西方不同的民主模式。你怎么看?

      王占阳:应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看。客观方面,确实是我们有了一些进展,有这样一种事实在这。而且这些进展不是“颜色革命”,也不是非洲那种急剧转变式的民主化,而是在党领导的总体框架下的一种民主的渐进式发展。另外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认识也在加深,对过去的刻板观念有所克服。

      吴江:中国的崛起,从根本上说是中国13亿人民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可以说,我们用30年的改革开放事实战胜了西方的偏见和雄辩。如果说大家都能够不带有色眼镜,都能够实事求是、理性地对待的话,我们走的路应该得到世界多数人士的肯定。当然我们还需要坚持韬光养晦,还需要更加理性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特别是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问题。

      蔡定剑:一个国家的崛起和一个国家的民主没有必然的联系吧。中国正在崛起,但是不是能真正崛起,现在说还太早了。从过去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教训看,只有建立民主制度的国家才能真正崛起,崛起了不至于趴下来。没有建立民主制度的国家也曾经崛起,但有几个站起来的?持续崛起的没有。所以能不能崛起,还要看制度能不能转型。

      希望更多关注“预算”

      这是实在的东西,你要看看钱是怎么花的

      南都:对本次“两会”,你有何期望?

      王占阳:希望“两会”能够把十七大确定的好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希望民生方面能够得到大力地加强。希望在保障人民自由、推动人民民主方面能够有实质性的重要进步。希望能够使人民的心情越来越舒畅,使社会越来越和谐,大家普遍幸福起来。

      吴江:通过“两会”,吃透十七大精神,群策群力,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出科学发展的新模式。希望“两会”代表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的新目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拿出更具体的治国理政良策,提供给新一届政府,并激发出全国人民的创造智慧和自觉行动。

      蔡定剑:现实地说,我希望能够把人代会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公共预算的决定上来。人代会应该更多地关注预算的决策。每次大家都热情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中比较虚的政策,谈得津津有味,这也跟我们过去的政治有关系,大家关注标语口号,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可能少一点。我的意思是,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的政策,就更要关注工作报告后边的财政预算,看有没有落实工作报告的具体政策。这是实在的东西,你要看看钱是怎么花的,这是更重要的。

      从人大制度本身来讲,我希望能够以代表大会的意志来决定人大的工作。人大现在还是有点行政化性质的机构,我希望它回到作为一个权力机关、议事机关的制度安排上来。领导个人的决定能力太强,不利于人大这个机构作用的发挥。

      统筹:本报首席记者 南香红   采写:本报记者 韩福东 实习生 张磊 陈刚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1日


       不同层次政府、不同职能政府有不同要求,绝不能把“大部制”改革简单理解为宽职能,千万不能把宽职能变成扩职能

      新的国家行政机构改革方案即将在此次全国两会上揭晓。此轮方案体现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一种什么样的路径,最终又走向何方,时间将是多长?《第一财经日报》就此专门采访了长期关注行政体制改革的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吴江。

      《第一财经日报》:回顾这30年改革,每逢新一届政府时,开始时精简机构,四年后又膨胀,第五年再精简。你觉得这种现象的症结在哪里?

      吴江:以往行政体制五年一调整,客观的一面是总体形势看不清楚,经济发展变数很大,在市场完善过程中很难看清楚未来行政体制怎么更适应。主观的一面是我们的改革中总还有承受能力问题和认识问题。毕竟这是政府自身改革,涉及的都是政府自身领域,政府内部动力不足,利益博弈难免,不可能都形成改革共识。

      此外,外部压力也不足,社会参与度还不够,政府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什么样的一个行政体制是好的,这些社会都没有太多参与。

      还需要强调的是,管理是一门科学,行政管理体制除了上述从属性外,它还有自身规律,不完全是政治体制等外在环境所决定的。

      《第一财经日报》:早在2002年,深圳等地就进行了行政体制创新的试点。据了解,此次机构改革也将允许广东、上海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探索,由于行政体制涉及上下对口问题,你如何看待地方试点的成效?

      吴江:各层面的政府既有共性问题也有特殊性问题,共性方面都存在着界定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和公正透明等问题。由于体制有个上下对口问题,加上编制、机构数量、运行指导和责权关系,很多都是组织法以及编制条例予以法定的,作为一级政府不好乱动,各地改革试点是存在一些困难。但中央既然明确了地方试点,地方就可以做些探索,一个意义是对共性问题提供改革经验,以便借鉴推广,比如减少政府层级。

      还有所处地区不同发挥作用也不一样。广东和上海进行试点,是因为两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整个经济市场发展较完善,这样探索市场与政府关系,对全国形成统一的改革思路有帮助,具有一定代表性,而广东和上海在改革中也更能全方面来考虑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制约又协调的机制,你如何看?

      吴江:决策从功能上来说不要分散,相对集中点好,我们是民主集中制国家,需要提高中央决策权威。而现在问题是决策、执行不分,结果产生部门利益,部门利益根本上就是因为自己参与立法、自己执行、自己监督。部门权力过大,实际上就变成行政国家,尽管有其他部门和机制的平衡,但总有个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也造成部门利益化。

      目前国际上的一个趋势是决策相对集中,执行相对独立。如果决策的负责执行,执行的负责决策,那很多问题可能变成议而不决,朝令夕改。所谓相对集中,这次“大部制”体现了这点。“大部制”不是把所有执行部门合并,最主要的就是能够宏观管理,能够集中决策,避免决策中扯皮。

      所谓宽职能最主要就是保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减少扯皮,同时把不该有的决策下放权力,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第一财经日报》:怎么理解宽职能和“大部制”改革的关系?

      吴江:不同层次政府、不同职能政府有不同要求,绝不能把“大部制”改革简单理解为宽职能,千万不能把宽职能变成扩职能。

      “大部制”具体实施中,也是分类而定。有些“大部制”目前解决的是职能问题,有些“大部制”解决的是理顺关系问题,有些解决的是优化结构、有些是从效率出发。对于过去的宏观计划部门,在“大部制”中履行经济调节,把宏观调控把好,把微观部门的要剥离;对社会管理部门,重点解决政府职能建设,减少重复,优化结构;对公共服务部门当前重点是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注重社会保障、就业、优先教育;特别是基层政府要转到民生上,因为地方政府和百姓直接相关,其职能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加大。

      《第一财经日报》:纵向来看,这次机构改革相对前五次来说,它的特点在哪里?

      吴江:第一个亮点是这次改革的力度更大,更着眼于体制问题,更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而前几次改革考虑的问题相对更重视改革管理方式,这从十六大和十七大的体制目标可看出来。体制问题是职能转变的关键问题,体制太刚性,再规范的行为也难以有所作为。

      第二个亮点是“大部制”思路,与过去简单机构合并相比形式上看似相同,实际上有特点。决策、执行、监督三个权力适当分开和制约还是有所体现,更加体现了机构改革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第三个亮点是,强调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性。我们的目标是,行政机构改革到2020年,通过三届政府的努力,服务型政府的模式和框架将形成。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3月03日 04:18


    ——“改革开放与青年发展”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原春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05

        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青年。”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31年前是湖南一家农场的电工。与那个年代的很多青年一样,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方。

        1977年10月,流传已久的恢复高考的消息终于变成了现实。这年冬天,周绪红走进考场。与他一同进入考场的是全国从1966届到1977届积攒了12届的570万名考生。

        许多代表委员谈起改革开放给青年发展带来的机遇,都由衷地谈到正是因为坚持走改革开发的道路,才使得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

        “原来没有选择的我们,突然有了选择的机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委员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当时,国家计划了人的一生。原来没有选择的我们,突然有了选择的机会,有了学习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砝码。”

        恢复高考是思想解放的先声。一年后,改革开放破冰。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门向青年敞开。

        郗杰英感激那段历史。在他看来,改革开放给青年提供了太多的以往想都不敢想的成长机会:恢复高考,留学考试,公务员考试……而对青年影响最大的,就是人口的自由流动为农村青年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天地。

        31岁的朱雪芹代表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全国人大代表这个身份对朱雪芹来说,是从来没有想过的。1995年,因为家里难以负担她的高中学费而不得不辍学,朱雪芹从江苏睢宁农村来到上海普陀区华日服装有限公司做缝纫工。凭着自己的努力,她已成为公司工会副主席、团支部书记和一名日语翻译。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1.3亿流动人口,其中35岁以下者占到8000万左右。这些青年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由过去的传统青年农民,分化成从事多种职业的青年。他们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有的成为管理者阶层,有的成为私营企业主,有的成为个体工商户,更多的青年农民成为城市的劳动者。

        进城务工青年接受了现代城市文明的洗礼。他们把在城市打工积累的资本带回家乡,给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能量。

        仅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去年汇回家乡的资金就高达235亿元,返乡创业者有43万人,创办了5万多个企业。

        前几天,郗杰英接到了小王的电话。10年前,小王是郗杰英所在工作单位食堂里的农民工。10年不见,小王自己开了一家翻译公司,手下有好几名大学毕业生员工,并在北京成家。这次,小王想请郗杰英委员吃顿饭。

        “人口的自由流动打破了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更多的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只要他想,他有能力,就有了可以选择的机会。”郗杰英委员特别感慨地说。

        改变命运的门槛降低了

        邓绍佰是重庆邮电大学的学生。与一般同学不一样的是,30岁的他看起来有点超龄。2005年,当他到学校报到的时候,甚至被人当做是农民工。

        1993年,父亲的突然去世让邓绍佰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到父亲生前的工厂工作,放弃自己的大学梦。2001年,教育部在当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条例中宣布,取消“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的限制。这就意味着,高考打破了年龄的界限,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走进考场圆自己的大学梦。

        2004年年底,邓绍佰辞职回家专心读书。与此同时,国家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更加完善,邓绍佰没有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在离开校园10年后,他走进了大学校园。

        越来越多与邓绍佰有着相似经历的年轻人重新返回课堂,拿起知识的武器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改变命运的门槛越来越低了。

        1994年,中央国家机关向社会公开招聘5000名国家机关公务员。不少年轻人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真的吗?真的没有背景单凭考试就能当上公务员?

        这也难怪年轻人不相信:在计划经济年代,大学生的工作都是定向分配。只有组织选人,没有人选组织。从1992年开始,大学生逐步走向自主择业。

        公务员的大门就以这样一种公平竞争的方式向年轻人敞开。逐年改革,它的门槛越来越低: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中,中组部和人事部修订招考公告和招考简章:不允许招考部门对性别、身高、相貌、毕业院校作出限制;继续推进放宽户口限制;按照人事部、卫生部制定的新的体检通用标准,等等。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首次取消户籍限制。

        据统计,从1995年到1998年,国家各级机关从工人中录取了1万名公务员,农民中录取了2600名公务员。

        “门槛设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每个报考人员都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利。”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委员说。

        各种考试的背后是机会公平

        这几年,对高考的抨击不绝于耳。尽管高考选拔方式有种种不理想之处,但对占考生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来说,高考是相对公平的一种向上流动方式。

        为了保护更多的考生享有公平的起点,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实施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其重要内容就是“六公开”:招生政策公开,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录取信息公开,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处理结果公开。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5年高等学校招生“阳光工程”实施以来,在高考考生人数比上年增加135万的情况下,高考违规率下降到万分之三点五,创10余年来最低;未发现一起失密、泄密事件;招生乱收费、违规录取和中介诈骗现象大幅减少。

        “高考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社会助推器的巨大作用。”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近几年来,教育部门一直在为保证所有的考生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作出努力,高考公平状况不断得到改善。

        与高考促进农村青年向上流动的功能一样,近几年,公务员考试已经取代了高考,成为中国第一大考。回想起1994年中央国家机关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吴江委员特别感慨:“这个口子开得不容易。”

        吴江委员说:“公务员制度对年轻人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他们不需要找政府,找部门,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这个起跑线就是能力,就是优胜劣汰。”

        青年成长成才的环境将更加公平

        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准备了一份建议,内容是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高考权利问题。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大量进入城市工作,这个问题逐渐凸显。

        行知打工子弟学校李素梅就是这样走进了媒体的视野。为了找一份工作,也为了帮助老乡们的孩子读书认字,她在菜地里搭起了简易的教室。随后,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孩子们为了读书,走进了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

        这个问题进入了代表委员的视野。他们大声为这些同样是祖国幼苗的孩子们疾呼。2003年的教师节,温家宝总理考察了北京市玉泉路小学,在黑板上写下了“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各地纷纷出台政策,使农民工子女可以与城里的孩子一起享受公办教育。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了该高考的年纪了,但是按照现有的政策,高考报名必须是户籍与学籍统一。他们不得不返回家乡报考。

        今年,代表、委员们又把目光转移到这个问题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从一名人大代表的角度看,周洪宇代表特别欣慰:“最近几年,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政府为解决教育公平做了大量的工作:义务教育免费,‘两免一补’先从农村贫困的家庭开始,再到所有农村的学生,再到现在的城市学生。政府5年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

        “共享”、“覆盖”……在十七大报告中,这样的字眼频繁出现。

        这一切让人心中充满了希望。

        2007年中秋,国家大剧院拉开试演序幕。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登台亮相。在2000多名观众中,一批特殊的观众引起媒体的关注,他们就是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者。

        郗杰英委员看到这条新闻时特别兴奋:“这是观念的变化。让城市的建设者与城里人一起分享城市的发展。”

        1998年改革开放20周年的时候,郗杰英与同事合作写了一篇文章《充满机会与希望的中国青年》。如今10年过去了,郗杰英认为,这个题目依然与时俱进。“对中国青年来说,未来只会充满着更多的机会与希望。”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武洁)人才强国战略从“全面”实施到“更好”实施,是一种肯定,也是一个跨越。如何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如何评价其实施成效?本报就此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充分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方面要求

        记者:“人才强国”的目标是早已确立的了,十七大提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个“更好”应该体现在哪里?

        吴江: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当前最根本的是把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方面要求,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到人才强国战略中去,这也是现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五年前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时的最大差别所在。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思想。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应从这四个方面去理解和展开。

        首先要从发展角度来理解。发展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模式和速度决定了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和速度。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又意味着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绩正是靠我们13亿人口中的劳动力和人才。所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牢牢树立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理念,要通过组织和政策来调动亿万劳动者的创造热情与聪明才智;要优先发展教育,壮大人才队伍,维护人才权益,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第二是以人为本。十七大确定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指出了人对发展的基础作用,更重要的是重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对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开发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确立二者的主体地位。发展要依靠和充分保护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并使其自身得到不断提升,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共享发展成果。不仅是让人才做贡献,也要为人才做贡献。以人为本就要促进人才的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加大这方面的体制和机制的投入,创造好的环境。

        第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应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的观念。不仅注重量的开发,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不仅注重人才使用,还要关注人才保护。要从选拔、管理、使用、退休,尤其是社会保障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发人才资源。

        第四要统筹开发各类人才。针对目前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贫富差别,要更加注重开发过程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兼顾。所谓人才工作中的统筹兼顾,最主要的就是公平与效率的统筹兼顾,实现人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差距,减少差别。

        所以,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反映在四个方面: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即环境的建设,人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建设,体现效率、公平兼顾的统筹开发各类人才资源的建设。

        实现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

        记者:人们常说,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不是人力资源强国。那么如果建成了一个人力资源强国,是不是就实现了人才强国的目标?

        吴江:人力资源强国反映在把资源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是否“强”取决于资源的资本化程度。资源指现有的存量,而盘活存量、使其增值的过程就是资本化过程。一般劳动力转化为资本不是自动完成的,需要管理者和国家的投入。这个投入包括发展的政策、理念、资金、法制、社会保障、权益保障、环境创造和体制转换等。从国际经验看,这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发展国民教育,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二是发展就业以后的培训以及继续教育;三是为人才提供覆盖广泛、不受地域和组织限制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四是提供有助于人才流动的基本公共服务。除以上四个方面外,当前,我国还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不断扩大就业,如何促进军转干部就业和创业,如何帮助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另如,用什么政策吸引和激励高层次人才和短缺人才。这就需要国家一方面进行精神投入,用国家荣誉制度、奖励制度等对人才给予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实现物质分配的公平,在分配领域保证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环节的统一。这些工作做好了,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就盘活了,这样才能说实现了从资源到资本的转化,也才能说建成了人力资源强国,而人才强国战略就在其中。所以,最重要的是实现人力资源的增值。

        评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

        记者:在进行了这些努力之后,怎样评估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好与坏、成功或不成功呢?

        吴江:评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是很重要的。首要的一点,人才强国战略的构建本身应科学。这个科学化的过程包括三点:首先要测度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程度,即评估人才发展对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影响。通过经济效能、科技效能、社会效能和政治效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而评定人才的综合实力和贡献度。其次要评估人才工作的成效。人才工作的成效体现在对人才发展的促进作用上。所以,评估指标体系应体现人才在数量、地域、结构、质量等方面是否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第三,通过评估人才强国战略,起到引导作用。任何评估都有引导作用,可以利用评估指标来引导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要测量评估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好坏,构建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非常关键。这个体系应该包括:第一,人才本身的发展。用数量、质量、结构等人才发展指标来看人才是否得到全面发展。这三个指标大体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人才资源的贫富程度。其中人才数量是基础,人才结构是决定其效能发挥的决定性因素。第二,人才效能。人才能否发挥作用,对经济、科技、社会、政治的贡献度大小如何,要用相应的效能指标来衡量。效能指标最主要反映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效能上。第三,环境指标。这个指标反映在整个社会对人才发展的支撑力度上。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的环境,应包括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和生活环境。

        记者: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吴江: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同时也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要统一起来。二是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不同地区有不同要求,对偏远落后地区而言,要先强调数量,有一定实力的地区则应质量优先。三是人才的发展与成长环境的关系。固然,人才的发展与成长需要一定的机制作保障,各类人才要发挥好作用需要政府解决好环境的问题,但不能片面地说尊重人才、创造环境,就意味着政府过分地干预、包办。人才有自己的成长规律,要在竞争中成长,通过市场进行配置,政府要关心人才但不能绑住他们的手脚。所以,既要正确发挥政府政策作用,又要坚持市场配置和发挥人才自身作用。 

    来源:中国人事报 2008年3月7日


    日期:2008-03-12 09:19 作者: 来源:千龙新闻网         

      根据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将被整合成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成立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要新设国家公务员局?这轮改革会不会涉及大量的人员裁减?带着这些外界广泛关注的疑问,3月11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吴江。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1世纪》:《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到了要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这一变化的动机是什么?

      吴江:首先一点是要整合全国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从而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改革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实现新设部门的职能的有机统一。在现有的管理格局下,我国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

      从人事管理的角度看,我们的人力资源是分开管理的,因此在出台政策的时候就存在统筹协调的问题。事业单位的管理权力属于人事部,事业单位的人员容易进来,但是不容易出去,因为首先面临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不统一的问题。因此,在这一方面,最突出的矛盾存在于事业单位。

      就公务员来说,必须根据《公务员法》进行管理,但是它也面临着流动问题。如果辞职、辞退,以及最终的退休养老,都需要与社会化机制进行统筹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劳动收入的分配在不同地区之间、在不同性质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之间都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而在另外一方面,方案中也提到要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因为,从现状上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分散的,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单位的企业退休人员待遇也不平衡;城市和农村的社保体系继续分割;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不同地区的社保体系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统筹;此外,养老保险、事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也需要有机统筹。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劳动收入的分配在不同地区之间、在不同性质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之间都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21世纪》:根据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新设立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为什么要新设立国家公务员局?

      吴江: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单独设立一个直属的国家公务员局,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配套措施。这个机构将集中考虑国家公务员管理的问题,因为它的职能单一,将会便于对公务员的管理。

      在我们国家,公务员的分布范围很广,党的机关、政府机构、民主党派、人大、法院、检察院等机构里都存在公务员。公务员根据专门的《公务员法》进行管理,而且公务员的综合管理机构有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因此它的政策需要统筹管理。

      其实,各个国家都有专门的文官部,专门直接管理所有的公务员。设立专门的公务员管理机构,也符合国际惯例。至于为什么要整合进统一的人力和社会保障部,是因为我们将公务员视作国家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必须要纳入国家对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体系中来。

      《21世纪》:我们注意到,在现在的人事部中有一个公务员管理司,它的职能是拟定国家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录用、考核、职务升降、职务任免、轮岗等。那么新成立的国家公务员局将承担什么职能?

      吴江:国家公务员局会是一个副部级的直属局,在它成立之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没有必要再设立公务员管理司了,它的很多职能会划过去,从公务员的进口到出口都要进行统一管理。那将包括很多具体的权限,比如公务员的录用、工资设定、考核、政府的绩效考评等。

      “裁减人员不会是此次机构改革的重点”

      《21世纪》:这次改革会不会涉及大量的人员裁减?

      吴江:以前,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我们的行政机关人员太多,导致行政成本很高。其实,这里存在很深的误解。政府工作人员的多少是与政府的行政能力直接相关的。以前人们喜欢用“官民比”这样的数据评价政府人员的多寡。其实,我们不能计算“官民比”是多少才是合理的。就我国现状来说,我国公务员的总体数量是基本适应政府管理的需要的。

      在我国过去的几次政府机构改革中,人们的普遍印象是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其实,推行大部制与此前的改革是有区别的,不是简单的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而是政府内部职能的重构。

      推行大部制,必然伴随着设置一批执行机构,从而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的相对分离。这一点我们必须完整地理解它。

      我相信这次机构改革,裁减人员不会是重点方向。

      《21世纪》:此次推行大部制,将伴随着一些机构的裁撤和合并。这可能意味着领导职位在减少,而官员数量如果保持不变,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克服这对矛盾?

      吴江: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实行大部制后,政府部门不会存在“超级部”,并不会多出一个政府层级。而在我国的行政序列中,部长与副部长的区别是很清楚的。

      另外,在我国多次的机构改革实践中,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组织培训,帮助适应新的岗位等。

      当然,在过渡期会有一些特殊的政策存在,比如领导岗位和职数可能暂时会多一点,但是随着改革逐步到位,情况就会恢复正常。一个重要的经验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尽量协调和照顾好各方的利益,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陈善哲)


    来源:沈阳日报 

    如何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他们认为,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必须破解听证难、问责难和信息公开难三大难题。

      “听证会”怎样才能不缺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委员说:“政府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这就要求规范听证制度,让听政成为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决策的必要程序。”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景龙认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还经常出现听证缺位的现象。有的部门即使举办听证会,却流于形式,在开展听证时,或者确定的代表不具代表性;或者不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让公众作出错误的判断,这都削弱了听证会应有的作用。

      去年,安徽省合肥市物价局在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听证会上拒绝媒体采访、拒绝透露消费者代表联系方式。“原本是民众参与、民意汇集的听证会,为何要如此遮遮掩掩呢?”徐景龙说,“听证会要取信于民,必须消除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实施中的漏洞。听证会组织者要公正"执法",当好"裁判员",确保各方意见得到真实准确的表达,让听证结果合理合法。”

      一些代表和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的一些听证会,往往成了“涨价会”。全国政协委员包明德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关民生的重大事项,应当切实通过听证来定夺,而不是通过听证来实现。”

      “问责制”如何分清“责”

      每当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有公众的疑问,政府有政府的理由,谁来评判?吴江建议,应当引入独立调查制度,防止天灾与人祸责任不清的现象不断出现。

      “加强行政监督,关键是要增强对主要领导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吴江说,“这就必须推进政绩评估行政问责制,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制定落实法定质询、罢免的具体程序,创设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易于实施的责任追究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钱念孙认为,当前,对重大责任事故的问责制度已基本形成,而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等行政行为的问责,还因缺乏绩效审计措施,而难以操作。

      “政务公开”由谁说了算

      最近,上海私车牌照拍卖引起公众关注。上海市私车牌额度拍卖始于1994年,并从2000年1月开始,实行私车额度公开拍卖。经年累月,这块收入越来越大,到2007年末,上海的车牌拍卖价一度攀升至5.6万元一块,薄薄一块车牌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贵的铁皮”。随着越来越多的市民拥有了或希望拥有私家车,对于此项数额庞大的资金的去向要有知情权的呼声也来越来越高。

      但是,作为政府的“预算外收入”,依照法规,上海市政府在年度预算收入和使用报告中却无须向人大提交,不需要人大批准和审查。也就是说,对于这一笔巨额收入,市民以及他们的代表并不拥有完整的知情权和监督使用权。

      全国政协委员白世伟说,如何监督政府财政支出?我认为首先要建立透明的财政制度。政府收入和支出透明度不高,公民的知情权、发言权、建议权和监督权将只是纸上谈兵。

      钱念孙代表说,当前在不少地方,什么政务该公开,什么不公开,还是由政府说了算。例如,一些地方以保密等理由,对本应及时向群众公开的政务信息进行封锁。有的部门兴师动众,耗费几十万元经费去搞民主测评,却不敢向社会公布测评结果。有的政务虽然公开了,却不管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代表委员们认为,当前,我国对政务公开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必须推进政务公开法制化进程。


    来源: 新京报    作者:李立强 

      “各级官员的绩效考核必须与预算挂钩,否则,只管产出不管投入的考核将助长政绩工程。”昨日,全国政协委员、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政协小组讨论时建议。

      在小组讨论的发言中,吴江说,目前对各级官员已经开始进行绩效考核,主要包含4个大的方面:经济性、效率和执行力、社会效果以及公平性。但比较重要的一块,财政预算却没有包括。

      这导致一个问题,政府官员只需要考虑做出什么政绩,至于这些政绩花了多少钱,多少成本,则无关紧要。所以公共项目的产出不断扩大,但投入的具体数额是多少,是否合理,则没有人关心。这就跟企业只需要追求产出最大化,而不用考虑成本支出一样。这助长了“数字工程”、“政绩工程”,也导致官员挖空心思跑资源、跑项目。

      吴江认为,这种不管投入只管产出的方式违背管理规律,应该改进。他建议将预算纳入绩效考核,作为考核的重点之一。

      据吴江介绍,政府绩效评估中引入预算在西方国家已经比较完善,优化了公共资源的支出结构,提高了使用效率和效益。

    (责任编辑:王小超)


    来源:沈阳日报 

    如何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他们认为,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必须破解听证难、问责难和信息公开难三大难题。

      “听证会”怎样才能不缺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委员说:“政府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这就要求规范听证制度,让听政成为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决策的必要程序。”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景龙认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还经常出现听证缺位的现象。有的部门即使举办听证会,却流于形式,在开展听证时,或者确定的代表不具代表性;或者不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让公众作出错误的判断,这都削弱了听证会应有的作用。

      去年,安徽省合肥市物价局在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听证会上拒绝媒体采访、拒绝透露消费者代表联系方式。“原本是民众参与、民意汇集的听证会,为何要如此遮遮掩掩呢?”徐景龙说,“听证会要取信于民,必须消除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实施中的漏洞。听证会组织者要公正"执法",当好"裁判员",确保各方意见得到真实准确的表达,让听证结果合理合法。”

      一些代表和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的一些听证会,往往成了“涨价会”。全国政协委员包明德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关民生的重大事项,应当切实通过听证来定夺,而不是通过听证来实现。”

      “问责制”如何分清“责”

      每当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有公众的疑问,政府有政府的理由,谁来评判?吴江建议,应当引入独立调查制度,防止天灾与人祸责任不清的现象不断出现。

      “加强行政监督,关键是要增强对主要领导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吴江说,“这就必须推进政绩评估行政问责制,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制定落实法定质询、罢免的具体程序,创设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易于实施的责任追究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钱念孙认为,当前,对重大责任事故的问责制度已基本形成,而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等行政行为的问责,还因缺乏绩效审计措施,而难以操作。

      “政务公开”由谁说了算

      最近,上海私车牌照拍卖引起公众关注。上海市私车牌额度拍卖始于1994年,并从2000年1月开始,实行私车额度公开拍卖。经年累月,这块收入越来越大,到2007年末,上海的车牌拍卖价一度攀升至5.6万元一块,薄薄一块车牌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贵的铁皮”。随着越来越多的市民拥有了或希望拥有私家车,对于此项数额庞大的资金的去向要有知情权的呼声也来越来越高。

      但是,作为政府的“预算外收入”,依照法规,上海市政府在年度预算收入和使用报告中却无须向人大提交,不需要人大批准和审查。也就是说,对于这一笔巨额收入,市民以及他们的代表并不拥有完整的知情权和监督使用权。

      全国政协委员白世伟说,如何监督政府财政支出?我认为首先要建立透明的财政制度。政府收入和支出透明度不高,公民的知情权、发言权、建议权和监督权将只是纸上谈兵。

      钱念孙代表说,当前在不少地方,什么政务该公开,什么不公开,还是由政府说了算。例如,一些地方以保密等理由,对本应及时向群众公开的政务信息进行封锁。有的部门兴师动众,耗费几十万元经费去搞民主测评,却不敢向社会公布测评结果。有的政务虽然公开了,却不管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代表委员们认为,当前,我国对政务公开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必须推进政务公开法制化进程。


    来源: 新京报    作者:李立强 

      “各级官员的绩效考核必须与预算挂钩,否则,只管产出不管投入的考核将助长政绩工程。”昨日,全国政协委员、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政协小组讨论时建议。

      在小组讨论的发言中,吴江说,目前对各级官员已经开始进行绩效考核,主要包含4个大的方面:经济性、效率和执行力、社会效果以及公平性。但比较重要的一块,财政预算却没有包括。

      这导致一个问题,政府官员只需要考虑做出什么政绩,至于这些政绩花了多少钱,多少成本,则无关紧要。所以公共项目的产出不断扩大,但投入的具体数额是多少,是否合理,则没有人关心。这就跟企业只需要追求产出最大化,而不用考虑成本支出一样。这助长了“数字工程”、“政绩工程”,也导致官员挖空心思跑资源、跑项目。

      吴江认为,这种不管投入只管产出的方式违背管理规律,应该改进。他建议将预算纳入绩效考核,作为考核的重点之一。

      据吴江介绍,政府绩效评估中引入预算在西方国家已经比较完善,优化了公共资源的支出结构,提高了使用效率和效益。

    (责任编辑:王小超)


    新华社记者汪延、王圣志、姚润丰

    2008-03-12 15:19:21   来源:新华社稿件       

      继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后,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

    “这体现出政府要在更广泛领域、更充分地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决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说。

    如何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他们认为,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必须破解听证难、问责难和信息公开难三大难题。

    “听证会”怎样才能不缺位

      吴江委员说:“政府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这就要求规范听证制度,让听政成为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决策的必要程序。”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景龙认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还经常出现听证缺位的现象。有的部门即使举办听证会,却流于形式,在开展听证时,或者确定的代表不具代表性;或者不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让公众作出错误的判断,这都削弱了听证会应有的作用。

      去年,安徽省合肥市物价局在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听证会上拒绝媒体采访、拒绝透露消费者代表联系方式。“原本是民众参与、民意汇集的听证会,为何要如此遮遮掩掩呢?”徐景龙说,“听证会要取信于民,必须消除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实施中的漏洞。听证会组织者要公正‘执法’,当好‘裁判员’,确保各方意见得到真实准确的表达,让听证结果合理合法。”

      一些代表和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的一些听证会,往往成了“涨价会”。全国政协委员包明德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关民生的重大事项,应当切实通过听证来定夺,而不是通过听证来实现。”

    “问责制”如何分清“责”

      每当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有公众的疑问,政府有政府的理由,谁来评判?吴江建议,应当引入独立调查制度,防止天灾与人祸责任不清的现象不断出现。

      “缺少法制化的信息披露制度,民众经常无法及时了解事件真相。没有权威的调查结论,就会互相推诿,无法分清责任。责不清又如何问责?”吴江说。

      “加强行政监督,关键是要增强对主要领导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吴江说,“这就必须推进政绩评估行政问责制,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制定落实法定质询、罢免的具体程序,创设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易于实施的责任追究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钱念孙认为,当前,对重大责任事故的问责制度已基本形成,而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等行政行为的问责,还因缺乏绩效审计措施,而难以操作。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监察厅副厅长李利君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责制在实施中逐渐显现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或不足: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仅强调行政问责是不够的,问责的范围应当依法包括一切掌握公权力的机关单位如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的领导干部等。现行问责制主要限于违反法律和党纪政纪的问责,缺乏对权力运行者政治和道义层面的问责,这可以说是导致一些地方责任事件发生后处置迟缓、问责中“丢卒保帅”等现象发生的原因。

    “政务公开”由谁说了算

      最近,上海私车牌照拍卖引起公众关注。上海市私车牌额度拍卖始于1994年,并从2000年1月开始,实行私车额度公开拍卖。经年累月,这块收入越来越大,到2007年末,上海的车牌拍卖价一度攀升至5.6万元一块,薄薄一块车牌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贵的铁皮”。随着越来越多的市民拥有了或希望拥有私家车,对于此项数额庞大的资金的去向要有知情权的呼声也来越来越高。

      但是,作为政府的“预算外收入”,依照法规,上海市政府在年度预算收入和使用报告中却无须向人大提交,不需要人大批准和审查。也就是说,对于这一笔巨额收入,市民以及他们的代表并不拥有完整的知情权和监督使用权。

      全国政协委员白世伟说,如何监督政府财政支出?我认为首先要建立透明的财政制度。政府收入和支出透明度不高,公民的知情权、发言权、建议权和监督权将只是纸上谈兵。

      “政府网站是群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当前不少政府网站内容建设比较空泛,信息更新不及时。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必须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最大限度地公开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影响群众监督的主要因素之一。”吴江委员说。

      钱念孙代表说,当前在不少地方,什么政务该公开,什么不公开,还是由政府说了算。例如,一些地方以保密等理由,对本应及时向群众公开的政务信息进行封锁。有的部门兴师动众,耗费几十万元经费去搞民主测评,却不敢向社会公布测评结果。有的政务虽然公开了,却不管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代表委员们认为,当前,我国对政务公开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必须推进政务公开法制化进程。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池州市市长方西屏说,政务公开,不只是要把政府组成部门的职能公开,还要把政府的权力、利益公开,使之运行在人民群众监督的“阳光”之下。比如池州市去年进行的“一门进、一费清、一单结”的改革,一门进做到了,但一费清、一单结推行起来就很困难,因为这触及部门权力、部门利益。

      让人民群众的监督更有效,必须加大政府自我改革的力度。这是让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条件。


    记者: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看今天的东方时空,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第六次机构改革十分引人能关注,这次改革组建了五个新部,那么这些新组建部的历史脉络是什么呢?新的部门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呢?在今后的两天当中呢我们将对五个新组建的部门的变化进行梳理,先来了解一下这次改革的具体情况。

    记者:从1982年开始的机构改革到现在已经进行了六次了,每一次改革可以说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这次改革遵循的思路是什么?新的部门有哪些新的职能呢?改革之后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面对这次机构改革我们有很多的期待,就这些问题我们请来了两位专家一起讨论,一位是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院长吴江,吴院长欢迎您,还有一位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副校长马怀德,欢迎您马校长,我知道吴院长是专门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研究的,而马校长是研究行政法的,首先想请教两位这次我们机构改革遵循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吴院长:这个最大特点是围绕政府的职能转变和缕顺部门职责之间的关系来探索施行部门有机统一的大部制。

    马校长:我感受比较深的是机构改革在追求价值取向上与以往的机构改革有所区别,它追求的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价值取向的,整个改革的很多职能的调转、整合、责任的明确和关系的缕顺都是冲着这个服务型政府的总体目标要求进行的。

    记者:其实我们在回顾以前五次机构改革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一些职能相间的部门之间也曾经出现过合并,接着又拆分又合并这样一个过程,那为什么说这次机构改革它不是这样一次再合并的过程呢?会跟以前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马校长:它跟以往的分分合合最大的区别就是这次是围绕着转变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机构调整,也就是说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部门的合并,而是一种职能的调整,尽最大的力量去避免职能的交叉,职权的交叉,权责的脱节,提高整体的行政的效率。

    记者:您认为这次比以前的力度大吗?

    吴院长:一个方面是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方面应该说还是有力度的,解决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那么力度比较大的应该是加强了宏观调控,把一些微观管理的职能剥离出去。

    马校长:除了转变政府职能之外这次机构改革注意改善民生,实际上新组建的这几个大部跟民生直接相关的其中至少有四个,而且跟民生相关的这些部门大部分是以合为主,从民生这个角度,从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个角度去重塑这个部门。

    记者:刚才两位讲到说这次机构改革我们至少从形式上看是以合为主,但是在机构改革方案真正推出来之前一些媒体猜测或者人们有所期待的像这样的大农业、大金融、大文化这样的合为什么没有出现呢?两位怎么看这个问题?

    吴院长:实际上最早施行大部制的是英国,政府在探索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在六十年代开始的,那么到今天还是一个探索过程,我们也不可能把其中问题一下子都解决,那么中央考虑的一个2020年的一个总体目标,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围绕一些重点领域迈出较大步伐,这是一个特点。

    马校长:这次改革的方式方法上确实是比较注重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节奏,把有些急需改革的或者是条件成熟的部门的职能合在一起,有些条件不太成熟的我们可以往后放。

    记者:从两位判断来看,这次机构改革这些部门的合并从实质上能解决过去哪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哪些职能交叉我们可以通过这次改革把它解决了

    马校长:我觉得有很多方面可以解决,比如说这次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它的成立在解决有些行业领域的多头管理、多头审批方面就是一大进步。我印象中的比如过去的手机厂商要获得手机的牌照既要找信息产业部,也要找发改委,等于是两个部门管一件事情,这次国家发改委把一部分工业行业的管理职能转移给了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这就变成一个部门管一件事情了。

    吴院长:对老百姓来说,感受比较深的应该是交通问题,过去交通问题我们是多个部门管,今后老百姓会感受到大交通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好处,既节约资源又能够出行方便,这个水路、公路、民航等这些交通运输方面,特别是在企业会大大降低这方面的成本。

    记者:刚才两位都讲到,这次机构改革的目的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要解决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这样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这次改革实际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来看一看境外媒体对国务院这次机构改革的评价

    记者:在这次机构改革当中,五个新组建的部十分引人注目,我们看新组建的五个部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那么这些部门的历史脉络和变化是什么?他们给我们百姓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影响呢?在接下来我们将对五个部门进行逐一的梳理,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工业和信息化部,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工业信息化部的组成,通过刚才的短片我们看到从建国以后我们工业部门的这个整个的演变过程,那么为什么我们当初在设立工业部门的时候会把工业部门划分得如此之细,比如说我们还有食品工业部等等,为什么要设的这么细?

    吴院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这样一个典型特征是这样,那么对于工业企业由政府直接管理,这种体制实际是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思路,列宁当年在讲这个制高点,所谓制高点就是政府要直接管理和控制企业和工业的活动,在这样一个思路下,不是我们一个国家,世界范围内,应该说在八十年代以前都是这样一个趋势,都是实行国家所有制和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控制整个经济工作活动。

    记者:如果我们把现在工业信息化部判断成一个大部的话,我们可以把当初设这些部看成是子部,甚至是孙子部,就是管着一道工业领域的每一个行业,或者是企业生产的每一个领域当中去。

    马校长:这个历史上特别是解放初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间里头我们的工业部数量之多确实也是非常惊人的,那么每一个工业部实际上它都是针对一个产品一个行业的。

    记者:那么下面我们继续来谈这样一个新部门的组成会给我们各方面的管理和我们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呢?我想我们首先还是做一个名词解释吧,“工业和信息化部”,首先从字面上来看一方面是传统工业,刚才您讲的新型工业信息化,那么为什么把它们两个合并在一起呢?

    马校长:在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工业化和信息化是相互融合的,或者是相互影响的,而且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的工业之间也要不断地结合不断地改造升级,最终把我们的工业由大变强,所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应该说在探索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探索这种高新技术和现代传统的工业改造结合方面应该说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吴院长:我们现在工业化当中很多问题,比如说传统工业暴露出来的高耗能问题、污染的问题,像这些问题都需要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来解决,那么通过信息技术的嵌入进去,改造这种传统工业使得我们在这方面有一套检测系统,能够在它的各个功能、各个环节方面信息技术都能发挥作用,这就把传统工业通过改造能够更好的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

    记者:那么刚才两位专家讲到的是我们新成立的这样一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组成的理念和职能,那么这是对于我们部门管理来讲,对于政府服务来讲,那我们老百姓来讲,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会给我们的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为两位嘉宾准备了题板,您可以把认为的关键词写在题板上,然后给我们解读一下。

    记者:我们先来看吴院长的,吴院长写的是“节约能源,保护生态”,为什么这个部门的组建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益处呢?

    吴院长:主要是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资源能源和工业化过程当中的利用,能够推进我们的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这样才能实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记者:马校长,“企业办事更方便”,为什么两个部门合并之后企业办事会更方便呢?

    马校长:因为过去工业管理部门,包括信息产业的管理部门,刚才我们已经说不止一家,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产业部,同时国防科工委、国家发改委都在管,所以对企业而言的话,可能办一件事要跑三个部门或者是两个部门,但是这样一合并把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发改委的一部份职能,国防科工委的一部分职能以及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的一部分职能全部都整合在一起之后,对企业而言,比如说你是手机生产企业,你办理相关的牌照审批手续的时候,跑一个部门就可以了,所以对企业而言是办事更方便了。

    记者:我们看到两位嘉宾为我们讲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转变职能之后会给我们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那么在这次组建的新的五个部门当中我们注意到其中四个部门都是通过整合合并的,而只有环保部是由环保总局改为环保部,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环保部的历史沿革。

    记者:从刚才对环保部门沿革的片子的介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环保部跟刚才我们所讲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完全不一样,它没有这样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它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反映出什么呢?

    吴院长:环保部门一直是在加强的过程,可以说从七十年代开始逐步加强起来的,当初七十年代的时候它环保只是一个办公室,领导小组下面的一个办公室,只有几十个人,到88年的时候机构改革,它成立了环保局,是副部级单位,到98年它变成了一个总局,是正部级,到08年它又变成了一个部。可以说它是十年一步,变迁应该是一句话:终于到位了。

    马校长:环境保护总局升格环境保护部,充分反映了我们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一个国务院的直属局升格为一个国务院的组成部门——环境保护部,这个可以有效的提高环境保护部在执法过程中的权威性和力度,有效地解决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的问题。

    记者:我们看到以前是环保总局,现在是环保部,一字之差意味着它的权利有什么变化吗?

    马校长:环境保护总局说的通俗一点在参加国务院全体会议的时候只能是列席,没有发言权,现在作为组成部门,它作为一个部,它不仅有发言权,而且它在整个政策的规划制定方面、执法的力度方面,包括我们规章的制定方面它享有更多的权威。

    吴院长:同时加大了环境监督的力度,可以说环境问题涉及的部门很多,包括今后也是,方方面面的,包括工业、工业问题,节能减排问题,还涉及到公安部门,实际上还包括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这个到环保部门具体的监督时候就已经反映出很多问题了。

    记者:近些年我们也报道一些环境事件,我们注意到以前媒体曾经对环保部门的环评权利的评价为“橡皮图章”,前几年由于加大了环保的监督力度,又说刮起了环保风暴,但终归也有一些感觉是环保部门有些力不从心的地方,那么这次升格为部会有本质性变化吗?

    马校长:我想我们期待着有本质性变化,但是也可能还会面临一些困难,因为环境保护本身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很多人把它视之为是拖后腿的,或者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因为地方经济发展可能就要增加排污,可能就要影响环境,可能就要损害生态,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保护部门扮了一个“黑脸”,也就是说它要从控制、抑制这种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的生产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去履行监管职责。所以如果能升格为环保部门的地方环保执法机关它同样在地方的政府组成部门中占据一席,所以它在行使它的执法权、履行它的环保职责方面可能会力度更大一些。

    记者:按老百姓的话说首先要腰杆硬一些是吧。两位可以提前建议像我们新的环保部门组成我们在管理职责上应该加大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弥补以前的不足或者让它们“力能从心”?

    马校长:我有一个建议就是新的环境保护部成立之后,要加大跟其他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的力度,过去环保局的职责是听,但由于跟其他部门的统筹协调的力度不够,以至于导致政出多门。比如说我要控制污染,但其他部门要审批,允许污染,这个部门和那个部门的意志表现不一样,所以影响了我们整个国家的环境政策的最终实现。

    吴院长:为了把环保真正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就是要在规划、政策制定、立法、决策过程当中让环保发挥它的作用,所以说应该建立这样一个综合的决策机制。

    记者:下面又要请两位老师写题板了,你们可以再把像我们环保部门这样一个成立会给我们百姓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来写一下关键词。

    记者:吴院长写的是“环保一票否决,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更美”

    吴院长:就是通过“大部制”使环保工作真正从过去的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只有变成硬任务,变成了一票否决,我们的天才会更蓝,水才会更清,山会更绿,城会更美。

    记者:马校长“惩治环境违法,更有力度”。

    马校长:过去的环保执法机关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弱势的执法机关,执法的力度是有限的,这次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之后,我相信也期待着各级环境保护执法机关更有力度的去执法。因为你是一个政府的组成部门,从规章的制定政策的制定到最后执法手段的享受、拥有都比以往上了一个台阶,所以在环境执法过程中希望环保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好,谢谢两位嘉宾,今天为我们做出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明天我们将继续关注新成立的另外三个部门。

    来源: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2008年3月24日整理

    视频网址:http://www.cctv.com/video/dongfangshikong/2008/03/dongfangshikong_300_20080324_1.shtml


    记者: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看今天的东方时空,在今年的两会前后呢,关于“大部制”的改革至今是各方面关注的焦点。所谓“大部制”简单的理解就是在政府部门,设置当中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事项单位集中的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在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呢有五个部全新登场,那么在昨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分别向您介绍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环境保护部,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将对其余的三个部分别解读。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历史发展背景。

    记者:我想看完了这个历史演变啊有些观众朋友可能会觉得乱,的确虽然这个部的组成并不复杂,但是从历史上来看呢部门的名称变化却很大,那么为什么会如此频繁的变化这个部门的名称,他背后有哪些含义呢?今天我们演播室请来了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院长吴江,欢迎您吴院长,那么还有一位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副校长马怀德,欢迎您马校长,那么从刚才短片当中呢我们看到了建设部它本身名称的沿革,现在呢我又拿了一个图板,重新把它的主要变化进行了一个梳理,它最早呢是中华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然后是建筑工程部,又改成国家建筑工程总局,最后又改成国家城市建设总局,然后又演变成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又演变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到最新的部委,那就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那么我们看到在早期建设部它主要职能是工业建筑,更主要的是重工业的建筑,那么到后来的这种逐步演变我们能从它这种名称的演变过程当中解读出它背后有什么信息呢?

    马校长:我感觉到这个建设部的整个历史实际上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在解放初期我们注重发展工业,所以我们的建设部门的主要功能就是负责建筑工程的管理,又叫建筑工程部,以后延续到建筑工程总局到最后的建设总局,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曾经有一度把建设部跟环境保护合在一起,最后发展到今天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以这个过程就是说国家的重点从发展工业到改善民生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

    记者:我们注意到这次新成立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字面上来看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那么以前我们实际这个部门都是围绕建设,那么这次我们特地在这个建设前面加上了住房,而且住房是摆在城乡建设之前,那么这个住房的加入意味着什么变化呢?

    马校长:住房的加入意味着我们过去的这种经济建设的管理部门已经逐步调整为是一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部门,尤其是在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解决廉租房的保障问题以及完善我们的住房保障体系方面已经纳入了整个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作为新成立的这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需要解决问题的范围。

    吴院长:今后政府在房地产市场的工作重点也将会转移,就是说更多的提出住房保障,逐步解决老百姓的一些住房困难问题,这样的话从这个部的角度来说保障住房方面使它的权力就更加集中,从资金、土地、政策协调的范围就会更大。

    记者:那么刚才我们讲了实际上这个民生的变化是职能的变化,职能的变化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那么从新成立的一个这样的部门来看的话,您认为它们的职能会在哪些方面加强,有哪些变化呢?

    马校长:过去建设部的主要的职能是负责一个是建设项目的相关的监管审批,包括资质的发放以及这个行业的规划,政策的制定和法规的制定,那么现在恐怕重点要转向提供建设部门能够提供的相关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上来。

    吴院长:因为它有一个大建设的概念,这个大建设概念要突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今后城乡建设的一体化要通过这个部来进行考虑,那么这个部考虑更多的是城乡建设规划,城乡规划做得好不好,执行的好不好取决于这个部的发挥,城乡两个字进来后呢实际上就把城乡的一体化战略问题提出来了,所以呢有利于打破分割的城乡二元结构,符合我们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

    记者:现在我们给两位老师准备了两个图板,请两位老师描述一下你们认为这样一个部门的设立和它职能的变化会给我们百姓生活直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记者:吴老师写的是“买得起房,提供住房保障”。

    吴院长:主要是解决当前突出的一个住房困难问题。

    记者:马校长写的是“降房价,消除二元结构”。

    马校长:因为现在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困扰我们政府困扰公众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希望这次新成立的这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能够在解决房价上有新的一番作为,同时还要发挥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尽快的缩小城乡的差距,使得社会公众享受到公平的、公正的、平等的、均等化的服务。

    记者:我们了解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情况之后呢,下面我们将关注交通运输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的组成,那么交通运输部呢是将交通部、中国民航总局的职责、建设部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总体划分到这个部门当中,那么在底下又新增设了国家民用航空局,那么同时国家邮政局也由这个部门来管理,为指导我们国家铁路建设的特殊性呢,铁道部被保留了下来,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相关组成部门的历史沿革。

    记者:那么从刚才这个短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在历史上呢交通部、铁道部和邮政部呢就曾经合并过,而民用航空局呢也是交通部的一个支属局,那么后来为什么要进行分开呢?

    吴院长:我们注意到有一个现象就是实际上在历次机构改革的过程当中都有一个就是当我们强调某一个阶段的特殊任务和目标的时侯,就会把这些职能单拉出来,增设、分设,比如说铁道部分设,那么这个实际上是从七十年代就开始了,七十年代开始呢这个分设当时主要还是要解决铁路运输的一些问题,来有利于这个当时经济的发展。那么民航也是这样,民航分设出来也是推动民航事业的发展,应该说啊这个在改革开放分设以后,独立的是某一个铁道运输,民航运输这些部门的快速发展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马校长:机构的分分合合有很多历史的原因,也有确实是一种现实的需要,那么在计划经济年代下,某些机构从某些部门中独立出来并且独立的生存,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这个是不乏其例的,很多例子都证明,那么我想交通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它同时会引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整个交通管理资源的配置上,职责的协调分工上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因为有了交通部,有了铁道部,有了民航总局,那么几个部门管的都是老百姓出行这一件事,职能的分工可能就有不清楚的地方,甚至有些地方互相掣肘,比如说民航想多拉客人,公路想更多的分流公路的客人,铁道部还要抢占客源,这就造成一些力量的抵消,这种情况下这些部门的分分合合还是要适应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在调控监管市场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保证老百姓的权益,使得老百姓出行便捷。

    记者: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在此之前媒体还是百姓期待认为“大部制”应该把铁道部门合进去,那为什么这次方案中没有呢?

    马校长:我认为呢铁道部门本来就是从交通部分出来的,从大的交通运输部的概念出发的话呢应该合并进去,但这次之所以没有合进去可能的原因比较多,其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铁道部在政企分开方面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因为一个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在没有完全分开各自的决策情况下,直接的并入交通运输部的话实际上不利于管理,所以铁道部进入交通运输部我认为是一个大的趋势,但是它的前提就是应该实行铁道系统的政企分开。

    吴院长:大部制的改革也有一个要求是循序渐进的推进,这个循序渐进的推进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是相关的,比如说刚才除了说到铁道的这个政企难以分开这个体制以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现在中国铁路建设有一种特殊的战略地位,它在这个运输军用物资包括这次雪灾反映出来的问题,农业物资这方面它是起到一些很特殊的作用,可以使国家的宏观调控方面力度更大一点。

    记者:那么两位讲一下我们新成立的这个交通运输部的职能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交通上面又加了一个运输呢?

    吴院长: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强调综合运输管理体制,这个很重要,不是一般的把机构合完以后把它换一个名称,其实很重要一条就是强调综合运输管理体制这样一个建立。

    马校长:实际上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把这几个部门的职能合在一个整体的交通运输部,目的还是为了整合资源,就是发挥它的整体优势,这三种交通方式或者这三种交通工具的整体优势和组合的效率,最终是要形成一个高效、便捷、安全、通畅的一种交通运输体系。

    吴院长:举个例子就是我们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我们就看到,就是一栋楼,在这栋楼里头它既是机场,又是火车站,还是汽车站,还是地铁的候车室,那么就是通过几个电梯,几个电梯的不停上下,给老百姓的出行的时候通过这个电梯找到火车,这样的话呢实际上是有一个综合的交通枢纽,起到这样一个作用,这个就是我们老百姓出行的话实现了无缝的衔接。

    马校长:也有利于消除这个部门之间的部门利益,过去是有部门利益的,铁路有铁路的,交通有交通的,民航有民航的,各自所掌控的资源所形成的部门的利益,那么把它整合在一起之后就不会恶性竞争,它们各部门的利益就整合成一个部门的利益了,所以在维护这种整体的职能的同时它保证了公众的最大利益。

    吴院长:这次邮政划进来就很突出,邮政划进来以后就和交通部门有这个物流的互通,在这方面整合以后应该说会出现一个比较好的现代化物流体系。

    记者: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组成,我们来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是由原人事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责划到这个部门当中,国家外国专家管理局也由这个部门管理,同时新增设了一个下属机构那就是国家公务员局。从历史上看人事部和劳动部之间职能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吴院长:有两点,一是按身份划分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划到干部范畴,体力劳动者划到工人范畴。所以在管理上就实行了两个部门管,劳动是管工人,人事部门是管脑力劳动者,是管干部。从组织领域上划线,一般来说人事部门是公共部门,管理公共部门,由财政供养,这样一个概念。劳动部门主管企业,企业的人力资源。

    记者:在这些部门的演变过程中到了1998年,劳动部又重新组建了劳动的社会保障部,在决策上有哪些变化呢?

    吴院长:最主要是突出社会保障职能,应该说社会保障职能过去有,但是它比较弱,它是分散在劳动、人事、卫生、民政这些部门管理。所以在政策协调,待遇差距方面都是有不同的政策,政出多门,地方反映确实很强烈,怎么样能够把地方统筹、行业统筹、企业养老、机关事业养老都能够放到一块来考虑,当时改革当中就想整合一个社会保障作为一个专门职能部门来管,那时候社会保障来说到有点大部制的含义。

    记者:我们注意到这次改革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首先要发挥把原来最基本的两类归口,一个是人事和劳动,这两个基本名称去掉了,保留了社会保障,加上了人力资源,这种名称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马校长:我理解是人力资源它实际上是建立在过去的我们把人、人力分成两大类,一类就是刚才说的干部或者我们说的知识分子、人才这一类,所以过去有人才市场。还有一类,就是普通的工人、劳动力,所以我们有劳动市场,现在把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都看成是人力的资源,进而并且加以融合形成,在这个基础上人力资源市场,这次不仅仅是消除了它门之间身份上的这种隔阂,同时在提高人力资源上的使用效率,或者加速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我个人感受是实际上是对劳动力的一种尊重,因为劳动力他也是一种人才,脑力劳动是人才,体力劳动就不是人才,现在社会中恰缺的是体力劳动者中享有专门技能的民工,所以说这次改革中注入人力资源这个概念的时候还是不错的。

    记者:能不能明确概括它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向什么方向转换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吴院长:每一个领域呢就是说完善公众社会保障,维护劳动社会关系在这方面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另外一个职能呢就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公共人事管理制度,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是公共部门,一个是面向社会这两大领域

    马校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成立就意味着除了我们统筹人力市场资源外,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方面也将发挥重大的作用,尤其是没有完全忽视到公务员的管理,在部的底下又专门设立国家归口管理局,这是在统筹整个人力资源市场过程也照顾到了公务员的特殊性,有这么专门一个局去管。

    记者:那么还是请两位写下题板,来讲一下这个部门的成立和职能的变化会给我们百姓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记者:吴院长写的是“就业充分,分配公平,保障有力”

    吴院长:根据我们各种人力资源和各种人才来说能够实现这几个方面,能够更加实现公平性,更加发挥好作用,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

    记者:马校长写的是“消除身份区别,建设人力资源的强国”

    马校长:由于这个新成立的部在统筹人才市场和人力市场方面作了很大的调整,所以我希望新成立的这个部门在消除劳动力和人才的身份区别方面,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感谢两位专家在这两天时间里为我们详细解读了这次机构改革新组建的五个部门,在改革开放之后,从1982年的第一次机构改革开始,每一次改革可以说都是为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变化,以机构调整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那么这次改革也同样是如此,大部制的改革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我们期待着改革给我们带来新的变化,感谢您收看今天的东方时空,再见。

    来源: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2008年3月25日整理

    视频网址:http://www.cctv.com/video/dongfangshikong/2008/03/dongfangshikong_300_20080326_1.shtml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人才强国战略的构建本身应科学。这个科学化的过程包括三点:

        首先要测度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程度,即评估人才发展对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经济效能、科技效能、社会效能和政治效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而评定人才的综合实力和贡献度。

        其次要评估人才工作的成效。人才工作的成效体现在对人才发展的促进作用上。所以,评估指标体系应体现人才在数量、地域、结构、质量等方面是否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

        第三,通过评估人才强国战略,起到引导作用。任何评估都有引导作用,可以利用评估指标来引导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要测量评估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好坏,构建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非常关键。这个体系应该包括:

        第一,人才本身的发展。用数量、质量、结构等人才发展指标来看人才是否得到全面发展。这三个指标大体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人才资源的贫富程度。其中人才数量是基础,人才结构是决定其效能发挥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人才效能。人才能否发挥作用,对经济、科技、社会、政治的贡献度大小如何,要用相应的效能指标来衡量。效能指标最主要反映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效能上。

    第三,环境指标。这个指标反映在整个社会对人才发展的支撑力度上。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的环境,应包括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和生活环境。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08.05.13


    我国共有事业单位126万个,卫生事业单位占事业单位总量的15%。到2006年底,全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医、药、护、技四类卫生技术人员共计462.4万人,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24.2%。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水平。

    在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布局中,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尤目前改革条件已成熟。突出表现在:

        ——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目前,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国已全面启动。据统计,全国实行聘用制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36%、2005年的44%,增加到2006年的51%。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总量的比例从2004年的45%、2005年的51%,增加到2006年的59%。截止到2006年9月份,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公开招聘,其中15个省公开招聘范围超过50%,聘用了约33万多人。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逐步规范。在做法上,各地一般都以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为改革重点和突破口,精简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行公开招聘和内部竞聘上岗,建立多种形式的分配激励机制。

      ——有现行的政策法规,使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具备必要的政策依据和规范。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国家及其职能管理部门的改革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人事部出台的20多个政策规定中,关于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设置、人事争议处理等普适性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规定,以及与卫生行业主管部门共同下发的行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都属于这类政策;二是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如卫生部根据《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卫生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医疗事业单位年薪制暂行办法》、《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办法》、《关于卫生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三是各级政府及人事部门依据国家和上级政府的政策,制定的本地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文件;四是各级政府医疗卫生部门依据本行业上级部门和本级政府的政策,制定的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文件。目前,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和卫生部门制定的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文件已经初具规模,并覆盖了改革的关键环节。同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正在制定过程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暂行规定和处分暂行规定、与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相适应的考核制度等都已提上工作日程,卫生行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法规将日益健全 

    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类别单位的人员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在现行人员管理中仍然存在机构定位与人员定位不符现象,使部分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偏离社会公益目标,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灵活的用人机制尚待健全。有的单位聘用制还没有成为基本的用人制度,聘用的形式有了,但聘用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人员流动不畅,进人不规范,缺乏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

    出口不畅,人员进入社会还存在体制障碍;人才结构尚不合理,队伍素质亟待提高,高层次人才短缺。

        ——监督管理不力。对有些单位用人不规范的现象,缺乏有效监管,致使同工不同酬、身份歧视等问题一直存在;对有些单位偏离公益目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监管不力,影响正常的分配秩序;职工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带来利益关系复杂化,过去以行政手段为主的人事争议处理机制难以适应新情况、新形势。

        ——改革不配套。医疗卫生体制、机构编制、社会保障、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仍是制约改革深入的重要因素。如机构编制管理改革的措施和办法不到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一些单位的聘用制和岗位管理改革进程受阻;投入机制不完善,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缺乏必要的财力保障;医疗体制改革不深入,使相关事业单位的定位不清,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无法制定。

    改革的基本对策

        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建立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整合资源,调动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改革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坚持体现卫生事业单位的规律和特点,建立有别于机关和企业,既符合事业单位一般规律和特点,又体现卫生事业单位自身规律和特点的人事制度;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各类人才的成长规律,为各类人才创造一个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鼓励人人成才;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在人事管理的“进、管、出”各个环节上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协调有序,平稳推进,要合理处理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等各相关改革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进度与节奏。

        由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具体而言,需建立健全六大机制:

        ——合同用人机制。继续加大推行聘用合同的力度,把聘用合同作为人事管理的基本依据,调整人事管理各个环节的相关规定,建立与聘用制度相协调、相配套的管理办法,建立起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最终实现用人都要签订聘用合同,同工同酬,一视同仁。具体而言,人员聘用可采取长期聘用与短期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对关键岗位、骨干人员可长期聘用,以保持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公平竞争机制。以岗位管理替代身份管理,为每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也是包括卫生事业单位在内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岗位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合理地设置工作岗位。国家确定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规模以及隶属关系等情况,对岗位实行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事业单位自身作为岗位管理的主体,自主确定本单位各个具体工作岗位,自主聘用人员,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对外实行公开招聘制度,新进人员面向社会实行公开招聘,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严把人员进口关,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提高新进人员素质;对内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依据,严格条件,规范程序,多种形式竞聘上岗,逐步实现能上能下,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绩效评价机制。要充分考虑卫生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考核指标要多元化。考核不能仅限于单位内部的绩效评估,还必须把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纳入考核。因此,要建立健全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的考核制度,把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结果作为人员使用、晋升、奖惩、收入分配以及解聘续聘的基本依据。

        ——分配激励机制。在运行机制上,应适应聘用制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应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工作人员的收入应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相联系,建立起科学的总体收人水平与单位完成公益目标任务及考核情况的正相关关系;在方式方法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向高层次人才倾斜,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在管理体制上,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财政分级管理体制的要求,建立分级管理体制,明确各级部门管理权限,逐步形成统分结合、权责清晰、运转协调、监督有力的调控体系。目前,要按照中央部署,实施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人员退出机制。目前,能进不能出依然是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问题。原则上,应根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逐步规范人员解聘辞聘行为,完善解聘辞聘的条件、程序和经济补偿方面的规定,做好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目前在相关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还不能把被解聘人员简单推向社会,而是应以内部消化为主,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维护其权益和社会稳定。

        ——监督管理机制。要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的职能作用,发挥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确保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提高医疗卫生行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要逐步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通过公平公正、及时有效地处理争议,维护人事政策的权威,保护双方合法权益;加强对卫生事业单位执行人事管理法规的监督管理,建立制度化、经常化的执法检查监督机制,加大对事业单位违规违纪用人的查处力度。

        (吴江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志更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电子政务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摘自:《中国卫生》2008(5)作者:吴江 李志更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吴  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任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改善民生问题、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

        一、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  “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依托,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新的内容”。这一重要论述阐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这表明我国政府将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一支独立的人才队伍,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进一步确立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人才对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必须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把尊重社会工作人才、爱护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社会工作人才、促进社会工作人才的全面发展作为政府人才资源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按照更高的标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总量、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素质、优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结构;必须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创新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制度,营造环境,加大投入。

        (三)推进社会建设要求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特别是现阶段,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我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矛盾凸现期”,社会问题更为复杂。一是社会问题涉及人群范围扩大了,除了以前的弱势群体以外,还增加了由于经济和社会改革出现了新的弱势群体以及新的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二是我国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人们利益矛盾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因此,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工作最终要由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来承担。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和任务要求相比,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和亟待改善的问题。

        (一)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成长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尽管广大社会工作人才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人们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对新型、专业性社会工作比较陌生,认同度不高。和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社会工作环境相比,与创建和谐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要求相比,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成长和工作环境还很滞后,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发展和稳定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建立。

        (二)社会工作人才供求失衡,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社会工作人才承担着大量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事务,同时又要承担政府交办的很多行政职能。随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工作职能范围会进一步扩大。据统计,我国目前在职在岗的社会工作人员总数大约为100万,但实际需要300万,缺口很大。以我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为例,截至2005年底,我国民政系统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有45.3万人。而目前我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万人,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人人口6500多万人,残疾人口8200多万人,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人,孤儿57.3万人,还有老年人口1.43亿人,常年受灾人口1亿多人。仅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这与社会工作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美国为2‰,日本为5‰,我国香港地区仅注册的社会工作者就占总人口的17‰,而我国内地专业社会工作者仅占人口的0.3‰。高校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数量约在1万名,其中有90%左右的毕业生改行从事别的工作。因此,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专业结构也严重不合理,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大力培养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任务非常艰巨,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工作人才能力素质较低,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素质不高,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缺乏行业自律和评估,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与其它几支人才队伍,如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相比,学历层次和素质能力差距较大,整体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学历层次和素质能力非常必要。另外,绝大多数社会工作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化训练,每年进入社会工作行业的专业毕业生很少,加上社会工作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化训练的意识和条件都不具备,这些问题最后导致社会工作人才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方式落后,专业化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的进程。

        (四)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社会工作发展慢,对高素质、高学历和专业人才吸引不够,也难以留住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工作的优秀人才,主要原因是激励机制缺失。具体表现在:一是身份不明确。绝大多数社会工作人才没有公务员编制,尽管部分人有事业编制,但更多人没有编制,只是居委会或村委会的聘用人员。聘用人员中有的是已经退休的教师、职员,大部分是体制外的人员,他们对工作的认同度不高,一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二是工资福利低下。由于没有针对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稳定财政投入制度,社会工作人才的薪酬待遇普遍偏低。据统计,上海市级社团的专业社工的薪酬水平基本维持在1500—2500元之间,且三年未变,而广大基层社会工作人才薪酬待遇更低,甚至低于本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上海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社会工作人才的收入待遇更加不容乐观。三是职业生涯发展不顺畅。虽然有职业技术发展通道,但晋升方式仍然单一,特别是体制外的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发展更加困难。尽管2006年人事部和民政部印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但目前还是停留在政策层面上,政策的执行力度和社会工作者的参与程度都不高。

        三、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要研究的若干问题

        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对策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都是崭新的课题,我认为有必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关于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人才的范围界定。何谓社会工作,何谓社会工作人才,这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社会工作作为工作类别很早就存在了,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赋予社会工作新的内涵不仅是政府政策制定部门和管理部门要研究的问题,也是学术界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社会工作的界定不尽一致,一般认为社会工作具有以下特征:不同于政府行政工作,但是受政府指导和管理;不同于商业服务,它不以营利为目的;除了向全社会民众提供普适性服务之外,还有针对性对弱势群体和新增社会群体提供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才能承担;涉及范围除了城市还有农村。但社会工作的内涵迄今不能达成共识,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另外,社会工作人才的范围如何界定也是学术界应该关注的问题。当前有人根据功能将社会工作人才分为居委会、村委会干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社会工作志愿者;也有的根据身份将社会工作人才分为具有政府部分行政职能的工作者,由所辖区域的、经选举产生的委员,有专业社会工作人员,也有志愿者。两种分法各有道理,但如何划分更科学,也更符合我们现状,值得进一步研究。只有对社会工作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针对不同类别,制定不同的人才开发政策,实施人才分类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立法研究。我们正在构建法制社会,任何工作,包括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开展。我们要避免以往人才工作立法重视不够,立法滞后等不足,要避免由于缺乏法律规范,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要未雨绸缪,积极研究探讨有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立法问题,具体包括社会工作准入、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资格、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规范、社会工作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等。

        (三)关于社会工作人才研究平台建设研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全新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研究主题,要集中各方面、各层次的力量,加强交流合作,群策群力,这就需要搭建一个共同的、宽泛的、坚实的研究平台。搭建什么样的研究平台,研究平台如何搭建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我认为研究平台应该整合全国社会工作研究以及人事人才研究的资源;整合人事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研究资源;整合政府机关、科研机构、教学机构、社会工作业务部门的研究资源;整合国内和国外的研究资源。研究平台是开放性的平台,任何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感兴趣、有想法的人都可以参加。研究平台是个规范性的平台,开放并非不需要规范,研究平台需要研究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需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需要通过合法的研究途径。研究平台的建设需要经费、人员和设备的保障,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多渠道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四)关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开发研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学校培养。当前绝大部分社会工作人才都没有专业背景,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影响社会工作目标的实现。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中高等院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和扩大社会工作专业或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提升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层次。我们应该协助有关科研教学机构研究开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教材和案例,研究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探讨专业学习方式方法。

        除了学校教育,我们还要研究如何提升在职人员的专业修养,要联合社会工作研究专家、相关业务部门,研究建立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制定指导性、针对性强的,适合在职人员特点的专业培训;要积极研究如何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探索新的培训方式,针对不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培训。

        (五)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研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决定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相关研究,为队伍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依据。首先,要研究社会工作各项业务的工作规范,从事各项业务的职业职责、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做好各项业务所需的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和技术要求;其次,要研究开发社会工作各项业务的专业技术职务,设立科学合理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这也是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

    伍的关键;第三,要积极研究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制度,研究如何将专业化培训和职业资格有效结合;第四,要借鉴国外和港澳台关于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做法,以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能与国际接轨,同时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

        (六)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研究。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激励机制,能激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更好地工作,更有效地工作,这也是以人为本的要求。研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研究社会工作绩效管理体系,要充分意识到对社会工作人才工作绩效的肯定是最大的激励,意识到绩效管理体系对社会工作战略目标的实现、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有效的管理、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整体性开发的重要性;要研究社会工作各项业务的考核指标、考核方法、考核周期和考核主体;要研究如何将社会工作考核结果和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社会工作人才的薪酬、晋升、工作轮换、辞退、培训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要研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管理制度,改变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水平偏低的局面;研究如何根据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特点和能力特点,设定合理的薪酬水平,保持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有志于社会工作的人才投身其中;研究体现社会工作人才个人贡献的薪酬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工作人才努力工作。三是要研究社会工作人才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通道是留住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全体社会工作人才整体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还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体现。要建立社会工作人才正常的升迁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进人其他事业单位、机关单位的接口,在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招考时优先考虑有从事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才。

        (七)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市场化配置和政府调控机制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所有人才包括社会工作人才都必须以市场配置为主,强调市场机制在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应该过多干涉社会工作人才资源的配置,而是要充分发挥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工作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市场机制不是自动生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培育,在培育过程中,政府能够也必须发挥作用,有必要为社会工作人才资源供求双方搭建交流和服务平台,消除社会工作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另外,市场配置有时会导致市场失灵的现象,比如有些偏远不发达地区和艰苦岗位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为了避免市场失灵,政府应该进行行政调控,通过行政配置或其他政策性优惠引导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向偏远不发达地区和艰苦岗位配置。因此,我们要研究如何做到

    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相结合,更加科学有效地配置社会工作人才资源。

        (八)关于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体制的研究。加强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宏观管理,关键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党管人才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已经深入人心,我们要研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下,如何有效管理开发社会工作人才。第二,社会工作不同于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但并非意味着政府可以不管社会工作。因为,社会工作是非营利性的,没有利润驱动,本身也没有行政权力,靠自身的发展很困难。所以,现阶段政府应该大力扶持社会工作,主导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但是政府对社会的宏观管理和社会工作自我运作之间有什么关系,边界如何界定需要我们去研究。第三,政府不同部门对社会工作管理的职能分工问题。当前有关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人才的管理体制不顺,很多部门都在管,但是都管不好。这影响了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管理职能归属问题的研究。

        (九)要加强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财政投入的研究。政府和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重视不应停留在领导重视上,不能停留在口头表态上,而要落实到资金支持和设施保障上。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初期,应坚持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随着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壮大,可以考虑多元投入。我们要积极探索政府、企业、个人、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国外公益性基金等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要确保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经费落实到位。

    (十)比较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有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较早,较为成熟,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以减少时间和节约成本。但由于社会形态不同、发展阶段不一、文化习惯各异,国外海外的经验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的现状。因此,我们要研究如何借鉴国外海外社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再结合我国实际,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道路。

    来源:《海峡人才通讯》2008.4.29


    316日,随着超过2900名全国人大代表的表决,《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得通过,工业与信息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为5个新名词。5个新部委中,前三者同类项合并,环境保护部在一夜之间长成了“大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则只是改换了衣裳的颜色。

    中国新闻周刊:之前的机构改革和这一次的大部制改革,沿袭了怎样的一个逻辑?

    张卓元(中国机构编制研究会副理事长):每一次机构改革,都是因应当时社会发展状况而变,这一次也不例外。比方说10年前那次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一下子减少到29个。撤掉的部门中,有8个是直接进行微观经济管理的部门,比如纺织工业部。当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了5年半,亟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对应。5年前那一次,因为国有企业改制已经基本完成,亟需加强统一管理,国资委就应运而生。

    但这一次有所不同,大部制的重点并不在机构的成立与裁撤上,而是职能的整合。

    中国新闻周刊:因为工业管理职能被划分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加之微观经济管理权限受制,很多人认为发改委的权力缩水了。

    张卓元:这一次的改革强化了发改委的宏观调控职能,弱化了微观管理职能。

    本轮宏观调控以来,发改委过于收权,是近几年来中央与地方关系有所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讲,适度放权不是坏事。

    董焰(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党委书记、前所长):我不认为发改委的权力缩水。举例来说,工业部只是工业管理部门,但发改委是宏观调控部门,涉及国家投资项目的时候,还得来找发改委。要知道,宏观调控也是通过一系列微观动作实现的。

    吴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这实际上是一个政策落实问题。如果没有配套的机制,想要发改委权限缩水很难。

    中国新闻周刊:能源部的流产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有消息说,中石油和中石化等能源类超级国企,是导致能源部暂时流产的主要原因。

    张卓元:相对而言,中石油和中石化等企业在国资委下面比较舒服,国资委管得不多。但是,如果成立了能源部,一切都在能源部统一规划、审批之下,中石油和中石化等于多了一个管得很紧的婆婆,有些不同意见也正常。

    董焰:中石油和中石化只是国企而已,主要负责人的人事任免权都在中央,即使不情愿成立能源部,他们也不会成为能源部流产的最大阻力。

    现在把能源局继续放在发改委下面,同时成立能源委,显然是决策层的考虑。

    中国新闻周刊: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的理由何在?

    张卓元:信产部原来都可以存在,负责信息化事务,那么,一个正在加速工业化的国家,缺少工业事务的主管部门,显然不合情理。工业化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信息化,所以,二者合二为一。

    吴江: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宏观层面的管理,不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这一定位非常明确。

    中国新闻周刊:将原来的人事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二为一,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要出于何种考虑?

    吴江:简而言之,人事部管体制内的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体制外的人。把二者合二为一不好吗?

    中国新闻周刊:为何要将建设部的名字改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张卓元:这突出了住房问题在当前形势下的重要性。既然叫了住房部,那么,廉租房等住房保障措施的重要性就有所增加;有了组织保障,很多事情做起来也更容易。

    吴江:统筹城乡是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的理念,落实到住房问题上,我们会发现,乡村的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亟需有这样一个机构统筹解决。

    中国新闻周刊:这一轮的机构改革,必将涉及到一些司、局的设置和调整,这部分工作是否同步进行?

    吴江:仅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例,司、局调整要到三四个月之后才开始。大部制改革没有要求一蹴而就。

    中国新闻周刊:职能交叉重叠,部门推诿扯皮已是多年的痼疾,这一次的改革,是否解决了这一问题?如果没有,改革为何没有设置一个时间表?

    张卓元:诸多部委的合并,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回答了这一问题,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莫不如此。但是,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好比铁道部这一次就没有划到交通运输部里面来。

    吴江:没有时间表是为了给地方留空间,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但话说回来,换个角度理解,这场改革又是有时间表的,那就是本届政府的5年任期。而且,5年后还会有更重要的改革等着接续进行,大部制改革必须在5年内向深处推进。(记者杨中旭)

    人民网 2008-6-26


        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逐渐走入深水区。这个在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大变局中穿梭而 行的第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相对于前五次机构改革 , 成败究竟如何 ? 又有哪些可资未来遐思的经验及教训 ?

    日前 , 《凤凰周刊》专访了长期关注政府机构改革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吴江。

        当下 , 吴江正承担着一项需于今年秋提交的重大课题 : 行政改革 30 年总结。他表示 :“行政体制改革摸着石头过河已经 30 年 , 现在是到了站在对岸回头看哪些石头有用 , 哪些规律可循的时候了。”

    凤凰周刊 : 随着各部委 “三定”方案陆续出台, 本轮机构改革结果渐趋明朗。有人反映此次改革基本上是名存实亡 , 您怎么看 ?

        吴江 :这次机构改革在转变职能、优化机构、理顺关系、完善机制等方面都向前迈进了。随着 “三定”方案的落实 , 各方面的效果会逐渐显现出来。但机构改革有一个过程 , 改革过程没有立竿见影的 , 如果追求短期的变化效应 , 反而是浅层次表现。机构改革本身它只是一种手段、方式 , 而不是目的。我们的关注焦点应

    是部委职能通过机构改革发生了什么变化。而要了解职能的变动又需     (图为 :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要从政府和市场的互动实践去发现 , 这个发现需要一个过程。

    就机构改革本身 , 应该说各个部委都在按照国务院部署推进。尽管五六月份我国发生 了地震、洪灾等突发性干扰因素, 但国务院还是努力在 7 月之前 (6 月 25 日) 审批通过了一批部委的“三定”方案。“三定”方案出来后 , 各部委还有一个人员调整的过程。

    现在 , 涉及调整的部委 , 具体司长、处长是谁 , 还没定。按程序 , 这些级别的干部任命由部里定 , 但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需要报中组部批准或者备案。也就是说目前机构改革处于人员调整过程 , 因此还谈不上职能履行如何的问题。

    凤凰周刊 : 目前一些部委的司局和公务员感到了不确定性 , 一些工作出现暂停待命的情况。该如何有效改变机构调整中的职能履行真空问题 ?

    吴江 : 我觉得没有出现职能履行的真空问题 , 因为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之前 , 中央很快就明确了被调整部委的部长、副部长人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到任当天就在部里提出:人心不散、队伍不乱、工作不断。其实在整个抗震救灾阶段 , 那些新组建的部委因 “三定 ”方案未批应是最焦虑的 , 但我们可以看到那些部委间的合作以及部委内部的协调都非常好 , 从而确保了救灾工作有效进行。

    凤凰周刊: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地方机构改革跟进问题。地方机构改革要不要上下对口 ?

    吴江 :国务院层面的机构改革起的是示范效应 , 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地方层面。目前地方机构改革还没有破题 ,一般来说省级政府的改革不会太迟。不过此轮机构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中央不要求地方改革 “一刀切 ”, 没有要求上下的机构和职能一般粗 , 也没有规定地方上报改革方案的时间表。实际是允许地方政府从实际出发 , 因地制宜、合理设置。

    我们以前的改革 , 习惯于上下对应 , 人财物管得很死。但一个经验告诉我们下面“有腿”的部委会越管越具体 ,管越宏观。因为一旦对口管理 , 下面的部门自然就天天“跑部钱进”,结果越管越死 , 地方业务变成部属的了。如果不对口 ,部委对地方就会客客气气 , 从而形成中央负责管宏观 , 地方事务由地方政府统管的机制 , 或许中央和地方权责界限的清楚划分就由此开始。

    另外 , 允许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因地制宜 , 不搞对口 , 也不会给地方以“偷懒”的口实。实际上地方政府处于市场和社会变动的前沿 , 最能深切地感受到变革的压力。我们不要小看今年 5 月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影响 , 政府信息公开后 , 就会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反馈 , 从而形成社会和政府的频繁互动。社会事件的跳跃性发生 , 催化着政府的改革精神。据我了解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寻找改革的突破口。

    凤凰周刊 : 中央提出到 2020 年基本完成行政体制改革 , 应该怎么走才能达到目的地 ?

    吴江 : 每届政府换届时都提出 ( 自己的 )总体改革方案并实施全盘改革的做法 , 必然导致改革缺乏连续性和递进性。最好的做法是在政府换届完成后 , 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 研究制订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方案 , 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定 , 各届政府分步实施。

    现在中央对建立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提出了截止时间 , 即 2020 年。那么具体阶段划分可考虑 :

    第一阶段 2006-2008年 , 主要任务是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战略规划和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 2009 年 -2010 年 , 主要任务是在现有政府机构格局下调整政府职能。具体分为三项 , 一是健全政府职能体系 , 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格局要求 , 解决职能重复、交叉、缺失的问题 , 对职能进行合并分解、重组 ;二是按照政企政事、政资分开以及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和办法对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三是调整行政层次 , 按照 “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 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

    第三阶段 2011-2015 年 , 主要任务是在职能调整的基础上优化政府机构设置 , 健全政府运作机制 , 加强各项配套改革。

        第四阶段 2016-2020 年 , 主要任务是完善各项改革。

    今后改革应该采用“体外分析法”,主持改革的部门要具有独立理性 , 打破现有部门界限对整个政府职能进行分析和梳理 ,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机构设置问题 , 避免先设定机构再划分职责的先入为主甚至拘泥于原有机构职责进行讨价还价。

    凤凰周刊 : 机构调整中各个部委在维护、 拓展自身利益过程中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而当初改革方案的制订 , 学者们起了很大作用 , 怎么看待学者参政 ?

    吴江 :此次方案的制订和出台 , 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央编制研究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央编译局、国家行政学院等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在前期是进行了参与 , 但实际上总体思路是国办在起草主导。对如此重大的改革 , 其政策的出台 ,中央是反复研究的 , 是有判断力的 , 怎么可能会受专家的主导呢 ?

    要清楚的是 , 政策制定实际是一个政治活动 , 它涉及受益群体和受损群体如何平衡的问题 , 这不是一个理论知识如何投入的问题。

    至于方案出台前后 , 一些部门为自身利益展开游说 , 这涉及改革动力的问题 , 不是学者所能防止的。在行政改革上, 专家的工作应该是进行独立研究 , 成果出来后 , 让政府思考 ,供判断。

    现在我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增加改革动力就需要增强决策的 透明度 , 增加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参与权 , 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 从而到达力量上的平衡和制约。

    总之 , 对于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成效评析 , 不能简单地站在部分官员的角度 , 也不能简单地以短期的理论分析为标准 , 必须站在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中 , 站在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能力的提升背景下来思考 , 因此 , 此次改革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 这一步对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来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口编辑 王何畏

    口美编 青年

        来源:凤凰周刊2008年第21期


        “我国技能人才需求总量的缺口巨大!”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向与会者发出了这样一句呼声。据了解,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仅为城镇从业人员的1/3。全国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不足4%,缺口巨大,供给不足,且存在断档。据对全国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的统计,总的需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均小于1,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但对技工,特别是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需求人倍率均大于1,呈供不应求的局面。2007年全国百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2.3个求职者竞争1个非技能劳动岗位,而1个高级技师或技师,可以选择2.4个岗位。

      “这种人才需求状况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但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在今后的10年至20年内仍大有可为。”吴江从人才需求的角度阐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

      “今后我们技能人才主要来源在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农民工。”吴江指出。

      据介绍,目前大约有1.3亿农民工活跃在城市,在第二产业当中,农民工已经占从业人员的57.6%,其中加工业是占68%,建筑业占80%。“如何把一亿多的转移劳动力能够培养成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是摆在职业教育面前一个严重的问题。”吴江指出。

      苏州英格玛人力资源集团总裁庄志认为,当下的金融危机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突破点。

      庄志认为职业教育要抓住当前“顺流而下”和“顺势而上”的机会。“国家在很多行业推出了刺激经济发展的方案,职业教育要抓住这个发展的机会,这就是‘顺流而下’。比如说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农业、社区服务业等。这次金融危机对三个行业影响较小,一个是教育行业,特别是幼儿教育、外语教育,以及一些特殊技能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第二个是医疗行业受到的影响很小,第三是殡葬行业。这些行业的职业教育也要抓住契机‘顺流而下’。‘顺势而上’是说,过去30年,我们成功地把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未来30年,我们希望把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办公室,这样就会迎来服务业的发展大潮,软件、动漫、餐饮、娱乐、观光旅游等行业将会大发展,职业教育要紧跟形势,顺势而上。”

    面对机会要抓住机会,面临危机要转危为机,中国职业教育将大有可为。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职业教育振兴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这样认为。(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作者:吴  江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08年12月17日


    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谈论的主题是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很高兴就这个问题和大家聊一聊。有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沟通。

    回答IP地址125.218.209 :我国有超过1.2亿的人口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如何解决严重的就业歧视问题?建议立即取消两对半查询。原武大法学院02级学生

        吴江:关于就业歧视问题,国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能够做到公平就业,乙肝病毒携带者,国家已有明确规定,在录取公职人员上不受影响,所以对于乙肝携带者的就业问题,我想不应该成为一个障碍。当然,也还存在着一些企业就业的歧视问题,我们都应该通过一些法律和立法逐步解决和完善这个问题。

    回答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大学生太多了,就业如何确立自己的优势?

        吴江:确实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有600多万,加上去年的,将近有700多万人,今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于每个大学生择业都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如何确立自己的优势,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从我的调查了解来看,现在能够顺利就业的有这么三个优势:一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市场的需求能够相吻合;二是就业前参加过一些就业辅导;三是要确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比如,不要追求一定去大城市,如果是专业对口,发挥作用,我希望能够更多的去基层发挥自己的专长。其实最有利的优势应该就是怎么样把自己的知识能够运用到社会上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回答辽宁华商晨报记者:请问吴院长:在今年这种就业形势下,您认为全国各级公务员考试会否扩招,扩招比例会有多大?

        吴江:全国公务员的招考录用是根据国家法定的编制来确定的,所以,目前不会扩编。但是,现在政府正在积极想办法对大学毕业生开拓一些公益性岗位和公共服务的岗位。对于基层的社会管理岗位和公共服务岗位,实际上还是有不少需求的。这些岗位包括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的居家服务等等,还有一些是公益性岗位,都是为社区居民进行管理和服务的岗位。这些岗位都是由政府来出资。实际上从事这些工作也都是一些公职方面的工作。所以,我想这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做得好的,今后会享受一些优惠政策,优先被录用公务员。

    回答网友寒碧 :吴院长好,请问您怎么看待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之间的关系啊?

        吴江:目前我们国家总的来看不是高校毕业生多了,普及率高了,实际上主要是结构性的失业,也就是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吸收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劳动者,这样的话,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就不太适合。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反映了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还没有很好进行对接,比如说,现在大家都说热门专业,实际上现在找工作最难的恰恰是热门专业出来的毕业生。据调查,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十个热门专业就有九个实际上是找工作最难的。这就反映出我们很多所谓的热门专业实际上招生的时候我们对信息并不完全了解,只知道它有这个量,但实际上并不知道它是不是符合我们对岗位的要求。所以要解决“今天有生源,明天没就业”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要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

        回答网友猫地湾:请问嘉宾: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人才饱和了还是就业渠道不规范?

        吴江:应该说按照我们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学生就业应该不存在问题。主要是我们经济增长的模式需要转变,也就是更多的要从增长的质量、产业结构解决问题。这是解决大学就业的一个根本问题。其次,我们的教育改革问题,也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来办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还是从就业考虑来学习知识的,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市场的供求关系。第三,政府对于大学就业要提供充分的公共服务,比如,要提供好的信息平台,要能够进行就业培训,以及在人才交流市场上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实际上这些还是可以解决我们的就业难问题的。当前主要是和我们的经济形势有直接关系。所以一定不能认为今天我们国家人才饱和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国家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

    回答网友大学给了我什么:请问嘉宾:你们怎么看待教育产业化?造成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是体制问题,还是资金问题或是产业结构问题?

        吴江:应该说,首先是产业结构问题。我们现在的产业需要尽快能够实现转变和升级,这样才能够更多的吸收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现在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农民工,而不是大学生。今后随着它的产业升级换代,它对大学生的需求应该是逐步提升的。其次,我们的教育和市场的对接问题。怎么样更好地围绕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科学设置我们的专业,使我们学有所成。目前就业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的大约要占到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有相当多人的知识没有用上。像这样的问题,应该尽快解决。

    回答网友逢君恶:二位嘉宾:你们即是资深教育界人士,又是人大代表,我想大学生群体会非常关注这次访谈,对你们充满期待,你们能不能借这个机会,对他们说几句话?

        吴江: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我们要靠人才强国,国家对大学生抱有很大希望。我想我们将来都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关键是要有信心。这里我想说的是依靠政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暂时的困难,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我们自己,通过我们大学生自主创业打出一片新的天地。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率不到1%,这和欧洲创业在30%来比,我们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我们说在创业方面我们有很大的空间。今后的经济也是创业型经济,所以我们的大学生应该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创业型的人才。

    回答网友长安客居:请问嘉宾:如何看待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一政策?甚至还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这现实吗?

        吴江:对创业有一个认识问题,今天我们这个时代就是创业的时代。有创业型经济,学校也应该是创业型的教育。因此,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创业对我们来说不应该成为一个陌生的领域。不要认为创业就是当老板,创业的领域是很宽泛的,关键是要把自己的知识怎么样能够变成财富。当然,创业就要有风险,问题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害怕冒险,有点风险都不敢做,我想,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要敢想、敢做,这样才能够有所作为。从大学来说,开始就要有一个创业能力的培养。不管学什么专业,都应该从怎么样把我的知识变成社会财富这样一个目标出发。所以学一定是为了用,是为了创业来做准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就是靠创业精神才有了今天的农民企业家、农民科学家、农民艺术家,才有今天新农村的面貌。希望你看一看安徽小岗村五个农民党员拉开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序幕,这就是非常生动的创业故事。

    回答网友没事上来看看:请问嘉宾: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在大学开设社会实践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完成?

        吴江:就业前的辅导,包括在大学开设社会实践课都非常有必要。现在很多学校开了实践课,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单位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些实习的科研课题,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搞了一些大学实习基地,这些对就业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往年的就业人员来看,凡是在大学有过这样的实践课和就业辅导的,就业机会都比较高。

    回答网友大学给了我什么:请问嘉宾: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一毕业就失业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能不能考虑减免优秀农村生源的学费?让农民的子女也能享受改革的成果?

       吴江:国家已出台这方面的政策,就是学费和助学贷款的代偿政策。需要毕业以后去中西部和艰苦边远的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以及应征入伍服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国家都可以实施学费和助学金的代偿。所以,如果到基层去工作,学生的学费,国家是可以给代还的。

    回答网友猫地湾:嘉宾: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有那些优惠政策,你们能介绍介绍吗?

        吴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点。现在主要是国家政策方面有这么几项,第一,政府要加强政策扶持和服务的力度,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择业,高校要开展一些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第二,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对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三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还可以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微利项目的享受贴息扶持。第三,政府提供创业服务方面,对于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创业指导服务提供一条龙的创业服务。还将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第四,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符合就业困难条件的可享受社保补贴政策。

     回答IP地址:58.49.98:请问二位嘉宾:1.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可否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大学生如何回避经验不足的问题?

        吴江:校企联合主要是可以办一些实习基地,这种实习基地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一些就业能力问题。我个人认为,不一定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

        大学生的经验不足,是工作经验不足,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这方面需要有一个工作的适应期,一般来说毕业半年以后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不是一毕业就找上工作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大约有一年到半年的适应期。这是需要通过锻炼来解决的,完全回避不大可能。

    回答IP地址124.72.101:就目前金融危机,企业裁员,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就业人数增加,这些新毕业的大学生该怎么办?

        吴江:今年的经济形势带来的就业压力很大,党和国家非常着急这件事。今年的目标是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从根本上来说只有保增长才能保住就业,保住了就业才能保住群众的生活,保住群众生活才能保住社会稳定。所以,我们举国上下都在积极想对策来保经济增长。对于就业问题,现在政府已经出了很多应急措施,特别是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放在了首位。我想新毕业的大学生今年700多万,大家还是要有信心,党和政府一定会想多种渠道和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今年毕业生就业《通知》,提出了七条措施。只要我们认真地去落实这些措施,我想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过分忧虑,树立信心很重要。

    回答网友也来试试 :普通大学生既无资本又无社会关系,是无法解决创业中的种种难题的。

    吴江:创业确实不容易,尤其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大家想的更多的是谁给我来投资。我刚才已经说了,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政府出台了一些小额贷款和免费的政策,关键还在于个人的创业能力。举一个小例子,有一个四川女学生,因为她个子1.5米,很矮,始终找不到就业门路,有一次她在南通商店里发现了一个贺年卡,非常精美,她就在郊区租了一间民房,找了很多新鲜的小树叶,把它熨好,创造出了一个非常精美的贺卡,用她当时仅有的60块钱做了这个贺年卡,然后销售出去,一年之后,她已经积累了她的第一桶金15万元,和雇佣了将近20个工人。她最大的体会就是我的兴趣产生了我创业的能力。我想这一点都能够给我们的大学生以启示。

    回答辽宁华商晨报记者:大学专业设置如何与岗位需求更匹配?

    吴江:大学的专业设置不是和岗位需求匹配的,主要是和我们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相匹配。所以,对经济的发展要有一个中长期的预测。根据经济结构的调整,我们才能考虑我们大学的哪些专业更能够匹配我们的经济发展结构。这是从整体上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回答网友孙亚非:吴院长: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吗?特别是现今的情势之下?

        吴江:解决就业问题对于政府来说,需要各个部门来协同解决,诸如就业的公共服务、就业的培训,就业相应的资格考试、人才交流市场,以及跨地区的问题、户口的问题,还有教育对接的问题等等,的确是很复杂。不是哪一个部门就能做好工作的。同时,真正解决就业的主体是企业,所以还需要企业能够做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工作。

        今年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是历史以来最严峻的一年,主要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但是,新增劳动力又在上升,大约新增1300万,其中大学生就有600多万,再加上去年接转过来的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就有700多万。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政府把就业当作头等大事来做,出台了许多政策,并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积极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希望能够闯过这个难关。

    今天能有机会和网友在一起聊天,我很高兴。当然话题很沉重,我们都希望能够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对我们今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我不想一般地安慰大家,我只想我们要同心协力,共同解决就业的难关。谢谢大家。


    “退休双轨制”、“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同工不同酬”等问题是近来备受网友关注的话题。4日晚,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记者:我们都知道,现在人员退休仍然实行的是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也就是所谓的“退休双轨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双轨制”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在人民网征集的问题中,退休双轨制问题的反映居首位,要求废除退休双轨制呼声很高。您觉得废除退休双轨制是否可行?何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吴江:对于“退休双轨制”问题,国家要统筹社会保险制度,这对全民来说都是公平公正的制度,要逐步的解决,目前正在进行试点工作。

    记者:编制问题也是网友很关心的问题,在人员使用上,存在在编人员与聘用人员、正式人员与临时人员在待遇上有很大差别,有网友说这是在人为制造分配不公,吴委员对现存的编制有何看法?

    吴江:现存的编制管理对于国家机关是适合的,因为它是公共财政支出。而对于当前的事业单位,传统的编制管理就显得有些不适应。因为事业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个单位的人员有好几种身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存在很多就业方面的歧视,这个问题非常突出。现在的编制管理很不适应事业单位的改革,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创新。我个人认为,编制管理要进行改革,特别是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要逐步撤销,由现在的编制管理改为预算管理,主要通过预算来控制编制,而不是盲目的涨编制。

    记者: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研究员祁德川有一个提案,大意是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要与公务员同步,他认为事业单位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远不能反映事业单位人员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的真正价值,吴委员怎么看?

    吴江:目前事业单位,经过工资改革以后,工资总体水平要低于公务员,但他们有绩效工资,目前国家解决了中小学义务教育这一块的1000万人,他们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所以说从国家这个政策来看,对于广大知识分子来说,国家对他们的价值和他们应该得到的报酬是认可的。事实上,现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他们的绩效工资和创收部分通过市场能够体现他们的价值。当然有些工资太低的单位,要从绩效工资方面加以解决。从结构上来说,他们的收入包括工资、生活津贴、绩效工资三部分,这个已经确定下来了。

    对于祁委员的看法,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已经开始了,只是怎么到位的问题,本身就是同步的,中央文件基本同时下来的,只错了一年。对于不能反映价值的说法,要区别来看,有些人要让他们走向市场,让他们活起来,活起来后他们的收入水平会远远超过公务员。

    记者:关于人事职称,毋庸讳言,现在的职称评审中存在一些权力寻租、关系评审的情况,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评不上应有的职称,而那些弄虚作假的却很顺利地拿到职称,您怎么看这种现象?人事部门是否在酝酿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让职称评审更公开、公正、规范、科学?

    吴江:职称评审确实存在“用的评不上,评的用不上”的问题。要加快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步伐,思路是要扩大范围,要扩大到社会上。评的方式方法要分类解决,要更加科学,比如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就进行了改革,不再需要论文,有的以考代评。改革的总的方向是社会评价。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还要靠专业评价,要靠业内认可的社会化评价制度。过去的职称评定实行大一统,很多职称都实行一个办法,不适应新形势。下一步改革实行区别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实行不同的改革方法。职称评定要分类进行,有些通过资格考试解决,有些业内评价来解决,有些“评”“定”合一,自主权在单位。


    “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必须控制在10-12倍之内”拟订中

    嘉宾:张喆人代表  吴江委员  马兰翠委员

    参与:新民网友

    主持:本报特派记者

        主持人:收入分配一直是一个热点的话题。时下,在国内许多行业普通职工工资不高的情况下,有一些国企高管却拿着高额薪酬。在新民网的“我关心的两会议题”调查中,众多网民非常关注“分配的公平度如何提高”,人民网上几天里关于这个话题的留言达16100多条。

        今天,我们请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张喆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和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兰翠,请他们和网友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部分国企高管薪酬畸高应当限制

        网友“雨花石”:某些国企老总年薪畸高的情况时有所闻,几十万算低的,100多万不稀奇,几千万也有。他们的收入和老百姓相差数百倍,这合理吗?

        吴江:的确如此。平安老总马明哲一会拿6000多万元年薪,一会又说去年的工资分文不取。拿6000万是他说的,一分不拿也是自己说的。企业高管的薪资核定的自由度太大了!

        张喆人: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酬主要通过市场来调节。企业高管、技术人员对企业贡献大,收入高一点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是私营企业,老板的收入是员工的几十倍,这不是什么问题。但国有企业就不同了,因为它是国有资产,企业多半不是现任老总创办的,企业的高额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国有资产以及行业垄断,所以老总和高管拿畸高的工资是不合理的。要健全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考核奖惩机制,这种机制应该公开透明。

        吴江:我建议对国企高管的薪资进行政府指导线控制。日本有一个议阁指导线,就是议会和内阁有一个工资指导线,限定那些官员的工资。我国目前对国企高管工资的调控,只有临时的措施,可以考虑借鉴日本的模式,对国企高管的工资设立指导线。

        主持人:据媒体报道,一部涵盖所有行业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总规范正在制定中,文件规定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必须控制在10-12倍之内。如果这个规范出台,对高管的薪资的理性回归可能会有作用。

    收入差距扩大  影响社会公平

        网友阿平:现在,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也很大。我看过这样一幅漫画:一个供电局的抄表工说,一天抄两表,月收入8000元;一个产业工人说,每天干10小时,月工资600元!这也不公平啊。

        马兰翠:是的。收入差距扩大直接事关社会公平。我建议,应当加强对垄断行业企业分配的监管,合理支配垄断收益。加快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缩小国家垄断性行业的范围。对于那些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应该通过法律法规对垄断价格加以限制,对政策性垄断获得的超额收益应交给国家支配。

        张喆人:收入分配改革不仅要求效率,也追求公平。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主要是克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不公平,今天则重点要克服贫富差距拉大和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不公平。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我认为,普通职工的劳动报酬还应提高,可以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等做法,稳步提高一线职工的工资收入。

    作者(特派记者):邵宁  潘高峰  江跃中

    来源:新民晚报  2009-03-08

     


    谈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委员说,报告既实事求是地面对政府自身建设面临的问题,又为下一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

    吴江认为,过去一年,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尤其是大部制改革顺利推进,让人瞩目。但是政府自身建设与人民的期待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正是看到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温总理在报告中强调要通过“坚持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等途径来进一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以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

    吴江说,总理提到的四条途径,恰恰是我们今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四大亮点:如果不坚持依法行政,不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就必然不能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而必然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的信息;如果不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不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决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就无法保证;如果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密切联系群众,就无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就不能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就无法让人民放心,让人民满意。(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来源:光明日报 2009年3月9日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突发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可能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社会秩序构成重大威胁。应急管理与处置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治理能力、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我国发生突发事件的客观形势严峻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面临的突发事件形势具有几个特点:突发事件总量较大。据统计,2007年,全国(除港澳台)共发生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552起,各类事故506376起。另据统计,从2005年到2007年三年间,我国分别发生了437次、502次、593次自然灾害。

      突发事件分布广泛。以自然灾害为例,我国有74%的省会城市、62%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VII度以上危险地区;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地区。

      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不仅严重,且呈综合发展态势。这在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等重大应急事件上都有明显表现。

      提高应急能力的关键在人才

        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应急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抗击汶川地震灾害为例,我国出动解放军、武警官兵14.6万余人,民兵预备役7.5万人,消防特勤、特警、边防等公安救援队伍1.7万余人,地震、矿山等专业救援队5200多人,医疗、防疫、医药和卫生监督人员9.3万余人,共转移解困群众148.6万人,抢救生还者8.4万人。但与相关先进国家相比、与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相比,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能力都亟待加强。

      到目前为止,我国应急人才队伍在规模发展、结构调整、能力提升、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其一,应急人才短缺现象较为明显。目前,复合型应急人才、灾害风险评估人才、监测预警人员和专业应急救援人员、恢复与重建人才均有很大的欠缺。其二,应急人才的结构需要调整。目前复合型的高层次应急管理人才不多,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的高层次应急专业技术人才极为有限;基层应急行政管理人才不足,基层的高层次人才不足。此外,应急人才的区域分布不尽合理,多灾易灾地区的防灾减灾人才配置与其他地区差异不明显,从事基础研究、前瞻性研究和新技术、新设备研究的人才不足。

      加强应急人才队伍建设的五点建议

        首先,进一步健全应急人才队伍体系。根据我国应急形势严峻的现实特点,适当增加以加强应急管理、应急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救助、灾情评估与灾后干预为重点的人才工作岗位。同时,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规模,发展社会应急信息员队伍,在全国城乡普遍设立应急信息员岗位。

      其次,加强应急人才队伍专业能力建设。将应急知识与技能教育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应急知识与技能教育进入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互动机制,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专业设置,扩大应急人才培养规模,提升应急人才素质;依托社会组织和用人单位,定期对全体公民进行基本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

      建立健全应急人才职(执)业资格体系

      健全应急人才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不同身份、不同类别的应急人才的培训体系。

      第三,建立应急人才综合管理机制。强化政府人力资源部门对应急人才的宏观管理与业务指导职能,强化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对应急人才资源的整合功能,加强其应急人才统一规划、统筹协调与调度职责;在县以上政府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建立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联动协作机制。

      第四,加强应急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设。健全优化社会应急人才的收入补偿机制;提高一线涉险人才的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建立健全一线涉险人才的安全保险制度。

      第五,加强应急人才队伍结构调整。建立应对突发事件职能与人才配置的互动机制:普遍加强基层应发展突发事件的职能配置,增加基层应急工作岗位数量;对突发事件易发地区,尤其是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适当增加人才职数;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依托重大项目、工程等,引进与培养人才,通过互派学者、项目合作、智力引进等方式,引进与培训高层次人才,通过人员配置契机,扩展人才选用视野,对特殊紧缺的人才通过定向引进或快速培养等方法及时补充。
        
    来源: 中国报道  
        发布时间: 2009年03月09日


    来源: 环球时报(北京)

        环球网3月12日报道  “目前,国企高管的薪酬激励机制与行政任命制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建议对那些公用性、垄断性的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国企,高管的薪酬水平可以直接参考公务员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全国两会上建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大企业纷纷采取降薪、限薪的方式来应对,但在吴江看来,我国部分国企高管的薪酬却高到了“不道德的程度”。

        2008年年中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身价排行榜”显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以6616.1万年薪位居榜首,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董事长分别以2285万元、1748.6万元名列二三,其他国企金融高管年薪也大都在200万左右。部分国企高管薪酬与普通职工差距过大,甚至自定高薪,为攫取国有资产披了上合法外衣。

        吴江建议,对国企高管限薪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规范和完善企业高管的薪酬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他建议,目前,国企高管的薪酬激励机制与行政任命制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可以借鉴法国政府对国企高管实施的分类薪酬管理办法。

        吴江具体分析,应当根据企业性质来确定高管薪酬分配方式,对那些以盈利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的竞争性领域国企,高管的薪酬水平原则上可以参考私营企业。但是,对那些公用性、垄断性的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国企,高管的薪酬水平可以直接参考公务员体系,控制在比公务员适当高一些的范围内。

        吴江还认为,可以根据国企经营者的不同选用方式来确定薪酬分配方式;对由市场选择的高管和产权改革为国有参股企业的高管,可参照市场化机制和市场薪酬确定其薪酬水平;对组织任命的国企高管,要合理控制其薪酬水平与其他职工收入倍数关系,总体薪酬水平也应参考公务员待遇。

        他建议,应当规范国企高管的福利和职务消费,并加大高管薪酬的信息披露力度,实现信息充分公开。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作者:姜丽钧)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2008年,一大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法规和政策措施草案,第一时间在中国政府网发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种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已基本形成制度,政府“问计于民”的科学民主决策之门越开越大。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各项决策都要做到程序依法规范,过程民主公开,结果科学公正。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我国科学民主决策进行了解读,并就当前局势下的决策进程作了深入分析。

      社会理性的回归:民主决策之“门”越开越大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今年尤其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您在会上还提出,教育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您认为,这一点如何体现在科学的民主决策中?

      吴江: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提出了“三保”的战略目标: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我认为,“保民生”的重点是保就业。大学生就业是今年的一个焦点话题。对此,国务院已经下发通知,提出了七条措施。如何更好地落实?我认为,既在于出台更好的政策,也在于更好的传播政策。在决策中,应该多做到“问计于民”,多到基层听取老百姓的意见。

      “问计于民”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政策的发动过程。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参与,这正说明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比如,政府要发挥决策的主导作用,企业要发挥吸纳就业的主体作用,社会要发挥创造就业环境的作用,大学生也要发挥正确择业的作用。这个决策的过程,是形成共识的过程,也是加快行动的过程。当前,决策之“门”向公众越开越大,这就更有利于解决这些难点、热点问题。

      记者:据记者了解,新教改征求意见以来,截至2月底,通过多种渠道征集意见、建议210多万条。这些意见最终将如何纳入决策体系?您对此怎么看?

      吴江:面对老百姓不同的呼声、意见和建议,我们首先要分清哪些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声音,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哪些是当务之急,必须尽快解决,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基于公共利益的民智自下而上逐步集中的过程。

      “问计于民”是中央最近一直在强调的问题。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了要做到“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这表明我国政府的决策模式,已经从精英模式转向大众模式,决策过程已经从自上而下开始转向自下而上的过程。事实证明,越是尊重群众的理性,决策者越能减少和避免失误。

      当前,我国有2亿多网民,很多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关注并参与国家事务。温总理和网民进行交流,反映出决策对网民意见的高度重视。

      但是,目前也有一种倾向:政策在利益分配中,强势群体总是占据优势。对此要十分警惕。问计于民,本质上就是问计于多数,问计于公平。问计不仅要听强势群体的意见,更要注意听取弱势群体的意见,因为弱势群体的意见往往最不容易听到。

      记者:当前,有人提出新医改方案“看不懂”。对此有两种解释:有人认为是“文风”的问题,有人认为是各方利益协调上的不顺畅所导致。您怎么看?

      吴江:“看不懂”就是对政策的预期效果存有疑虑,不确定因素太多。现在决策的难点,往往出现在决策过程中碰到了一些体制、机制的障碍,出现了利益协调的不顺畅,这无法由少数部门或个人来解决。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汶川大地震的救灾中,尽管有体制、机制的障碍和各方利益的不同,却因为大家心往一处想,一切服从抗震救灾大局,对中央的正确决策形成了共识,许多平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

      反过来说,如果只想到自己的权力范围,自己的局部利益,患得患失,那么决策的落实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发动更广泛群众的参与,形成对决策的共识,唤醒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就会把局部利益让出来,把小我、小权、小利放下来,去看大局、大势、大利。特别是在困难时期,同舟共济更需要民主决策。

      所以说,民主决策在难点、热点问题上,更需要发动民众的积极参与,以解决全局性问题。这种决策的效果,往往是某些部门、某些地区、某些个人所意想不到的。

      记者:如果把医改、教改这种决策情境放在我国整个科学民主决策进程中,您如何评价?

      吴江:首先应该肯定,“问计于民”的“大门”越开越大,这是好事。真正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制度的历史进步。其次,我们要注意到,决策大门的放开要有一个渐进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有相关法律、程序来保证,这就是集中。

      政府改革转型:决策更需科学化、民主化

      记者:关于“医改”,有人还提出科学化重于平民化的观点,您怎么看待?

      吴江:决策还需要一个说服的过程。这个过程,仅靠政府来说服是不够的。还要靠民众的共识、大家的参与。我认为,涉及到民生的改革,都是一个利益均衡的过程,政府要善于运用政策说服的工具,首先要相信群众的智慧和理性,其次必须科学化。

      政策的说服过程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首先需要科学的论证,其次需要借助专家的力量。比如,对三峡水库的论证,长达几十年时间,几百位专家的反复求证,最后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这些政策都不是领导“一拍脑袋”、“一支笔”定下的。

      决策科学化,需要有理有据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然后把论证公之于众,让公众作出理性判断。如果论证的科学性不够,不能客观公正,说服力就不强。科学的说服力量,领导可以掌握,群众也可以掌握。所以,科学化并不排斥平民化。

      现在,我们只和老百姓讲要怎么做,希望老百姓支持、理解,这也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讲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套用一些口号和概念。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我觉得,知道“做什么”容易,知道“想什么”很难。“想什么”就是简明政策意图,要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就需要借助“科学”的“翅膀”,让人们更客观地了解事实真相,更准确地把握价值取向,从而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

      记者:在新教改征求意见中,有一个问题是关于“取消文理分科”。记者发现,学生、家长大多数反对,而专家、学者则普遍赞同。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吴江:我认为,“取消文理分科”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利于培养出国家的有用之才。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心切,这没有什么不对。关键在教改的结果能否让家长满意。

      “取消文理分科”只是教育改革的措施之一,我个人同意取消,因为文理分科不利于高中阶段的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为什么家长会反对?因为担心高考不买账,高考的应试导向不变,素质教育就会流产。每个家长必然考虑自己的子女怎么发展、怎么就业,怎么和孩子的兴趣理想相吻合。

      专家对科学负责,也要对群众负责。研究政策不同于生产专门知识,政策必须来自群众,来自实践。要能把群众的不同意见加以科学地分析和实证研究,找出其中规律。政策需要社会这个实验室,专家尤其要注意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记者:今年两会上,恢复“五一黄金周”的呼声高涨。数据显示,有500多万网友参与网上调查,赞成者占92.2%。这种情况,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吴江:客观来说,今天没有哪一个决策事先就能够证明是正确有效的,因为事物总在发生变化,而决策的推进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在不断地试错和纠错。试错,就是可能、假设有失误。比如,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就会暴露很多问题。

      所以,最重要的是看暴露的问题,然后进行纠错。恢复“黄金周”有利有弊,决策者在权衡利弊中首先需要把握好决策立场,是从消费者立场看问题,还是从生产者立场看问题。其次要从效果来确定方式,以前的“黄金周”效果不佳,现在恢复会改善吗?

      如春节“放炮”,老百姓呼声不断,所以恢复了。但不等于说,就要回到原来的状态。很明显,恢复燃放烟花爆竹,暴露出的问题仍然是安全防范措施没解决。我们经常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不是左就是右。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

      恢复“黄金周”也是一样,关键问题不是要不要恢复,而是能不能解决好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比如大家反映的交通问题,大到铁道、航空,小到城市公交和公共卫生。对此,我们的决策应该一切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不能仅从生产者的角度思考。一手要支持生产者,更多的要关心消费者。

      记者:政府决策行为直接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不得不考虑到决策失误的情况。怎样判断并防止决策失误?

      吴江:决策是否能够切实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这是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防止决策失误,要做到监督制度的健全,同时也要加强监督的独立性。

      现在有些部门的决策之所以失误,主要原因,一是决策、执行、监督职能于一身,权力缺乏有效制约;二是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对称,造成监督难,问责更难。监督最重要的是建立问责、纠错的机制。关于这一点,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我觉得说得太好了!

      记者:目前,新医改还没有出台,有人建议对一些程序上的缺陷进行及时补救。您认为应该如何进行?

      吴江:客观地说,有些部门出台政策是“单打一”,相当于“部门政策”。部门政策难免从各自职能出发,产生一些缺陷和不足,因此需要配套性的政策,协调部门职能的交叉。

      如何进行查漏补缺?需要不受利益干扰、没有职能交叉的科学性分析。所以,决策的咨询、论证是一种“异体化”的行为。我们不排除,现在有些部门在决策上都是邀请自己的专家进行论证,专家只能说好,很少说坏。专家也在某种程度上普遍依附于某个部门,只是图解政策,帮助大家去理解。

      随着科学民主决策的推进,只有对政策的图解是不够的。专家还应该毫无部门“门户之见”,做到客观、公正,按照客观规律论证,给决策者提供几套方案进行选择。这个“决策者”的身份,当然也要考虑大众的主体地位。

      决策者的主体,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代表人民意志制定政策,二是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发表意见,并对政策作出选择。

      所以说,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是两个不同的决策环节。民主决策体现了决策的本质性问题,科学决策则体现了决策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什么手段来作出决策。所以,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不可偏废,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完备。

      记者:有人说,当前我国处于政府改革转型期,决策存在一些变动性,您对此怎么看?

      吴江:改革转型期的政策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我们的货币政策从紧缩到放开,再到积极的货币财政政策,这都是根据国际金融的形势变动的。目前,下一步的形势如何还不好说。所以,当前要根据环境、形势的变化进行渐进式、修正式决策,以保证大多数人受益,并让大多数人满意。

      信心应对挑战:攻坚克难创新决策是关键

      记者: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科学民主决策如何保证信心?

      吴江:从根本上说,民众的信心是建立在对政府的信任之上的。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全国50万家生产企业,2亿生产者,食品出了问题,消费者不可能直接找生产者。所以,群众只能寄希望于政府,依赖于政府。政府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没有问题,民众对食品安全就有信心。所以,要让民众相信党和政府至关重要。

      民众的信任来自于政府的坦诚,来自于政府正视危机和困难的决心。决策过程中,政府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危机和困难作出科学的判断,要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汶川大地震靠的就是众志成城、无坚不摧的信念和力量。

      记者:另一方面,我们还面临改革攻坚与政府转型。您认为,科学民主决策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吴江:所有改革都有“革命”的特征,都会有受益群体和受损群体的博弈。这个过程中,科学民主决策的重点,就是要在博弈中找到符合更多数人利益的改革之路。

      改革中的政策决策都具有“逆境”的特点。出台任何一个改革方案都会使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减少或受损,这些既得利益者也会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说,当前政府改革的难点就在这里。

      此外,还会面临一些体制性的障碍。这种体制性的障碍,有一部分来源于我们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模式。

      记者:您是我国人事制度研究的专家。您能从决策者的角度谈谈信心的建立吗?

      吴江:各级政府的决策者,首先要坚定发展的信念,所有问题和困难都是发展中的必然,坚信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才能“光明思考”。面对当前形势,要善于抓机遇,善于创新思维,不能只考虑消极面。作为决策者,一定要积极向上。群众的信任,领导的信念,加起来就是共度难关的“信心”。

      记者:在政府管理的创新上,您认为科学民主决策有哪些新的特点?

      吴江: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总理谈了四个方面,第一点就明确要“提高驾驭发展经济社会的能力”。这说明,在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形势下,我们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强政府”。

      提高这种驾驭能力,按照常规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不够的。在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上,都需要创新变革。创新思维要打开空间,多向思维,要避免直线思维,善于辩证思维。不能局限于既有的机制、既定的思路和既有的方法。创新思维的动态性和时效性随时提醒我们要与时俱进,在困难中发现希望所在,在逆境中发现机遇所在。克服眼前困难不是目的,抓住机遇进一步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领导者必须善于登高望远,着眼未来。当前特别强调决策者要深入一线,了解实情,根据局势变化确定工作部署。

    逆境决策的特点,一要更加注意集中决策目标,“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增长是总目标,必须排好这个优先顺序。二是要千方百计地发现、扩充、利用各种资源,善于借助外脑和社会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三要兼顾各方面的需求和利益,变单赢为共赢。困难时期,更要切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四要决策要果断,行动更要迅速,把握好时机是关键,中央的决策一定要落实到位。可以说,当前决策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显得尤其重要。各级领导、各级决策者尤其不能“等待观望”,要根据各部门、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切实解决“三保”的实际问题。(本报记者:雷新

    摄影:本报记者 舒晓南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09年3月12日


        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难在哪里?如何解决?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大学生就业难的三种表现

        “由于大学毕业生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以及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等因素依然存在,短期之内,大学生就业难不可避免,甚至有越演越烈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吴江委员说。

        一是大学毕业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00年的107万人到2009年跃升为610万人,增长了6倍,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2009年需要安置的学生为700多万。不管是增长的绝对量还是增长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从未面临的问题。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增长的数量远远赶不上大学毕业生供给数量。

        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大学毕业生供给和需求存在着结构性不匹配问题,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设置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区域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西部地区供给与需求矛盾较大;不同行业与专业之间就业冷热不均等。

        三是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当前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造成了社会整体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措施,但是整体收效仍然有限。

        大学生就业难的四大原因

        吴江委员从大学毕业生需求、供给以及配置服务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不足。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模式,屏蔽了社会就业问题的紧迫性。产业结构带来的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大学的普及率太高了。另一方面是某些行业受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整影响,减少了就业岗位。同时,就业岗位相对不足也是缘于就业人口的巨大供给量这一因素。

        大学毕业生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轨较为严重。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轨严重。供给结构性失业,关键在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背离,造成“今天有生源,明天无就业”。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僵化、专业结构老化、盲目招收热门专业,能力培养不重视等,已经不能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内在要求。

        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不足,缺乏均等化的基本条件。不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还得靠收费性服务维持运行,难以提供到位的就业服务。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制定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但在有关加强投入的项目中没有提到支持公共就业服务的内容。

        政府管理整体协调不够。大学毕业生就业涉及教育、人力资源、民政等多个部门,同时也涉及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工作与户籍的关系、公有经济部门与私有经济部门的关系、不同地区人才发展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均缺乏统筹规划。

        五大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

        吴江委员建议: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短期的应急政策设计上,必须从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出发,强调市场需求导向,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等措施。

        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为根本,全面统筹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大学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其实早已存在,只不过因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凸显出来,促进大学生就业不能简单从短期的就业政策出发,而要从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者整体素质入手。即就业不是简单的就业问题,而涉及了教育、就业、户籍、社会保障等问题,相应地涉及了整个社会的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需要全面统筹。建议成立中央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调领导小组,由相关领导和部门共同组成。

        坚持市场导向,以就业引导教育,促进教育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调整完善学科和专业设置,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决定性因素。要重视教学质量,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和加强高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

        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最根本的还是要源于企业。企业才是创造工作机会的动力所在,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服务业,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鼓励其吸纳大学毕业生。

        完善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激励保障政策。要完善激励和保障措施,解除大学毕业生后顾之忧,比如为大学毕业生设置既能到基层及农村就业,也可以返回高端及城镇工作的就业通道,可以把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的档案和户口放在城市里,享受城市的福利待遇。政府根据财力,有选择性地购买公益性岗位,加大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的供给,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社区工作。

        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与配置服务体系,建立透明的招生信息体系。要加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促进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加强各类就业市场的信息联网,消除城乡、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服务机构,大力扶持民营就业服务机构。

    来源:中国人事报 2009-03-11


        当前,为千方百计促进和扩大就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的政策,包括刺激增量、保护存量和分流缓冲等方面。但目前就业形势仍然趋于紧张,总量矛盾日益突出,结构矛盾没有明显缓解。其中既有宏观调控的滞后性问题,也有措施力度不够或不到位等原因。特别是由于有关财政支持及配套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使许多好的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比如,我国公共就业服务长期投入不足,欠发达和基层地区的公益性岗位开发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支持,分流导向作用难以发挥出来;一些农民工输入地政府由于资金不足,只能开展本地区农民工的免费培训,对外地农公民工则难以提供同等的服务;由于当前毕业生就业寻求向下支撑,许多低技能岗位也成为毕业生选择目标,这就使农民工、下岗工人的就业受到进一步排挤。

        以上这些情况突显了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公共就业服务难以适应经济动荡和就业压力激增的环境。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是满足民生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托底”性的公共服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一是要实现平等,即为所有需要的人提供同等的服务机会,并使其获得到大致相等的服务结果;二是要救助弱者,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政府要采取特殊强化的政策和措施以保证他们能够获得到均等的服务。实际上,加大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具有见效更快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应对大量失业者的就业压力,国际劳工组织及其有关西方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甚至形成取缔私人职业介绍实行政府垄断公共就业服务的局面。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各国都认识到在危机时期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对于保护劳动者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巨大作用。

        因此,缓解就业压力,除了经济刺激计划外,还要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的投入,而且在财政经费的分配使用上要照顾到各类失业群体的不同特点,同时,还要考虑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要加大中央政府对困难地区和基层的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提高有关地区的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的能力。为此,提出有关建议: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公共就业服务的投入。在经济刺激计划中,要明确支持公共就业服务的款项,主要用于扩大公共就业服务广度和深度、提供公益性岗位、提供免费就业再就业培训、支持毕业生见习基地建设、支持农民工和毕业生创业活动等。

        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公共就业服务的支持力度。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公共就业服务的支持力度,合理分配中央财政支持的额度和方式。具体建议,一是加大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和基层地区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建设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二是统筹培训资源,对农民工集中输入地区提供中央政府专项培训资金,用于支持外地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三是为欠发达地区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中央政府财政支持。

        统筹管理政府各类公益性岗位的计划。将增加公益性岗位的新项目与原有项目(如“三支一扶”、“村官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实行统一规划、分类管理和合理协调,提高各类计划的财政支持和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建立全国统一的公益岗位供求统计系统,及时分析全国各地的情况,加强有关岗位设置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财政支持。

        鼓励民营机构参与公共就业服务。要鼓励民营中介机构开展的公益性服务,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扩大公共就业服务的资源和范围,将民营机构的公共服务纳入到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中。另外,要积极创造灵活性就业和阶段性就业的途径。比如,制定志愿者行动计划,鼓励未就业的毕业生到各类机构担当志愿者,以便积累工作经历、提高工作能力,为今后更好的就业奠定基础。对于提供志愿者岗位的单位,政府可以提供适当的补贴。(作者单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人事报 2009-03-18


        中新网广州4月24日电 (记者王华)院士专家咨询服务团连日来在粤展开活动,为广东度过金融危机"把脉"。专家们指出广东存在能源利用效率和人才效率"双低"。

    国家八部委组织院士专家服务团,从四月二十二日起至二十七日在广东展开咨询服务。通过高层互动、专题研讨、企业对接等活动,为广东未来发展及应对金融危机"把脉支招"。二十四日起,二十一位院士专家分成五个小组分赴广东五个地市展开咨询服务,广州专家团今日到广州开发区直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广东几乎是百分百的能源输入省,煤、油、(天然)气这类常规能源自有天然贮量近为零。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蔡睿贤认为,"煤油气"在广东可以说"没有戏"。但常规能源缺乏并不意味着没有能源可用,如太阳能、风能这些可再生能源,广东不见得条件最好,但仍有丰富空间尚待开发利用。广东能源问题最突出的不是缺乏,而是需要提高利用效率,这其中大有文章、大有潜力可挖。

    他说,"我个人认为,解决广东能源缺乏困境另一可行之路是发展核电。

    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吴江则毫不客气地指出,广东人才效率低,是"人力大省,够不上人才强省"。吴江说,一份"人才强国"评估报告中,广东在人才发展的几项指标都名列前茅,尤其人才环境评分第一。但人才效益却偏低,这主要是人才结构问题。

    广东是农民工输入"第一省",多达两千六百万,占了全国近两成;而全国三十二万名工程师,广东省拥有量仅排名第十二位;企业管理者学历组成水平仅属中等。

    吴江认为,目前广东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四缺":即缺专业技术人才、高管人员、高技能人才、高诚信员工。他建议,金融危机下,广东企业要学会"练人才内功",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广东省应该制订符合本省特点的人才开发战略:一是中小企业自身人才开发,二是海外人才引进。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4月24日

     


    2009年4月25日,吴江院长就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创新贡献率等问题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记者电话采访。 

    记者:本周上海车展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及因此导致的汽车巨头们日子不好过的背景下举办的。然而这个车站却仿佛和全球大环境背道而驰,逆市飘红,一来中国汽车销量第一季度超过美国,二来,困境中的汽车厂商更加看重中国市场,当成救命稻草。当时也包括积蓄力量很久的中国汽车企业在本次车展上有了想当当主角的冲动,无数款自主的新车摆上了展台,从超豪华的到最廉价的,从传统的到新能源的,多的已经到了让人记不住的地步。然而在这个多之中,有喜也有忧,这样汽车中有很多是“山寨产品”,模仿痕迹很重,也有很多带着自主创新的味道有了新意,我们该怎么创新?我们创新的能力跟环境又如何?

    不管是几百万上千万的豪车,还是几万元的低端产品,中国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正扮演着拯救全球汽车业的角色。本周,上海车展就吸引了25个国家和地区约1500家企业参展,新产品之多,规模之大,都让人有些吃惊。但是,就在我们为上海车展着迷的同时,我们也想关注一下这样的新闻,来自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说,日本三大汽车生产商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角逐已经白热化,本田公司售价约13万人民币每升油跑30公里的混合动力新车,今年2月以来,已经售出了2万多台。日产公司本周向市场一下推出了五款节能新车型,而奉天公司也宣布新的混合动力车上市。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梅永红:日本在这种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开发,它实际上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包括也走在美国的前列。在这方面,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具备了可商业化的技术,而且在商业化方面迈出了步伐,它已经在试商用。

     事实上,不仅在日本,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国家,已经开始参与到新能源汽车大战中,在美国,3月19日,奥巴马上任不到两个月,就去参观了洛杉矶的电动汽车厂,他宣布,一次性投入4亿美元,目标是2015年美国要有100万辆油电混合型车行驶在道路上。在英国,政府已经决定,拿出1亿英镑,用于扶持电动汽车的研发,并出台现金补贴消费者购买绿色电动车的计划。在法国,从本月1号起,各加油站开始提供一种新的生物燃料,推动汽车低碳化进程,而我们担心的是,中国的汽车业能否在此次新能源大战中,跟上全球的步伐。

     危机,变革,创新,突破,本周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八家单位联合组织的院士专家咨询服务团,就并分两路,一路到河南、湖南、安徽三省,侧重破戒“三农”难题,另一路则到最早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江苏、广东、浙江寻求金融危机下的出路。

        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 艾丰:我们一定要明确一个概念,自主创新一定三“自”结合,不能一个“自”。自主创新,一定要导致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产权一定要有自主品牌作为平台。

     在广东的讨论中,体到最多的词还是“创新”,广东,经济发展多年居全国之首,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地区,它的科技研发费用却排在全国第16位,而且增长率逐年下降。面对此次危机,整个国家也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现状,中国的科学加工程师数量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而真正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全国仅有一万人左右。在6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人才资源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位居第35位,在合格的工程师这一项中,则名列倒数第四,落后至57位。创新能力,创新贡献率等指标,更是远远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

    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  吴江:“我们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现在大体上是39%,而一般像创新型国家、发达国家,一般来说都是高达70%以上,我们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企业,也就是万分之三,企业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高达了50%,这个比例在美国和日本,也就是5%左右,我们的科技包括我们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平均也就是20%。那么实现产业化就更少了,实现产业化不足5%,专利技术交易率也只有5%。”

     

    链接地址:http://www.uuwatch.com/html/2505/index.html


    努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新格局

    吴  江

    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全社会的救助行为也是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治理之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呼吁: 全社会要形成合力,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支撑,中介组织为桥梁的“ 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新格局。

    大学生就业之所以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不仅因为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形势严峻,更为重要的是大学毕业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是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家庭、个人在内的全社会成员长期投资的结果,他们是国家、社会、企业、学校、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长期失业就意味着全社会每一个技资方的损失,不仅过去的人力资本投资没有产生任何收益,而且由于人力资本的自然损耗也将降低未来的投资收益,甚至会使这一高学历失业群体被社会边缘化,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无论是作为需方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还是作为供方的学校、家庭、人才服务中介,都有义务主动承担起救助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

    自主择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制度,政府、学校、就业服务中介和用人单位都是在这一制度原则下,发挥好各自的促进角色以及确保有效协同运行。促进的作用一般可以归纳为三类 : 一是需求类促进措施,这主要是优化就业结构,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营造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创业精神,保护创业者权益 ;二是供给类促进措施,这主要是提供市场激励和政策 激励,转变择业观念,鼓励大学生从事国家建设需要的职业,改进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三是供求匹配类促进措施,主要是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大学生实习培训基地,搞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

    在三类促进作用中政府的调控、服务、救助、保障职能要贯穿始终,发挥好政策引导是关键。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的两个市场主体,供需的有效对接是关键。2005-2006年,英国高等教育创业基金,为支持高等教育与企业之间的知识技能的交流与开发,共提供了9000万英镑的资助,致力于将雇主所需要的技能融入高等教育课程之中。因此,校企联手打造就业创业的指导体系,就会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供需脱节问题。目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般不具有这样的实力,政府、行业组织和人才中介组织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对接,建立起保障就业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对高校要有激励措施,促进教育改革的就业创业导向,对一些应用型专业学位设置,应建立以就业为标准的国家资格审查制度。作为人才服务中介,特别是政府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要从目前的低端业务转向发展高端业务,为大学生在创办企业、产品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中寻求相关企业支持,以及在法律、政策咨询等多方面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中介服务要向专业化和一体化服务提升,专业化服务要求把新的就业岗位,按照岗位的全面技能要求,作出专业的规模和水平;一体化服务要求从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延伸到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以及薪酬设计等咨询服务中来。

    文章来源:《中国人才》期刊   


    2009 年7月5日至11日,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副主席戴光前率团参加了国际行政科学学会 2009年年会。大会的主题是“国家建设的历史与未来:公共行政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公务员与公共资金”。与会代表重点就公共行政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新形势下 公共行政面临的挑战、提高政府治理水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推动国家建设与发展是公共行政改革的根本动力

    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既有外部压力,也有内部压力。外部压力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为关注政府职能定位与治理结构,这是公共行政改革的根本动因。与会代表认为在目前形势下,政府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代表并维护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府合法性的来源和发挥作用的理由与基础。国家及其政府的核心作用是以法治代替人治,而法律规则是相关主体之间达成共识的普遍行为规范和标准,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公众满意度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标尺。

    提供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公共服务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可选择性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均等化与均质化属性,不存在人群差异和种族差异。可选择性公共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政府是提供者之一,其角色是政策和规则的提供者,因而,政府是可选择性公共服务发展的导向者。

    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是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核心职责。维护社会公平主要体现为政府对弱势地区(区域)、弱势人群,甚至弱势行业和领域的生存与发展给予支持。对地区和行业的支持主要是通过特许、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贴息等方式进行,对公民的支持除了上述方式之外还有实物供应。

    建设并维护发展环境。目前,各种危机频发,如恐怖袭击、环境恶化、金融风暴、公共安全事件等等,且影响广度和深度日益加强。建设并维护发展秩序和环境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市场失灵时期政府必须集多种角色于一身重建市场,此时的政府是政策制定者、规制者,也是裁判者;在经济危机发生时期,政府必须尽最大努力使公民免受冲击;在克服经济危机影响时期即经济恢复时期,政府必须采取全面修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一揽子措施。

    更加全面有效地推进公共行政改革

    完善治理结构。完善治理结构是提高治理水平的基本保证,与会专家对此提出了以下一些具体做法。一是努力实现多主体广泛参与。除了公共部门、私营部门、第二部门和公众外,其他国家、地区组织甚至是国际组织已经成为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有些改革只有各国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改革目标。二是建立各主体之间规范有序的能量交换关系。在公共机构、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和公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三是治理的适用范围日益发展。各国在政策制定、执行以及监督反馈等各环节,都在努力实现政治参与以及利益相关者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而在政策制定环节主要采取咨询方式,在执行与监督环节则主要采取事务外包方式。

    加强政府绩效管理。一是对政府绩效的理解开始超越新公共管理范畴,公平、责任等具有公共属性的要素成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维度。二是关注提高政府绩效的途径与方法。三是关注政府绩效评估的操作性指标体系。四是关注绩效评估的技术方法。

    改革公务员制度。一是完善考录制度和选拔制度,提高选人用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提高政府公务员的社会采用率,尤其是高级文官的社会采用率和专家进入政府的比例,强调更加注重吸收各类人才进入政府管理岗位。二是加强行为规范与监督。强化公务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重点是建立由绩效评估、审计以及基于此的激励与问责等规定为构成要素的公务员行为约束体系。三是加大激励与保障力度,以绩效评估为基础,推行绩效工资和业绩晋升制度。四是加强能力培养与开发,提高公务员培训的强制性、主动性与有效性。

    对推进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启示

    要进一步认识行政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力。转型时期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改革主要以外部压力为主要动力。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改革在内的行政改革应以适应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体现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为前提,真正厘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科学发展对公共行政改革的具体要求,防止改革目标和原则虚化、改革与需求脱节甚至背离。如根据加强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机构设置、增加相关人员编制配置、进一步加快和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如根据加强社会公平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再如根据多元发展需求逐步弱化一体化的改革思路和管理模式,提高各地的改革热情与活力。

    将提高政府能力作为行政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解决不断增长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与政府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是现代公共行政改革的终极主题。提高政府能力是当前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动因和目标,尤其是包括我国在内的采取国家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国家更是如此。鉴于政府本身能力的有限性,各国都将提升治理能力作为提高政府能力的途径和手段。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过程中,各国普遍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健全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参与机制。准确把握民意,建立回应性政府;充分发挥专家及专业机构的决策支持作用,建立效能政府。二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健全政府和管理、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获得平衡机制,建立透明政府。三是加强政府自身能力建设。以提高政府前瞻性与预见能力、 组织性与战略管理能力、反应性与适应能力为基础,提高政府权威性和制度能力,以整体制度优化为基础,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竞争性,以加强绩效评估为基础,强化问责,建立责任政府。四是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建立管理与服务对象和政府自身的权限规则、行为规则体系为基础,实现规范管理,建立法治政府。

    提高政府管理与服务的技术支持能力。在改革价值取向、整体设计基本明确之后关注改革的具体实施尤其是关注改革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是当前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保证改革目标不被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是关注改革逻辑起点和基本路径的设计,明确改革切入点、步骤与发展过程实现改革的整体性与阶段性有机结合,有效实现改革由部分到全局的顺畅过渡。二是关注改革方案论证,尤其要关注改革的时机选择、动力与阻力分析及其应对措施的设计。三是关注相关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基本程序的设计,克服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经验性,提高其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四是关注流程再造,通过流程再造支持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理念转变。五是关注推进电子政务,以工具和手段的标准化、 技能化,实现公共管理与服务行为的公平性与高效能。

    作者单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人事报 2009-9-16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人事人才工作,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我国人事人才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培养和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优秀人才,人才成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基础力量和重要支撑。

    一、人才地位不断提高,人才强国战略成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2001年,“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被列为“十五”计划纲要。同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2002年,中央发布的《2002—2()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同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随后,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0()4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可以说,新中国60年的发展史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的历史,也是尊重人才的历史。

     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素质日益提高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人才总量不断扩大,我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1950年,我国干部总量为268.05万人,占人口总量的0.49%。1956年干部总量为976.8万人,占人口总量的1.55‰其中,机关干部281.55万人,企事业单位干部695.25万人。1986年,干部总量为2767.42万人,占人口总量的2.6‰其中,机关干部53217万人,事业单位干部1197.48万人,企业单位干部1037.74万人。至2007年底,我国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04亿,其中,党政人才62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25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4506万人,技能人才5986万人,农村实用人才793万人,人才占人口总量的10.6%,约有49.3%的人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87.5%的党政人才和72.8%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我国2007年的人才总量相当于1950年干部总量的52倍。

    三、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科技人才贡献度逐步提升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人事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从1993年中央提出要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任务开始,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博士后制度、“百千万”人才工程、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两院院士制度为依托的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体系。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两院院士1378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8万人,博士后6万多人。从2002年开始,全国共选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746人。23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高层次人才的杰出代表。

    与此同时,人才贡献度正在快速提升。各类人才在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防尖端技术开发和破解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问题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载人航天、杂交水稻、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也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高速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成功建设的关键。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四、人才引力持续增强,人才国际竞争优势开始显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赤子毅然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与此同时,我国开始有计划地选派留学生,1949—1958年,国家共派遣1.6万名留学生和企业技术骨干赴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培训,他们学成回国后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978年改革开放后,人才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我国在选派大批留学生出国学习的同时,逐步加大吸引出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的力度。据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统计,在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有36.58%是留学归国人才。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有66.67%、国家技术发明奖第一完成人中40%以上、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30%以上是留学归国人员。近年来,我国逐步将人才引进的重点放在海外领军人才身上,“千人计划”即将启动。

    在大力吸引留学人才回国的同时,国家极为重视引进国外人才与智力。1949--1960年问,苏联和东欧国家派遣了3万多名专家来华传授技术。改革开放后,国外人才和智力引进工作快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每年引智不足1万人次,至2007年,当年引智就达48万人次。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外国专家局只与少数几个西方发达国家的10多个组织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至2007年底,我国已经与欧、美、亚、非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99个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五、军转人才安置稳步发展,军转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转安置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和丰硕成果。截至目前,我国已将400多万名军转人才妥善安置到国家发展的主战场上。

    广开渠道安置军转人才一直是人事部门的重要工作。从新中国成立至2001年,我国军转人才安置一直采取国家计划分配的方式,2001年中央颁布《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提出军转人才安置要采取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市场开始在军转人才安置中发挥作用,扩宽了军转人才的安置渠道,也标志着军转人才安置工作走向了一个新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共有近10万名军转人才选择了自主择业的安置方式。

    六、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日益深化,人才发展合力逐步形成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直实行“大一统”的干部人事制度,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所有干部统称为“国家干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政企、政事分开,“大一统”的干部人事制度被打破,符合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

    人才管理与开发的多元体制初步建立。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对各类人才承担无限责任。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用人单位和人才个体主体地位的确立,人才管理与开发的多元机制逐步形成,政府部门主要承担宏观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初步显现,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人才开发的重要主体。

    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正在形成。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发展逐步由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人才工作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逐步确立。

    七、人事管理制度不断优化,人才管理机制日趋完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才极度匮乏,以人才培养、使用为核心的人事制度体系从无到有,人事制度建设成为各级政府及其人事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以后,以干部分类管理为基础,分别以机关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为对象的公务员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在公务员制度建设方面,职位分类、考试录用、考核、职务任免、奖励、工资、辞职辞退、申诉控告、培训、职务升降、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职位轮换(轮岗)等方面的制度初步建立;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建设方面,以岗位管理、人员聘用、专业技术职务和职(执)业资格评定等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在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以领导人员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为重点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八、人才市场作用有效发挥,人才公共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从1950年开始,国家开始统筹分配高等院校毕业生。“一五”时期,国家对大学生实行统分统配制度,并作出关于统一调配干部的决定,有效保障了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随着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干部调配工作的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地方在人才配置中的自主性逐步提高。

    改革开放后,人才市场逐步发展,配置资源的能力也不断提高。1983年,我国首家政府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成立。1993年,中央明确提出了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人才市场得以快速发展起来。1994年9月,全国第一家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中国沈阳人才市场开业。目前,覆盖全国的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市场体系已经形成。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才服务机构6629家,其中,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3500家,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共建立固定交流场所2410个,2006年一年就接待流动人员6245万人次,帮助860万人找到新工作或转换工作岗位。

    与此同时,人才公共服务也迅速发展。一是2007年国家将人才服务纳入产业发展轨道,人才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服务对象群体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只为体制内的机构和人员提供服务,逐步发展到为社会各类组织和人才提供服务。三是人才服务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其中人才信息预警、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人才测评、促进就业等服务项目发展迅速。

    九、人事管理机构不断调整,人才管理的科学有效性日益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人事人才管理的职能部门在机构设置及职责任务等方面共进行了9次大的调整。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政务院设立人事局,为政务院直属机构。1950年撤销政务院人事局,成立中央人事部。1954年撤消中央人事部,成立国务院人事局。1959年撤消国务院人事局,成立内务部政府机关人事局。“文化大革命”期间,内务部撤消,人事工作移交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政工小组办理。1978年成立民政部政府机关人事局。1980年民政部政府机关人事局与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办公室合并,成立国家人事局,直属国务院领导。1982年劳动总局、国家人事局、国家编委和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合并成立劳动人事部。1988年撤销劳动人事部,成立人事部。2008年撤销人事部,成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十、人事立法取得突破进展,人才管理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我国人事人才管理的发展过程也历经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一是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法律法规盲区逐步减少。如在公务员制度建设领域,围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共制定了13个《暂行规定》、13个《实施办法》和一批政策规定、实施细则,形成了以《条例》为主体相对完整的法规体系,公务员管理的主要环节实现了有法可依。二是法律层次逐步提高。《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公务员管理进入法制化的新阶段,也结束了新中国成立后人事管理领域没有法律规范的历史。三是人事执法队伍逐步建立。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了359个人才市场执法机构。目(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作者:吴江 2009(10)

     


         在从开发区转向新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有久已存在的体制问题,也有被忽略但却非常重要的“新”问题。

    体制不顺是困扰开发区的难题

        开发区存在的管理体制问题,实际上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始终面临相应的法律定位缺失。目前开发区管理体制采取的是政府派出机构,也就是管委会形式。

        作为政府派出结构,管委会既不是一个部门,又不是一级政府,但却既要履行一个部门的经济职能,又要履行一级政府的区域管理职能。在开发区实际管理过程当中,便碰到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对土地拍卖、招商引资这类非政府行为,不得不再设立一个经济开发公司。而像涉及到政治职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等,属于一级政府的完整的职能,它又履行不了。

        比如某开发区,横跨三个行政区,这三个区的政策在一个开发区同时生效。以养狗为例,由于各区的政策不同,这栋楼与那栋楼可能就不一样。甚至还出现过穿着背心戴草帽就进人家外企检查卫生的,因为他“代表政府”,“这里是政府的地盘”。这种矛盾反映的就是,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个层面上,实际上开发区是管不了的。

        政府间职责、职权关系不明确就导致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开发区,从国家级,到省级到市级,甚至到县级,每层政府都有。开发区的行政级别只比所属行政区划低半级,实际上带来的是“低岗高配”。

        有一些开发区干脆和地方政府合并,采取一套班子,出现尴尬的体制性回归,还有不少开发区靠领导兼任的办法化解这种管理体制的矛盾。但在兼任后,法律关系或者说政府之间的关系就变了,就等于上级政府兼下级政府。

        除了责权不统一,事权和财权目前也不对称。往往是上面财权大,下面事权大。下面没有钱肯定就得去找钱,什么事都想干,什么事都敢干。这也使得开发区重复建设多,开发处于分割状态,各自为政。

    同时,一级政府,还有人大、政协、纪检部门监管,而管委会作为一个派出机构,谁来制约,怎么制约?管理体制的不顺就会带来寻租现象,存在腐败的隐患。如果体制问题不改,开发区的效率上不去,体制不改,就要毁掉一批干部。

    必须理顺权利关系

         这种管理体制产生的矛盾主要还是事权划分不清,既而引发财权和人权问题。

         这与我国的改革进程实际是一致的。我国长期以来是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实际上我们改革,从80年代政企分开时候,就是放权,到政事分开时候也是放权。改革过程当中,始终围绕能不能放权的问题。这是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而伴随改革就存在着博奕,在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中建立一种高效运转的体制的博奕过程当中,我们解决得不是很理想。

         目前看来,解决最成功的就是政企分开。企业没有上级主管单位,但采取的管理方式是国资委,既不是国务院,不是一级政府,又不是一个部门,严格来说它是个特殊行政法人。

         尽管不能说这样就成功了,但是是一种尝试,一种放权的尝试。

         在不动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改革,那只能是改良,而这种改良到最后想走一条中庸的道路,我看不会是双方受益。整个体制改革,就像当年邓小平说的就是一场革命,所谓革命就得有生有死。我们现在既想维护高度集权又想下放权利,让它高效,问题就在这里。

         要改变开发区这种派出机构的体制,应该下决心像政企分开那样去探索出一个新的体制,给予开发区、新区独立的法律地位。作为独立行政法人,既把权利交给你,你和当地政府的关系又是法律关系,这就好办多了。

         从法律上界定明确权利关系,这种权利关系包括新区所属行政区和新区的权利关系,新区和相应的横向的各区域政府,或者说同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关系。

         在横向政府之间的职能划分,或者说权利递分方面,我们还没有经验。现在老是习惯在行政区划当中来做决定,但实际上,在市场经济当中,这种行政区划会越来越淡薄,效率越来越低,作用越来越小。

    要理顺权利关系,政府间的纵向和横向的关系都需要认真研究。

    新区开发要着眼于“四位一体”

        全国各地每个县、每个市都有开发区,但是周边的农民,却没有多少因为开发区而受益。这是开发区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够成功的方面,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教训。从农民手中剥夺了土地以后,农民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生存权利、发展权利没有得到长远的受益。

        建立新区,就是要有一个飞跃,就是要加速城市化,在城乡一体化,解决二元结构问题上要有突破。解决二元结构问题,一方面要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缩小差距,拉动农民需求。另一方面要使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这两个问题当中,新区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新区和开发区最大的不同。

        这实际上就要求,新区建设要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中着眼,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

        像镇江新区“万顷良田”工程涉及到两千多户农民,农村可以通过这项工程得到城市化改造,农民变市民。同时,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新区的开发也会大大拉动内需,调整产业结构。

    新区建设,一方面还是要强调依法竞争,要建立起政府和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另一方面就是要培育、规范社会组织、公民社会。通过自组织这样的社会机构,加强社会管理,也能减轻政府的压力。

     要警惕新区建设的风险

    现在新区的问题远远超过开发区当时的问题,因为开发区当时的职能只局限于经济开发职能,当初开发区是冒险家乐园,主要是招商引资。而新区普遍有着广阔的面积,在如此大面积的土地上建出一个新的城市,经济、融资、投资方面的风险,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风险都可能出现。同时还会面临外来的风险,发达地区会把它在发达过程中的一些成本转移到新区。

         新区在建设中,至少面临三方面的挑战:

    一、大幅度增加的流动人口。一般情况下,老城区的流动人口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因为已经有一套建设好的体制,可以消化流动人口,而新区开发时,四面八方的人都可能过来,各种文化、各种目的、各种身份的都汇集到这儿来,但相应却缺少完备的体制来容纳。

         二、规模扩大当中的风险。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带来生态、环境污染、犯罪等等问题。

         三、经济增长的风险。作为新区,其经济增长需要大大高于老区。这就伴随着安全生产、环保等问题。

         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缩小差距,而是加剧了两极分化。因此在新区开发当中还要警惕差距拉大,在社会保障方面需要加强投入。   

         因此,新区开发亟需要进行风险评估。而这正是目前许多新区未意识到或者估计不足的。

         要有来自各方面专业的人士,对新区开发的风险做总体的评估。先评估后开发,应该用一套科学的技术,建立一个新区的风险信息系统。在充分的科学的评估以后,再去研究如何化解。没有风险评估就开发一个地方,如果出了问题,一个派出机构是远远承担不了,最后的责任还是政府来承担。

         来源:《中国改革》作者:吴江  2009(11)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这是我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根据四中全会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个人结合学习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研究和建立如何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基本框架。

         一、研究如何提高“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更好地建设学习型政党 

         《决定》提出,把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

        依靠学习兴党,依靠学习强党。提高“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要紧紧扣住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二是要明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长期战略任务;三是要明确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这三个任务要求我们把系统学习与重点学习、解决信念问题与解决能力问题、学习理论与创新实践统一起来。

        提高“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必须做到:一是必须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作为第一需要,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广大党员要有一种“本领恐慌”意识,时刻对自己在学识、眼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保持警醒,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二是把学习党的理论与学习专业技能、各种新知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拓展学习内容。三是坚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与运用相结合、与创新相结合,努力提高学习效果。不仅要勤于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四是加强学习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要深入研究如何提升“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能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转变

         《决定》指出,要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提高谋划发展能力,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战略思维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科学把握发展趋势,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应培养洞察全局、谋划全局、指导全局、配合全局的思想方法和工作能力。如,当前经济发展中保增长扩内需是重点,但从战略考虑,必须下功夫研究谋划调整结构问题,这既是长期以来我们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也是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的内因。经济问题虽然表现在增长上,根子却在结构上。所以,要深入研究拉动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分配结构优化、区域发展结构优化和城乡两元结构优化等问题。

        提高统筹发展能力。必须牢牢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坚持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与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善于从各方利益的结合点考虑问题。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以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破解难题的能力,更好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优化发展能力。优化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和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这已接近极限,中国必须调整依靠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模式,力促经济结构由“生产主导型”转向“消费主导型”:过去30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强势地掠夺大自然环境”,必须加快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增强创新的主动性,不断激发改革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在创新中不断提高优化发展的能力。

    提高推动发展的能力。一是要抓住机遇推动发展。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机遇经济、风险经济。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对各级领导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创造环境推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一个有制度创新能力、有社会治理能力,能够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服务型政府。各级领导必须摒弃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方法,学会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社会治理、精神鼓舞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求真务实推动发展。执行力是领导工作的生命力。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正确政绩观,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要一抓到底,在真抓实干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三、要深入研究如何提升民主领导能力,增强“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的本领”

         《决定》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的本领”,从而把领导干部能否在领导工作中自觉发扬民主作风层面扩展到能力层面,这对于在新的形势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不断提升民主领导能力,首先要真学真信民主。胡锦涛同志曾强调,要“坚持在实践民主中学习民主、在学习民主中实践民主。”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群众高明,领导才高明;群众有力量,领导才有力量。

        不断提升民主领导能力,关键在于掌握民主决策的方法。《决定》围绕决策中、决策前、决策后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的一些重要举措。决策中,要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这是保证党内民主决策的一项硬制度硬措施。决策前,要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决策后,要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这将有效防止和减少不负责任乱决策现象。

    不断提升民主领导能力,“一把手”必须率先垂范。要带头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在重大问题决策和干部任用上不搞个人说了算;要有宽阔的胸襟,有容人的气量,善于广开言路,引导班子成员畅所欲言,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要善纳群言,择善而从,充分尊重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善于集中班子成员的智慧,做到总揽而不独揽、领唱而不独唱、果断而不武断;要坚持分工负责、权责统一,发挥班子每一个成员的作用。

         四、要深入研究如何提高“维护群众权益”的能力,尽快“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决定》进一步强调“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这些论述体现了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针对性。

        不断提高“维护群众权益”的能力,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提高“维护群众权益”的能力,当务之急是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各级领导要不断提高服务民生、为民谋利的能力,正确处理可为与可能的关系。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可为的、有条件做到的越快越好;能办但一时无法解决的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去做好。正确处理民怨与民愿的关系,群众怨声载道的事情要赶快办、赶快解决,人民群众期待的事情分清轻重缓急,创造条件去办。

         五、要深入研究如何提升选人用人能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决定》提出,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这就需要不断提升各级领导的选人用人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

    不断提升选人用人能力,需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他再次强调,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的核心是党性。《决定》指出,“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二是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方针。三是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是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基础环节,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要完善考察标准、优化考察办法、强化考察结果运用。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才表现。要突出科学发展政绩,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的特点,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体系,探索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职责规范。

    六、要深入研究如何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这是重大的政治任务

        《决定》指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反腐倡廉与干部制度、党的作风问题放在一起提出,将反腐与干部制度二者统一起来,体现了我党整体、系统的反腐新思路。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客观上形成了腐败高发的态势,侵蚀着执政党的肌体。目前,中国所面临的最大的政治挑战——日益猖獗的腐败,政治腐败可能引发的政治信念动摇。腐败问题,不仅高层干部有、中层干部有,基层干部也有,有些乡镇干部受贿的数额高达几百万。以公权与私利的不法结合为其基本特征的腐败问题,毫无疑问是党与人民群众之间一个最不和谐音,也是有可能动摇党的群众基础的一个最大隐患.最容易激起民愤。腐败分子虽然是少数,但对我们党、对国家、对事业造成的危害却相当巨大。不仅如此,党内腐败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到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的生存发展问题,这也足以给我们敲响警钟。

    如何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一要坚决反对用公权谋取私利。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用党纪国法严格约束自己,守住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二要严肃整治吏治腐败。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危害最烈、整治最难。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一手抓改革,从源头上防范用人腐败;一手抓整治.坚决不让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者得利。三要自觉接受监督。加强对干部的监督,既是对干部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干部的关心爱护。领导干部要摆正个人和组织、个人和群众的关系,真心实意地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习惯于在严密的监督下工作。

         七、要深入研究如何提升“抵御风险、维护稳定”的能力,切实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

         《决定》指出:要贯彻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切实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维护稳定的能力。

        不断提升抵御风险、维护稳定的能力,重点要加强基层尤其是民族地区党组织能力建设。目前,基层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从当前不断增多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一些基层干部在处理社会矛盾上存在本能恐慌,一些干部甚至到了离开公安武警就无法开展工作的地步,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在利益协调上缺少弹性,有的甚至缺少公正性,其带来的结果是,把小事情处理成大事情,把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问题。基础必须根植在基层中,基层必须根植在民意中。因此,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特别是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不断提升抵御风险、维护稳定的能力,应当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善于控制局势。突发事件,大多数具有突然性、复杂性和失控性.作为领导者面对这类事件,如果不能迅速作出反应,尽快控制局势,就有可能会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导致难以估量的危害和难以挽回的损失。所以,不论遇到哪类突发性事件,领导者首先要想方设法控制局势,防止事态的扩大和蔓延。二是善于分析社会矛盾。正确分析矛盾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条件。三是善于沟通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是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四是善于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并不仅仅是一种应急能力。应急仅仅是应对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的特例而已。真正善于应对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的,是那些善于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人。此外,领导者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也要坚决依据法律、政策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决不能是“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那样的话,就几乎无异于在鼓励群众“闹事”。

     八、要深入研究如何提升“整合执政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新中国60年来,我党逐渐形成、巩固和扩大自身执政的政治、经济、人才、思想、文化和历史等各种资源,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劲的生命力。但是,全党必须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不断提升“整合执政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为提高执政能力可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充分利用执政资源既是执政能力的体现,也是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执政党活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进一步提升巩固和整合执政资源能力。一是要不断提升巩固和整合执政政治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制度,要善于适时把政治资源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二是要不断提升巩固和整合执政组织资源的能力。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顺时应变吸收新型社会阶层成员的积极分子为党员,巩固和扩大党有效执政的群众资源、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三是要不断提升巩固和整合执政经济资源的能力。进一步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充分调动新的经济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形成强大的经济资源。四是要不断提升巩固和整合执政文化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五是要不断提升整合执政历史资源的能力,进一步积极汲取和利用执政的历史资源。 (本文作者: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来源:《理论动态》20091832


    我们制定创业政策首先要瞄准国际,瞄准各个国家在发展当中是怎么争夺人才的。现在有个说法,强调制度的竞争力和优越性。创业政策也要始终保持竞争力。优势昨天有今天未必有,今天有明天未必保持得住。因此,要不断检讨政策,才能不断提高。

    一项对186位博士海归关于“为什么回国的主要原因”的调查显示,对政策的期待排在第三位,第一位是个人发展,第二位是价值原因,第四位是文化因素,调查发现,越是层次高的人才,对政策的期待越低,从中可以看见,海归创业人才更多关心的是事业发展。因此,我们制定政策,一方面要从政策对象的需求考虑,一方面要对政策本身进行检讨。

    政府要对现有政策的目标、效果进行评估。政策是不是错位?政策有无公平性?都需要考虑。再者,还要考虑政策的生命周期和回馈。这次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政策的纠错模式,纠错模式不是渐进式,是回收站模式,要不断检讨政策:哪些该废止,哪些该坚持,哪些该改造。留学归国政策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强调政策的效益,特别是根据国外情况不断检讨。

    目前创业政策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缺少长远谋划,很少关注企业本身的长远发展、企业的研发。二是缺少可操作性,执行难,落实难。三是协调配合不够,政府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导致政策打架,政策效率低下。四是服务不通畅,信息不对称。五是缺少评估,后续监督。

    建议:第一,优化政策环境,建立创业基金,信誉担保机制,退出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特别要加强创业辅导。第二,清理盘点现有政策。第三,加强信息沟通,建立人才信息库。第四,提供全程服务,一站式、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重点是加强公共服务。

    文章来源:《中国人事报》

    发表时间:2009年12月25日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

    迎接中国人才学学科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吴江

    (2009年12月22日)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人才学创立30周年。60年国家沧桑巨变,30年人才学研究硕果累累。值此收获满盈之际,我们召开了中国人才学研究30年纪念表彰大会和科研年会。我代表中国人才研究会,向长期关心和支持人才研究事业发展,并出席本次会议的成思危副委员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何宪副部长、徐颂陶老会长、赵忠贤院士表示衷心感谢;向为会议发来贺信的我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致以诚挚的谢意;向获得人才学研究突出贡献奖和贡献奖的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通过你们向30年来为中国人才学研究努力奉献智慧的所有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会议是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背景下召开的,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才研究会自成立以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密切结合改革开放实践,汲取我国传统人才思想精华,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持续创新人才理论,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党和政府决策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下面,为纪念人才学发展30周年,我受有慰会长的委托,对人才学研究30年取得的主要成果和主要经验,以及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发展人才研究讲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一、   人才学研究30年取得的主要成果和主要经验

    中国人才学从创立到今天,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30年来,人才学研究在自身学科建设、服务政府决策、促进社会发展、开展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一)初步形成了人才学学科体系

    经过众多学者30年的不懈努力,人才学学科体系已初步形成,具体表现在:

    一是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我国人才学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人才工作的具体实践,积极吸收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夯实学科基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二是实现了由只注重学科基本理论体系构建向基本理论体系构建、分支学科建立、应用研究开展并重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人才学界注重的是学科本体——人才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人才研究文章不断发表,宣传推广人才研究成果的人才期刊不断涌现。20世纪90年代,人才学研究领域逐步拓宽,形成了众多的人才学分支学科,如政工人才学、教育人才学、企业人才学,妇女人才学、青年人才学、军事人才学等。进入新世纪,我国人才学研究步入服务经济社会、应用发展的新阶段,代表性作品有本会前会长徐颂陶同志任总主编的“新世纪人才学理论丛书”和由我担任总主编的“人才强国战略丛书”。

    三是涌现出一大批人才学理论研究者和人才工作者。经过3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支政治可靠、理论扎实、业务精良、专兼结合的人才学理论研究者和人才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是人才学理论健康发展的力量之源,是人才开发工作兴旺蓬勃的基本保障。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老一辈人才学的开拓者和支持者,有今天出席会议的徐颂陶会长、敢峰会长、王通讯会长,还有吴明瑜、藤腾、赵东宛、理由等老领导、老专家。同时,对已故的第一任会长王康同志表示深深地怀念。我们今天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倾注着几代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辛勤汗水,体现着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和科学精神。今天我们纪念人才学发展30周年,并表彰了61位专家学者,就是号召大家学习他们的潜心钻研的治学精神和科学品格,并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对科学负责,以天下为己任的合格学者。

    (二)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人才学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百废待兴。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也正是在这一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长远的根本大计。”在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人才学科应运而生。人才学的发展树立了人才观念,实现了从干部到人才的飞跃,更新了人事人才的工作理念,调整了人才、社会以及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使我国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才资源开发的转变。这些革命性的变革,为党和政府进行人事人才工作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和对策思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上升为国策,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得以确立,人才活力与积极性极大迸发;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以人才使用为重点的各项人才工作全面展开,素质提升成为重中之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管理制度以及基于此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形成。

    人才学研究,总体上是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最早研究的是个体成才、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问题,后来又研究人才素质测评和干部选拔公开化问题,再后来又对国家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企业人事制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进入新世纪,人才学研究,为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党管人才原则、科学人才观、人才强国战略等理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论证,为宣传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科学人才观的实施,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逻辑论证和智力支持。最有力的证明是,在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2003年党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6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将这一战略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实施人才战略将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纲性要求。

    特别应该提出的是,最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人才规划纲要,对人才定义、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人才队伍建设、人才体制机制创新、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的设计,无一不体现出人才学研究的贡献和价值。60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投资世界最多人口的人力资本,解放世界最多劳动力的生产力,发挥世界最多人才的创造力。

    (三)研究成果广泛服务经济社会、服务科学发展

    人才学研究从来就不是阳春白雪,从她诞生开始就和社会大众联系在一起。人才学研究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十分重视联合各方力量,很多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人才学经过30年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各级各类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广泛分布在中央机关各部门、各省、市、县甚至乡镇。这些人才学研究机构在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举荐人才、使用人才、考核奖励人才、激励保障人才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才学研究不仅关注宏观问题,也关注微观问题;研究课题不仅面向党和政府,也面向广大企业和社会组织;研究成果不仅面向城镇,也面向广大农村。广大人才理论研究者和人才实践工作者,出版和发表了很多人才学作品,向社会广泛传播了人才理念、人才管理方法和成才方法。

    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很多人才研究者走出书斋,深入生产第一线,用他们的人才学知识和人才管理理念指导企业改革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建立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企业人事制度。有些人才理论工作者为了满足企业的需要,成立人才技术开发研究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人才服务公司,为各类企业组织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人才资源服务,提升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国际化水平。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企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管理制度不断规范,人才队伍数量和素质能力持续快速提升,效能不断增加,国际竞争力大大提升,这一切变化与人才学者和人才理论研究密不可分。

    人才学研究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人才学研究中,人才成长规律是一个重大课题。经过30年的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成长规律体系基本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关注。很多在其他领域学有所长的高级专家也纷纷投身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丰富充实了人才成长规律理论。各级各类人才大量涌现,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视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

    人才学虽然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但从来都以包容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努力吸收国际相关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在人才学发展过程中,重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才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借鉴有益的国际经验,充实自身理论。如中国人才研究会先后与美国中美人才交流协会、美国管理协会、日本日经联、日本富士人才研修所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学术联系和学术交流。由于重视国际交流合作,我国当前人才学关注的焦点,往往也是国外相关学科关注的问题。比如,当前人才学十分关注的人才战略和人才规划,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和欧洲也同样重视。一部科学史表明,只有那些重视和加强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的组织,才能成长壮大起来。

    30年来,人才学研究经历了初创阶段的艰难、快速发展阶段的努力,也经历了困惑时期的考验。总结30年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我们认为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五条基本经验:

    一是要始终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科研方向。人才学研究之所以能取得以上成绩,其最基本的经验就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科研方向,就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为指导,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从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需要出发,确定科研方向,开展科研工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无古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人才制度也没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我国的人才学研究工作者,应主动融入改革开放事业,从难点和热点问题入手,集中精力去研究、去破解、去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学理论研究者,始终把握正确的科研方向,起到了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学理论不断发展完善,一批专家、学者迅速成长起来,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要始终立足于服务强国富民的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事业。我国的人才学研究,始终注意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30年来,我国人才研究的热点、重点问题都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人才积压浪费严重,许多科技工作者的才能得不到发挥,人才研究就以“人才流动”作为突破口,支持星期日工程师,建立人才交流机构;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后,人才学界又掀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开发”的研究热潮;加入WTO前后,人才学研究的主题锁定在“经济全球化与人才国际化”上。进入新世纪后,党和国家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论,提出了人人都能成才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人才研究工作者又展开了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大讨论,各种类型的论坛、研讨会影响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科研成果之丰硕,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这种主动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行为,赋予了人才学研究的勃勃生机。

    三是要始终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的发展需要。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有关人才理念、识才方法、用才之道的论述在古典文献中俯拾皆是。吸收古代人才思想精华的重要目的是为满足我国的实际发展需要。根据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实际,人才学研究者十分重视研究人才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积极开展区域人才发展对策研究。如:近年来我们开展了西部不发达地区人才开发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开发研究、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研究、三峡库区人才资源开发研究等,这些研究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再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才学界根据这一特点,开展了农村乡土人才研究、农村实用人才研究,以及城乡人才开发一体化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区域、农村发展服务,而且丰富和完善了人才学科体系。正是由于人才研究始终立足我国国情,在受到从国外引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挑战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是要始终坚持抓好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人才研究会的历任领导都十分强调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人才学研究很多学术观点都是出自集体攻关的结晶。时至今日,全国29个省级人才研究会和16个专业委员会,特别是人才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核能人才专业委员会、金融人才专业委员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妇女人才专业委员会,以及江苏、辽宁、广东、上海、湖南、山西、黑龙江等省市人才研究会,团结大批学术骨干,围绕中心工作,组织学术攻关,出版学术专著,培养造就新人,为人才研究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各级人才研究会还紧紧依靠专家学者,积极吸纳有志于人才研究工作的组织人事部门的人员,参加研究会的工作,壮大加强了研究会的力量,并为多出成果,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是要始终重视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创新探索。30年来,人才学研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有所创新。比如近年来,人才学顺应时代的要求,对人才优先发展,对人才评价方法、人才国际化标准、人才环境优化、人才胜任力模型、人才权益保障、人才集群式发展等众多问题作了大量研究,弥补了这些领域的理论空白。比如,人才资本优先积累战略研究,在这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编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又如,在人才评价方法上,人才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人才评价标准,指出对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业内认可等观点。

    总之,中国人才学研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天天成长起来了,回首历史,我们充满了继往开来的信心。

    二、   人才学研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人类社会走向知识经济新时代,国际间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国内形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我国经济结构正在由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社会发展正在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变为对知识和人才的依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技术和智慧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才的合理开发和正确使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人才学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走人才强国之路,都对人才学研究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一)实现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人才学关注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培养问题

    创新型国家是指一个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位居世界前列。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中国到2020年要建成为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具体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在综合分析国内实力和国际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目标任务,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使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使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并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什么是创新,如何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如何培育创新文化,科技领域领军人才怎样才能脱颖而出,怎样造就青年创新人才。这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光荣的研究任务。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人才学研究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新要求

    2008年下半年,始于美国“次贷风波”演化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直至目前,世界经济下行态势仍未根本改变。面对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应对之策。2009年2月17日,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法案》,投资7千亿美元振兴美国经济。其主要途径是实现科学技术进步,将重大科技突破作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发展的长久动力。与此同时,我国也投入4万亿人民币来刺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终要靠人才。在经济危机仍在蔓延的今天,依靠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出路。

    国际理论界的研究表明,技术革命与经济危机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对历史上三次产业革命进行分析后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资本主义长期波动的主要起因,正是技术革命带动了经济的起飞,并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门施在《技术的僵局》一书中,利用现代统计方法,通过对112项重要的技术创新考察发现,重大基础性创新的高峰均接近于经济萧条期,经济萧条是激励创新高潮的重要推动力,技术创新又是经济发展新高潮形成的基础。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依旧存在,通过人才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引领经济结构升级,是使我国尽快走出发展低谷的关键之举。因此,中国人才学研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理论创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以及金融人才管理制度创新提供支持,为如何解决面临的经济危机,迫切需要研究对策,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三)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人才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目标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推动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截至2005年,全世界大约有30个国家制定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或计划,其中一半以上是发达国家。经合组织的报告甚至声称,全世界62%的“顶尖科学家”都居住在美国。美国能够在二战后一路领跑至今,根本原因在于其成功的人才战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成为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

    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才工作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我国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9年,国家编制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人才学研究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许多基础性研究,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如何把国家人才发展规划落到实处,也对人才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2010年春天,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人才学者应该紧紧围绕会议精神,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把今后10年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长期的研究任务。

    机遇难得,时不我待,大有作为,任重而道远。

    三、   我国人才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3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对一个新兴学科来说,30年时间还是太短。人才学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人才学服务于科学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于人的能力和水平提升,还要进一步提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建设。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加强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这为我国未来人才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放眼未来十二年,我认为人才学研究有必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着眼于2020年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人才学研究

    制定与颁布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是近年来我国人才工作的大事,将成为引领我国人才工作未来十几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宏伟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人才学研究要着眼于人才发展总体目标,集中精力,认真研究据此提出的各项重要的人才课题。

    这些课题包括如何科学制定人才强国战略的指标体系,如何突出培养造就创新性科技人才;如何大力开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以及如何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如何改革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推进政策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些课题对人才学研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人才学者贡献切实可行的理论观点和对策措施。人才学研究能不能对这些命题的解决做出有力的回应,对人才规划实施影响重大。我认为,这些课题也给人才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人才学研究发展30年中,每一次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和人才工作的重大变革紧密相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给未来人才学发展带来了契机、注入了动力。广大人才研究工作者要主动担负这一历史使命,全力推进人才学研究,全面深化人才学研究。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创新人才学学科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人才学的发展要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重新审视人才学学科体系,创新人才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一是千方百计提升学科层次。人才学的发展关键是要加强学科建设。把人才学从三级学科提升到二级学科。要紧紧抓住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有利时机,尽快提出学科建设的总体框架和思路,要利用目前国务院学位办调整学科目录的重大时机,主动沟通,争取早日实现升级。

    二是大力创新人才学研究内容。人才政策和人才工作是常新的,人才学研究也要常新。人才学研究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只有不断创新研究内容,才能促进学科的持续发展,才能更好为人才政策和人才工作服务。创新人才学研究内容,关键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梳理人才学若干基本问题,包括新形势下人才的定义,人才优先发展理论,特征和价值,各类人才成长规律,人才环境建设与人才权益保障措施等;要深化学科体系框架研究,加大对各分支学科和各交叉学科的研究。要吸收生理学、心理学、脑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特别是吸收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拓宽人才学的研究视野,延伸人才学的研究范畴。

    三是提倡努力创新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规模较大的人才学研究队伍,出版了很多人才学著作,发表了不少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比,人才学的理论基础稍显薄弱,人才学研究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例如,人才的定义,迄今在学术界上没有公认的表述。人才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人才效能、人才贡献率也亟待科学定义。因此,要重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加强学术规范,强调实证研究。要推进人才统计学和人才计量学的研究,进一步使人文方法和数理方法的融合,形成人才研究的专门方法和研究范式。

    (三)以中青年学者为重点,加快人才理论研究者培养

    人才学要持续发展就要做到薪火相传。我国人才理论研究者从全国看,数量不少,但相对而言,青年学者,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学者数量不多。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在未来10年内,我们必须要以中青年学者为重点,加大人才理论研究者的培养力度。

    一是加快人才学进学校、进课堂。人才学教学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很辉煌,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才学课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由于现行研究生培养目录没有人才学学位点,除了一些军队院校,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西南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大学在培养人才学方向的硕士、博士外,绝大部分211工程大学,特别985大学很少开设人才学课程,更别说培养人才学专业研究生了。与高校专业的隔阂导致了人才学理论研究者培养数量不足,导致了中青年学者严重偏少。因此,现阶段在提升人才学学科层次的同时,要努力在各大学开设人才学课程和讲座,扩大人才学在高校的影响力度,让更多的优秀学子熟识人才学、关心人才学、投身人才学。

    二是加快对青年学者的“传、帮、带”。为了使人才学研究持续下去,关键在于要下大力气培养青年人才学研究队伍。老一辈人才学专家为人才学研究殚精竭虑,硕果累累,很多老专家、老学者迄今还活跃在人才学研究的第一线,还在为人才学发展摇旗呐喊,这种精神值得年轻学者学习。同时人才学研究队伍的现状赋予老专家、老学者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加大力度,选好苗子、育好苗子,对青年学者进行“传、帮、带”,做好人才学后继人才的培养。

    三是积极创造中青年学者成长的平台。中青年学者的成长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努力打造更好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为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提供条件。要鼓励中青年学者承担更多各类研究课题,鼓励他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要鼓励中青年学者著书立说,在著作立项、出版,文章发表上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要为中青年学者提供发言、演讲的机会,提供舞台,供他们展示自己。在各类表彰和奖励方面,要给予中青年学者更多的关照和倾斜。鼓励中青年学者大胆创新,勇于进取。

    (四)积极发挥中国人才研究会的组织优势,推动学科发展

    人才学学科的建设,人才学研究队伍的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推动。中国人才研究会作为全国性人才学研究学会,要积极发挥优势,联络、组织和协调各个分会、各分支机构,调动广大人才工作者和爱好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事人才调查研究、交流宣传活动,不断增强研究会的活力。要紧跟人事人才工作的重大动向和重大举措,做好智力提供和服务工作。明年春天,中央将召开全国第二次人才会议,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国人才研究会要及时召集各分会组织、各分支机构和全体会员,开展宣传、立项活动。明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要主办“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中国人才研究会也要积极主动为论坛的召开出谋献策,积极组织专家学者为论坛撰写文章、发表观点。此外,中国人才研究会还要组织会员从国内走向国际,不断提升人才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各位学者、专家,各位与会嘉宾,2009年即将过去,2010年即将到来。在新的一年里,人才工作将是好事连连、喜事多多,我们要紧紧抓住机会,自觉接受挑战,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人才理论研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人才研究事业的再度兴盛和和谐社会构建贡献力量。最后,我提前向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

     


    女性人才发展状况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经过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女性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女性人才的影响力增强:妇女和妇女工作的地位不断提升;妇女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女性人才发展的保障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女性人才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尽管我国女性人才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女性人才发展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体上看,女性人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不够,整体开发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女性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仍低于男性

    女性文盲率仍高于男性,2004年全国女性粗文盲率为12.2%,男性粗文盲率为4.6%,女性粗文盲率是男性的2.7倍;在15~45岁青壮年文盲人口中,女性文盲人口所占比例达到70.76%。

    16岁以上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男性,也低于人口平均水平。2007年,我国1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年,其中男性为9.0年,女性则仅为7.8年。

    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低于男性。截至2007年,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男生比例仍然整体高于女生,如在校研究生的男女比例为55.26∶44.74,其中博士男女比例为63.93∶34.07,硕士男女比例为53.81∶47.19;在校本专科生男女比例为50.88∶49.12,其中本科生男女比例为52.64∶47.36,专科生男女比例为48.79∶51.21。

    高层次女性人才数量有限

    尽管女性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但高层次女性人才的增长速度却明显低于女性人才总量的增长速度,因此,在女性人才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随着人才层次提高、女性所占比例却逐级递减态势,致使高层次女性人才明显不足。

    女性党政领导人才数量有限,正职更是凤毛麟角。到目前为止,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女性比例普遍不足三分之一。与此同时,通过对县处级、厅局级、省部级领导干部的数量统计发现,女性所占比例呈现明显递减态势。

    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数量极为有限。据2006年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女科技工作者占科技人才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但高层次人才比例很小。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女院士占5%左右;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院士占5.5%;“973”计划选聘首席科学家175名,女性8人,占4.6%;“863”计划专家组中无女性成员;在167个全国性自然科学专业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女性占8%;在已聘请的537名“长江学者”中,女性21人,占3.9%;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840名入选者中,女性42人,占5%;在中国科协及下属的全国性协会、省级学会组织和机构中,女性会员比例仅占25%,而在代表各学会组织最高水平的理事会中,女性理事的比例只有10%;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前7届获奖的691人中,女性47位,占7.3%;全国研究机构共有博士18493人,其中女博士4072人,占22%。

    在经营管理领域和新兴行业中女性人才比重不高。一方面,女企业家比重明显低于男性。另一方面,在一些知识密集型行业中,女性从业者数量明显低于男性,其中有差不多近一半的行业女性仅占三分之一左右。

    对高层次优秀女性人才发展关注不足

    纵观我国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体系,其基本方针是“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在维权方面,重点关注维护女性基本权益,如参政议政、就业、同工同酬、社会保障等,在发展方面,重点关注基础低端人群发展,如在教育性开发中,在未成年女性方面,关注点主要是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中辍学女童教育,如“巾帼扫盲行动”、“春蕾计划”等;在成人女性方面,在城镇较多关注初次就业女性的就业创业支持和下岗女工再就业和创业救助与帮扶,在农村则是向女性推广基本的农业种植技术和手工业加工技术,如“千万农家女百项新技术推广培训计划”、“巾帼扶贫行动”、“巾帼创业”活动等。但相对而言,针对高层次优秀女性人才发展的支持,除了延长退休年龄、支持参政议政之外,相对较为缺乏。

    在人才使用方面,歧视女性现象仍然明显

    目前,在人才使用方面,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尤其是女性人才就业与工资待遇方面,性别歧视尤为明显。

    在此仅以女大学生就业为例。首先在就业上存在歧视,全国妇联今年发布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求职时,感受到性别歧视。其次在薪酬待遇上存在歧视,据青岛市2007年应届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月均收入低于同届男大学生。

    另据有关机构的调查,女性应届大学毕业生本科的月薪比男性同类群体低316元,高职/专科月薪比男性低286元。在同等工作能力时,女性应届大学毕业生薪资略低于男性同类群体,即便是女性占多数的专业、职业和行业,女性薪资也明显低于男性;在女性薪资最高的专业和行业,女性薪资低于或大大低于男性。在女性薪资最高的职业,男性薪资也略高于女性。

    促进女性人才发展的主要对策

    我们应遵照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11月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国妇女十大部分代表座谈时重要讲话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女性人才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女性人才发展纳入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才强国范畴。一方面,提高女性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互动性,提升女性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在发展中保护权益、提高地位。另一方面,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入手,依托培养造就创新科技人才、开发重点领域专门人才以及各支人才队伍建设等人才强国建设的战略措施,提高女性人才发展效率。具体而言,女性人才发展的基本方式是不断完善公共政策体系,优化女性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形成女性人才发展的良好机制。

    (一)不断完善女性人才管理体制,形成协同开发女性人才格局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认识女性人才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女性人才发展领导,把性别关注视角引入人才工作,将女性人才发展作为人才发展的重要指标,并逐步提高女性人才发展的影响权重。

    加强政府促进女性人才发展的职能。加强促进女性人才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女性人才发展宏观管理;将女性人才发展纳入人才统计指标体系,制定女性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女性人才发展的预报预警和引导机制。

    依托各类事业发展和人才发展政策,建立健全包括女性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各个管理环节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女性人才发展制度安排体系。

    加大对女性人才发展投入。在政府人才发展投入中,设立女性人才发展项目,并保持其逐年递增态势,鼓励女性人才个人与家庭、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女性人才发展投入,建立女性人才发展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二)不断完善女性人才教育培养机制,提高女性人才发展能力

    进一步加大对落后地区女童接受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妇女的整体基础素质。进一步加大对弱势妇女群体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生存与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加大女性人才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其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设立促进优秀女性人才,尤其是优秀青年女性人才发展项目,有效支持优秀女性人才健康成长。充分利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重点项目、重大课题、重大工程等人才培养平台,为女性人才发展提供更多的载体与机会。

    (三)不断完善女性人才发现选拔机制,拓展女性人才发展空间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克服性别歧视,将符合条件的女性人才录用或选拔到适合的岗位上去。明确各级各类代表、委员会以及领导班子的性别结构,逐步提高女性人才的治国理政能力。扩大选人用人视野,为各类优秀女性人才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与机会。

    (四)不断完善女性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优化女性人才发展环境

    优化完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女性人才发展绩效管理。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人才工作和妇女工作透明度,及时公布女性人才发展状况,加强社会对女性人才发展监督力度。依托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女性人才维权意识,加大女性人才发展维权工作力度。将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女性人才发展与社会的组织发展、每个人的发展的联动机制。加强女性人才发展宣传,加大优秀女性人才的表彰力度,充分发挥优秀女性人才的典型示范作用,形成女性人才发展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吴江)

    来源:《中国妇女报》日期:2009-12-28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主线确定为民生为本,人才优先,意味着什么?领军人物为什么稀缺?创新型人才为什么成长难、成长慢?3月3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在建银大厦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吴江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确立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人社部履职的新要求,民生问题是关系稳定的紧迫问题,人才问题是关系发展的战略问题,两大领域互为促进,相互影响,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组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重大意义,就是要统筹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创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新思路、新格局、新模式。”

    他认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作为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承担着做好人才宏观管理,推进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公共服务,培养造就以“两高”为重点的人才队伍的重要职责。人才优先理念的提出,使政府统筹人力资源开发和推进人才发展有了长远的、根本的、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吴江说,人才优先的方针实际是十七大确定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当前要转变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就要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人才资本的投入。只有人才结构调整合理,才能确保经济结构调整;只有足够的人才资本积累,才能确保自主创新的力度。人社部要发挥大部制的宽职能优势,不断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谈到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创新时,吴江沉吟片刻后说: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实现创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要有创新团队,团队建设至关重要,创新团队要有一个合理的构成,结构匹配,既要有高学历的,也要有技能人才,既要有年轻的,也要有年长的。二要有一个领军人物,没有领军人物,可以说,创新团队形同虚设,领军人物是创新团队的灵魂。三要有一套符合创新团队的运行机制。

    针对当前我国创新力不强的问题,吴江分析了原因:

    他说,与其说缺乏创新,不如说缺乏创新大师。领军人物的培养需要环境和机制。海尔的研发中心在以色列,为什么不在中国,因为以色列有很好的研发环境,顶尖的人才、学术机构、实验室,相互之间的配套,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他说:“培养领军人物最根本的不是靠政策,而是需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拉格纳弗里希对人才创造力的理解是,“在人性深处,有一种几乎不可抗拒的倾向,集中体力和智力于求解似乎不可解的问题的尝试。”市场这只不可抗拒的“看不见的手”是以公平竞争来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领军人才正是从公平竞争中拼搏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科技、企业、文化等各行业产生的优秀领军人物,都是是优胜劣汰的结果,是公平竞争的结果。”

    竞争机制的背后是需要的满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群众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包括满足人才自身的需要,才是创新的根本动力。目前我国创新水平不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创新需求不足,创新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和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技术往往难以产生实际需求,政府和企业对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视和投入也往往不足。而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技术创新就自然产生需求。上世纪产生的世界两次技术革命,都是在经济危机阶段爆发的。创新有需求的时候,就有市场,就有竞争。国外理论界提出一种“创新人”的假设,就是说只有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人才就会有一种实现创新理想并保持持续创新的欲望。

    吴江对当前不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一些因素十分关注。在他看来,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才体制和人才评价机制而造成的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学术封锁、对平庸的容忍,对标新立异的排斥等等,已形成了科技人员的一种创新精神的危机,已给创新型人才培养带来诸多不良后果。他呼吁国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作为基准,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改革人才体制机制的诸多弊端。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

    吴江高兴地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近期审议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等,都将对人才工作,人力资源开发起到重要推动和促进作用。

    来源:《中国人事报》2010-3-5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不科学。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委员如此坦言。

      作为人事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吴江委员对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口径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看得很透彻,他指出,其问题有四:一是高校自报就业率的统计方式,学校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由利益参与者提供数据缺乏公信力。二是统计口径范围过宽,升学、出国、参加科研项目都算作就业,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质量缩水。三是教育部门以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的关键指标,使得高校存在虚报数据的嫌疑。四是统计时间错位,每年9月1日统计初次就业率,往往导致一部分毕业生仓促签约,一段时间后又毁约;另一部分比较慎重的毕业生9月1日还没有签约,这些都会影响统计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针对如此现实,吴江给出的对策是:一是建立多渠道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统计体系。除高等教育提供方和人力资源提供方的就业统计数据外,还应增加民间专业机构等来调查统计就业状况,从而使所得数据更具公信力。二是统计时间应在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更为科学地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三是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口径。根据劳动经济学定义,可就业人群不包括在校生,因而就业率的计算不应把读研的学生包括在内。同时,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法律保障,以法律形式规定被调查人和高校提供真实、可靠信息的义务。(记者 肖国忠采写)

      来源:光明日报 2010年3月9日 第6版


     精彩观点

      ●要的不只是“饭碗”,而是一个“舞台”

      ●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不是“签”出来的

      ●“安置率”不等于“就业率”

      --吴江

      “培养大学生,国家、社会、家庭都有所投入,需要大学生在各个社会舞台上发挥作用,通过就业成才。大学生要的不只是谋求生存的`饭碗`,而是一个施展才干的`舞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就业过程中存在所学非所用的问题。知识技能不能马上用到岗位上去,这加大了培养成本,人才使用过程中就会产生贬值,降低了人才使用的质量。”

      吴江提出,数字显示出“量”的压力,根本是“质”的问题。他说,“大学生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解决这一压力,`质量就业`才是关键。”

      吴江在调查中发现,2010年大学生就业工资水平有所上涨,根据去年签约的数据显示,男生普遍上涨200-300元/月,女生100元/月,然而整体偏低,相当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由此出现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的现象,从事一般劳动力就可以做的工作。

      “高校为追求就业率而提前签约,大学生为忙就业提前1年找工作。长此以往,大学生普遍只学3年,更难保证质量。正是如此,使得大学生就业较长时间处于工作不稳定和流动状态。”吴江担忧地说。

      “企业招聘大学生的目的,是提高劳动力技术含量。”吴江估计,在目前大学生的签约率中,能保证学用一致的不足60%。他说,检验大学生就业的质量标准是学用一致,而不是仅看“签约率”。

      吴江建议设立高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热门专业就业难,是大学生就业中一个普遍现象。对于一些`高失业风险专业`持续几年是高失业率,就应压缩扩招与投入成本。对教育部门来说,要长期跟踪一些`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进行跟踪预警。”

      大学生就业难,千难万难归结为“就业率”。吴江提出,“安置率”不等于“就业率”。

      他说,目前的就业率统计方法是“宽口径”的“安置率”,升学、出国留学、做科研项目都统计为就业率,为了提高就业率,高校扩大研究生、博士生招生规模,最终结果是延迟就业,盲目投入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经费。

      “另外,就业率统计时间以9月份为准,以开学时间为大学生开始就业的时间,这不科学。”吴江接着说,“真实就业稳定期一般在大学生毕业后6个月到1年之间。最稳定就业应该算到1年以后到3年之间,这段时间大学生处于就业选择过程中,寻找就业最佳位置。所以,就业率统计应在毕业后6个月较为准确,允许大学生有就业选择期,更好实现学用一致。”

      有人提出,就业率统计的主体是学校,由此变成政绩工程。对此,吴江委员建议由三个部门互相印证以保证就业率的客观性:人力资源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调查机构。

      有人还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吴江委员说,“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创业成功率不到2%,用2%带动98%不太现实。”

      他说,2010年大学生创业要有所突破,突破口在创业教育。“当前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四难`:资金、社会经验、人脉资源和创业观念。创业要求更多的不是知识,而是社会经验。”

      吴江提出,加大创业教育要在师资队伍上寻求突破。创业课需要实战经验,需要创业成功的老师,需要老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是实践型学者、企业型学者、社会型学者的“三位一体”。

    他最后提出,“大学生不是一般劳动力,而是创业的人才,只关注其生存而不关注其全面发展,这是不负责任的!”

    来源:人民政协网 2010-03-04

     


        记者: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较小的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近年来呈现出愈加严重的状况。那么分配关系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吴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们经济发展以粗放型为主,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如此导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第二产业,使第二产业尤其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竞争激烈,在无形中压低了这些企业的工资水平。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是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农民无法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顺畅流动,无法享受到附着在城市户籍上的就业、社保等方面的待遇,从而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

    最后,收入分配体系不健全是问题的直接原因。目前我国在初次分配中尚没有形成国家、企业、居民三方合理的分配比例关系,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仍显偏重,使部分微利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无法拿出较多资金用于员工工资。同时,目前的税收政策对高收入者的调控也不甚到位。

        记者:那么目前收入分配问题的具体表现又有哪些呢?

        吴江: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差距是3类主要表现。其中城乡差距表现得最为普遍和严重。据统计,2009年城镇人均收入为17175元,农村地区为5153元,城乡收入比为 3.33比1,较2008年有所扩大,并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行业差距问题也非常突出,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倍至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等其他类型收入,实际差距将会更大。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目前,我国10%的富裕家庭占有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仅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

        记者:我们应从哪些角度入手,解决这些问题?

        吴江:第一,要尽力解决就业问题并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性收入。我们要大力开辟新的就业领域,通过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使尽可能多的人拥有一份工作,谋得一份收入。同时,还要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推动落实艰苦岗位津贴制度等办法,规范初次分配秩序,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使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短期内快速提升。

        第二,完善劳动者获得合法收入的法律保障。要完善收入分配的法律和执行机制,严格执行已有的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和法律援助机制,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收入。要通过建立欠薪保障基金制度来保障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同时对欠薪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第三,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我们要通过变粗放型生产方式为集约型,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改变依靠低廉劳动力赢利的传统经营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企业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提升员工工资。

        第四,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应逐步向劳动者倾斜。政府应运用财税等手段,切实扭转初次分配中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趋势,逐步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

        第五,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从制定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入手,保证种粮农民的劳动报酬不低于非农产业。同时,还需推进城镇化进程,拓宽农民工就业的渠道,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第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和社会的稳定器,构建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较好地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公平。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初次分配的不公平,我们要尽快建立覆盖全社会并使全体公民能够公平享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逐步提高待遇享受水平。

        除此之外,帮助农民创业、规范灰色收入、限制垄断行业高薪、规范国企负责人薪酬管理等都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办法。可以说,改革收入分配是一个很复杂、很敏感的难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呼声,让改革透明化,就一定能改变目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记者:王辉


    中组部副部长、人保部部长尹蔚民日前表示,今后将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把招录有基层工作经历公务员作为公务员考录工作的头等大事。(《中国青年报》2010年1月6日)

    现如今,公务员的位置的确堪称“香饽饽”,就连硕士、博士,甚至有工作经验的白领都纷纷跻身“国考”大军,但其绝大多数都只能充当“公考”战场上的炮灰,要想捧上公务员这个金饭碗,绝非易事。如此看来,明明有更体面的候选人,公务员招录实在没有委身屈就非要从工人、农民群体中选拔的必要。长期置身底层的农民、工人们,能否胜任公务员这样体面的位子,也的确令人担忧。

    不过,学历或许能够代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但经历才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财富,对于公务员而言,其实并不需要做学问,而是要能为老百姓办实事、谋福利。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务员的位子的确不必与学历挂钩,是否洞察民情民意,是否能够代表公众的利益,倒是大事。既然农民和工人依旧是社会结构中的主体,这样一个群体的利益和诉求,显然不应被漠视,然而,假如公务员中竟然没有来自农民、工人群体的代表,这一庞大群体的权益是否能够真正被充分代言并得到关照,显然需要打上个问号。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保部探索从农民、工人群体中考录公务员,其实不无道理,当公务员本身就来自民间和基层,公务也才有望回归民本。

    当然,仅仅是从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是否真的能代表基层的民意,是否真的能改变公务官场之风,恐怕还不能过早乐观。事实上,成了公务员的工人和农民,假如不脱胎换骨地融入了官场序列,恐怕难有所发展,而等到他们在官场中游刃有余了,却又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来自基层的工人和农民了。更何况,公务员其实还是需要得到上级官员的认同才能有所发展,既然得罪工人、农民群体,有损工人、农民的利益,影响不到自己的位子,而一旦违背了官场的潜规则,甚至违背了上头的意思,却职位难保的话,出身一线工人和农民的公务员们,恐怕也不敢拿自己得来不易的位子开玩笑。

    基于上述视点,公务员的考录打破常规,向工人、农民伸出橄榄枝,这未尝不是好事。但真正意义上的公务亲民,除了取消不必要的职业、身份甚至关系门槛之外,还应让公务员位子的去留更多地体现民意,而非屈从官意。

      

    资料来源:《人才资源开发》2010年第3期

     


        人才工作与教育密不可分,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才的事业。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才能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从人才发展的角度看,《教育规划纲要》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重视。

        确立了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人才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教育则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世界各国开发本国人才资源的通行做法。这次《教育规划纲要》不仅提出教育事业发展指标,即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还与人才规划纲要相辅相成,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指标,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如果这两大指标能够顺利实现,将意味着我国高端人力资源开发将达到全球范围内前1/3的水平,进而形成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坚持科学教育观与科学人才观相统一

        人才培养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坚持科学教育观和科学人才观相统一。科学人才观强调,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在《教育规划纲要》中,这一观念得到进一步确立。在教育工作方针上,强调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战略主题上,强调把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强调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的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科学人才观的进一步确立,不仅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人才工作与教育工作密切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进一步完善了继续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终身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和造就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从总体上来说还比较薄弱,企业员工的在职学习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企业培训的参与率都比较低。同时,在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处于转型和升级的新形势下,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亟待优化,创新能力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亟待提高。《教育规划纲要》把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三大战略目标之一,以完善继续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为重点,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提出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推进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教育和培训需求,形成学习型社会创造了条件。

        突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国家人才队伍的核心,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国高层次人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一些专业领域由于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统领”人物和技术“帅才”,更影响了这些领域的创新和快速发展。近年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也引发了全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最近十多年来,一批高水平大学不断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很多很好的有益尝试,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等。《教育规划纲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等等,目的就是要形成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良好局面。

        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要“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必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强调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的力度,等等。这些战略措施的实施,对形成“人人都能成才”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以及从根本上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吴江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来源:光明日报  2010年3月24日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将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贯彻人才会议精神”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吴江表示,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才能够为人才资源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人才资源开发又是为人力资源开发起先导、示范作用。人才优先发展是建立在人的优先发展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再要通过劳动、创造,提高知识导向作用,使人人都能变成人才。

      吴江说,这次人才工作会议中,总书记讲话当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之间的关系。他说,我们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就是为人才资源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只有大规模地开发人力资源,才能够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人才资源开发是为什么?人才资源开发又是为人力资源开发起一个先导、示范作用,它可以激励全民成才。

      首先,相对于其他发展,人的发展应该优先。所以,人才发展基于人的发展要优先。比如,今天我们工业发展、农业发展、科技发展,各项事业发展了,每项事业发展当中,人的发展应该处于优先的位置。这是一层意思。在各类发展当中,人是第一位的。

      其次,人的要素是各类生产要素的第一要素。在人的发展当中,在各类发展的资源当中,比如物质资源、自然资源、人的资源,在各种生产要素当中人的要素是放在优先位置的,就是人的要素是第一,是最活的要素。从这个角度来看,从发展来看,人的发展应该优先,从各种要素来看,人才的要素要优先。人才优先发展是建立在人的优先发展的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要通过劳动、通过创造、通过提高我们的知识发挥引导作用,这种引导就是让全民、让全社会的劳动者向他们看齐,以他们为榜样,使我们人人都能变成人才。这就是人才优先这样一个观念。

      吴江表示,我们今后十年的人才发展规划,就是一个优先发展的规划。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将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贯彻人才会议精神”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吴江表示,新时期“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和我们的体制有关,深层次来说,是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应该坚持实践标准和动态标准,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观念来考察人才,平衡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破”与“守”,才能选好人才、用活人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指出,“要不拘一格,广纳群贤,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温家宝总理也指出,“要善于发现人才,用人所长,不能求全责备,让各类人才和全体劳动者、建设者才尽其用、各得其所。”如何解读新时期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

      对此,吴江表示,新时期“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和我们的体制有关,深层次来说,是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从传统上来说,大家都还是论资排辈比较多一点,改革开放30年来,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不少努力,现在应该说人们在市场竞争当中逐步地在淡化这些观念。但是,仍然还有继续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

      吴江表示,关于人才的判断、选拔问题,必须坚持两个观点:

      一是要坚持实践的观点。人才的发展,我们做的事情,最后评价它对还是不对,高还是低,是要通过实践检验的。比如我们评一个教授,往往从是不是博士,干了多少年,有多少资力,论资排辈等方面着手。其实最重要的是关注教书怎么样,育人怎么样,成果是什么。所以,要重视实践,要通过实践检验人才的高低,来评价人才。

      温总理曾经有一句话说,人才不是评出来的,是靠实践、成果检验出来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在实践当中不符合的这些条条框框,我们就要打破。所以,实践是最终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用我们那些框框来检验人才标准。

      二是坚持动态变化的观点。人是可变的,时代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是在动态当中评价人才、考察人才。我们很多标准也是这样的,今天看这个标准可以,到了明天,这个标准可能就会发生变化,因为时代发生变化了。所以要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观念来考察人才。

      不拘一格,这里就有一个守格和破格,有些格一定要守,为什么要守,就是规矩,就是标准,不是说反对标准,而是在变化当中,在实践当中不断完善我们的标准,不断地修正我们的一些标准。

      比如过去我们讲怎么用人,首先要听话,说这个人听领导的话,老实、忠厚,好不好呢?好。应该说是讲的品德。今天我们可能偏重于讲创新,说这个人有没有创新精神,有没有改革精神,敢不敢有奇思妙想,过去可能这就算异类,今天我们的标准就要修订了,就是你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有这种与众不同想法的人,这种人可能就要重视,就要把他选拔出来,就要把这些人用起来。所以,不唯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是不要,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要重新确立一些、修正一些新的标准,这才叫不拘一格降人才。

      吴江说,在今天我们人才工作当中,应该树立一个人人都可能成为人才的观念。我们要给人人都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我们不断地与时俱进。这样的话,才能够把人才用好、用活。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将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贯彻人才会议精神”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吴江表示,“尊重劳动”就是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尊重知识”就是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就是尊重进步;而最核心的是尊重人才,人才是集劳动、知识和创造为一体的主体。尊重人才才能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局面。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如何解读这“四个尊重”?

      吴江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直倡导,从小平同志80年代初提出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后来我们又提出“四个尊重”。这是我们中央提倡的一个社会风尚。从每个尊重来看,它都有特定的含义:

      “尊重劳动”就是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最优越的方面,就是我们劳动者的基本责任,我们的劳动应该得到尊重。所以,劳动是人的基本权利,尊重劳动的是保障人的基本权利。这一点我想大家都了解。

      “尊重知识”就是尊重科学。过去我们理解的知识,当然是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但是在今天,当代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的内涵就丰富了,包括了信息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作用在发力,在发生着变化。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做每一项工作都应该讲科学,尊重知识就是尊重科学。只有尊重科学才能使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去发展。

      “尊重创造”就是尊重进步。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无一不依靠人类的创造、发明,这种创造成果推动了社会的核心发展。

      最核心的是什么?是尊重人才。只有尊重人才,人才是什么?人才是集知识、劳动和创造为一体的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所以,在当前新时期内,我们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强调尊重人才,最根本的是要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知识、对劳动、对创造尊重不够的一些问题,对专家尊重不够、对科技人员尊重不够。

      吴江说,从小我们的学校都问我们说你有什么理想,当科学家、工程师,大家深感荣誉,非常向往。我们今天可能有些情况就在发生变化。有些同学一想,说做什么,做什么?做大老板,当大官。还有一些地方出现几十位教授争一个处长的职位,还有一些倾向就是“官本位”、“行政化”,大家总觉得做官好,做专家不好,做技术人员不好,做科学家不好,可是我们社会需要大量的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理论家。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直接有针对性的,要形成这样一个社会风尚,才能够形成一个人人竞相成才、人人都能够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的这样一个理想奋斗目标。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将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贯彻人才会议精神”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吴江表示,当前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将人口红利转变成人才红利,将就业压力转变成人才推动力,从依赖物质资源向依赖人力资源转变,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吴江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改变了全国上下的观念。这次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可以从这么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当前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第一资源。随着今天人才发展已经进入国际竞争的格局下,首先得了解在国际竞争当中到底什么是优势。我们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就确立人才是国际竞争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过去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有很多竞争资源,比如说我们依靠自然资源,依靠物质资源。今天,就依靠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资源。在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当中,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按照国家发改委专家的研究报告,美国人力资本总量大约是200万亿美元,我们国家是163万亿人民币,差距是八倍。所以,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它的经济发展优势很重要的不是因为它的物质资源,主要是靠它的人力资本投资。比如创新能力,我们现在的创新能力大体上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再比如说一流科学家,我们现在在全世界的一流科学家和美国相比,美国大约是我们的十倍。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比较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谁具有优势,谁具有能够获得国际竞争力。

      第二,从依赖物质资源向依赖人力资源转变,才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从我们自身看,我们的发展方式要转变,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最关键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们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中问题不少,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暴露出我们的很多弱点,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虽然我们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这个奇迹的背后是什么?是低成本的生产要素的增长路径,廉价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无限的供应,以及传统的增长机制带来的危机问题。所以必须抓紧转变生产方式,要从依赖物质资源向依赖人力资源转变,这样的话,才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三,把人口红利转成人才红利,把就业压力变成人才推动力。从我们是人力资源大国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人口大国,自然就是资源大国,丰富的中国人力资源就是我们这30年来的发展优势,这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同时也看到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就是就业压力。我们每年的就业压力是相当大的,我们有2000多万,在我们新增就业人口当中有一半都是大学生,所以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就成了很突出的一个问题。

    要把这样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才强国,把人口的红利转成人才红利,也就是人口红利维持不了多久,必须把它转变为人才红利,把这种就业的压力变成人才的推动力。这样的话,才能够走出落后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我们的经济又好又快地实现发展,同时又使我们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是我们强调第一资源的国家发展的大背景。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将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贯彻人才会议精神”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吴江表示,目前我国人才队伍主要分为六大类,应该根据平等的政策,实行分类管理,科学统筹六大人才队伍建设。

    吴江说,我国的人才目前分成六大类,第一类是党政人才队伍,就是我们的公务员。这些都是公职人员,行使国家权力,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这支队伍600多万人。

    第二类是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搞企业的经营、管理。这应该是我们的市场主体。这支队伍的好坏决定了我们的企业生存发展,所以非常重要,大概这支队伍也在2000万左右,这是我们的大头。

    第三类是专业技术队伍。这些包括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科、教、文、卫、体育、文化、新闻、出版这些方方面面的公益事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了我们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支队伍现在有多少?大约有4500多万人。也是一个大头。

    第四类是企业里面的技能工人,特别是高技能工人。所谓高技能工人,就是说是技师、高级工,他有资质。这些也是一支在企业里面直接生产、应用的队伍。而这支队伍现在非常急需要培养。我们现在这支队伍在市场上,两个岗位招不到一个人,有岗位找不着人,有人找不着岗位,那是什么?那不是技师。

    第五类是新农村建设当中很多实用人才。所谓农村实用人才就包括能够经营致富的,带领群众致富的,种养殖户、运输大户等等这些农村建设当中的实用人才,他管用,没有什么学历,但是他在农村建设当中就管用,就能够致富,就能够把农村的文化事业、社会发展各方面都能搞起来。

    第六类是整个社会基层的社区的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是这次人才工作会议和人才规划新提出来的,单列拉出一支队伍,非常重要。我们想一想,遍布我们城市和农村广大社区的工作者们,过去我们叫胡同里面从事街道工作的。这些人任劳任怨,热心为群众服务,直接贴近群众的生活,便民、利民、亲民的事情都是他们在干。所以,这支队伍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叫社会工作者队伍。可这支队伍不能再像老大妈那样的,这支队伍今后就要职业化、专业化,在大学就要有这样的专业,出来以后就要有这样的资质,然后就要有这样的岗位,就要有这样的协会,就要有这样的组织,把他们组织起来,职称要给人家解决,待遇要有,这支队伍要不断地加强。

    现在按照国家社会发展最需要的是这六支队伍。当然,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国际通行的分类就很多了,按照职业分类我们分1800多类。今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分类会继续变化。

    怎么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享受平等政策。在各支队伍的发展过程当中,基本的东西就是平等享受人才的基本政策》要平等参与人才发展、人才宣传、人才评价的各种基本政策。就是首先所有的队伍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高谁低,都应该平等地享受一些国家在人才方面的基本政策。在公共服务方面,要实行均等化的服务,这就是普惠性的政策和均等化的服务。怎么统筹?政府就是统筹这种形式。比如今天义务教师的绩效工资已经做了,义务教师的绩效工资是什么?基本上是和参照公务员标准。这就是统筹。这是普惠性和均等化原则。

    二是分类管理。要根据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要求,不能一律化地要求,党政队伍提的要求是什么?重点就是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干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让他们高素质。企业家要求什么?今天要求就是能够在国际市场评比的。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要求什么?创新型人才、紧缺型人才。

    对于每一支队伍都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要求,然后,我们的政府部门、我们各个管理部门又有一个协调机制,这个协调机制就是统筹机制当中既照顾到每位同志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政策,又能够统筹兼顾,各自能够均衡发展,不要把谁落下了,所以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就是统筹兼顾。

    吴江认为,这是一种科学的人才管理与统筹建设的方法。相信用这种方法来整体推进我们队伍建设,一定会各得其所。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将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贯彻人才会议精神”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吴江表示,要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发挥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完善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功能,落实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同时也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国外有利经验,才能使人才培养机制科学、合理。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做好人才工作,是确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那么,应如何完善与创新人才培养与开发机制?

    吴江表示,我们现在讲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很多,包括培养、选拔、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所有的机制,一方面要来源于我们基层的创造,来源于我们群众的首创精神,也就是说,在深化改革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立足于改革,关键是各地根据我们的人才工作实际大胆地改革我们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这个改革要从用人单位开始。不能老浮在上面,应该在我们的基层、在我们的用人单位推进我们的机制和体制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改革、完善人才体制机制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其基础配置作用。完善机制,不是说让我们的各级政府具体全部管起来,一定要做到我们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我们现在发挥得还远远不够。比如评价人才,谁评价得最准确?评价什么人才用什么样的机制?党政人才靠谁评价?靠群众,要让知情的群众民主评议。教授谁评价?业内人士评价,同行评价,让教授评价教授,你不能让外行来评价内行。工程师也是这样,所以,这些评价要让业内的人士评价。企业家要让市场评价,你的产品能不能卖出去,有没有利润,有没有社会责任,这个要靠市场评价。评价、发现人才都有市场在发挥作用,竞争在发挥作用,都有不同的特点。千万不敢说,可能是好心,但是实际上又没有管好。

    第二,要注意完善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功能。其实,我们的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我们的公共服务,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在政府的服务职能当中,不管是科技部门、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还是我们的基层政府,都应该围绕着怎么样加强公共服务,怎么样完善我们的人才政策做好工作,真正搭建好一个服务平台。

    第三,要落实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建议在人才培养、评价、激励、保障方面,还要落实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企事业单位把管事和管人结合在一起,它有了自主权以后,才能采取多样的、灵活的一些用人方式。你给它捆得太死,特别是我们现在一些事业单位,管专家的单位,什么都有限制,什么都有条条,所以我们现在很多落不实,为什么落不实?是我们具体用人的组织出了问题,这个组织又出了什么问题?这个组织没有主观创造性,没有能动性。

    第四,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国外有利经验。我们现在很多机制还不够科学,还是粗放的。这些方面国外有很多好的经验,我觉得大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当中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国外在人力资源、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评价、人才保障这些机制方面的有利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一定要虚心地在管理方面应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方法,不要拒绝,我觉得在这些方面我们只有虚心地借鉴、学习,我们才能赶超人家。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将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贯彻人才会议精神”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吴江表示,人才工作的工程化就是科学化,人才工作的非工程化则是避免盲目追求政绩工程。

    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人才工程,诸如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计划人才工程等,对这些工程的实施效果应该怎么看?如何发挥好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

    吴江表示,人才工作的工程化就是科学化。一说到工程,我们就想到修一条路、造一座桥,搞一个水库,看得见、摸得着,能算得出来,多少投入、多少产出,质量如何,还有监理。人才工程能不能也如法炮制?说到工程,就是具体地做一些务实的事情。也就是说把它项目化。这是借鉴的国外的一种先进经验。一说到工程就有投入、产出、效益评估、监测、质量保证、人财物的不同管理。应该说我们上的这些人才工程,总体上效果都还是不错,应该给予肯定。特别是国家工程,国家工程起着一种示范作用、引领作用,这种带动效应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刚才“百千万”工程和“千人计划”,这是比较典型的两个成功的工程。

    当然,有些工程也不一定很成功,评价也不一定很高。既然是工程,就是科学的,就必须科学设计,必须把它设计好,从投入到产出,从过程的监测到最后质量的评估,都要精打细算。有些工程过于注重形式,过于注重概念,实际上我们有些工作还是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然而,吴江表示,人才工作不能盲目追求工程化,要避免出现盲目追求政绩工程。毕竟人才工作不能完全工程化,工程是有始有终,这个时间段很明确。人才的培养叫百年树人,这是要用百年的时间才能把人培养出来。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这个东西是一个变化、动态的过程。所以,我们立足于打好基础,我们的工程就是立足于打好人才的基础,建好人才的平台。我们既要看到我们人才培养确实非常紧迫,时不我待,马上就得做,马上就得投入,我们恨不得明天就干,但是,不一定后天就见成效。所以,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它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能搞突击,尤其不能搞政绩工程。在我这一任上就要把人才怎么怎么样,就要听个响,如果按照政绩工程来搞,这个人才工程肯定是失败的。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将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贯彻人才会议精神”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吴江表示,“钱学森之问”,问出了时代和人民的呼声,问出了时代和人民寻找的答案,促成了问题的逐步解决。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前,曾发出至今仍牵动着整个中国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对长期以来中国人才问题的诘问与反思。吴江表示,现在“钱学森之问”已经发展到全国、全社会之问了。老的、少的、全社会,不管是政府也好,企业也好,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一件好事情。这才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离我们解决问题就不远了。

    首先要看到一个社会环境问题。恩格斯讲到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产生巨人的时代。我们所说的巨人就是大家,就是大师们。也就是说,需要巨人而产生巨人,这是社会变革要求的,所有的大师都是在社会变革当中产生的。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大师有几种,在几个时期当中产生,第一个是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群星灿烂,我们出了老子、墨子、孔子、孟子这些大思想家。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并不是什么生活条件好不好,也不因为是高科技发展。

    第二个时代就是唐宋时期。这个时候是古诗词、散文、登峰造极,唐宋八大家,四大发明的三大发明都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实际上社会是稳定的,但是生产力是发展的,生产力有一个跨越发展时期,高速发展时期。

    第三个时代就是五四运动前后。就像文艺复兴,这时候的文化以新文化运动,我们出了不少思想家、汉语学家、教育家、比如鲁迅、胡适、蔡元培,包括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在这个时期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社会变革、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确实呼唤着巨人。

    今天是什么时代?今天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巨变时期,全世界人都看到了中国的巨变。我们在问自己,在这样一个巨变的伟大复兴的时期,我们应该看到伟大人物的集体的涌现。这是钱学森的本意,钱学森大师的本意就是本应该有大师的出现,没有道理不出现。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这是从具体一个领域来讲,总体趋势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商界、文化界,包括我们的科技领域,我们的科教文卫战线,应该说有不少领军人物。比如王选这些人,我们有很多很多。但是,和我们大家所期盼的大师、大家,还是有距离的,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真正的大师必然会在这个时代出现,是迟早的事情,而且会群体性的出现。这个信心必须要树立。包括我们获得诺贝尔奖,都应该树立这样的信念。

    大学就是孕育大师的地方。我们杰出人才的培养,要依托我们的教授。比如“钱学森之问”,首先钱老觉得应该出大师,他针对的是教育领域,从教育领域来讲首先思考什么?首先思考是我们的教师,我们培养杰出的人才,应该首先来源于杰出的教师,教师应该是大师,教师应该是杰出人才。我们今天的教师还是需要呼吁我们的教师成为大师,我们的教师要做科研,我们高等院校的老师、教授应该给他松绑,不要让他一天老是在那儿发愁自己的职称问题、房子问题、票子问题、子女就业问题,他天天考虑的都是这些后顾之忧不行,你得让他潜心研究,让他潜心带学生,让他无忧无虑地去搞创造发明。当然,从教师本身来说,也有怎么教学、教书育人、怎么创造知识、创造更新的知识,有一个刻苦发奋的问题。

    我们杰出人才的培养,要依托我们的教授。再一个就是我们的校长。我们的校长得是大师,我们的校长得成为大教育家,你要成为大教育家,你要懂得教育规律,要按照现代的教学方式、教学体制来办学。为什么老说我们现在行政化、官本位?你不能引导我们的校长整天琢磨着你是副部级还是正厅级,整天在那琢磨的是我什么时候能熬上这个级别,能享受这个待遇,我想这样的校长怎么能够成为大教育家?没有这样大师级的校长产生,怎么会培养大师级的教师,怎么会培养大师级的学生?

    我们杰出人才的培养,要依托政府职能的转变。接着可能回到我们的政府职能转变上,又回到我们的体制上,这个体制就是政府切实转变职能,确实要让我们的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体,独立的主体。现在都是政府的部门,每个司长、每个处长都在管着校长,都在管着教学资源,都按照政府的意志在管学校,我们怎么培养?期待我们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当然杰出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需要从孩子抓起,需要从幼儿教师、中学教师,从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抓起,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很好的社会氛围、社会环境。钱老之问,问出了我们全国人民的一种呼声。也就是说,我们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这个问题一定会找到办法。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将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贯彻人才会议精神”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吴江表示,创新型人才具有标新立异、钻牛角尖、敢于冒险和勇于进取的精神。要从传统文化、体制机制上给创新型人才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此外,创新型领导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培养出创新人才,这既是时下上自高层管理者下到普通民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呢?创新人才有哪些特点,影响创新人才的因素有哪些?我国人才创新的机制体制应如何完善?

    我们今天之所以呼吁创新人才,还是因为我们的创新人才太少。为什么缺乏?因为创新人才确实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标新立异”。什么叫标新立异?这些人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和一般人不一样,就是要与众不同,从个人的兴趣出发,不是当大家讨论好了以后我再去干事。这种个性的发展、个人的兴趣出发,恐怕是一个特点。

    二、执着、有韧劲,钻牛角尖。有这种钻研的精神,有毅力,我们就说这个人很执着,很愿意钻牛角尖,其实这是一种追求,锲而不舍的追求。谁都不能把他拉回来,他认定一件事就干到底,可能就干出来了。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的一些大师,都是这样的。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一干多少年?

    三、富有想象力,敢于冒险。这些人一般有理想,甚至有些幻想,可能和实际差距比较大,但是,有他自身的精神在里面。别人不敢碰的他敢碰,别人不敢想的他敢想,别人不敢做的他敢做。这恐怕是一个成为大师的一种特性。

    四、不满足自己。有了成果,他不满足,还要继续往前进,勇于挑战。有时候不为我们周围人所容纳、所接纳,因为这些人往往人际关系不太好,他不愿意和谁都打交道,没事和谁聊天,所以,可能人际关系就差一点,不为社会所容、不为人们所容,大家觉得你看你老钻着这个,十年磨一剑,甘于寂寞,潜心在那做事。

    吴江认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文化因素。将创新型人才看成不切实际,不识时务,这是我们传统的文化因素,甚至我们还有一些嫉贤妒能,我们有些枪打出头鸟,我们有些人是武大郎开店,见到这些人就来气,甚至有些人是叶公好龙,说起来创新人才,真来了,他不行了,不宽容这些人。

    二、体制问题。体制问题就是我们长期是平均主义,是“大锅饭”,缺乏这种竞争意识,我们看人家吃小灶,我们来气,看人家有本事,我们不愿意,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体制上的保护创新、尊重创造。有时候我们的眼光可能太近,今天做什么了,明天做什么了。比如我们现在考核科技人员,年年都在考,甚至每半年都在考,让大家考核、填表,做了什么成绩,发表了几篇文章,都是这样衡量人才的。我们恨不能每年都能衡量一遍,可能就会影响大师的出来,创造型人才没法潜心下来,他要天天应付你的考试,他无法十年磨一剑,你一年一考,说你这个剑怎么还没有磨出来呢?所以,这些都是我们体制上的问题。

    三、创新型领导。这些既要从我们的观念上、传统文化上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从体制机制上,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自由、不宽松,天天被捆绑着,我们就和监工一样,那哪成?所以,对于我们各级组织来说,特别是对于我们领导干部来说,这些都是很艰巨的任务。所以,能不能出创新人才,关键看我们领导思想能不能创新,有没有创新型的领导,有创新型领导就能出创新型人才。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将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贯彻人才会议精神”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吴江表示,要靠市场作为主体作用,同时必须跟上政府的调配,才能比较科学合理地做好人才流动和引进工作。 

    吴江表示,人才流动工作,要遵循如下三点规律:

    第一尊重市场规律。人才引进工作,首先源于人才流动。引进就是一种流动。人才的价值很重要的一条是在流动当中实现,在流动当中提高。我们有一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经常在流动的时候,你会发现新的价值,创造新的价值,不断地增值。

    这种流动是怎么配置的呢?还是靠市场的作用。人往高处走,因为高处环境好,高处有利。孔雀东南飞,因为东南方向气候好,条件好,所以孔雀东南飞。这种配置是一种市场配置,是一种自由流动,发挥市场的作用,它的驱动力不用管,它自己就去了。

    第二,做好政策引导。在这种流动当中实现价值是对的,但是,市场往往是一种短期行为,市场这种短期行为看不到价值更大的地方,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贫困落后的地方,我们的西部开发,我们的东北老工业区,我们边远的山区,这些地方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大有可为。光靠市场不行,它不能够吸引一些人。这时候市场失灵了,需要政府扶持、需要政府干预,需要有效的政策,这就是政府行为。

    我们人才引进是什么?实际上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把人才引进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所以,引进一个是从国外引进回国,留学生参加我们的国家建设,为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发挥他的技术,我们给他提供好的舞台。这是当前我们所做的人才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第三,符合地方实际。具体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怎么做?应该趋于不同。最主要的是要了解需求,仍然不能够离开市场。虽然市场失灵,但是仍然要认识到市场是主体,它需要什么,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本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什么,不要盲目,不要跟风,不要照搬,国家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到了县里面,也要高层次科技人才,一流的科学家,用他干什么呢?你有项目引进,来了以后可以发展你的项目,可以发挥你的优势,改变你的产业结构,是可以的。比如无锡,无锡的530计划,现在已经引进了几百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一下子对它的产业结构做了改变,同时它也给这些海外留学人员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条件,同时这些人也得到了发展过程当中的满足。但是人家还是要看你的条件,我的技术能够投入生产,能够马上变成商品,然后你的交通、你的各方面设施、人力资源都得要便利。可能有些地方就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根据实际需求来对接,不能盲目引进,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都有一个他自己实际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引进的前提和出发点。所以,国家有一个紧缺人才目录,有一个引进人才的千人计划,这个计划就是我们到底引进什么样的人,这个计划非常好。但我们一个地方,你也可以搞百人计划,你也可以搞千人计划,但是你那个一定要和你的对路子,要真正摸准需求。

    另外,吴江表示,政府和用工单位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政府引进的时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营造一种环境,搭建一个平台,搭建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包括做一些宏观的预测。政府不是管具体的,把张三李四都调进来,然后再分配到某个单位去,具体人一定是不能替代用人单位引进人才。这两个作用都要发挥好。在引进人才方面,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好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这是我们下一步,特别是各地基层同志们应该注意的方面。


    芬芳百花、郁葱百草共同迎接人才发展的繁荣春天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将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贯彻人才会议精神”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鼓励创新、探索和超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倡导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宽容失败。”新时期人才工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具有什么样的内涵?

    对此,吴江表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才发展方针,可以从人才发展的多样性、竞争性和包容性这三方面进行把握:

    一、多样性。从现在人才工作来说,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现实意义。也就是说,直接针对我们的人才工作来讲,过去我们是大一统的观念,我们在一个单位,都是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纪律、统一要求每个人的,缺乏多样性。今天我们的管理要想科学化,科学化是什么?科学化就是讲规律,所以,为什么要提高我们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任何工作都要讲科学化水平,就是你要认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同的。我们作为一个大学教师、中学教师的成长规律是不一样的,做一个编辑、做一个记者,成长规律又不一样。看似同行,但就是还有差别。所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什么?因为行行都有不同的规律,行行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第一要尊重人才的差异性、多样性的人才发展战略。

    有一句话叫做“人才有才不好用,奴才无才才好用”。很有意思,什么叫好用?就是听我的,讲一致,管理起来多简单,每个领导者都想有一把能打开每个人的万能钥匙,每个人都听我的话。所以要尊重人的差异,我们的管理要学会差异性管理,我们的人才发展策略要多样性地发展。这是第一。

    二、竞争性。什么叫“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花独放不是春。我们说“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什么?就是竞争的结果,公平竞争的结果。比如我们选干部,少数人在少数里选,选一个人,没得挑;公开选拔,视野就宽了,让大家竞争,我们今天可能是几百个人在争一个岗位,这个争的过程当中,既体现公平,又能够选优,优胜劣汰,每个人都服气。为什么?因为你不是某个人定下来的。

    三、包容性。今天的时代特点,也就是我们人才发展当中要包容发展,什么都有高有低?花有香,有的是非常艳丽,有的比较含蓄,比较素雅,甚至草有没有用?我们有百花,我们也喜欢百草,百草一样是郁郁葱葱。我们喜欢百家,成名成家,我们也喜欢百卒,无名小卒就没有作用了吗?一样都有作用,都要给他发展的空间,有包容性。包括今天我们的残疾人,我们这些弱势群体,有没有人才?人才多得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非常感人。包括一些其他的智障人,都是可以成才,可以有用的。在这方面,党和政府关键要营造这样的环境。家宝总理说,一个优越的社会制度就是看能不能创造这样的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人人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能够自由地按照自己成长规律成长,并且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将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贯彻人才会议精神”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吴江表示,人才规划的“以用为本”来源于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人才发展服务于科学发展,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连为一体的互动关系。

    我们的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人才发展要“以用为本”,它的基本依据就是根据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源于它来的。

    党的十七大有两句话,叫做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可用这两句话来解释以人为本和以用为本的关系。“一切为了人”,这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就是强调我们人的需要。不管哪项事业的发展,最后都是要满足人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要。这是本,这个本就是满足需要。所以,一切为了人。

    一切依靠人,要依靠人什么?要依靠人的活动,要依靠人的效率,要依靠人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发展事业当中,要依靠什么?要依靠人的作用,要依靠每个人发挥作用,充分发挥作用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恰恰统一在了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和人才发展的以用为本。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是一种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光有需要不行,要想满足这个需要,就得干事情,就得搞创造,就得有效率,就得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发挥了作用,才能满足需要。要满足需要,就得好好发挥作用,做出贡献。当然,这里面有一个什么问题呢?有一个需要,我们要满足每个人的需要,要满足一个集体的需要,要满足一个国家的需要,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作为人才以用为本是要求我们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只有我们每个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就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有一句话,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我们每个人才也是这样,只有当你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时候,同时你也满足了自己发展上的需要。所以,这两个是互动的,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体的。我们今天讲科学发展,讲人才发展的时候要看到,今天的人才发展就是要服务于科学发展,通过我们每个人发挥好作用,才能更好地满足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最后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吴江表示,只有正确树立“人才发展服务于科学发展”这样一个观念,才能激发我们的斗志,才能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效率上、在发挥作用上有一种内在的动力。


    ——写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际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 江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总体要求,立足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中央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第一个国家人才发展的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我国人才发展现状的清醒估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绘制了中国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国人才发展事业已经步入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新时代,也预示着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认真学习贯彻《人才规划纲要》,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要深刻领会服务发展 人才优先的重大战略思想

      《人才规划纲要》的基本战略定位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我国未来10年必须下大决心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赢得发展战略的主动权。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是世界进入人力资本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人才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人才规划纲要》的基本战略定位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这是在国际人才竞争的背景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分析和判断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以及准确把握人才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提出到2020年建设人才强国的宏伟蓝图。

      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建设人才强国对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我国未来10年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因此,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要坚持以发展为前提,以人才为引领,用发展来开发人才,以人才来推动发展。要根据科学发展的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和调整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只有走服务科学发展之路,人才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和提升;也只有走服务科学发展之路,人才自身的发展才能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实现科学发展才有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只有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才能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发展才能获得不竭动力。

      其次,我国未来10年必须下大决心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赢得发展战略的主动权。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各国政府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纷纷依托各自的国家战略定位制定和实施独具特色的人才战略,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人才战略已不再被作为权宜之计,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谋求国家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首要战略。各国人才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国际竞争力。这不仅为我国人才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借鉴,而且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我国人才竞争力在全球范围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依然较低,但与此同时,在若干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我国具有实现重点突破、取得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实力与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在人才战略上领先一步,积极有效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瞄准发达国家,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世界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整体优势的发挥,力争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为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再次,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是世界进入人力资本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人才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从世界范围来看,人才先行发展实现经济追赶是一条普遍规律。人才优先发展的内涵揭示出人力资本的内生性规律,即人才资源不是被动服务经济发展,通过优先投入和积累,不断激发和释放人才的创造活力,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源泉。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与他的利益有关。人的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符合人自身的利益。人才作用的直接目的既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中包括社会层面的需要、群体层面的需要以及个人层面的需要等等。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解放生产力的本质是解放人的创造力,只有把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人类的进步文明才有实现的可能。知识和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使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让智力活动、创造性活动在人的活动效率的天平上越来越有分量。这种历史性变化的社会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世界前列,主要依赖的不是人才与知识经济,而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高投资的基础建设以及带来高能源消耗与高环境污染的低端制造业。我国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火车头之一,却并没有成为全球化产业链中主要利润的获得者。这种高能耗、高污染、高出口、高投资基建、低附加值、低价劳动力、低端产业增长为主的“中国制造模式”,必将带来国家发展的难以为继,也将造成人力资源和人才发展的恶性循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进入一个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的新阶段,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升级成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引擎,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更高教育和技能水平的劳动者。因此,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规划纲要》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清晰的路线图: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与提升,以此增强创新与发展能力,实现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

        要坚持以两高人才为重点 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把握时代发展前沿、引导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关键变量。未来10年我们必须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统筹协调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人才规划纲要》在总结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基本经验和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10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主要指标。实事求是地评估我国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状况,以此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是规划的最大亮点。从总体来看,我国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但总体上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相当匮乏,人才“不够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人才素质有明显提升,但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不能很好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人才“不适用”的情况比较突出;受制于理念的局限和体制的障碍,选人用人的机制不活,统筹协调各类人才开发的力度不强,人才的权益保障不够,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才“没有被充分使用”的问题比较严重。

      《人才规划纲要》在论述人才队伍发展战略时,特别强调“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这对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把握时代发展前沿、引导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关键变量。当前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多方面表现出人才资源规模庞大与水平不高的矛盾现象,突出表现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国际一流人才严重匮乏;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比重高,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少,高层次人才创业少;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但整体培养水平不高;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大幅度上升,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回国少。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新要求,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才能形成一支在数量、水平和结构上可以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下、满足国家创新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未来10年我们必须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涌现提供源头活水。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二是要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制度。创新科技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三是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鼓励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创业实践中成才,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四是要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利用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提供的干事创业的大空间和大舞台,抓住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引进时机,以时不我待、求才若渴的精神广揽天下英才。五是实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实施“创新2020”人才推进计划。六是要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同时,要健全科研诚信制度,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良风气,弘扬科研人员诚实守信、尊重创造的行为准则和职业操守。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的重点、方向和战略目标。目前,我国人才状况还不能满足重点领域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二是研发力量相对薄弱。三是人才配置结构不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产品延伸服务人才严重不足。四是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工作等人才数量不能满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五是在宣传文化、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领域还急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

      未来10年,人才开发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以及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力争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在教育、政法、宣传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700多万。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许多重点领域人才开发都涉及多个部门管理、涉及多个重点领域。未来人才开发的难点是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要按照专业领域分别组建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加的协调组织机构,并指定一个单位牵头负责;要建立定期研讨制度、信息交流报送和发布制度、业务协调制度、风险识别预警处置工作制度等;要针对本专业领域人才开发的重大问题共同寻找对策,共同研究制定本专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共同发布本专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要充分发挥中央宏观指导和协调职能,充分发挥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人才开发工作整体合力。

    统筹协调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统筹协调是未来10年人才开发的基本方法,核心是整体统一推进,重点分类指导,实现协调发展。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坚定理想信念、善于科学发展、勇于改革创新、保持勤政廉洁为目标,以中高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不断提高公务员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素质和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意识、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完善已有的选拔培养制度,创立新的载体和平台,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适应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促进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要确立以用为本新理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人才资源的价值在使用,人才培养、引进与配置、激励与保障的目的也是使用,只有用好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不至于积压浪费;只有用好人才,引进的人才才留得住,才能产生辐射效应,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要把人才的作用发挥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并以此为支点,健全、完善、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

      坚持以用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是各项事业的发展之本。人才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和贡献中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资本只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它不过是一个过渡环节,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人和观念的全面发展。人才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力求实现对广大人民群众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过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各项事业之所以有了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大好局面,关键靠的是发展这个硬道理,没有经济高速平稳、健康持续的发展,没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就没有人才的报国之门,没有英雄的用武之地。可以说,人类的每一进步都是人才发挥作用的进步,都是由人才提高了的使用效益和贡献度带来的,它是名符其实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看不见的手”。诚然,人才在使用中追求的并不是效率本身,而是使用的目的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坚持以用为本的根本要求是用好用活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也就是习近平同志精辟概括的: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用好用活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有效规范与引导,人才资源的价值在使用,人才培养、引进与配置、激励与保障的目的也是使用,只有用好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不至于积压浪费;只有用好人才,引进的人才才留得住,才能产生辐射效应,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要把人才的作用发挥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并以此为支点,健全、完善、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改革人才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人才公共服务,改革人才管理方式,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链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四是坚持能人导向,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五是坚持业绩导向,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六是坚持市场导向,加强配套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配置机制。七是坚持贡献导向,优化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八是确立人才发展国家优先投入体制,完善国家、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

    要立足化规划为行动 加强人才发展战略管理

      树立战略管理理念,不仅要重视人才规划纲要的制定,更应重视人才规划纲要的实施管理。要明晰各层级战略目标,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要明确战略实施主体,完善人才规划的责任体系和管理体制。要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效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估,实现人才发展绩效化管理。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环节,需要解决很多问题。针对当前我国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重规划、轻实施,战略管理虎头蛇尾,重局部、轻整体,战略管理整合性差等问题,必须树立战略管理理念,不仅要重视人才规划纲要的制定,更应重视人才规划纲要的实施管理。

      第一,要明晰各层级战略目标,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人才发展战略目标需要分解为适合各地各层级的具体目标和区域目标。因此,各省区市、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以《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根据实际,编制地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人才发展规划,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第二,要明确战略实施主体,完善人才规划的责任体系和管理体制。规划实施主体包括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一是进一步坚持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克服人才工作中存在的多头管理、协调不够、力量分散等现象。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统一领导,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抓规划,议大事,重监督,解决影响人才发展的关键问题。二是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完善规划落实保障措施。三是加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综合职能建设,形成统一制度、各负其责、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人才创新管理新模式。四是要积极引导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第三,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效果。一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制度障碍和体制障碍,及时出台与人才规划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形成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二是形成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三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营造实施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加强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建设。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加强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估,实现人才发展绩效化管理。《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建立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这是保障规划纲要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创新。一是要根据规划目标制定监测统计指标体系。确定对重大人才工程的监测指标或要素,对重大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测。二是建立规划纲要监测结果定期报告制度,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监测,确保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建立规划实施跟踪系统和评估制度。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和协调,及时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经验加以总结指导。四是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根据任务分解,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及完成任务的主要措施办法。分解目标责任,逐项具体落实。以目标管理为工作重点,落实报告制度,强化责任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来源:中国人事报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提出,人才发展要“以用为本”。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导方针。“以用为本”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当前在“用”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落实“以用为本”该从何处着力?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参与《人才规划》编制的四位专家,对此进行深入解读——

      特邀嘉宾:

      吴  江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潘晨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局副局长、研究员

      彭剑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主持人:

      中国人事报记者 孙忠法  魏 杰  李肖璨

      “以用为本”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人才发展以用为本,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

      ■强调以用为本,对于解决我国人才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主持人:《人才规划》提出,人才发展要坚持“以用为本”。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指导方针之一。“以用为本”的提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哪些重大意义?

      吴江:人才发展坚持以用为本,这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对科学人才观的精辟概括。只有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坚持以用为本是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理念。党的十七大第一次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基础地位。实现科学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而资源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更重要的是如何开发和使用。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是强国之根本,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以用为本的人才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

      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的理念,是强国富民的需要,也是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才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和贡献中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人才以用为本就是以人才使用为目标,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解决人才总体不够用,相当一部分不适用和没被用的状况。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主要靠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因此,人才工作的核心是要把现有人才用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彭剑锋:人才发展以用为本是就如何实践“以人为本”这一宏大理念所做出的务实性回答,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发展方面的理性判断、深化和落实。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和智能的最根本载体,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特别在科技与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原动力的当今时代,人才的战略性意义和作用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突出和显著。这便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人才与社会经济统一发展的规律,不仅需要从人本理念层面关注人才本身的主体性意义,从数量表征上考察人才的存量结构;更应该从功能意义上着力优化和创新用人机制,通过以用为本来强化能力和业绩导向,实现人才发展与其效能实现的统一。正所谓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而人才的发展,则需以“用”为本。

      “用”是打通人才引进与人才效能发挥的关键环节,也是持续优化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的重要突破口。以用为本的核心在于人才效能的充分施展和开发,从而实现人才能力、业绩和贡献的有机统一。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理论上有创新,实践上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对于解决我国人才发展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并有助于破除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在“用”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从现实情况看,存在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的突出问题

      ■人才使用问题,归根到底是体制机制的问题。目前,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

      主持人:正如两位专家所说,强调以用为本,就是要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那么,从实践看,在“用”方面,当前人才工作中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其原因是什么?

      潘晨光: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才思想理论,如“四个尊重”、党管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人才观等等,为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在这一基本战略指导下,各类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可以说,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形成了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与环境。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国际间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一是人才不够用。虽然人才总体规模很大,但整体素质并不高,不仅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而且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也供不应求,存在结构性短缺;二是人才不适用。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要;三是人才不被用。许多人才缺乏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条件,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杨东平:长期以来,我国在人才使用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有些地方和单位片面追求文凭、学历以及各种外在的资格“标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妨碍了人尽其才的流动和使用,也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

      不恰当地强调高学历、高职称,以职称和学历为重,而不是以能力和满足实际需要为主的政策和制度安排,逐渐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导向,引导人们去追求那些并非实际需要的职称和学历。它同时强化着中国文化传统中固有的“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助长了鄙薄第一线工作、轻视实用和技能型人才的倾向,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而,我们看到了这种似乎有些奇怪的情况:一方面,我们缺乏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拔尖人才和优秀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缺乏大量训练有素的技能型人才。优秀人才不足、人才的适应性差、技能型人才的短缺等问题正在制约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致使我国劳动生产率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使得中国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在国际比较中仍处于弱势。

      吴江:人才使用问题,归根到底是体制机制的问题。目前,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人才单位和部门所有现象仍然存在,人才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发达,市场对人才配置的基础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协同行政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是“官本位”、行政化倾向仍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的、符合各类人才特色的评价与激励制度体系,人才评价与激励的业绩、贡献和能力导向作用不足,进而使得发展需求导向作用不足;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人事制度的兼容性不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人才引进功利性明显,对其基本权益、基本需求和基本保障力度不足。因此,使用在人才发展中的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最终导致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缺乏互动,高层次人才短缺,优秀后备人才不足,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有限。

      三是发展投入见物不见人倾向严重,人才投入的优先地位还没有确立:首先是国家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明显不足,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8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R&D经费占GDP的1.49%,而绝大多数国家都在2%以上,日本超过3%,以色列超过4%。其次是市场对人才投入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尚未有效发挥,非政府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落实“以用为本”从何处着力

      ■落实以用为本,关键在于深化“用”的实践内涵,并以其为导向积极推进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变革创新与优化

      ■用人导向至关重要。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官本位”的传统思维模式,制度设计应把人才引导到各行各业中去,管理要有利于行行可以出优秀人才

      主持人:放眼世界,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各国都在努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做好用好用活人才这篇大文章。我们要将以用为本落到实处,从而在人才竞争中抢得先机,该从何处着力?

      吴江:人才资源的价值在使用,人才培养、引进与配置、激励与保障的目的也是使用,人才使用是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基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强国战略要将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有效用好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并以此为支点,撬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的创新,形成多点聚焦,合力突围的机制建设格局。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处理好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关系,围绕人才有效使用,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完善、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优化人才领导体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二是坚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人才管理方式,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

      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四是坚持能人导向,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五是坚持业绩导向,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六是坚持价值导向,加强配套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流动与配置机制。

      七是坚持贡献导向,优化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八是确立人才发展投入优先地位,逐步完善国家、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四元投入及其监管机制。

      潘晨光:落实以用为本关键在于创新管理。以用为本思想的提出,为完善现有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任务,也为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用才是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人才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管理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就看培养的人才能不能用,合格的人才被不被用,用的是不是地方。比如我们需要大量的有专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但社会却歧视职业教育;需要大量创业人才,但想去创业的人才却很少等。这里面虽然有方方面面原因,但从管理方式方法上是有反思空间的,特别是用人导向至关重要。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官本位”的传统思维模式,不能对各类人员都用官衔作为主要的激励方式,制度设计应把人才引导到各行各业中去,管理要有利于行行可以出优秀人才。要平等地对待各类人才的发展,把“四不唯”落到实处。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方法管理,尤其不能用党政人才的管理方式去管理科技人才。不能分散科技人才的精力,要让他们一心一意搞科研,要千方百计创新不去占有科研人员时间、不去浪费他们的时间、不把他们当花瓶的管理方法,保证他们有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从服务角度出发,应该是他们需要什么,就尽可能提供什么,而不是管理部门提供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让他们自由地按兴趣静心专心地去研究。要宽容失败,要耐心等待成果,不去催生。要建立适应各类人才的评价方式,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变唯学历、唯论文倾向,拓宽人才评价渠道,不求全责备,不拘一格评价人才。管理既要到位,又不要越位,更不要错位。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深刻领会以用为本的精神实质后去创新,去改变,去总结。

      以用为本既是人才发展的衡量标准,也是人才发展的最终目的。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内涵,是科学人才观的最新发展。把握和运用好这一理论成果,必将对我国未来人才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起到重要作用。

      彭剑锋:落实以用为本,关键在于深化“用”的实践内涵,并以其为导向积极推进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变革创新与优化。

      第一,通过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与战略举措,提升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能力,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二,提高政府宏观人才调控与服务能力,强化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社会功能,改善人才成长的土壤和制度环境,为用活、用好人才提供和谐优化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

      第三,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创新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使人才发展能够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第四,打破官本位,激活人才的专业效能,开放职业发展通道,使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

      第五,优化激励机制,让人才能够实现人力资本增值与价值贡献回报。合理、充分的激励与认可,是激发人才释放效能的催化剂和强心剂。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本含量较高、人力资本投资周期较长的人才资源,基于其实际做出的贡献和价值创造,他们有权益获得属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增值回报。

      第六,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开发政策,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真正做到在全球范围内运筹、整合资源。

      第七,打破人才的所有制界限,实现政府人才与企业人才、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无障碍流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所有人才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第八,加强人才工作法制建设,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人才以用为本的法制环境。

      杨东平:《人才规划》确立以用为本的理念,这不仅是一场观念的革新,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改善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制度,使得“不拘一格”地识才选才,各类人才各显其能、各尽其用成为现实。落实人才发展以用为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教育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产学合作,建立与企业和行业的密切联系,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技能。重视开展非学历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满足大学后人员知识更新、职业流动和科技创新的需要。

      在人才评价和使用的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分类指导,在对学历、英语、计算机水平等的要求上,破除那些形而上学、形式主义的规定,避免“一刀切”的盲目性。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建立能力导向。要加快户籍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等改革,破除人才使用中不合理的学历壁垒和歧视性政策,剥离附着于户口的诸多利益,建立重实际能力的标准,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来源:《中国人事报》


     “在《人才规划》研究制订过程中,体制机制创新是其中反映强烈的一点。很多人认为,体制机制不活导致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告诉记者,此次纲要中对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阐述堪称一大亮点。

      吴江认为,《人才规划》提出的“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这一表述强调了执政党必须坚持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他说,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党管人才要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规划在坚持这四项要求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即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吴江认为,要形成这样的工作格局,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政府管宏观、靠市场配置资源、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盘活人才资源的格局。无疑,《人才规划》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

      “《人才规划》提出要改进人才管理方式,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这里主要涉及一个人才管理主体的问题。”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指出,“调查显示,我国人才的70%最终是靠中小企业消化的,也就是说市场才是配置资源的主体。如果光靠党委政府下‘红头文件’来管理人才,很难落到企业、学校、医院、社区这些人才分布的角角落落里去。人才最终是用人单位在管,必须要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吴江认为,目前人才管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体制内单位自主权不足,有的吸引人才还不如乡镇企业。他举例说,山东一个村办企业吸引了50多个博士,靠的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道理,“用价值来体现价值,用财富来回报财富”,首先要解决体制内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二是监管不力,政府对转变为“宏观管理”的角色还不适应,要么管得太死,要么放手不管。“《人才规划》提出要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也就是说,政府要给自己定好位,为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他说。

      “《人才规划》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作出了明确规定,指出应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赵振华说,事业单位必须扭转“官本位”倾向,才能保证人才把精力放在钻研业务和科研开发上去。之所以有不少人愿意当“官”,是因为当“官”后能拥有更多的社会行政资源和福利待遇。因此,要从体制上保证那些专业技术人才即使不当官,待遇也不低于行政官员,也能获得相应的尊重和社会回报。通过利益分配制度加以引导,让人才安心搞学术、甘心搞科研,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王通讯也指出,目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认可评价主要靠政府部门主导,但问题是行政部门并不能完全了解专业技术人才的水平高低。“就好比一个舞蹈演员,他的官衔大小不能代表他的舞跳得好不好。因此,评价主体不能只靠政府,而要和社会组织共同管理,政府管宏观,让社会组织承担具体的评价职责,既给政府减轻了负担,又避免职称和官衔混为一谈。《人才规划》提出社会化科学化的职称改革方向,是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

    吴江也表示,专家在参与研究《人才规划》过程中一致认为,要改变目前“人人挤官道、官多兵少”的局面,除行政职务外应另设一个职业上升通道,《人才规划》都吸收了这些意见。在专业技术类人才中可以按照能力高低为序列设置上升通道,如总会计师、总工程师等,避免一部分人才因无处流动、一干干到老而失去积极性。他还举例,将来在人才能够自如流动的时候,也可借鉴发达国家的聘任制做法,打破“铁饭碗”,由社会认证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由市场决定人才的待遇和流动方向,这样才是最科学的。(姜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才工作新思想新政策(1)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指导 

    编者按

    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国务院颁 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着眼于我国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大局,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工作重要思想,绘制了中国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国人才发展事业已经步入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新时代,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一系列人才工作的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认真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是当前摆在组织人社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本报邀请一些参与人才规划纲要起草的专家学者,陆续就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人才工作新思想、新政策进行解读和诠释,以飨读者。

     

    人才:第一资源

     

    解读:吴江(中国人事学研究院院长)采访:夏中南(中国人事报记者)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把人才工作、 人才的地位和人才的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并全面、科学地阐述了“第一资源”的深刻内涵末日本质特征,为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人才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两个“第一”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实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其内涵是把人才资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种资源的首要位置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把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确立人才资源开发相对于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开发的优先地位。

    吴江从三个方面对“第一资源”进行了阐释:

    第一,从国际竞争形势看,今天的人才竞争已进入到国际竞争的格局。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谁掌握了人才竞争这个关键,谁就能永续发展、长盛不衰。我们说人才是第一资源,这就明确了我国在国际竞争当中靠什么抢占优势的关键问题。在进入工业化后期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按照有关专家研究报告,美国人力资本总量大约是200万亿美元,我们国家是163万亿人民币,这个差距是8倍;比如创新能力,我们大体上现在创新能力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在现有的世界一流科学家数量方面,美国大约是我们的10倍。从这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我们必须重视第一资源。

    第二,从我国自身发展看,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都离不开人才资源的开发。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终归是有限的,惟有人力资源,才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步举世瞩目,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这个奇迹的背后靠的是什么?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廉价劳动力以及传统的增长机制等,对这些要有清醒的认识。当前,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从依靠物质资源和简单劳动投入向依靠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转变。这一转变,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这就要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用好人才,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和人才,使人才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第三,从我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实际看,我们人口众多,几乎各种资源都紧缺,唯一不缺的,不仅量大而且均量高的,就是人力资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要积极把这样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人才强国,把我们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也就是,通过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摆脱落后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人才资源要真正成为“第一资源”就必须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吴江指出,在 实际工作中,现在有不少地区和单位,讲的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实际做的是“见物不见人”;讲的是把人才放在“战略地位”,实际做的是人才“略占地位”。因此,要深刻学习贯彻党和政府对人才资源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努力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来源:中国人事报(2010年6月23日 总第1553期)


    人才工作新思想新政策(2)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指导

    人 才 概 念 新 内 涵 

    解读: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采访:夏中南 ( 本报记者 )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中提出 ,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 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个人才的概念 , 体现了人才思想的又一次突破 , 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 对什么是人才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人才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 , 这个人才概念有新的内涵 , 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专业性 ,“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 二是价值性 , 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 产生新增价值, 对社会作出贡献。三是时代性 , 为体现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 对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作了进一步丰富 , 提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 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 , 突出了时代性特征。也就是说 , 谈人才不能脱离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在外延上 , 人才新概念清晰界定了人才与人力资源、知识分子的关系 , 即人才包含在人力资源中 ,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部分。同时 , 知识分子也含在人才之中。”

    “大人才观”是人才概念新定义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把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 , 努力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 , 不仅对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而且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 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 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 , 通过提高全民素质穷实人才开发基础、实现人才资源持续规模开发 , 通过培养和用好用活人才激发全民成才志向、形成人人竞相成才的生动局面。” 我人都能成才 ,凡是劳动者, 只要有创造性劳动都能成才。人才的范围不再为少数精英者所专有,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 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 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 , 也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吴江认为 , 在“激发全民成才志向”的指引下 , 一定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 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人才这个概念是中国特有的 , 泛指才华出众的人。在 国外没有“人才”这个提法 , 但有“天才”、“精英”等相近的词语。人才 , 我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定义和解释。

    吴江介绍了我国人才概念的发展。在人才概念提出之前 ,我国一直沿用的是“知识分子” 的说法。 1939 年12 月 1 日 , 毛泽东为中央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这是我们党最早提出选拔知识分子的政策 , 在当时旧中国的知识分子中 ,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同志提出 "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的思想之后 , 社会上对人才的认定 , 往往和知识分子的概念联系起来。1982 年 , 国务院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制定长远规划工作安排的通知中 , 在人才预测工作方面 , 第一次界定了 " 专门人才 " 的概念 , 即 " 具有中专以上学历者和具有技术员或相当于技术员以上职称者 " 。这种界定显然是一种统计学指标。这一概念在有些政策运用中渐渐延伸用于其他各类人才。但是 , 人才是个大概念 , 专业人才只是人才中的一部分 ; 特别是完全以学历和职称来判定是否是人才 , 限制了人才概念的外延 , 不甚科学。 2003 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 在总结以往人才定义的基础上, 第一次通过中央文件对人才概念作了表述 , 即 " 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 , 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 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 , 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 。这是对传统人才概念的重大突破 , 体现了科学的人才观 , 对人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也为社会各方面所接受。

    人才与国外通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等概念的关系如何 ? 吴江认为 , 从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关系看 , 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先进部分。就人才的才能、创造性、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而言 , 人力资源是生产力 , 人才则是先进生产力。从人才和人力资本的关系看 , 不管是按投入还是产出的方法来算 , 人才都是人力资本中的核心价值 , 或者是价值较高的那一部分。 " 人力资本 " 概念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兹在 1960 年首次提出的 , 即以劳动者的质量或其拥有的技术、知识、工作能力所表现出来的资本 ,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两者共同构成国民财富, 并且人力资本存量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 世纪 80 年代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 " 新增长理论 " 进一步丰富了人力资本的内涵 , 提出 " 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 。两者关系概括地讲 ," 人才资本 " 就是体现在 : 人才本身和社会经济效益上 , 以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劳动成果及对人类较大贡献所表现出来的价值。 " 人才资本 " 与 " 人力资本 " 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人力资本的内涵泛指知识技能和工作能力 ; 而人才资本的内涵 , 则突出强调潜在的创新能力、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及对人类的较大贡献。

    来源:《中国人事报》2010-6-25


        解读:吴 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采访:徐民强(本报记者)

      以用为本,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24字方针的组成部分。“以用为本”的提出,是人才思想的一个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人才的成长规律。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以用为本的人才理念,不仅是一场观念的革新,更重要的是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改善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制度,使得不拘一格地识才选才,各类人才各显其能、各尽其用成为现实。

      以用为本是人才思想的一次重大创新。吴江说,纵览人才规划,以用为本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资源重要价值和作用的深刻理解与自觉把握。以用为本强调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发挥人才作用。以用为本就是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要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只有使用才能创造价值,以用为本就是以人才使用为目标,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解决人才总体不够用,相当一部分不适用和不能充分使用的状况。人才工作,无论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培养、发现、引进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目的。

      人才工作只有以用为本,才能使人才得到培养锻炼,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体现价值、发挥效能,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以用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以用为本”来源于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它们是相辅相成、连为一体的互动关系。人才发展服务于科学发展,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基本依据就是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强调人的需要。每项事业的发展,根本目的满足人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要。

      发展事业需要依靠人的活动、人的效率、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用为本是要求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只有每个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才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每个人才只有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人才发展就是要服务于科学发展,通过每个人发挥好作用,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最后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吴江表示,只有正确树立“人才发展服务于科学发展”这样一个观念,才能激发人才的斗志,才能让每一个人才在为社会做出贡献上去努力,才能让每个用人单位在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有目标。

      以用为本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点。基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强国战略将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有效用好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并以此为支点,撬动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多点聚焦,合力突围的机制建设格局。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处理好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关系,围绕人才有效使用,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完善、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

      “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明确了当前人才发展的战略重点,就是要以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为主线,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人才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管理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就要看培养的人才能不能用,合格的人才被不被用,用的是不是地方。中国的经济要获得全面飞跃,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才强国并不能一蹴而就,离不开政策的完善、制度的创新。人才规划围绕以用为本,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五个方面的体制机制。

      如何做到“以用为本”,吴江认为,“用”有三层涵义:首先是根据每个人才的特点,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让人才有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空间;其次是给予人才关爱与支持,为其创造良好环境,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自由创新创造;再次是根据人才的业绩和贡献,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待遇,做到“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

     

        来源:《中国人事报》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虽然只有17000余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参与纲要编制工作的专家也都是在我国人力资源领域作出很大贡献的著名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分为纲要编制工作首席专家、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组专家、专家顾问组专家、承担战略研究课题专家。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一组报道,选取参与纲要编制的部分专家就纲要内容进行专访,以期借助他们的视角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纲要的内容。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访谈

      这是记者第二次采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这位雷厉风行、果断睿智的院长,参与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制定工作.就纲要中提到的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问题,他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侃侃而谈。

      “大家对选人用人问题期望值很高,但要做好这项工作很不容易,应该更多地体现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同时要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吴江一语道出人才选拔任用的核心。

      事业需要是选拔的根本标准

      “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纲要中的这句话点到了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的核心目的。吴江指出,这对促进人才良性发展,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以前经常会这样说,这个人该提拔了,而不是说事业和岗位需要这个人。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选上的人不能用,能用的人上不来。不是谁干得好谁上来,而是谁够资格谁上来。”吴江坦言,按这样的目标和标准选拔任用人才,就不能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

      吴江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现在最难选的是正职,是“一把手”。“一把手”就应当德才兼备,并且具有很强的决断能力,以及审时度势的能力。但目前几乎所有的“一把手”都从“二把手”中产生。很多“二把手”干工作确实兢兢业业,但是一些人往往很善于协调,却不善于决策。

      他指出,职位顺序不等于能力顺序,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人才类型要求。有时候恰恰是基层的正职是合适的上一级正职的人选。比如一个好的县委书记可能就是一个好的市委书记人选。但按照目前的规律,他的选拔任用途径是,先当市委副书记或者副市长,多年以后才有可能当市委书记。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创新选拔任用方法,改变现行的一些"潜规则",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标准。”吴江说,在人才选拔任用方面,我们已经制定了很多规定,通过这些规定选人容易,选出来的却未必是合适的人才,有时这些制度反而成为优秀人才选拔任用的壁垒。

      探索公推公选等竞争性方式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没有公信力最重要。”吴江说,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能否做到公开、透明、民主显得非常重要。

      吴江指出,在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力上,近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很多探索。比如采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评议、票决制、差额选拔等,更好地通过民主科学的方法来选拔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近年来干部群众认为最有成效的选人用人改革措施,应继续完善。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四川、深圳等地开始在争议中探索乡镇干部直选或公选,后来各地纷纷进行了探索。这次人才纲要中又提到要“探索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方式”。

      吴江认为,公推公选方式有利于改变目前选人用人视野过窄、举才荐才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应当通过积极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把选人用人的政策和标准交给群众,把选人用人的程序和方法告诉群众,并公布民主评议的情况,实现从“多数人”中选择人和让“多数人”来选人。另外,还应当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质量,按照“干什么、考什么”原则,改进笔试或面试方法,借鉴现代人才测评技术,真正考出干部的基本素质和实际能力。把考试和考察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准确地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以及岗位匹配的情况。

      吴江指出,在干部选拔方式上还应当探索双向选择、上下结合、多部门联动等公选方式,拓宽视野,统筹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外要不断完善差额选拔干部方式。逐步扩大全委会票决干部的范围,提高票决质量,实现好中选优。

      “采用多种选拔干部方式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将那些一心扑在事业上,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有实绩且群众公认的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吴江说。

      最终要靠制度和法律来保障

      “实现科学、民主地选人用人, 最终要靠制度和法律来保障。”吴江说。

      纲要提出了一系列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制度,包括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建立组织选拔、市场配置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委任、聘任、选任等方式等等。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聘任制都是科学选人用人的制度保障,使得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要改进干部实绩考察方法,抓紧制定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干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多角度地考察干部品德才能,再根据结果进行优胜劣汰。这有助于强化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干部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打破论资排辈的潜规则。”吴江强调。

      吴江指出,对于企业领导干部,当前突出需要解决的是市场配置和依法管理问题。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一方面要通过市场来配置,另一方面由党组织对出资人代表进行考察。还有一些企业要采取选举的方式。企业干部选拔任用应根据它自身的特点进行,要提高选拔的科学性和市场化配置程度,因为企业领导人首先应当是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的领导。

      而对于事业单位领导人,吴江认为,可以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采用委任、聘任、选任多种方式,因为事业单位包括科研机构、学校、医院、文化、体育、新闻等不同性质的单位。但总体来说,事业单位今后应逐步建立现代的法人治理结构。

    吴江最终强调,制度探索成熟后,还应当适时地上升到法律层面,使好的制度获得更加有效的保障。

    来源:《法制日报》2010年6月18日 第7版 本报记者 刘姝宏


    主持人  黄月平

    话题嘉宾

      吴  江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王通讯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

      李树喜 (《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光明出版社原社长)

      顾海兵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敬东 (湖南省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才问题,用人之道历来是关系到国家社稷兴衰的根本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已经把人才真正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以人为本”,改革开放以来,面临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我党的人才战略也在不断升华。最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人才优先,建设人才强国的基本路径。那么,该怎样认识我国人才开发现状?如何进一步挖掘人才资源的内在潜力,引导和开发人才资源的创新能力?怎样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本刊特邀请专家从多个视角解读当前我国的人才问题。——编者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把“人口红利”转变成“人才红利”

      主持人: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人才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和提出的时代背景?

      吴江: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改变了全国上下的观念。这次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想,可以从这么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我国必须从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但是,我国目前的人才资源整体是“大而不强”,人才创新能力较低。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力的竞争,我们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就是强调人才发展是国际竞争中的首要问题。我们过去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有很多竞争资源,比如说我们依靠自然资源,依靠物质资源。今天,就依靠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资源。在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当中,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我国必须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第二,我国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世界前列,主要依赖的不是人才贡献,而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高投资的基础建设以及带来高能源消耗与高环境污染的低端制造业。我国成为了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火车头之一,却并没有成为全球化产业链中主要利润的获得者。低成本、低价格曾经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低价格的生产要素环境随时都有新的角色产生,中国的这一优势不可能成为一劳永逸的“杀手锏”。在低碳经济时代,这种高能耗、高污染、高出口、高投资基建、低附加值、低价劳动力、低端产业增长为主的“中国制造”模式将会难以为继。

      第三,我国必须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目前,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人口红利”阶段,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然而“人口红利”并不是永久性的增长因素,相反由于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就会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十一五期间每年有2400多万需要安排的城镇就业人口,但每年劳动力市场只能提供1200万左右的就业机会,其中有一半是大学生,所以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就成了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未来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将会长期存在。

      因此,未来中国必须从投资型拉动经济走上人才型拉动经济之路,把“就业压力”变成“人才推动力”,让 “人口红利”提升为“人才红利”,这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第二次发展机遇。即从依靠人口数量、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红利”,转向依靠人口质量、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红利”。这是人力资源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是我们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国家发展的大背景。

    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的才能也是动态的

      主持人:在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内涵究竟该怎样理解?

      王通讯:什么是人才?与过去比较,这一概念应该有了大幅度的延展。过去我们说专门人才,就是中专以上学历、技术员以上职称的,这个在现在肯定不行了。所谓不行,人才要注重深层本质的特征,就是说他有能力有贡献有创造性,这就是人才了,学历和职称只是个外在标志,有可能反映本质也可能不反映。我认为,人才的关键是“以用为本”,学而不用等于不学,学成不用,更是一种浪费,人才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管理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就要看培养的人才能不能用,合格的人才被不被用,用的是不是地方。

     

      顾海兵:从本质看,人的才能是动态的、经常变化的,把人贴上固定的人才标签是一种僵化的做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潜在的才和现实的才。我更喜欢人力资源这个概念,符合市场体制的要求。人才,容易把人划分成各种等级。三百六十行,人人都可以成才,在这行里你是才,在另外一行里他是才。人在干事业当中才能显出来是不是人才,而不是一开始就戴帽子。你今天是才,明天不一定是才,人才更多是动态的。我认为,人才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有了标准,大家都一样了;没有标准,才能百花齐放。

    当前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人才管理面临二次创新

      主持人:当前我国人才管理以及人才评定标准存在哪些问题?

      李树喜:20世纪80年代人才学在我国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给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是,三十年过去,当年提出的人才强国、重视人才、人才价值、人才流动等理念和主张多数已经实现。当年积聚和掀起的人才浪潮的动能已渐渐释放完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我们的人才观念和人才管理已经显得老旧、滞后,缺乏活力,后劲不足,人才改革亟待第二次创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培养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

      一,培养机制:应试教育,精英外流。我们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初中到高中阶段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教育产业链的终端即大学教育,其结果是“塔尖”外倾——即最好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将出国作为第一价值取向,即使一时不能出,也是等待机会,窥测方向,以求一走。邓小平同志当年说过我国“最大的问题是教育”,至今没有改观。应试教育,教育不公平,教育乱收费等,使社会各方面投入极大的人力、精力和物力,而产出却不理想。

      二,管理机制:程式定格,内容老旧。任何规章制度都有着惯性老化的规律,即随着制度和法规的完备,其保守和陈旧的属性渐渐显露。例如我们现行的考核、选拔机制,在中下层,基本上是上级指定、一把手说了算,实质上是长官意志,群众的参与流于形式。在“公平”和“制度化”的口号下,创新和不拘一格渐渐淡出,格式化规定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约束人才(例如大学教师必须博士以上);“用人唯亲”正在以各种方式(用子女、秘书、亲信、同学)取代用人唯贤。提拔和离退休年龄一刀切,其绝对化更是古今中外所仅见的(唐朝规定七十致仕)。

      三,激励机制:杂乱失序,动力不足。历史上高明的统治集团,总要不时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激励社会中部分或拔尖人才。而我们的现状是过于追求平稳,没有新的措施和政策刺激和鼓励人们奋发有为。例如,职称评定和聘任形式过于僵化,其负面影响甚至超过正面作用。

      “以用为本”是今后人才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主持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等人才工作的原则和方针,您认为主要着力点是什么?

      王通讯:“以用为本”应当是今后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成为加快人才发展的助推器。为此,《人才规划》提出,要围绕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人才工作机制和人才政策。按照“以用为本”的思想改革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特别是健全相应的决策、协调和落实等工作运行机制。同时,要从体制上改进人才管理方式,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特别是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呼唤对创新型高端人才的社会承认机制

      主持人: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大量涌现,是实现人才强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那么,怎样才能让创新型人才不断地脱颖而出呢?

      杨敬东: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成长发展需要社会承认机制来实现。创新型人才是一种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才能并有创新成果的人才。它有着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的显著特点。成果的创新性,是创新型人才的一大特点。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成果,有的是划时代的成果,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的是开创新的学术领域或新兴学科的成果,比如,孟德尔的遗传学;有的是影响世界的发明,如王选的“告别铅与火”的激光照排等。创新型人才是站在世界前沿、学术前沿的人才,具有远见卓识和洞察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又一特点。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能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创造出惊人的业绩。如,世界知名的育种学家袁隆平就是凭着他的远见卓识和科学洞察力,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水稻杂交有产量优势,培育成了影响世界的杂交水稻和超级稻。创新的成果往往是打破传统观念,挑战已有权威的理论,往往难于被社会承认。这种例子,在科学史上俯拾皆是。因此,社会承认的艰难性是创新型人才的又一大特点。因此,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呼唤健全的社会承认机制。社会承认的一个重要过程是通过考核来评价、来承认创新型潜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上存在的问题,都会埋没创新型潜人才,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和成长。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不顾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不顾创新型人才所创建和从事的学科的个性特点而去套放之四海、覆盖所有学科的通用的考核标准、评价指标。比如,对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有时仍把在SCI、EI发表的论文作为很重要的评价和考核指标,而不管其在实践中应用和产生的效益。有的地方,评价医生中创新型人才,不看临床的成果,只看著作和论文;有的评价教师中的创新型人才,也是只看著作和论文,而不去评价其教学实践和效果。不是在某大学出现过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却因没有著作而不能晋升的怪现象吗?更有甚者,将学历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随着科学人才观深入人心,这种陈腐的观念虽然越来越没有市场,但在眼下却没有绝迹,也还在埋没着创新型的人才,特别是埋没创新型的潜人才。

      在考核方法上,频繁的评估,造成了不利于大师诞生的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在科学史上,沃森从事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过程中,他所在的剑桥分子实验室没有要求他填写进度报告或考绩表。怀尔斯(Wiles)在升任讲座教授后不久即面壁九年不发表一篇论文,最终证明了费尔马大定律。这期间,也没有人对其不写一篇论文而进行干预和干扰。陈景润摘取世界数学桂冠“哥德巴赫猜想”,不是面壁12年而无人来评估、考核其科研进度吗?

    从古代丰富的选人、用人的智慧中归纳出来的规律性认识

      主持人: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对怎样选人、用人思想十分丰富,能否给我们归纳一下古人的用人智慧?

      李树喜:我国古代用人经验十分丰富、异彩纷呈,用人思想十分系统、精到深刻,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识别人才的方法。人有长短,才有高下;才有类别,各有其用。由此,识别、判断人才便成为一门重要学问,成为使用人才的前提。有人思贤若渴,但贤才在侧,久而不识。或对面相逢却失之交臂。或以愚为贤、以贤为愚,是非颠倒。因此,要从本质上识别人才——王羲之坦腹睡东床,方见其自然洒脱无拘无羁的本性;从实践中识别人才——大禹治水有功则可以受禅让继位;从见识中识别人才——诸葛亮隆中对策,奠定三足鼎立基石。当然,人才有许多表象或假象,因而,需要对人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诸葛亮有“七观”,刘邵有“八观”“五视”,白居易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总之,识别人才要看本质,看特色,看主流。识才于未显之时,拔才于槽枥之间,更是有眼力、有远见的表现。

      第二,使用人才的方略。要用人唯才,用其所长,扬长避短。千里马拉犁、负盐,不如黄牛;千金之剑,以之折薪则不如斧; “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才亦奏神奇之效”。要用人不疑。用之则委以全权,不要无端干预、猜忌,使得人才无可发挥。要有待遇人才之方,使之有充分的生活与工作条件。要看大节,赦小过,不求全责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某些有奇才异能者,往往有明显的缺陷,如果苛求完美,则天下无才可用。第三,要有破格提拔、勇于推荐的胸怀。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但人才更需别人的引见、推举。要破除资格门第,使真正的人才从各种羁绊中解脱。在这个问题上,出身奴隶、平民、渔夫、农民、屠户的人都有过精彩的表演,决不能因其出身而忽视他们。前辈对于后生,更要有“人梯”精神,像张循宪那样举张嘉贞自代,像欧阳修那样为苏轼“出一头地”铺路呐喊。要如此,必须抛却私心、出以公心。如祁奚荐贤,不避亲仇,更需博大胸怀,不怕后人超过自己。

      第四,要用度外之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敌为友。管仲与齐桓公有一箭之仇,齐桓公用管仲而霸;曹操与张绣有杀子之怨,曹操收张绣而不疑。其中有容人之量,亦有用之人术。容人之量与驭人之本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用人能手,才能在人才争夺中处于主动地位。三国之争,以曹魏取胜而终,其源盖出于曹操用人胸怀与权谋棋高一着。知人、用人、信贤、擢贤、容贤、察贤、进贤、让贤、扶贤、育贤,一句话,任何统治集团要取得成功,必须善于认识和处理关于人才的问题。一部中国用人史,实际上是社会、国家、政治集团的兴亡与盛衰历史。人才状况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这就是我们从丰富的用人遗产中归纳出来的规律性认识。

    有容乃大,努力形成能够容才、励才的社会制度

      主持人:人们对于人才的成功往往给予极大的关注,以为人才就是“完人”,应该怎样全面认识人才?怎样认识人才的个性特征?

      王通讯:我从国外资料上看到一条令人深思的信息,说是美国创造性最高的几个州,都是人种最多的州。是人种的多样性促进了区域内创造性的繁荣。再仔细看,学者们是从发明专利登记的多少来进行测量的。这又使我认识到,特性,即与众不同,不仅不会削弱一个区域的创造性,反而有益于其提升。与众不同包括许多方面,这叫和而不同。讲到这儿,使我想到一件往事,说是欧阳中石年轻的时候,上进心很强。有一次他向学问大家金岳霖请教如何才能成为他那样一个有学问的人?金说,你讲讲什么叫有学问?他说就是知道一切。金说不可能。他又回答说,那就尽可能多知道一些吧。金说,那也很难。他问:那请你告诉我什么叫有学问?金说“有容乃大”。“有容乃大”并不是指你对哪个人做的对不起你的事表示谅解,而是你要对他的存在表示理解,承认他的存在。世界需要多样性。我们已经认识到,客观上存在着人们价值追求的多样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等等,那么对人的个性特征的多样性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呢?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具有出众才华的人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容忍人才个性特征的事情却随处可见,大有人在。从道理上讲是一回事,遇到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了,可能又是一回事,所以需要切实地从思想上达成共识。

      我认为,有些同志之所以不能做到宽容待才,从认识论上看,主要是因为存在三种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一是认为世界上存在全才,而你为什么不是全才;二是认为人才应该个性温顺,你怎么个性太强;三是认为世界上人才个个能干,你怎么不是常胜将军。实际上这些认识都是有待纠正的。关于全才,历史已经证明,世上基本没有。《吕氏春秋·举难》说,“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在科学高度发达又高度分化的今天,社会上各种专业更加繁多,谁也休想能把全才网罗到你的门下。因此,对待长于此而短于彼的人才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世上无全才,组合成全才,这才是正确的求才之道。如果你身边的人才没有做到无所不能,请你自己反躬自问,自己又是怎样。

      关于常胜将军,这也类似神话。凡是打过仗的战士都知道,三战两胜就是很不错的军事人才了,怎么能苛求每战必胜呢?对于人才攻关的失败,应表示谅解与鼓励,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南方某著名城市的一位领导对我说,他们那里的一位高科技人才最近宣告研发失败了。对此,这个市的领导表示决不会责怪他们。我则建议把这件事好好总结一下,作为典型案例广为宣传。这不但不会影响人才吸引,反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创业。

      容才到底容什么?我认为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宽容个性特征,宽容个人缺点,宽容人才失败。

      关于人才个人缺点,需要记住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人云“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只要这个人才的功绩是主要的,就不应在非主流问题上纠缠不清,以至因小失大。历史上有个“因二卵而弃干城之将”的故事。说是有个人他死死抓住某位将领曾经白吃过人家两个鸡蛋的事情不放,想把这个军事人才否定掉,结果遭到众人的嘲笑。我们不能再创造此类事情的现代翻版。关于人才的创新失败,需要特别加以注意。因为在现代创新活动中,失败是经常发生的。有份材料说,在高科技领域,创新的失败率很高,大概占94%以上。但是,如若一旦成功,它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却是惊人的。总的来看,创新活动的收益要大大高出成本。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愿意投资于高科技创新的根本原因。世界上不少国家都设有风险投资基金。试想,假如我们要求只能获得成功,不能容忍失败,一旦失败就上纲上线,天底下谁还愿意投身这种创新活动呢?

    宽容待才意义重大,很值得我们认真讨论。不仅应该思想认识到位,而且应该努力形成能够容才、励才的社会制度。

    来源:《北京日报》2010年6月28日 第18版


    6月6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尽管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这条边界究竟该如何划定,仍然存有争议,但是,政府不应对市场过度干预,政府“这只手”和市场“那只手”应该各有用武之地,这早已成为了共识并得到了践行。政府退出市场所激发的活力以及市场带给我们的好处,更是有目共睹。

    然而,政府的手伸得过长,其实还不仅仅在市场领域。君不见,明明是科研院所、学校医院,人员编制和管理体制却搞得和官场毫无二致,如此事业单位的“衙门化”,不仅仅使得事业单位沦为了又一个官场,染上官场痼疾,更是极大地影响了这些机构的运行效率。

    既然是事业单位当然需要以“事业”为重,对于科研人员、教授讲师、医生护士这些技术人员而言,如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营造恰如其分的环境,让他们在各自的事业中有所建树和作为,无疑兹事体大。

    然而,尽管事业单位的泛行政化早已饱受诟病,但是,无论是行政化带来的铁饭碗,还是行政化的资金拨备方式,事业单位要想不沾染“官场”习气,的确绝非易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固然值得期待。但是,真要事业单位的去行政化落到实处,而不是成为“换汤不换药”的过场,让事业单位在财权和人事权方面真正独立于官场,让事业真正成为事业单位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无疑是个必要的前提。无论如何,事业单位不应成为官场的附庸,更不能成为官场的拥趸,真要让事业单位以“事业”为重,还请“事业的归事业,行政的归行政”。

    来源:《组织人事报》

    作者:吴江2010年6月15日 第3版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虽然只有17000余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参与纲要编制工作的专家也都是在我国人力资源领域作出很大贡献的著名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分为纲要编制工作首席专家、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组专家、专家顾问组专家、承担战略研究课题专家。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一组报道,选取参与纲要编制的部分专家就纲要内容进行专访,以期借助他们的视角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纲要的内容。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访谈

      这是记者第二次采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这位雷厉风行、果断睿智的院长,参与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制定工作.就纲要中提到的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问题,他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侃侃而谈。

      “大家对选人用人问题期望值很高,但要做好这项工作很不容易,应该更多地体现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同时要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吴江一语道出人才选拔任用的核心。

      事业需要是选拔的根本标准

      “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纲要中的这句话点到了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的核心目的。吴江指出,这对促进人才良性发展,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以前经常会这样说,这个人该提拔了,而不是说事业和岗位需要这个人。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选上的人不能用,能用的人上不来。不是谁干得好谁上来,而是谁够资格谁上来。”吴江坦言,按这样的目标和标准选拔任用人才,就不能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

      吴江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现在最难选的是正职,是“一把手”。“一把手”就应当德才兼备,并且具有很强的决断能力,以及审时度势的能力。但目前几乎所有的“一把手”都从“二把手”中产生。很多“二把手”干工作确实兢兢业业,但是一些人往往很善于协调,却不善于决策。

      他指出,职位顺序不等于能力顺序,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人才类型要求。有时候恰恰是基层的正职是合适的上一级正职的人选。比如一个好的县委书记可能就是一个好的市委书记人选。但按照目前的规律,他的选拔任用途径是,先当市委副书记或者副市长,多年以后才有可能当市委书记。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创新选拔任用方法,改变现行的一些"潜规则",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标准。”吴江说,在人才选拔任用方面,我们已经制定了很多规定,通过这些规定选人容易,选出来的却未必是合适的人才,有时这些制度反而成为优秀人才选拔任用的壁垒。

      探索公推公选等竞争性方式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没有公信力最重要。”吴江说,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能否做到公开、透明、民主显得非常重要。

      吴江指出,在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力上,近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很多探索。比如采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评议、票决制、差额选拔等,更好地通过民主科学的方法来选拔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近年来干部群众认为最有成效的选人用人改革措施,应继续完善。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四川、深圳等地开始在争议中探索乡镇干部直选或公选,后来各地纷纷进行了探索。这次人才纲要中又提到要“探索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方式”。

      吴江认为,公推公选方式有利于改变目前选人用人视野过窄、举才荐才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应当通过积极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把选人用人的政策和标准交给群众,把选人用人的程序和方法告诉群众,并公布民主评议的情况,实现从“多数人”中选择人和让“多数人”来选人。另外,还应当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质量,按照“干什么、考什么”原则,改进笔试或面试方法,借鉴现代人才测评技术,真正考出干部的基本素质和实际能力。把考试和考察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准确地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以及岗位匹配的情况。

      吴江指出,在干部选拔方式上还应当探索双向选择、上下结合、多部门联动等公选方式,拓宽视野,统筹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外要不断完善差额选拔干部方式。逐步扩大全委会票决干部的范围,提高票决质量,实现好中选优。

      “采用多种选拔干部方式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将那些一心扑在事业上,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有实绩且群众公认的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吴江说。

      最终要靠制度和法律来保障

      “实现科学、民主地选人用人, 最终要靠制度和法律来保障。”吴江说。

      纲要提出了一系列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制度,包括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建立组织选拔、市场配置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委任、聘任、选任等方式等等。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聘任制都是科学选人用人的制度保障,使得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要改进干部实绩考察方法,抓紧制定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干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多角度地考察干部品德才能,再根据结果进行优胜劣汰。这有助于强化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干部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打破论资排辈的潜规则。”吴江强调。

      吴江指出,对于企业领导干部,当前突出需要解决的是市场配置和依法管理问题。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一方面要通过市场来配置,另一方面由党组织对出资人代表进行考察。还有一些企业要采取选举的方式。企业干部选拔任用应根据它自身的特点进行,要提高选拔的科学性和市场化配置程度,因为企业领导人首先应当是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的领导。

      而对于事业单位领导人,吴江认为,可以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采用委任、聘任、选任多种方式,因为事业单位包括科研机构、学校、医院、文化、体育、新闻等不同性质的单位。但总体来说,事业单位今后应逐步建立现代的法人治理结构。

    吴江最终强调,制度探索成熟后,还应当适时地上升到法律层面,使好的制度获得更加有效的保障。

    来源:《法制日报》2010年6月18日 第7版 本报记者 刘姝宏


    主持人  黄月平

    话题嘉宾

      吴  江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王通讯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

      李树喜 (《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光明出版社原社长)

      顾海兵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敬东 (湖南省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才问题,用人之道历来是关系到国家社稷兴衰的根本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已经把人才真正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以人为本”,改革开放以来,面临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我党的人才战略也在不断升华。最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人才优先,建设人才强国的基本路径。那么,该怎样认识我国人才开发现状?如何进一步挖掘人才资源的内在潜力,引导和开发人才资源的创新能力?怎样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本刊特邀请专家从多个视角解读当前我国的人才问题。——编者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把“人口红利”转变成“人才红利”

      主持人: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人才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和提出的时代背景?

      吴江: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改变了全国上下的观念。这次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想,可以从这么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我国必须从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但是,我国目前的人才资源整体是“大而不强”,人才创新能力较低。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力的竞争,我们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就是强调人才发展是国际竞争中的首要问题。我们过去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有很多竞争资源,比如说我们依靠自然资源,依靠物质资源。今天,就依靠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资源。在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当中,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我国必须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第二,我国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世界前列,主要依赖的不是人才贡献,而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高投资的基础建设以及带来高能源消耗与高环境污染的低端制造业。我国成为了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火车头之一,却并没有成为全球化产业链中主要利润的获得者。低成本、低价格曾经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低价格的生产要素环境随时都有新的角色产生,中国的这一优势不可能成为一劳永逸的“杀手锏”。在低碳经济时代,这种高能耗、高污染、高出口、高投资基建、低附加值、低价劳动力、低端产业增长为主的“中国制造”模式将会难以为继。

      第三,我国必须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目前,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人口红利”阶段,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然而“人口红利”并不是永久性的增长因素,相反由于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就会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十一五期间每年有2400多万需要安排的城镇就业人口,但每年劳动力市场只能提供1200万左右的就业机会,其中有一半是大学生,所以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就成了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未来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将会长期存在。

      因此,未来中国必须从投资型拉动经济走上人才型拉动经济之路,把“就业压力”变成“人才推动力”,让 “人口红利”提升为“人才红利”,这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第二次发展机遇。即从依靠人口数量、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红利”,转向依靠人口质量、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红利”。这是人力资源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是我们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国家发展的大背景。

    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的才能也是动态的

      主持人:在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内涵究竟该怎样理解?

      王通讯:什么是人才?与过去比较,这一概念应该有了大幅度的延展。过去我们说专门人才,就是中专以上学历、技术员以上职称的,这个在现在肯定不行了。所谓不行,人才要注重深层本质的特征,就是说他有能力有贡献有创造性,这就是人才了,学历和职称只是个外在标志,有可能反映本质也可能不反映。我认为,人才的关键是“以用为本”,学而不用等于不学,学成不用,更是一种浪费,人才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管理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就要看培养的人才能不能用,合格的人才被不被用,用的是不是地方。

     

      顾海兵:从本质看,人的才能是动态的、经常变化的,把人贴上固定的人才标签是一种僵化的做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潜在的才和现实的才。我更喜欢人力资源这个概念,符合市场体制的要求。人才,容易把人划分成各种等级。三百六十行,人人都可以成才,在这行里你是才,在另外一行里他是才。人在干事业当中才能显出来是不是人才,而不是一开始就戴帽子。你今天是才,明天不一定是才,人才更多是动态的。我认为,人才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有了标准,大家都一样了;没有标准,才能百花齐放。

    当前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人才管理面临二次创新

      主持人:当前我国人才管理以及人才评定标准存在哪些问题?

      李树喜:20世纪80年代人才学在我国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给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是,三十年过去,当年提出的人才强国、重视人才、人才价值、人才流动等理念和主张多数已经实现。当年积聚和掀起的人才浪潮的动能已渐渐释放完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我们的人才观念和人才管理已经显得老旧、滞后,缺乏活力,后劲不足,人才改革亟待第二次创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培养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

      一,培养机制:应试教育,精英外流。我们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初中到高中阶段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教育产业链的终端即大学教育,其结果是“塔尖”外倾——即最好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将出国作为第一价值取向,即使一时不能出,也是等待机会,窥测方向,以求一走。邓小平同志当年说过我国“最大的问题是教育”,至今没有改观。应试教育,教育不公平,教育乱收费等,使社会各方面投入极大的人力、精力和物力,而产出却不理想。

      二,管理机制:程式定格,内容老旧。任何规章制度都有着惯性老化的规律,即随着制度和法规的完备,其保守和陈旧的属性渐渐显露。例如我们现行的考核、选拔机制,在中下层,基本上是上级指定、一把手说了算,实质上是长官意志,群众的参与流于形式。在“公平”和“制度化”的口号下,创新和不拘一格渐渐淡出,格式化规定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约束人才(例如大学教师必须博士以上);“用人唯亲”正在以各种方式(用子女、秘书、亲信、同学)取代用人唯贤。提拔和离退休年龄一刀切,其绝对化更是古今中外所仅见的(唐朝规定七十致仕)。

      三,激励机制:杂乱失序,动力不足。历史上高明的统治集团,总要不时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激励社会中部分或拔尖人才。而我们的现状是过于追求平稳,没有新的措施和政策刺激和鼓励人们奋发有为。例如,职称评定和聘任形式过于僵化,其负面影响甚至超过正面作用。

      “以用为本”是今后人才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主持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等人才工作的原则和方针,您认为主要着力点是什么?

      王通讯:“以用为本”应当是今后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成为加快人才发展的助推器。为此,《人才规划》提出,要围绕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人才工作机制和人才政策。按照“以用为本”的思想改革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特别是健全相应的决策、协调和落实等工作运行机制。同时,要从体制上改进人才管理方式,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特别是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呼唤对创新型高端人才的社会承认机制

      主持人: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大量涌现,是实现人才强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那么,怎样才能让创新型人才不断地脱颖而出呢?

      杨敬东: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成长发展需要社会承认机制来实现。创新型人才是一种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才能并有创新成果的人才。它有着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的显著特点。成果的创新性,是创新型人才的一大特点。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成果,有的是划时代的成果,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的是开创新的学术领域或新兴学科的成果,比如,孟德尔的遗传学;有的是影响世界的发明,如王选的“告别铅与火”的激光照排等。创新型人才是站在世界前沿、学术前沿的人才,具有远见卓识和洞察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又一特点。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能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创造出惊人的业绩。如,世界知名的育种学家袁隆平就是凭着他的远见卓识和科学洞察力,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水稻杂交有产量优势,培育成了影响世界的杂交水稻和超级稻。创新的成果往往是打破传统观念,挑战已有权威的理论,往往难于被社会承认。这种例子,在科学史上俯拾皆是。因此,社会承认的艰难性是创新型人才的又一大特点。因此,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呼唤健全的社会承认机制。社会承认的一个重要过程是通过考核来评价、来承认创新型潜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上存在的问题,都会埋没创新型潜人才,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和成长。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不顾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不顾创新型人才所创建和从事的学科的个性特点而去套放之四海、覆盖所有学科的通用的考核标准、评价指标。比如,对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有时仍把在SCI、EI发表的论文作为很重要的评价和考核指标,而不管其在实践中应用和产生的效益。有的地方,评价医生中创新型人才,不看临床的成果,只看著作和论文;有的评价教师中的创新型人才,也是只看著作和论文,而不去评价其教学实践和效果。不是在某大学出现过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却因没有著作而不能晋升的怪现象吗?更有甚者,将学历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随着科学人才观深入人心,这种陈腐的观念虽然越来越没有市场,但在眼下却没有绝迹,也还在埋没着创新型的人才,特别是埋没创新型的潜人才。

      在考核方法上,频繁的评估,造成了不利于大师诞生的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在科学史上,沃森从事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过程中,他所在的剑桥分子实验室没有要求他填写进度报告或考绩表。怀尔斯(Wiles)在升任讲座教授后不久即面壁九年不发表一篇论文,最终证明了费尔马大定律。这期间,也没有人对其不写一篇论文而进行干预和干扰。陈景润摘取世界数学桂冠“哥德巴赫猜想”,不是面壁12年而无人来评估、考核其科研进度吗?

    从古代丰富的选人、用人的智慧中归纳出来的规律性认识

      主持人: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对怎样选人、用人思想十分丰富,能否给我们归纳一下古人的用人智慧?

      李树喜:我国古代用人经验十分丰富、异彩纷呈,用人思想十分系统、精到深刻,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识别人才的方法。人有长短,才有高下;才有类别,各有其用。由此,识别、判断人才便成为一门重要学问,成为使用人才的前提。有人思贤若渴,但贤才在侧,久而不识。或对面相逢却失之交臂。或以愚为贤、以贤为愚,是非颠倒。因此,要从本质上识别人才——王羲之坦腹睡东床,方见其自然洒脱无拘无羁的本性;从实践中识别人才——大禹治水有功则可以受禅让继位;从见识中识别人才——诸葛亮隆中对策,奠定三足鼎立基石。当然,人才有许多表象或假象,因而,需要对人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诸葛亮有“七观”,刘邵有“八观”“五视”,白居易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总之,识别人才要看本质,看特色,看主流。识才于未显之时,拔才于槽枥之间,更是有眼力、有远见的表现。

      第二,使用人才的方略。要用人唯才,用其所长,扬长避短。千里马拉犁、负盐,不如黄牛;千金之剑,以之折薪则不如斧; “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才亦奏神奇之效”。要用人不疑。用之则委以全权,不要无端干预、猜忌,使得人才无可发挥。要有待遇人才之方,使之有充分的生活与工作条件。要看大节,赦小过,不求全责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某些有奇才异能者,往往有明显的缺陷,如果苛求完美,则天下无才可用。第三,要有破格提拔、勇于推荐的胸怀。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但人才更需别人的引见、推举。要破除资格门第,使真正的人才从各种羁绊中解脱。在这个问题上,出身奴隶、平民、渔夫、农民、屠户的人都有过精彩的表演,决不能因其出身而忽视他们。前辈对于后生,更要有“人梯”精神,像张循宪那样举张嘉贞自代,像欧阳修那样为苏轼“出一头地”铺路呐喊。要如此,必须抛却私心、出以公心。如祁奚荐贤,不避亲仇,更需博大胸怀,不怕后人超过自己。

      第四,要用度外之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敌为友。管仲与齐桓公有一箭之仇,齐桓公用管仲而霸;曹操与张绣有杀子之怨,曹操收张绣而不疑。其中有容人之量,亦有用之人术。容人之量与驭人之本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用人能手,才能在人才争夺中处于主动地位。三国之争,以曹魏取胜而终,其源盖出于曹操用人胸怀与权谋棋高一着。知人、用人、信贤、擢贤、容贤、察贤、进贤、让贤、扶贤、育贤,一句话,任何统治集团要取得成功,必须善于认识和处理关于人才的问题。一部中国用人史,实际上是社会、国家、政治集团的兴亡与盛衰历史。人才状况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这就是我们从丰富的用人遗产中归纳出来的规律性认识。

    有容乃大,努力形成能够容才、励才的社会制度

      主持人:人们对于人才的成功往往给予极大的关注,以为人才就是“完人”,应该怎样全面认识人才?怎样认识人才的个性特征?

      王通讯:我从国外资料上看到一条令人深思的信息,说是美国创造性最高的几个州,都是人种最多的州。是人种的多样性促进了区域内创造性的繁荣。再仔细看,学者们是从发明专利登记的多少来进行测量的。这又使我认识到,特性,即与众不同,不仅不会削弱一个区域的创造性,反而有益于其提升。与众不同包括许多方面,这叫和而不同。讲到这儿,使我想到一件往事,说是欧阳中石年轻的时候,上进心很强。有一次他向学问大家金岳霖请教如何才能成为他那样一个有学问的人?金说,你讲讲什么叫有学问?他说就是知道一切。金说不可能。他又回答说,那就尽可能多知道一些吧。金说,那也很难。他问:那请你告诉我什么叫有学问?金说“有容乃大”。“有容乃大”并不是指你对哪个人做的对不起你的事表示谅解,而是你要对他的存在表示理解,承认他的存在。世界需要多样性。我们已经认识到,客观上存在着人们价值追求的多样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等等,那么对人的个性特征的多样性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呢?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具有出众才华的人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容忍人才个性特征的事情却随处可见,大有人在。从道理上讲是一回事,遇到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了,可能又是一回事,所以需要切实地从思想上达成共识。

      我认为,有些同志之所以不能做到宽容待才,从认识论上看,主要是因为存在三种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一是认为世界上存在全才,而你为什么不是全才;二是认为人才应该个性温顺,你怎么个性太强;三是认为世界上人才个个能干,你怎么不是常胜将军。实际上这些认识都是有待纠正的。关于全才,历史已经证明,世上基本没有。《吕氏春秋·举难》说,“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在科学高度发达又高度分化的今天,社会上各种专业更加繁多,谁也休想能把全才网罗到你的门下。因此,对待长于此而短于彼的人才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世上无全才,组合成全才,这才是正确的求才之道。如果你身边的人才没有做到无所不能,请你自己反躬自问,自己又是怎样。

      关于常胜将军,这也类似神话。凡是打过仗的战士都知道,三战两胜就是很不错的军事人才了,怎么能苛求每战必胜呢?对于人才攻关的失败,应表示谅解与鼓励,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南方某著名城市的一位领导对我说,他们那里的一位高科技人才最近宣告研发失败了。对此,这个市的领导表示决不会责怪他们。我则建议把这件事好好总结一下,作为典型案例广为宣传。这不但不会影响人才吸引,反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创业。

      容才到底容什么?我认为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宽容个性特征,宽容个人缺点,宽容人才失败。

      关于人才个人缺点,需要记住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人云“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只要这个人才的功绩是主要的,就不应在非主流问题上纠缠不清,以至因小失大。历史上有个“因二卵而弃干城之将”的故事。说是有个人他死死抓住某位将领曾经白吃过人家两个鸡蛋的事情不放,想把这个军事人才否定掉,结果遭到众人的嘲笑。我们不能再创造此类事情的现代翻版。关于人才的创新失败,需要特别加以注意。因为在现代创新活动中,失败是经常发生的。有份材料说,在高科技领域,创新的失败率很高,大概占94%以上。但是,如若一旦成功,它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却是惊人的。总的来看,创新活动的收益要大大高出成本。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愿意投资于高科技创新的根本原因。世界上不少国家都设有风险投资基金。试想,假如我们要求只能获得成功,不能容忍失败,一旦失败就上纲上线,天底下谁还愿意投身这种创新活动呢?

    宽容待才意义重大,很值得我们认真讨论。不仅应该思想认识到位,而且应该努力形成能够容才、励才的社会制度。

    来源:《北京日报》2010年6月28日 第18版


    6月6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尽管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这条边界究竟该如何划定,仍然存有争议,但是,政府不应对市场过度干预,政府“这只手”和市场“那只手”应该各有用武之地,这早已成为了共识并得到了践行。政府退出市场所激发的活力以及市场带给我们的好处,更是有目共睹。

    然而,政府的手伸得过长,其实还不仅仅在市场领域。君不见,明明是科研院所、学校医院,人员编制和管理体制却搞得和官场毫无二致,如此事业单位的“衙门化”,不仅仅使得事业单位沦为了又一个官场,染上官场痼疾,更是极大地影响了这些机构的运行效率。

    既然是事业单位当然需要以“事业”为重,对于科研人员、教授讲师、医生护士这些技术人员而言,如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营造恰如其分的环境,让他们在各自的事业中有所建树和作为,无疑兹事体大。

    然而,尽管事业单位的泛行政化早已饱受诟病,但是,无论是行政化带来的铁饭碗,还是行政化的资金拨备方式,事业单位要想不沾染“官场”习气,的确绝非易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固然值得期待。但是,真要事业单位的去行政化落到实处,而不是成为“换汤不换药”的过场,让事业单位在财权和人事权方面真正独立于官场,让事业真正成为事业单位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无疑是个必要的前提。无论如何,事业单位不应成为官场的附庸,更不能成为官场的拥趸,真要让事业单位以“事业”为重,还请“事业的归事业,行政的归行政”。

    来源:《组织人事报》

    作者:吴江2010年6月15日 第3版


    解读:吴 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采访:徐民强(本报记者)

      以用为本,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24字方针的组成部分。“以用为本”的提出,是人才思想的一个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人才的成长规律。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以用为本的人才理念,不仅是一场观念的革新,更重要的是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改善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制度,使得不拘一格地识才选才,各类人才各显其能、各尽其用成为现实。

      以用为本是人才思想的一次重大创新。吴江说,纵览人才规划,以用为本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资源重要价值和作用的深刻理解与自觉把握。以用为本强调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发挥人才作用。以用为本就是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要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只有使用才能创造价值,以用为本就是以人才使用为目标,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解决人才总体不够用,相当一部分不适用和不能充分使用的状况。人才工作,无论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培养、发现、引进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目的。

      人才工作只有以用为本,才能使人才得到培养锻炼,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体现价值、发挥效能,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以用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以用为本”来源于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它们是相辅相成、连为一体的互动关系。人才发展服务于科学发展,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基本依据就是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强调人的需要。每项事业的发展,根本目的满足人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要。

      发展事业需要依靠人的活动、人的效率、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用为本是要求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只有每个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才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每个人才只有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人才发展就是要服务于科学发展,通过每个人发挥好作用,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最后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吴江表示,只有正确树立“人才发展服务于科学发展”这样一个观念,才能激发人才的斗志,才能让每一个人才在为社会做出贡献上去努力,才能让每个用人单位在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有目标。

      以用为本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点。基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强国战略将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有效用好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并以此为支点,撬动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多点聚焦,合力突围的机制建设格局。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处理好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关系,围绕人才有效使用,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完善、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

      “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明确了当前人才发展的战略重点,就是要以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为主线,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人才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管理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就要看培养的人才能不能用,合格的人才被不被用,用的是不是地方。中国的经济要获得全面飞跃,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才强国并不能一蹴而就,离不开政策的完善、制度的创新。人才规划围绕以用为本,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五个方面的体制机制。

      如何做到“以用为本”,吴江认为,“用”有三层涵义:首先是根据每个人才的特点,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让人才有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空间;其次是给予人才关爱与支持,为其创造良好环境,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自由创新创造;再次是根据人才的业绩和贡献,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待遇,做到“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

    来源:《中国人事报》2010-6-30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 江

    2010年06月07日  来源:《中国人事报》

     建设人才强国的宏伟蓝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总体要求,立足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中央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第一个国家人才发展的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我国人才发展现状的清醒估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绘制了中国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国人才发展事业已经步入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新时代,也预示着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认真学习贯彻《人才规划纲要》,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要深刻领会服务发展 人才优先的重大战略思想

      《人才规划纲要》的基本战略定位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我国未来10年必须下大决心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赢得发展战略的主动权。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是世界进入人力资本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人才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人才规划纲要》的基本战略定位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这是在国际人才竞争的背景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分析和判断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以及准确把握人才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提出到2020年建设人才强国的宏伟蓝图。

      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建设人才强国对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我国未来10年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因此,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要坚持以发展为前提,以人才为引领,用发展来开发人才,以人才来推动发展。要根据科学发展的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和调整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只有走服务科学发展之路,人才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和提升;也只有走服务科学发展之路,人才自身的发展才能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实现科学发展才有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只有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才能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发展才能获得不竭动力。

      其次,我国未来10年必须下大决心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赢得发展战略的主动权。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各国政府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纷纷依托各自的国家战略定位制定和实施独具特色的人才战略,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人才战略已不再被作为权宜之计,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谋求国家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首要战略。各国人才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国际竞争力。这不仅为我国人才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借鉴,而且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我国人才竞争力在全球范围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依然较低,但与此同时,在若干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我国具有实现重点突破、取得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实力与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在人才战略上领先一步,积极有效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瞄准发达国家,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世界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整体优势的发挥,力争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为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再次,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是世界进入人力资本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人才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从世界范围来看,人才先行发展实现经济追赶是一条普遍规律。人才优先发展的内涵揭示出人力资本的内生性规律,即人才资源不是被动服务经济发展,通过优先投入和积累,不断激发和释放人才的创造活力,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源泉。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与他的利益有关。人的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符合人自身的利益。人才作用的直接目的既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中包括社会层面的需要、群体层面的需要以及个人层面的需要等等。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解放生产力的本质是解放人的创造力,只有把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人类的进步文明才有实现的可能。知识和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使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让智力活动、创造性活动在人的活动效率的天平上越来越有分量。这种历史性变化的社会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世界前列,主要依赖的不是人才与知识经济,而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高投资的基础建设以及带来高能源消耗与高环境污染的低端制造业。我国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火车头之一,却并没有成为全球化产业链中主要利润的获得者。这种高能耗、高污染、高出口、高投资基建、低附加值、低价劳动力、低端产业增长为主的“中国制造模式”,必将带来国家发展的难以为继,也将造成人力资源和人才发展的恶性循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进入一个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的新阶段,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升级成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引擎,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更高教育和技能水平的劳动者。因此,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规划纲要》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清晰的路线图: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与提升,以此增强创新与发展能力,实现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

    要坚持以两高人才为重点 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把握时代发展前沿、引导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关键变量。未来10年我们必须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统筹协调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人才规划纲要》在总结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基本经验和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10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主要指标。实事求是地评估我国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状况,以此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是规划的最大亮点。从总体来看,我国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但总体上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相当匮乏,人才“不够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人才素质有明显提升,但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不能很好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人才“不适用”的情况比较突出;受制于理念的局限和体制的障碍,选人用人的机制不活,统筹协调各类人才开发的力度不强,人才的权益保障不够,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才“没有被充分使用”的问题比较严重。

      《人才规划纲要》在论述人才队伍发展战略时,特别强调“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这对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把握时代发展前沿、引导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关键变量。当前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多方面表现出人才资源规模庞大与水平不高的矛盾现象,突出表现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国际一流人才严重匮乏;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比重高,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少,高层次人才创业少;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但整体培养水平不高;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大幅度上升,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回国少。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新要求,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才能形成一支在数量、水平和结构上可以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下、满足国家创新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未来10年我们必须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涌现提供源头活水。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二是要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制度。创新科技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三是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鼓励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创业实践中成才,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四是要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利用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提供的干事创业的大空间和大舞台,抓住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引进时机,以时不我待、求才若渴的精神广揽天下英才。五是实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实施“创新2020”人才推进计划。六是要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同时,要健全科研诚信制度,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良风气,弘扬科研人员诚实守信、尊重创造的行为准则和职业操守。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的重点、方向和战略目标。目前,我国人才状况还不能满足重点领域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二是研发力量相对薄弱。三是人才配置结构不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产品延伸服务人才严重不足。四是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工作等人才数量不能满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五是在宣传文化、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领域还急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

      未来10年,人才开发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以及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力争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在教育、政法、宣传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700多万。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许多重点领域人才开发都涉及多个部门管理、涉及多个重点领域。未来人才开发的难点是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要按照专业领域分别组建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加的协调组织机构,并指定一个单位牵头负责;要建立定期研讨制度、信息交流报送和发布制度、业务协调制度、风险识别预警处置工作制度等;要针对本专业领域人才开发的重大问题共同寻找对策,共同研究制定本专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共同发布本专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要充分发挥中央宏观指导和协调职能,充分发挥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人才开发工作整体合力。

      统筹协调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统筹协调是未来10年人才开发的基本方法,核心是整体统一推进,重点分类指导,实现协调发展。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坚定理想信念、善于科学发展、勇于改革创新、保持勤政廉洁为目标,以中高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不断提高公务员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素质和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意识、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完善已有的选拔培养制度,创立新的载体和平台,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适应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促进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要确立以用为本新理念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人才资源的价值在使用,人才培养、引进与配置、激励与保障的目的也是使用,只有用好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不至于积压浪费;只有用好人才,引进的人才才留得住,才能产生辐射效应,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要把人才的作用发挥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并以此为支点,健全、完善、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

      坚持以用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是各项事业的发展之本。人才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和贡献中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资本只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它不过是一个过渡环节,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人和观念的全面发展。人才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力求实现对广大人民群众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过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各项事业之所以有了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大好局面,关键靠的是发展这个硬道理,没有经济高速平稳、健康持续的发展,没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就没有人才的报国之门,没有英雄的用武之地。可以说,人类的每一进步都是人才发挥作用的进步,都是由人才提高了的使用效益和贡献度带来的,它是名符其实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看不见的手”。诚然,人才在使用中追求的并不是效率本身,而是使用的目的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坚持以用为本的根本要求是用好用活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也就是习近平同志精辟概括的: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用好用活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有效规范与引导,人才资源的价值在使用,人才培养、引进与配置、激励与保障的目的也是使用,只有用好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不至于积压浪费;只有用好人才,引进的人才才留得住,才能产生辐射效应,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要把人才的作用发挥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并以此为支点,健全、完善、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改革人才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人才公共服务,改革人才管理方式,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链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四是坚持能人导向,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五是坚持业绩导向,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六是坚持市场导向,加强配套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配置机制。七是坚持贡献导向,优化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八是确立人才发展国家优先投入体制,完善国家、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

    要立足化规划为行动 加强人才发展战略管理

      树立战略管理理念,不仅要重视人才规划纲要的制定,更应重视人才规划纲要的实施管理。要明晰各层级战略目标,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要明确战略实施主体,完善人才规划的责任体系和管理体制。要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效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估,实现人才发展绩效化管理。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环节,需要解决很多问题。针对当前我国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重规划、轻实施,战略管理虎头蛇尾,重局部、轻整体,战略管理整合性差等问题,必须树立战略管理理念,不仅要重视人才规划纲要的制定,更应重视人才规划纲要的实施管理。

      第一,要明晰各层级战略目标,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人才发展战略目标需要分解为适合各地各层级的具体目标和区域目标。因此,各省区市、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以《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根据实际,编制地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人才发展规划,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第二,要明确战略实施主体,完善人才规划的责任体系和管理体制。规划实施主体包括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一是进一步坚持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克服人才工作中存在的多头管理、协调不够、力量分散等现象。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统一领导,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抓规划,议大事,重监督,解决影响人才发展的关键问题。二是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完善规划落实保障措施。三是加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综合职能建设,形成统一制度、各负其责、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人才创新管理新模式。四是要积极引导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第三,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效果。一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制度障碍和体制障碍,及时出台与人才规划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形成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二是形成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三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营造实施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加强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建设。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加强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估,实现人才发展绩效化管理。《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建立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这是保障规划纲要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创新。一是要根据规划目标制定监测统计指标体系。确定对重大人才工程的监测指标或要素,对重大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测。二是建立规划纲要监测结果定期报告制度,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监测,确保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建立规划实施跟踪系统和评估制度。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和协调,及时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经验加以总结指导。四是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根据任务分解,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及完成任务的主要措施办法。分解目标责任,逐项具体落实。以目标管理为工作重点,落实报告制度,强化责任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公益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发展国际研讨会的发言)


    2010年,事业单位改革将全面铺开,这是我国所面临的最重要、最复杂、最艰难的因而迟迟未能全面推进的改革之一。数量近130万个,约有3000多万从业人员的事业单位承担着社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这项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最近,中央电视台在央视网做了一份题为“2010年国家将全面推行事业单位改革,您怎么看?”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33.02%网友认为,有利于改变事业单位不好作风、引入竞争; 20.70%网友认为,推行起来肯定有不少困难;14.74%网友认为,肯定有一部分人利益受损;22.76%网友认为,肯定是问题多多,拭目以待。下面,就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突出问题及改革设想谈谈几点意见。
        
    一、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

    建国60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中央到地方,已扩展到130万家,事业单位的资产约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占公共部门就业人数的41%,这其中61%的人员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都集中在各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教育、卫生和农技服务从业人员三项相加,占总人数的3/4,其中教育系统人员即达到一半左右。事业单位因其公益性的组织属性而显示出与政府、企业不同的鲜明特点。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总结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快政策研究制定,加强对不同行业推行改革的分类指导,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整个改革稳步推进、不断深化。

    第一,聘用制已在全国全面推行。自2002年起,聘用制开始试行,推行面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实行聘用制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36%、2005年的44%,逐步增加到2006年的51%,2008年的74%,逐步增加到2009年的80%。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总量的比例则从2004年的45%、2005年的51%,逐步增加到2006年的59%,总数达到了1700万人。迄今为止,全国推行聘用制已超过80%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10个。2010年将在全国全面建立聘用制度。

    第二,公开招聘正在规范事业单位进人环节。 从2006年1月1日起,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政策性安置和涉密岗位的人员外,都要面向社会实行公开招聘,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截止到2006年9月底,全国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公开招聘,其中15个省公开招聘范围超过50%,聘用了约33万多人。据我部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2008年1至6月,全国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共计419万人,实际聘用50.8万人,新进人员中有84%是通过公开招聘方式进入事业单位的。北京、山东、重庆、江西等11个省市,以及科技部、卫生部、审计署等22个部门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比例已达到100%。通过实施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进人环节正逐步得到规范。

        第三,岗位管理正在逐步展开。2006-2007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以及11个分行业的指导意见下发,首次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进行了基础性规范,明确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其中管理岗位分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中技术工岗位分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目前岗位设置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这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朝着规范化管理迈出的又一大步。

    第四,未聘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受到高度重视。在推行聘用制中,对未聘人员安置坚持以内部消化为主、多种渠道安置、不能简单推向社会为原则,在解决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扩大社会接纳的渠道和办法。根据未聘人员的实际情况,有关部门与单位分别采取了转岗培训、自谋职业、托管、内部待聘等方式给予妥善安置,积极为未聘人员提供上岗机会,并保证其基本生活。

    第五,事业单位绩效工资逐步推开。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分三步展开:第一步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第二步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第三步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目前,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已基本兑现到位,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正在组织实施。下一步,将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研究稳妥有序地在包括非义务教育学校在内的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问题。

    第六,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在部分省市试点。2008年11月份,由中央编办印发并内部传达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为目录编制和分类改革步骤提供了原则指导。上海、重庆、浙江、广东、山西5省市于2009年率先在全国进入分类改革试点,分类改革试点于2009年1月起实施,省直事业单位改革于2009年底完成,市、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于2010年底完成。

    第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正在部分省市试点。2008年初,国务院原则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工作,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和企业年金一致的职业年金制度,实现改革前后待遇水平上的平稳衔接。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各省市尚无实质性举措。

    第八,《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暂行条例》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这是一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行政法规,它立足于确定基本制度、规范基本环节、解决基本问题,将为建立系统性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按照岗位管理的要求,将逐步制定和完善贯穿于人员“进、管、出”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考核、培训、奖惩、工资福利、退休、人事争议等。系统性的制度建设将使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走向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方流芳教授曾经说过:“试图用一个定义去概括事业单位的一般属性,多半会犯简单化的错误。因为事业单位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言词定义所能够概括的极限。” 正是由于事业单位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得我国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严重滞后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实质上也是一种人事分类制度。但是这项改革却迟迟没法出台,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人事制度改革。比如,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必须建立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基础上,需要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提供分类管理的依据。但是,我们的工资制度改革却先行出台,因此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如何准确定位?如何科学合理地核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绩效工资分步实施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没有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没有实施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带来的结果。

    事实上,对全国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中央早在2004年前即开始着手准备,浙江、江苏、辽宁、山东先后积极行动制订了本地实施方案。2005年年底国家相关部门曾一度拟定了一个全国性的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方案和四个配套性方案(分涉分类标准、人事制度、财政供给、养老保险等改革内容),准备全面实施事业单位改革。但随后一些地方从财政条件和社会稳定角度表达了困难,其他一些配套政策的制定部门社保部和财政部、人事部也提出了一些看法。此后,步伐就开始往回缩,决定先行制订一个试点方案试试,总结经验再推广,直至如今仍在试点之中。

    (二)“聘用双轨制”导致“身份歧视”,“岗位管理”部分回归为“身份管理”

     目前,在推进聘用制和实施岗位管理中,不少人还认识模糊,甚至对这两种制度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导致在具体的人事管理上出现违背这两种制度的目标要求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身份歧视。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各单位都存在着聘用制改革前的“老人”与聘用制改革后“新人”同时并存的局面。从改革的稳妥性考虑,提出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但在不少单位,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存在着极大的误区,例如新、老人之间同岗不同酬,新、老人之间在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上实行两种政策,“新人”在岗位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受到某些不应有的限制等,导致出现新的身份歧视现象。

         2.合同用人混乱。一个表现是合同签订混乱,有签聘用合同的、有签劳动合同的,甚至不签合同的,给规范管理带来困难;另一个表现是一些单位合同短期化现象十分严重,许多是一年一签,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将聘用制作为随时“开”人的方便理由来运用,使“新人”缺乏职业稳定感。

    3.岗位管理”部分回归异化为“身份管理”。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以现有职称、职务序列为基础,按照职称、职务、任职年限、工龄、获奖等因素来进行岗位评价,并且绝大多数都没有再次竞聘上岗,而直接按照职称和资历对应到岗位和岗位工资,使“名义上岗位管理”回归异化为“实际上的身份管理”。按照国家文件规定,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8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这是一种全国统一的通用性的岗位分级,无法囊括千差万别的事业单位的岗位特征和责任大小,依旧只能是以职称为基础的身份性岗位。真正意义上的岗位必须是按照各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来设置,并且由各单位自行设定,国家和行业都无法越俎代庖。出现以上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在思想观念层面,岗位设置认识不到位、政策理解不充分;惧怕可能面临的困难、回避改革的矛盾;怀疑政策执行的效果,观望改革的进程。在政策实施层面,专业技术岗位的级别比例分配缺少科学依据;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脱离事业单位实际;管理人员心理失衡与“双肩挑”类职位难以处理;岗位分析不到位导致岗位设置成为“空中楼阁”。在体制机制层面:政策文件部分内容适用性不强;部分政策没有考虑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文件内容自相矛盾或与其他行业政策矛盾。编制管理与按需设岗的矛盾;核定基数与编外人员的矛盾;管理岗位行政套级与脱离党政机关政策初衷的矛盾;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的固化与人才流动的矛盾 。

       (三)编制管理滞后并严重制约着事业单位发展

    1. 编制总量增长幅度与公共服务发展的规模不匹配。我国公共事业发展需求扩大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人口规模扩大,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公民生活水平提高。建设小康社会,必然导致公共服务需求规模急速扩大,公共服务质量要求急剧提升。其结果是事业单位用人规模迅速扩大。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事业编制一直没有进行全面核定,编制增量极为有限,编制管理滞后极为明显,事业发展与编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在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行业表现极为典型。

    2.编制缺乏动态调整机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技术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内容不断调整,与此相适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产业与行业分布也相应有所调整。由于我国强调行政层级和部门编制的总量稳定与总量控制,编制逐步具有资源属性,编制总量的机械增长和编制层级化、行业与部门化现象日益严重,缺乏与公共服务事业需求结构调整、事业单位分布结构变化之间的互动与匹配。因此,对需要大力发展的行业或部门而言,事业编制不足极为明显。

    3. 大量编外人员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蜕变为事业单位高层次的“农民工经过20多年的规模化发展,编外用人及其管理已经成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一是编外用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目前,除极少数职能弱化、财政经费不足且没有创收能力的单位外,编外用人已经成为各种类型事业单位的常态现象。从行政层次上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事业单位,都普遍存在编外用人现象。从行业分布看,教科文卫等各行业或各部门的事业单位,都普遍存在编外用人现象。从承担的职能类别上看,不论是行政管理类的单位,还是公益服务类和生产经营类单位,都普遍存在编外用人现象。从拨款方式上看,不论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还是财政补助型事业单位和经费自理型事业单位,都普遍存在编外用人现象。二是编外人员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尽管各地、各部门编外人员占单位人员总量的比重不尽相同,总的看,相当一部分地方或部门,编外人员占实有人员的比例已经超过20%。广电、卫生、教育等领域编外人员的规模相对较大。从中央到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大量使用编外人员已经十分普遍,各级电视台编外人员几乎都占到实有人员的50%以上,如安徽电视台编外人员占实有人员总量的66.5%。截止到2007年底,卫生部所属的北京、陕西、山西、山东、江苏、福建的62家医院编外人员占实有人员总量的21%,在卫生部所属的医院中,甚至有的编外人员占实有人员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0%。截止到2008年10月,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编外人员占实有人员总量的20.5%。目前合肥市市属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占实有人员总量的28%左右,成都市占17%左右。三是编外人员在事业单位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当一部分编外人员处于核心业务岗位。这一些现代服务业中表现尤为明显,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319名编外人员中,在编播业务岗位上的有192人。中国医科院附属阜外医院的703名编外人员中,有2.6%在医疗岗位上,74.7%在护理岗位上。安徽电视台的772名有编外人员中,在节目制作岗位上的有483人。合肥市卫生系统的2684名编外聘用人员中,97%为专业技术人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199名编外人员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有163人。编外人员将成为支持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在一些现代服务业领域,编外人员以35岁以下的青年人为主,这些部分人大多数已经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且学历层次较高。目前,35岁以下的编外人员占编外人员的比重新华通讯社是78%,中央电视台是79%、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87%。经过几年的发展,这批人将成为这些单位业务发展的中坚力量。四是编外用人管理混乱,编外人员的各项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其一,编外人员的基本工资低于编内人员,且缺乏必要的增长机制。很多编外人员的基本工资以社会最低工资标准或同类职位的最低工资标准为依据,且很多编外人员的基本工资一聘不变。因此,有些编外人员缴完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后,其基本工资所剩无几。其二,编外人员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较低,退休后的养老保障水平低于编内人员。很多单位以基本工资为基数为编外人员交纳社会保险,而编外人员的基本工资普遍低于编内人员。其三,编外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和行政职务晋升受到限制,职业发展渠道不畅。部分编外人员的职务聘期内不变,甚至有的是一聘不变,职业发展机会极为有限。其四,编外人员不能参加选举、培训、考核等等。一句话,编外人员更多的是履行义务,却没有相应的权利保障。

    (四)绩效工资实施“三步走”,步步艰难

    绩效工资实施分三步走,步步艰难。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一年以来,初显成效:一是初步规范了义务教育学校的收入分配秩序,缩小了不同学校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二是较好地解决了学校的后顾之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公共服务水平;三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均衡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等化;四是较好地促进学校的内部管理。但是,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部分学校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绩效管理制度,引发绩效工资分配矛盾。目前,部分学校绩效工资的发放基础——岗位绩效评价不够科学、不够完善,大部分学校内部仍缺乏行之有效的岗位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评价工作基本上处于无序自然发展状态。一是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二是教育的过度行政化,导致了学校领导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中掌握了绝对主动权。 

    2.绩效工资基础性部分所占比例过大,绩效工资不绩效,导致部分教师积极性受损。绩效工资不绩效,由工资均衡和工资论资排辈而引发的“学校隋懒症”、“教师隋懒症”,又会成为百姓对中国教育下一轮的牢骚和愤怒。我们既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要体现绩效工资的真正内涵,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不能走向两个极端。

    3.由于财政困难,部分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绩效工资资金缺口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中的70%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已于2009年底全面兑现,占总量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也争取在2010年春节前兑现到位。现在,是否真正全部兑现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由于财政困难,部分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绩效工资资金缺口大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4.分步实施引发了各类人员相互攀比。目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分步实施,导致各类人员绩效工资的不平衡,引发许多矛盾。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拉开了与非义务教育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的差距,形成了其他教师与义务教育教师的攀比;卫生行业绩效工资实施,也可能带来不同类型医院医生绩效工资的不平衡;公共服务单位绩效工资参照公务员规范后的津补贴确定,由于公务员津补贴规范尚未到位,导致不同区域教师或医生绩效工资的不平衡;绩效工资不纳入退休费基数,导致事业单位退休替代率太低,在职与退休人员待遇的不平衡。等等。

    5.部分学校的津贴补贴尚未彻底规范。与机关相比,事业单位自行发放津贴补贴和奖金的现象更严重,资金来源更不规范,分配程序和分配结果更不公开透明,收入分配分化现象更严重,规范难度更大。从目前各地义务教育学校执行情况来看,有的地方并没有真正清理规范义务教育学校的津贴补贴,有人认为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就等于直接规范了津贴补贴。这种做法有可能导致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流于形式。如果绩效工资的入口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国家核定的绩效工资将会演变为“单位内部岗位工资”,陷入类似1993年工资改革后的“活工资变成死工资”的困境。

    (五)养老保险改革试点阻力重重

    从试点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社会舆论反应看,遭遇基于公平性要求和担忧待遇下降等改革阻力,改革推进速度较慢,反对改革意见较多,同步改革呼声较高,5省市仍处于改革试点“准备”中,并无实质性举动。主要原因在于:

    1.依据问题:一是法律依据与操作问题。现有法律不够用,或缺失或原则,不可操作;经常以文件来推行改革,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二是时机选择和政策完整或配套问题。遭遇金融危机,政策前后不统一、不连贯、不协调、不完善、不配套。三是养老金水平认识问题。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应与企业拉平,误导了人们对此改革的担心和看法。其实,应该是制度统一,而不是养老金水平拉平。四是“两个尊严”问题。即法律的尊严与人的尊严,都应当在改革的过程中得到保障,而不是受到损伤或侵害。

    2.平衡问题:一是公务员未纳入问题。试点未将公务员同步纳入,普遍认为不公平,且易造成新的不公平、碎片化和官本位趋向。二是机构与人员分类问题。事业单位改革分类是难点。无论是“三大类”还是“小三类”,此分类法好像可以,其实也存在着问题。三是人员编制问题。事业单位用工有编内和编外、正式和临时之分,一般编内与编外人员比为4︰1,而高的则达1︰1,即互相之间差距过大。四是待遇下降问题。事业单位职工担心实行新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后,会出现待遇下降问题, 如要缴费、与企业拉平、地方或单位“粮票”无法纳入养老金。

    其中,改革最大的阻力来源于待遇降低与不公平的问题。首先,阻力之一是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实际从80-90%已经下降到50%。既然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无论在缴费设计还是在待遇计发方式等方面,其绝大部分内容与企业养老保险几乎别无二致,那么,养老金水平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政府承诺待遇不下降,但改革方案中没有明确改革后养老金水平是否变化的预测和承诺,只笼统地提到要建立职业年金,但没有任何具体细节和弥补措施,任凭改革点单位和不参加改革的事业单位凭空想象和任意猜测,试点省市参加改革的人人自危,人心恐慌,非试点省份事业单位人员预期暗淡,消极回应。其次,阻力之二是不公平的问题。事业单位养老金处于第二个台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与公务员相比,事业单位养老金要稍低一些,但此次改革试点却明显没有将公务员包括进来,并且公务员改革没有预期,这自然成为事业单位攀比的参照系,也是网民质疑最为严厉的一个焦点,这是事业单位感到不公平的原因之一;与企业相比,企业可以搞活,工资上不封顶,工效挂钩,尤其垄断性行业和企业的退休金要远远高于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退休金只是一个能“过得去”的平均数,一辈子都在平均线上,退休前不能向高收入企业看齐,退休后却要向低收入企业看齐,这是事业单位感到不公平的原因之二。

    (六)事业单位人事法规体系不健全

    公共人事管理的法制化是整个国家法制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人事管理立法进程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行政机关有《公务员法》,企业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唯独事业单位没有一套整体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

    三、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走向何处?

    (一)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指导原则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坚持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坚持全面推行与分行业实施相结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确保稳定,通过制度创新,配套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坚持“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16字方针。

    权责清晰。首先牵涉到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责权划分。目前事业单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将单位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比如公立医院看病难看病贵、义务教育学校择校乱收费;二是事业单位行政化趋势严重,很多单位还有行政级别,领导选任、人员考核完全套用政府系统的干部人事制度,与实际相脱节,并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政事分开的核心是划清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权力边界,分清决策权和执行权、生产权,要下放权限,让事业单位享有充分的人事自主权。

    分类科学。分类改革之所以推动艰难,还有另一个原因——未定性先分类。现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存量”的现实情况来分的,而不是从事业单位的属性来分的。事业单位本来就是围绕着公共利益来设立的,现在有些事业单位却变成了为政府财政减负、解包袱而成立。因此首先应该明确哪些是应该回归公共部门的。如果这个类分不好,那么下一步人事制度改革中的聘用合同就会性质不明。大体的类型有了,但是如何认定某个具体的单位到底属于哪一类,却并不容易。比如新闻出版单位,虽然有经营项目,但如果其主要职能是政府宣传,那是算公益类,还是经营类?再如一些行政附属单位,如统计、培训、信息服务等机构,有行政职能,也有经营项目,是回归政府体系,还是转为企业?这也是一个难题。

    机制灵活。强调人事制度要符合事业单位的特点。事业单位因其公益性的组织属性而显示出与政府、企业不同的鲜明特点。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强调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有较强的公益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和强制性。这就决定了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个单位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而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参与下、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进行。与政府相比,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从事的是知识性、技术性工作,有相对的独立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而且,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类型很多,很难想象将教授、医生、演员、运动员覆盖于一种考核评价制度之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应该“一事一法”,即每个单位都应有符合自己特点的人事法则。由于事业单位公益性的组织属性和灵活性特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无论是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选任、考核评价,还是工作人员聘用、考核,都要充分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具体特点。这就是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分类管理制度的含义所在。

    监管有力。即明确谁来监管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资产是国家的,资金出自公共财政,服务对象是公众。因此,政府和公众要对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监管。公共服务的产品质量要受百姓的监督;政府要监管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保值,并保证其用途的正确性和支出的有效性,还要对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监督,确保不违规违纪。

    (二)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无论是从人事制度改革自身,还是从事业单位的整体改革来观察,“科学分类”,都是改革的“命门”。分类最难,难在几乎所有的事业单位都不同程度地“沾了经营”。界定事业单位的合理范围是对事业单位进行大手术的前提。对现有事业单位分类恰当与否,决定着相应的配套政策能否有效制定和实施。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指导全国进行统一分类,让属于官方的归属官方,属于民间的回归民间。在分类基础上,有些应该剥离出去,部分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变成企业了,将来重点发展公益性事业单位。

    1.社会各方意见:分为三大类。根据目前的现实情况和社会各方的意见,我国的事业单位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目标是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目前一些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中一部分都具有行政执法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此类事业单位行政色彩浓重的,应该回到政府体系,人事制度回归公务员序列”;第二类是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革目标是逐步转为企业,走向市场;第三类是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改革目标是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加强政府监管。这一类事业单位量大面宽。即使是公益性的,也分纯公益和准公益。前者,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共卫生防疫等行业的事业单位,应由财政绝对包干;后者,如各大公立医院、大学等,则可以允许其运用市场化的机制来运作。但前提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以单纯盈利为目的,政府应严格约束、控制这个“度”。

    2.中编办《意见》:分为大三类、小三类。事业单位改革的主推者编办部门应对思路是化整为零,把事业单位分门别类改革成为各种类型的社会和经济组织。《意见》将现有的事业单位划分为三个大类: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然后再细分。

    一是对完全或基本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金融监管机构、执法监督机构等,《意见》提出,抓住2009年各地展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时机,逐步将之转为行政机构;今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目前,劳动部门中的劳动监察机构、建设系统的稽查部门、银监会(局)、电监会(局)、保监会(局)、证监会都是事业单位编制。

    二是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己经实现或经过相应调整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开发应用型科研机构、招待所等,《意见》提出这类单位应当逐步转为企业,并注销事业单位,核销事业编制。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管活动的事业单位。

    除去第一类和第二类,剩下约80%属于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真正事业单位,《意见》确定原则上只有这类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这些单位也要具体划分为三类,并各自按照新的管理体制运行。

    公益一类,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这类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予以保证,不开展经营活动,不收取服务费用;履行职能依法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能自主支配。

    公益二类,即提供公益服务并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等。这类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给予不同程度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提供公益服务取得的服务性收入,符合条件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发展,并依法纳税。

    公益三类,即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实行经费自理,自主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和相关经营活动。根据需要,政府购买其有关服务。

    实践中,50多年的变迁,使得各地事业单位并不容易如分类标准那样界定清楚,《公务员法》颁布以后,有些单位既有公务员,也有事业编制人员,界线进一步模糊。对此,《意见》也不急于求成,提出对目前难以确定类别的事业单位,可按其主要类别属性和发展方向先预定其类别,经过相应调整完全符合条件后,再确定其类别。

    鉴于分类直接决定了各事业单位和人员的今后命运,牵动各方神经。2008年12月份,中央编办副主任黄文平对各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要坚持“大统一、小特色”,工作方法要坚持“先易后难”。

    (三)进一步完善聘用制与岗位管理

        2010年事业单位将实行全员聘用制。下一步,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委任、聘任、选任等方式,将完全取代过去一枝独秀的“委任”制,这表明,事业单位领导选拔方式在科学性、民主性方面将有进步。但是,推行形式上的事业单位改革比较容易,要改变事业单位人员的身份观念、等级意识,真正实现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并不简单,很多单位改革只是“换汤不换药”。因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实施科学合理的严格意义上的聘用制和岗位管理。

    1.聘用制必须从制度上体现公平,做到“老人”、“新人”一视同仁。目前,“老人”“新人” 管理不一、待遇不一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老人”对既得利益的保守心理在作怪,另一方面也由于事业单位各种改革措施不到位,单位在用人的编制、成本等方面有一些实际困难。推行聘用制与岗位管理的目的,在于打破计划体制下的终身制,从制度上搞活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新人”与“老人”的划分只是改革过渡时期的暂时现象,随着改革的发展和时间的流逝,“老人”终将退出历史舞台,“新人”终将接替“老人”成为单位的主体或骨干,单位用人也都将采用聘用制。因此,要想使单位事业后继有人,使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后继有人,必须保护和培养“新人”,尽量做到“老人”、“新人”一视同仁。

    2. 下放岗位管理权限,实施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应该属于单位的内部管理,而不应该由上级部门来操控。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正在推行岗位设置工作。由于事业单位行业众多,情况复杂,尤其是大量基层事业单位,由于改革进程不一,进行岗位设置仍面临不少困难。作为实施岗位设置主体的事业单位为使设置工作顺利,应当进行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通过工作分析,细化每一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为管理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打下坚实基础,克服职责交叉、相互推诿弊端;通过岗位评价衡量出不同部门和岗位在单位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为岗位工资提供基础,消除身份工资、职务工资和随意的职务系数工资带来的不公平;通过竞争上岗,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才。

    (四)淡化编制管理,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越来越不适应公共事业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对事业编制管理过细。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背景下,事业编制仍然受到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称比例、进人指标乃至考试程序仍然都在编制部门或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严格管理之下,事业单位缺乏编制管理自主权。二是编制管理手段单一。长期以来,我们对事业编制,管理上都一直沿用单一的行政手段,审议、批准、审核、控制是最基本的方法,成本核算、预算约束、绩效管理等经济手段在编制管理上的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也没有紧密结合起来。

    编制,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编制规模的扩大,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事业单位的发展速度,编制内用人备受束缚,一用就“死”,用人自主权难以落实。所以现在很多单位即使有编制也不用,而喜欢用聘用合同制,这折射出事业单位的客观需求和编外用人的大势所趋。既然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是“全员聘任”,就应该打破“编制”的束缚,取消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真正地“按事设岗、按岗聘人”,通过财政控制,让单位根据‘事’与‘费’自主决定人员多少”。当真正有社会需要时,还应该允许多设岗、多聘人。

    应淡化编制,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社会功能来确定财政定额或定项补助的范围,并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经费供给渠道,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要遵循“低成本,高效率”的市场化资源配置原则,建立投入与产出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强化对经费运作的监控,提高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在事业单位目标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设置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核指标,对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高的单位予以奖励,即适当追加工资总量,财政性资金使作效益低的单位,要予以制约,核减其工资总量。

    (五)加快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体方案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如何切实解决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是大家十分关注和期待的。

    1.严格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实施绩效工资的前提。从目前各地义务教育学校执行情况来看,有的地方并没有真正清理规范义务教育学校的津贴补贴,这种做法有可能导致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流于形式。严格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这是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前提。治标必须先治本。“开前门、必须先关后门”。因此,我们可借鉴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的有益做法,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津贴补贴的项目、水平、发放办法及资金来源等进行全面清理。在清理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对津贴补贴进行规范,合理确定津贴补贴项目、水平和资金来源。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财政、人事和监察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工作很难真正完成。

    2.建立分类分级财政保障体制——实施绩效工资的保证。目前,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财政困难,那么下一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又该如何保障?其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如何解决?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由多级政府共同承担的绩效工资来源机制。绩效工资相关政策规定,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保障,省级财政统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财力薄弱地区给予适当补助。但是,这一政策实施起来难度很大,这也是义务教育学校绩效为什么至今仍然难以到位的主要原因。基本公共服务财政必须全部买单,我们不能再出台一些政府请客,单位买单的政策。

    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按单位类型不同,分别由财政和事业单位负担。财政保障多少?依据是什么?事业单位自身如何负担?哪一些创收可以参与分配?多大比例可以分配?如何避免单位负担与分配监管的两难境地?如何避免其他公共服务高消费?如何处理管住与调动积极性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的实施将流于形式。

    3.构建科学合理绩效管理制度——实施绩效工资的重点。绩效工资主要体现职工的实绩和贡献,是在对职工进行严格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发放的一种工资形式。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易于操作的绩效管理制度是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现在,很多学校因为绩效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绩效工资发放矛盾重重。因此,应根据行业特点、岗位职责、拨款来源渠道的不同,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符合行业和岗位特点的绩效考核和评估体系,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推进就显得至关重要。应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制定各类事业单位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类逐步实施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在考核过程中应把社会效益和公共服务放在第一位,促进公益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各主管部门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以公共服务质量绩效考核作为核定总量的主要依据,类似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适时调整绩效工资总量和财政拨款。构建科学的量化的KPI指标体系并进行随时监测。科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指挥棒。绩效工资改革考核办法的公平性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服务水准,要制定一个公平和公正的考核和评估办法,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并将整个政策的执行置于公正、公开、透明的监督环境中。

    4.科学核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实施绩效工资的关键。目前,许多省市的人事、财政部门简单地按照“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乘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总人数”的方式将绩效工资总额划拨给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再依此类推划拨给各个学校,不同学校的特点和绩效无从体现。下一步,其他类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更是一个大难题,这直接关系到绩效工资改革的成败。

    事业单位是提供公益服务的社会组织,是由国有资产举办,国有资产创收收入的分配不能由各单位自己定,挣多少钱,不等于就可以发多少钱。为了既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又不挫伤部分事业单位创收积极性,必须分类分级的开放式的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总量与公务员地区性津贴大体持平,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平均水平、财政支持的能力、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服务费用或是经营性收入,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成为职工绩效工资总量的一部分来源,可采取疏而不堵的办法。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在绩效工资管理中应该采取和市场化机制紧密结合的分配方法。定期公布各类人员的工资水平指导价。分类逐步实施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动态调整绩效工资总量。

    5. 统筹各类人员的收入分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目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分步实施,导致各类人员绩效工资的不平衡,引发许多矛盾。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拉开了与非义务教育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的差距,形成了其他教师与义务教育教师的攀比;卫生行业绩效工资实施,也可能带来不同类型医院医生绩效工资的不平衡;公共服务单位绩效工资参照公务员规范后的津补贴确定,由于公务员津补贴规范尚未到位,导致不同区域教师或医生绩效工资的不平衡;绩效工资不纳入退休费基数,导致事业单位退休替代率太低,在职与退休人员待遇的不平衡。等等。因此,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体方案的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各类人员的收入分配问题。应从收入分配理论与现阶段实际,改革发展方向与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分配政策的连续性与历史形成的分配关系等多方面统筹考虑,使绩效工资改革平稳顺利推进。

    (六)审慎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建立统一养老保险制度与事业单位改革“三个联动”

    1. 建立统一养老保险制度与事业单位改革“三个联动”。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可分为“分立模式”和“统一模式”。在分立模式中,不仅公务员社保制度是单独设立的,而且其他群体也往往是独立的,全国社保制度呈“碎片化”状态;由于历史渊源和路径依赖等原因,欧洲大陆各国社保制度几乎均为碎片化制度,并尤以法国为典型。法国式“碎片化”制度的教训显示,多种退休制度必然引起攀比,改革必然遭到反对,时间越久,待遇差距越大,福利刚性越大,改革越困难,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法国最近十几年尤其是仅几年来的社会动荡、社会骚乱、街头政治等全国范围的群体性事件,一多半都是有社保制度“碎片化”造成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社保制度的一个规律。相比之下,美国公务员采取的统一制度,而且全国只有一个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优势是,尽管其退休金替代率比法国低一半,但从未由其引发过一次全国范围的社会运动的记录,并有利于促进全国大市场的形成,好处很多。
      我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统一参加养老保险改革,这是大势所趋;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保制度,这是全民福祉的必然要求。尽管目前我国退休制度已形成碎片化趋势,但是,中央改革的目标和蓝图已越来越明晰: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要“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既然国外有教训,中央的部署已经十分明确,那么,要想落实中央的改革部署,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的任务,像目前这样将事业单位分成三六九等的试点改革是难以想象的,相反,只有采取一揽子和一次性的改革策略,才是走向统一制度、完成改革重任、避免法国悲剧的唯一成功之路。
      与其长痛,不如短痛。事业单位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三个“联动”。所谓“三个联动”,一是事业单位与公务员改革一起行动,以避免互相攀比,相互掣肘,左顾右盼。作为公共部门,不要在养老保险制度上再人为分出三六九等;二是事业单位的三个类别一起改革,在养老保险上也不应再次分出三六九等;三是事业单位改革与建立职业年金一起进行,以弥补参加改革后降低的那部分,旨在给出预期,减少阻力,维持生活水平尽量不要降低,给所有人一个“定心丸”。事业单位大多属于文化、教育、科技部门,知识分子比较集中;公务员改革事关国家机器运转效率,因此,公共部门改革应慎重,应经过严密论证,要事先拿出一个“三个联动”的一揽子设计,要有良好和明晰的预期。
       “基本”统一,“补充”分类。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与企业、机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体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公平性、统一性与完整性;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即职业年金制度)应体现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差异性和效率性。要特别说明的是,制度统一并不是待遇水平等同,关键在个人的缴费基数。

    待遇同步,政策配套。事业单位保险制度改革与规范补贴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同步,保险缴费与绩效工资同步,补充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制度)与基本养老保险同步,中人过渡办法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当完整而不残缺,并须与事业单位其他制度改革统筹考虑、配套进行,单科独进很难取得改革成效。

    2. 审慎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都是大势所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应当推行,但鉴其问题太多,应在调查研究、系统论证、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谨慎、稳妥、有效地推进。

    第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应放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后,特别是放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后一段时间再推进实质性的试点比较适宜。事业单位的不同分类决定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导向、原则和路径选择。如果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分步改革的具体方案不能确定,就先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制定的政策必然欠缺可行性。工资制度改革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础,相互之间有很强的联动性,养老保险改革放在工资制度改革之后更为妥当。

    第二,改革方案应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在这方面,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建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这一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设立必要的民主讨论和审议通过程序,充分听取事业单位职工群众和工会组织的意见,取得广泛的社会共识,以保证改革方案顺利推行。

    第三,政策信息公开,加强舆论引导。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这一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上,应尽可能将决策的过程向全社会公开,针对公众可能产生的疑虑释疑解惑,做好舆论引导和政策解读工作,以免误读误判,引发不必要的社会震荡。

    第四,养老金制度对于人才的流向和队伍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不是“甩包袱”,制度的制定和设计应有利于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团结和稳定大多数知识分子,留住高层次人才,因此,其养老金水平不宜降低。

    (七)加快出台《事业单位管理条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正在制定之中。这一条例在人事部时期已经开始起草,2007年大部制改革后,此项工作移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目前,这一条例正在国务院法制办征求意见。据悉,这一条例将于未来一至两年内出台,并逐步完善。这是一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行政法规,它立足于确定基本制度、规范基本环节、解决基本问题,将为建立系统性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奠定坚实基础。按照岗位管理的要求,条例将逐步制定和完善贯穿于人员“进、管、出”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考核、培训、奖惩、工资福利、退休、人事争议等等。目前来看,关键在于配套政策。比如健全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人员流动相关的社保接转、档案管理等多方面政策。虽然条例出台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轮廓渐明,最大的亮点就是实行聘用合同制和职业年金制。

    《条例》的必须明确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明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法律地位,通过法律来确保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公务员明确为从事国家公务、行使国家权力。事业单位人员的法律地位基本上来说应该列为公职人员的范围。明确了身份界定,就明确了管理办法,公务员行政色彩更多,事业单位专业特点更强。因此条例要明确建立符合各类人才不同成长规律的管理办法。其次,要充分落实单位的用人自主权。立法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充分落实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界定好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职责。现在因为无法可依,大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用人自主权的问题,有的管得很宽,有的管得很死。其中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行政化,受控于政府直接隶属部门,根本没有自主权。反过来说,因为没有法,事业单位在行使自主权的时候也不知道该行使什么样的自主权,所以就产生了许多违法现象。落实自主权并不等于私有化、民营化、个人化,公共部门必须接受国家监管,这就是政府提到的“管办分离”。所以落实自主权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符合管人的规律、单位发展的规律和特定的规律;一方面就是要界定什么能管,什么是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来管。

     

    作者单位: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机构编制研究会副会长;岳颖,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薪酬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后。


    本报记者 李 燕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中提出了12项重大人才工程,气势恢宏,引人关注。本报记者就这12项重大人才工程的有关问题,专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12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可分为创新型工程、小康类工程、战略储备类工程三个层面

    记者:12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涉及面很宽,其分布有什么特别考虑,其着眼点是什么?

    吴江:按照中央领导的“少而精和务求实效”的要求,《人才规划纲要》设计了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大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的考虑:一是创新类工程(5个)。着眼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国家整体实力,特别是着眼于提高人才竞争力,设计了“创新2020”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振兴计划。二是小康类工程(5个)。着眼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特别是着眼于解决人才分布结构问题,设计了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文化艺术名家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三是战略储备类工程(2个)。着眼于提高人才未来竞争力,设计了“华夏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这些工程涵盖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面,并与已有人才项目相衔接,做到每个工程目标明确、任务明确、效果明确,可操作、可监测、可评估。实施这些工程能够引领整个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国人才竞争力在某些领域进入世界前列;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生重大影响,有力地拉动科学发展;同时,对人才自身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12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对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是建设人才强国的“排头兵”

        记者:这12项重大人才工程的提出,堪称人才工作大手笔,这12项重大人才工程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对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吴江:这12项重大人才工程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发挥影响全局、牵动全局的重大作用,是建设人才强国的第一批“排头兵”。

    一是体现了中央优先投入的指导思想。通过提供专项经费,所在单位提供配套经费,支持高端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项目创新平台建设、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优先支持创新团队参与重大计划、创新工程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通过强力的经费支持和系统的政策扶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体现了人才资源开发的协同合力。重大人才工程包括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涉及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环节,不可能靠哪一个部门单独完成,必须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要注重发挥人才工作部门的职能作用,更要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

    三是体现人才工作的整体效益。树立和落实“以用为本”的人才工作理念,把培养、引进、使用融为一体,把发展人才、实现人才价值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努力提高人才工作整体效益。使用与培养相结合,强化培养功能。实行“大师+团队”的组织模式,做到以才带才、以才育才。引进与使用一体化,创建高端平台。以开放视野、竞争意识,把重大人才工程作为吸引、凝聚海内外领军人才的高端平台。支持创新创业创优,激发人才活力。

    四是体现人才工程的示范作用。充分考虑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带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各级实施一大批特色鲜明、影响带动力强的创新工程,形成点面结合、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局面。对于适合同步推进的人才工程,坚持配套联动,一体化推进,形成上下贯通的制度体系。

    五是体现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辐射效应。重大人才工程不仅是发展人才的重要载体,而且是直接联系人才、服务人才的重要渠道,把各级各类人才紧密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通过隆重表彰,给予高层次人才崇高荣誉,组织高级专家休假、举办研讨班、新春茶话会等,并通过座谈、走访、决策咨询、征求意见等形式,加强与高层次人才的联系。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主要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宣传人才工程的政策措施,深入宣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创优业绩与风采,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支持创新、竞相创新的良好风尚,营造“四个尊重”的浓厚氛围。

    实施人才工程可以起到创新、示范和引领作用,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

    记者:以人才工程推动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人才工作的一大特色和经验。这些年来,我国实施了一些人才工程,如百千万人才工程。您认为这些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有哪些有益的经验?

    吴江:人才工程的实施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创新作用、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实施人才工程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人才发展要集中利用有限资源,实行重点突破,从而带动整体发展。没有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就缺乏有力的抓手。实施人才工程是许多国家打造人才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经验。美国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人才竞争力计划”,要“造就21世纪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日本制定了《创新25战略》,提出“培养世界顶级研究人员”、“培养与确保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人才”,并在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今后50年内力争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加拿大实施“首席研究员计划”,面向全球吸引顶尖级研究学者。韩国确立“技术立国战略”,制定了“21世纪精英工程”。印度制定“软件兴国战略”,提出实施“百万软件人才工程”。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了一批人才工程,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原人事部的“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为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谈到经验,我认为有以下这些:一是必须按需设计工程,紧紧扣住服务发展这个主题。要有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对现状的可行分析,对投入和产出的评估,对实施工作主体的能力建设等。

    二是必须按科学规律办事。要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人才成长和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绝对量化和固化。把工程作为一个人才资源升值的孵化器,既要重视内部效益,更要注重外部升值效益。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看工程的事项,更要看人才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人才的价值是否真正得到体现,创造的劳动成果是否得到承认和回报。

    四是要重实效不做虚功。不能搞人才政绩工程,不能满足领导的好恶。反对好大喜功,浪费国家资金。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人才工程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

    记者:12项重大人才工程规模宏大,您认为要实施好这些工程,特别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如何做才能使这些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吴江:要使这些真正取得实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要创新,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确定对重大人才工程的监测指标或要素,对重大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建立规划纲要监测结果定期报告制度,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监测,确保完成约束性目标和主要目标任务。实施情况评估应包括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进行中后期评估,都应制定评估方案,在方案中应明确评估的目标、对象、内容、工作步骤和评估的组织方式。中期评估主要是对中期目标实现的进度,特别是对约束性指标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客观判断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对规划相关内容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和修订等。对欠账大的目标任务,要加大工作力度,进行定期检查,保障规划纲要各项任务的完成。后期评估主要是对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发展目标、体制机制和政策、重大工程实施和落实情况进行评估,为制定下一个规划提供依据。

    根据任务分解,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及完成任务的主要措施办法。分解目标责任,逐项具体落实。以目标管理为工作重点,落实报告制度,强化责任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来源:《中国人事报》2010-7-21


    中央直属机关“新时代?新女性?新知识”大讲堂开讲 

        新华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葛素表)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妇女组织建设,中央直属机关妇女工作委员会、中央直属机关工会女职工委员联合举办了“新时代?新女性?新知识”大讲堂。7月23日,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主讲的“建设人才强国和女性人才开发”知识讲座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拉开了大讲堂序幕。

        吴江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妇女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女性人才治国理政能力逐步提升,妇女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不断增大,但是在受教育和政治参与度上与男性有着明显差距。

        吴江认为,由于女性人才和男性人才在选拔和使用上的差距拉大,造成女性人才挤压和浪费严重。虽然女性的受教育和就业程度和男性的差距在缩小,但女科学家和女企业家的人数却没有相应提高。另外,女性人才在使用上结构严重失衡,歧视女性现象仍然存在,高层次和高素质的女性人才短缺,对整体人才队伍的合理布局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一些知识密集型行业中,女性从业者的数量明显低于男性。

        研究表明,女性人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倍增效应。吴江指出,我国正在形成协同开发女性人才的新格局,包括完善女性人才能力开发机制和完善女性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吴江建议,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要特别倡导包容性增长,对于女性人才发展来说,关键是要消除女性歧视。

        中直机关妇工委委员、中直机关各单位机关妇工委、工会女工委负责同志和妇女干部、职工代表200多人聆听讲座。中直机关妇工委主任、中直机关工会联合会副主席崔钦华主持讲座。她说,“大讲堂”系列讲座是按照全国妇联的要求,在中直机关努力营造关爱妇女、服务妇女、支持妇女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中直机关建立学习型妇女组织,努力建设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坚强阵地和深受妇女群众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

        崔钦华说,“新时代?新女性?新知识”大讲堂的第二讲“女性职业压力和心理调试”和第三讲“女性审美与摄影技术”将分别于9月份和10月份举行。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7月23日


    导读:近日,我国发布了《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我国未来十年的人才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第一个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作为这份纲领性文件的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近日接受媒体采访,对这份人才发展纲要进行了深入讨论。

       立足未来10年、着眼于未来40年的规划

      “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人才目标,在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看来,体现了我国人才工作的大战略、大气魄。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口中文盲占80%,科技工作者只有数万人,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1.14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686万人,居世界第一。从规模上看,我国已是世界人力资源大国。而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当中国走过30年改革开放,站在丰硕成果之上的中国人也看到,以低成本劳动力为核心要素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面对金融危机的极度挑战。“下一个10年,中国该怎么走?”《纲要》做出了回答,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吴江说,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的规划,立足未来10年,着眼于未来40年,是中国逐步由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关键步伐。

      未来10年,6支人才队伍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吴江认为,《纲要》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大人才观。“不是为少数人制定,而是惠及13亿人,激发全民成才志向,创造人人成才条件。”

      《纲要》提出,要统筹推进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6支人才队伍的建设。吴江认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6支人才队伍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将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列入任务表,这是《纲要》的突出亮点,这既是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也是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纲要》提出,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00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吴江表示,在人才资源匮乏的农村,一个人才往往会给整个村庄带来巨变,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而对于《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吴江表示,适应中国城市化不断发展的需要,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纲要》作为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人才规划纲要,有很多新的政策、新的思路及新的提法。”吴江认为,“大创新”是《纲要》的第三个特点。“《纲要》涉及社会各层面,需要大量制度创新,推动人才搞活,推动人才迸发创造活力。”而这种创新,在《纲要》中随处可见。比如,《规划》提出要取消高校、医院的行政级别,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些意义非同寻常。

       从观念到行动,从思想到显示,吴江认为,《纲要》提出的所有战略,是个大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实施。而《纲要》提出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等。《纲要》还提出10项重大政策: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所有这些都写得很实,将成为全国人才工作的抓手。

      作为未来十年国家人才建设蓝本,《纲要》勾勒了一个发展路线,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显然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吴江说,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人才资源大国,在规模上占有优势,但要获得人才比较优势,光靠规模是不行的,必须提高创新能力。而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创新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足,而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社会、企业、教育都需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其次,要创造一个人人能创新的制度环境,让科研人员能潜心研究,让教育工作者能创新教育。第三,要体现“以用为本”。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全社会动员起来,激发创新能力。

      完善绿卡制度,面向全世界“吸才”

      就在《纲要》发布前后,关于中国新一股移民潮的报道正在舆论中形成一个焦点。南方一家知名媒体援引社科院报告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移民输出国”。一组数字更多地被人们所关注: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目前已经超过150万,而回国的人数约为50万,“归留比”继续维持在1∶2的水平。

      解读这组数字,吴江说,随着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也日渐全球化,人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世界人才的“环流”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所以,面对人才外流,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要坚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其次,要加强人才安全工作,树立人才安全意识。对于重点、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创新的领导人物和要害部门人才,强调有序流动,规范程序。建好人才库,保护好人才。同时,要创造好的人才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纲要》就提出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包括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和措施。“我们讲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其实最留人的是事业。中国现在有这样的优势。”吴江说。

      而海外高层次人才,自然不局限于留学人员,也包括外国专家、学者等。吴江介绍,很多国家通过移民和其他方式补充自己的人才,而中国现在还停留在吸引本土人才,所以《纲要》里提到要完善绿卡制度,即外国人的居留制度,要加大探索实行移民,面向全世界吸引人才。

      再过十年,今年等待走进大学校门的年轻人将成长为各个领域的精英、骨干,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活跃、有序、开阔、开放的成长舞台,机遇和挑战中,他们将塑造一个更加富强、有力的中国。

    来源: 东莞AA人才网


    ——专访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副主席吴江

    本报记者 赵振宇

      国际行政科学学会(IIAS)第28届国际行政科学大会于2010年7月12日至17日在印尼巴厘岛召开,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位官员和学者参加会议。会议期间,学会进行了新一届(2010年-2013年)学会领导选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成功当选学会副主席。

      国际行政科学学会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它和中国政府有着怎样的关系?学会现在关注哪些话题?未来的工作重点又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对吴江院长进行了专访。

      记者:首先恭喜您成功当选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副主席。很多国人对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并不熟悉,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情况吗?

      吴江:国际行政科学学会成立于1930年,是目前国际行政科学领域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国际学术组织。为有力推动行政科学的发展,该组织吸纳国家会员和团体会员,是一个官员与学者结合非常紧密的机构,其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其官方刊物《国际行政科学评论》是国际行政科学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之一。

      记者:我国什么时候加入了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又在学会当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吴江: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原人事部代表中国政府以国家会员身份加入学会,同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加入团体会员。入会不久,原人事部有关领导开始担任学会领导,蒋冠庄、徐颂陶、戴光前副部长都曾任学会副主席。国际行政科学学会是我们参与行政科学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最重要的平台,长期以来,我们积极履行国家会员义务,努力发挥副主席作用,不断加大与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的交流合作力度,利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这个交流平台,了解国际行政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学习借鉴其他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也积极组织我国行政学界参与该组织的学术研讨活动,宣传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成果。

      近几年,我们利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这一平台,在国际行政科学交流合作领域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与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的双边与多边沟通,提高我国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决策中的影响力;二是坚持每年组建专家团参加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年会,开展学术交流,密切跟踪国际行政科学领域最新成果,努力争取更多宣传中国行政改革与研究成果的机会;三是努力发挥学会副主席作用,适时牵头举办亚洲地区行政改革研讨会,并以此为基础,在国际行政科学年会上举办亚洲专场研讨会;四是在2009年,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与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签署协议,合作出版其官方学术期刊——《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深化我国与国际行政科学界的学术交流。通过这些交流合作活动,我们与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建立起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中的地位,提升了国际行政科学学界对我国行政改革成就和行政科学研究能力的认可度。取得这些成就与我国行政学界广大专家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记者:近年来,国际行政科学学会比较关注哪些问题?

      吴江: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的宗旨是:“推动行政科学发展,促进行政机构优化和更好运转,改进行政管理方法与技术,实现国际公共管理的进步。”因此,国际行政科学学会不仅关注行政科学理论的发展、也关注各国行政实践的发展、同时还关注行政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与转化。近年来,由于公共行政环境的变化,国际公共行政科学领域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反思日益全面与深入。尤其是面对全球性公共危机频发、政府能力不足与公共性缺失、公众与各类社会主体迅速成长的客观现实,政府职能配置与角色定位、政府与公务员能力建设、政府治理结构与模式调整再次成为国际行政科学领域的关注热点,以此同时,国际行政科学领域对政府绩效管理、行政工具与技术创新的关注依然热度不减,对社会文化影响行政发展的关注持续升温。这在最近几年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年会的选题上都有明显反应。如2009年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年的主题是“国家建设的历史与未来:公共行政、公务员和公共财政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2010年年会的主题是“面临新形势的公共行政——限制性、创新性和持续性”。

      正是在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关注与研讨中,国际行政科学领域形成了一些对后新公共管理时期行政改革具有较强指导作用的理论观点:如,在政府职能配置与角色定位方面,政府要强化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保证社会公平、维护发展环境等方面的职责,要促进社会融合和促使各类主体达成共同使命的领导者、参与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各类主体的合作伙伴和支持者、合作与协作集体中的行为激励者与约束者。在政府与公务员能力建设方面,政府应加强战略规划与预防干预能力、应变与创新能力、社会动员与领导能力、规范与规则供应能力,公务员应加强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业务处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在完善治理结构方面,要促进包括国际组织在内的各主体的广泛参与、优化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协商机制。在政府绩效管理方面,要以公众满意度为重要参照,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追求整体协同绩效。在行政工具与技术创新方面,要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立管理与服务规范与标准体系。在社会文化对行政发展影响方面,要充分重视文化差异对公众满意度的影响,有效提高政府回应性的质量与水平。

      记者:中国的专家学者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吴江: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行政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源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行政改革的实践与理论,已经引起了各国官员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2006年,我部首次组建由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国际行政科学年会,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行政改革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这不仅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也得到学会主席和总干事的高度肯定。

      此后,我部以国家会员身份,组织、支持和推荐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家学者参与到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的交流合作中来。今年,我国有来自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28届大会,其中,有6人次在主题大会和分议题研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或点评。

      正是这些专家学者,在与国际同行交流与研讨的过程中,推介了我国行政改革的成就与经验,展示了我国行政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成果,促使国际同行增进了对我国行政改革实践与理论的认识与了解,扩大了我国专家学者在国际行政科学活动中的影响力,并将其他国家行政改革的实践与理论及时介绍给了我国的行政实践与研究领域。

      记者:您当选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副主席后,对未来的工作有哪些设想?

      吴江:我国为推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得到了学会主席、总干事及执委们的高度肯定,我竞选学会副主席十分顺利,得到了各方的广泛支持。竞选成功后,我们与主席、总干事以及其他执委会成员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与国际行政科学学会新一届领导层成员的相互了解,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为进一步发挥副主席作用、提高我国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做好这样几件事:

      首先,进一步发挥好学会国家会员的作用。充分利用国际行政学学会这一学术交流平台,积极组织我国专家参与学会活动,推动我国行政学界与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开展规范持续的学术交流与互动,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行政科学领域的影响。

      其次,积极履行学会副主席职责。努力建立一种持续稳定的机制,打造区域性行政实践与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有效推动区域性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如,我们明年将要与有关方面合作,在我国牵头举办亚太地区行政改革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的有关人员以及亚太地区行政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有关部门的人员与会。

    最后,继续抓好《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的编译、出版与发行工作,不断扩大中文版的影响与发行数量,使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行政实践与研究领域使用和能阅读中文的相关人员能更好地分享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的学术资源和国际行政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也据此进一步增进其对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的了解与认识,有效扩大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的影响。

    来源:《中国人事报》2010-08-11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规划纲要》,绘制了中国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国人才发展事业已经步入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新时代。

    /本刊记者   齐殿斌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科学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重大举措,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如何全面而深刻地解读和诠释《人才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特别是其中的新思想、新政策?近日,本刊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吴江认为,《人才规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第一个国家人才发展的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我国人才发展现状的清醒估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绘制了中国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标志着我国人才发展事业已经步入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新时代,也预示着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深刻理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吴江表示,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把人才工作、人才地位和人才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并全面、科学地阐述了“第一 资源”的深刻内涵以及本质特征,为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吴江认为,两个“第一”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实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其内涵是把人才资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种资源的首要位置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把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确立人才资源开发相对于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开发的优先位置。

             吴江从三个方面对“第一资源”进行了阐释:

    第一,从大国走向强国,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大而不强,是我们经济、科技和人才发展的一个“软肋”规划提出未来10 年我国要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比西方发达国家拥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说人才是第一资惊,就是要奋起追赶,缩小差距,发挥好我们的竞争比较优势,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第二,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了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火车头之一, 却没有成为全球化产业链中主要利润的获得者。 究其原因,是这种高能耗、高污染、高出口、高投资基建、低附加值、低价劳动力、低端产业增长为主的“中国制造”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要改变这种状况,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  “中国创造”的跨越, 这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也是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

    第三, 从“人口红利”走向“人才红利”,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目前,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人口红利”阶段。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然而“人口红利”并不是永久性的增长因素,相反由于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投资型拉动经济 走上人才型拉动经济之路,让“人口红利”提升为“人才红利”。即从依靠人口数量、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红利”转向依靠人口质量、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红利”。这是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把握人才概念新内涵

    谈人才,首先应该把握人才概念的内涵。《人才规划纲要》提出,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个人才的概念, 体现了人才思想的又一次突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对什么是人才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吴江认为,人才概念的新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性,“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二是价值性, 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产生新增价值,对社会作出贡献。三是时代性,提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 突出了时代性特征。也就是说,谈人才不能脱离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在外延上, 人才新概念清晰界定了人才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即人才包含在人力资源中,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和贡献较大的部分,也是人力资本的专业化标志。”

    “大人才观”是人才概念新定义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人人都能成才,凡是劳动者, 只要有创造性劳动都能成才。人才的范围不再为少数精英者所专有,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吴江认为, 在“激发全民成才志向”的指引下,一定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人才规划纲要》的基本战略定位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我国未来 10 年必须下大决心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赢得发展战略的主动权。

    吴江认为,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既是形成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建设人才强国对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只有走服务科学发展之路,人才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和提升;也只有走服务科学发展之路,人才自身的发展才能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只有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实现科学发展才有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只有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才能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发展才能获得不竭动力。

    其次,我国未来10年必须下大决心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赢得发展战略的主动权。人才战略已不再被作为权宜之计,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谋求国家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首要战略。

    再次,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进入一个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的新阶段。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升级成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引擎,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更高教育和技能水平的劳动者。因此,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其内涵是把人才资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种资源的首要位置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坚持以“两高人才”为重点

    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把握时代发展前沿、引导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关键变量。吴江认为,未来10年我们必须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人才规划纲要》在论述人才队伍发展战略时,特别强调“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这对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把握时代发展前沿、引导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关键变量。”吴江分析说,当前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多方面表现出人才资源规模庞大与水平不高的矛盾现象,突出表现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国际一流人才严重匮乏;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比重高,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少,高层次人才创业少;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但整体培养水平不高;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大幅度上升,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回国少。2020 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新要求,必须形成一支在数量、水平和结构上可以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下、满足国家创新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为此,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涌现提供源头活水。二是要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制度。三是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四是要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五是实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六是要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以用为本”是人才理念的重大创新

    吴江认为,要统筹协调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他指出,统筹协调是未来10年人才开发的基本方法,核心是整体统一推进,重点分类指导,实现协调发展。

    “以用为本”的提出,是人才思想的一个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人才的成长规律,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吴江认为,“以用为本”的人才理念,不仅是一场观念的革新,更重要的是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改善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制度,使得不拘一格识才选才,各类人才各显其能、各尽其用成为现实。

    “以用为本”是人才思想的一次重大创新。吴江说,纵览《人才规划纲要》“以用为本”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资源重要价值和作用的深刻理解与自觉把握。“以用为本”强调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发挥人才作用,就是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要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

    “以用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它来源于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他们是相辅相成、连为一体的互动关系。人才发展服务于科学发展,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基本依据就是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强调人的需要。每项事业的发展,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要。

    吴江表示,只有正确树立“人才发展服务于科学发展”这样一个观念,才能激发人才的斗志,才能让每一个人才在为社会作出贡献上去努力,才能让每个用人单位在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有目标。

    “以用为本”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点。基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强国战略将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有效用好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并以此为支点,撬动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多点聚焦,合力突围的机制建设格局。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处理好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关系,围绕人才有效使用,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完善、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

    如何做到“以用为本”?吴江认为,“用”有三层涵义:首先是根据每个人才的特点,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让人才有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空间;其次是给予人才关爱与支持,为其创造良好环境,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自由创新创造事再次是根据人才的业绩和贡献,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待遇,做到“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

     

    “以用为本”就是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要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

     

    重视《人才规划纲要》的实施管理

    《人才规划纲要》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环节,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吴江认为,针对当前我国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重规划、轻实施,战略管理虎头蛇尾,重局部、轻整体,战略管理整合性差等问题,必须树立战略管理理念,不仅要重视人才规划纲要的制定,更应重视人才规划纲要的实施管理。

    要明晰各层级战略目标,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人才发展战略目标需要分解为适合各地各层级的具体目标和区域目标。因此,各省区市、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以《人才规划纲要》为指导,根据实际,编制地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人才发展规划,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要明确战略实施主体,完善人才规划的责任体系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坚持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综合职能建设;要积极引导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要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效果。一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及时出台与人才规划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二是形成多元化的人才技入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营造实施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四是加强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建设。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加强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估,实现人才发展绩效化管理。一是要根据规划目标制定监测统计指标体系。二是建立规划纲要监测结果定期报告制度。三是建立规划实施跟踪系统和评估制度。四是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分解目标责任,逐项具体落实。

     

    (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研究员,搏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副主席、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机构编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等。历任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党建读物出版社副总编辑,国家行政 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务部主任等职。)

    来源:中华英才2010.07.16


    人才发展必须坚持以用为本,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这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对科学人才观的精辟概括,也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只有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

        坚持以用为本是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理念

        实现科学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而资源不仅在与拥有多少,更重要的是如何开发和使用。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是强国之根本,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以用为本的人才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

        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的理念,是强国富民的需要,也是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才作用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其中包括社会的需要、群体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等等。人才的使用过程就是力求实现对需要的满足的过程。每个人对需要的满足都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自己通过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的自我满足;其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互相交换其活动和结果,从而达到各自的需要的满足,这是人们的互相满足。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的自我满足就越是带有群体的、社会的性质,而人的互相满足作为交往的产物显然更是社会的活动、社会的关系。

        人才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和贡献中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有可能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让智力活动、创造性活动在人的活动效率的天平上越来越有份量。这种历史性的变化的社会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同量劳动产品的劳动时间的节约。

        可以说人类的每一进步都是人才发挥作用的进步,都是由人才提高了的使用效率带来的,它是名符其实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看不见的手”。诚然,人才在使用中追求的并不是效率本身,而是使用的目的或被确定为目的的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才以用为本就是以人才使用为目标,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解决人才总体不够用、相当一部分不适用和没被用的状况。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主要都得靠现有的人才,建设人才资源强国也要靠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因此,人才工作的核心是要把现有人才用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坚持以用为本必须改革不适应的人才体制机制障碍

    人才使用问题,归根到底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其典型表现是:人才发展政策的多点聚焦、系统协同能力不足,存在明显的碎片化、孤立化现象;人才发展政策的定位不准、具体化和科学化程度不高、激励功能有限,存在明显的内卷化、无效化现象。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人才单位和部门所有现象仍然存在,人才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发达,市场对人才配置的基础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协同行政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官本位”、行政化倾向仍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的、符合各类人才特色的评价与激励制度体系,人才评价与激励的业绩、贡献和能力导向作用不足,进而使得发展需求导向作用不足;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人事制度的兼容性不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人才引进功利性明显,对其基本权益、基本需求和基本保障力度不足,因此,使用在人才发展中的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人才流动不畅,人才培养规模扩大迅速但整体培养水平不高,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人才引力不足,非公组织对人才引力不足,企业难以成为创新主体,最终导致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缺乏互动,高层次人才短缺,优秀后备人才不足,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有限。三是发展投入见物不见人倾向严重,人才投入的优先地位还没有确立:首先是{国家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明显不足,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8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R&D经费占GDP的1.49%,而绝大多数国家都在2%以上,日本超过3%,以色列超过4%。其次是市场对人才投入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尚未有效发挥,非政府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坚持以用为本必须创新人才机制

        人才资本属于内生性资本,因此,不论是人才规模的扩大、人才结构的调整。还是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都是人才队伍建设的结果,其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有效规范与引导。人才资源的价值在使用,人才培养、引进与配置、激励与保障的目的也是使用,人才使用是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基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强国战略要将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有效用好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并以此为支点,撬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的创新,形成多点聚焦,合力突围的机制建设格局。正因如此,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处理好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关系,围绕人才有效使用,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完善、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优化人才领导体制,完善党委统_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坚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人才管理方式,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链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四是坚持能人导向,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五是坚持业绩导向,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六是坚持价值导向,加强配套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流动与配置机制。七是坚持贡献导向,优化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八是确立人才发展投入优先地位,逐步完善国家、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四元投入及其监管机制。

    来源:《中国人才》作者 :吴江  2010(7)


        政府信息官是政府系统内部从事电子政务领导、管理与建设的专门人才,是建设与发展电子政务的重要保障与支持力量。政府信息官管理体制是政府信息官管理机构、管理权限和管理规范的总称。目前,我国的政府信息官主要包括两部分人:实行公务员制度的政府信息官,主要包括在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或推进机构、国家机关内部负责部门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领导及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实行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制度的政府信息官,主要包括在各级国家机关及其部门所属的信息中心从事电子政务建设、具体管理和日常维护的工作人员。

      一、 改革政府信息官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我国政府信息官队伍及其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建设主管机构和实施机构两类主体的设置不断调整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信息官队伍从无到有,且规模持续扩大,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政府信息官管理也逐步纳入两种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且日益规范。

      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各级各类国家机构信息中心的建立与发展,隶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政府信息官队伍逐步形成。1983年,在原国家计委成立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国家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以及相关总体方案、法律法规和标准化的研究工作。1986年,原国家计委所属的计算中心、预测中心和信息管理办公室合并,组建国家信息中心,全面负责国家信息系统规划与建设工作。与此同时,中央其他政府部门也开始开展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此后,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相继建立信息中心。到目前,各级各类信息中心已经成为电子政务管理与建设的重要机构,其工作人员已经成为政府信息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建立与调整,实行公务员制度的政府信息官队伍逐步形成。1993年,国务院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96年国务院以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为基础,成立全国信息化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1997年首届全国信息化会议以后,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市、部委局办都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日常办事机构,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体系初步形成;1998年,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整建制并入当时新组建的信息产业部。2000年,国务院重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并于2001年在国家信息化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作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简称国信办)。2002年,国信办设立电子政务司,成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与主管部门,此后各地方也相继重组信息化领导机构。2008年,国务院信息化推动工作办公室并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国信办电子政务司取消,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机构是信息化推进司和安全协调司。由此,在国家政府层面,作为政府内部事务的电子政务管理一改统一集中管理的部外制模式,开始采取经济管理模式。但在具体的政府所属部门层面,电子政务的领导、管理与建设模式则没有大的变化。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主要承担电子政务领导与宏观管理职责的政府信息官队伍。

      (二)改革政府信息官管理体制的现实需求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府信息官队伍及其管理体制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具有开放性、一体化属性的体制模式相比,现行的科层制政府信息官管理体制亟待重构。

      1.政府信息官的身份、地位与其职责定位不符

      (1)信息中心主任缺乏首席信息官的组织依据。我国政府机关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多采用“电子政务领导小组+信息中心”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信息中心主任应承担电子政务战略制定、组织协调和建设实施等方面的领导职责。但目前我国政府机关所属的信息中心属于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信息中心只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执行部门,信息中心主任对电子政务发展决策的影响力极为有限。

      (2)政府信息官存在明显的身份与业务界限。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官依从两种人事管理制度,鲜有职位交流,政务与电子的有效融合由此受到明显制约。依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的政府信息官不能有效发挥职责作用。具体而言,隶属于信息中心的政府信息官,主要是政务信息的收集者与具体开发者,而不是管理者与开发决策者;主要是政务的电子传导者,而不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规划者和决策者;主要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者、日常管理与维护者,而不是电子政务项目的具体建设者。

      (3)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政府信息官管理缺乏集中性与统一性。源于技术刚性与标准化,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需要具有统一性与集中性。因此,政府信息官管理也需要一定的集权性。但目前,政府信息官管理完全依从现行的官僚制体系,缺乏集权要素。

      2.政府信息官的能力构成与其能力要求不符

      (1)合格的政府信息官数量有限。根据国信办200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各省市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奇缺,存在97.7%的巨大缺口。经过几年的发展,这种情况虽有好转,但并未彻底改观。

      (2)信息技术类人才比重偏大,政务类人才比重偏小。目前,在各级政府信息中心的信息官中,有60%左右的人是信息技术人才,20%多是政务人才,而包括管理人才在内的其他人才仅占20%左右。这种人员结构与“三分电子、七分政务”的素质能力要求明显不符。

      (3)两种身份的政府信息官均存在明显的知识与能力失衡现象。大部分依从公务员制度的信息官,其管理、政务知识与能力有余,而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不足;大多数依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信息官,则是信息技术知识丰富、技术开发能力强,而管理与政务知识、能力偏弱。

      3.政府信息官的管理制度与其职责要求不符

      (1)缺乏符合其功能定位的能力框架设计和资格认证制度。电子政务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决定了政府信息官的知识结构、能力构成、任职资格与综合类公务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才有明显差异。但目前,在我国公务员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中,没有相应的能力框架设计与资格认证制度,致使政府信息官缺乏有效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规范。

      (2)缺乏竞争性选拔制度。源于电子政务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信息官选拔应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但目前,政府信息官考试录用的竞争性有制度保障,选拔的竞争性相对较弱,社会采用率明显不高。

      (3)缺乏科学的培养与培训制度。一是在政府信息官教育培养层面,缺乏具体的相关标准,培养规模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二是在政府信息官培训开发层面,培训内容、周期、方式等方面都缺乏具体规范。

      (4)缺乏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保持电子政务先进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政府信息官的能力竞争性,为此需要保证其薪酬待遇的竞争性。但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官的薪酬制度缺乏相关比较与协调机制。薪酬水平缺乏竞争力成为优秀政府信息官流失的重要原因。

      (5)缺乏顺畅的职位交流制度。电子与政务有效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有效的职位交流。但目前,我国不同身份、层次、部门之间的信息官鲜有交流,政务与技术的有效融合因此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持。

      二、 政府信息官管理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

      (一)强化电子政务功能定位与政府信息官管理体制的符合程度

      提高政府效率与效能是各国发展电子政务的核心目的,建设电子政府是发展电子政务的目标选择。因此,各国发展电子政务的功能定位主要有两个:一是再造政府工作流程,打造一个开放的、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工作平台。二是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与开发利用。

      1.具有相对健全的政府信息官职责体系

      各国政府信息官主要履行如下职责:

      (1)制定信息资源开发与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及规划。美国联邦政府1996年颁布的《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规定,政府首席信息官负责制定整个联邦政府信息化和信息资源管理开发规划,各个部门首席信息官负责依联邦规划制定本部门的相关规划。德国也有政策规定,首席信息官办公室负责统筹全德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制定本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宏观规划。

      (2)再造政府工作流程。在美国国家审计署2004年报告中,将联邦政府各部门首席信息官的工作职责归纳为13个方面,其中有5项为共性职责,“构建业务框架”就是其中一项。德国政府首席信息官办公室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之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加拿大政府首席信息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政府业务流程的梳理与优化。

      (3)制定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政务建设方案。美国联邦政府规定,政府部门的首席信息官要为本部门开发、维护一个稳妥的、整体的信息化架构。德国首席信息官办公室具体负责“联邦在线2005项目”的具体实施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个能详细提供在线公共服务的实施计划和“全体上网”赶超计划。

      (4)指导、监督、评估信息资源开发与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其重点是对项目具体建设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监督和评估。

      2.政府信息官属于政府公务人员

      政府信息官不论以何种方式任职,都属于政府公务人员序列。政府信息官大体分为三类:政务官,如政府的首席信息官,属于任命官;常任制公务员,属于考试录用类公务员;临时雇员,属于通过考试等方式聘任的短期工作人员。从数量上看,常任制公务员是政府信息官的主体。近年来,政府信息官中临时雇员的数量呈增加态势。

      3.政府信息官管理具有统一性与集权性

      纵观各国政府信息官管理,其管理体制与通行的公务员管理体制有一定差异,其典型表现就是突出政府信息官的集中、统一管理。

      (1)政府首席信息官具有较大的人事管理权。美国联邦政府的首席信息官对各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具有业务指导职责,是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理事会的负责人,而且对各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具有一定的考核权。联邦德国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坚持中央集中统一规划,制定了基于互联网的职能联合策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政府服务职能一览表。以此为基础,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对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首席信息官具有业务领导与指导权。

      (2)政府首席信息官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职位交流。这是很多国家保障电子政务建设统一性、协调性和资源共享性的重要保障措施。

      (二)强化政府信息官素质能力与其职责体系的符合程度

      1.政府信息官应掌握多学科知识

      强调多学科学知识交叉与融合,崇尚“业务+管理”知识构成模式:(1)专业知识。强调对信息技术与具体政务知识的把握。(2)管理学知识。主要包括政府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以及项目管理知识等。

      2.政府信息官要具备以管理能力为主体的复合型能力要素

      各国都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业务处理能力等为政府信息官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要素。美国的《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强调政府首席信息官必须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复杂的合作和协作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发挥作用的能力。

      3.政府信息官要具备创新意识、诚实、负责等素质

      政府首席信息官首先是改革者,然后才是管理者和政治家。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美国《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提出:首席信息官应具备敏感、诚实、务实、为同事所信任的品质。

      (三)强化政府信息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政府信息官管理制度从大的方面看,属于公职人员管理制度,从自身职责看,则十分重视其素质能力的高水平。

      1.实行有特色的政府信息官选用制度

      一是源于政府信息官工作的创新性、综合性、高负荷性,其人员选用特别关注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责任心等要素的考察。二是源于对技术的前沿性要求,坚持不断提高社会采用率。

      2.建立有特色的政府信息官考核制度

      源于对电子政务的高度预期,各国普遍对政府信息官的考核极为重视。美国联邦政府对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考核采取计分卡制度,每个季度考核一次,重点关注:是否将大部分信息技术开支放在需要优先执行的现代化实施项目上;是否已按照既定的成本/时间表/执行目标来实施重大信息技术项目;重大信息技术系统是否具有充分的安全性;电子政务项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够提高效率与效能。

      3.推行有针对性的政府信息官培训制度

      很过国家都建立了政府信息官培训的知识体系与培训模式,且培训内容与方式个性化明显。培训一般分有两种类型:一是普适性的认知提升与知识补充性培训。一般采用内部培训方式。二是针对高层人才和重要人才进行的能力提升培训。一般采取外部培训方式。

      三、 重构我国政府信息官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重构我国政府信息官管理体制的核心是依从电子政务的本质属性,改变官僚化的科层管理体制,建立具有开放的、一体化属性的矩阵式管理体制,重点是构建政府信息官的权责体系、素质能力框架与职位体系、管理制度体系。

      (一)理顺政府信息官的管理体制

      1.构建我国政府信息官的职责体系

      我国政府信息官应主要履行如下几项职责:一是电子政务建设规划、计划、政策法规、相关标准的制定与落实。二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规划、计划、政策法规、相关标准的制定与落实。三是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具体业务设计、建设项目管理、运行系统日常监控。

      2.明确政府信息官的法律地位和公务身份

      采取部外制模式,将电子政务管理纳入政府内部管理范畴,将政府信息官统一纳入政府公务员序列。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外包将大大减少具体技术人员的需求数量。二是政府信息官要有效履行其岗位职责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权威性。

      3.建立以首席信息官为首的政府信息官管理机构和职位体系

      建立以政府首席信息官为核心的政府信息官组织架构,形成“政府信息化决策机构+首席信息官办公室”的管理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上级政府信息化决策机构对下级政府信息化决策机构有业务领导关系。各级信息化决策机构下设首席信息官办公室,上下级政府的首席信息官、上下级政府所属部门的首席信息官、本级政府的首席信息官与各部门的首席信息官之间存在业务指导和领导关系,如中央政府首席信息官负责指导、协调省级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工作,负责领导中央各部委首席信息官的工作;同时,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向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的行政首长负责。

      此外,在政府信息官的职位体系中,首席信息官是最高级别政府信息官,属于公务员的领导层,依从领导人员的管理制度;在具体业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为政府信息官,依从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制度,具有能级差异。

      (二)构建政府信息官的素质能力框架

      1.政府信息官应具备的知识要素

      政府信息官应掌握以下三类知识:一是信息类知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类知识、信息管理类知识、信息系统类知识等。二是项目管理类知识,主要包括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监理、审计等方面知识。三是公共管理类知识,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基本原理、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动态和趋势等。不同层次和级别的政府信息官对上述知识要素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区别。一般而言,层次、级别较高者对管理类知识的要求相对较高;层次、级别较低者对技术知识的要求相对较高。

      2.政府信息官应具备的能力要素

      政府信息官应主要具备以下三种能力要素:一是业务能力,主要是指调查研究能力、理解与执行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等。二是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规划设计能力、战略思维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三是学习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不同层次的政府信息官对各类能力的需求程度也有一定差异。一般而言,层次、层级较高者对规划设计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层次、层级较低者对项目管理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

      3.政府信息官应具备的素质要素

      政府信息官应具备如下四种素质要素:一是全局意识。政府信息官要能够根据整个行政改革和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谋划电子政务建设。二是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从无到有的创新开拓意识;渐进式改进与变革意识。前者适用于电子政务建设早期,后者则贯穿于电子政务建设全过程。三是科学态度。政府信息官必须具备较强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精神,力求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的最优化和效用最大化。四是责任心。这是我国政府信息官亟待强化的素质要素,其原因在于:电子政务项目大都投入较大,影响深远;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体制尚不规范和完善;电子政务的创新性使政府信息官在组织内部具有一定的异己特征,工作压力与负荷较重。一般而言,层次、级别较高的政府信息官对全局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要求相对较高,层次、级别较低者对科学态度和责任心的要求则相对较高。

      (三)规范政府信息官的管理行为

      政府信息官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选拔任用、考核、培训、薪酬、交流等多项制度。下面仅就不同于一般公务员管理的制度环节加以阐述:

      1.实行职业资格制度

      凡是在政府信息官岗位任职,就必须通过一定级别的职业资格考试,持证上岗。建立政府信息官职业资格制度时,应重点强化两点:一是保证该项制度的权威性,可由国务院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建立能力水平评价制度,并统一组织考试和证书发放。二是既要保证该项制度的独立性,又要搞好与其他职业资格制度之间的衔接。

      2.实行公开选拔制度

      一是在实行公开考试录用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公开选拔与招聘制度。将绝大部分政府信息官职位设为公开选拔职位,一旦有职位空缺,即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补充人选。二是部分政府信息官实行聘用制,实行合同管理。

      3.实行职业培训制度

      建立政府信息官的职业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一是提高信息类知识、素质和能力,如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等知识与技能的更新;二是提高管理类知识、素质和能力,如公共管理、项目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决策、沟通、合作等管理素质和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在培训实施方面,培训业务主管机构是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培训实施机构主要是政府所属或社会上有相应资质的高校、培训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等。培训课程由培训业务主管部门和培训实施机构联合开发。在培训方式方面,主要采取研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参与性较强和见效较快的方式方法。

      4.实行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制度

      确定政府信息官的薪酬水平应综合考虑如下因素:一是信息产业或其他相关领域同等资质人员的薪酬水平;二是其他行业或领域信息化人才的薪酬水平;三是同职级公务员的薪酬水平;四是政府信息官的任用方式、工作职责和稀缺程度等。政府信息官的薪酬水平要略高于同级别的公务员,以体现其技术性与专业性,但不能高于信息行业的薪酬水平,因为政府信息官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公职身份。

      5.实行首席信息官职位交流与工作交流制度

    首席信息官的职位轮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人事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各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实行交互任职。各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在一定时期内,在本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后,可到其他部门工作一段时间。二是在垂直管理系统或部门,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职位轮换按照人事管理权限进行。

      首席信息官的工作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联席会议制度。上级政府首席信息官定期召开下一级政府首席信息官参加的联席会议,以交流经验,讨论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安排布置下一步电子政务发展的相关事宜。二是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委员会制度。中央、省、市三级政府的首席信息官可定期召开由各部门首席信息官参加的委员会议,以交流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就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安排布置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事宜。

      (吴江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李志更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电子政务与绩效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乔立娜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电子政务与绩效管理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来源: 行政管理改革第6期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谈《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 

    本报记者赵振宇

    2010-09-2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第一本专门阐述人力资源状况和政策的白皮书——《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近日正式发布(消息和白皮书全文见9月13日本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发布白皮书?书中反映了我国人力资源状况的哪些可喜变化?对我们未来的工作又有哪些指导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具体组织白皮书编写工作的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记者: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发布白皮书,意义何在?

      吴江: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从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大国,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而随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人才优先发展和人力资源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得以确立,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9月16日至17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选择这个时机发表《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目的就是向国内外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表明中国在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展示中国在人力资源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白皮书的发表,对宣传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人力资源状况的了解,扩大人力资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在全世界范围来看,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吴江:正像白皮书中所说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3亿人口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多年来,我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经形成了我国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到2008年,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9年,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足7年);人类发展指标为0.772(2007年数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0.753),属于世界上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我国三级教育综合入学率达到6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全国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2900万人(美国为1700万人);全国科技人力资源4200万人(2007年数据),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约为1800万人(美国为1700万人),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折合全时人员为161.4万人年(美国为140万人年);全国各类人才资源总量1.14亿人(相当于世界第12人口大国)。上述总量指标均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因此可以说,我国已经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国的跨越式转变。

      记者: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有哪些特点?

      吴江:我国人力资源的第一个特点是就业充分。截至2009年末,我国总人口达到133474万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劳动力资源106969万人,其中,就业人员77995万人。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07年的劳动参与率为75.1%。

      第二个特点是流动性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国政府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不断破除劳动者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劳动者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流动日趋活跃。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占32.4%。

      第三个特点是人才培养力度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培养造就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近10年来,实施了人才强国战略,推进了“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培养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引进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全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146个、工作站1642个,博士后研究人员达7万多人。

      记者: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吴江:首先,人力资源逐步实现了从计划配置到市场配置的转变。多年来,我国以市场化为改革取向,通过改革“统包统配”的固定工制度,落实单位用工自主权和劳动者自主择业权,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主体到位;通过改革与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力流动相关的制度,不断破除劳动者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畅通人力资源流动渠道,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发挥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作用,2008年,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4.9万余家,基本形成由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外合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2009年,在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登记求职的劳动者达到9700万人次,成功实现就业和转换工作的达到3600万人次。

      第二,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制保障逐步完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以劳动法、公务员法为基础,以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主体,其他单项法律和行政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力资源开发法律体系,在实现扩大和稳定就业的发展目标、保障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规范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不断完善。近年来,中国政府逐步增加公共投入,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支出1981.39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84.1%;用于医疗卫生支出1273.21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91.66%;用于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3296.67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43.2%。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我国注重发挥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不断完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县(区)以上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1万多个;街道、乡、镇服务窗口共3.7万个,覆盖了97%的街道和89%的乡、镇。

      第四,人力资源开发从国内扩展到国际。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中国政府通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和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服务。从1978年到2009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62.0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49.74万人。中国政府坚持人才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相结合,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海外智力。2009年来中国内地工作的境外专家约48万人次,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共22.3万人。

      记者:近年来,个别地方的“民工荒”、“招工难”等社会现象暴露出我国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的哪些问题?需要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吴江:这些问题表明,在我国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着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力资源大国,但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到2020年,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第二,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特别是人才投入要优先保证。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投入,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人才发展投入多元化,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鼓励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

      第三,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制度;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实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

      第四,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依托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平台,继续推进中央层面的“千人计划”。进一步完善并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等部门人才引进计划。

      第五,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要切实做好政府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的各项工作,坚持用事业聚才育才;尊重、鼓励和支持一切创新想法、举措、才能和成果;改善各类人才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条件;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规范、促进和保障人力资源开发事业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人事报》


    ——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本报记者  王宝杰

    记者: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国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攀登的奋斗目标和发展途径, 这也是我国新时期人才工作的里程碑。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建设创新体系尤为关键。您认为人才强国的创新体系包括哪些层面的内容?

    吴江: 建设人才强国的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有实施主体与运行机制之间的体制构建过程和体制管理过程,有实施主体与战略目标之间的价值反馈过程和目标驱动过程,有运行机制与战略目标之间的战略产出过程和绩效评估过程。

    具体而言,人才强国的创新体系包括人才优先发展的理论创新,人才竞争发展的制度创新, 人才科学发展的技术创新, 人才效能发展的管理创新, 人才统筹发展的政策创新。

    记者 : 人才优先发展也是《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 以下简称 《人才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战略思想,应该怎样科学地理解人才优先发展的理论创新?

    吴江 : 要实现人才优先发展的理论创新, 就要科学理解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科技进步、执政能力、国际竞争之间的关系。

    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未来 10 年 是推动科学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 因此, 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要坚持以发展为前提 , 以人才为引领 , 用发展来开发人才, 以人才来推动发展。要根据科学发展的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和调整人才政策措施 , 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只有走服务科学发展之路, 人才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和提升,也只有走服务科学发展之路, 人才自身的发展才能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 也必须充分认识到 , 只有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 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 实现科学发展才有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 只有建立创新人才体制机制 , 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 , 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 才能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 只有营造良好的氛围 ,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发展才能获得不竭动力。

    其次 , 从注重物的发展到注重人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标志着我国已经从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 , 转向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时期。第一,表现在人的素质需要全面发展。突出反映在健康水平、 受教育程度、高素质就业、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 , 这就必然提出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客观需求。由此可以看到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随着发展阶段和社会矛盾的变化而提出的一个历史性的大课题。第二 , 需要社会各群体间的公平发展。当前 , 最重要的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期坚持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二元制度安排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 统筹城乡发展 , 加快城乡一体化已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第三 , 需要公民社会的高度发展。比如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选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公共治理结构。建立社会利益诉求渠道 , 建立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 , 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治理结构 , 是人的发展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本质要求。人才优先发展本质上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理想社会目标。因此 , 未来10年我们必须克服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倾向,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 积极推进入才制度创新 , 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记者:目前我国人才竞争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 如何看待和有效解决这些现实的困难? 怎样实现人才竞争发展的制度创新 ?

    吴江:目前我国人才竞争主要面临六大问题 :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 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 , 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和人才国际化程度太低。

    要直面困难 , 实现人才竞争发展的制度创新 , 就必须形成我国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包括制度优势 , 人才管理体制与培养机制 ; 人力资源丰富的规模优势 ; 部分技术领域的创新优势和专家群体 ;" 人才回流 " 与 " 人才收获季节 " 的到来;人民群众对教育消费的巨大投入优势 ; 人才的后发优势 ; 智力引进的优势、人才的培养优势、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

    要明确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着力点 , 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要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领军人才 ;要实施好重大人才工程 ; 要形成具有国际人才竞争力的人才生 态环境建设国际化的人才吸引、培养、开发机制。

    从总体上来看,虽然我国的人才制度和体制机制还不太完善 , 特别是市场机制的基础 性配置作用尚未完全形成。但是,相对来说,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人才管理体制与培养机制的比较优势明显。如 , 举国培养体育人才、举国举办奥运会、举国实施 " 千人计划 " 等等 , 对短期内发挥人才的后发优势 , 作用巨大。当然 , 我们在利用这些比较优势的同时 , 还应加快完善我国市场化的人才体制机制加快促进制度的绝对优势的形成。

    虽然从总体上看 , 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 但我国有一些技术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在装备制造、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农业科技、金融、文化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 , 取得了巨大进步 , 集聚着一批领军人才。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推进 , 必将涌现更多的高端人才群体 , 形成具有世界顶端的中国人才竞争优势。如 : 太阳能、光能等新能源领域 ; 杂交水稻领域 ; 某些生物领域 ; 某些航天领域。我国创造了载入航天、三峡工程、杂交水稻、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 以袁隆平、吴文俊、王选、黄昆等为代表的一批高级专家群体 , 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

    记者 : 在建设人才强国的创新体系中 , 应该怎样看待技术创新的作用?

    吴江 : 建设人才强国是一 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 必须认识规律、尊重规律 , 按规律办事。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技术创新就是要注重把握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的客观性 , 避免主观性 , 注重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

    在技术创新层面上 , 突出解决了人才发展的指标体系。《人才规划纲要》确定了衡量人 才强国的6个核心指标, 包括人才资源总量、每万劳动力中研发 (R&D) 人员、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人力资本投资占 GDP( 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例、人才贡献率。这6个指标 , 总体反映了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状况和人才工作整体水平科学地预测未来发展 , 并可进行国际比较。特别是人才贡献率指标的提出 , 是一个了不起的技术创新 , 人才工作的产出第一次有了国家的量化指标这在国际上也是填补了管理技术的空白。此外 ,规划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 , 如科学预测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 建立科学的监测运行体系建立人才发展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 , 同时还要建立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

    记者 : 在创新体系中人才效能发展的管理创新格外引人关注 ,《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 " 以用为本 ", 您认为 , 怎样更好地实现人才管理体制的创新 ?

    吴江 :以用为本 " 的提出很有针对性 , 找准了当前人才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专家认为从现实情况看在不少地方 , 人才使用离 " 人岗相适、 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 的要求 还存在差距。首先是 " 不够用", 主要是结构性短缺 , 高端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 才严重不足,其次是 " 不适用" 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 ; 再其次是 烂不被用 " 许多人才缺乏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条件。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只有使用才能创造价值。作为个体的人才越用越聪明作为整体的人才越用越多。

    以用为本 " 是人才管理体制的创新。创新党管人才的新格局, 管人才的核心任务是

    确保人才优先发展和健康发展, 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是发挥党的政治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党管人才的基本责任是动员全党全社会创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依法保护人才合法权益。

    创新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要突出政府在人才宏观调控中的主体地位,使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 , 保持人才资源的总量平衡 , 促进人才结构优化 , 逐步实现人才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有效解决人才配置的市场失灵和市场扭曲现象。

    以用为本 " 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人才选拔 任用机制、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一个人能否成才除了个人努力外还需要有公平机会。选人用人公平是激励人才成长的基本条件。一要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机制 , 唯才是举 , 机会均等 , 不论资排辈 , 不任人唯亲 ,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二要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 人才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 ,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人才发展体制和机制。 通过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 , 完善相关政策 , 促进入才公平竞争、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记者 :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要推进政策创新 , 规划中的政策创新有哪些亮点?

    吴江 : 政策创新是《人才规划纲要》中最务实的部分。10大政策和12个重大工程可以看作是党和国家统筹人才发展的一个政策集成体系。一次性提出和投入这样大规模的人才 政策建国 60 年没有,世界各国也是罕见。我认为《人才规划纲要》构建了4种人才政策新模式,一是均衡发展的政策模式。集中体现在对六支队伍建设的整体推进和统筹兼顾方针、全面要求、各有侧重、公平投入、协调发展。二是需求导向的政策模式。扣住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需求 , 加大政策力度。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海外引进入才、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特别给予政策扶持。三是适度超前的政策模式。一方面10 项政策和 12个工程与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及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紧密相连 , 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 , 充分体现了人才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 , 许多政策和工程的实施需要 10 年甚至更长的周期 , 方能见效。如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华夏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等。政策的前瞻性对未来 10年人才工作的推进具有导向作用。四是渐进试锚的政策模式。遵循人才开发的动态变化规律、环境作用规律政策和工程的效应不可能一步到位 , 早期还可能有失效现象 , 中期也会产生一定的政策损耗 , 甚至还会偏离目标。因此 ,许多政策设计只能采取渐进试错模式需要不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如提出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提出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 , 既有现实的体制和管理制度的难点问题,也有政策推进和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试错和纠错中不断调整政策内容包括终止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 , 是人才工作健康发展的必然。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9-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并就新形势下加强领导能力建设,进行了专门论述和全面部署。领导能力建设始终是党的执政理论和执政实践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每当我们党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都会不失时机地提出新的能力建设目标和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只有按照中央的新要求,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才能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不辜负人民群众的重托。

    一、充分认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重大意义

    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是党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这一要求为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发展模式的问题,也有领导发展的能力问题,如果我们领导干部在发展模式上没有忧患意识,在发展能力上没有全面提升,我们就会进入执政的风险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因此,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发展能力的危机而不可回避,必须努力提高发展能力而不可听之任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领导智慧、领导魄力和领导艺术。然而,我们一些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创新精神、能力才干与党的宗旨和先进性要求还不符合,“能力危机”、“本领恐慌”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都与不重视学习领导科学、不注意提高领导能力密切相关。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尖锐地指出,“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越多,对我们的事业就越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赶国际先进水平。”这一预言启示我们:历史的大变革总是首先挑战领导能力,变革的要求必然引发领导者的能力危机,同时,也为造就新型领导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舞台。四中全会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也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领导能力建设的质量标准。

    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是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基础条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执政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提高他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将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胡锦涛总书记曾全面分析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新特点,强调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组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本领,特别把提高开拓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这对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不仅在于提高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不仅考察领导干部的个人能力,更看重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和合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提出是对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理论的深化和延伸。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回答“靠谁发展、为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还要回答“如何领导发展、如何落实发展”的问题;和谐社会理论不仅要回答“什么是和谐社会”,也要回答“如何才能领导和谐社会”的问题。因此,提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使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更加具体和深化。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而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则是实现这一政治任务的首要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二、深入研究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建设体系

    从党的十六大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等五种领导能力,到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全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等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再到这次全会提出“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虽然不同时期领导干部的能力导向和能力标准有所不同,但都是围绕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而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都是强调要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党的能力建设理论体系与框架也因此得以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根据四中全会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尝试从以下八个方面来研究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建设体系。

    (一)深入研究如何提高“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更好地建设学习型政党

    四中全会提出,把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战略任务的主要举措。

    依靠学习兴党,依靠学习强党。锦涛同志告诫全党,“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我们党作为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更好地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就必须更加重视学习、更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顺应时代发展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

    提高“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要紧紧扣住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二是要明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长期战略任务;三是要明确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这三个任务要求我们把系统学习与重点学习、解决信念问题与解决能力问题、学习理论与创新实践统一起来。提高“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必须做到:一是必须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作为第一需要,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广大党员要有一种“本领恐慌”意识,时刻对自己在学识、眼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保持警醒,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二是把学习党的理论与学习专业技能、各种新知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拓展学习内容。三是坚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与运用相结合、与创新相结合,努力提高学习效果。不仅要勤于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四是加强学习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深入研究如何提升“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能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转变

    四中全会指出,要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1.提高谋划发展能力。古人云:“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没有长远的发展观念,看不清未来发展的方向,不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发展规律办事,必然导致短期行为、发展失衡。谋划发展能力的关键就是谋全局的能力,对于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来说,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重点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谋划发展要求政府领导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活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谋划发展既要着眼于当前突出问题,更要深思熟虑长远和基础问题。比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谋划中,作为地方领导者必须把保增长、保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但又要不失时机地谋划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要谋长远,根本出路在于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外需萎缩的不利影响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必须进一步扩大内需;在投资增幅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必须进一步扩大消费;在某些行业产能已经过剩的情况下,必须一手抓淘汰落后产能,一手抓培育新兴产业;在工业增幅下降较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才能使增长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

    2.提高统筹发展能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坚持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与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善于从各方利益的结合点考虑问题。在经济发展方面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优化各类经济结构关系,着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区域和城乡发展相协调、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相协调,推动国民经济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当前在就业、社会保障、收人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都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还有解决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环境污染、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重视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各级领导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3.提高优化发展能力。优化就是创新和改变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提高优化发展能力,核心是要解决好发展的目的、思路、途径和手段。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按照胡锦涛同志强调的,“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优化发展能力,要求领导干部善于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发展经济的基本立足点,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善于坚持以城带乡、工业支持农业,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善于以市场为纽带、地区经济优势为依托,促进区域经济互利互补共同发展。善于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施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善于立足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善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把科技进步的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把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人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

    4.提高推动发展的能力。推动发展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一是要抓住机遇推动发展。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机遇经济、风险经济。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对各级领导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抓住了世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使经济很快发展起来;长江三角洲则抓住浦东开发的机遇,一跃而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强地区。二是创造环境推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一个有制度创新能力、有社会治理能力,能够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服务型政府。各级领导必须摒弃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方法,学会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社会治理、精神鼓舞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求真务实推动发展。执行力是领导工作的生命力。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正确政绩观,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要一抓到底,在真抓实干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三)深入研究如何提升民主领导能力,增强“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的本领”

    四中全会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的本领”,从而把领导干部能否在领导工作中自觉发扬民主作风层面扩展到能力层面,这对于在新的形势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不断提升民主领导能力,首先要真学真信民主。胡锦涛同志曾强调,要“坚持在实践民主中学习民主、在学习民主中实践民主。”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群众高明,领导才高明;群众有力量,领导才有力量。

    2.不断提升民主领导能力,关键在于掌握民主决策的方法。要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本领,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四中全会围绕决策中、决策前、决策后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的一些重要举措。针对党内存在决策程序不够健全、全委会决策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提出了要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针对有的领导干部习惯拍脑袋决策等问题,提出了要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针对决策监督不到位、无人对决策失误负责等问题,提出了要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3.不断提升民主领导能力,一把手必须率先垂范。要带头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在重大问题决策和干部任用上不搞个人说了算;要有宽阔的胸襟,有容人的气量,善于广开言路,引导班子成员畅所欲言,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要善纳群言,择善而从,充分尊重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善于集中班子成员的智慧,做到总揽而不独揽、领唱而不独唱、果断而不武断;要坚持分工负责、权责统一,发挥班子每一个成员的作用。

    (四)深入研究如何提高“维护群众权益”的能力,尽快“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这些论述体现了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针对性。

    不断提高“维护群众权益”的能力,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提高“维护群众权益”的能力,当务之急是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对诸如“上学难、上学贵、教育乱收费,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等反映强烈问题,必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维护群众权益,妥善处理相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服务民生、为民谋利的能力,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从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集中力量办群众受益的事、最急需的事、长远起作用的事、力所能及的事。正确处理可为与可能的关系,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可为的、有条件做到的越快越好;能办但一时无法解决的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去做好。正确处理民怨与民愿的关系,群众怨声载道的事情要赶快办、赶快解决,人民群众期待的事情分清轻重缓急,创造条件去办。

    (五)深入研究如何提升选人用人能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只有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升各级领导的选人用人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

    不断提升各级领导选人用人能力,有利于解决干部工作中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比如: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机制不够健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真实性还不够高;干部选拔任用中拉票问题比较突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简单以票取人现象;干部竞争择优机制不够完善,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干部约束激励机制不够有力,对一把手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整治吏治腐败任务艰巨。因此,必须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各级领导班子的选人用人能力,有效地解决干部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不断提升选人用人能力,需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建设方向。二是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方针。三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他再次强调,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的核心是党性。四中全会指出,“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坚持德才兼备、突出以德为先,抓住了当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四是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是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基础环节,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要完善考察标准、优化考察办法、强化考察结果运用。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才表现。要突出科学发展政绩,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的特点,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体系,探索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职责规范。

    (六)深入研究如何增强拒腐防变能力,“防止出现人亡政息的危险”

    四中全会指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四中全会将反腐倡廉与干部制度、党的作风问题放在一起提出,将反腐与干部制度二者统一起来,体现了我党整体、系统的反腐新思路。李源潮近日在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2009年秋季开学典礼上说,党要经得起拒腐防变的历史考验,防止出现人亡政息的危险,必须坚决反对腐败。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客观上形成了腐败高发的态势,侵蚀着执政党的肌体。目前,中国所面临的最大的政治挑战——日益猖獗的腐败,政治腐败可能引发政治信念动摇。仅十七大召开以来的2008和2009两年,就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庞家钰、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浙江省省委常委、纪检书记王华元、深圳市长许宗衡、天津市常委皮黔生等6位副部级以上干部出问题了。腐败问题,不仅高层干部有、中层干部有,基层干部也有,有些乡镇干部受贿的数额高达几百万。以公权与私利的不法结合为其基本特征的腐败问题,毫无疑问是党与人民群众之间一个最不和谐音,也是有可能动摇党的群众基础的一个最大隐患,最容易激起民愤。腐败分子虽然是少数,但对我们党、对国家、对事业造成的危害却相当巨大。上海市纪委的一位领导就曾感叹:党内腐败,足以令党和政府的公信度遭到严重破坏,而公信度的修复将是一个相当痛苦和长时间的过程,这才是最惨痛的伤害。不仅如此,党内腐败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到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的生存发展问题,这也足以给我们敲响警钟。

    如何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四中全会强调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教育、整治、管理、制度四个层面,提出了需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为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指明了方向。要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要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要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李源潮强调,党要经得起拒腐防变的历史考验,必须坚决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一要坚决反对用公权谋取私利。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用党纪国法严格约束自己,守住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二要严肃整治吏治腐败。三要自觉接受监督。加强对干部的监督,既是对干部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干部的关心爱护。领导干部要摆正个人和组织、个人和群众的关系,真心实意地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习惯于在严密的监督下工作。

    (七)深入研究如何提升“抵御风险、维护稳定”的能力,切实履行好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

    四中全会指出:要贯彻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思想,切实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维护稳定的能力。

    不断提升抵御风险、维护稳定的能力,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目前,改革进人“深水区”,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冲突矛盾频发,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带来很大考验。在社会转型时期和经济危机阶段,稳定尤其显得重要。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冲击很大,一些过去积累的矛盾和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易于激发,这必然对各级领导抵御各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去年贵州瓮安“6·28”事件,起因却只是一起普通的溺水事件。今年海南东方“3·23”、“3·25”事件,起因也只是一名初中学生被打。然而,小事却最终酿成大祸,这进一步暴露出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认真分析新的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从中找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不断提升抵御风险、维护稳定的能力,重点要加强基层尤其是民族地区党组织能力建设。目前,基层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基层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强不强,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当前不断增多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一些基层干部在处理社会矛盾上存在本能恐慌,一些干部甚至到了离开公安武警就无法开展工作的地步,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在利益协调上缺少弹性,有的甚至缺少公正性,其带来的结果是,把小事情处理成大事情,把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问题。基础必须根植在基层中,基层必须根植在民意中。因此,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特别是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不断提升抵御风险、维护稳定的能力,应当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善于控制局势。突发事件,大多数具有突然性、复杂性和失控性,作为领导者面对这类事件,如果不能迅速作出反应,尽快控制局势,就有可能会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导致难以估量的危害和难以挽回的损失。所以,不论遇到哪类突发性事件,领导者首先要想方设法控制局势,防止事态的扩大和蔓延。二是善于分析社会矛盾。正确分析矛盾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条件。三是善于沟通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是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四是善于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并不仅仅是一种应急能力。应急仅仅是应对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的特例而已。真正善于应对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的,是那些善于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人。此外,领导者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也要坚决依据法律、政策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决不能是“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那样的话,就几乎无异于在鼓励群众“闹事”。

    (八)深入研究如何提升“整合执政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建国60年来,我党逐渐形成、巩固和扩大自身执政的政治、经济、人才、思想、文化和历史等各种资源,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劲的生命力。但是,全党必须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不断提升“整合执政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为提高执政能力可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充分利用执政资源既是执政能力的体现,也是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执政党活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进一步提升巩固和整合执政资源能力。一是要不断提升巩固和整合执政政治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制度,要善于适时把政治资源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二是要不断提升巩固和整合执政组织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各级组织特别是地方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顺时应变吸收新型社会阶层成员的积极分子为党员,巩固和扩大党有效执政的群众资源、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三是要不断提升巩固和整合执政经济资源的能力。进一步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断解放人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调动新的经济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形成强大的经济资源。四是要不断提升巩固和整合执政文化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的执政的思想文化资源。五是要不断提升整合执政历史资源的能力,进一步积极汲取和利用执政的历史资源。

    三、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创新领导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干事创业水平。要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实效,更好地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任务。要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全面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内容、方式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立足于现有领导干部的实际,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培训体系,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党性锻炼,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同时通过对现代科学知识、领导与管理理论的学习,增长各级领导干部的见识和才干,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适应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全员培训的目标,以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为重点,“形成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要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历史进程中,纳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总体框架中来谋划,努力在干部教育培训的理念、内容、形式、方式、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探索新时期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培训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要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的理念。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本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事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缺少什么就培训什么。要建立自主选学与组织调训相结合的干部参训机制和干部教育培训实效考核评估制度,充分激发干部参加培训的内生动力。要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健全培训体系,改革培训方法,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模式的创新;要完善脱产培训、中心组学习和在职自学三位一体的学习格局,坚持以国内培训为主,适当把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结合起来,形成大学习、大培训格局。

    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弘扬理论联系实际之风、刻苦钻研之风、艰苦奋斗之风。要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学,整治不良学风,强化学员管理、教学管理,严格校规校纪,营造良好学习秩序和氛围。

    实践锻炼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决定》要求,重点加强年轻干部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使他们切实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有计划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各级党委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来看待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工作,进一步提高对领导干部实践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干部实践锻炼工作的调研和规划。要根据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派领导干部到条件艰苦、困难和问题比较多的地方挂职锻炼;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实践锻炼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积极探索干部实践锻炼的新方式。要有意识地选派一些有作为的年轻干部到关键岗位、艰苦地区和复杂环境中经受锻炼和考验。还要坚持干部交流制度,加大重要部门、关键岗位、东中西部地区干部交流力度,疏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交流渠道。通过交流培养打破干部的思维定式和眼界局限,使之成为有多方面工作经验、智慧和能力的领导骨干。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徐国栋)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作者:吴江 2009第6期

     


    我国各地方政府借鉴西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成功经验,引入现代绩效评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积极开展了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实践。目前已有近三分之一的省(区、市)不同程度地探索开展了政府绩效评估工作。但就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而论,仍然存在着价值导向不清、评估主体欠整合、评估指标体系不科学、绩效信息不透明、评估方法单一、评估结果运用不佳等问题。而且,由于行政机关数量庞大,组织大小不一,业务差异性大,很难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绩效评估体系。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清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摹本问题,对于深入推进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加强绩效评估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笔者在评估体系的设计上采用了一种系统综合的方法,系统考虑了“为什么评估、评估什么、谁来评估和如何评估”四个基本问题,并进一步把握了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提出一个较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设计思路。

    一、从“效率原则”到“满意原则”的设计理念转变

    为什么要绩效评估?因为公民对政府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效率政府。“效率原则”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价值取向。然而,私营部门对效率的追求可以由其对利润的追求获得解释。相比之下,公共部门对效率的追求无法用对利益的追求进行解释,那么其追求效率的动力何在?其对效率的追求是目的还是手段?同私营部门相比,公共部门缺乏追求效率的动力,其对效率的追求,更多地是由迫于选民压力而行动的政治家所推动的。也就是说,公共行政部门对于效率的追求,更多地是由政治领域所推动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新公共管理改革主要由撒切尔夫人、里根等政治家推动而获得很好的说明。从这个角度看,公共部门对效率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非行政的主要目标,这一原则不能涵盖政府行政的特殊性和责任性。按照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行政效率是指行政效果与行政消耗之比。这里,无论是行政效果还是行政消耗,都属内涵模糊、延漂移的范畴,很难完全量化。然而,政府是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内部一个从事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非营利管理组织,它通过协调关系、裁决纠纷、维护秩序、提供支持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进公众的福利。这里,无论是行政效果还是行政消耗都很难确认和统计,自然也难以进行比较、衡量。所以,用单纯的效率原则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综合性最终尺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郝伯特·西蒙就曾经指出:“对公共管理而言,我们必须寻找另一种衡量价值的方法。”

    在民主的政治构架内,政府行政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作为管理对象的社会—企业—公众是政府行政环绕运行的中心,政府只不过是一个富有高度权威的公共服务组织,政府的职能也只不过是一些被法律确认下来的社会—企业一公众对政府行政管理上的要求,社会—企业—公众的意愿与要求是政府行政的出发点和归宿,政府行政的目的不是向其管理对象提供价值,而是为他们追求利益实现价值提供便利条件。因此,评估政府工作绩效的优劣,主要不是看它投入了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察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企业—公众的需要,这就揭示了政府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满意原则”。

    以满意原则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最终尺度,不仅是民主政府行政的本质宗旨使然,同时也是当代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客观要求。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三大主题:政府功能定位的市场化,政府间关系的分权化,政府组织调整的绩效化。其中,政府行政市场化是改革的逻辑重点,各国都不遗余力地推行以退缩管理领域、放松对市场的管制为内容的改革措施,并收到明显成效。市场化的政府行政必然要求建立市场化的行政绩效评估机制。既然政府提供的是行政服务,那么只有当这种行政服务因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为消费者接受时,这种服务才能称得上是有绩效的。因此,从根本上看,社会—企业—公众的“满意程度”是评价政府绩效的全面、综合的尺度,政府应该借助评估工具,定期征求社会—企业—公众对政府行政服务的满意程度。

    “满意原则”是从“价值”这个视角来看待整个组织。因此,整个组织管理就是价值管理,而财务、人事等管理活动均是围绕实现价值战略的职能活动。价值管理除财务管理之外还需要几乎所有部门的管理活动来支持,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视角。价值管理的结果取决于管理者和管理制度的质量,可以认为,那些拥有得力管理人员和完善管理制度的政府机构具备较高的能力,并且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绩效;反之,那些管理人员能力较低且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政府机构则能力低下,而且不太可能取得良好的绩效。

    二、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评估内容设计

    “人民满意”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立足点和归宿,推进政府改革是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和共同治理为目标的政府再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构想,十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因此,政府应首先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要提倡“服务”的行政理念,重新界定政府作用,调整政府职能范围,进而形成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现代公共行政。

    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既是政府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政府追求的终极目标。公共服务的内涵丰富,包括技术质量、职能质量和形象质量,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仅具备无形产品的一般属性,还具有其特殊要求。综合来看,政府所提供的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应该是有信用的服务、规范的服务、高透明度的服务和自愿的服务。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点,“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服务型政府的绩效评估要围绕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一目标,设定评估的内容要求。第一,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要求政府职能的重心不再是仅仅通过规制和指令来指导公众的行为,也不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原则和激励机制来引导社会服从政府管理,而是立足于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第二,提倡公共服务的精神,促进公共行政官员建立一种集体的、共同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观念,把理念由过去的“替民作主”的观念转向“由民作主”;第三,提倡民主的行政,关注于公民并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重视公民利益,扩大公民参与,使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可以通过集体努力和合作过程得到最有效并且最负责的实施;第四,强调政府的责任,政府行政官员必须关注法律、社会价值观、政治规范以及公民利益,并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追究为其提供保障;第五,关注政府的效益,对于行政效率和社会效益同样重视,不仅要求政府行为必须有效率,还要求政府行政目标及其实现方式正确,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第六,提倡行政法治,要求政府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行使权力,行政过程遵循规范的行政程序;第七,推行政务公开,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要求政府的行为在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下进行运作。

    服务型政府的绩效评估必须“以服务质量和公众需求的满足为第一位的评价标淮,其中蕴涵了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的管理理念”。在政府与公众关系重新界定的基础上,服务型政府评估特别强调政府机关的行政行为务必以公众为中心,以公众需求为基本依据;强调政府服务更加注重对公众需求的回应性,更加重视行政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是一种以结果为本的控制机制。奥斯本(Oeborn)与盖布勒(Craebler)认为,政府绩效评估就是改变照章办事的政府组织,谋求有使命感的政府,就是改变以过程为导向的控制机制,谋求以结果为导向的控制机制。1993年美国《国家绩效评论》把政府绩效评估界定为政府官员对结果负责,而不仅仅是对过程负责;其目的在于把

        公务员从繁文缛节和过度规则中解脱出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使他们对结果负责,而不再仅仅是对规则负责。因此,服务型政府的绩效评估也要以结果为本,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政府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度和满足程度、以政府行政中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为其评价的标准。

    其次,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是一种公民至上的管理机制。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关系、加强公众对政府信任的措施,凸现了公民至上的管理理念,强调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政府管理工作必须以公民为中心,以公民的需要为导向,倾听公民的声音,按照公民的要求提供服务,真正做到想公民之所想,急公民之所急,办公民之所需,做公

    民的忠实、优质服务者。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设计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现并增进公共利益。对服务型政府的绩效评估本身不是目的,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估政府的业绩与效能,来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实现并增进公共利益。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谋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的公共利益本位决定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价值在于实现并增进公共利益。

    第二,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公共利益一般说来具有整体性与抽象性,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是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具体表现。西方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强调顾客导向,将社会公众视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消费者,社会公众的满意度成为政府绩效的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反过来又成为绩效评估所追求的一种价值目标。我国传统的政府价值观一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施政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及社会主义民主的日益进步,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绩效的一个主要衡量标准,并成为政府绩效评估所要提升的一种基本价值。

    第三,促进政府职能合理定位。政府绩效评估针对的是政府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取得的业绩、成就与实际效果,而政府的业绩、成就与效果是在政府职能范围内取得的。所谓政府职能,简单说,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使用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即政府应当管什么,不应当管什么”。一方面,如果政府在自己不应当管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即使暂时取得某些“成果”,也不能当作政府绩效评估的对象,因为政府的越权行政会从根本上影响政府绩效的提高,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是政府绩效评估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政府绩效评估通过划分评估项目,有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不同政府部门之问的职能差异,而且,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果也有助于重塑政府角色与界定政府职能,从而促进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

    第四,建立廉洁、公正、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在政府管理活动中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并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是公务员的责任与义务。为了确保公务员有效承担公共责任,政府绩效评估便作为一项必要的措施引进了政府管理领域,它通过评估公务员在政府管理中的业绩、能力以及与上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对那些素质高、业绩显著的公务员进行奖励,对那些业绩差、素质低劣的公务员进行警示、惩罚,以建立廉洁、公正、高效的公务员队伍。这虽然不是政府绩效评估的终极价值,却是实现终极价值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靠力量,从而成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一种理念。

    三、确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实施原则

    与先行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工作,既有差距,也有自己的创新。因此,在建立我同政府绩效评估的时候,既要虚心学习。又不可妄自菲薄。结合我国日前对个人绩效评估和组织绩效评估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政府绩效评估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立足现实。就是立足我国正在推行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及其考核制度的现实状况及其可能的发展前景。目标管理制度及其考核制度与政府绩效及其评估制度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界线不是绝对的。目标管理中的许多要求和做法,如重业绩、重效率、重监督、莺科学的指标体系、方法和程序等,均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中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应当而且可能在政府推行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而不必脱离这个基础另辟蹊径,另起炉灶。

    2.效果为本。效果为本就是成效为本、业绩为本,而效果、成效、业绩都是客观的东西,都是能够被服务对象和人民大众感知、度量的东西。按照政府所履行的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职能所建立的相应的政府机构,其绩效应当而且必须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经济职能部门必须推动经济发展,政治职能部门必须确保社会稳定,社会职能部门必须在人们的文化、教育、卫生以及精神生活方面有新的起色,如此等等。

    应当指出,成效为本或效果为本的理念、思想或原则,既是新的东西又不是新的东西。古往今来的任何国家、任何政府除了极为腐朽、行将灭亡者外,无不顾及管理的后果,无不重视追求好的结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其发达的市场经济、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民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与政府管理的不适应性矛盾日益突出。这在客观上成为推动政府不断进行改革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由此而产生的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的新理论、新实践,是包括政府管理在内的社会进步的表现。这些对于我们来讲又是新的经验。

    3.侧重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其经济、政治和社会三大职能虽然没有变化,但这三大职能的重点和重心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是侧重服务、重心下移,由过去官僚式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和方式变为扁平式的结构和方式,即更为贴近服务对象,更为贴近民众利益。

    我国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在职能配置、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扁平化改造几乎是必然的,不可避免。顺应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新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时候,其指导思想和原则,其指标体系、操作方法和运行程序等都需要认真加以考虑,即如何加大其服务功能的分量。

    4.强化客观评价。既然现代政府绩效评估强调服务的质量,那么理所当然,服务对象就成为评价政府行为、政府绩效的主体。钱学森同志在他的《论系统工程》一书中指出,西方一些科学家的系统工程思想中是有辩证法的,但是由于他们并不赞成辩证法理论或者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所以他们系统工程思想中的辩证法又是不彻底的。同样的道理,西方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中重系统、重过程、尤其重结果的观点,应当说是十分唯物主义的,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足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并无相悖之处。很显然,政府决策是否正确,不能由决策者自身判定,而要由是否符合实际需要和社会效果判定;政府管理的最终绩效如何,好与坏,大与小,也不能由政府自身判定,而是要由服务对象和人民大众判定。

    因此,在设计、建它、推行政府评估体系的时候,客观上要求强化外部评价,即加强社会评价的比重和作用。当然,鉴于政府工作既原则又具体、既宏观又微观、既有软任务又有硬指标等特点,对其绩效的客观评价完全由外界、由服务对象决定也是不现实、不科学的。关键是,政府的自我评价要依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制度。

    5.操作性强。就是按照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运作。能达到比较好的业绩效果。设计和建立新的政府绩效评估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在政府实际管理中加以运用,并通过运用进行验证,不断改进和完善。

    目前,在评估体系的可操作性上存在着过简、过繁两种倾向。两者都会使评估流于形式,达不到评估的目的。主要问题还是过简,这在指标设置、操作方法、操作程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以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设置为例,有些地方的定性指标分设的内容过少。实行起来就会因不具体而难以把握;有些地方分没的内容虽然比较多,也比较具体,但对具体内容的文字描述上却比较抽象,实行起来同样难以把握。这种现象在定量指标设置上当然也存在,但定量指标设置本身还有两个问题:一是指标之间分数的分配比例是否得当,这涉及绩效评估的导向问题;二是分指标的分数是否应当有幅度、分档次,这关系评分能否更为客观和科学的问题。大指标之间分数所占比例得当,小指标之中分出档次,形成刚性中有弹性、弹性中有刚性的结构,目的是既便于操作,又具有激励作用。

    6.先易后难。先易后难是指指标体系的设置不求尽善尽美,只求可行有效。先易后难的提法,虽然早已是普遍的“经验之谈”,但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在我国现实情况下设计与推行政府绩效评估,更应予以充分注意。即使在已有几十年政府绩效评估历史的国家,先易后难原则也未过时。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个有效可行的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成为实施绩效评估的重要前提。有效的绩效评估指标对于绩效评估的成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有效的绩效指标有助于改善政府部门的内部管理,组织可以通过绩效指标考核知道当前的组织绩效是否得到提高,组织绩效与期望的绩效之间是否存在差距,以及当前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其次,有效的绩效指标有助于增强公共组织的责任性。由于绩效评估的主体许多来自于公共组织的外部群体,如立法机关、各种委员会以及最终服务的顾客对象,因此,绩效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各级管理者实现自身责任的指向和实现的程度。再次,有效的绩效指标有助于指引组织成员的行为朝着组织正确的方向,可以使组织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是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基础。做好评估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和规范地确定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和难度很大的工作。为此,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思考。

    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并不是笼统的一刀切,要有科学的态度,进行适当的分类。经过研究,初步考虑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主要评估对象为:地方各级政府、政府工作部门和专项政策。针对不同评估对象应采用相应的评估指标,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对政府工作部门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以及对专项政策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此外,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是一种原则性、框架性的设计,是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起引导作用的通用指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要因地制宜,进一步细化相关指标,制定实施细则。

    1.对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

    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以政府基本职能、各地Ⅸ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工作部署为基本依据。主要内容包括:政府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没、和谐社会建设,完成同家和地区的战略部署和中心任务方面的实绩和效果;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情况;政府创新能力的情况。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综合指标、职能指标、创新能力指标等。综合指标主要从政府各个部门基本具备的综合业务角度来进行设置;职能指标主要从政府专业职能角度进行设置,依据明确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内涵,设定政府专业职能指标;而政府创新能力指标则主要从加强政府创新能力的角度设置。将综合指标和创新能力指标与专业职能的四个方面并列,形成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因此,对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由综合指标、经济调节指标、市场监管指标、社会管理指标、公共服务指标、政府创新能力指标等构成。

    (1)综合指标。注重关系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全局性工作、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等。主要包括全局性工作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依法行政情况、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

    (2)经济调节指标。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兼顾五个统筹等。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国有资产监管、居民收入增长、就业增长、节能降耗和经济调节方式等方面的指标。

    (3)市场监管指标。注重政府在培育市场体系、依法监管和规范市场、维护平等竞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安全、市场监管行为规范和公正、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等方面的指标。

    (4)社会管理指标。注重政府在依法、科学、有效管理社会各项事务,实现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和谐程度等方面的指标。

    (5)公共服务指标。注重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科技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化服务、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信息服务、法律援助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指标。

    (6)政府创新能力指标。注重政府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公务员队伍建设。  主要包括管理创新、行政效率、行政成本控制、政务公开和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指标。地方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战略规划、中心任务和政府职责,制定具体的绩效评估指标。

    2.对政府工作部门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

    对政府工作部门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根据对本级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结合重点工作,依据部门职能确定。政府工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由综合指标、职能指标、政府创新能力指标构成。

    (1)综合指标。注重各部门涉及全局的重点工作、依法行政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方而的指标。

    (2)职能指标。注重部门履行职责、完成工作目标的情况等。包括部门工作日标、年度计划、向社会承诺的重点工作、上级下达专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等方面的指标。

    (3)创新能力指标。注重本部门的内部建设,包括管理创新、行政成本控制、公务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标。

    3.对专项政策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

    政策绩效评估是对特定政策实施过程及其效果的评估。重点是要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评价,完善政策执行体制,提高政策执行力,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专项政策评估包括对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效果等方面的评估,由以下指标构成:

    (1)政策制定评估指标。注重对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程度的评价,减少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包括政策目标的合理性、政策方案的科学性、政策措施的可行性、决策过程的民主性和合法性等方面的指标。

    (2)政策执行评估指标。注重对政策执行过程规范性的评价,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保障政令畅通。包括政策执行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政策执行的程序;政策执行的领导、组织、人员、经费落实情况;政策宣传、推广力度;政策实施和完成时限和时效等方而的指标。

    (3)政策效果评估指标。注重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其影响。包括政策实施的成本效益分析,政策受益地区、人群及其受益程度,服务对象、管理对象的满意度,政策实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指标。

    五、科学选择绩效评估的组织方式和方法

    为了对政府绩效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就必须采取从外部观察角度的评估。因此,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应该多元化。评估主体“多元化”是指在政府绩效评估方面,实行“政府、社会公众特别是‘受益群体代表’、专业评估机构参与”等多元评估主体的结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意味着不仅政府部门(政府组织的自我评估以及上级评估),而且企业、公众、社会中介、专家也都要成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由此形成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的双向推动模式。

    社会公众评估和专业机构评估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公共管理本质上不是管制而是服务,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管理的需求。由此在评估政府绩效时,主要不是看它投入资源,而是主要考察它所做的一切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也只有当政府的公共服务被公众承认并接受时,政府才是有绩效的。公民参与是指公民的介入,包括个人、集体、非营利组织等。有效治理的模式包括三个要素: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和执行、绩效评估(见下图)。因此,政府必须引进公民参与评估的方式,定期了解社会和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并着实改善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部门的信任和满意度。其次,政府绩效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的研究活动,所以,有必要成立包括各方面专家、学者的绩效评估机构。 


    显然,在现有上级评估和政府内部评估的基础上,补充社会公众及专家评估,可以促使政府从内外两个角度、多重视角来审视自身的绩效问题,弥补自上而下的评估制度的局限。同时,也使得政府行政过程置于全社会的“阳光监督”之下,便于消除政府行政过程中的封闭性和神秘性,从而形成“鱼缸效应”——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活动就像鱼缸中的金鱼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大众的审视和评判。这样一来既有利于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有利于极大地促进政府各项工作的改进,切实提升政府绩效水平。

    政府绩效评估的对象为国务院工作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评估管理方面,政府绩效评估坚持分级负责、逐级评估的原则。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县级以上政府负责对下一级政府、同级政府工作部门进行绩效评估。

    结合我国国情和政府工作的特点,绩效评估的方法应具备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政府绩效评估要做到“四结合”: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与组织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平时评估与定期评估相结合。基于以上考虑,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目标考核、公众评议和察访核验。

    (1)目标考核

    将政府工作目标表述为具体的、可衡量的绩效指标,由有关部门对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的测量和评价,进而作出绩效评估结论。定量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和政府工作实绩数据为主要依据;定性指标的完成情况由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办事机构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确定。

    (2)公众评议

    政府工作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公众评议是检验“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国内外通行的一种政府绩效外部评估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投诉电话、举报信箱、网上评议等方式,请服务对象评估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听取公众对改进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

    (3)察访核验

    政府绩效评估工作专门机构采取察访、抽查等方式,对重要的绩效指标落实情况进行核查,确保绩效评估结果真实、可靠。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可结合实际选择目标考核、公众评议、察访核验等方法,也可因地制宜进行创新。

    六、重视绩效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

    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是绩效评估工作发挥作用的关键,对于绩效评估的监督和整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绩效评估的激励约束作用。合理、有效地运用评估结果,本着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坚持组织激励与个人激励相结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绩效突出的予以鼓励,对绩效较差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促其改进工作。

    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要重点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评估结果与表彰奖励相结合

    在政府奖励工作中,要把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对绩效较好的单位,采取多种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对给予物质奖励的,要根据政府绩效评估情况和个人考核情况拉开档次,所需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另外,为鼓励各级政府提高政府绩效,同时树立榜样和标杆,可以考虑设立政府管理与服务的最高奖——政府公共服务奖。

    2.评估结果与行政问责相结合

    政府绩效评估结果是行政问责的可靠依据。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对存在执行不力、违规决策、疏于管理和行政不作为等情况的,要责成相关部门限期整改,并视情节轻重,依据有关规定追究主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评估结果与财政预算安排、绩效审计相结合

    各级政府工作部门要把绩效评估结果作为以后年度编制和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本部门以后年度预算支出的方向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对完成绩效目标出色的工作部门,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要优先予以安排。审计部门要重点审计监督承担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部门。

    4.评估结果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相结合

    充分利用政府绩效评估结果,查找政府管理的不足,发现公务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持续改进政府下作,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是当前政府自身建设的重点。在公务员管理和政风建没中,将评估结果与公务员的考核、选拔任用、职务升降、辞职辞退、奖励惩戒、培训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政务公开、行政投诉等机制,全面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不断提高政府自身建设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评估结果的运用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将评估结果束之高阁,与奖惩、问责和改进自身建设完全脱节。长此以往将失去绩效评估的激励作用。二是在评估结果的运用上急功近利,不分场合地一味使用“一票否决”和“末位淘汰”制。过于强调功利色彩,强化利益机制可能使评估对象容易变得斤斤计较,这是不恰当的。对于“一票否决”和“末位淘汰”的评估对象,应当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给予补救整改的机会,帮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参考文献:

    [1]郝伯特·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169.

    [2]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3-01:2-3.

    [3]凯瑟琳·纽科默,等.迎接业绩导向型政府的挑战[M].

    张梦中,等,泽.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21.

    [责任编辑:乔兴华]

    来源:《理论探讨》作者:

    吴江 2009年第4期


    主持人:彭处长提出了“三驾马车”论,令人耳目一新。最后,请看著名人才学研究专家吴江院长就此展开全面论述。

                               论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吴江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问题,《中国人才》杂志组织这样的讨论,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上述几位同志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论题进行了阐述,一些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并表示赞同。这里,我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谈谈个人观点。

    创新能力是科技人才的核心能力。在提高科技人才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提高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是提高科技人才整体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

    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全球性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正在成为阻碍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各国纷纷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人才竞争战略,适时调整移民政策,承认双重国籍,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美国、日本、英国纷纷抢占人才制高点,以色列也在制定吸引全球犹太人回归创新效力的人才战略。

    目前,我国人才队伍整体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高层次人才总量相对偏少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特别是还缺乏国际一流的科学大师,缺乏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现代企业家和产业科技人才,严重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世界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政策措施,引进和培养国际高层次创新人才,使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迅速壮大,缓解我国发展的需求。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国际化政策,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探索实行技术移民;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等。

    特别是在后经济危机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更为迫切。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催生强烈的创新人才需求与发展。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可见,摆脱危机、创新经济增长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人才进行科技创新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次金融危机,与其说是对我们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不如说是对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要战胜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简单的劳动投入和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转变,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这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人才强国的基础。

    大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是工程领域创新人才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人才规划纲要》将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创新我们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模式。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整合教育、科技、产业培养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通过联合建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兼职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实行“人才 + 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在创新实践中集聚和培养一流人才。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等实行财税优惠政策。

    当前,工程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尤为紧迫。经济危机的爆发唤醒了我们,创造财富并不能仅靠金融领域,而要通过真正有附加值的技术创新来实现。目前,我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整体质量,在参与排名的55个主要国家中位列第48位。

    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创新人才强企业是关键

    人才强国,首先是人才强企;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人才强企是关键。我们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是主体,企业科技人才是关键。由于受传统“官本位”、职业等级观念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均衡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科研院所人才滞胀与企业人才严重短缺同时并存的现象,工程技术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1.8%,远远低于美国80%左右的优秀人才集聚在企业的比例。因此,必须树立人才的企业本位理念,尽快调整政策导向,积极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围绕关键产业实施企业优秀人才集聚工程,想方设法让更多人才流向企业,流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应探索实施集聚优秀人才投身企业的政策。尽快探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基本平衡的人才保障机制,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促使人才加快流向企业;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随被保人流转的社会保险政策,鼓励实行企业年金制度;制定和放宽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创办企业和兼职的有关规定,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企业招聘、吸引优秀人才应不受户籍限制;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契机,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等。

    创新体制机制及文化环境,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当前,一些科研人员不能做到潜心研究和创新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疲于跑项目、争取经费,急功近利;论文作假,作风浮躁;收入住房等后顾之忧牵扯精力、无心钻研。这种现象困扰了科研人才成长,阻碍了自主创新进程。产生这种不良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对科研单位的稳定支持与竞争性支持比例失当,也就是说,科研人员的研究经费甚至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批准的课题、项目,在忙于追求课题数量的功利主义引导下,科研人员很难沉寂若干年,做一些还不成功甚至会失败的探索和创新。二是科研评价体系急需修正和完善,主要是对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评价不够科学。三是国家对科研单位的具体职责和使命没有加以明确,造成大量的科研单位缺乏主导自己研究方向和主动布局自己研究领域和学科重点的能力,提不出具有前瞻性和原创性的一些重大研究命题。

    创新型人才具有标新立异、钻牛角尖、敢于冒险和勇于进取的精神。要从传统文化、体制机制上给创新型人才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此外,创新型领导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创新科研体制机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打破某些传统文化因素。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的人将创新人才看成不切实际、不识时务,有的“嫉贤妒能”、“枪打出头鸟”、“武大郎开店”,有的甚至是“叶公好龙“,创新人才说起来重要,但一旦真正有了创新人才,却不宽容这些人。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导致人们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我们的考核机制、评价机制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有的单位科技人员考核,一年一考,半年一考,一个季度一考,甚至一月一考,科技人才天天忙于应付各种考核,根本没法潜心研究。三是需要创新型领导。创新人才的培育,既要从我们的观念上、传统文化上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从体制机制上,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对于各级组织来说,特别是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这些都是很艰巨的任务。所以,能不能出创新人才,关键看我们领导思想能不能创新,有没有创新型的领导,有创新型领导就能出创新型人才。

    切实加大科技教育投入,优先投资于人

    目前,各国不断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以色列的研发投入比例冠绝全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紧随其后的是瑞典(3.7%)、芬兰(3.5%);美国《美国竞争法》提出为国家科学基金会增加一倍经费,美国总统奥巴马许诺政府将把GDP的3%投入科研和改善科学教育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资助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产业技能委员会和国家技能研究院所来影响英国创新人才的供应;俄罗斯的《2O08-2012年创新俄罗斯科学和科学一教育人才》联邦专项计划预算约23.5亿美元。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本投入水平较低,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吸引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各级政府应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国家教育、科技、卫生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各级政府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人才保证制度,提高项目建设中人才开发经费提取比例。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企业计税工资标准,增加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规模。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专业技术人才投入体系。

    来源:《中国人才》2010年10月


    本报记者 李可 光明网记者 陈畅采访整理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十二五”规划建议第七部分第一段关于人才发展的论述,在以前的规划是没有的,体现了国家把人才发展切实摆上了优先位置,通过人才优先发展,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落实。另外,把科技、教育、人才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规划提出来也是一个重大创新,科技发展是先导、教育发展是基础、人才发展是核心,三位一体的战略谋划是推动科学发展正确而又必然的选择。这一段中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其重大现实意义在于把科技、教育、人才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互为促进、服务发展。

        建设人才强国,“十二五”这五年是关键时期,必须在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上下功夫,把人才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个战略布局有四个方面:首先是人才资源优先开发。要大力加强能力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实现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特别要优先开发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发展领域的紧缺人才、企业高技能人才等重点人才资源;其次是人才结构要优先调整。人才结构要适应“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来优化人才的素质结构、分布结构和培养结构。要加强人才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创新,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大学生向基层流动、城市人才向农村辐射、区域人才畅通流动,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三是人才投资优先保证。要加大国家财政性投入力度,保证对人才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的增长幅度,中央要求2015年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13%,这是一个很硬的指标。现在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增长幅度,更在于优化投入结构。比如教育的结构要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企业要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训投入力度;第四是人才制度要优先创新。“十二五”期间要尽快建立一个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体制,尤其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市场要唱主角。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方面。总之,要把四个优先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十二五”规划的方方面面,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基础。

    来源:《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03日 01 版)


    “人才政策不能代替人才环境的建设,深圳人才环境的优势是开放性、包容性。”第十二届人才高交会人才高峰论坛昨天在深圳人才大市场举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发表主题为“建设世界人才强国的创新体系”的演讲。深圳市副市长唐杰出席并致辞。

      “我们曾感到自豪: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就有1台出自中国的江苏!但我们又会感到迷惑:我们生产1台电脑竟只能赚10个苹果的钱!”吴江教授认为,人才发展要实现4个转变: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解放生产力重心向解放人才转变。他说,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世界前列,主要依赖的不是人才与知识经济,而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高投资的基础建设以及带来高能源消耗与高环境污染的低端制造业,“中国制造”难以为继。后经济危机时代催生“中国创造”,也孕育着人才发展的巨大机遇。他说:“比如一家企业的老板,订单很多的时候是不会想到创新的,发生经济危机,没有订单了,就要想着创新和技术革命。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催生强烈的人才需求与人才发展。 ”

      吴江教授还认为,“人口红利”这一有利条件能否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果,则依赖于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我国每年有2400多万新增就业人口,但每年只能解决1000万,其中有一半是大学生。我国GDP年均增长约8%,就业率需要有较快增长。要让“人口红利”提升为“人才红利”,即从依靠人口数量、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红利”,转向依靠人口质量、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红利”。人口与人才都并不天然就能有“红利”,而必须通过和相应产业的结合才能实现转化。如果大量劳动力被限制在第一产业进行着低效率生产时,人口不仅没有红利,反而会是一种负担。

      “人才竞争的重点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吴江教授说,我国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包括: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12个领域人才,共500多万;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包括:教育、政法、宣传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5个领域人才,共800多万。我们要建立支持人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搭建支持人才自主创新的事业平台,建立和完善年轻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发现培育体系,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发挥大师引领人才集群的作用,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有听众提出:“深圳出台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1+6’文件,今年又推出人才安居工程、引才‘孔雀计划’等,如何看待深圳这一系列人才政策?”吴江说:“深圳的人才政策让人振奋,但政策不能代替人才环境的建设,深圳人才环境的优势是开放性、包容性。深圳在人才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两端’,一端是高端人才,另一端是普通人才,针对普通人才要有普适性的政策,让人才人人都能享受到。”

    来源:深圳商报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吴 江 

    “四有干部”标准是一个完整的干部素质能力标准体系。“韧劲”源于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思路”源于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激情”源于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贡献”源于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这个标准框架互为依存、互为因果,互为补充。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始于信念,行于理性,守于执着,终于成效。

     

    推动科学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今年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海南和河北唐山两次调研中提出:要坚持把选人用人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注意培养选拔那些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干部,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四有干部论”非常及时而又富有创意地把推动科学发展的选人用人新标准提了出来,它既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选人用人的迫切需求,又阐明了新时期培养选拔干部工作的努力方向,还揭示了领导科学发展的人才成长规律。深刻领会近平同志提出的干部“有韧劲”、“有思路”、“有激情”、“有贡献”的思想内涵和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新时期选人用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对当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四有干部”标准的思想内涵是科学发展关键在人。人类的一切发展都是有目的的发展,人的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符合人自身的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关系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发展观,是关系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发展观,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和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这样一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会直接考验和检验出干部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观。一个基本事实就是科学发展需要牺牲局部和眼前利益,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和代价,需要放弃或失去许多成功机会和即得荣誉,更需要重新学习和掌握自己不懂的知识和能力。提出“四有干部”标准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就在于选什么人领导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必须用科学发展这把尺子优胜劣汰领导干部,否则,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优化发展结构,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四有干部”标准是一个完整的干部素质能力标准体系。“韧劲”源于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思路”源于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激情”源于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贡献”源于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这个标准框架互为依存、互为因果,互为补充。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始于信念,行于理性,守于执着,终于成效。

    “有韧劲”是前提、是基础,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不动摇,才能更好地谋划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山西省右玉县50多年18任县委书记的绿色接力很好地诠释了科学发展需要有韧劲的干部,更需要坚持有韧性的干部选拔机制。

    解放以前的右玉,全县森林覆盖率不到0.3%,当时全县的沙化面积达到76%,这个曾经被外国人预言会变成沙漠的地方,近90%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目前,右玉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0%,全县人造森林面积已达到了150万亩。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右玉县50多年持之以恒的植树造林运动。右玉县的经验告诉我们:选拔有韧性的干部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前提。在推动社会的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干部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关键时候就是在考验我们党的干部是不是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韧劲,实现发展目标。同时,也在考验干部选拔工作的坚定性和持久性,确保能够选出在坚持科学发展中一以贯之的领导干部,保持我们各项政策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有思路”是保证、是条件,只有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有策略,才能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

    山东东岳集团经过20多年发展,从一个仅有38名员工和2只小转炉的小“作坊”,成长为中国氟硅行业龙头企业、亚洲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奇迹”的背后,靠的正是集团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育出的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团结拼搏的创新型人才团队。而这个思路的确立,关键就在于其董事长张建宏高度重视人才发展的创新思路。张建宏认为,“经营”人才的高境界是“经营”人心,要充分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不仅要让人才成就事业,更要让他们受到尊重、获得荣誉,真正“以价值体现价值”。正是这种科学的发展思路与有效的培养机制,使一大批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脱颖而出,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脊梁。

    一个人的思路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丰富自己,才能见多识广。只有见多识广,才能“技高一筹”,见别人之未见。有思路其实也就是在有知识、有能力、有经验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而且,这种思路还必须是用于推进科学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干部选拔过程中,要注重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与思维习惯,同时也要注重干部的思维创新,要真正选拔出能够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干部。而且,我们也需要培养出有文化、有谋略、思路新的干部,才能找准科学发展的出路,才能实现可持续、不间断的发展。

    “有激情”是动力、是助力,只有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有热情,才能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谋划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这种“激情”往往不是在一般的环境下体现,更多的是在艰难困境中才能足够显现出来。仇和在宿迁的工作历程很好地显现了“有激情”干部的重要特点。

    1996年12月8日,39岁的仇和以中共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的身份兼任沭阳县委书记。他曾说:“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有改革的空间和余地。”这首先反映了他干工作的高昂激情。1997年以前,沭阳经济排全省倒数第一。而1997年以后,沭阳县超常规发展,1998年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72.7%、41.6%和40.4%。

    仇和在宿迁的工作以及其到了云南昆明后的一连串举措,说明了有激情的干部在发展中,尤其是困难与制度障碍状态下,其作用往往是一般干部所无法比拟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搞建设、干事业的道路上都需要激情,带领人民群众,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去实现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有激情就要有追求一股子精气神的精神,就要在骨子里透射出干出一番事业的激情,如果干部队伍在推动科学发展时不催不动、不推不走,整个干事氛围死气沉沉,那么科学发展就缺乏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出有活力、有追求、有内涵,能够奋发向上的干部,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我们要敢于提拔坚定的有激情的干部。我们在干部的选拔过程中也要善于培养有激情的干部,并给予这些有激情的干部足够的舞台。当然,重要的是,我们要甄别激情与蛮干的不同所在,从而真正推进科学发展。

    “有贡献”是标尺、是标准,只有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有成绩,才是最好地坚持科学发展、谋划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这种贡献,必然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然是很好地维护和促进了人民的利益。选拔干部,不是以官职的大小为标准,也不是以资历为标准,而是以贡献的大小为标准。

    山东省东明县北郊,一栋栋别墅拔地而起。这个为当地村民投资3.2亿元兴建的玉皇庙新村,是村党总支书记、退伍军人王金书自掏腰包建设的。1981年底,当了4年兵的王金书退伍回到这里,当上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1985年,他决定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建一个化工厂。如今,“玉皇化工”拥有多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产品,产品不仅畅销国内,且销往美国、日本、荷兰等。这些年,王金书累计为村里捐款3000多万元。2008年底,他拿出自己连续3年的分红3.2亿元,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玉皇庙新村。虽然只是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但是他的贡献却远远超出了一个支部书记的分量。

    我们在干部的选拔过程中,也必须充分重视干部的“贡献”权重。尤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建立健全适合实际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指标中,要突出经济指标,注重民生指标,坚持否决指标,建立以实绩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标准。在考核方式上,要坚持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探索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定性基础上形成定量结果,定量结果中体现定性评价。在考核结果运用上,要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风向标”、“指挥棒”的作用,坚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和领导班子调整、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让干部“比贡献、赛业绩”,切实把各级干部引领到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建功立业、为推动科学发展干事创业上来。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房夏、赵一存北京报道)对于《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议》的发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布的首份关于反腐倡廉内容的白皮书,中国首次以官方书面形式全面、系统地向全球介绍中国反腐倡廉情况,对中国树立国际形象具有积极作用。

    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吴江指出,西方多个国家每年均会发布全国各国腐败程度的指标,中国在这些榜单中的排名较靠后,这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利影响,使得一些国家对中国反腐倡廉工作视而不见甚至造成误读。《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议》的发表,有助于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向国际社会全面介绍中国反腐倡廉工作方面的成果。

    中国编译局当代马克思注意研究所所长何增科指出,【依法依纪查处腐败案件】在白皮书中单列成章,这是白皮书的一个亮点。他表示,中国以往强调的是【依纪依法】,现在改为了【依法依纪】,这个提法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法律的尊重,反映出各种专门监督机关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这对公民、官员都有好的示范工作。

    吴江表示,内容上看,白皮书提出中国已与35个国家缔结外逃腐败疑犯双边引渡条约,这对中国国内的腐败分子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他介绍,目前与中国建立双边引渡条约的国家数量还在增多,这将一扫此前因与中国有引渡条约的国家较少,而做成国内腐败分子携款潜逃,抓捕困难的不利局面,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愿在反腐败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诚意。

    来源:《香港文汇报》2010年12月30日 A6版


        昨天,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此前启动的5个事业单位改革全国试点,目前仍在试点阶段,并未停滞。

      他也表示,事业单位改革在制度设计上会有合理安排,不论是北京还是其他地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没必要因此提前退休。

      改革试点并未停滞

      京华时报:国家层面近年来屡推事业单位改革,但据了解,2008年开始试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试点地区没有细化的实施方案,目前处于停滞状态。你对此如何看?

      吴江:这并不是有没有细化方案的问题,可以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涉及全社会、涉及公务员,情况比较复杂。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事业单位没有为纳税人提供最完美服务产品。因此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当然是非改不可了。2008年国家启动的这项改革在全国5个城市进行试点,目前仍然在试点阶段,现在也并不是停滞,国务院还是决心将这项改革试点好。现在的情况是,要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设放在前面来做,实现事业单位聘任制、绩效工资和岗位管理,由此来推进改革。

      京华时报:你刚才提到的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江:首先是事业单位分类的问题,分类不清楚,就很难确定哪些事业单位是要加强它的公益性,哪些要进行改制推向社会,无法分类清晰就无法将改革推行下去。

      此外,事业单位改革的复杂性还体现在我国还存在大量的民办事业单位,如民办的公益单位、公共服务机构,民办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机构,其中一部分也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提供公共服务,这类事业单位在经过明确分类之后,也需要与公办单位一样获得政策上的支持。

      公务员改革也是必然

      京华时报:很多人认为在公务员改革按兵不动的情况下,对事业单位大刀阔斧地改革有失公允。

      吴江:确实,我们现在很多人老跟公务员比较,其实,客观来讲,公务员是一个运用行政手段的执法单位,我们很难评价公务员个体的绩效。当然,从长远来看,公务员也要打破“铁饭碗”,也要引入竞争机制,也要“有上有下”,以后有相当一部分公务员要实现聘任制,这一条路也是必然的。

      急需引进竞争机制

      京华时报:你刚才讲了事业单位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那么,目前推进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

      吴江:事业单位目前存在这些突出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缺乏竞争机制造成的,因此,迫切需要引入竞争机制。这就是在事业单位内部推行绩效工资、绩效考核机制的原因,通过你对纳税人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质量,来评定你的职称,这样一来双方都有个约束,结果就会不一样,因此绩效在事业单位非常重要。

      进一步来讲就是,事业单位的“铁饭碗”一定要端掉!不能够拿“铁饭碗”,这个饭碗谁来给,需要纳税人老百姓来给,大家认可你,你就有饭碗,你服务得好就有好饭碗,反之就没有好饭碗或者失去饭碗。

      但是,需要明白,这种通过竞争机制来提高对老百姓的公共服务质量的方式,并不是“甩包袱”。在设计改革路径上,不能简单化地对待,既不能把他们全部推向社会,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也不能回归到公务员队伍,而是走一条既要使他们很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又要使他们积极性调动起来的中间路径。

      提前退休没有必要

      京华时报:北京市目前对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规划尚局限在国家的制度设计范畴,仿佛没有细化和突破。你怎么看北京在这方面的举动?

      吴江:步伐不一样,大的指导思想是中央定的调子,只是有的地方走得快一点,有的走得慢一点。但是,有些内容是坚定不移,有些路径从长远看早晚都得走。比如下一步的操作路径可能就是养老、工伤、医疗都要社会化,对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采取“新人有新办法,中人有中办法,老人有老办法”的方式,国家都有不同的制度设计安排。

      京华时报:你刚才提到的养老社会化的改革在一些试点地区出现了提前退休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进行吧?

      吴江:我们改革就是要形成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在改革过程中,如果想要国家全都包下来是不现实的。但是确实也产生了一些恐慌心理,怕政策变动之后,对自己的退休收入有所影响。退还是不退,首先要看是不是符合国家规定,实际上国家制度的设计是没有空子可钻的,针对不同人群设计的办法不同,对于有条件退休的这部分人,国家会对他们考虑补偿,换句话说就是待遇不会降低,因此也需要对制度设计有信心,没必要提前退休。

    本报记者孙乾

        来源:京华时报2011年01月19日


    核心提示

    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一些地方大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探索人才管理创新模式。“人才特区”建设在全国势头兴起。

    北京中关村提出建设中国层次最高的国际化人才特区的五年计划,建立健全与发达国家同样的人才发展环境,抢占国际人才发展的制高点。

    天津市在滨海新区重点先行先试一批重大人才政策和工程,每年至少投入1亿元,打造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聚集高地,形成人才排头兵效应。

    无锡市则提出“5年建成人才特区,10年打造东方硅谷”的口号,提出到2015年,人才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达47%的量化目标。

    武汉、上海、厦门等城市也先后结合自身实际,推出“人才特区”建设战略。

    “特”在政策上对人才“松绑”

    记者:作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起草制定的参与者,你认为当前“人才特区”建设的意义究竟何在?

    吴江:规划纲要中提出,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通过这些改革实验区,在局部范围、特殊领域内,创新一些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营造一个更加优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接轨国外通行的人才政策和国际惯例,破除一些不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障碍,在相关政策上对人才“松绑”进而发挥人才“特区”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加以普遍推广应用,打造一批人才优先发展的样板,就是“人才特区”的重大意义。

    “人才特区”之“特”说到底就是允许有更加宽松的改革权和试验权,允许人才管理模式和政策具有优先性和特殊性,允许在与国际人才管理接轨上突破现有的体制政策限制。“人才特区”建设在全国风声水起,无疑反映出各地、各部门思贤若渴,招才引智的现实需求,必然会促进人才的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也必定会产生一批新鲜经验和先进典型。经验在基层、创新在群众,没有这些地方基层的创新和试验,就不会带来人才大发展的好局面。

    记者:你对“人才特区”有何期待?

    吴江:“人才特区”首先是服务发展的人才特区。无论在人才引进、人才评价、人才流动、社会保障、人才国际化等方面的试验,都要紧密扣住本地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要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创新人才政策和机制,以形成自己的人才比较优势。

    “人才特区”建设需要注重与国际人才管理的接轨、需要注重国际上可比性的东西。为此,我们要把每一个“人才特区”都办成解放思想、解放人才的大学校。通过特区这个“学校”使人才真正解放出来,使我们人才管理者的思想解放出来,培养造就出一批世界一流的人才管理大师。

    “魅”在为人才提供事业平台

    记者:“人才特区”如何能吸引大批优秀人才汇聚?

    吴江:同建立经济特区一样,“人才特区”建设也需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引进海外人才的关键,不是福利待遇问题。当然,你也不能让人家来艰苦奋斗。创新人才真正需要的是事业平台,需要风险投资,需要研发团队,需要人力资源服务,需要销售市场和政府采购,需要产业链条配套,需要更少的行政干预,要围绕这些研究优惠政策问题。

    当然,也不要光盯在特惠政策上,“人才特区”更要关注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把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评价、发现、保障、激励这些机制真正在特区运作起来。相比政策问题,体制机制难度更大。比如职称评定、执业资格认证,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解决跨国跨地区的互认评价等。 

    记者:“人才特区”引智过程中,“给房子”、“给资金”等优惠政策引起了一些争议,对此你怎么看?

    吴江:确实,现在大家维权意识比较强,群众对这个问题认识有差距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一方面是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机遇对每个人来说是平等的,但人的能力、才干、价值是有差异的,所以带来了结果的不平等。我们传统上平均主义的文化传统很浓,很难接受人才的冒尖。任何一个历史的开创,都是少数人在前面趟路,而趟路的这些人,不仅要有能力、有胆识,而且是最辛苦、风险是最大的。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普惠性的人才政策环境建设,要创造一个人人都可成才的政策环境。俗语说,“招来女婿气走儿子”。这就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儿子”的基本保障还是要提供的,让他有条件也能够成功,要创造机会的平等和公平。不论资历、不论年龄,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贡献与成果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这样全社会的人才活力和潜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意在打造世界人才高地

    记者:有人担心,现在人才特区建设会出现和当年一些地方开发区建设一样“跑马圈地”的情形,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吴江:“人才特区”要做出特色,要有整体规划,理性科学地设计。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始试点工作,特别是针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带有全局性和普遍性的体制机制问题,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地方和机构作为“试验区”。中央应加强对“人才特区”的指导,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实验。要能以点带面,从特惠到普惠,发挥“人才特区”的辐射作用,将实验区的小环境逐步影响改变大环境。

    此外,在“人才特区”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要使“人才特区”起到辐射作用,就离不开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离不开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把好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制度、法律,所以“人才特区”建设还需要专家、学者多蹲点,深入基层,看看哪些是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提高。

    记者:那么各地“人才特区”除了要有特殊的政策,在建设中还应注意什么呢?

    吴江:在新的形势下搞“人才特区”,必须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人才特区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有利条件多,人才基础好,容易搞出成效。但是,这也意味着条件越好“特区”越要高标准。发达地区的人才战略是瞄准发达国家的竞争战略,要用国际化标准衡量,创造比发达国家更为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而不是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争夺人才。(记者 李 可 通讯员 何文娟)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核心观点

    ■党管人才原则的提出,不是一个管理体制的概念,而是一个政治领导的概念,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第一要义是用好用活人才,而不是管住管死人才

    ■要变“管人”观念为服务观念,“管”的出发点不是去禁锢人、束缚人,而是以人为本,创造条件让人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管人才”就是“解放人才”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将党管人才原则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并提出了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四个方面任务。党管人才原则的确立,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干部队伍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和自觉把握,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的科学判断与战略构想。

    实践证明,在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六年来,科学人才观等重要思想深入人心,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效能明显改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坚持好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是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好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重大课题。笔者对党管人才的几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认识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本内涵是政治领导

    党管人才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坚持和加强执政党对人才发展事业的领导。但是,在具体理解上是有偏差的:

    一是管理体制说。有些地方和部门认为党管人才就是党管干部的体制延伸,党如何管干部就如何管人才。他们参照干部管理体制,试图把本地的各类人才都界定到体制内来,确定人才的行政级别,划分人才的管理权限。人才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在事业单位越来越盛行,人才工作越管越具体,越管越复杂。

    二是管理部门说。认为党管人才就是党委组织部门管人才,人才工作都要由党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具体指导才能抓。人才工作层层说得多,落实得少,人才工作缺位、错位、不到位比较普遍。

    三是特惠政策说。认为党管人才就是抓拔尖人才,搞优惠政策。各地都搞选拔、引进人才工程,表面热热闹闹,优惠政策不少,人才大环境未必因此改善。

    以上三种管法有失片面与浅薄,反映了在我们党内对党管人才的理论认识并没有完全解决。

    党管人才原则的提出,不是一个管理体制的概念,而是一个政治领导的概念,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原则。

    首先,党管人才源于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依靠的基本力量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人才资源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就成为执政党实现执政目标的最重要的政治资源。我们党要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必须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的各级组织或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能否实现对体制外人才的有效领导,能否更多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投入到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中来,这将决定着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

    其次,我们党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宏伟构想,就需要把人才事业的发展放在各项发展的优先位置。人才优先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政治选择,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党对人才发展事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的政治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并通过各级党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统筹、培养、用活各类人才,才能实现建设人才强国之目标。

    再次,国际社会竞争局势愈演愈烈,对人才的争夺已形成全球范围的拉锯态势,特别是对优秀青年人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西化、分化相当严重,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党管人才的政治意义就在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科学领导人才发展,始终用党的先进性确保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始终用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始终用党的方针政策激励和保障广大人才的创造活力。

    因此,坚持党对人才的政治领导,其内涵可概括为:党管人才的总体目标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管人才的核心任务是确保人才优先发展和健康发展,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是发挥党的政治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党管人才的基本责任是动员全党全社会创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依法保护人才合法权益。

    认识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本理念是以用为本的人才观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第一要义是用好用活人才,而不是管住管死人才。坚持人才以用为本,就是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贯穿到人才工作的全过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精辟概括。只有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以用为本的核心是满足发展的需要,这里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包括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与他的利益有关。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社会需求才有人才的价值,人才的使用过程就是力求实现对广大人民群众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过程。改革开放三十年,之所以有了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大好局面,关键靠的是发展这个硬道理,没有经济高速平稳健康持续的发展,就没有人才的报国之门,没有英雄的用武之地。

    坚持以用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人才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和贡献中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解放生产力的本质是解放人的创造力,知识和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发面使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让智力活动、创造性活动在人的活动效率的天平上越来越有分量。这种历史性的变化的社会意义,是难以估量的。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 可以说人类的每一进步都是人才发挥作用的进步,都是由人才的使用效率带来的,它是名符其实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看不见的手”。诚然,人才在使用中追求的并不是效率本身,而是使用的目的或被确定为目的的人的需要的满足。

    认识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本途径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人才资本属于内生性资本,因此,不论是人才规模的扩大、人才结构的调整,还是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都是人才队伍建设的结果,其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有效规范与引导。人才资源的价值在使用,人才培养、引进与配置、激励与保障的目的也是使用,人才使用是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基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强国战略要将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有效用好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并以此为支点,撬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的创新,形成多点聚焦,合力突围的机制建设格局。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与依法管理有效结合。首先,要坚持依法执政,把人才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党管人才的重要职责是领导和促进人才工作立法建设。其次,依法管理人才必须体现党对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要善于使党有关人才工作的政治理想、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同时,党管人才的行为应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和监督,要突出人才及其用人单位的权益保护。

    认识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本方法是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与市场配置有效相结合。一方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尽快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供给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利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来配置人才资源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另一方面,要突出党和政府在人才宏观调控中的主体地位,使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保持人才资源的总量平衡,促进人才结构优化,逐步实现人才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效解决人才配置的市场失灵和市场扭曲现象。

    坚持党管人才,要走出“管人”的思想误区,应着眼于大局,从宏观上和政策上协调,而不要事必躬亲。要变“管人”观念为服务观念,“管”的出发点不是去禁锢人、束缚人,而是以人为本,创造条件让人发展。既要继续注重对各类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特别注重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做好人才的发现、选拔、使用、培养和保障,鼓励和引导人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管人才”就是“解放人才”,用制度活力提升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总之,党管人才的主要特点在于实现“四个转变”:即从对人才的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政策引导、法律保障为主转变,从组织管理为主向协调管理为主转变,从以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为主向动员、组织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为主转变。

    改变传统的“政府人才管理部门是人才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的观念,实现人才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除政府人事部门、政府所属人事机构外,还要鼓励其他非公有制人才服务机构在更多的领域参与人才服务业的发展,创新服务内容,增强发展活力。建立人才部门主导的、所属事业单位发挥骨干作用的、其他机构共同参与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才提供“无缝隙的公共服务”。政府人才管理部门的最大义务是提供基本人才公共服务,并保证各类服务机构的人才公共服务得以全面实现,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制度,营造有利于吸引、稳定、用活人才的制度环境,健全人才法规体系;政府所属的人才机构、其他非营利或营利的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则按照市场化机制,提高人才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手段,提供更多人才增值服务。

    因此,应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加快人才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将公共服务的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适度分离,把人才服务机构的上下级关系由直接隶属关系转变为合同关系。在政府人才管理中应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动力来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利用合同、承包、竞争招标等市场手段,将政府原先垄断的人才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权向公营和私营公司、非营利性组织转让,或利用合同出租某些人才管理业务,降低政府成本。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2-25


    坚持“以用为本”是新形势下人才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现行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也是创新体制机制,解放人才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用为本”的制度创新,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通过提高人才效能,提高人才贡献度,使人才在新的机制下重塑自己,锻炼出新的品质,提升新的价值,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构成新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才是解放人才的真正目的。

    一、“以用为本”思想内涵是人才的价值本位

        人才价值的本源是使用,同时在使用中获得价值的认定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论述了人的才能与使用的因果关系:“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一论断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揭示了人才价值是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得以发现和认定的,不能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才能是没有意义的。同时又阐明了人才的使用理念和使用方式对人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使用既是本源,也有着价值差异。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不是没有解放生产力,而是没有解放人。资本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并没有能够使人获得实际解放,反而使人处于深刻的异化状态。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价值。这种价值恰恰在于要使劳动者在劳动中发现自己、解放自己和塑造自己。“以用为本”的理论创新点就在于它以用好用活人才,实现每个人才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这种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也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升华。所以,“以用为本”的核心价值是用好用活人才!它揭示了人才价值本位论,而非人才工具本位论。其实践意义就在于用好用活方能发现人才价值,用好用活方能真正解放人才。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指出的:中国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好多人才没有被发现,没有有意识地去发现、选拔、培养、帮助一批专业人才。

    二、“以用为本”制度创新在于解放人才的创造活力

        解放人才是“以用为本”的价值取向,“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活的灵魂。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劳动改变身外的自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在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自然,不能使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就不能得到解放。“以用为本”的制度创新就在于:解放人的创造力,实现作为目的本身的人才能力的发展,让真正的自由王国成为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通过用好用活制度环境,让人才的智力活动、创造性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中的份量越来越重,同时人才的创造力也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正如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的“我们要打破老框框,不要按老规矩办事,要敢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破格选拔人才”。

    马克思认为,一种制度是“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以用为本”的制度创新,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通过提高人才效能,提高人才贡献度,使人才在新的机制下重塑自己,炼出新的品质,提升新的价值,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构成新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才是解放人才的真正目的。因此,“以用为本”的理念,其深刻之处在于促使生产力的变化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并形成同步效应。解放人才既要求产生先进的生产力,又要求形成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同时否定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三、“以用为本”是人才优先发展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统一

        人与社会是相互生成的关系,社会和个人是辨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同时又用自己的活动创造和改变着社会。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发展视作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视为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视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紧密相联,因而人的发展必然具有相对性。

        “以用为本”战略思想的精辟之处在于,揭示了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涟漪效应,即人才引领创新——创新带动发展——发展造就人才的良性发展生态链。这一人才发展生态链的本质特征是,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人才个体与社会整体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性与高度和谐性,也体现为“人才的解放”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的高度统一性。“以用为本”的体制机制,不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牺牲人才的全面发展为代价,而是以后者为条件。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借助人才的全面发展与优先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最后的实现。也就是说,社会若不解放人才,社会自身也就得不到彻底解放。

    以用为本”理念还告诉我们,人才的优先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有效形式,人才优先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具有中心地位。同时,人才优先发展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有效形式时,才具有价值和意义,才会得到来自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因此,人才优先发展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作者:吴江 2011(3)


    [编者按]2010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本栏的4篇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党政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与开发进行了研究。其中,《尽快形成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一文,通过构建科技人才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系统比较我国不同地区的科技人才创新力差异,提出了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开发战略;《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一文,指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中之重,为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资格认证、注册管理、从业规范等各项制度,系统构建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及培训体系,加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投入保障,解决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平台;《完善党政领导人才选拔任用机制的三个方向》一文,从制度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角度对我国党政领导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党政领导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创新的方向与途径;《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任机制及其改进》一文,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任模式的历史演变以及现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从落实“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任机制的结合、人才标准执行、选任程序设计、制度建设和机制保障等方面对国有企业人才选任机制改进进行了探讨。

    吴  江

    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1O年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首位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这一战略构想,对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把握时代发展前沿、引导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关键变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还面临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失衡、创新能力整体偏弱等诸多挑战,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10年,我们必须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人才规划纲要》指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那么,什么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如何才能加快培养与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必须清晰界定其内涵,准确把握其个性特征,更好地遵循其培养与开发规律。

        (一)国外对“创新”、“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公认来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却处于持续的讨论中。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的概念,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主要包括:引进一种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织形式。20世纪50年代,管理学家德鲁克将创新引进管理领域,认为创新是一种态度和实践,即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1973年,美国学者弗里曼将科技创新的范围限定在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和新设备等新技术形式实现市场价值的首次转化。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与我国完全对应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意义上的“人才”概念,在相关文献研究中也很少看到“创新人才”或“创新型人才”的概念,比较类似的概念有“creative personality”、“creative thinking”等。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一些,他们注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特点,大都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创新杂志》从工业创新的角度,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Guilford)把富有创造性的人的人格特点总结为八个方面: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二)国内对“创新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界定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随着20世纪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21世纪初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逐步成为热点。目前,国内学者大多从“创新”、“创造”的角度出发,强调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积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并注重创新型人才对整体的贡献与绩效。创新型科技人才至少包含以下四个要点: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和技术工作;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较大贡献。《人才规划纲要》指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指富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精神,在所从事科技领域中具有精湛学术造诣或掌握核心技术,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主要包括:创造重大科技成就的一流科学家;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和核心骨干;利用科技创新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产业的创业者等。

    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征描述,主要从专业知识、思维结构、个性品质、创新能力四个维度来展开。王广民、林泽炎等学者通过对84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访谈,并结合50位学者对科技人才特质的看法,提炼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55种关键特质,其中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科技综合能力、深厚的专业知识、洞察力与观察力、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富有创造力、独立性强、科学实践能力强等特质出现频次最高。从总体上看,创新型科技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深厚的专业积累与稳定的研究方向、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方法和系统思维能力4个典型特质。华东师大的廖志豪通过对87名创新型科技人才问卷调查发现,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共性特征主要包括:博、专结合的知识体系;多元的思维结构;积极的个性品质;全面的创新能力。

        (三)从两种视角研究“创新型科技人才”

        从以上国内外对创新人才的研究来看,尽管表述不一、角度各异,但人们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创新人才,其标准不在于他所从事的职业,不在于他的地位和学历的高低,而在于他能否创新,能否视创新为己任,善于学习和研究,勇于实践,取得杰出的创新成果。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所指出的:“能否进行创新并取得成果,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可见,创新型人才资源即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型成果的人才资源,是人才资源中层次较高的一部分。下面,从两种研究视角来研究创新型科技人才。

        第一种研究视角——基于创新人才的范围与创新成果的统计角度来研究。这一研究视角主要从统计角度出发,从人员的不同分布范围和创新成果来研究比较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情况,其涵盖内容包括各专业领域的高级学者、专家和知名教授、科学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R&D人员、教育人才、科技管理人才等。创新型科技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人才:一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二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项目的主要研究者,长江学者和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的第一、第二完成人;三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带头人;四是承担国家“863”、“973”、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或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主持人;五是在高科技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科技创业者;六是在国际公认的权威期刊上发表有价值论文的第一作者。

        第二种研究视角——基于创新人才的特征要素与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要素的角度来研究。这一研究视角则从创新型科技人才本身的性质、成长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要素与影响要素等方面进行定义。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征,一般具有统一而确定的本质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因此,准确把握他们的个性特征,有助于我们在开发人才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人才规律,弄清人才成长的环境以及找到人才开发的合适方式。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征要素一般包括专业知识、思维结构、个性品质、创新能力四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要素,如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交叉的多学科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掌握科学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知识等。这是形成创造力的前提,也是创新活动的“源头之水”。没有宽厚的知识功底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就难以在既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转化和重新整合而形成新的、有利于创新发生的知识体系。二是思维要素,如善于逻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集聚性思维、联想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类比性思维、辩证性思维、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三是个性要素,如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抱负心、进取心和自信心,勤奋钻研、严谨求实精神,勇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执着、抗挫、坚韧不拔等。这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创新进程的动力之源。四是能力要素,如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超强的记忆力、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知识应用或转化的能沏、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和选择信息的能力、选择和应用研究方法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是实现科技创新关键要素,是科技人才创新力的具体体现。

    就以上两种研究角度而言。由于第一种研究视角是从?人员范围与创新成果来考虑创新型人才的情况,比较容易统计。但由于没有具体定义,往往导致创新人才的范围过大、过细或界定模糊,难免对创新人才评价和选拔的客观性、公正性和适用性造成影响。第二种研究视角则从创新人才的特征要素与影响要素出发,从内部和本质的角度探讨如何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因此,我们可以兼顾以上二种视角来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进行界定与研究。

        二、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创新力比较

    区域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力的竞争。据波士顿咨询公司2009年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在此次创新能力调查中位列第27名。虽然各调查机构得出的创新力排名不尽相同,但我国科技人才总体创新力低下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39%,而其他创新型国家则高达70%以上。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一)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欧盟创新计分牌(EIS,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 board)的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两大维度,创新驱动、知识创造和企业创新、技术应用与知识产权五大因素),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国际的可比性,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有关资料,我们尝试构建了一套科技人才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经费和创新环境)、创新产出(知识产权和技术应用)、创新效率三个维度,其中创新主体包括就业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每万名劳动力中的科技人才、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每万名劳动力中科学家工程师全时当量、企业科技人员占全部科技人员比例等5个因素;创新经费包括人均科技经费、R&D占GDP比例、企业R&D占GDP比例、企业 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等4个因素;创新环境包括宽带普及率、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微电子控制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等3个因素;知识产权包括每万人口拥有的专利申请受理数、每万人口拥有的专利申请受权数、每万人拥有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等3个因素;技术应用包括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高新技术企业就业人口比重、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比重等4个因素。

        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创新领先型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创新先进型地区包括:重庆、福建、山东、湖北、辽宁、陕西、四川、吉林、湖南、安徽,创新追赶型的地区包括:山西、宁夏、江西、黑龙江、广西、河南、甘肃、贵州、河北,创新落后型的地区包括:内蒙古、云南、西藏、青海、新疆、海南,参见表2

    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二)我国科技人才创新力低下的具体表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创新产出比较落后,创新效率非常低下。具体表现在:

        1.创新主体:总量匮乏、结构失衡、供求脱节、可获性不足

        (1)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匮乏

        据权威统计资料表明,2008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研究开发全时人员当量达到161.4万人年,均居世界前列。但国际一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匮乏,而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仅有l万名左右,高层次自主创业人才在全部创业人才中仅占20%。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为206人,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占O.4%;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24人,占1.1%。从国际影响力来看,权威机构评选300多位对科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我国入选的科学家只有3位。从国际性权威科学院外国会员人数的国别排序来看,我国处于第18位,不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印度。从担任国际期刊和杂志的主编情况来看,根据爱思唯尔(Elsevier)的统计,目前仅有50多位中国学者担任重要国际科技期刊的主编、副主编。从参加国际会议的情况来看,中国学者发言机会较少,对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也比较小。

        据2009年瑞士洛桑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整体质量,在参与排名的55个主要国家中位列第48位。据《财富》杂志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适合全球化要求”的年轻工程师只有16万人。不到美国的1/3;我国国际化工程师占全国工程师比例不到8%,而印度为25%。我国工程技术人才人均所创造的产值仅有美国的1/16、德国的1/13。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仅为24.8人,远远低于芬兰(217.6人)和日本(134.9人)。

        (2)科技创新人才结构失衡,企业和基层创新人才少

        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是主体,人才是关键。而我国科技人才过多集中在大中城市,集中在科研院所,集中在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行业,而农村、企业和基层一线人才匮乏。根据《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测算,企业科技人员占全部科技人员比例仅为49.68%,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仅为5.3%。据权威部门2007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即使是工程领域的博士毕业生,也只有15%毕业后选择到企业工作,其他学科领域的博士毕业生去企业就业就更少。另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对我国博士生毕业就业去向的调查分析,68%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进入企业的博士生比例约22%,其中10%进入外资合资企业,进人大型国有企业的比例为7%,进入中小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例合计不足5%。而美国在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其科技人才的80.8%,英国为61.4%。H 0创新人才队伍结构失衡成为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

        (3)科技人才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脱节,创新人才可获性严重不足

        我国科研人才、科技成果的供给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并没有很好地对接,科技教育人才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比较严重,创新人才可获得性严重不足。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现实有效需求脱节,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太少。据测算,2008年,我国就业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仅为6.91%,每万名劳动力中科技人员仅为64人,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仅为25.37人年,每万名劳动力中科学家工程师全时当量仅为20.55人年。我国科学家、工程师的可获得性太低,仅为美国的2.64%。另据《2007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提供的调查数据,中国在55个国家或地区中,合格工程师的可获得性仅排在第53位。

        2.创新经费:严重不足、重物轻人

        据测算,2008年,我国人均科技经费仅18.37万元/人, R&D占GDP比例仅为1.54%,企业R&D占GDP比例仅为0.89%,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1%。可见,我国科研创新投入太低。人均科技经费仅占日本的O.55%。世界上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其人均R&D经费普遍在10万美元以上,而我国仅有2.2万美元。根据全球45个有R&D人力统计的国家和地区的数据,2006年,我国的 R&D人员占全球总量的15.7%,但我国的R&D经费仅占全球总量的3.5%。同时,我国的科技经费构成明显存在“重物轻人”的问题。科技活动的劳务成本在发达国家研发经费中所占比重一般为45%左右,而2005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中人力成本仅占23.5%。

        3.创新产出:产出低下、转化不足

        《专利在中国:中国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未来》的研究报告指出,2003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的专利总量年增长率为26.1%。预计到2011年,中国将在专利活动中居世界领先地位,年度专利申请总量将超过日本和美国。但是,我国人均科技产出却很低。据测算,2008年,每万人口拥有的专利申请受理数仅为5.4件,每万人口拥有的专利申请受权数仅为2.65件,每万人拥有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仅为1.48篇。中国科协会同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开展的科技领军人才选拔培养状况调查显示:科技领军人才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是获得重大科技奖励较少。截止2007年,在六大自然科学领域33个著名国际科技奖项,美国871人才获奖,占46%;英国占14%;印度有23人次获奖,占1.19%;我国仅有14人次,占0.72%。国家自然科学奖从1991年至2008年,总共评奖14次,只有6个项目获此殊荣。最近2004、2005、2007、2008年都空缺;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从1991年至2008年间一共评奖17次,其中8次出现空缺现象。二是高影响力的论文偏少。所有学科排名前20篇最有影响的论文中,没有我国科学家论文;前100篇中仅有3篇,前1000篇中仅有14篇。另外,我国论文产出虽然居世界前列,但单篇论文被引证次数仍然较低。截止2008年,在5种世界高影响力科技期刊(Nature、Science、PNAS、Cell、NEJM)上发表的论文,美国所占论文份额和TOP10%论文份额分别是中国的22和34倍,德国是我国的5和6倍,英国是我国的4和10倍。

    同时,尽管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总量都已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科研创新成果的经济转化效率较低。据国家科技部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有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3万多项,但是能大面积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每年的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但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贡献率。

        (三)我国科技人才创新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1.科技人才地位低下,人才激励导向出现偏差

        科学家没有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敬仰的人,相反行政化、“官本位”的趋势在我国愈演愈烈。据中科院对1180名中小学生调查,问他们未来做何职业,结果科学家职业排第5位以后,排第一位是公务员。又据2009年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科技_[作者队伍总体稳定,但潜在的职业忠诚危机不容忽视,愿意子女将来从事自己职业的科技工作者仅19%,不愿意的达51%。不少科技人才偏重行政管理职务,轻视学术技术工作。

        2.科研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科技人才队伍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深层次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术管理体制的行政化以及外部各种干扰影响科技创新人才潜心研究;二是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和导向存在偏差,使我国学术活动陷入少有的浮躁状态;三是科技人才激励不足,体制内的平均主义与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并存,科技人才使用效益低,人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四是由于编制、单位所有制、户籍等因素影响,科技人才流动还存在较大障碍;五是融资机制不健全,创新创业环境不宽松,难以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六是全社会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没有建立,非公组织缺乏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企业难以成为创新主体;七是教育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教育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青年人才缺乏实践锻炼机会。

        三、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切实提高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矫正激励导向

    对高层次人才采取特殊政策,让人才在其专业领域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实现各类人才的价值,使科学家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敬仰的人。一是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社会地位,真正把科技人才摆在国家发展的第一位;二是大幅度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福利待遇,真正建立一套“人才优先”的福利待遇政策,让他们脸上光彩、兜里实惠、心头畅快。

        (二)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特别是在后经济危机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更为迫切。各国纷纷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人才竞争战略,适时调整移民政策,承认双重国籍,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世界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政策措施,引进和培养国际高层次创新人才。我们要树立世界性的人才观,深入研究国际人才战略、制度和政策,特别是在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方面要有新的突破。

        (三)大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是工程领域创新人才

    首先,要从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其次,要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整合教育、科技、产业培养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通过联合建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在创新实践中集聚和培养一流人才。当前,工程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尤为紧迫。经济危机的爆发唤醒了我们,创造财富并不能仅靠金融领域,而要通过真正有附加值的技术创新来实现。美国国家工程院曾列出21世纪工程领域需要解决的14项巨大挑战。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救市计划,与这些巨大挑战有相当部分的吻合,这些挑战都是关乎未来人类永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四)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创新人才强企业是关键

    人才强国,首先是人才强企;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人才强企是关键。必须树立人才的企业本位理念,尽快调整政策导向,积极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围绕关键产业实施企业优秀人才集聚工程,想方设法让更多人才流向企业,流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可探索实施集聚优秀人才投身企业的政策。尽快探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基本平衡的人才保障机制,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促使人才加快流向企业。可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凝聚、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五)创新体制机制及文化环境,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当前,一些科研人员不能做到潜心研究和创新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疲于跑项目、争取经费,急功近利;论文作假,作风浮躁;收入住房等后顾之忧牵扯精力、无心钻研。这种现象困扰了科研人才成长,阻碍了自主创新进程。因此,要创新科技人才管理的机制体制;实施人才知识性财产保护政策,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实施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改善青年科技人员的生活条件。

        (六)切实加大科技教育投入,优先投资于人

        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因此,各级政府应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国家教育、科技、卫生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各级政府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人才保证制度,提高项目建设中人才开发经费提取比例。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企业计税工资标准,增加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规模。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专业技术人才投入体系。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作者:吴江  2011年第3期  总第309期





    《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3日 

        “恐怕陈寅恪先生要活在今天,没有哪个高校敢聘他为教授。”            

        读了3月17日光明日报发表的仲祖文文章《不拘一格降人才》和关于张爱萍将军慧眼识才、破格用人的报道《伯乐张爱萍》,颇有感触。张爱萍不拘一格大胆启用青年拔尖人才的做法,在现代化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警醒着各级领导要善待人才。我认为,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解放人的思想,克除偏见,更需要辨证地看待制度的作用,从制度上破解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难题。这里我谈两个观点:

        首先,选拔制度要保持先进性,坚持与时俱进。我国古代的科举制,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选拔制度,19世纪中叶西方建立的文官制度就是学习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方法。今天,我们在选拔干部制度上有身份、学历、资历、任职台阶、轮岗经历等条件要求,还有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公示期、试用期等选拔环节,应该说制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细化。但是,对于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年轻人才和专业特长人才来说,有许多方面需要与时俱进,讲一讲不惟一些资格条件限制。

        今天讲不拘一格就是提倡解放建章立制的思维定式,制度要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要,要有利于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深化改革就是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调整和完善人才选拔政策,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其次,选拔制度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用为本。法国思想家卢梭曾断言“要为人类制定法律,简直是需要神明”。什么是神明?就是指最难把握的人性发展的特殊规律。制度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讲的是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而人才的成长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充满个性、各有不同。美国NBA选秀十分严格,专家从运动员的投篮得分、争抢韧性和爆发力三类指标进行量化统计评估,得分排序决定入选,没有任何的宽容余地,于是迈克尔·乔丹就被淘汰出局了,是赛场的实践才使NBA认可了这位篮球天才。选秀的专家恰恰违背了一个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就是运动员潜能的发挥源于赛场环境,没有事先考出来的冠军。再说一个聘教授的例子,当年陈寅恪作为一个青年学者留学回国,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任国学教授,曹问:“他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说:“既不是博士,有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论文有价值!”后来事实正如梁启超所言,在清华执教的陈寅恪果然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恐怕陈寅恪先生要活在今天,没有哪个高校敢聘他为教授。坚持以用为本,就是讲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使用产生价值,实践培养真才。不拘一格就是人才培养选拔的特殊规律。张爱萍将军之所以能够不拘一格启用年轻人才,是他在长期实践中观察、使用、考验人才的结果,而不是照搬条条框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今天,法律制度越来越完善,选拔人才也越来越严格,作为领导干部和组织部门仍然不能丢掉这个活的灵魂。


     来源:《学习时报》

        可以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涉及全社会、涉及公务员,情况比较复杂。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事业单位没有为纳税人提供最完美服务产品。因此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当然是非改不可了。现在的情况是,要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设放在前面来做,实现事业单位聘任制、绩效工资和岗位管理,由此来推进改革。

      首先是事业单位分类的问题,分类不清楚,就很难确定哪些事业单位是要加强它的公益性,哪些要进行改制推向社会,无法分类清晰就无法将改革推行下去。

      此外,事业单位改革的复杂性还体现在我国还存在大量的民办事业单位,如民办的公益单位、公共服务机构,民办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机构,其中一部分也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公共服务,这类事业单位在经过明确分类之后,也需要与公办单位一样获得政策上的支持。

      确实,我们现在很多人老跟公务员比较。其实,客观来讲,公务员是一个运用行政手段的执法单位,我们很难评价公务员个体的绩效。当然,从长远来看,公务员也要打破“铁饭碗”,也要引入竞争机制,也要“有上有下”,以后有相当一部分公务员要实现聘任制,这一条路也是必然的。

      事业单位的“铁饭碗”一定要端掉!不能够拿“铁饭碗”,这个饭碗谁来给,需要纳税人老百姓来给,大家认可你,你就有饭碗,你服务得好就有好饭碗,反之就没有好饭碗或者失去饭碗。

      但是,需要明白,这种通过竞争机制来提高对老百姓的公共服务质量的方式,并不是“甩包袱”。在设计改革路径上,不能简单化地对待,既不能把他们全部推向社会,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也不能回归到公务员队伍,而是走一条既要使他们很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又要使他们积极性调动起来的中间路径。

      大的指导思想是中央定的调子,只是有的地方走得快一点,有的走得慢一点。但是,有些内容是坚定不移,有些路径从长远看早晚都得走。比如下一步的操作路径可能就是养老、工伤、医疗都要社会化,对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采取“新人有新办法,中人有中办法,老人有老办法”的方式,国家都有不同的制度设计安排。

      我们改革就是要形成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在改革过程中,如果想要国家全都包下来是不现实的。但是确实也产生了一些恐慌心理,怕政策变动之后,对自己的退休收入有所影响。退还是不退,首先要看是不是符合国家规定,实际上国家制度的设计是没有空子可钻的,针对不同人群设计的办法不同,对于有条件退休的这部分人,国家会对他们考虑补偿,换句话说就是待遇不会降低,因此也需要对制度设计有信心,没必要提前退休。


    来源: 光明日报

      近年来,用人制度日趋完善,干部来源日益丰富,人才竞争择优局面已经形成,破格提拔由过去的常见现象变为了偶发现象的背景下——

      “破格提拔”怎样服众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江

      近日网上热议辽宁石油大学破格提拔一位25岁女海归任副院长的新闻,对该校组织的选拔过程和这位女青年教师的资历等等提出了各种批评和质疑。网民对破格提拔青年干部的关注和热议已经不止一次了,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一下时下的用人环境问题。

      首先是如何看待破格提拔干部的现象。破格提拔干部是党和国家选拔任用干部制度的特殊方式,就是指在符合国家法定的任职标准前提下,适当放宽有关任职的工龄、经历、学历、任职年限等资格条件,提拔那些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或岗位急需的特殊专业人才。问题是近些年来在新老干部实现了正常交替以后,用人制度日趋完善,干部来源日益丰富,人才竞争择优局面已经形成,破格提拔由过去的普遍现象变为了个别现象。由此,人们对其的认知程度复杂了,选人的难度也无形中增加了,有些破格提拔的对象很难形成班子和群众的共识,甚至成了一件让社会难以理解的“怪事”。当前,各项事业的发展急需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对年轻专业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要坚持选拔人才以用为本,要有思贤若渴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胆启用年轻人的魄力和胸襟,要敢于力排众议、破格起用事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其次是要慎重对待破格提拔问题。目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难以根除,民主不够、监督不力,考核不准,买官卖官屡禁不止,用人公信力有所下降。在这种复杂环境下,破格提拔工作稍有不慎,很容易和用人不正之风联系起来。因此,必须应予从严掌握,明确破格提拔的对象范围、审批权限、考察程序,特别要坚持公开民主、程序法定、竞争择优原则。同时,也要多做正面的宣传教育工作,正确引导舆论,既要群众能够有效监督,又要群众掌握用人政策,把提高用人的公信力和用人的效能统一起来,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们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了这个规划,才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能知道哲学社会科学往哪个方向发展,怎么样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怎么样为我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服务。自主创新包含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特别需要理论创新。

        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各个国家都在关注中国发展模式。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稳步发展,非常有必要确定一个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既要简明又要明确,应该像科技中长期发展一样,应该有一个相应的指标体系,当然我们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申请那么多的专利。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种战略性的思考,我们有丰富的传统资源和理念。从行政学来看,世界各地都在改革,如何产生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来推进政府的行政改革,我们需要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行政理论。就目前来看,理论创新落后于实践创新,比如说我国的大部制,但大部制理论我们还不是太清楚。50年代英国人搞的大部制是产生在后工业时代,其管理需要进一步地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从完全的秩序性走向弹性,从政府的更多干预走向世界的参与,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理念。我们都在谈服务均等化,什么是均等化,我们都不知道,是生存的还是发展的,这就涉及可行性。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反映了缺乏理论基础,理论创新的任务很重,最基本是从实践出发,需要我们投入到实践中去,服务实践之后再投入到实践中去,这个循环工作我们做得不够,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是学者的实践,实验室在社会,所以每一个社会科学的工作者、研究者,应该是社会的医生。

        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国家系列工程后,首先是加大投入,我呼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有投入才有项目,项目是平台。需要打造三个平台,一是要有好的项目平台。二是培训的平台。走出去开拓视野,进行各种交流,必须有一个国际舞台做支撑。三是需要有一个百家争鸣的平台。

        (吴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


    7月,正是参加完高考的学子们期待自己的录取通知书、憧憬未来的时候。日前,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第一个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向社会公布,这份被媒体称为中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才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为学子们未来的成功之路勾勒了一个宏观的背

    立足未来10年、着眼于未来40年的规划

      “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人才目标,在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看来,体现了我国人才工作的大战略、大气魄。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口中文盲占80%,科技工作者只有数万人,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1.14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686万人,居世界第一。从规模上看,我国已是世界人力资源大国。而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当中国走过30年改革开放,站在丰硕成果之上的中国人也看到,以低成本劳动力为核心要素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面对金融危机的极度挑战。“下一个10年,中国该怎么走?”《纲要》做出了回答,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吴江说,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的规划,立足未来10年,着眼于未来40年,是中国逐步由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关键步伐。

      未来10年,6支人才队伍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吴江认为,《纲要》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大人才观。“不是为少数人制定,而是惠及13亿人,激发全民成才志向,创造人人成才条件。”

      《纲要》提出,要统筹推进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6支人才队伍的建设。吴江认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6支人才队伍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将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列入任务表,这是《纲要》的突出亮点,这既是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也是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纲要》提出,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00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吴江表示,在人才资源匮乏的农村,一个人才往往会给整个村庄带来巨变,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而对于《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吴江表示,适应中国城市化不断发展的需要,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纲要》作为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人才规划纲要,有很多新的政策、新的思路及新的提法。”吴江认为,“大创新”是《纲要》的第三个特点。“《纲要》涉及社会各层面,需要大量制度创新,推动人才搞活,推动人才迸发创造活力。”而这种创新,在《纲要》中随处可见。比如,《规划》提出要取消高校、医院的行政级别,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些意义非同寻常。

        从观念到行动,从思想到显示,吴江认为,《纲要》提出的所有战略,是个大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实施。而《纲要》提出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等。《纲要》还提出10项重大政策: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所有这些都写得很实,将成为全国人才工作的抓手。

      作为未来十年国家人才建设蓝本,《纲要》勾勒了一个发展路线,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显然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吴江说,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人才资源大国,在规模上占有优势,但要获得人才比较优势,光靠规模是不行的,必须提高创新能力。而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创新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足,而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社会、企业、教育都需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其次,要创造一个人人能创新的制度环境,让科研人员能潜心研究,让教育工作者能创新教育。第三,要体现“以用为本”。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全社会动员起来,激发创新能力。

      完善绿卡制度,面向全世界“吸才”

      就在《纲要》发布前后,关于中国新一股移民潮的报道正在舆论中形成一个焦点。南方一家知名媒体援引社科院报告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移民输出国”。一组数字更多地被人们所关注: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目前已经超过150万,而回国的人数约为50万,“归留比”继续维持在1∶2的水平。

      解读这组数字,吴江说,随着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也日渐全球化,人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世界人才的“环流”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所以,面对人才外流,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要坚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其次,要加强人才安全工作,树立人才安全意识。对于重点、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创新的领导人物和要害部门人才,强调有序流动,规范程序。建好人才库,保护好人才。同时,要创造好的人才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纲要》就提出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包括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和措施。“我们讲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其实最留人的是事业。中国现在有这样的优势。”吴江说。

      而海外高层次人才,自然不局限于留学人员,也包括外国专家、学者等。吴江介绍,很多国家通过移民和其他方式补充自己的人才,而中国现在还停留在吸引本土人才,所以《纲要》里提到要完善绿卡制度,即外国人的居留制度,要加大探索实行移民,面向全世界吸引人才。

      再过十年,今年等待走进大学校门的年轻人将成长为各个领域的精英、骨干,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活跃、有序、开阔、开放的成长舞台,机遇和挑战中,他们将塑造一个更加富强、有力的中国。(杜军玲)2010年07月22日

      来源:《人民政协报》 


    来源: 人民网(北京)

        6月1日上午9:3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解读我国的人才工作和人才战略与规划。

        访谈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5月25日至26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才发展面临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人才工作会议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此次工作会议有哪些亮点?建设人才强国的步伐怎样迈进?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邀请专家举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解读系列访谈,作为系列访谈的第一场,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做客人民网理论频道,解读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回答网友提问。希望各位网友关注此次访谈,同时提出您自己的问题。

    [吴江]:各位网友大家好。

    把人口红利转成人才红利,把就业压力变成人才推动力

        [主持人]:在这次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一句话,这句话网友们非常关注,那就是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可以说,这个表述是把人才工作、人才的地位和人才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上,如何定位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能够把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实现,怎样发挥人才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的作用,对此您怎么看?

        [吴江]:就这个问题我讲一下我的学习体会。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时作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整个改变了全国上下的观念。这次中央,锦涛总书记在讲话当中提出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我想,可以从这么三个方面理解。

        [吴江]:第一随着今天的人才竞争格局的发展已经进入国际竞争的格局下。首先得了解在国际竞争当中什么到底是优势。我们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就确立人才是国际竞争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过去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有很多竞争资源,比如说我们依靠自然资源,依靠物质资源,今天来说,就依靠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资源。在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当中,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按照国家发改委专家的研究报告,美国人力资本总量大约是200万亿美元,我们国家是163万亿人民币,这个差距是差距八倍,所以,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它的经济发展优势很重要的不是因为靠它的物质资源,主要是靠它的人力资本投资。

        [吴江]:比如创新能力,我们大体上现在创新能力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再比如说,一流科学家,大体上我们现在在全世界的一流科学家和美国相比,美国大约是我们的十倍。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比较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谁具有优势,谁具有能够获得国际竞争力。这是一个方面。

        [吴江]:第二个方面,从我们自身看,我们的发展方式转变,中央提出来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最关键的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们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中问题不少,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暴露出我们的很多弱点,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说显示出虽然我们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这个奇迹的背后靠的是什么?低成本的生产要素的增长路径,廉价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无限的供应,以及传统的增长机制带来的危机问题。所以必须抓紧转变生产方式,要从依赖物质资源向依赖人力资源转变,这样的话,才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

        [吴江]:第三个方面,我们是人力资源大国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人口大国,自然就是资源大国,丰富的中国人力资源就是本身我们这30年来的发展优势,这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同时也看到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就是就业压力。我们每年的就业压力是相当大的,我们有2000多万,在我们新增就业人口当中有一半都是大学生,所以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就成了很突出的一个问题。

        [吴江]:要把这样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才强国,把人口的红利转成人才红利,也就是人口红利,我们维持不了多久,我们必须把它转变为人才红利,把这种就业的压力变成人才的推动力。这样的话,才能够走出落后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我们的经济又好又快地实现发展,同时又使我们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是我们强调第一资源的国家发展的大背景。

        人才是集劳动、知识和创造为一体的主体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尊重”,那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您对这四个尊重怎样解读?

        [吴江]: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直倡导,从小平同志80年代初提出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后我们又提出来“四个尊重”。我想这是我们中央提倡的整个形成一个社会风尚。从每个尊重来看,它都有特定的含义。比如尊重劳动,尊重劳动就是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最优越的方面,就是我们劳动者的基本责任,我们的劳动得不到尊重。所以,劳动是人的基本权利,带有尊重劳动的基础根本性。这一点我想大家都了解。

        [吴江]:尊重知识就是尊重科学,知识是人类实践和认识当中的一点,过去我们理解的知识,当然是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但是在今天,当代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的内涵就丰富了。包括了信息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作用在发力,在发生着变化。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做每一项工作都应该讲科学,尊重知识就是尊重科学。只有尊重科学才能使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去发展。

        [吴江]:尊重创造,就是尊重进步,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无一不依靠人类的创造、发明,这种创造成果是推动了社会的核心发展。

        [吴江]:最核心的是什么?是尊重人才。只有尊重人才,人才是什么?人才是基于知识、劳动和创造为一体的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所以,在当前新时期内,我们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强调尊重人才,最根本的是要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知识、对劳动、对创造尊重不够的一些问题,对专家尊重不够、对科技人员尊重不够。

        [吴江]:从小我们的学校都问我们说你有什么理想,当科学家、工程师,大家非常荣誉,非常向往。我们今天可能有些情况就在发生变化。我们有些同学一想,说做什么,做大老板,做什么?当大官。还有一些地方出现几十位教授争一个处长的职位,还有一些倾向就是“官本位”、“行政化”,大家总觉得做官好,做专家不好,做技术人员不好,做科学家不好,可是我们社会需要大量的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理论家。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直接有针对性的,要形成这样一个社会风尚,才能够形成一个人人竞相成才、人人都能够为我们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的这样一个理想奋斗目标。

        平衡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破”与“守”

        [主持人]:确实像您刚才提到的,人才工作除了从体制机制上改革之外,其实在思想观念上也需要往前迈一步,我们的社会都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指出,“要不拘一格,广纳群贤,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善于发现人才,用人所长,不能求全责备,让各类人才和全体劳动者、建设者才尽其用、各得其所。”您如何解读新时期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

        [吴江]:这个问题和我们的体制有关,但是,深层次来说,是和我们的文化有关,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从传统上来说,大家都还是论资排辈比较多一点,改革开放30年来,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不少努力,现在应该说人们在市场竞争当中逐步地在淡化这些观念。但是,仍然还有继续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

        [吴江]:这里面有这么两个方面的观点需要大家关注。一是一定要坚持实践观点。人才的发展,我们做的事情,最后你说它对还是不对,说它高还是低,是要通过实践检验,比如我们评一个教授,你是不是博士,你干了多少年,有多少资力,谁排在你前面,谁排在你后面,我们都把精力放在这上面,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关心他教书怎么样,育人怎么样,成果是什么。所以,重视实践,要通过实践检验人才的高低,来评价人才。

        [吴江]:温总理曾经有一句话说,人才不是评出来的,是靠他的实践、成果检验出来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在实践当中不符合的这些条条框框,我们就要打破。所以,实践是最终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用我们那些框框来检验人才标准。

        [吴江]:二是坚持动态变化的观点。人是可变的,时代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是在动态当中评价人才、考察人才。我们很多标准也是这样的,今天看这个标准可以,到了明天,这个标准可能就会发生变化,因为时代发生变化了。所以要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观念来考察人才。

        [吴江]:不拘一格,这里就有一个守格和破格,有些格一定要守,为什么要守,就是规矩,就是标准,不是说反对标准,而是在变化当中,在实践当中不断完善我们的标准,不断地修正我们的一些标准。

        [吴江]:比如过去我们讲怎么用人,首先要听话,说这个人听领导的话,老实、忠厚,好不好呢?好。应该说是讲的品德。今天我们可能偏重于讲创新,说这个人有没有创新精神,有没有改革精神,敢不敢有奇思妙想,过去可能这就算异类,今天我们的标准就要修订了,就是你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有这种与众不同想法的人,这种人可能就要重视,就要把他选拔出来,就要把这些人用起来。所以,不为身份、不为学历、不为资力,不是不要,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要重新确立一些、修正一些新的标准,这才叫不拘一格降人才。

        [吴江]:在今天我们人才工作当中,应该树立一个人人都可能成为人才。我们要给人人都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我们不断地与时俱进。这样的话,才能够把人才用好、用活。我想这两个方面非常重要。

        人才优先发展的两层战略内涵

        [主持人]: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人生而平等,“服务发展人才优先”是中央的既定方针,这是否会人为地制造不平等?请您为我们分析一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内涵。

        [吴江]:这次人才工作会议中,总书记讲话当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之间的关系。他讲,我们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就是为人才资源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只有规模地开发,这样的话,才能够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吴江]:同时,人才资源开发是为什么?人才资源开发又是为人力资源开发起一个先导作用、示范作用,它可以激励全民成才。我想这个观念讲得很好。

        [吴江]:首先,相对于其他发展,人的发展应该优先。所以,人才发展基于人的发展要优先。比如,今天我们工业发展、农业发展、科技发展,各项事业发展了,每项事业发展当中,人的发展应该处于优先的位置。这是一层意思。在各类发展当中,人是第一位的。

        [吴江]:其次,第二位的就是在人的发展当中,在各类发展的资源当中,比如物质资源、自然资源、人的资源,在各种生产要素当中人的要素是放在优先位置的,就是人的要素是第一,是最活的要素。从这个角度来看,从发展来看,人的发展应该优先,从各种要素来看,人才的要素要优先。人才优先发展是建立在人的优先发展的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要通过劳动、通过创造、通过提高我们的知识发挥引导作用,这种引导就是让全民、让全社会的劳动者向他们看齐,以他们为榜样,使我们人人都能变成人才。这就是人才优先这样一个观念。

        [吴江]:可以说,我们今后十年的人才发展规划,就是一个优先发展的规划。

        “以用为本”源于“以人为本” 人才发展服务于科学发展

        [主持人]:这次会议除了人才优先非常引人瞩目之外,还有一个“以用为本”,也十分引人关注。把“以用为本”作为人才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怎样完善人才机制?网友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发展讲以人为本,人才发展又讲以用为本,这两个层面的问题有怎样的关系?

        [吴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的人才发展规划提出来,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它的基本依据就是根据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源于它来的。

        [吴江]:我们在十七大上有两句话,叫做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我想就用这两句话来解释以人为本和以用为本的关系。“一切为了人”,这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就是强调我们人的需要。不管哪项事业的发展,最后都是要满足人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要。这是本,这个本就是满足需要。所以,一切为了人。

        [吴江]:一切依靠人,要依靠人什么?要依靠人的活动,要依靠人的效率,要依靠人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发展事业当中,要依靠什么?要依靠人的作用,要依靠每个人发挥作用,充分发挥作用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恰恰统一在了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和人才发展的以用为本。

        [吴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是一种目的和手段。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你光有需要不行,你要想满足这个需要,你就得干事情,你就得搞创造,你就得有效率,你就得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你发挥了作用,你才能满足你的需要。你要满足你的需要,你就得好好发挥作用,就得做出贡献,当然,这里面有一个什么问题呢?有一个需要,我们要满足每个人的需要,要满足一个集体的需要,要满足一个国家的需要,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吴江]:作为人才以用为本是要求我们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只有我们每个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时候,在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就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吴江]:马克思有一句话,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我们每个人才也是这样,只有当你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时候,同时你也满足了自己发展上的需要。所以,这两个是互动的,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体的。我们今天讲科学发展,讲人才发展的时候,我们要看到,今天的人才发展就是要服务于科学发展,通过我们每个人发挥好作用,你才能更好地满足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最后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吴江]:正确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才能激发我们的斗志,才能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效率上、在发挥作用上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我想这一点中央提得非常好。

        要从文化、体制上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形成

        [主持人]:网友提到,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才工作会议上说了这样一段话,“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其实,刚才您也谈到了,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怎样培养出来,创新型人才有哪些特点,影响创新型人才发挥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请您解读一下。

        [吴江]:这是一个大题目,很多专家在这个方面研究,包括我们教育领域,包括科研领域,大家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是今天的一个热点问题,创新、创业是今天发展的一个主题。

        [吴江]:就我个人理解,我们今天之所以呼吁创新人才,还是因为我们的创新人才太少,缺乏这种人才。为什么缺乏?确实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概括起来,比如标新立异,什么叫标新立异?这些人有创新的思维、方式,他和一般人不一样,他就是要与众不同,他是从个人的兴趣出发,他一般不从众,不是当大家讨论好了以后我再去干事。这种个性的发展、个人的兴趣出发,恐怕是一个特点。

        [吴江]:再一个特点,他执着、有韧劲,他钻牛角尖,有这种钻研的精神,有毅力,我们就说这个人很执着,很愿意钻牛角尖,其实他是一种追求,锲而不舍的追求。谁都拉不回来他,他认定一件事干到底,可能就干出来了。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的一些大师,都是这样的。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一干多少年。

        [吴江]:再一个是富有想象力,敢于冒险,有冒险精神。这些人一般有理想,甚至有些幻想,可能和实际差距比较大,但是,有他自身的精神在里面。别人不敢碰的他敢碰,别人不敢想的他敢想,别人不敢做的他敢做。这恐怕是一个成为大师的一种特性。

        [吴江]:还有一个,他不满足自己。有了成果,他不满足,他还要继续往前进,他勇于挑战。这些有时候不为我们周围人所容纳、所接纳,因为这些人往往人际关系不太好,他不愿意和谁都打交道,没事和谁聊天,所以,可能人际关系就差一点,不为社会所容、不为人们所容,大家觉得你看你老钻着这个,十年磨一剑,甘于寂寞,潜心在那做事。人家说这人不切实际,不识时务,这是我们传统的文化因素,甚至我们还有一些嫉贤妒能,我们有些枪打出头鸟,我们有些人是武大郎开店,见到这些人就来气,甚至有些人是叶公好龙,说起来创新人才,真来了,他不行了,不宽容这些人。

        [吴江]:再一个是体制问题。体制问题就是我们长期是平均主义,是“大锅饭”,我们缺乏这种竞争意识,我们看人家吃小灶,我们来气,看人家有本事,我们不愿意,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体制上的保护创新、尊重创造。有时候我们的眼光可能太近,今天做什么了,明天做什么了。比如我们现在的考核,我们考核科技人员,年年都在考,甚至每半年都在考,让大家考核、填表,做了什么成绩,发表了几篇文章,都是这样衡量人才的。我们恨不能每年都能衡量一遍,可能就会影响大师的出来,创造型人才没法潜心下来,他要天天应付你的考试,他无法十年磨一剑,你一年一考,说你这个剑怎么还没有磨出来呢?所以,这些都是我们体制上的问题。

        [吴江]:这些既要从我们的观念上、传统文化上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从体制机制上,要给人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自由、不宽松,天天被捆绑着,天天我们就和监工一样,那哪成?所以,这些都是很艰巨的任务。对于我们各级组织来说,特别是对于我们领导干部来说。所以,能不能出创新人才,关键看我们领导思想能不能创新,有没有创新型的领导,有创新型领导就能出创新型人才。

        [吴江]:这是我提一点个人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从多样性、竞争性和包容性三方面把握“双百”方针

        [主持人]:其实也是一个导向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个网友问题,网友注意到温家宝总理在人才工作会议上说了这样一段话,鼓励创新、探索和超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倡导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提法其实很早就提出来了,在这次人才会议上再把它提出来有怎样的内涵?

        [吴江]:从现在人才工作来说,这句话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也就是说,直接针对我们的人才工作来讲,过去我们是大一统的观念,我们在一个单位,我们都是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纪律、统一要求每个人的,我们缺乏多样性。今天我们的管理要想科学化,科学化是什么?科学化是按照讲规律,所以,为什么要提高我们的科学化水平?任何工作都要讲科学化水平,就是你要认识到它的发展规律是不同的。我想,我们作为一个教师,大学教师、中学教师成长规律是不一样的,做一个编辑、做一个记者,成长规律又不一样,你看似同行,但就是还有差别。所以,360行,行行出状元,为什么?因为行行都有不同的规律,行行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第一要尊重人才的差异性,多样性的人才发展战略。

        [吴江]:有一句话叫做“人才有才不好用,奴才无才才好用”。很有意思,什么叫好用?就是听我的,讲一致,管理起来多简单,我还得每一把锁都得配一个钥匙,不行,每个领导者都想有一个万能钥匙,一开,每个人都听我的话。不行。

        [主持人]:但是这样的话,创造力就没有了。

        [吴江]:所以要尊重人的差异,我们的管理要学会差异性管理,我们的人才发展策略要多样性地发展。这是第一。

        [吴江]:第二,竞争性。你让他竞争,什么叫“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花独放不是春。我们说“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什么?就是竞争的结果,公平竞争的结果。比如我们选干部,你选一个人,少数人在少数里选,选一个人,没得挑,公开选拔,视野就宽了,让大家竞争,我们今天可能是几百个人在争一个岗位,这个争的过程当中,既体现公平,又能够选优,优胜劣汰,每个人都服气,给了我这个机会,我虽然没有得到这个结果,但是我服气,你上我服气。为什么?因为你不是某个人定下来的。

        [吴江]:第三,包容性。今天的时代特点,也就是我们人才发展当中要包容发展,什么都有高有低?花有香,有的是非常艳丽,有的比较含蓄,比较素雅,甚至草有没有用?我想我们有百花,我们也喜欢百草,百草一样是郁郁葱葱,我们喜欢百家,成名成家,我们也喜欢百卒,无名小卒就没有作用了吗?一样都有作用,都要给他发展的空间,你要给这些人发展的空间,就有包容性,包括今天我们的残疾人,我们这些弱势群体,有没有人才?人才多得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非常感人。包括一些其他的智障人,都是可以成才,可以有用的。在这方面,党和政府关键要营造这样的环境。家宝总理说,一个优越的社会制度就是看你能不能创造这样的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人人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能够自由地按照自己成长规律成长,并且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吴江]:这就是总理讲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人才流动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配为辅

        [主持人]:对于人才的重视,确实有共识。但是,对于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正如刚才您谈到的,不同层面对于人才培养吸引的重点和思路不太一样,比如国家层面可能对高层次、高科技人才的吸引是非常重视,对于一个县来讲,情况就不太一样了。请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为我们分析一下人才引进的不同的思路和侧重点?

        [吴江]:人才引进工作,说白了就是首先源于人才流动。引进就是一种流动。人才的价值很重要的一条是在流动当中实现,在流动当中提高的。我们有一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你经常在流动的时候,你会发现新的价值,你会创造新的价值,你会不断地增值。这种流动的配置,怎么配置的呢?还是靠市场,市场的作用。人往高处走,你怎么往高处走?因为高处环境好,高处有利。孔雀东南飞,为什么往东南飞?东南方向气候好,条件好,所以孔雀东南飞。这种配置是一种市场配置,是一种自由流动,发挥市场的作用,它的驱动力不用你管,它自己就去了。现在吸引力最大的,人们一说到美国去。

        [吴江]:在这种流动当中实现价值是对的,但是,市场往往是一种短期行为,市场这种短期行为看不到价值更大的地方,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贫困落后的地方,我们的西部开发,我们的东北老工业区,我们边远的山区,这些地方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大有可为。但是光靠市场不行,市场是一个短期行为,它不能够吸引一些人。这时候市场失灵了,需要政府扶持、需要政府干预,需要有效的政策,这就是政府行为。

        [吴江]:我们人才引进是什么?实际上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能够把人才引进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所以,引进一个是从国外引进回国,留学生参加我们的国家建设,为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发挥他的技术,我们给他提供好的舞台。这是当前我们所做的人才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吴江]:具体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怎么做?我想,应该趋于不同。最主要的是要了解需求,你仍然不能够离开市场,虽然市场失灵,但是你仍然要认识到市场是主体,它需要什么,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本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什么,不要盲目,不要跟风,不要照搬,国家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到了县里面,我说也要高层次科技人才,一流的科学家,你用他干什么呢?你有项目引进,来了以后可以发展你的项目,可以发挥你的优势,改变你的产业结构,是可以的。比如无锡,无锡的530计划,现在已经引进了几百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一下子对它的产业结构做了改变,同时它也给这些海外留学人员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条件,同时这些人也得到了发展过程当中的满足。但是人家还是要看你的条件,我的技术能够投入生产,能够马上变成商品,然后你的交通、你的各方面设施、人力资源都得要便利。可能有些地方就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根据实际需求来对接,不能盲目引进,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都有一个他自己实际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引进的前提和出发点。所以,国家有一个紧缺人才目录,有一个引进人才的千人计划,这个计划就是我们到底引进什么样的人,这个计划非常好。但我们一个地方,你也可以搞百人计划,你也可以搞千人计划,但是你那个一定要和你的对路子,要真正摸准需求。

        [吴江]:再一个,政府和用工单位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政府引进的时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营造一种环境,搭建一个平台,搭建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包括做一些宏观的预测。可不是具体的政府管,把张三李四都调进来,然后再分配到某个单位去,具体人一定是不能替代用人单位引进人才。这两个作用都要发挥好。在引进人才方面,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好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我想这是我们下一步,特别是各地,特别是基层同志们应该注意的方面。

        [主持人]:其实就是三点:第一尊重市场规律。第二,做好政策引导。第三,符合地方实际。

        从四个方面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主持人]:我们再来看一个网友的问题。这句话刚才您也提到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做好人才工作是确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网友想问您一下,应该如何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和开发的机制?就是上升到一个机制层面。

        [吴江]:我们现在讲的机制可以讲很多,培养、选拔、评价、激励、保障,这些机制都很多。所有的机制,一方面要来源于我们基层的创造,来源于我们群众的首创精神,也就是说,在深化改革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立足于改革,关键是各地根据我们的人才工作实际大胆地改革我们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这个改革要从用人单位开始。你不能老浮在上面,应该在我们的基层、在我们的用人单位推进我们的机制和体制方面的改革问题。在这个改革过程当中,我想很重要的给大家提一点建议,一个是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基础性的配置作用,完善机制,不是说让我们的各级政府具体全部管起来,一定要做到我们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我们现在发挥得还远远不够。比如评价人才,谁评价得最准确?评价什么人才用什么样的机制?党政人才靠谁评价?靠群众,要让知情的群众民主评议。教授谁评价?业内人士评价,同行评价,让教授评价教授,你不能让外行来评价内行。工程师也是这样,所以,这些评价要让业内的人士评价。企业家要让市场评价,你的产品能不能卖出去,有没有利润,有没有社会责任,这个要靠市场评价。评价、发现人才都有市场在发挥作用,竞争在发挥作用,都有不同的特点。千万不敢说,可能是好心,但是实际上我又没有管好。

    [吴江]:第二,要注意完善我们的政策。其实,我们的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我们的公共服务,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在政府的服务职能当中,不管是科技部门、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还是我们的基层政府,都应该围绕着怎么样加强公共服务,怎么样完善我们的人才政策做好工作,真正搭建好一个服务平台。

    [吴江]:第三,我建议在人才培养、评价、激励、保障方面,还要落实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企事业单位把管事和管人结合在一起,它有了自主权以后,才能采取多样的、灵活的一些用人方式。你给它捆得太死,特别是我们现在一些事业单位,管专家的单位,什么都有限制,什么都有条条,所以我们现在很多落不实,为什么落不实?是我们具体用人的组织出了问题,这个组织又出了什么问题?这个组织没有主观创造性,没有能动性。

    [吴江]:第四,我们现在很多机制还不够科学,还是粗放的。这些方面国外有很多好的经验,我觉得大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当中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国外在人力资源、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评价、人才保障这些机制方面的有利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一定要虚心地在管理方面应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方法,不要拒绝,我觉得在这些方面我们只有虚心地借鉴、学习,我们才能赶超人家。(本文来源:人民网 ) 


    来源: 海南日报(海口)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记者谭浩、魏武)日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的人才队伍进行了细化,分别是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此,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江说,《人才规划》对六大类人才划分实际上是一大创新。

        根据《人才规划》,我国到2020年的人才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在党政人才队伍方面,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5%;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竞争性方式选聘比例达到50%;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方面,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在高技能人才队伍方面,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方面,总量达到1800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方面,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

        展望未来10年的任务,目标艰巨。对于这些进一步细化的人才划分,吴江重点解读了其中的亮点之一,即首次提出的社会工作者队伍。那么,到底什么是社工人才,分类的标准是怎样的针对社工人才队伍这一新概念,吴江说,社工人才队伍实际上就是围绕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建立起来一支能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专业化队伍。

        吴江表示,现在社工人才实际上是一个“短板”。因为过去是分散的,大家不知道什么是社工人才,怎么发挥作用,《人才规划》中明确社工人才作为一支队伍,将会有计划、有组织、有投入地去开发这支队伍,这应该是全社会都企盼的一件事情。“有了这样一支队伍,老百姓遇到问题会感受到,确实有一支队伍在为他们服务了。”

        日前发布的这份《人才规划》中明确了社工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

        不仅是社工人才队伍,《人才规划》还对六类人才队伍建设怎么加强、制定哪些发展目标和要求等都一一细化。吴江认为,一方面我们要围绕发展的需要,把各类人才充分开发出来,另一方面又要针对薄弱环节加大投入。比如说,对发展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者队伍,我们不仅要加大投入,还要通过继续教育以及职业化、标准化的建设,使之尽快成长起来。

        吴江表示,相对来说,目前我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比较薄弱,总量极缺,特别是农村的致富带头人和经营者队伍。而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过程当中,特别需要他们来发挥骨干作用。“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的人才投入还是不足的。而从《人才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经营者队伍,都有望通过政府的投入和社会各方面的资助,迅速成长起来。”(本文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 


    《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2日   01 版)

        ●访谈嘉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

        ●访谈记者:李 可  通讯员:蔡 琳 

        议题起因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而在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如何引进、用好海外人才,既要“土凤凰”又要“洋博士”,防止出现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

        “两难”求解

        ●如何既把握吸引海外人才与培养本土人才的政策平衡,又要立足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尽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如何既为引进人才提供更开放更宽松的本土空间,又为本土人才提供更高水平更宽广的国际空间?

        记者: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背景是什么?本土人才难道不能胜任高新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吗?

        吴江:这一政策背景是跟我们现今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分不开的。现阶段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严重短缺,急需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以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人才闲置和外流趋势,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千载难逢的人才引进机遇期。未来五年,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集中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如中央直接组织实施的“千人计划”;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世界性的稀缺资源,可以说,谁拥有他们谁就拥有未来,我们要建设世界人才强国,就必须更加主动参与到全球人才的竞争中去。

        目前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已达到229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他们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前沿技术研究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但是我们的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处在创新追赶阶段。解决的方案,一靠自主培养,二靠海外引进。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重大科技项目的领军人才既有海外归国人才,也有本土成长的人才,只有坚持以用为本,完善政策,我们才能尽快填平这个“能力鸿沟”。

        记者:可是有些引进的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并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如何看待并解决这一问题?

        吴江:既是“创新创业”就有风险。社会普遍对引进海外人才期望值很高,其实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但是要尽可能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效益,不能走形式搞运动式的。首先是摸清人才需求,重点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紧缺人才,特别是本土人才干不了的创新项目和高新技术。就像我们需要引进足球、篮球运动员,而不需要引进乒乓球运动员是一个道理。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先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一段时间内国内没人应聘或竞标,就面向海外招聘,以示公平。如韩国近年启动的“WCU”创新人才招聘项目,在140个项目已招聘的340名科学家中,本国科学家仅有55名,其余都是来自20多个国家的外籍科学家;其次,要科学评估审查,特别是需要国际同行的评价意见;再次,要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必要的生活条件。既要保证享有国民待遇,也要有些扶持政策,解决创业创新中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创业辅导、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解决生活后顾之忧。使海外人才尽快本土化,融入当地的经济社会中来。

        记者:吸引海外人才的优惠政策让一些本土人才感觉不公平,甚至产生矛盾,那么如何处理好本土人才与海外人才的关系呢?

        吴江:人才政策具有普适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普适性就在于坚持以用为本,坚持一视同仁,不管是本土人才还是海外人才,只要有能力、有技术、有创新,就应得重用和尊重。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引进海外人才的特殊性。海外高层次人才由于在国外的研究条件、工资待遇、生活水平、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比较高。现在我们引进人才,条件相对又比较差,国际化程度又比较低,人家来了就不习惯、不适应,硬要让人家往低处流可能不行,所以要建一些海外人才“高地”或特区,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比如我们引进一个海外人才100万,对本土人才来说就不得了,但是对于一个海外人才,可能就不算什么。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解放思想才能解放人才;二是加强人才法制建设,营造更加公平合理的人才环境;三是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缩小人才的环境差距;四是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和做法培养和引进人才,使本土人才和海外人才更好地融合。

        公平分为机遇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人人都想要得到结果公平,给你解决住房,也要给我解决住房,给你100万为什么没有我的份?我们说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是按市场竞争规律提供的机会公平,要结果公平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人才的供求关系决定的,物以稀为贵嘛。海外人才引进的目的就是解决重点领域的创新人才短缺问题。山东淄博东岳集团的董事长张建宏提出一个人才观点:“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就是讲人才价值与经济效益应该是等价交换原则。目前我国科技人员的权益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福利待遇等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是我们本土科技人力资源5000多万人,一下子解决提高待遇问题还不现实,需要有个努力过程。而海外引进的人才量很少,又都是高层次,适当有一些特殊优惠,是有能力解决的,这也是国外的通行做法。如美国近些年从高中生选拔科技创新的苗子培养,其所得经费高于教授的工资,这很正常。新加坡的金融人才待遇最高,而个人所得税有最低,这就是紧缺人才的政策。   

        记者:那么,如何使本土人才和海外人才各尽其用各显其才?

        吴江:我们既要为本土人才提供更高水平更宽广的国际空间,又要为引进人才提供更开放更宽松的本土空间。使用人才关键是尊重其成长规律,什么人送出去,什么人请进来,什么人做领军帅才、什么人去创业市场,都要按规律办事。对人才来说,本土与海外没有鸿沟,只有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关键是全社会都要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使“近者悦、远者来”,只有把自己的人才留住了,用活了,才能招揽更多更优秀的海外人才。


    人民网记者陈叶军

    2011年04月12日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事业单位改革如何尽量做到公平?首先,需要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真正使事业单位社会化,实行绩效工资制;其次,政府要加强监管。”昨天下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做客强国论坛时指出。而当网友提问,此次事业单位人事改革能否拿出当年砸“铁饭碗”的力度?吴江表示,社会主义应该是有饭碗的人越多越好,不能说砸了“铁饭碗”就是改革了,关键是不能够抱着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不是官方砸公务员的“铁饭碗”,而是老百姓决定公务员饭碗的去与留。

      动力来自哪里?

      ——事业单位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

      吴江认为,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改革的动力更大方面来自于外部,比如说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以及就业、社会保障这些问题,实际上广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这些诉求迫使事业单位必须改革,必须通过改革来满足群众的需要。

      就内部的动力来说,因为事业单位60%以上都是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员,应该说专业技术人员都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而且长期从事自己热爱的专业技术工作,所以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职业有很好的发展,对社会做出贡献,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承认。所以,在这方面,要想得到认可,就希望有一个很好的体制、机制,不能够干好干坏一个样,至少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广大事业单位的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体现出更多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这就是内在动力。

      所以,只有把人事、工资、社会保障这些方面做好,才能让大家心无旁鹜潜心做好自己的事业,对得起老百姓,给老百姓提供最好的服务。无论内部动力也好,还是外部动力也好,都是一种长期的动力。

      如何保障公平?

      ——科学分类保障公益性 加强监管力度

      事业单位改革如何尽量做到公平?吴江表示,首先,需要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真正使事业单位社会化,实习绩效工资制;其次,政府要加强监管。

      一、进行科学分类。通过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强化公共事业单位的公共属性非常重要。首先,通过分类,把公共属性进一步明确,让事业单位真正从事公益事业。对那些能赚钱的事业单位,比如出版社,市场信号很足,公益性相对来说比较弱,就可以完全企业化;对有些担任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进行行政化分工。通过分类,真正让公益性得以凸显。其次,要真正使事业单位社会化,前提就是把社会保障做起来。最后,把内部的机制搞活,实行绩效工资制,多劳多得,将单位和人的合作关系变成合同关系。

      二、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对事业单位今后的财政拨款,既要支持又要加强监管力度。将来,事业单位,一方面是面向社会服务的单位,另一方面是受政府监管的单位,从直接管理变成间接管理。

      “铁饭碗”砸不砸?

      ——应该由老百姓说了算

      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带来公共服务的效率比较低。此次事业单位人事改革能否拿出当年砸“铁饭碗”的力度?吴江表示,社会主义应该是有饭碗的人越多越好,不能说砸了“铁饭碗”就是改革了,关键是不能够抱着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今后砸不砸铁饭碗应该让老百姓说了算,让群众说了算,让服务的客户说了算,给老百姓医疗服务不行、教育服务不行、文化服务不行,就没有理由在这里工作,谁来决定这个饭碗?应该是广大群众决定。

      吴江认为,总的来说,应该是通过一些绩效管理、绩效评估、老百姓的评价来决定人才的去留。实行聘任制、岗位管理、养老保险,目的都是一个,就是让事业单位为老百姓提供服务的人员真正尽心尽责,而且受到老百姓的监督。

      这个意义上来说,不是官方砸他的饭碗,是老百姓决定他的去留。老百姓靠什么?靠法律建设。所以应该用法律来保障所有人的权利和权益得到保障,而不是简单的由哪一个人说你不行就把饭碗砸掉。

      公务员制度是否改革?

      ——公务员铁饭碗将“不铁”

      事业单位要改了,公务员还要端铁饭碗吗?吴江表示,饭碗是不是铁的对公务员来说也是面临的一种新的考验。总体上来说公务员是世界通用的,是纳税人供养的,实行公共管理、常任制。从岗位而言,常任制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但是对人来说则有辞退制度。

      长远来看,有一部分公务员也在实行聘任制,比如说去年开始深圳招聘公务员已经实行了聘任制。聘任制在逐步探索,国外也在探索,我们也在探索,这是世界潮流,不能说全部公务员都采取聘任制,但是有一部分公务员今后逐步要实行聘任制,也就是说铁饭碗逐步也就“不铁”了,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当然,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力度和事业单位不一样,关键是向老百姓承担的责任、义务有区别,事业单位是为特定群体服务的,所以技术含量比较高;公务员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所以法定的义务比较多。

      “双轨制”如何取消?

      ——参加统筹养老保险 取消“双轨制”

      在谈到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如何与养老保险对接时,吴江指出,事业单位今后要是能够真正做到能进能出,把事业单位搞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就要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基本政策,应该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险体系。这种社会保险体系应该是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服务多层次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金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包括实行一些省级统筹的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吴江表示,现在多数事业单位拿的是退休金,今后改革的方向是要参加社会的养老保险。当然,这里面确实有一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间逐步过渡这样一个过程。同时,今后可能还要推进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制度,除了和社会统一的养老保险以外,具体的一些事业单位还要以职业年金加以补充。这样就取消了“双轨制”,企业、事业单位、机构养老待遇、水平就统筹起来了。


    2011/4/12 来源: 人民网

             今天下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表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今后要逐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取消双轨制,企业、事业单位、机构养老待遇、水平就统筹起来了。

             在谈到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如何与养老保险对接时,吴江指出,事业单位今后要是能够真正的做到能进能出,把事业单位搞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就要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基本政策,应该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的资金来源多渠道的、保障服务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金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包括实行一些省级统筹的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吴江表示,现在多数事业单位拿的是退休金,今后改革的方向是要参加社会的养老保险。当然,这里面确实有一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间逐步过渡这样一个过程。同时,今后可能还要推进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制度,除了和社会统一的养老保险以外,具体的一些事业单位还要以职业年金加以补充。今后事业单位一方面在社会上参加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险;另一方面,每一个单位还有一些有所区别的职业年金制度加以补充。这样就取消了双轨制,企业、事业单位、机构养老待遇、水平就统筹起来了。


        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当老龄化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反思其负面价值固然重要,但也应当看到其潜在的经济机遇和财富创造的价值。即树立积极老龄化观念。

      积极老龄化概念的提出不仅为研究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问题解决模式,而且从开发“银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而言,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一方面,老龄化带来了健康消费品市场需求的急剧增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需求。譬如,日本是老龄化最快的发达国家,由于担心今后老年人得不到年轻人的照顾,许多新奇的发明和创意因此而生,促进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老年人的人生阅历积累带来的经验和智慧可以进一步为社会作出贡献,如科学型、技术型、知识型、管理型人才,他们对社会的价值创造并不会因为到了60岁的年龄而有所减少。这些人才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组织起来,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


    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双向交流任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群众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转变机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好办法。坚持干部交流制度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建设和改革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在我们党政机关的干部工作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干部业务能力,忽视多方面、复杂性的工作经验;二是过分强调干部职能分工的绩效,忽视全局统筹协调的绩效;三是过分注重本机关上下级的关系融合,忽视普遍联系和接触社会群众的程度;四是过分依赖本部门的人才资源,缺乏在更大的范围和视野开发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范围、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的干部调动交流任职不够,而往往以短期干部下派挂职替代调动交流任职。这次中央与地方领导干部双向调动交流任职,是干部制度改革的新举措,是一种整体开发领导人才开发的新机制,对新时期的选拔培养干部工作意义重大。

        首先,有利于改善理顺中央部门与地方的条块关系,加强中央与地方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通过干部交流任职增进工作了解和相互信任,发挥自身的不同业务和经验优势,更好地协调解决新问题、新矛盾,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改善民生,统筹城乡一体化的任务非常艰巨,需要中央各部门和地方的相互配合、资源共享、统筹推进。急需一批既熟悉中央政策,又有地方和基层经验的优秀领导人才,这也是这次交流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其次,有利于推动行政改革和管理创新,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转变、管理方式转变,关键在干部、关键在领导。而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难点之所以不容易破题,恰恰与干部长期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分不开,让领导干部做出否定自己的抉择是很困难的。有些地方和部门的工作长期缺少生气和活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日益严重,群众很不满意,甚至怨声载道,需要有一批有思路、有活力、有韧劲、有激情的新面孔干部出现,特别需要他们扎下根、脚踏实地来改变面貌,打开局面。

        第三,有利于双向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让他们全方位经受锻炼和考验。这次双向交流任职,可以说是一种干部双赢模式。既有效地解决了交流部门和地方的领导职数的限制,又满足了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对干部培养使用的需求,可谓一举多得。一般来说,交流的干部都是经过组织部门精心挑选和考察的优秀年轻干部,他们在原机关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群众口碑好。但是换了工作生活环境,会面对不同的干部群众、不同的矛盾问题、不同的工作条件,要经受许多新的考验、新的挑战,原有的荣誉、信任和评价,只能代表过去,原有的优势和长处,可能相形见绌。这种历练不是每个干部都能顺利过关的。环境可以锻炼人,也可以改变人,有的会变得更成熟,有的可能会被击垮。以往的干部培养都是自己部门培养自己用,即使下派挂职也是为了自己单位使用,环境的局限性较大,容易出现年轻干部的“盆景效应”,换了地方就难以发展,年轻干部很难全面成长起来。这种双向交流年轻干部的模式,就意味着选拔领导干部视野范围的扩大,把交流制度和选拔制度结合实施,中央和地方互为培养干部,相互选拔干部,并且形成一种整体开发领导人才资源的机制,有利于打破部门和地域局限选拔和培养年轻干部,更有利于大批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脱颖而出。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4月18日 作者:吴江


    近年来,人们对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反思不断深化,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又使这种反思全面升温。在公共行政实践方面,以追求公共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协同行政与公平行政逐渐受到重视,逆市场化、民营化和分权化以及源于此的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能力建设成为一种新潮流。

    一、关于政府职责、能力与治理模式

    国际行政科学研究领域对政府职责、能力与治理模式重构的探讨再次成为热点,且超越“政府规模”视角,“能力适度”成为研究重点。

    (一)政府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责任有限,其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其活动内容是提供市场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情,即提供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推动下,很多国家认为“小政府”是一种理想模式,相信小政府和基于市场的改革会强化政府治理能力。因此,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很多国家开展了以市场为导向、缩小政府规模的行政改革。但对市场过度依赖,对社会公平一定程度的忽视,已经蕴含着政府治理能力的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使“市场导向型政府”饱受质疑,政府职责和角色再次被重新界定。人们认为,新公共管理改革所倡导的“小政府”,不是适合于所有国家的万能钥匙,也不是国家能力和稳定的保证;政府的职能范围、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国家的历史背景和制度能力,每个国家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改革路径。

        (二)民营化需要重新评估

        在新公共管理时期,民营化是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过去的10年,新公共管理利用市场化的管理技术提高效率,市场在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作用逐渐上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自由主义政策会提高政策实施效率;通过民营化,私人企业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通过减少政府作用提高效益;即使在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合法化的情况下,私有化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因此,民营化的发展和不断增加的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使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角色发生了极大变化。但目前,民营化已经受到广泛质疑,逆民营化正在进行之中。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将公共服务外包逐渐收回,美国“9·11”事件之后,民营的机场安检已经收归政府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因此,在未来的公共行政改革制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民营化的负面影响,探索新的替代政策。

        (三)公众回应性需要进一步强化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多元治理、良政成为公共行政的新理念,政府不再是管理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包括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到政府管理中来。许多人相信,这种多元主体治理模式在促进区域发展方面是一种强有力的战略。实际上,为实现区域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福利,每个主体,包括政府、私营部门和社团,都有其可以分享和合作的优势。然而,一些主体可能存在个体或集团利益,其腐败或者寻租行为会削弱区域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研究者和实践者认为,在后新公共管理时期,应建设良好的公共政府和合作政府;回应性治理应成为这一时期的新概念;政府管理应更加多元,人民应被授予更多权利;应以更强调责任、协作、参与为前提,重构公共行政中的多方合作关系。

        (四)政府职能与能力需要重构

        基于对新公共管理思想与实践的反思,面对新的公共行政环境,很多研究者和实践者普遍认同政府职能与能力必须重构的观点。具体而言,很多研究者和实践者认为,进入后新公共管理时代,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压力下,各国政府的能力重构应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强化政府公共性。面对新的变革,政府要强化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保证社会公平、维护发展环境等方面的职责,要成为促进社会融合和促使各类主体达成共同使命的领导者、参与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各类主体的合作伙伴和支持者、合作与协作集体中的行为的激励者与约束者。

        2.加强政府对社会和公民的保护。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制度体系和经济社会条件,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必须承担如下职责:加强对公民和社会的保护,加强教育、培训、社会保障,消除性别歧视,保护弱势群体,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愿望。

        3.政府要着力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政府要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避免过度追求效率,以社会公正、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作为价值标准评估公共服务,保证公共服务受益者的公共服务可获得性,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4.要通过管理创新提高政府管理能力。通过平衡记分卡、业务流程再造等方式,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质量。以公众满意度为重要参照,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追求整体协同绩效。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立管理与服务规范与标准体系。

        5.要提高国家公共危机治理能力。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影响下,对中央政府的集权要求更高,金融危机表明政府态度和实施政策的类型决定着国家危机管理的成功与否。危机管理的成功则取决于政策制定的及时性和协调实施的有效性。公务员作为政府危机管理的一线人员,其专业能力和情绪劳动是政府危机处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提高公务员的情绪劳动能力和情感领导力至关重要。

        6.要重视文化镶嵌对政府回应性的影响。国家和区域文化差异使各国的公共行政各有特色,文化镶嵌影响着对政府回应性的理解。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就提出了对公众的反应性问题,90年代,新公共管理认为公共治理的重点在于强调内部控制、政策制定的问责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然而,这些理论并没有对公众角色的文化镶嵌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对跨文化的背景不能给予足够重视,就不可能建成具有回应性的政府。

    二、各国公共行政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现在,持续了40年的国际性公共行政改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产生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教训。

    (一)权力的合理有效行使是权力下放的必要条件

        权力下放是新公共管理的一个信条,后新公共管理时期的权力集中也未对权力下放持完全否定态度。正反两方面的实践都显示,权力下放指向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质量提升,但必须具备基本条件。

        1.下放的权力必须有实施对象,这是日本中央向地方放权改革的教训。下放公共服务职能、税种与财权是日本权力下放的主要措施。但由于一些小城市的纳税群体及其能力有限,有些下放的税权与财权缺乏作用对象。与此同时,这些地方获得的地方分税以及国家财政补贴却都减少了,其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由此受到制约。因此,权力下放的结果与其预期背道而驰。

        2.下放的权力必须有适合的承担主体,也必须有合理的规范约束。印尼的权力下放就因遇到此类问题而使改革效果大打折扣。2001年,印尼开始大规模的权力下放运动,几乎将中央政府开支的1/3都转移到了地方,希望藉此提高地方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有专家认为,印尼是世界各国权力下放程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但权力下放后,出现了三种情况:有些地方利民政策的突破和创新被看成违规行为,致使有些地方官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而放弃改革;有些地方官员因能力不够无法承担改革重任;有些地方官员拥有的权力过大,甚至出现服务党派和商家大于服务大众的现象。正因为如此,分权改革并没有完全达到发展地方公共服务的初衷。

        3.权力下放必须以具有危机集权机制为条件。韩国政府两次应对金融危机的正反两方面实践是其典型表现。1997年韩国受到金融危机重创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早期危机信号出现时,政府仍然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没能及时采取调动各界力量有效应对的积极措施。与此相反,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韩国政府设置了应急管理总部,采取了综合积极的集权应对方式,包括金融、公共支出和汇率政策及时集中运用。有效的危机协调保证了各方力量的整合,避免了相关利益冲突。这些举措不仅使韩国顺利度过了经济危机期,其恢复速度也明显快于其他国家。

        (二)技术创新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有效途径

        开展绩效评估已经成为国际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纵观各国的绩效评估实践,选择适当的绩效评估技术与方法对提高公共部门绩效至关重要。

        1.基于战略的绩效评估是提升公共部门绩效的有效方法。其典型例证就是泰国运用平衡计分卡方法进行绩效管理取得了很好成效。2002年,泰国开始在公共部门使用平衡记分卡进行绩效评估,2004年,平衡计分卡正式运用到政府绩效评估领域。当时有154个中央行政部门,75个省有关部门和61所公立大学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估。得益于平衡计分卡的持续广泛使用,目前,在泰国公共部门已经形成了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和遵守规则的管理文化。

        2.独立的绩效审计是提升公共部门绩效的有效手段。自2001年,印尼政府借鉴国际经验,一方面,强化绩效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职业性,并加强对公共行政透明度和问责性的审查。另一方面,引进国际审计部门参与评估。经过几年的实践,绩效审计改革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管理责任性以及公共服务成效等都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中绩效审计还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如缺乏有效的绩效审计标准,致使公共部门绩效审计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同时对绩效审计的改进建议也缺乏有效的实施约束。

        3.基于全程参与的对象评估是提升公共部门绩效的良好工具。公共服务贵在有效,而对有效性的最好评价是服务对象的态度,因此,对象评估成为促进公共服务绩效提升的重要方式,相关探索也极为普遍,成功案例很多。基于公众参与管理全过程的公众评估在芬兰有较为成功的实践。芬兰在推进公共服务改革过程中,公民不仅仅是被动的消费者,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影响公共服务的发展。公共服务目标的形成与制定必须经过与公民的协商程序与过程,而公共服务目标的实现绩效也主要靠公众评价。

        (三)政府能力建设是提升公共行政质量的基础保障

        在全球化持续发展、公共危机常态化的背景下,政府能力竞争日益激烈。加强政府能力建设作为提高公共行政质量的基础工作,是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相关经验也较为丰富。

        1.注重政府整体能力提升。这方面澳大利亚和印尼的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澳大利亚主要从四个方面提高政府能力:一是建立更为综合、公开的行政模式,提高政府满足公民需求的能力;二是通过加强战略性政策研究与咨询、公开政策信息等措施,提高政府的战略规划能力和战略引导能力;三是通过完善工作条件、促进职业发展、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投资、回归更为中央集权的薪酬系统等措施,保留并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四是通过开展系统的绩效评估、放松规制、加强部门协调等措施,提高政府效率。印尼的改革也具有明显的综合改革特征。在公务员能力建设方面,开展公开招聘、推行基于能力测试的晋升、实行公务员业绩工资制、加强教育培训。在行政方式改革方面,加强政务公开、推行电子政务与一站式管理、开展公民满意度调查与评估、发展独立组织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2.注重政府系统协同行政能力建设。其典型表现是韩国绿色发展政策的制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韩国原来一直将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视为对立关系,现在通过绿色增长这一概念,着力实行环境和经济的协同发展,因而环境和能源等各项政策被整合到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更高的政策体系中,现在“低碳绿色增长”已经上升为国家纲领,其政策体系包含节能、降耗、减排、摆脱对国外石油依赖、创造绿色就业岗位、发展绿色经济增长引擎等各个方面,政府专门成立了总统办公室绿色增长委员会,负责推进和落实绿色增长战略。

    三、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几点启示

        我国处在国际行政改革的大循环中,新的行政理念以及其他国家的改革经验对我国都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一)要深入研究行政改革理论

        改革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行政改革不仅需要具体方案的周密安排,更需要有清晰的理论假设、系统的逻辑分析与论证,以及基于此的健全的政策体系设计。目前,很多国家对公共行政改革的理论研究极为关注,并有效发挥改革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也正是很多国家公共行政改革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原因。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改革的理论研究、逻辑分析与论证不足,进而导致改革政策设计的全面性、系统性不够,使改革存在某些断层和断链现象,直接影响到改革的顺利推进与有效深入,进而影响到改革整体绩效。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公共行政改革,影响要素越来越多,其系统性与复杂性越来越强,科学性与前瞻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前期的相关理论研究与政策设计必须深入到位。

        (二)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长期以来,我们的公共行政改革主要关注效率,而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则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从我们行政改革主题的选择上,尤其是在现行的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上都有清晰的表现。目前我国很多省还仍然把GDP增长放在发展与评估的第一位,这也是我国当前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的原因之一。对社会公平的关注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都证明:政府对社会公平必须承担责任。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政府服务职能的配置、服务意识与作风的树立、高效服务方式的选择,其关键就是对社会公平的重视。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上必须关注社会公平、关注各类群体的需求,尤其是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与此同时,关注区域平衡、行业平衡,加强对落后地区和弱势行业的保护。

        (三)要加强政府职能配置与治理结构建设

        政府职能配置与角色定位是公共行政改革的永恒主题。目前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我们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在深入分析行政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分析与评估政府、市场、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等各方的能力水平,明确政府职能与行为边界,强化其经济规制、社会管理、公民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功能,努力提高政府合法性与回应性,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

        (四)要关注行政方式的优化

        行政方式与工具对行政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大的制约与促进效应。因此,我们在行政改革的过程中应对行政方式优化给予足够重视。一是不断提高政府法制化水平。强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强化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二是加强行政协同。在完善政府治理结构的同时,在政府内部也要营造共同愿景,建立协调行政机制,追求整体绩效。三是加强政府现代化与科学化建设,建立政府管理的技术方法体系。如推行电子政务,建立政府行政规范体系与标准体系,推行基于战略管理的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和绩效管理等等。

        (五)要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

        目前,国际上正处在新公共管理与后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交接时期,而我国正处在服务型政府大力建设时期,因此,国际国内都处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时期,也都是公务员能力结构应着力调整的时期,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刻不容缓。我国在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应努力借鉴国际经验,一方面加强公务员能力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针对现行的公务员能力缺失,建立公务员能力培养体系。此外,针对国际化、现代化以及公共危机管理常态化等客观形势,应进一步开阔公务员视野,着力加强公务员的危机管理、沟通协调、规范行政以及领导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作者单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来源:《新华文摘》2011(11)作者:吴江摘自:《行政论坛》2011年第1期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一周年了,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人们围绕人才发展规划的学习贯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政策、破解难题,开创了人才工作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已经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任务已经层层开始付诸行动,人才政策创新的举措已经在许多地方纷纷出台。可以说,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的序幕已经拉开,人才工作的创造活力正在竞相迸发。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好人才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将是一个长期持久的社会动员过程和政策创新过程。人才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必须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个认识前提,学好并真正领会人才优先发展的理论精髓;必须牢牢把握解放人才的创新机制,坚持以用为本破解阻碍人才发展的难题;必须层层落实解放科技生产力这个重点任务,探索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规律,为引进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专门人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不断深化对人才优先发展的思想认识。当前,要继续抓好对人才发展规划的学习,创新人才工作思维方式,科学分析本地区、本行业人才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人才优先的时代意义。长期以来,一些同志之所以在人才培养、选拔、评价和激励保障上存在的许多思想障碍和陈规陋习;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之所以对人才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实际上都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以及落后的管理方式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社会财富和劳动者的物质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但同时,市场的短期行为也带来了人们对物质和资本的过分依赖和追求,带来了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思维定势,使得人才的创造价值难以体现,人才的创新活力受到压抑,人才资源的优势也难以有效发挥。解放思想首先要从传统的发展观和增长模式中跳出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为了人而发展、依靠人来发展的全新理念,诠释了人才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和优先地位,使全社会对人才价值有了思想上的飞跃。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才资源的可持续性、可创造性的优势将日益凸显。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科学发展人才必须优先,人才优先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因此,对人才优先的认识越深刻,人才工作就越主动,思想观念转变就越到位。

        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对本地区本部门人才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大胆剖析,找出症结,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比如人才管理体制是一项保障性的制度,它为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服务,同时又受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制约,体制问题不能太滞后,也不可能太超前。因此,它具有适应性和渐进性特点。解决适应性和渐进性的关键是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要摸准立的需求,才能破得有力。要在科学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适时推进制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需要面对长期的挑战,更需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对人才的现实问题认识得越深刻,推进改革就越能够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干部四化方针过程中,我们建立了许多制度,如选干部配班子的文化学历要求、年龄杠杠、性别比例、专业结构、技术职称、任职资历、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等等。这些制度有效解决了整体队伍和班子的结构优化和素质提高问题,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总体需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证明有些框框恰恰又造成了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我们对拔尖优秀人才的培养选拔规律也随之深化了认识。为此,中央又明确提出了“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的科学人才观。这就告诉我们,没有哪一项改革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没有哪一个制度是一成不变的,此一时有效彼一时可能有弊。趋利避害,辩证思维,不断纠错和适应,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我们把握了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求实精神。实事求是的关键就在于不断正视现实矛盾,不断解放思想束缚。

        二、要进一步解放人才,创新人才体制机制。解放人才说到底是敢不敢坚持以用为本为人才松绑,能不能营造良好环境提高人才效能。

        我们要善于营造尊重人才个性的社会文化,不解放个性就谈不上解放人才。以尊重个人权利、用好人才特长、发挥人才效能为终极目标,是许多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普遍理念和做法。美国能够人才济济,其原因就是社会公众对人才的个性、知识和社会价值普遍能够尊重,形成了特有的开放性社会环境,有效地激发了人才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热情,并造就了比尔·盖茨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

        解放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好的体制机制,有助于培养选拔和吸引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这里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二是健全法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的供求关系主要通过市场供求机制进行调节,政府不应过度干预人才资源的供给,也不应以行政命令要求增加或减少人才资源需求,特别是不能干预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当然在市场调节不能实现人才资源充分创新创业和合理配置时,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需要采用财政与税收等政策手段、购买公益性岗位等经济手段和对口支援等行政手段来扶持人才实现创新创业,以满足落后地区和艰苦行业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同时,政府要建立统一的人才资源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对人才资源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市场其他主体的监督,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动行为。

        解放人才需要一个试验探索政策的过程,因此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人才特区”建设。“人才特区”可以理解为人才工作的特殊区域,也就是在特定区域内,人才工作具有相对特殊性、前瞻性和优先性,从而增强本区域对外招贤纳才的吸引力、对内留住人才的凝聚力、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三、要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变量,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以落实“千人计划”为重点,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应充分利用世界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政策措施,引进和培养国际高层次创新人才。要大胆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深入研究国际人才战略、制度和政策,特别是在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方面要有新的突破。

        其次,大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是工程领域的创新人才。要加快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整合教育、科技、产业培养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通过联合建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在创新实践中集聚和培养一流人才。

        第三,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聚集。要树立人才的企业本位理念,探索激励优秀人才投身企业的政策。积极推进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围绕关键产业实施企业优秀人才集聚工程,想方设法让更多人才流向企业,流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探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基本平衡的人才保障机制,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促使人才加快流向企业。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凝聚、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第四,优化社会人文环境,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当前,一些科研人员不能做到潜心研究和创新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疲于跑项目、争取经费,急功近利;论文作假,作风浮躁;收入住房等后顾之忧牵扯精力、无心钻研。这种现象困扰了科研人才成长,阻碍了自主创新进程。因此,要创新科技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实施人才知识性财产保护政策,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实施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解放思想是前提,解放人才是关键,解放科技生产力是重点,三者相互促进而又密不可分。现在对人才发展最大的障碍,仍然是陈旧思想观念和落后体制机制的束缚,人才发展后进的地方,往往是思想不够解放的地方。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不断破除束缚人才成长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人才,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才尽其用。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才工作部门要旗帜鲜明地做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做创新人才的“保护神”。要大力宣传倡导人才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帮助人们克服那些嫉才、贬才、轻才、弃才的观念和做法,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吴 江 2011-06-17 


    解放思想才能解放人才

    ――“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研讨会发言摘登(之一)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 江 

        以尊重个人权利、用好人才特长、发挥人才效能为终极目标,是许多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普遍理念和做法。美国能够人才济济,其原因就是社会公众对人才的个性、知识和社会价值普遍能够尊重,形成了特有的开放性社会环境,有效地激发了人才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热情,并造就了比尔?盖茨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

        解放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好的体制机制,有助于培养选拔和吸引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这里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二是健全法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

    现在对人才发展最大的障碍,仍然是陈旧思想观念和落后体制机制的束缚,人才发展后进的地方,往往是思想不够解放的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才工作部门要旗帜鲜明地作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做创新人才的“保护神”。要大力宣传倡导人才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帮助人们克服那些嫉才、贬才、轻才、弃才的观念和做法,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吴江 2011年6月23日


    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新的公共行政环境,也造就了新型的公共行政主体与客体。特别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现在,亚洲的变化与发展,彰显了亚洲公共行政与公务员的能力,也暴露了亚洲公共行政和公务员能力的有限性。

    一、亚洲公共行政实践面临的形势

      亚洲公共行政改革促进了亚洲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与此同时,面对发展的世界,要保持区域持续健康发展,亚洲公共行政改革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加强政府创新任重道远。

    (一)应对金融危机需要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是一体化的,市场经济必然是全球经济。近些年来,亚洲国家市场化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经济活动及其影响日益超越国界:放眼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利益共生体”;纵观亚洲,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这个紧密联系的“利益共生体”的一份子,“蝴蝶效应”正成为亚洲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写照。

        与市场的全球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府是一国的政府。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至少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市场化改革在给亚洲各国带来繁荣的同时,增加了亚洲各国发展的不确定性,公共行政环境日趋复杂,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活动范围与领域,政府有效调控与调节市场、监管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政府需要从大市场发展的视角,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具体而言就是政府要建立经济发展预测预警机制;建立经济发展风险防御机制;建立经济危机救济与应对机制。二是封闭式的公共行政已远不能适应基于大市场视角的“良政”需要,保持经济全球化要求亚洲各国进一步加大公共行政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完善交流与合作机制、提升交流合作质量,克服一国封闭行政的局限,提高驾驭经济发展、抵御全球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应对各种社会风险需要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近些年来,亚洲各国与整个世界一样,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与此同时,亚洲各国的社会形势日益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凸显。比如发展失衡、就业不充分、两级分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社会保障不足、公共安全威胁加剧等一直是困扰亚洲国家发展的难题。这些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但会影响亚洲各国盼望已久的社会安定,也会影响亚洲国家来之不易的经济发展,更会影响民众不断期待的政府公信力提升。但解决这些难题,政府本身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强化社会回应性,建立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真正的实践问题和操作问题。其关键是建立并完善社会动员机制,一方面努力实现多主体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建立各主体之间规范有序的责权限体系、行为规范体系与问责机制,形成并不断优化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就应对自然灾害来讲,这些年来,亚洲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亚洲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失。自然灾害爆发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但面对灾难,政府的责任是将灾害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政府应该在处理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现实情况是,亚洲国家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社会组织、动员、协调能力依然不强。未来,亚洲国家要有效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需要政府创新应对自然灾害的机制,大力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社会组织、动员、协调能力。

        (三)应对全球创新增长趋势需要调整人才开发战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大大超过其他要素,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加强科技人才开发,聚集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各国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主要任务。尽管各国政府在聚集人才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加强人才竞争的顶层设计,拓展人才引进的渠道,加大人才发展投入等等,但相对而言,人才外流仍然是亚洲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亚洲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把握人才发展规律、了解人才发展需求,进而提高人才聚集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亚洲各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接收国际学生的较大的几个国家是美(22%)、英(14%)、法(10%)和德(10%),留学生输出国的前3名为中国、印度和韩国。据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的统计,美国大约有35%的科学与工程学博士生来自国外,其中来自中国的最多,其次是来自印度。

        (四)应对政府发展的资源短缺需要持续推动管理创新

    政府服务能力最终要由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来保证和体现。因此,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形成政府自身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是保证国家发展的关键。就政府管理创新的一般规律而言,引进市场主体的科学方法、借鉴先进国家的成熟经验,是加快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纵观亚洲公共行政改革的实践,我们引进市场主体管理方法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程度还不够,即各国公共行政改革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取向、科学取向。通过管理创新,适应公共行政生态环境变化,改革公共行政模式,强化政府机构和公务员追求公共价值的动力,比如,如何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优化政府运行机制,如何加大政府外部与内部激励,强化外部约束与内部约束等等,形成政府提高绩效的持续动力。

    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重构公务员能力是关键

        公务员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主体。政府创新的基础是公务员能力重构,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根据后新公共管理时期政府创新的需要,公务员的能力重构与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应特别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取向:

        (一)以强化政府公共性为导向培养公务员职业精神

        公共性是政府的核心价值取向,而公共性缺失是新公共管理的一个致命弊端,回归并强化公共性是后新公共管理时期政府改革的目标定位之一。其重要措施就是强化公务员的公共意识与责任感,培养公务员对公共价值的忠诚度,提高公务员公信力,在这方面亚洲各国已经作出了很多努力。一是加强对公务员尤其是中高级公务员的管理。比如日本2008年开始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就设立了内阁人事·行政管理局,对中高级公务员实行统一管理。二是优化公务员选拔录用标准,强化公务员选拔录用的道德素质要求。比如中国提出公务员的选拔录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三是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公务员的公共伦理约束。比如韩国制定了《公职人员伦理法》、《行政信息公开法》、《防止腐败法》,中国正在着手制定关于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规范。

        (二)以强化政府社会适应性为导向开放社会选才制度

        传统官僚制强调公务员的专业性,但其行政活力和社会回应性则明显不足,新公共管理在克服这些弊端方面作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努力,但在行政需求多元化、世界发展多极化、危机管理正常化的行政环境下,强化公务员的社会适应性与应变创新能力仍然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各国也已经开始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一是强化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的社会公平功能。比如韩国提倡“国家人才均衡录用”,在招录公务员时充分考虑性别、领域、地域等因素,均衡录用“女性公务员”、“障碍人公务员”、“科学技术职”和“地方人才”;中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在打破身份、地区限制方面也作出了极大努力。二是强化公务员选拔录用的社会开放性。比如不断完善公务员的公开选拔制度,中国、韩国、日本都在强化这样的制度设计。中国提出要逐步提高公开选拔的公务员在新提拔的同级公务员中的比例。2003年至2009年,全国通过公开选拔走上领导岗位的公务员有4万人。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不断加大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录用公务员的比重,2006年,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超过30%,2010年超过70%,2011年达到85%,到2012年,除部分特殊职位外都将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此外,各国还应进一步推行公务员聘用制,适度强化公务员与社会一般劳动者的融合程度,在这方面,中国政府正在深圳等地进行试点改革。

        (三)以强化政府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是加强政府和公务员自身能力建设,其关键是提高公务员管理科学化、民主化与现代化水平。一是建立公务员能力调查与评价机制,优化公务员能力结构,将公共治理能力的相关要素作为公务员能力的核心要素。中国在2003年就出台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框架,目前,正在进行公务员胜任力情况调查,以及时优化公务员能力结构。二是加强公务员能力培训,提高公务员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公务员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机制,推行差异化培训,并逐步完善公务员培训内容与方法体系,加强培训评估,以提高培训有效性,加强培训与公务员职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形成公务员培训的动力机制。三是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推行质量管理与目标责任制,加强管理与服务对象评价,适度加大公务员激励力度,建立并完善公务员问责机制,优化公务员绩效提升机制。四是进一步推行公务员职位交流,提高公务员岗位胜任力。比如日本在继续坚持公务员到民间机构任职锻炼制度之外,正在加大公务员到国际机构、国外相关机构中任职的工作力度。比如中国正在逐步完善公务员职位交流制度。2003年至2009年,全国共有机关230.2万名公务员进行了职位交流。今后,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支柱产业及重大项目的建设,将逐步加强市、县和中央国家机关、省级党政机关之间担任领导职务公务员的相互交流,与此同时,将逐步完善党政机关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人员之问的交流制度。

    三、结语

        公共行政改革理论几经转换与更替,公共行政改革实践也经历了从公共性迷失到公共性回归、从公共治理结构建立到公共治理结构优化的过程,但其根本问题一直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社会、政府与政府之间关系的调整与调适,其目标也是重理政府职能定位与行为方式,重构并提升公务员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善治与良政。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来源:《人事天地》作者:吴江 2011(7)


        [人民网]:8月17日上午9:20,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将做客人民网理论频道,解读总书记“七一”讲话,谈“干部人才工作”,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踊跃参与。

        [人民网]:这是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系列在线访谈的第七场,也是“庆祝建党90周年理论大家谈”的第十四场。

        [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从党的90周年发展历程的历史经验,对人才发展事业提出了基本原则,对未来的人才工作提出了重要立足点。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作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为大家解读“七一”讲话,以干部人才工作为主题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首先,请吴院长跟网友打声招呼。

        [吴江]:网友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为政之道关键在用人,在总书记“七一”讲话里,把人才工作归结为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一个根本点,网友想问吴院长,为什么说人才问题是关乎党先进性根本性的问题。

        [吴江]:这个问题,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很明确的提出来,作为我们党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我们党90年的奋斗历程,也是一个爱才、惜才、聚才的发展过程。90年总书记总结了三件大事,件件都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我们立党之初以及革命战争时期,造就了一大批像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同志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建国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改革开放又造就了一批在各行各业创新、创业、创优的杰出人才。如果没有这样一大批人才,我们的三件大事不能成功,也正是这样一批优秀人才,才能够推进我们党的先进性。在这里也就体现出我们党的本质特征就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组成的,这个先锋队就是有崇高理想、思想觉悟、文化修养、创造能力、奉献精神的先进分子群体,说到底,就是要把这些人凝聚在党的周围。当年毛泽东就说过,没有知识分子参加,中国革命是不能成功的。今天我们也还可以讲,没有优秀人才,党的先进性就不可能保持。所以,锦涛总书记再次重申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个判断在今天来说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总书记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才问题放到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这就要求要做到任人唯贤、广纳贤才。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人才立党、人才兴党、人才强党。

        [主持人]:在之前我们也邀请过一些专家来解读胡总书记讲话,大家分析“七一”讲话亮点的时候,对总书记提出“四大危险”非常关注,其实网友也对这种提法感觉到特别新,网友问您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四大危险”,该如何做好干部队伍建设,如何做好领导干部队伍理想信念的教育?

        [吴江]:是的。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大危险非常有现实针对性,特别是对于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来说,尤其至关重要。干部队伍建设同样面临这样四个严峻挑战。首先还是干部选拔的挑战。选什么干部,从哪里选干部,这直接关系到是不是能够解决理想信念问题、解决能力的问题。所以,能不能越能够把群众满意的、政绩突出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通过科学的方法选上来,这种挑战还是非常严峻的,我们还有很多这方面的制度需要深化改革。

        [吴江]:第二,教育的挑战。干部进来以后,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仍然有一个干部教育问题,就是干部怎么教育、怎么培训,怎么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有针对性地提高干部的能力素质。我们各级干部培训机构怎么加大力度,以适应干部教育的现实需要这也是一个挑战。

        [吴江]:第三,管理的挑战。现在我们说管理不严,要下大力气治懒、治庸,这个问题非常突出。一个一级管一级,要靠制度,我们要有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干部在岗位上尽职尽责,而且权力受到约束。

        [吴江]:第四,监督的挑战。要让人民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干部工作也好,干部的行为也好,一定要能够公开透明,让群众看得见,这样才能拿起监督的武器来解决问题。主要是以上四个方面的挑战,应对挑战难度大、现实问题也不少,出路就是深化改革。

        [吴江]:去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在讲新形势下要有什么样的干部,讲了“四有”,我认为非常有意义,他讲干部要有韧劲、有思路、有激情、有贡献,把这样的干部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来就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也提出来,比如“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出的干部是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偷机钻营者得利”。这些都是新时期干部工作和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经验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群众当前为什么不满意,为什么我们说有危险,就是我们有些不学无术的干部、有些不讲真话的干部、有些不干实事的干部,甚至有些不知廉耻的干部,有存在的市场,有生存的空间。这些人什么时候没了市场,我想这个危险就降低了。

        [主持人]:网友关注到,总书记讲话当中提出,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优,我们知道对于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一直是十七大以来非常重要的主题,对强调学习这一点您做怎样的解读?

        [吴江]:我们党是一个学习型政党,这应该既是今天提出来的一个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号召,同时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的创始人都是具有超强学习能力的优秀分子,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同志,这些人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我们党建立本身就是学习人类先进知识,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汲取人类发展先进实践的结果。我们党领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建国初期,从革命转移到建设时期我们需要向民族资本学习、向私营企业学习;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今天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向创新能力强的发达国家学习,向我们的群众学习。凡是我们什么时候重视学习、坚持学习、努力学习了,我们的发展势态就比较好,反之,我们的发展就会遇到挫折。今天讲学习型政党,我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里关键是强调务求实效,有三层意思。学习要有目的,学习的目的一定要明确,不能盲目,不能无的放矢,通过学习要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不断的改造自己世界观。学以增智,通过学习要增长新的知识、新的本领,不断克服自己的一些不足和缺陷,从而来提高自己适应工作的本领。学以创业,是指学习要有创造、要有创新,学习不要光是抄袭,还要有创新。学习要有内容,既要有政治理论的学习,还要有现代科学知识,还要重视有实践对经验的学习。学习要讲效果,通过学习要能推动发展,要能提高素质。学习要有方法,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实践学、向群众学,既要有传统的方法,也要有新的方法,比如教学当中,案例教学就很突出。比如应对突发事件,出了一件事情,你通过这件事情处置过程的学习,可能比你读几本书好得多。学习要有很好的学习载体,更重要的,需要有一个学习制度,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这样才能把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这样一个任务完成得更好。

        [主持人]:我们说近些年来选人用人一直是新闻热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五湖四海选人用人的原则,您怎么解读这个原则,这个原则也不是现在提出来,也是比较老的提法,为什么在这里要提出五湖四海?

        [吴江]:我也注意到大家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关注这个问题说明大家支持和拥护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得到了大家的共识。从我们党的历史发展来看,我们什么时候讲五湖四海什么时候我们党就兴旺。我们说五湖四海,就是要求我们把各个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当中来。对于具体干部选拔任用来说,就是选人的视野要宽,用人的范围要广,要不分地域,不分出身,不惟资历,不惟学历,要真正凭做出业绩来用干部;在用干部当中要真正体现公正、民主、竞争、择优,要真正能够不拘一格使用干部。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当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说在我们民族历史上从来都有两条对立的路线,一条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另一条就是任人唯亲的路线。我们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就是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任人唯贤则宽,任人唯贤必须是五湖四海;任人唯亲就窄,只认自己小圈子、小范围的人,自己熟悉的人。今天大家为什么对这个有共识,就是目前在用人上存在一些不正之风,甚至是履职方面的腐败问题。跑官、要官、买官,很多都是和任人唯亲有关系,很多都是不讲五湖四海的结果。要做到五湖四海,具体在今天的改革当中,就是从基层一线当中多选人,在社会公开的程序下来推荐人,在多岗位、多层次的流动当中来识别人,真正让群众的民主权力在用人当中得到尊重。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之初多次告诫全党,我们用人的胆子不够大,要让我们胆子再大一些,这个胆子是指什么?这个胆子就是讲五湖四海去用人。今天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我想这个五湖四海不仅是国内,还要放眼世界,我们还要敢用全世界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使我们事业更宽,我们的事业才能够更加发达。这对今天来说特别有意义。

        [主持人]:网友提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网友想问您,人才强国战略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怎样的意义?

        [吴江]:人才强国战略我们提出来有十年了。特别是在十七大,人才强国战略第一次在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提出来,而且是作为国家的三大战略提出来,写进了《党章》,这说明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才问题。人才优先发展是民族复兴的一个必由之路。在去年5月份召开的第二次人才工作会和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当中都反映出,未来十年我们要怎么样通过人才强国战略实现民族复兴。民族复兴,说到底是建设一个经济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军事强国,而做到这些,首先依赖于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我们说今天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体现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其竞争的实质是什么?过去是说资本、土地、设备,今天我们看是什么?今天最主要是看知识总量和人才素质、科技实力的竞争。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人才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增强的决定性因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讲到这样一个观点: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取决于其智能的挖掘,地球上最丰富的矿藏是在人的脑子里,影响人类前途的不是石油,也不是其它的矿藏,而是通过人类智慧开发,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矿藏。世界银行在金融危机以后出了一份报告,这个报告显示,当前世界的工厂、土地、工具以及机械所凝聚的财富日渐缩水,大家都可以看得到。而人才资本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正在变得日渐重要。比如经过测算,像美国这样以知识经济为主的国家,现在的人才资本与实物资本相比,其重要性和贡献度要高出三倍多。目前美国的人力资本大体上在200万亿美元,我们大体只有它的1/10,目前我们在全球的竞争力排名只有30位,我们教育的综合排位是世界的第18位,我们的科技创新力排位只有25位,我们的人才综合指数排位在世界上只有33位。通过这些排位大家可以看出,我们在人才发展、在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就是能够激发我们民族复兴的动力。今天我们的经济已经在第二位了,要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实力进入前十位了,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在这方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特别重要。所以,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必须优先发展,用我们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进入了世界人才强国的行列,才能够使我们真正走向民族复兴之路,这意义应该是非常重大的。

        [主持人]: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干部的“德”,具体的表述是,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网友问您,为什么要坚持干部的选拔任用,以德为先这样一个标准?

        [吴江]:这次总书记提出五德是一个亮点,我们听了以后也觉得很振奋。总书记把德到底能够在人才成长中所发挥什么作用讲得非常透彻。德是我们平时讲的用人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具体表现为干部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度,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使命感,具体体现为公仆意识,道德情操,一般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明白。今天为什么还要特别指出以德为先,这个“先”字突出在什么问题上?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

        [吴江]:一是干部目前出问题主要出在德上不合格。我们现在选干部,大家关注的是这人学历怎么样,这人有没有才华。实际上今天大家可以看到,无论是我们的媒体,还是群众,每年评选出来的人民公仆、劳动模范,实际上都是以德为先的,都是德才兼备;而恰恰我们看今天曝光出来的一些干部、惩治的一些干部、出了问题的干部,基本上都是在德上不合格:要么是对党和人民不负责任,渎职、失职,要么就贪污腐败,追逐个人的奢华、贪图享受、欺压百姓。虽然这是少数,但是可以看出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首先出在德的不合格上。所以,以德为先就是要解决目前我们的干部在德上所出的这些问题。

        [吴江]:二是群众目前最不满意的就是缺德的干部。今天群众对党和政府满意的时候,主要反应在是对干部的满意度,而对干部满意程度高的是德才兼备的干部。干部德的问题常常表现在和群众打交道,办事情的过程中,主要是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欺上瞒下、对群众毫无感情,能办的事也不办,能讲清楚的也不讲。这些思想作风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德的问题没有解决。

        [吴江]:三是年轻干部需要补“德”这一课。现在我们选拔年轻干部也好、考公务员也好,大家知道都是考,实际上考这种方法能考出学历、能考出知识,很难考出道德来,尤其人都有两面性,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实际行动有时会两样,嘴上说的可能非常好,但是实际行动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同时也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机关里有硕士、有博士,水平相当高了,但是这种水平高不等于道德水准也随之提高。在干部培训当中,在干部走上岗位以后,需要补这一课,这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吴江]:四是环境对干部德的考验更加严峻,今天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今天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得各种各样对干部德的诱惑很多。知识学到了以后就是你的,可能会陈旧,它不会一下子没了。德这个问题是今天还存在,明天换个环境一下子就可能垮了,所以说环境非常重要。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的环境能净化人的心灵;今天能净化人心灵的环境就不那么好了。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的安全网不存在了,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这考验着我们所有的干部,也考验着我们这个党。

        [主持人]:总书记讲话里有这么一个提法,也是关于人才的,网友们也特别感兴趣,叫做“人人皆可成才”,总书记讲话中是这样说的“要巩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有用的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网友想问您,如何理解“敢为事业用人才”,以及“人人皆可成才”?

        [吴江]: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大家也注意到了,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人才工作会上的讲话当中就提出来了,“人人皆可成才”是我们新时期的人才观,也可以说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人皆可成才”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的理念。也就是说,未来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目标,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当然是人人都可成才,人人都可成才就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能不能做到?有的人说这是一个理想,可能做不到。我想,只要尊重各类人才的成长规律,坚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按照科学规律去培养人、去使用人,就可以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理想。有些人可能就需要读书,可以考硕士、考博士;有些人可能就不要读那么高的学历,他就是应用型人才,就是高技能人才。所以人人皆可成才讲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才之路。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创造一个人人皆可成才的环境。这需要我们改革现在的教育制度,从小学到高校现在都是应试,怎么加强素质教育、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人才制度,克服目前靠应试成人才、靠资历成人、靠职称成才、靠文凭成才、甚至靠出身成才、靠相貌成才的倾向。我们说的真正人人皆可成才,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来干事业,在干事业当中成才。

        [吴江]:“人人皆可成才”与敢为事业用人才是一致的,只有敢为事业用人才,才能实现人人皆可人才的理想。什么是敢为事业用人才,就是坚持以用为本,并把它制度化。我们用人是一个制度过程,“敢不敢”是我们用制度来推进的过程,这里面有规律性问题,我们的制度建设要按照规律办事。总书记讲,敢为事业用人才,其实简单的理解是四个字,叫因事择人。因事择人是个规律,关键是你敢不敢按照用事业的需要去选人用人的客观规律去做。我们现在太多的以考为本、以评为本、以资历为本、以学历为本,甚至有没有户口,住在什么地方,这些都成了用不用人的依据,你户口不在这儿,我没法用你,或者你学历不够,我没法用你。所以说,敢不敢,其实就是我们能不能破,能不能打破这些问题。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旧的一些制度还在延续,改革有个过程。二是打破权力的平衡问题,就是以谁为中心,以人才为中心还是以管理者为中心?如果以管理者为中心,这些都是我管理的,程序、制度、既定的东西,如果我不拿这个卡你,就会剥夺我的用人权力,我就不能随意了,甚至我就不能任人唯亲了。所以说是因事择人,还是因人择位,这也是对立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与时俱进,要实事求是,要真正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改革最主要的就是依靠群众力量,用民主的方式推进。其实群众有很好的智慧,真正下放权力以后,会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以用为本的经验。所以我想,以用为本这个理念要深入宣传,使人人都能够达成一种共识,来深化我们的制度改革,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本位颠倒过来,以人才为本、以事业为本、以实践为本。树立这样的理念,以后我们的制度改革可能会更受欢迎。

        [主持人]:您讲了只有改革了人事制度、优化了用人环境,这样一个目标才能实现。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干部培养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与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网友想问您,在当今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领导干部如何带头做好群众工作,拓展群众工作的力度广度、创新方法?

        [吴江]: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客观上,我们的干部学历比较高,就是学习时间比较长,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这一下10多年。过去的干部是和群众摸爬滚打,我们今天的干部却在同书本摸爬滚打,整天都是图书馆、教师、会议室,这样再进机关就成了“三门干部,“三门”干部多了以后,这个问题就突出了,和群众感情就形成了隔膜,他再做群众工作就难了,是有心做好,但就是没有共同语言。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是,干部源于人民、用于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治国理政的法宝。但是今天确实客观上有局限性,我们没有办法现在让我们的干部没有一定学历的时候就和群众在一起,但是从基层当中选干部,让干部在基层当中多锻炼,这是非常好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吴江]:一是要讲思想感情,要有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感情。这个感情是一辈子的事情,这种感情是共生共存的鱼水关系,建立这个感情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缺乏这种感情怎么办呢?我感觉有一个武器必须要用起来,就是法律。法律上赋予群众的权利要得到尊重,我们的权利是平等的。当一个干部下去以后面对群众,面对他所提出的诉求、甚至上访,要考虑的首先不是他是什么人,而是他有没有权利,所以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以及其他一些权利。我们的领导干部是干什么的?之所以党把我们领导干部放到这个位置上,就是要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利。今天我们的群众都会维权,上访也好、诉求一些问题也好,都拿着法律的武器。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维权意识,有了维权意识以后,你的立场可能就发生变化,立场发生变化了,感情才能深刻起来。  [10:04]

        [吴江]:二是必须承认做好群众工作今天是难上加难。为什么呢?过去群众是感恩,计划经济时代,吃穿都得靠政府、靠党。今天有吃、有喝,他不找你,不偷不抢,他不怕你,有了困难才找你,你不给我解决,我就告你。你说这些合理不合理?很合理。市场经济就是这样,有好事我是不找你的,我有困难才找你,你不解决我就告你。所以,今天很多好事都被市场做了,难事政府都接着。在这方面有非常艰苦的工作过程,最突出的就是如何化解矛盾,如何激发社会各种活力,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承认,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永远都是一对矛盾,怎么样能够化解处理好这对矛盾,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索,这就是今天我们讲的社会管理创新,首先需要我们能够学会沟通,比如,掌握与群众沟通的话语体系,学会用群众的语言说话,学会用群众习惯、熟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公文的方式。我们经常用机关的方式,不用群众的方式解决问题,那怎么行呢?有时候群众的有些语言你听不进去,但是反过来,你有没有想过群众也听不进去你的语言呢?话语体系不一样。所以官话、套话,毫无感情的话就不要说了,大道理少讲点,多讲点小道理。这次处理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当中,温总理答记者问,温总理在处理整个事件过程当中,讲的既是大道理,又是小道理,非常亲民、非常直接。比如讲赔偿问题,说怎么看赔偿问题?那是钱的问题吗?那是对死者的一种安慰。所以这些问题都能讲到群众的心坎当中去。

        [主持人]:非常实在,也很感人。

        [吴江]:最后一点,要学会让群众自己管理自己,这是根本方法。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调动起群众的智慧。比如今天的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公开增强互动,通过公开提高群众的民主自治能力。大量的问题实际上是在群众自己学习管理当中来解决的,领导者只是一个能够教会群众怎么管理自己、自己怎么解决自己矛盾的人。所以在这些方面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向群众学习。做群众工作就要向群众学习,在向群众学习当中做好群众工作可能是我们的制胜法宝。

        [主持人]:总书记在讲话当中还有这么一句话,我们要建立健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为各方面优秀人才建功立业开辟广阔渠道。我们讲各项工作都要创新,当前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方面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吴江]:创新在用人机制方面,我想最主要是抓住针对性,就是抓住为什么创新。把这个目标选准,核心是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选人用人能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有没有公信度,很重要。我们有时选了好干部,群众也不信我们,为什么?公信度降低了。所以,提高公信度问题确实是一个带有长期性、复杂性、根本性的大问题,需要我们付出不懈努力,持续进行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理念创新。按照去年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有以下几点需要跟大家讨论:

        [吴江]:第一,提名制。提拔干部,谁提名?怎么提名?这点是首先碰到的问题,这个名怎么提出来的,怎么是你不是我。所以说,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提名行为,这是首先要创新的。我们就要坚持权利和责任相统一,合理界定干部的提名主体。提名主体到底是什么人,是一把手、二把手、群众?群众多大范围?提名的程序是什么?提名有没有责任?负不负责任?这些问题都是权力,怎么使这些隐形的权力显形化,透明化,怎么让这些显形的权力规范化,其实真正的目的就是防止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比如说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科学不科学?怎么让它更科学?今天我们搞民主评议,存在拉票现象。你搞民主推荐他就拉票,拉票的事情越来越多。怎么让这些拉票的人得不偿失?怎么加大处罚的力度?这些都需要创新。

        [吴江]:第二,多渠道推荐。怎么推荐?怎么多渠道推荐?怎么广开举贤荐能之路、拓宽干部的来源?比如说,企事业单位,包括非公企业,包括新社会组织,我没有在体制内工作的经历,可能你查我档案查了半天,我就是做买卖、做生意的,我能不能进党政机关?这个问题就有一个制度创新问题,就有一个敢不敢破框框的问题。多层次举贤,就是不要光盯着机关层次,要盯住农村,要盯住社区,盯住基层。现在我们从基层当中选拔任用公务员,今后中央和省这一层的公务员都需要两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验,我们说一大部分要从村官开始、从基层开始。多台阶来重用干部。过去我们用干部都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就是缺一个正职就从副职选,能不能再往下看一个台阶,选一个县长,能不能看局长?这可能就是一把手成长的规律性问题。有些人就善于做一把手,有些人就善于做副职,结果你老是让他正职变副职,副职变正职,就可能不符合一些干部特殊的成长规律。所以我想多渠道、多层次举贤,多台阶来重用干部,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多渠道广开举贤荐能之路。

        [吴江]:第三,考察。怎么完善考察标准,增强考察的可行性。目前我们通过考试也好、面试也好,都还需要改进,最主要就是能近距离接触,直接了解干部。什么是近距离?包括工作和生活两个层面。就是通过你身边的人,了解你工作日常的表现、了解八小时以外的为人处事。通过一些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说出差、外调、座谈会、平时的一些聊天,都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干部。不是仅靠那种一本正经的考察,所以加深对干部的直接认识,包括在干部选拔过程当中,你就要面对面的对群众说说,说你做过什么,你今后怎么办,这就是近距离,这个考察也要创新。

        [吴江]:第四,差额问题。一定要解决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特别是差额票决的问题,现在各地搞的差额票决很好。 

        [吴江]:第五,群众有序参与。一定要让群众有序参与,有序参与是指什么?是指我们要给群众提供行使权利的条件,比如说信息公开,比如说新闻发言人,要规范信息公开的内容、程序、范围,比如说建立干部工作的评价制度,实行社会评价、第三方评价。最近组织部门连续两年社会评价,很好。

        [吴江]:最后,公开选拔。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在这方面的创新是一大亮点,而且很有成效,怎么样继续完善,怎么注重成效、怎么降低成本,这些还需要继续深化创新。

        [主持人]:其实像您说的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群众才能更加满意和支持党的工作。同时,权利运作有了更多的规范才能更好地做到执政为民。在总书记讲话中提到,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可以说对青年寄予了非常厚重的期望,您如何解读这一点,如何鼓励干部的成长? 

        [吴江]:我听了这个讲话以后也是感到非常振奋,从来没有这样的高度,连续用了六个排比,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的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从六个角度来说我们怎么样做好青年人才工作。应该说,我们党就是做好青年工作的一个典范。我们党之所以90年还能保持活力和朝气,就是和我们做好青年工作分不开,正像毛泽东当年说的,青年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我们的未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今天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党情,国情。我们是人力资源大国,而这个人力资源大国就意味着我们还拥有人口红利。国家是不是能够享受到人口红利,享受到年轻人创造的价值?我想国家国民经济的高增长已经充分验证了这个人口红利的优势。而西方国家老龄化社会已经很严重,基本上劳动力都找不着。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就业总量的压力和就业结构矛盾的前存情况,往届毕业生、加上应届的,我们每年至少有800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们现在有1.6亿农民工,其中有1亿是80后,80后的农民工进了城以后是不想回去的,他是没有种过地的,他在城市打工以后,他要留在城市,他要成为市民,他要分享成果,他不只是挣几个钱,还要培训,还要有很好的发展。今天的青年,我们不能把它看成弱势群体,青年不应该是弱势群体,青年应该成为一个强势群体,它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我们一说他们的就业问题、创业问题,大家都在给他们排忧解难,他们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如何使他们在创业当中得到发展、能够健康成长?今天我们把这作为一个战略任务,就是要立足于他们成才,立足于他们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而不仅仅是给碗饭吃,仅仅解决就业问题。在这方面应该形成专门面向青年的人才改革环境和社会氛围。在这里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青年人才发展的机制问题。青年人才发展有特殊规律,怎么样支持青年人发展,怎么样搭平台,怎么样创造条件,都需要创新。比如现在农村急需大批青年创业,所以今天我们有三支一扶,我们有村官,这个效果很好,使我们大批的大学生能够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发挥青年人才的优势。同时也有在岗位上怎么打破论资排辈的问题,不要对青年人求全责备,过去我们用20多岁的干部,大家都很高兴,现在用个20多岁的年轻人,整个网民都给责难,都在刨根问底,甚至人肉搜索,马上说他跟谁有什么关系,我觉得这个东西不正常。今天我们很多年轻人上不来,其实就在这种舆论面前就给灭了,他还在成长嘛。所以,鼓励年轻人脱颖而出需要全社会支持,公民都有责任来推动青年人的发展。

        [吴江]:另外,对青年人本身要加强教育。引导青年人树立真诚奉献的人生理想,自觉把个人的价值同国家发展、同民族复兴结合起来,投身于国家建设的事业当中建功立业。比如说大学生下基层,都在大城市找机会,中小城市都不去。过去大家很踊跃参加边疆建设,今天怎么号召都不灵了。一方面要有政策,另一方面还要有价值取向,要看长远。同时,青年人还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深入实践,这方面青年人可塑性还是很强的,关键在于教育。

        [吴江]:全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树立典型、宣传典型,要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来树立典型。倾听青年人的呼声,包括全社会都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他们遇到的困难,形成一个按照总书记说关爱、关心、关注、鼓励青年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方面我们还是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完善、去做好的。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已有400多万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近年来,全国军转干部每年都有4-6万人。有关数据表明,1985年以来有60多万军转干部被评为县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是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才市场的不断完善,客观上要求各类人才创业就业配置市场化。同时,军转安置工作的各种现实矛盾日益凸显。在这种形势下,以完成政治任务为前提,以行政手段为保证,以指令性计划手段安置军转干部的实践急需转型,如何发挥和开发军转干部群体中蕴含的丰富人才资源和创业潜质,成为时代的主题曲。市场经济的活力对优秀的、开创性人才的吸引,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行以及我国财政状况的不断改善等等共同使得市场化安置军转干部的条件基本成熟。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实施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规定了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和转业干部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原则,迄今为止,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累计达11.6万人,并且呈逐步增长趋势。

    作为一种新的安置方式,自主择业为我国军转安置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是我国军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同时也为转业军官发挥特长、创业发展开启了另外一片广阔的成才之路,因此,自主择业安置方式被誉为“带着金色降落伞”的制度。从近十年的实践经验看,主要形成了五个方面的创业人才新特色。

    首先,自主择业政策体现了国家以用为本、人人皆可成才的新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自主择业政策的出台贯彻了党和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妥善安置、合理使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原则和优待原则。以往,我们对军转干部统一安置,一律按照国家的需要实行计划安置方式,既不考虑个人做公务员合适与否,也不考虑其创业能否会另有天地。但是,自主择业政策的出台改变了原来计划安置方式的强制性,文件规定对军龄满20年的师、团、营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在尊重本人意愿的前提下,经组织审核批准,可以选择自主择业的安置方式,使确有自主择业愿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干部选择自主择业。这个方针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军转干部职业选择权的充分尊重,同时对自主择业对象的限定也体现了国家对从军时间长、责任大、贡献大的军转干部实行优惠政策。

    其次,自主择业政策尊重了优秀人才的成长规律,确立了军转人才创业强国、创业强企的新地位。自主择业政策的实施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配置的原则,为有能力、有活力的军转干部在市场经济中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也激发了整个社会的活力。一个社会的活力应体现在优秀人才在市场经济中大显身手,而不是大家都抢着去做公务员。同样,优秀的军转干部也应该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在就业创业中实现价值。现在,我们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中有近80%实现了就业创业,从事的领域既包括传统的工农业生产领域,也包括现代医药、医疗、生态旅游、咨询服务、拓展培训、连锁餐饮、物业服务等现代产业。尤其是一批军转干部通过个体创业或者集体创业的方式,不但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还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缓解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有的军转干部创办的企业年创利税过千万元,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四月誉满全球的创业巨子就是中国军转干部任正非,他二十年的自主创业,2万元起家创造了今天拥有千亿资产,10万员工,世界专利之最的跨国公司。在最新发布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任正非首次榜上有名。在全球排名1056名,财富估值为11亿美金。同时,著名财经杂志《财富》公布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名单,任正非又击败了众多候选人排名居首。在2010年实现销售270亿美元,华为大规模挺进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实现了国际各大主流市场的全线突破。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领军人物任正非,今天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代表,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领头羊,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典范。

    第三、自主择业政策创新了我国军转安置工作的管理新方式和新方法。对于自主择业干部的管理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政策出台时有很多规定也是原则性的,探索性的。但是,在实施对自主择业军官的管理服务中,各地区党委和政府充分发挥了灵活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积极帮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建立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享受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此外,各地政府定期举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就业事迹报告”,建立“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示范基地”等。在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内容、实施跟踪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沟通交流等手段,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拉近了和军转干部之间的距离。现在各地从退役金的发放到档案管理、节假日慰问、党员干部的组织生活等,在各个方面都贯彻了党中央提出的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重视、关心、爱护。

    当前,仍然需要继续完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体系。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退役安置保障主要包括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个方面。完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管理体系是完善经济补偿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分级管理、上下结合与立足服务、双向联系的管理服务体制,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要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认真解决落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完善的政策环境,力求使政策工具的使用呈现多样性和立体化,包括行政法规、资金扶持、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咨询、公共服务,等等。

    第四,自主择业政策推进了我国军转教育培训制度改革的新模式。我国军转培训机构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分类别的军转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和方式主要经历了由办简单入门的综合班,到分类举办的专业培训班。但是,也应看到,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择业意向多种多样,培训需求千差万别,也造成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同时,军转干部在创业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和困难,如市场信息不灵,不容易选好选准经营方向和经营项目,产品市场和企业效益面临问题;有的不善经营管理,所创办公司管理比较混乱,出现经营亏损甚至倒闭;还有的对市场复杂情况和经营风险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因此,积极建立和完善创业型军转干部的教育培训体系,已经成为新时期培养军转人才的重要战略任务。

    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将军转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尹蔚民部长前不久提出,要把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拓宽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办法,提高培训质量。明确指示“要总结推广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教育培训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启动远程自主学习工程,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军队转业干部通过人民军队这座大熔炉的磨炼,逐步培养了坚定的政治立场、较强的管理能力、扎实的工作作风、严格的组织纪律、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执着的敬业精神。这是军队转业干部到地方上开创新事业的宝贵资源。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处于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军队转业干部和军转安置工作都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以全新的理念,正确认识开发与配置军转干部人才资源的重要性,自觉地把军转干部人才资源能力开发摆上战略位置,在实践中不断开拓与创新。

    在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形势下,需要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军转干部创业培训体系,增强军转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多样性和完备性,提升培训效能。根据创业行业特征、创业能力要求和创业潜能分类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要大胆引进国外先进创业培训技术,建立现场教学、网络学习、实践案例、指导人计划、团队指导等多种培训形式和培训组织管理体系等。培训制度改革主要应突出三个特点:培训时间延长;培训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及职业生涯设计。

    第五,自主择业政策强化了全社会的国防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风尚、新责任。国防是最典型的公共事务,军人担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任,军转安置工作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全社会都应当担负起妥善安置退役军人的公共责任,形成尊重、爱护、关心、帮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良好社会环境。退役军人自主择业并不意味着完全是个人行为,国家要为军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负责,按照建立职业化现代军人制度的长远要求,着眼战略目标,更新思维方式,认真做好关系军人的各项制度改革,不仅要维护好现役军人利益,更应该维护好退役军人的利益,下真功夫、动大力气,搞好军人的职业培训工作,使现役军人有过硬的军事本领,退役军人有适应社会的再就业能力。近些年来,各地党委和政府不断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统筹安排军转安置制度设计,切实帮助退役军人自主择业,像对待就业困难群体那样,提供免费的就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援助等公共服务,降低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的门槛,预留安排军人转业的职位。多数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参照安排特殊群体就业的现行做法,预留安排军人就业的职位。民营企业及其他组织同样树立起公共责任观念,保障在同等条件下军人就业的优先权。

    总之,自主择业军转安置方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探索自主择业安置模式的正确道路,坚持不懈地完善自主择业扶持政策,持续不断地促进自主择业军转人才的优先开发,在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伟大进程中,形成军转创业人才的竞争优势。




        2009年,一项被称为“绩效工资改革”的新政,拉开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这项事关4000万事业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因牵涉面广,涉及单位类型差异大,牵涉利益分配人数众多,成为当前事业单位改革中争议最大的敏感问题。也正因如此,两年来,一直在审慎推进当中。日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刚刚完成了一份受人社部委托的、针对全国绩效工资改革的报告。该报告“直接是针对某些省的绩效工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做”。这份报告已经呈送给人社部,具体政策措施不久或将出台。(2011年6月21日《中国经济周刊》)

        既然是关乎4000万事业单位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牵涉利益分配人数众多,而且从教育到医疗,所涉及的事业单位类型与职能更是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事业单位的改革的确需要审慎,不能有半点疏忽。从2009年开始至今,事业单位改革的缓慢推进,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上层对于这项改革的慎重。的确,正所谓“心急吃不着热豆腐”,对于系统如此庞大,且又牵涉众多的改革,当然需要有些耐性,不能操之过急。

        不过,从最初“甩包袱,降待遇”,动事业单位奶酪的动议,到后来澄清“待遇不降”,而有关绩效工资的制定,更是“但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事业单位改革的确是尚未迈步,便已举步维艰。不过,既然是改革,就不会一帆风顺,中间出现波折甚至反复也在所难免。但是,事业单位的改革固然需要审慎以对,但却更需要回归常识。

        以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为例,正好比股市处于高位,人们才会有股价下跌的预期,这种逢高看跌的心态当然不能说是妄自揣测,而恰恰不乏基于常识的合理预计。从这个角度来看,假如事业单位的待遇本就处于低位的话,其实更应欢迎改革的变局来为改善和提高收入待遇创造更多的机遇才是。因此,之所以时下人们对于事业单位改革多有抵触,甚至担心改革会触动自身奶酪,待遇大幅度降低,其实恰恰说明了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正处高位,至少与同等资历的非事业单位人员相比,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有着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当同等学历、同等资历,仅仅因为编制的不同,仅仅因为企业和事业之别便有着如此大的区分,当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着体制内的额外好处与优厚待遇时,其实也恰恰是对体制外公众的掠夺与盘剥。如此严重的不公,当然不应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被无视。

        从这个意义上说,既然是改革,就不可避免也不必回避触动既得利益群体的奶酪,正所谓不破不立,只有破除既有的不公与屏障,才不会因为保护惰性而滋生低效,也才不会因为不公平而诱发不和谐。正如取消公费医疗,天塌不下来一样;取消事业单位人员的超国民待遇;将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与退休待遇与企业单位统一起来,统筹管理,不仅理所当然,更无可非议。假如事业单位改革继续维系原有的体制壁垒的话,则必将是不彻底、不完全,也注定将难获成功。

        当然,作为当前体制下的一环,指望事业单位改革独自取得成功,也未免过于乐观。假如与事业单位类似甚至更胜一筹的公务体制改革不能做出表率,假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制定仍然是官本位的按级别论高下,事业单位改革究竟能走多远,会不会只是“换汤不换药”,倒是更令人担忧。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6月21日

    摘编单位:《人才资源开发》2011(9)


        人才优先发展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我们是否能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对人才发展的相关问题做了论述。

      吴江指出,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科技实力的竞争。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据测算,像美国这样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国家,人力资本的贡献度要高出实物资本的三倍多。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必须优先发展。只有用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入世界人才强国的行列,我们才能够真正走向民族复兴。

      吴江表示,敢为事业用人才,需要“有破有立”,需要“立”的是“以人为本”,因事择人,按科学规律选人用人;需要“破”的是那些旧制度和不良的选人用人的标准。

      吴江认为,“人人皆可成才”的观点,既是我们新时期的人才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人皆可成才”指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才之路,坚持按规律去培养人、使用人,就可以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理想。这就需要我们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打破目前出现的“应试成才”、“资历成才”、“职称成才”、“文凭成才”的各种门槛。

      吴江表示,敢为事业用人才,简单地理解就是四个字:因事择人,因事择人是规律。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年08月30日来源:《农民日报》


        ◆“人才特区”之“特”说到底就是允许有更加宽松的改革权和试验权,允许人才管理模式和政策具有优先性和特殊性,允许在与国际人才管理接轨上突破现有的体制政策限制。   

        ◆“人才特区”首先是服务发展的人才特区。要紧密扣住本地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要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创新人才政策和机制,以形成自己的人才比较优势。

    人才工作的创新,可做的事情很多,完全在于我们能不能解放思想。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各地方建立“人才特区”、“人才实验区”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纷纷出台特惠政策来吸引人才。目前,各地基本上是借鉴经济特区招商引资的经验和思路,吸收其有益的经验。但是要看到,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仍有很大区别,有形资本看得见摸得着,无形资本看不见摸不着,机遇大风险也大,更需要理性对待。不能像有的地方搞开发区“跑马圈地”,脑袋一热,蜂拥而起。如何建设好人才特区,需要精心设计、理性思考。这里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要着力打造人才优先发展的示范区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以用为本,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人才工作的一系列创新活动,提高人才使用效能,尽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然而,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都会涉及许多长期形成的深层次问题,再加上体制机制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特点,一下子全面推开必然有其难度和风险,加之我们在国际人才竞争、引进海外人才等方面,还缺乏现成的经验和成熟的理论。这些都有一个探索过程和试验过程。

        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出,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通过这些改革实验区,在局部范围、特殊领域内,创新一些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营造一个更加优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接轨一批国外通行的人才政策和国际惯例,以及相应的破除一些不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特区”的实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把握规律,进而发挥人才“特区”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加以普遍推广应用,打造一批人才优先发展的样板,就是“人才特区”的重大意义。

    “人才特区”之“特”说到底就是允许有更加宽松的改革权和试验权,允许人才管理模式和政策具有优先性和特殊性,允许在与国际人才管理接轨上突破现有的体制政策限制。各地方建立“人才特区”、“人才实验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反映出各地、各部门思贤若渴,招才引智的现实需求,必然会促进人才的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也必定会产生一批新鲜经验和先进典型。经验在基层、创新在群众,没有这些地方基层的创新和试验,就不会带来人才大发展的好局面,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渐进改革这是我们的基本经验。应该肯定和保护好这种积极性和热情。但也要防止一窝蜂,盲目上特区,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

    要尽快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建设人才特区的目的是形成既有利于招才引智,又能够促进本地发展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因此,各地建设“人才特区”都需要做好科学论证,研究好符合自身条件的特区发展模式。不能是人家有什么政策,我就有什么政策,人家给一套房我也给一套房,人家给100万我也给100万。“人才特区”首先是服务发展的人才特区。无论在人才引进、人才评价、人才流动、社会保障、人才国际化等方面的试验,都要紧密扣住本地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要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创新人才政策和机制,以形成自己的人才比较优势。如无锡市在2006年启动了五年内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的“530”计划,随后被确立为江苏省“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无锡市结合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建设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集聚区”,高层次人才与高科技产业良性互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再如近几年南宁高新区集中力量建设广西软件研发人才小高地和南宁生物工程及制药人才小高地,给予特殊政策鼓励人才创业,形成了有利于广西跨越式发展的“人才特区”。

    人才特区”要做出特色,要有整体规划,理性科学地设计。要有目的、有针对地开始试点工作,特别是针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带有全局性和普遍性的体制机制问题,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地方和机构作为“试验区”,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攻关,探索解决办法。中央应加强对“人才特区”的指导,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实验。要能以点带面,从特惠到普惠,发挥“人才特区”的辐射作用,将实验区的小环境逐步影响改变大环境。在这方面,中央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专家会诊,通过会诊来指导地方把“人才特区”建设好,究竟这个地方的“人才特区”“特”在什么地方,得总结出个一二三来。

    要在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上有所作为

        在新的形势下搞“人才特区”,必须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有利条件多,人才基础好,人才特区容易搞出成效。但是,条件越好,“人才特区”建设就越要高标准。发达地区的人才战略应瞄准与发达国家的人才竞争,要用国际化标准衡量,创造比发达国家更为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而不是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争夺人才。在内地特别是西部,不光要解决政策开放的问题,更要解决一些观念问题,不能整天忧患“孔雀东南飞”,“人往高处走”是人才流动的基本规律,低处想留也留不住。关键是要打造出适合人才发展事业的高地。其实,西部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做,前两年,笔者曾经到过青海格尔木,看到那里的农民聘请了很多来自浙江的水产技术人员在高原试验放养鸭子,而且以长期股权激励方式吸引这些技术人才。高原农牧民利用天然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抓住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用特色产业吸引专业人才,这就是西部艰苦边远地区的人才比较优势,这是高原农牧民群众吸引人才的智慧。

    人才工作的创新,可做的事情很多,完全在于我们能不能解放思想。人才事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真正做成功的是少数。自古以来人们就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建设“人才特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大胆试错,允许失败。有人分析研究了我国最为有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发现那里的高端领军人才大致有五大来源:海归人才、国企改制下岗的经营者、从原团队分离出来的二次创业者、土生土长者、从传统科研院所走出来的杰出人才。这说明创新创业人才的发现是有规律、无定式。伯乐的慧眼在于他懂得搜寻千里马的特有规律,而不是通用的标准。我国如今,马云之于杭州,段先念之于西安,施正荣之于无锡,一个人才催生一个行业的现象启示我们,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找到创新之路,只有解放人才才能创造发展优势。

        引进海外人才不要光盯在特惠政策上,“人才特区”更要盯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要把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评价、发现、保障、激励这些机制真正在特区运作起来。相比政策问题,体制机制难度更大。比如职称评定、执业资格认证,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佩解决跨国跨地区的互认评价。所以,“人才瀚区”应注意选择一些科研院所、医疗机椅和高等学校等事业单位,就人才评价标准、职称评定、管理行政化等难点问题进行试点,实行突破。这类机构为数众多、类型多样、情况复杂,其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开,影响面广,改革具有更大的难度和风险,也必须采取试点先行的方式,稳步推进。

    此外,“人才特区”必须是开放性的,即有开放意识,国际视野,不能关起门来做。尤其是现在,需要注重与国际人才管理的接轨、需要注重国际上可比性的东西。为此,我们要把每一个“人才特区”都办成解放思想、解放人才的大学校。通过特区这个“学校”使人才真正解放出来,使我们人才管理者的思想解放出来,培养造就出一批世界一流的人才管理大师。在“人才特区”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要使“人才特区”起到辐射作用,就离不开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离不开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把好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制度、法律,所以“人才特区”建设还需要专家、学者多蹲点,深入基层,看看哪些是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提高。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国人才》2011(9)


    专家访谈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关键在于打破城乡人才二元结构 

        带着关于加强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很多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吴江。“要想解决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关键要打破城乡人才二元结构。”吴江院长的话言简意赅,态度明确,透露着这位长期研究人才工作的专家对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深深关切。

        谈及农村专技队伍建设的现状,吴江不无忧虑地说,总体来讲,我国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形势不容乐观。让他忧虑的问题不仅是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急缺,与我国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人数不成正比,还有人才队伍存在知识老化、年龄老化、外流现象严重、不够稳定等诸多问题。他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自建国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在户籍、身份、待遇、权利、义务等方面的人为分割,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由其衍生的问题就是,人才结构同样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表现在两种体制、身份所带来的待遇、福利等问题,导致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吴江强调,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打破城乡人才二元结构。城乡人才二元结构的问题不解决,农村将面临包括饮水、看病、食品等更多的安全问题。“目前,政府看得见的手,市场看不见的手,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说到底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困境。”他认为,加大农村基层专技人才队伍建设要靠大环境城乡二元结构的整体突破,“要想解决根本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就是促进农村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形成新格局。这是所有问题的前提。”

        他认为,加强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也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解放人才队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体制所带来的身份障碍和界限。“目前,传统的事业单位是身份管理,如果依然延续两种身份,那么要解决农村人才问题就没有出路。如农村教师、乡村医生,在我国需求量非常大。农村公共事业和经济发展,人才缺口巨大,所以不能按照身份管理,否则会走向死胡同。”现在,大批80后农村劳动力已经走上公共服务的岗位,在吴江看来,这都是可喜的现象。

        人才在于培养,当前如何做好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吴江认为,教育培训在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短缺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结合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公共服务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短期培训,让他们成为农村基层专技人才队伍的后备军,打破身份界限、户籍等,使人才资源真正得到合理配置。富余农村劳动力加入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培养一支不走的队伍,一支稳得住干得好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才是农村的希望所在。”

       长期以来,农村存在“见物不见人”现象。农村有设备却没有人,重物轻人,解决这个问题,吴江说,“就要把物和人、资金和人绑在一起考虑。”通过多元的投入主体,多样用工方式,多样化激励机制改善农村技术人才待遇、福利和社会保障。通过政府购买、政府财政补贴,通过社会投入进行最优化的配置,投入到人力资源当中。

        城乡差距最大差别是公共服务差别,公共服务是解决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吴江认为,农村专技人才队伍问题说到底是要改善农村公共服务问题,这不光是钱的问题,更是认识到不到位问题。认识到位,资金就能到位。所以要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专技人员的培养。目前,国家出台一些政策,积极探索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农村基层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在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上,我们依靠群众首创精神和政府政策支持结合才有力度。各级政府党委都要总结具体经验,已有的政策要落实好、落实到位,有政策配套解决实际问题。要重视推广各地好的经验,最后形成制度化。”

    吴江最后呼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介,要多宣传一线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这是光荣的职业,社会对他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尊重。农村基层专技人才的成长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的改善。”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09-30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人才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五届一次理事会已经圆满完成各项议程,现在就要闭幕了。下面,我受第五届理事会的委托,对本次大会进行总结。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举行的,也是正值中国人才研究会成立30周年之际召开的。可谓是一次继往开来、新老合作的团结盛会。会议得到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各省区市人社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理事单位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得到辽宁省人社厅和大连市人社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协助。

    开幕式上,何宪副部长代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做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中国人才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的工作,对新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辽宁省政府领导、大连市领导亲临大会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辞。全国人大常委、原人事部部长张柏林欣然受邀担任我会名誉会长,并专门发来贺信,李政道、丁肇中、袁隆平三位著名科学家作为我会的特聘顾问也发来贺信,他们都对中国人才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寄予厚望。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唐军到会看望如会人员,对大会在大连召开表示欢迎和祝贺。中组部人才局、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中国劳动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等领导同志都专门莅临大会给予祝贺。

    李有慰会长在工作报告中全面回顾总结了第四届理事会的主要工作成绩和基本经验,深刻分析了人才研究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新一届理事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号召全体会员要以科学人才观为统领,以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动力,积极推动我国人才研究事业的新发展。

    会议选举了新一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会长和副会长、秘书长。聘请了名誉会长和8位顾问。大会还通过了新的研究会章程,讨论并通过了李有慰会长所作的工作报告以及财务工作报告和研究会会费管理办法。会议还对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期间产生的科研成果进行了表彰。大会还特别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作为我会特邀研究员,这对推动人才理论创新发挥重要作用。大会期间召开了第一届常务理事会议,聘任了副秘书长,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研究了2012年工作要点和课题指南。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专门围绕人才理论创新进行了深入地交流,7位专家做了主题发言,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新老专家集聚一堂,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总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美丽的大连棒棰岛开了一次解放思想的大会、凝聚力量的大会、卓有成效的大会。在此,我代表新一届理事会,对何宪副部长、张柏林名誉会长、各位顾问、各位嘉宾、与会的理事和代表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代表与会的全体同志对辽宁省人社厅、大连市人社局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以及棒棰岛宾馆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的黄金机遇期,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为中国人才研究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大会研讨中,同志们对当前人才理论创新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对今后人才研究会的发展方向、研究任务、队伍建设、活动形式等问题,都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和建议。新一届理事会成立之后,将继续在人社部党组的领导下和有慰会长的带领下,站在人才发展的新起点,拓展人才研究的新视野,确立人才强国的新使命,紧紧围绕人才发展事业的实际需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统领工作全局,努力开创人才研究事业的新局面,为中国人才的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为了贯彻落实何宪副部长重要讲话精神和有慰会长所作的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综合与会代表对新一届理事会提出的希望和建议,下面我就新一届理事会如何履行好研究会的职责任务,具体讲四点意见,以供各位理事和代表参考。

    一、确立一个主线:大力培养和集聚高素质的人才研究队伍

    李源潮同志在去年人才理论创新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人才理论工作者是推动人才理论创新的骨干力量,是推动人才工作思想解放的先行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人才理论工作者深入研究、阐发宣传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积极推动我国人才学科建设和人才理论发展,做了大量基础性开创性工作,取得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人才理论研究仍是我国人才工作和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与人才发展的实际和人才的社会贡献还很不相称。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人从事人才理论研究和宣传,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人才理论,为建设人才强国提供有力的思想和理论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和集聚优秀研究人才摆到研究会工作的首要位置,确立为新一届理事会的工作主线。为此,我们需要发挥研究会广泛联系社会的优势,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集聚大批热爱人才事业、富有真才实学、充满创造精神的优秀研究人才和实践人才。需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尊重科学、崇尚真理、不为名利、潜心探索、符合时代精神的会员队伍。这是很高的标准,也是很高的境界,新的一届理事会必须以此为目标努力奋斗!

    第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活力。人才研究是一项需要多学科知识交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工作,更是一个追求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的崇高事业,她不仅需要忠于人民、乐于奉献的政治品格,还需要治学严谨、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才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人才研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战略需要,我们只有弘扬人才研究的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活力,突破传统人才研究中某些方法的习惯性和视野的封闭性,才能取得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研究成果。科学精神、创新活力源自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众所周知,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是引领全世界人才队伍建设的国家,在五十多年里,人才的积聚、人才的发展、人才的使用支持了美国在世界今天的创新大国、经济大国、军事大国的领先地位。我们中国能不能在世界上自立于民族之林,走在世界的前列,就要看未来五十年中国人才的发展道路如何选择,就要看我们能否到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世界人才强国,形成国际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肩负历史的重任,激发人才研究的创造激情与活力,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宏伟工程中有所作为。

    第二,培养经世致用人才,提高创新制度的能力。当前,各行各业人才发展的实践已远远走在人才理论研究的前头,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研究。时代呼唤经世致用、经世济民的人才研究者到实践中去,做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的学问,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人才优先发展、坚持以用为本,人人皆可成才的新理念,这正是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和开发人才工作的新起点、新视野和新使命。所以,人才研究会不仅仅是学术组织、群众组织,而且还应该是引领人人皆可成才的旗帜,应该是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的智库,应该是解放思想、解放人才的摇篮。通过我们的人才研究,实现人才研究与社会进步的共生效应。因此,要充分认识人才研究的科学性和艰巨性。如此神圣的事业,当然不是一般的人能够承担的,人才研究者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研究人才,必须具备经世致用的素质和能力。经世致用就要求我们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人才问题,不断提高创新制度和创新政策的能力,不断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和制度成果。还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系统地研究国际上人才发展理论和经验,只有搞清楚先进国家的理论和经验,才能真正解放思想,真正有所创新。

    第三,集聚人才研究资源,培养理论研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人才研究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一方面需要吸纳各种相关学科的研究者进入人才研究队伍;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吸纳更多的年轻学者进入研究会的队伍,使我们的队伍后继有人。新一届理事会要继续关注青年人才的培养,继续采取多种方式,促进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形成研究合力,积极参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咨询、规划、培训等工作。通过重大课题研究和重要政策制定,整合人才理论研究力量。依托高等院校,促进人才学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学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努力培养造就人才研究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夯实一个基础:着力提高人才学科发展水平

    为了提高人才研究的水平,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科发展水平,探索人才研究的新方法、新路径。

    第一,要继续加强人才学学科建设。人才学学科历经30多年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最近,在源潮同志和中央组织部的直接指导和关心下,人才学学科建设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人才学已经成为社会学学科中的二级学科。这就为提高人才学科发展水平提供了更大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人才学学科的学术地位离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距离,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加强人才学科体系建设,不仅要提升学科层次,更要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包括要抓紧建立人才学的概念体系、分类体系、数据体系等。还要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人才合作研究,包括加强人才培养单位、人才使用单位和人才理论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

    第二,要大胆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人才研究涉及到哲学、历史学、数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生理学、美学等多种学科。这种多学科汇聚的状况不仅丰富了人才研究的内容,而且丰富了人才研究的方法,为人才研究提供了多种角度、多种可能、多种方法。当我们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进入人才研究领域的时候,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与收获。所以,研究方法的创新常常带给我们成果的创新。因此,研究人才问题,且不可囿于历史的经验——尽管经验是重要的;且不可囿于传统的方法——尽管传统的方法曾经带给我们许多成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研究方法。

    第三,坚持做到人才理论研究贴近社会实际。服务社会、深入实践既是人才研究的方向,也是人才研究的方法。社会是人才研究的大舞台,实践是人才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既要做好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又要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人才研究始终不变的方向。人才研究既要立志高远,又要脚踏实地。理论研究常常是枯燥的,我们必须沉下来、坐得住,向着心中的美好目标矢志不渝地前进;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是理论的源泉,而且是理论物化为现实的必由之路。但是,实践不能浮躁,不能摆样子,不能急功近利。当前,人才研究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人才理论研究作为人才发展的基础工程、先导工程来抓,加大人才理论研究投入,重视人才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鼓励探索、支持创新,促进人才理论研究繁荣发展。

    三、突出一个重点:推进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

    当前推进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是人才工作的头等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我们人才工作者就要紧紧围绕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

    第一,重点加强对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的研究。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需要我们持续地从理论上深入研究、解读和宣传。在前一阶段落实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着力对人才发展规划进行了解读宣传,但还存在一些死角,解疑答惑不足,造成有些人才工作在推动上仍有不小的思想阻力,一些人才政策还处于争论之中。最近一项人科院的调查表明,当前各类人才对国家人才规划和本地人才规划不了解的还占1/3;对当前的人才工作的满意度也还不高;在全国行业系统中,将人才工作纳入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体系的也还不多,这就反映出对实施人才发展规划意义认识不足,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因此,深入贯彻学习,推动解放思想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同时,在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中还有一系列重要问题等着我们从理论上作出科学回答。比如,如何准确把握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养、引进和用好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如何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促进、社会多元投入、各方广泛参与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处理好积极引进人才与用好现有人才的关系,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如何实现人才发展和教育、科技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格局;如何建立科学的人才发展指标体系,使之成为评估和推动人才工作的有效杠杆;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人才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人才国际化,等等。我们要把中央提出的人才优先发展的研究课题贯穿到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的全过程,抓住人才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深入探索,尽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第二,重点加强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的研究。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是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和示范作用。具不完全统计,目前,31个省(区市)和35个行业系统已经启动了2778项人才工程,从中央到地方,投入了近400个亿资金。如何使这些人才工程的实施发挥效益、发挥作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在调查中,许多人才反映,在一些地方存在着“人才工程依赖症”。有的工程目标不清、受益群体不明确、受益标准不科学、评选程序不规范、项目预算过于随意、项目监管机制缺失,项目之间相互重复、项目评选不公开等倾向。我们对此要给予高度关注,提出科学的方法推进工程的有效实施。

    重大人才工程既有共同的规律,又具有特殊的规律。研究其既有的规律和发现新的规律,对于实施国家人才规划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全国人才规划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各级人才规划在战略目标、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等方面还缺乏上下贯通协调的内部一致性,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其内在的规律性,研究在人才工程实施中的如何发挥好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重大工程监测评估的长效机制。

    第三,重点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开发的研究。当今时代,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将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为此,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也将他列为我国人才开发的重中之中。目前,创新人才引进是重点,国家“千人计划”实施2年多来,已分五批引进专家1143人,其中引进的正教授级人才数量,是此前10年我国引进数量总和的10余倍。相应地,近年来留学回国人数连创新高。据统计,2008年海外留学人员回国6.93万人,2009年突破10万人,2010年上升至13.5万人。其中一大批优秀海归人才在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整体情况而言,我国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不能与我国的发展相适应,还远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拟。今后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研究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途径和条件;研究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研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聚集机制和流动机制;研究创新人才的人文环境,总之,通过我们的研究,促进创新型人才尽快、尽多地涌现出来。

    第四,重点加强对人才特区建设的研究。在人才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中,“人才特区”作为“窗口”和“试验区”,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中关村国家级“人才特区”的正式推出,标志着我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中关村示范区以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为工作抓手,为人才排忧解难、保驾护航,对诸多人才体制机制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大胆创新。以海归人才为例,科研资金的使用、人才居留和出入境、境外股权、恢复国籍等海归人才关心的热点问题,均涉及到对现有政策和体制的突破。人才特区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不同于经济特区建设,不仅是放权松绑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和政府积极作为有机结合的人才开发体制;研究与国际接轨、创造类海外环境的人才开发机制;研究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人才社区环境,等等。

    四、构建一个网络:切实抓好人才研究会的自身建设

    中国人才研究会既是学术组织,又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组织,它不仅担负着人才研究的学术重任,而且还应该为党和政府的人才政策、人才战略提供理论的支持和实践咨询。因此,加强研究会组织的自身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次理事会的调整,我们增加了新的力量,注入了新的研究活力,特别是聘请了首批特邀研究员,优化了研究会的队伍结构。同时,研究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研究会的文化含量,形成有学术特点的组织文化,促进人才研究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才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各地、各行业、各界别人才研究会的组织建设也在发展壮大,并形成了纵横连接的研究网络。今后,如何有效地维护和服务好这个组织网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一方面要加强与各地方、各行业、各界别研究会的沟通和服务工作,还要加强各分会、专业委员会的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作风建设。要通过各级分会、专业委员会进一步联系政府、企业、部队、学校、机关,进而形成人才研究的社会立体网络。要充分利用研究会的网站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互动便捷的优势,为促进我国的人才研究发挥凝聚、引导、协调和宣传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增强人才研究会的活力,新一届理事会要充分发挥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作用,积极推动和协调各地方学会和各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人才研究、交流与宣传活动,不断增强研究会的活力,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次会议闭幕后,希望各地方学会和各专业委员会认真传达这次大会的精神,组织会员认真学习领会何宪副部长的重要讲话,认真学习有慰会长的工作报告和新的研究会章程,并参考总会下发的2012年工作要点和课题指南,制定本组织的工作规划,部署好明年的人才研究工作。

    各位代表,人才研究精彩纷呈、任重道远,我们要牢记使命、振奋精神、积极探索、再创辉煌,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用丰硕的成果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现在我宣布中国人才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祝全体代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8月17日,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做客人民网理论频道.解读总书记“七一”讲话,谈干部人才工作。

        、人才问题是关乎党的先进性根本性的问

        是我们党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我们党90年的奋斗历程,是一个爱才、惜才、聚才的发展过程。90年总书记总结了三件大事,件件都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如果没有这样一大批人才,我们的三件大事不能成功.也正是这样一批优秀人才,才能够推进我们党的先进性。这里也体现出我们党的本质特征就是无产阶级先锋队,这个先锋队就是有崇高理想、思想觉悟、文化修养、创造能力、奉献精神的先进分子群体,把这些人凝聚在党的周围。当年毛泽东就说过,没有知识分子参加中国革命是不能成功的今天也可以讲没有优秀人才党的先进性就不可能保持所以总书记再次重申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个判断在今天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总书记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才问题放到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任人唯贤、广纳贤才,才能够人才立党、人才兴党、人才强党。

        二、坚持五湖四海的选人用人的原则

        我们党的历史发展来看,什么时候讲五湖四海什么时候我们党就兴旺。五湖四海,就是要求我们把各个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当中来。对于具体干部选拔任用来说,就是选人的视野要宽,用人的范围要广,要不分地域,不分出身,不惟资历,不惟学历,要真正凭做出业绩来用干部;在用干部当中要真正体现公正、民主、竞争、择优,要真正能够不拘一格使用干部。毛泽东说,在我们民族历史上从来都有两条对立的路线,一条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我们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就是任人唯贤,任人唯贤则宽,必须是五湖四海;任人唯亲就窄,只认自己小圈子、小范围的人,自己熟悉的人。今天在用人上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跑官、要官、买官,很多都和任人唯亲有关,很多都是不讲五湖四海的结果。要做到五湖四海,具体在今天的改革当中,就是从基层、一线中多选人,在社会公开的程序下推荐人,在多岗位、多层次的流动中识别人,真正让群众的民主权力在用人当中得到尊重。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多次告诫全党,我们用人的胆子不够大,要让我们胆子再大一些,这个胆子就是讲五湖四海去用人。今天这个五湖四海不仅是国内,还要放眼国外,还要敢用全世界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事业更加发达。

        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才强国战略第一次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来,而且是作为国家的三大战略写进了《党章》,这说明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才问题人才优先发展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揭示出,人才强国战略是未来十年实现民族复兴的途径。民族复兴,说到底是建设一个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的强国,而做到这些.首先依赖于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今天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质是什么?最主要是知识总量和人才素质、科技实力的竞争。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人才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增强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在人才发展、在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就是激发我们民族复兴的动力。我们经济已排名第二了,要是这些进入前十位了,我们就能成为真正的强国。所以,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必须优先发展,用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够真正走向民族复兴

        四、坚持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

       总书记把德在人才培养当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一问题讲得非常透彻。德是我们平时讲的用人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具体表现为干部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度,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使命感,具体体现为他的公仆意识和道德情操。今天为什么还要特别指出以德为先?这个“先”字突出在什么问题上?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德不合格。现在选干部,无论是媒体还是群众,每年评选出来的人民公仆、劳动模范,都是以德为先的,都是德才兼备;而我们看今天曝光出来的一些干部、出了问题的干部,基本上都是在德上不合格。虽然这是少数,但可以看出一个规律性的东西,主要问题出在德的不合格上。所以,以德为先就是要解决目前我们的干部在德上所出的这些问题。

    二是群众最不满意缺德的干部。今天群众对我们是否满意,主要还是看对干部是否满意.而满意程度高的都是德才兼备的干部。干部德的问题反映在一线群众日常生活中,主要是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欺上瞒下、对群众毫无感情,这些思想作风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德的问题没有解决。

        三是抓好年轻干部选拔教育。现在选拔年轻干部也好、考公务员也好,大家知道都是考。能考出学历、能考出知识,很难考出道德来。因为人有两面性。现在机关里有硕士、有博士,水平相当高了,但是这种水平高不等于道德水准也随之提高。在干部培训中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需要补这一课。

        今天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更加复杂,各种各样对干部的诱惑很多知识学到了以后就是你的德这个东西是今天有了明天一下子就可能垮了所以说环境非常重要。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的环境能净化人的心灵;今天能净化人心灵的环境就不那么多了。所以这是一个对我们所有干部、对我们这个党的非常严峻的考验。

        “敢为事业用人才”。“人人皆可成才”

    “人人皆可成才”是我们新时期的人才观,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理念凸显了以人为本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公平发展、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实现人人都可成才。只要尊重各类人才的成长规律。坚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按照科学规律去培养人、使用人,就可以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理想。有些人可以读到硕士、博士;有些人可能就不要读那么高的学历,他是应用型人才。所以人人皆可成才讲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才之路。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创造一个人人皆可成才的环境。这需要我们改革现在的教育制度,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克服目前靠应成才靠资历成才靠职称成才靠文凭成才甚至靠出身成才、靠相貌成才的现象。真正的人人皆可成才,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来干事业,在干事业当中成才。

        “人人皆可成才”与“敢为事业用人才”是一致的,只有敢为事业用人才,才能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理想。什么是敢为事业用人才?就是坚持以用为本,并把它制度化。我们用人是一个制度过程  “敢不敢是我们用制度来推进的过程这里面有规律性问题。我们的制度建设要按照规律办事。总书记讲的敢为事业用人才,其实简单理解是四个字叫因事择人因事择人是个规律关键是你敢不敢尊重客观规律,敢不敢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旧的制度还在延续,改革有个过程。二是打破权力的平衡问题,是以人才为中心还是以管理者为中心?是因事择人还是因人择位?这也是对立的。所以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与时俱进,要实事求是,要真正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以用为本的理念要继续宣传,达成共识,来推动我们的制度改革这样才能够真正以人才为本以事业为本以实践为本。

        六、关心、鼓励青年人才的成长

    总书记说,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从六个角度做好青年人才工作。我们党就是做好青年工作的一个典范。我们党之所以90年还能保持活力和旺盛的青春,和做好青年工作分不开。我们是人力资源大国,而这个人力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人口红利,就是年轻人多。国家是不是能够享受到人口红利,享受到年轻人创造的价值?今天的青年决定着我们的未来。他们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使青年在创业中成才这个战略任务,就是要立足于使他们成为国家的中流砥,而不仅仅是解决就业问题。应该形成一个专面向青年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氛围。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关注:

        一是创新青年人才发展机制。青年人才发展特殊规律。支持青年人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都需要创新比如现在“三支一扶”,很好,使大批的大学生能够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发挥青年人才的优势也有打破论资排辈的问题要对青年人求全责备。所以,鼓励年轻人脱颖出需要全社会支持,我们都有责任来推动青年人的发展。

        二是加强对青年人的教育。引导青年人怎样立真诚奉献的人生理想。自觉把个人的价值同家发展、同民族复兴结合起来,投身于国家建的事业当中建功立业。比如说大学生下基层,鼓励去中小城市。要有政策引导,也要有价值引导,要看长远。青年人还要谦虚谨慎、戒骄躁,深入实践,青年人可塑性是很强的,关键在于教育。

    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树立典型、宣典型,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来树立典型,倾听年人的呼声。全社会都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遇的困难,形成一个总书记说的关爱、关心、关注、鼓励青年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来源:《海峡人才》2011年第3期


        我们最近做了一个调查,对全国海外引进人才的情况作了一个评估,搞了大约2.5万份的问卷调查,其中包括了500个院士的问卷调查。我这里简要地做一个介绍。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应对全球人才分析报告中”就曾经对“千人计划”作出一个评价:“千人计划”是中国应对世界人才危机的重要举措和经验。在世界上,对这个计划还是给予充分肯定的,这是一个总体的判断。实施情况怎么样?从2009年到2010年,该计划总计实施了6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申请是6200人,通过评选,最后评审了1510人。原计划是5年要引进20000人,现在是两年已经达到了1510人,可见海外人才的积极性非常高,掀起了一股热潮。完全搞科研工作的,一共是1161人,进入企业创业的349人;其中,外籍是991人,外企大部分是华裔;中国籍的是519人;非华裔的外国人是50名。

        大家可以看出来,这里面有两个数字比较低:一个就是到中国来创业的比较低,直接创业的349人;一个是非华裔的外国人才比重比较低。

        目前总的结构是这样的,851人拥有各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相当于正教授的职务,这就很了不起,已经占到了引进1510人中的一半以上。这851人相当于我们改革开放前30年引进总和的近20倍。也就是说,国家要求的高端人才引进,这个目标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中,有83.2%的创新人才到岗,有33%的人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1510人当中,实际上这两年工作已经取得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发表了一些论文,申请了一些专利,包括在企业当中产生一些订单、一些效益,有了成果的人才,大概占了1/3。他们在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推进教育和科技人才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在调研当中,主要对引进人才的单位进行了调查,这个调查的结果是什么?86.1%的用人单位,就是接收单位表示满意,表示引进的人才比较对路子;89.4%的创业人才和科技人才所办的企业和实验室目前发展良好,充满了潜力。从这两个比例,我们可以看出,这1510人引进相对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就是用人单位和本人两方面都比较满意,而且势头比较好。

        “千人计划”后来有了新的拓展,比如“青年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千人计划”带动了大批的留学回国人员。20lO年一年,一共回国了13.48万人,这个数字是2008年的两倍,呈现出留学人员回国的热潮。

        国家层面的“千人计划”还带动了地方人才引进计划的拓展。目前29个省区市、部分中心城市,包括在东南沿海部分经济发达的市县,积极构建本地平台,目前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引进人才的创业园。现在全国的创业园一共是150多家,入园的企业有8000多家,入园的留学人员已经超过了2万人,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杭州、无锡这些留创园孵化出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各地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现在全国制定的相关政策一共是138项。这些对于引进海外专家是很有吸引力的。

        通过以上方式,地方大体上引进了12万海外人才。就是说中央有1510人,地方目前引进的海外人才有12万人,各地有的叫“千人计划”,有的叫“万人计划”,有的叫“百人计划”,多数都是叫“百人计划”。

        对500名院士的调查显示,有54%的院士认为“千人计划”引进效果比较好,这就是中国高层的院士对它的态度。

        到8月份,全国出台的人才法规政策一共是357项。我们一一对政策进行了评估,在2万多留学人员、海外归国人员问卷调查中,总体满意度居中上水平,满意度为60%左右。这些政策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有的正在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方面已经构建了一个政策体系。

        比较典型的就是人才特区建设。国家级人才特区现在设在中关村,各个省都有自己的人才特区。中关村主要是为了引进海外人才打造的一个园区,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现在中关村的条件,有32所高等院校,206个国家科研院所,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5个国家工程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全国近4成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这里承担了1/3左右的国家“863”项目、“973”项目。目前中关村围绕海外归国人员的科技创新园,从业人员超百万,有硕士、博士、研究生12万人,海归人员2万人。

        在这个特区中,用特殊政策带动了特殊效应,用特殊的机制营造出“类海外环境”,用特殊平台打造出一些实验室。应该说,特区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很有积极性的,特别是出台了一些体制机制和政策对海外人才很有吸引力。

    下一步怎么走?下一步还是要进一步接轨,就是人才创新、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还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下面提六点意见:

        一是实用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就是说要能够借鉴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机制。怎么样在园区培养好本土人才,围绕海外人才发挥他们的作用,然后为园区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资源。这种培训机制可以更加灵活一些。

        二是国际化的人才引进机制。包括一些技术移民,包括提供一些公共条件,给予高额的奖学金、绿卡等等,这些政策还是要进一步和国际接轨。

        三是市场化人才配置机制。现在是政府作用多一点,长远来看,更多还是要市场化,政府不要直接进入干预,主要是制定一些工资标准、严禁就业歧视这些法律规定,提供一些公共服务。最主要的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这样才能对引进人才更有利。

        四是优惠化的人才扶持机制。在人才的研发投入、税收减免等等方面还需要“给力”,特别要注重资金加前台结合的方法,多元的风险投资的体制机制,当前主要是创业环境的问题。为什么1510人中才300多人创业?核心就是创业环境还不足。

        五是标准化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六是多元化的“国际人才社区”。最终特区要从“特”到“不特”,形成国际人才社区,就是通过产业和科研的方式,形成一个很好的能够适合于生存、工作、宜居的条件,形成一个很好的社区环境。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11第12期


    人民论坛 》(2011年第37期)

    吴江  孙锐 

        [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关系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要以人才发展24字方针为指导,建立人才发展规划跟踪评估机制。重点加强对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效果、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培养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特区建设的监测评估。构建完善的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长效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和市场竞争,而日益演变成为全球视角下人才资源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人才战略的重要性。2010年,党中央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人才发展规划),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目标、指导方针、重大举措,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发展规划,绘制了我国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具体行动纲领,这表明我国人才战略已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谋求国家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首要战略。

        目前,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和实施,以及人才发展规划各项重大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的全面启动,用于指导全国和各地方人才工作的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估工作日益显示出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目前国内在人才强国战略方面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尤其是在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不足,这阻碍着我国人才发展规划的有效贯彻落实,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为此,本文从我国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的现实需求出发,探讨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评估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评估的基本构想,提出了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评估的着力点,并对如何形成人才发展规划监测评估的长效机制提出了相关看法,以期对推动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管理实践、深化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工作有所借鉴。

        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评估的现实意义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2020年“富民强国”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战略目标和决策部署。同这些战略目标相比,我国人才发展和人才工作的现实基础还较为薄弱。在贯彻落实中,还存在与国家战略系统化推动不相适应的地方。

        从整体上看,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还存在重规划、轻实施,重局部、轻整体,战略管理整合性差,缺乏监测、跟踪与效果评估的问题;一些地区人才政策措施和整体人才战略系统不配套、不协调;部分领域人才政策表现出碎片化的倾向,缺乏国家战略实施的整体性、互补性和一致性。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一年来,全国上下贯彻落实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各地各系统人才工作的进展不够平衡,在推进重大人才工作、出台重要人才政策方面,还存在力量不够均衡的问题;个别人才工程、重点项目进展比较缓慢,有些部门人才工作特色和成效还不够突出,有的地区人才制度创新发展和人才工作推动较为滞后等。因此,大力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人才学专家王通讯曾经指出,以往人才战略与绩效管理脱节是一种通病,人才战略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与缺少对效果的评估有直接关系。发达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人才战略的效果评估工作,他们一般会分阶段、分项目的根据人才战略目标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进行必要的矫正。如美国国家人才制度保护委员会每3年要对联邦人才运作工作进行评估,并向总统提交报告,分析利弊得失,提出解决方案。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管理应包括实施、监测、评估、反馈、调整等一系列环节的闭环管理过程,而目前我们的工作重点还聚焦在人才战略管理过程的前期阶段,加强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效果的绩效评估工作势在必行。

        去年,李源潮同志在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形成完善的监测、评估和考核机制,促进人才发展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人才发展规划的各项重要措施、工程全面启动之际,结合人才强国战略和人才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及各阶段、各子战略的目标体系,建立对人才强国战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的推进效果的监控跟踪机制和绩效评估系统。一方面,可从总体上考察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进展程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阶段性特征,具体测度各地区人才事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和存在的差距,为调整和完善人才工作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为检验人才工作成效、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各级、各部门在下一步推动人才发展规划贯彻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人才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因此,加强人才发展规划的绩效评估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设计的基本构想

        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GPRA)(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Act),提出了以顾客需求以及目标管理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思路。它要求联邦政府各部门制定各自的战略规划,并对它们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每3年进行一次修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和外界期望。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部门需要对其工作效率负责,并要取得可测算、可评价的业绩成果。《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在制度设计上,强调通过美国联邦政府的绩效管理体系来推动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其中以实时监测外部环境变化,增强系统内部执行力,基于战略目标引导工作安排和资源分配,加强基层社会成员参与,进行公开的外部咨询评估,保持绩效计划的动态更新和修正,有效结合组织决策、绩效衡量和事后评估为基本特征。美国《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制定的基本思想可以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人才发展规划的绩效评估机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对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需求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建立人才发展规划跟踪评估机制,应以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人才发展的24字指导方针,即“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指导,通过对国家、部门和各省市人才发展规划、相关政策的考察梳理,全面反映人才发展规划推动过程中我国人才工作的发展状况、阶段特征、重大举措、主要成效及基本经验。在当前人才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推动全面绩效评估工作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绩效评估工作应考虑人才强国战略管理的实施、监测、反馈、评估和调整的系统化过程,着眼于增强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横向一致性(不同政策间的一致性)及纵向一致性(不同地区、系统间的一致性),考察是否形成了配套联动、一体化推进、上下贯通的人才发展规划落实体系,并加强对绩效评估结果的重视、反馈和使用,保持人才规划实施绩效计划的动态调整。其次,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是分阶段推动的,在每个阶段人才战略实施所面临的背景、形势、任务、目标及重点各有不同,在不同阶段对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要以数据说话,立足于基本数据,从数据变化分析中得到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基本判断;重点分析阶段性战略目标引导下各主体负责的重点工作进度及资源分配和支持状况。第三,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应综合考虑“过程”及“结果”两个层面,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战略结果和战略过程相结合,中期监测与事后评估相结合,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相结合,全面评价和重点考察相结合,全面统筹规划实施主体客体、战略目标及推动力,着眼于提高人才发展规划的执行力和实施效果,进行总体评价和业绩推动。第四,对人才发展规划进行绩效评估,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系统化”和“模块化”的思维,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硬性数据和软性数据相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多元评价主体,广泛借用外部专家力量,通过公开咨询,完善评估研究工作,获得多层面相互印证的客观评估信息。最后,要加强不同阶段、不同专项工作所面向的对象,如不同人才群体或基层社会成员满意度的调查;要进行社会各方面对人才发展规划落实情况反响的考察,其中包括广泛收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高层次人才对人才发展规划及其落实情况的意见、建议。

        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评估的着力点

        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研究和实践应紧密围绕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实施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在绩效评估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加强对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的监测评估。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地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推动工作。在前一阶段落实工作中,各地各部门对人才发展规划进行了大力宣传解读,但还存在一些死角,解疑答惑还不够深入,有些地区人才工作、人才政策在推动上仍有争论,或未引起足够重视,一些部门还未将人才工作纳入领导班子考核体系,未根据本地本行业实际出台具体人才发展措施等。这反映出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意义还认识不足,有些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还未充分调动。要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的监测评估,要着眼于考察各级政府部门围绕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和本部门本地区规划的组织部署情况、出台政策情况、规划体系建设情况、工作保障情况以及人才强市、强企、强校推动情况等。其中包括考察是否形成了政府引导促进、社会多元投入、各方广泛参与的人才开发机制,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发展规划与教育、科技规划之间是否实现了衔接配套、协调推进,是否处理好了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是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了较完善的政策网络体系等。通过以上方面的监测评估工作,来看人才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发挥程度,以及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是否实现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实现。

        第二,加强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推动我国人才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和示范作用。如何使这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充分发挥效益、发挥作用是推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重要任务。虽然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各级人才发展规划在战略目标、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等方面还缺乏贯通协调的内部一致性,要使人才工程真正取得实效,就要实施全面绩效管理。按照中央领导对人才工程的“少而精和务求实效”的要求,人才发展规划设计了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大体可分为3种类别,即创新类工程5个、小康类工程5个、战略储备类工程2个。建立对人才工程的绩效评估机制,首先要确定对人才工程监测的指标和要素,形成监测结果的定期报告制度,确保阶段性约束性目标和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其次,绩效评估工作可分为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在评估方案制定中,应明确评估主体、目标、对象、内容、工作步骤及评估方式。中期评估主要是对中期目标实现的程度,特别是对约束性指标的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人才工程实施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给出基本判断,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提出进一步调整或修正的建议。对欠账大的项目,要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定期检查,保障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后期评估主要结合人才发展规划中的人才发展目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重大工程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制定下一个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第三,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培养的监测评估。当今时代,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将培养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推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将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目前,一大批优秀海归人才在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就整体情况而言,我国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不能与我国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还远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拟。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开发培养,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聚集机制和流动机制,是推动我国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培养效果的监测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方面的绩效评估工作,考察海外引才工作成效及人才发展成效,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政策状况,考察是否建立起高层次人才开发体系,形成了有效的人才能力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评估创新创业人才所取得的工作实绩,推动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确立。

        第四,加强对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特区建设的监测评估。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坚持以用为本,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人才工作的一系列创新活动,提高人才使用效能,促进人才发展。然而,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都会涉及许多长期性、深层次的问题,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特点,加之我们在国际人才竞争、引进海外人才等方面还缺乏成熟的经验和理论,因此需要有一个探索和试验过程。人才发展规划指出,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通过这些改革实验区,在局部范围、特殊领域内,实行一些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营造一个更加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接轨一批国外通行的人才政策和国际惯例,以及破除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障碍。“人才特区”作为“窗口”和“试验区”,在人才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中发挥着前导示范作用。目前,全国各地方建立“人才特区”、“人才实验区”的积极性高涨,反映出各地各部门招才引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必定会产生一批创新经验和先进实践。创新在基层,经验待发掘。加强此方面的绩效评估工作,有利于及时总结“人才特区”的先进实践,从而形成以点带面、从特惠到普惠、以“小环境”逐步影响改变“大系统”的渐进变革和发展。另一方面,此方面的绩效评估工作也有利于及时把握全国人才特区建设的总体状况,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一窝蜂的盲目上马,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重复实验,减少资源浪费,保障人才工作推动的健康发展。通过加强绩效评估工作,组织专家献计献策,进行地方具体指导,“人才特区”建设将会推动得更有成效。

        构建人才发展规划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

        为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稳步推进,以及人才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战略目标如期实现,需要抓紧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监测评估的长效机制。各方面信息显示,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一周年的总结评估工作对提高人才规划在全国贯彻落实的力度,推动人才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建立与中期评估相衔接的监测评估长效机制是必要的、可行的,宜早作计划打算。对为什么要监测评估,监测评估什么,由谁来监测评估,怎样进行监测评估,结果如何使用等基础性问题需要展开前期研究。中央人才协调小组宜及早增加投入,加强队伍培训,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专职机构和人员队伍,开展相关指标体系及相关方案设计。建议设置中央、省(区市)两级监测评估系统,由中央人才协调小组授权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监测评估工作;人才及人才工作相关数据信息面向社会公开,加大社会、专家了解和监督的透明度;各地方各系统应形成年度监测报告制度;监测评估应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主观数据与客观数据相结合,引入多源数据分析评价,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等。此外,为达到以绩效评估来推动规划落实,全面实现人才规划战略目标的目的,人才发展规划监测评估工作应该推动其重心下移,为此对全国各级管理机关有如下建议:

        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不断强化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意识,将人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对班子和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人才工作向人大党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汇报制度,真正将人才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推动人才规划纲要贯彻落实。

        形成重点人才工作联动机制。坚持以重大人才政策、重点人才工程引领和带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解决人才优先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合理划分各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职责权限、任务要求,分工协作。建立人才工作联动机制,包括工作报告、情况通报、联络信息制度、督导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以保障工作规范有序运转。坚持人才工作日常协调制度,加强对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组织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和人才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形成人才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强化各级部门对人才工作的考察监督。进一步提高执行力,明确贯彻落实工作的责任主体和时间进度,加强对落实工作的检查督办,切实将各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总结、巩固人才督查工作的好做法和成效,进一步丰富督查形式和内容,通过短信、动态、专报等形式,动态掌握各地、各部门人才工作动态,尤其是重点人才工作的进度程度,抓好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各地、各部门特别是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定期向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人才工作开展情况,特别是要上报好的经验和做法,以便及时推广,发挥示范作用。

        加强人才工作力量和人才工作推动。加强人才工作力量配备,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形成人才工作合力。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考核激励机制,科学制定人才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狠抓目标责任制的落实。省直、市直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政府印发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进一步强化责任,逐项对照抓好落实,积极研究制定有关人才政策,适时启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因地制宜,尊重和激发基层的首创精神,保护好各地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及时总结人才特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加以推广,不断把体制机制创新引向深入。加强对各地的业务指导,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结  语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明确了下一步人才工作的思路、重点任务,但工作落实和工程效应的显现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贯彻落实中,还会出现一些不平衡、不深入的现象,一系列推动人才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仍有待破解。能否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直接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落实的真正成效,直接关系到能否建设人才资源强国。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革步伐,以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为抓手,扎扎实实把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工作推向深入,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争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有新进展,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人才培养模式有新建树。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导;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重大问题跟踪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ZD&046)


    《 光明日报 》(2012022314 版)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成为甘肃武威市委的一个壮举,这是共产党人求贤若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驱动,也是为当今世界人才竞争局面所迫使。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武威市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背后是争夺人才资源的深谋远虑。这正是我们在思考如何营造年轻干部成长环境这个问题上,需要重新审视的一个新站位。

        登高望远才能自觉地营造年轻干部成长的良好环境。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这个根本大计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除种种阻力,破解在制度环境、舆论环境、文化环境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要不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提高干部选拔的公信力。制度改革是营造良好环境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曾就选拔年轻干部问题深刻指出:“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

        要大力宣传优秀年轻干部成长的先进典型,从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包括对武威选拔焦三牛典型案例的社会公开大讨论,真理越辩越明,让网民在讨论争辩中提高认识,自我教育。对一些不正确的观点,要敢于站出来批评,及时澄清事实,讲真话讲实话。同时也要让年轻干部经得起社会舆论的考验,勇于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

        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要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同时,建立完善干部监督制度,确保把群众满意、组织放心、政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选上来,让年轻干部在一个公开、民主、竞争、择优的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02-27 06版:理论与探索 版)

      甘肃武威市委敢于破格起用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一个重要考虑是“为了招纳更多的清华大学高层次人才来武威施展才华”。这是在用非常之举选拔非常之人的良策,我们理应为之叫好,钦佩武威市委的胆识与眼光。西北边远落后地区长期面临着“孔雀东南飞”的人才严重流失状况。近年来,武威的GDP和财政收入在全省一直位列倒数,人才严重匮乏。2010年,全市800多名县级干部中,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136人,仅占16.2%。2000年以来,全市考入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生56031人,回武威的只有5573人,不到10%。这种人才状况谈何发展?正因为如此,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就成为武威市委的一个壮举。这是共产党人求贤若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动,也是当今世界人才竞争局面的迫使。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武威市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背后是争夺人才资源的深谋远虑。这正是我们在思考如何营造年轻干部成长环境这个问题上,需要重新审视的一个新站位。

      古今中外,优秀人才从不会被动地等待组织选拔或领导发现,真正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不是普遍现象。尤其在今天,优秀人才不再有根,他们在全球流动中选择自己的人生价值,国际间的人才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美国是争夺优秀人才的最大赢家,整个美国大约有1/3的科学家与工程师、1/3在读的理工科博士生来自外国,全世界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受到聘用,全世界62%的顶尖科学家都居住在美国。作为拥有如此优势的世界头号人才强国,2007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美国21世纪竞争力法案》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旨在用更加优惠的政策营造良好环境,面向全世界吸引更多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本国的年轻一代,这就是人才竞争中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

      一个国家在国际人才竞争当中能否成为赢家,是多方面综合条件的结果,但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将起到关键作用。我国自2000年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10多年间,吸引了几十万留学归国优秀年轻人才,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各类年轻人才。特别是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三年来,已有1600多名高层次中青年人才回国服务。这充分体现了国家人才优先发展的政策效应和人才成长环境的可喜变化。但是,由于我们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竞争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我国已经是人才资源大国,但大而不强的局面仍未改变,优秀年轻人才流失的局面仍然十分严峻。美国著名《科学》杂志载文《美国研究生教育:头号培养学校现来自中国》,文中称清华北大是“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2000年以来,经合组织国家每接受10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移民,其中就有6名来自发展中国家,而我国又是最大的年轻人才流失国。由此可见,争夺优秀年轻人才是未来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也是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将是长期的、残酷的和无声无形的。我们要想赢得这场关系民族复兴、国家未来的人才战争,必须增强人才忧患意识,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发挥人才选拔制度的优越性,营造优秀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登高望远才能自觉地营造年轻干部成长的良好环境。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除种种阻力,破解制度环境、舆论环境、文化环境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首先要不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提高干部选拔的公信力。制度改革是营造良好环境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曾就选拔年轻干部问题深刻指出:“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遵循一般规律,更要把握其特殊规律,完善选拔制度。对有潜质的优秀人才就要敢于破格、早压担子,在使用中培养开发;考察年轻干部,不要求全责备,要从大处着眼,看本质看发展,在实际锻炼中完善自己。管理年轻干部,要严格要求、重在培养教育,坚持以德为先,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品德意志。要坚持能上能下制度,在优胜劣汰中考验年轻干部。

      其次,要大力宣传优秀年轻干部成长的先进典型。从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包括对武威选拔焦三牛典型案例的社会公开大讨论。真理越辩越明,让网民在讨论争辩中提高认识,自我教育。对一些不正确的观点,要敢于站出来批评,及时澄清事实,讲真话讲实话。同时也要让年轻干部经得起社会舆论的考验,勇于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

      最后,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要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把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同时,建立完善干部监督制度,确保把群众满意、组织放心、政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选上来,让年轻干部在一个公开、民主、竞争、择优的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


    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参加了第14、15、32、33组联组讨论。我院吴江院长在联组讨论会上就“加强统筹管理,实现大学生服务农村项目的健康有序发展”进行了发言。

     

    加强统筹管理,实现大学生服务农村项目的健康有序发展

     

    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农村就业创业,有利于扩大就业渠道,培养青年人才健康成长,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国家层面实施的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项目主要包括2003年开始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6年开始实施的“三支一扶”计划(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8年开始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即“大学生村官计划”。据上述四类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岗服务的已有48万多人。加之各省市也实施了一些其他服务农村基层的项目,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大学生服务“三农”的志愿者群体。

    一、更好实施大学生服务基层农村项目意义重大

    经过近10年时间的发展,大学生服务基层农村项目的政策效应已经显现,普遍受到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欢迎。但总体来看,上述服务项目的人员规模不大、质量不高、覆盖面不广,还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的需要。目前,农村人才严重不足,素质亟待提高,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年农民外流严重。20—29岁的农村从业劳动力占农村从业劳动力总量的26.4%,其中,有49.3%的人倾向于外出从业。谁来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十分严峻。与此同时,大学生城镇就业困难现象仍然存在,每年还有80万左右的大学生未能稳定就业,且城市“蚁族”逐渐成为一个需要重视的弱势群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2月2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把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转变为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使促进就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部进程,” “要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因此,加大国家统筹力度,积极稳妥地实施引导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项目,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其对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的引导和服务意义重大。

    二、大学生服务基层农村项目政出多门、缺乏统筹

    大学生服务基层农村项目有一定的志愿服务特征,但目前政策上的缺乏统筹。一是项目服务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重复。二是项目管理和参与主体较多。“大学生村官”由中组部牵头管理,省区市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三支一扶”计划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管理,省区市人事、教育部门组织实施; “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由教育部牵头和组织实施;“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由团中央牵头管理和组织实施。各服务项目主要涉及党委组织部门、共青团组织、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财政等多个部门,其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文件由八个单位联合发文、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文件由十二个单位联合发文。三是人员待遇及其经费来源有明显差异。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比照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乡镇公务员试用期满后的工资水平,办理医疗、养老、人身意外伤害等保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每人每月1500元至3000元不等;“三支一扶”计划人员的待遇各地差距较大,每人每月600元至2000元不等,办理医疗、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经费由地方财政安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人员执行国家统一的教师工资制度和标准,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员生活补贴为每人每月760元,所在地列入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范围的,执行所在地科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此外,还享受每年两次的交通补助费用,办理人身意外伤害、医疗保险,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支付。四是人员身份不同,职业出路渺茫。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属于特岗人员,“三支一扶”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员则为志愿者。此外,人员选聘标准、服务期限、合同签订、服务期满后的出路等也有较大差异,甚至人员选聘时间、方式与程序、服务年限等也都各不相同。由于上述政策差异的存在,带来同是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基层的身份、待遇差异明显,职业生涯变数很大,直接导致他们心理不平衡,各种怨气较大,挫伤服务农村的积极性,进而影响项目政策目标的实现和项目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强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项目统筹管理的建议

    建议在加强统筹管理方面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建议由国务院专门就大学生服务基层农村项目下发文件,重理和调整项目服务内容,明晰项目服务特色,避免政策功能重复。二是强化政府购买服务的属性,实现各类服务人员同工同酬同待遇。三是完善项目统筹协调机制,完善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对大学生选聘、待遇和出路安排等事宜进行定期沟通和会商。四是统一人员选聘、招募和日常管理制度,理顺各部门管理关系和不同项目政策之间的关系。五是提高服务农村基层项目人员待遇并强化其职业发展激励,逐步形成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的引导、服务与聚集效应。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创业型人才 人才工作 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做客人民网微访谈,以“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为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封欢欢、实习 李楠楠)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做客人民网微访谈,以“全面加强人才工作 深化人才体制改革”为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吴江在访谈中认为我国目前最紧缺的是创新创业型人才。

      访谈中,吴江向网友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才培养的观点。他认为教育模式要为创新创业教育转变,教师本身要懂得创新创业的理论和方法,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教育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吴江说,高层次人才关键在于是否能在使用中发挥核心作用。人才通过使用才能开发,应坚持以用为本的理念,不能只看文凭,关键在于对才能的识别。吴江还透露国家计划用10年时间,建立起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新型体制。

      针对教育改革,吴江建议国家政策应一视同仁,国立私立都需要,大师的教育应该是开放、宽容、自信的教育。


    《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11日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它标志着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领域改革的各个方面得到全面落实,新一幅恢弘壮丽的人才发展蓝图已经徐徐展开,新一曲迈向人才强国的时代强音正在奏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关键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回眸“十二五”开局之年,在科学人才观指引下,我国已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迈出坚实步伐。

        放眼神州,人才事业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又一个充满希望的人才春天正向我们走来。各地区各部门把改革创新作为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创新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10项重大人才政策为重点,通过政策突破带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

        促进人才投资优先,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增强激励政策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印发《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基层服务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的通知》;促进人才发展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研究制定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

        新的一年,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的理念,破解体制障碍。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其次,担负人才工作职责的政府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地抓好各自领域的人才工作,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左右衔接、上下贯通的工作机制。第三,用人主体要在创新机制上下工夫。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健全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人才、科研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保障机制。第四,要健全法制,完善人才权益保障的法制体系。完善人才市场管理政策和人才服务标准体系,保障人才的主体地位和人才自主择业权,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和实现自身价值。

        早春三月,万物复苏。和煦的春风,传送着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承载着人们对让各类人才拥有广阔创业平台、发展空间的热切盼望。春风中,让我们共同期待。


    光明网-《光明日报》

      阅读提示

      从1999年开始,我国推出了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并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必须在2005年前全部执业上岗。

      截至2009年,我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只有一万人左右,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500人。统计显示,我国职业指导人员与就业人员之比约是1∶15万,远不能满足就业大军的需要。

      现状 1∶15万凸显巨大缺口

      在我国,职业指导行业是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新型服务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教育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要求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从2008年开始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指导师队伍。

      然而调查表明,我国高校极其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师,任职者多数是由学校行政人员轮岗和刚毕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大多数未经培训就上岗,不能对毕业生进行规范的职业能力培训和进行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指导工作主要局限在签协议、行政审核、公布就业信息、联系就业指导讲座等行政性的活动方面。而中小学的职业指导工作尚未开展。学校的职业指导队伍急需建立,现有职业指导人员急需提升专业水平。教育行政部门的职业指导中心和社会上的职业中介机构也同样面临着对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职业介绍机构26000余家,对职业指导人才的需要十分迫切。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只有一万人左右,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500人。但与我国一、二、三产业7.4亿就业人员和每年新增1000万劳动力相比,面临的是职业指导人员与就业人员1∶15万人以上状况。而美国2002年有17.5万名职业指导师,与劳动力市场就业人员的比例为1∶500人左右。根据教育部标准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按1∶500人配置一名职业指导师,我国需要150万名职业指导师才能基本满足职业咨询业的市场需求。

      问题 缺乏专业化培训

      职业指导是为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的职业发展、求职者择业、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咨询、指导和援助的专业性活动。职业指导的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供求双方,职业指导的目标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人尽其才。职业指导不只是就业指导,而是应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历程,具有更深层次的教育引导功能。职业指导的具体活动包括开设职业辅导课程、帮助求职者寻找职业信息、一对一或团队职业咨询、对就职人员的心理测评、对职业发展的专业化建议、为用人单位规划职业发展通道等。职业指导人员的胜任特征的研究表明,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常用的职业指导方法和技巧;熟悉劳动力市场的政策文件、劳动法,了解我国具体国情;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职业道德;掌握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显然,接受专业化的培训是职业指导人员从业的前提条件。

      我国没有负责职业指导培训和管理的官方机构和行业学术团体,高等学校也没有对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教学和专向培训。目前,职业指导师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资格考试,它无法代替专业教育和培训。

      建议 设置专业硕士

      设置职业指导专业硕士学位是培养职业指导专业人才的最佳途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不同,其重要的特点是职业指向性明确,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目前已有18种专业学位。职业指导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研究领域,它要求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水平,不适合本科教育,非常适合开设专业硕士学位,但目前在我国的专业学位体系中却没有一席之地。

      建议国务院学位办将职业指导专业定位为研究劳动力市场个体职业生涯成长发展规律、职业指导技术方法和手段,从而为学生、在职人员提供职业选择、职业转换、职业发展等方面服务的研究领域,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从社会、劳动力市场、组织、个体多个层面研究个体的职业发展问题,为中小学、高等学校的职业指导中心、劳动力中介机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职业指导中心、各级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培养中高级职业指导人员。

      我国很多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等院校,都具有设置职业指导专业硕士的资格条件。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为例,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集中围绕劳动力市场相关问题开展教学与研究的特色学院,原有劳动经济系、人力资源系、劳动关系系、社会保障系,2009年又率先设立了职业开发与管理系。这五个系学科上有交叉、有联系,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研究平台。在这类院校开始试行,然后逐渐在全国推广设置职业指导专业硕士项目,应当说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05-11 06版:理论与探索 版)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回顾改革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为改革的实践者,张志坚同志的新著《见证——行政管理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给我们提供诸多思考和启示。

      张志坚同志是我熟悉、敬重的老领导。我在第一时间拜读了他的著作《见证——行政管理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感到非常亲切、非常厚重。本书选辑了张志坚同志自1980年至2008年近30年间的部分重要报告、讲话和论文、访谈等。全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者所见证的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主要涉及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五次机构改革;二是作者所见证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关劳动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涉及1985年、1993年两次较大规模的工资制度改革,1988年至1997年等几次工资水平调整,以及人事制度改革和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历程。全书对历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相关配套工作的历史背景、决策过程、目标原则、重点步骤和所取得的成效等都作了较为全面、较为客观的反映,具有非常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

      “见证”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从一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者的独特视角,真实再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艰辛而辉煌的历程。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改革开放的潮涌一浪超过一浪,改革的触角也步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30年来,张志坚同志先后在国家劳动人事部、国家人事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家行政学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等部门担任过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亲身经历了许多重大改革的发展过程和曲折进程。在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之后,城镇职工的“大锅饭”也开始逐步打破,继之搞活大中型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环环相扣,相继展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英明领导下,张志坚同志直接参与了这些改革方案的酝酿、形成、论证、决策的全部过程,并作为这些改革主管部门的一线组织者之一,或主抓、或主要参与了这些改革的实施。

      从书中可看到,1993年10月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张志坚同志负责主抓这方面的工作,他组织部机关同志和有关力量,按照国务院指示精神,对当时工资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总结了历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修改论证,才慎重提出方案草案。报经党中央、国务院多次讨论修改并正式批准后,他又组织力量研究制定了若干配套的单项实施意见。这样一次力度较大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方案,最终得以较为顺利的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又如,1987年10月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决定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张志坚同志也参与有关部分工作,与党组成员一起积极行动,经过深入调研、精心制定、反复修改、多部门试点,提出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草案,报经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后,1993年8月由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实施十年之后,国家公务员制度立法时机逐步成熟,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纳入了立法计划。此时,已担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张志坚同志,又参与了该法的修改审定工作,他对该法草案的条文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张志坚同志多次强调,公务员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综合性法律,尽快通过实施将填补我国法律体系的一大空白,对推进我国公务员管理工作进入法制化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张志坚同志近30年改革生涯中的具体实践、经验体会、理论思考以及对改革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都忠实地体现于本书之中。可以说,作者记述的是每一步改革足迹,见证的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智慧和求实品格。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真实、系统。忠实于历史,保存历史的真实性是本书编辑时的一项重要原则。作者对文稿所做的必要的修饰、删繁就简都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文的观点和提法以及原文的风格。文如其人,这也正是张志坚同志为人处世的风格。我长期在组织人事部门和国家行政学院工作,从事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很多当时的文献资料我是看过的,现在看到本书收录的这些文稿,都是客观的,内容详实,忠实原貌。本书系统地收集整理了30年来有关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重要资料。不但真实而且系统地反映了30年来这两个方面改革的历史进程。使读者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这两个方面主要进行了哪些改革,改革又是怎样步步深入的。书中收集整理了从1982年起,特别是1988至2003年我国政府机构所进行的五次机构改革。每一次机构改革都是适应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改革的目标、内容、原则等又是当时国内的社会经济政治形势所决定的,同时也受到人们思想观念的制约。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性地探索过程,大体经历了计划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再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和逐步适应的制度演变。细读,比较书中这五次机构改革的有关文章,一是我们可以看到每次改革的真实情况和历史背景;二是从政府机构改革的角度,客观地、真实地记录和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稳扎稳打、步步深入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改革之路的异常艰辛;三是系统地总结了历次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读后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三十年改革成就的来之不易,积累的历史经验的弥足珍贵。

      本书无论是对当时重要工作的部署,还是对当时思想观点的表达,都堪称是一部具有改革实践和原文原貌的讲信史的资料,是一部富有思想价值和理论价值的负责任的资料。比如书中精选了相当多的文章、讲话,展现了1998年机构改革从方案的制定到方案实施的全过程。这次改革力度大,与以往机构改革相比,在调整减少专业经济部门,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等方面任务更重,而且把改革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公务员制度结合起来、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政府管理体系。这次改革第一次提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概念,比1993年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概念,内涵更丰富、视野更开阔,表明我们对机构改革的认识和实践已从以往简单地撤并增减机构人员,拓展到行政体制改革。书中精选、保存了大量丰富翔实的资料,方便人们对于这次机构改革有所了解,有所认识。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结束时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指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体会,今天的攻坚克难,既要科学设计未来的改革路径,又要总结反思以往的改革经验。过去的三十年改革是我们党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三十年,无论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都如同在悬崖峭壁上攀岩,既需要运筹帷幄的远见和魄力,更需要审时度势的理智和稳健。在螺旋式的每一步攀登足迹中,都蕴含着真理的光芒,都揭示出客观规律的必然。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前进过程。今天的青年一代既分享着改革的果实,又要担负起新的改革使命,继续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理念,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见证》一书的付梓出版,正好有助于读者对于那段历史、那些改革有更加真实的了解。这里或许有些是经验、有些是教训,但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会对人们思考未来的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做自己的旁观者,也许就是《见证》奉献给读者的“庐山真面目”。


     来源: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贾)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今天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吴江指出,对于现在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是这次进行深化体制改革当中的真正对象,要从整体上进行优化,提升改造,从强化公益性方面来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包括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审核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监督等这些若干个重塑项目。

      吴江认为,当前突出存在几个问题,一个是坚持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关系,通过这次改革,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必须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验形式。这里改革最深化的就是逐步取消行政级别。这也是问题的核心,就是说实行管办分离以后,事业单位就不再有行政级别,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制定机构编制的标准。这是要坚持政事分离,解决政事不分的问题,管办不分、政事不分,这是一个最大的弊端。

      第二是完善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当前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存在着所有者缺位,单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国有资产流失和公共服务质量下降这些突出问题。所以,要加快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来健全它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针对目前部分公益事业单位乱收费、乱发津补贴,偏离公益性目标等突出问题,老百姓相当不满意的一些问题,上学问题、看病问题,都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来解决。改革制度对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不开展经营活动,就不能收取服务费的,履行职能,依法取得的行政事业性的收费或者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如果是收费的,要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从根本上校正公益事业单位的发展导向,确保其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第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健全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更好地保障公益目标的实现。

      第五,加强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建立事业单位的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要作为确定预算,负责人的奖惩,与收入分配等重要依据。加强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重要事项和年度报告要向社会公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益服务事项,还要进行社会公示和听政等等。我想随着这些改革的深化会逐步地克服当前公益事业单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解读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 江采访:本报记者 黄 欢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06-01 06版:理论与探索 版)

    核心阅读:

      人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和淘汰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生产力要素最活跃的人才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创新人才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导力量。人才的创新活动已经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谁拥有这种创造力,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必然要求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通过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营造环境,进一步调整和改善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在2011年12月17日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强调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人才观时指出。为什么说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人才在发展先进生产力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解放生产力对解放人才提出了什么要求?就此,本报邀请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进行深入解读。

    人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记者:在科学人才观中,“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被作为首条理念提出。生产力从落后发展为先进,其中的机理是什么,人才起什么作用?

      吴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首先要充分认识人才在创造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把人才工作切实落实到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推进自主创新、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就业创业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发展事业中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先进部分,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性贡献,决定了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历史范畴。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是以石器为标志的生产力,以后出现了以铁器(铁制手工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以后又出现了以机器为标志的生产力。上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以高科技为标志的生产力。可以说,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和淘汰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生产力要素最活跃的人才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从两次工业革命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人才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创造性贡献。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英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乃至引领世界发展100多年?恰恰是因为三个人才:牛顿、瓦特和博尔顿。牛顿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他告诉世人:自然界存在着规律,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这为18、19世纪乃至我们当今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铺平了道路。瓦特对旧式蒸汽机进行脱胎换骨的发明改造思维方式也是来源于此。1773年,在瓦特试制新式蒸汽机的时候,公司合伙人破产了,37岁的他穷困潦倒,欲离开故乡英国到俄国去发展。这时,一个名叫马修·博尔顿的“工厂主”挽留住了他,他在写给瓦特的信中说:“我将为发动机的竣工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我们将向全世界提供各种规格的发动机。您需要一位‘助产士’来减轻负担,并且把您的产儿介绍给全世界。”这相当于博尔顿为瓦特的发明提供了“孵化器”。最后瓦特留在了英国,并开始了他和博尔顿之间长达25年的成功合作。正是这个合作,使瓦特的万能蒸汽机真正实现生产,为工业部门普遍应用。后来人们把解决了工业化核心问题的瓦特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也被称为“工业革命之父”。这是一个人才的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最好的例子。

      19世纪70年代末,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能源,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由电力使用引发的一系列技术革命,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据1922年美国国会统计,爱迪生使美国政府在50年内的税收增加了15亿美元。而1928年的一项调查则显示,全世界的资本用在与爱迪生发明有关的事业上的数目达到157.25亿美元。爱迪生一生中共有一千多项发明,几乎都用在了生产力上。而爱迪生本人只是当时美国众多发明家中的一员,仅1865年至1900年,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就达到了64万多种。依靠爱迪生等一批人才,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很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从一个照搬欧洲技术国家变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经济领先的国家。

      因此,从两次工业革命可以看出,人才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没有瓦特、爱迪生,就没有两次工业革命。人才的作用最终能利用到发展先进生产力上去,这才是人才最终价值的体现。

    创新人才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导力量

      记者:有专家预计2013年以后,中国的“人口红利”将消失。如果失去“人口红利”的优势,那么,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最终依靠什么来推动?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人”又能如何体现价值所在?

      吴江:我们说,当今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指人才的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本。世界银行2010年的报告指出,当前世界工厂、土地、工具以及机械所凝聚的财富日益缩水,而人才资本对于一国的竞争力正变得日渐重要。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美国,人才资本与实物资本相比,重要性要高出三倍多。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因素,一般指三个方面:资本深化、劳动技能的提高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主要指科技进步贡献率。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的年均劳动生产率增长为2.6%;70年代到90年代,跌到1.4%;1995年以来,劳动生产率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率高达3.1%。美国1995年以来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是资本深化(贡献率为0.3%-0.4%)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贡献率为0.5%-0.6%)带来的,劳动技能的影响不大(贡献率只有0.1%)。而2000-2005年与1995-2000年相比,资本深化的速度基本没有变化,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提高了0.7个百分点,其中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0.6个百分点,这表明美国2000年以来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进一步加速,几乎可以完全归因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从我们国家的数据也可以看出,近30年的发展也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2010年,我国的人均GDP是1978年的14.71倍,增长了近1400%。一个统计数据显示,1979-1988年间TFP贡献了年均10.06%的经济增长中的2.66%的增长,约1/4;1989-1998年间贡献了3.74%的增长,约40%;1999-2007年间TFP增长贡献了3.63%。

      科技进步贡献实质是人才的创造性贡献,而不是一般的劳动贡献。这些数据也表明,经济的增长将更多地依靠人才的创造性贡献。谁将来有这种创造力,谁才能在国际竞争上领先。从上面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到,美国科技贡献率在稳定上升,而我国的科技贡献率是在停滞的。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1995-2000年间,美国TFP增长主要来自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部门(贡献率为0.73)和流通部门,其他部门的贡献微乎其微。而在2000-2005年间TFP提高最快的部门是流通部门,其次是金融及商务部门,这些非高科技部门对TFP提高的贡献率上升到0.74,而高科技部门的贡献率下降到0.26。这表明,2000年以来,高科技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和带动效应日益增强。科技转化进入传统产业(如工业)和服务业(如金融业),快速提高其效率,成为推动劳动生产率持续加快增长的主要力量。这是新经济增长的趋势,也是衡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只有解放人才,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

      记者:怎么理解解放人才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解放人才的关键是什么?

      吴江:马克思有一个论断,资本主义不是没有解放生产力,而是没有解放人。资本主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进步并没有能够使人获得实际解放,反而使人处于深刻的异化状态。这里揭示了一个先进生产力的衡量标准问题,我们之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把解放人才与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切实解决发展生产力过程中“见物不见人”的思想障碍和制度障碍。人类社会不同经济形态的演进过程表明,生产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不同发展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力。因此,要评价一种生产力先进与否,只有把它放到特定的生产关系中,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我们坚持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这一科学人才观,就是把人才摆在发展生产力的主体地位,揭示了生产力中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强调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的统一性。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就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衡量标准。

      我国正在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就是一个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的大战略。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颁布以来,围绕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已在43个人才政策点上出台了相关政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出台政策500多项;国家12项重大人才工程已全面启动,安排经费预算1080亿元,其中2011年安排预算84亿元;截至2011年底,国家“千人计划”已分6批共引进1653人,其中有851人在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具有教授相当职务。全国各地区人才规划期内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数计划达到12万人。一个以“千人计划”为龙头,部门、地方协同配合,分层次、有计划整体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态势正在形成。据2011年权威部门抽样调查,有68.9%高层次人才和专技人才认为人才工作力度显著增强和有所增强。

      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旨在通过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营造环境,进一步调整和改善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同时也促使人才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并为人人皆可成才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这就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所在。

      人才的智慧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作为个体的才能发挥。所以,要个性化地开发人才,这实际上是解放人才的一个根本。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不是抽象、孤立的人,而是指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中的个人,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每一个人”。人获得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主要指人个性得到发展,才有创造活力的发展。生产力是“自由个性”的现实基础。马克思说自由个性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之上的。人的个性发展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谐发展在“每一个人的发展”内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制度对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我们说,聪明才智不是“规范”出来的。什么是尊重人才?尊重人才的个性是基础,其次是建立有利于人才创造性的制度。制度是人和人之间交往的一种产物。制度影响、制约、塑造着人们的活动,为人的活动提供了规则、标准和模式,将人的活动导入可合理预期的轨道。要进一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在制度建设中,需要以人才创造性的发挥为中心,以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为根本任务。

      要营造一种尊重劳动、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尊重人才的本质意义在于人类对文明和进步的崇尚和向往。人才的价值实现,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成就自己,肯定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如果我们把劳动和创造仅看成外在的谋生手段,那我们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发挥创造性,甚至会感觉到是一种折磨,一种痛苦,那么怎么可能尊重劳动,怎么可能把创造性的劳动作为个人价值的体现,作为幸福目标的追求?因此,我们说最根本是全社会都要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使大家自觉地在劳动创造中、社会实践中肯定自己、激发才能。

      创造先进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摆脱人对物质的依赖,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今天我们坚持树立科学人才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构建最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解放人才的目的就在于此。


    湖北日报讯 (记者陈会君)在昨日的“华创会”武汉论坛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演讲中说,分析全国350多项海外引才政策,调查2000多名回国创业人员,我们发现,很多都忽略了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归国后的创业培训,他们非常需要一些培训,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国内市场和环境,加强本土适应性。

    吴江认为,全球人才争夺战的态势已经形成。2000年国际移民数为1.5亿人,2010年达到2.14亿人,初步预计到2050年会达到4.06亿人。创业创新人才归国后,一定要注意政策的延续性和补偿性。归国后,他们在生活质量和跨国适应的过程中,付出的成本是非常大的。进行连续的创业培训,是补偿政策的重要一方面。

    作者:陈会君(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


    《理论探讨》2012年3期

    吴江  张敏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采取了自由化、放松规制和私有化等措施。到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紧随其后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政策,这些措施和政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近年来,各国尝试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反思,针对放松规制产生的问题建立新框架,不断提高政府的规制能力。

    当前各国规制改革的特点与思路

    从全球视角来看,尽管各国的实践经验存在多样性,但放松规制战略却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各国放松规制后,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主要是信息不对称、诚信经营者减少以及监管成本增加。针对这些问题,美国、日本等国重新思考国家和政府在改革中的角色,着手建立新的规制框架。特别是鉴于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教训,学术界和各国政府已经明确重建政府的规制框架是解决危机的途径之一,在规制回归中要进行适当的监管,逐步针对放松规制产生的问题建立新的规制框架,提高规制的质量和效率。

    (一)新框架强调规制应以治理理念为基础

    随着全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发达国家正在进一步将治理理念与规制改革相结合,探讨全球治理时代政府规制的类型、内容以及政府规制改革的动因、模式和路径等问题,提出建设"后规制政府"的框架。

    (二)新框架着眼于规制的基础建设

    从规制理论建设与发展来看,20世纪中叶以来的政府规制研究,经历了"市场失灵与政府的矫正措施、检视规制政策的效果、寻求规制政策的政治原因、政府规制中的激励问题"四次主题变迁,形成了公共利益规制理论、部门利益规制理论、放松规制理论和激励性规制理论等。随着规制改革的推进,相关理论也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规制制度建设来看,新框架更加重视行政程序的完善和规制的法制化管理。社会中大量的风险问题涉及的是政策科学性,要求在对规制问题系统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风险规制。从公务员能力建设来看,新的框架下,各国对制定和实施规制政策的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掌握规制所需的经济知识,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增加规制经验的积累。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各国普遍增强了规制的数据采集、信息整理、标准构建等工作。面临复杂的规制问题,政府能用以规制风险的资源不是无限的,加强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才能建立系统评估的规范、标准和方法。

    (三)新框架体现了规制范畴的拓展

    规制是行政机构以治理市场失灵为己任,以法律为根据,以大量颁布法律、规章、命令及裁决为手段,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交易行为进行的直接的控制和干预。规制主要是规范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行为,是针对具体经济和社会组织行为的限制性和管理性政策。新的规制框架下,各国政府逐步拓宽干预范围,干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规制领域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事业部门,如电信、电力、天然气、自来水、交通(公路、铁路、公共汽车、港口、机场)以及邮政服务等"经济基础设施"的部门;拓展到具有"社会基础设施"性质的部门,如教育、医疗、食品安全、金融基础设施等。规制主体从一国拓展到区域,甚至全球。区域性危机增加,区域内各国政府都面临着时代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社会安全性的挑战。规制主体拓展不仅是政府创新和区域安全的需要,也是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复苏和繁荣发展的需要。从规制问题的复杂性来看,都面临着处理危机事件的紧迫任务。

    (四)新框架注重规制手段多元化

    新的规制框架下,规制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领域,监管手段也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政府开始对经济和社会领域进行准入、标准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

    经济性规制主要包括价格管制、进入和退出管制、投资管制、质量管制、信息管制等内容。而社会性监管,主要针对外部不经济和内部不经济,前者是市场交易双方在交易时产生的一种由第三方或社会全体支付的成本。因此政府必须对交易主体进行准人、设定标准和收费等方面的监管。后者是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一方控制信息但不向另一方完全公开,由此造成的非合约成本由信息不足方承担。比如说假劣药品的制售、隐瞒工作场所的安全卫生隐患等等。

    规制改革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一)必须理解当前和未来的变化趋势,明确规制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全球政策以及环境变动剧烈,政府面临的规制挑战急剧增加。我国政府也面临着规制形势的变化:重大自然灾害频发,规制手段滞后于科技发展,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日益增加等等,这些元不挑战政府的监管和规制能力。因此,必须理解当前和未来规制领域的变化趋势,才能保证规制政策连贯性和调整性的统一。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现阶段最大的社会现实。转型期政府对微观行为的规制,既表现为一种放松规制的过程,也表现为一种强化规制的过程,这是规制领域的基本变化趋势。

    规制的核心问题是根据形势明确需要规制的问题,这是规制的前提条件。明确规制的边界和优先领域,更是规制政策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

    就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形势来看,政府规制的重点领域包含以下方面:金融规制、价格管理等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这是我国政府未来规制的重点;安全、就业等问题成为社会规制的重点。政府在社会领域的规制主要应是对安全、食品、药品、基础设施等的管理。“十二五”规划的落脚点是改善民生,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将社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以及就业等设定为社会规制的优先领域,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必须着眼于规制能力建设,提高规制效率和效果

    就我国的规制来说,确定基于社会稳定的规制标准和基于事实的技术标准是必不可少的,食品药品安全、水务管理方面的规制都需要可靠的技术标准。政府对就业、物价等问题的规制和管理必须建立在社会稳定标准上,以此为规制的标尺对具体、微观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管理,形成比较完备的安全标准技术体系,不断提升可操作性和现实性,不断与国际规制标准接轨,缩小规制的国际差距。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共享数据库。政府规制框架的实现手段就是技术方法的构建和规制能力的提升,目标就是要控制社会系统中个人、企业、组织带来的不良影响。实现这个目的的工具很多,包括禁止、行为责任、优先授权、许可、通告等等。

    加强规制组织设计,提高规制管理者能力。规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有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来完成,发展中国家要把建立适合国情、相对独立、运转高效的规制机构,作为政府规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应组建更加独立的、可靠的、经过授权或有管理权限的机构,负责质量控制、规制影响评价以及事后战略规划,并通过责任追查机制和制度固定下来;同时,完善部际联席会议、特别工作小组等规制机构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三)必须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实现规制的循环管理

    规制政策通常都具有持续的政策周期,国际上针对规制政策的周期普遍开展了规制评估和风险管理,实现全过程循环管理。我国的政府规制要从注重实施的传统中走出来,发展出一套成熟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规范、标准和方法,实现联系事前事后的循环管理。应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制度,逐步确立包括政策评估在内的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律地位,建立有公众参与的绩效评价机构,对规制实行过程管理和循环管理。在规制设计中建立独立检查机制,运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以及风险沟通等战略帮助避免或减少系统风险,降低规制成本,提高规制设计和实施的科学化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题《重新审视规制框架重在提高规制能力》,李潇潇摘)


    “国家特支计划”是一项涵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实施周期长的宏大计划,既需要精心设计,又要敢于大胆创新;既要坚持科学方法,又要善于统筹协调

    实施“万人计划”是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特殊重点工程,也是统筹开发海外人才与本土人才的重大政策创新,各级人才工作部门和用人单位都应把它作为建设人才强国的百年大计务必抓紧抓好。

    首先,要深刻认识实施“万人计划”的重大战略意义。

    科技创新创业是未来10年引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唯一选择。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一个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创业人才不断开发、大量涌现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250年的工业化过程表明,几次科技创新群的活动都是集中发生在世界经济的衰退期,当经济陷入危机时,只有新的基础创新和新兴产业崛起才能使经济走出危机,只有一大批高端创新和创业人才的涌现才能振兴经济活力。为此,美籍德国经济学家门施(Gerhard Mensch)提出一个著名的假设,即萧条是创新高潮的主要动力,因为萧条促使政府和企业寻求新技术和新人才,以便解决它们的难题,而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开发则成了经济发展新浪潮的基础。如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美国吸引了全世界近60%以上的顶尖科学家在美国创新发展,她的科学技术成就占据了世界各国科学技术成就总和的一半以上,美国科学家先后共获得318项诺贝尔奖,占世界获奖人数的70%以上,正是这样一大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化解了美国几次经济危机,同时成就了美国创新发展的霸主地位。

    自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较长的衰退期,这就预示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也必将带来新一轮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激烈竞争。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吸引、凝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谁就能够掌握推动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抢占全球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党中央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创新发展的历史契机,从2008年先行实施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到这次实施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都旨在大力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支持归国留学人才创新创业,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和实施“万人计划”的决策部署,把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开发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其次,要摆正引进海外人才与培养本土人才的关系,坚持两种资源的统筹开发。近年来,由于中央实施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掀起海外人才回归报国的热潮,也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对高端人才竞争的高度关注。从长远来看,我们从海外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难度会越来越大,而我国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的局面短时期也不会根本改变。原因在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更加宽松的移民政策,有17个发达国家制定了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入境创新创业的计划。如美国政府进行全面的移民改革,实行更宽松的“绿卡”政策和H-IB签证计划,旨在吸引全球更多的优秀人才;德国结束了长达25年不招外籍人才的历史,正式实施“绿卡工程”;法国实施《优秀人才居留证》,旨在接纳科技、经济、体育、文化等各领域杰出的人才;英国实施“记点积分制”移民制度,放宽对高科技人才及家属永久性居留权许可证条件;2008年11月欧洲议会通过了“蓝卡计划”,希望在未来20年内能吸引至少2000万技术人才;日本政府出台了长期发展战略《创新25》,明确要营造接收海外优秀人才的环境,大力推进日本的人才国际化。上述情况表明,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的最重要战略资源,创新创业人才短缺已经成为21世纪上半叶全球最为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严峻形势下,我们必须要确立引进与培养统筹兼顾,重在自主培养的工作方针。必须把培养和用好本土人才作为中国人才发展的基本力量,作为人才工作长期依托的战略重点。

    实施“万人计划”,就是要按照高端引领、梯次配置的思路,通过10年时间,重点支持 “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使其形成三个人才项目的梯次配置,根据不同成长阶段人才的特殊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同时考虑要覆盖国家发展需要的重点领域,设置了七类人才领域,兼顾到了创新与创业人才、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人才、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等。在有关部门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将对入选计划的重点对象提供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大致相当的“重点支持经费”,并授予“国家特殊支持人才”称号。“重点支持经费”主要用于入选者开展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同时,“国家特支计划”要求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为入选者制定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培养支持力度。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开发的政策体系,可以称为这是一个重点人才重点支持,特殊    人才特殊政策,创新人才创新培养,集聚人才集成效应的重大人才工程。

    当然,实施“千人计划”与实施“万人计划”是两个并行的工程,不能互相替代,也不能厚此薄彼,在荣誉支持、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方面是体现了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原则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仍然要花大力气引进和使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实施好各类“千人计划”,切实把两种人才资源开发好。同时,还要澄清一个认识,不是只有国家特殊支持的人才才能创新创业,高端引领是一个示范效应。创新创业的事业,是绝不能只靠这万人计划的人来完成的,而是要依靠各类人才队伍和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需要整个社会支持并共同营造的有利于人人创新创业的大环境。

    第三,要坚持科学遴选、协调推进、注重质量、创新机制的工作原则。“万人计划”是一项涵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实施周期长的宏大计划,既需要精心设计,又要敢于大胆创新;既要坚持科学方法,又要善于协调艺术。在计划开始时不可以求全责备,要允许它像“千人计划”那样,在实践中循序渐进不断拓展完善、逐步形成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一是要善于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逐步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开发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钱学森之问,就是尖锐指出了我们选拔培养大师方面的体制机制短板。实事求是讲,英、法、德、美、日等先发国家是在数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实现了科学技术的制度化发展,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使用制度就是这种制度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国家的先后崛起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科学技术以及创新创业人才的选拔、培养、流动以及引进的制度化发展。因此,我们要立足我国科技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针对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问题,准确把握实施“万人计划”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在人才遴选程序、遴选标准、评价方式以及评审专家的选择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严格的制度和办法,并且使之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有机衔接和配套,在实施过程中要探索建立绩效评价、追踪监测、管理评估和淘汰退出机制,努力把“国家特支计划”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与国际有可比性的品牌工程。二是要注意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切实形成工作合力。近年来,我国对人才的激励和支持项目很多,但相对比较分散,而且有的项目已实施很多年,必须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人才特点的变化,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最大限度调动国内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认真总结“千人计划”实施几年来的宝贵经验和出现的问题,使“万人计划”的实施充分吸取成功的做法,避免出现重复的问题。三是要加大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力度。这次实施 “万人计划”的突出特点就是重点支持人,而不是支持项目,鼓励潜心研究,专心致志创新创业,不需要你到处申请跑项目。以人为本给钱与以项目为本的给钱有很大的制度创新,同时也会有更大的风险。创造一种钱跟着人走的机制,更需要有伯乐的慧眼和同行专家的评价机制,如何发现和支持有创新创业潜力的专家,需要探索不同成长阶段的规律,需要针对不同领域和专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需要有一个实践检验的过程,所以要以追求人才质量为目标,宁缺勿滥,不能搞平衡照顾,更不能作为领导的政绩工程。要有一套面向社会公开透明、有利于监督批评的机制,提高计划实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各地政府的相应计划,要从严控制,不能搞一阵风,原则上要在中央“万人计划”实施取得一定经验以后再逐步推广开来。(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国人才2012年10月总第415期


    摘要 : 阐述了电子政务发展对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双刃剑”效应:电子政务发展一方面助推外向型政府治理模式的成熟 , 成为政府能力和公信力持续提升的推动力量 ; 另一方面 , 公众对政府的质疑有增无减 , 提升政府公信力面临更大的挑战。分析并指出 , 电子政务缘起于重整政府公信力 , 提升政府公信力是深化电子政务发展的价值追求。提出了加强政府治理能力以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 即努力弥合数字鸿沟 , 加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网络基础建设 ; 不断完善电子政务背景下以公民为中心的合作治理结构与机制; 加强能力重构 , 提升政府网络治理能力。

     

    关键词:电子政务 ; 政府公信力 ; 电子治理 ; 电子政府 ; 公共服务 ; 数字鸿沟

    政府公信力源于以诚信为基础的政府作为 , 保持政府公信力的底线是公众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因此 , 政府信任危机是公众对政府作为和能力的普遍质疑。 20 世纪 70 年代 ,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二战后出现的政府能力与作为神话破灭 , 信任危机成为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美国学者帕特里夏·英格拉姆教授指出:“当我们渐渐接近 20 世纪尾声之时 , 世界上没有一个这样的国家和地区那里的国家对公共官僚和文官制度表示满意。东欧、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混乱激发了政治和制度变革的痛切意识。”[1]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后 , 公共行政改革的核心追求就是提高甚至是维持政府公信力。为此 , 发展电子政务是必然选择之一 , 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改革战略。从总体上看 , 电子政务在政府公信力建设方面的作用正负兼有 , 其改革政府的技术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 深化电子政务发展 , 提升其维护和实现公共价值的动力 , 重构公众信任依然是各国政府能力建设的目标。

    一、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困境与价值悖论

    实践已经证明 , 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对提高政府公信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 电子政务的发展使提高政府公信力有了更好的平台和途径; 另一方面 , 由于政府的理性是有限理性 , 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公众对政府行为及其价值追求的缺陷与不足有了更为广泛的了解。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价值实现的无限性与基于政府有限理性的政府局限性之间的博弈一直在持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底线是维持或保持公信力。因此 , 以提升政府公信力为动力的电子政务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 , 便会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

    (一) 电子政务的发展助推外向型政府治理模式的成熟

    一方面 , 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更为公开透明 ; 另一方面 , 在电子政务得到发展的同时 ,公民素质也在快速提升 , 公民诉求不断增加且个性化日益突出 , 参与意识不断强化 , 参与行动越来越积极。其结果是电子政务发展推动了外向型政府治理模式的成熟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 , 对内负责向对外负责转变, 自我评价向社会评价转变。因此 , 外向型政府治理模式的发展为公共管理与服务质量的改善和公众满意度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 进而为提升政府公信力提供了良好环境。具体而言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 电子政务的发展使政府信息平民化 , 提升政府公信力有了较好的认知基础。政府是信息资源最大的生产者 , 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公民获得了大量的政府信息 , 政府信息拥有量的官民平衡度明显提升 , 公民有了认识并评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质量的基本依据 , 从而为公众合理认知政府提供了良好基础。

    第二 , 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公众参与取得长足进步 , 政府行为的公众满意度有了一定的提高。网络的平台作用使公众参与介质更为多样; 无障碍的及时回应使公众参与更为便捷 ; 网络普及使参与的公众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 ; 信息公开与职能上网使公众参与领域逐步拓展 , 信息拥有量提高使公众参与程度不断深化、参与质量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 , 公众需求得到了更充分的表达 , 公众智慧得到了更深入的发掘 , 也得到了更广泛的采纳 , 从而为提高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行为的认可度 , 进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提供了良好条件。

    第三 , 电子政务的发展使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倒逼机制逐步形成。实践证明 , 政府透明性和政府责任性成正比。基于电子政务发展的政府透明度提升是强化公众对政府行为约束的有效前提。其具体的约束逻辑之一是政府态度和措施出台→公众网上关注并表达看法→政府作出进一步表态并出台新的措施; 约束逻辑之二是政府行为或是官员行为曝光→公众网上关注并表达看法→政府或官员行为调整。据有关人士统计 , 仅 2008 年中国就有84 名政府官员遭到人肉搜索 , 其中 1/3 最终因此下台。

    可见 , 在电子政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 公民与政府之间交流互动的良性发展 , 尤其是制度化的交流互动逐步形成政府能力和公信力持续提升的推动力量。

     (二) 电子政务发展使政府更易被质疑

    电子政务在助推外向型政府治理模式发展的过程中 , 技术先进性与政府理性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公众期望无限性与政府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 公众对政府的质疑有增无减 , 提升政府公信力正面临更大的挑战。

    1. 政府公信力不高且呈现一定下降态势是世界通病

    美国爱德曼公关公司 2012 年的全球政府信任调查显在被调查的 25 个国家和地区中 , 只有阿联酋、中国、新加坡、瑞典、荷兰、加拿大等 6 个国家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超过 50% 。与 2011 年相比 (2011 年调查了23个国家和地区 ,2012 年调查了 25 个国家和地区 ),23 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对政府的总体信任度呈下降态势 , 降幅为 9 个百分点 , 具体而言 , 有 4 个国家和地区的的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呈上升态势、 1 个呈持平状态、 18 个呈下降态势 , 降幅最大的是巴西。另外 ,23 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对公共机构的总体信任度也呈下降态势 , 降幅为4 个百分点 , 具体而言 , 有 7 个呈上升态势 ,2 个呈持平状态 ,15 个呈下降态势 ( 参见图1 、图 2) 。

    2. 电子政务发展是政府公信力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

    电子政务的发展使政务公开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在公民社会不断进步的情况下 , 电子政务以及基于此的政务公开的深入发展使政府代表和维护公共利益更为复杂和不容易 , 进而使政府树立和保持良好形象、保持和提升公信力更加困难。

    具体而言 , 这些困难主要包括:

    一是由于公众参与的充分性和成本的低廉化 , 政府利益平衡的时间成本与人财物成本不断加大。由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有较为严格的成本约束 , 因此 , 维护公平与追求效率的冲突更为突出 , 政府要维护公平正义更为困难。

    二是由于开放的行政环境使各类政府 (部门) 自身之间的相互比较和公众对各类政府主体的相互比较不可避免且日益充分。由于同类政府 (部门) 之间资源配置权限与行政运行规范的相似性 , 政府 (部门) 之间的能力竞争更激烈 , 提升政府绩效更为困难。

    三是由于开放的行政环境不仅使经济社会发展全球化的广度与深度全面升级 , 还使其全球化的发展速率急剧提升。因此 , 危机事件增多 , 且其影响广泛深远、传播快速 , 政府及时有效处理危机事件并保持危机非政治化更为困难。

    四是由于公众参与的自主性、便捷性与广泛性不断提升 , 公众参与无序化更为明显 , 个性需求更为多样 ,政府实现有序管理、提高回应质量和公众满意度更为困难。

    五是由于权限管理是电子政务环境下公众参与公共管理和享有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 , 个人信息的网络应用经常化。因此 , 公民保护自身信息安全的需求更为强烈 , 政府保护公民信息安全更为困难。

    六是由于开放的行政环境使政府局限与公民局限都透明化 , 局限影响都扩大化 , 其结果是公民对网络本身而不是对政府更信任、更依赖 , 政民良性互动变得更为困难。

    二、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深化电子政务发展的价值追求

    电子政务的产生有其技术背景 , 也有其公共价值追求。在信息社会持续发展的今天 , 电子政务必然也必须呈发展态势。面对技术先进性与政府理性有限性的冲突 , 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是发挥技术优势 , 以技术理性克服政府理性不足 , 强化政府公共性 , 提高政府的公众满意度和公信力。

    (一) 电子政务缘起于重整政府公信力

    电子政务产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 , 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目标继任者和功效矫正者。

    1. 发展电子政务是应对政府能力不足与功能缺失的对策选择

    20 世纪 70 年代 , 政府面临管理、财政和信任三大危机 , 新公共管理运动应运而生 , 其目的是克服政府危机 , 重塑政府影响 ;其目标是控制公共服务投入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并举 , 建立一个“花钱少、服务好”的政府 ; 其基本行为逻辑是克服政府管理危机 , 进而克服政府财政危机 , 最后克服政府信任危机 ; 其具体行为路径是重新梳理政府职能与职责体系 , 发挥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服务对象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到 20 世纪 90 年代 , 新公共管理运动产生了很好的成效 , 建立了公共治理模式 , 缓解了公共服务需求无限与公共服务供应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而政府投入得到适当控制的同时 , 公共性缺失使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改革行为与改革目标渐行渐远 , 采取新的改革措施就成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急迫要求与现实选择。也就是这一时期 ,在信息通信技术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 , 以办公自动化为基础的电子政务逐步发展起来。源于其服务公开透明、规范公平、自主便捷的工具属性以及全面性、延展性、个性化、多样化的内容属性 , 使电子政务成为兼顾控制公共服务投入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最好方式。

    2. 电子政务具有提升政府能力、弥补政府功能缺失的技术实力

    早在 2004 年 , 欧洲八国电子政务调查就已显示 , 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的部门 , 其生产力改进程度是其他同行的 3 至 7 倍。具体而言 , 发展电子政务的部门 , 服务效率提高 45% 、服务规模提高 40% 、公众满意度提高55%[3] 。正因为如此 , 电子政务出现以后 , 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大发展态势。从国际上看 , 联合国2012 年发布的相关电子政务调查报告 [4] 显示在联合国成员国中 ,电子政务已经得到普及。从国内情况看 ,政府网站体系已经建成 , 截至 2010 年 , 中国 100% 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和省级政府、 95% 以上的地市级政府、 85% 以上的区县级政府都建立了政府网站。在信息公开程度和公众参与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 , 网上办事 ,尤其是提供实用性和人性化的在线公共服务成为各级政府网站建设的重要趋势。例如 , 广州市 2009 年发布的《广州市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通知》就明确指出到 2010 年底 , 政府信息网上公开指数达到 90%; 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和公共服务网上办理率达到 80%,80% 的面向市民的; 服务事项实现社区一站式就近受理 ;80% 的政府公文可在网上流转 ;80% 的部门相关业务信息实现共享。通过 ; 推行一站办理、一网连通、一号服务、一卡通行的电子政务服务 , 促进市民办事便捷化和行政运作高效化 , 提升政府整体效能和社会公众满意度 , 加快建成服务型政府。

    (二) 以公众为本 , 将提供更快更好的公共服务作为深化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追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 , 各国和地区的电子政务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 尤其是电子政务先发国家更是如此。调整发展重点 , 以公共服务绩效提升促进政府内部管理绩效提升将成为深化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选择。

    1.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这是深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措施 , 其主要内容是强化政府职能上网 , 网上整合公共服务。这不仅符合由; 简到繁的事物发展逻辑 , 更具有实践发展基础。 2004 年欧洲八国公共部门电子政务调查显示 ,79% 的被调查机构认为 , 电子政务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加快运营速度和提高公众满意度。 [3] 这一比例占电子政务建设目的各选项之首。联合国 2012 年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也显示许多成员国的电子政务已经呈现出从分散的单一目的组织模式发展为一个综合统一的整体型政府模式 [4] 。

    2. 拓展和深化公共服务

    这是深化电子政务发展的核心措施 , 其主要内容包括强化电子政务包容性 , 扩大公共服务群体覆盖范围 ,逐步使各类群体 , 尤其是弱势群体享受到充分的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开发多种服务种类和接入方式 , 满足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公共服务需求 ; 强化公共服务提供的技术安全性与可靠性。 2004 年欧洲八国公共部门的电子政务调查显示 , 有 72% 的被调查部门希望利用现有资源拓宽服务范围 , 以服务更多的公民 , 并通过创新来提供新的服务。 [3] 这一比例占电子政务建设目的各选项的第二位。对深化电子政务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作用 , 联合国 2012 年的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也对此有明确论述电子政务可能是一揽子解决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规划目标的关键 [4] 。

    3. 强化政民互动

    强化政民互动是深化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措施 , 是以公民为中心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拓展与深化公共服务的基本前提。其主要内容是准确把握公民需求并吸纳公众智慧 , 其主要措施是依托电子政务平台 , 形成一个政民互动的闭环结构 , 在兼顾公众以代表制方式参与的同时 , 充分发展公众主动的直接有序参与 , 问政、问需、问计于民 , 保证民意、民智能全面、及时、准确地表达 , 保证政府及时有效地整合民意和吸纳民智 , 并将其过程与结果以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谋划安排和实现过程、结果等方面的情况传递给公众 , 即保证政务信息、政务过程公开并保证政府及时有效的回应民意与民智。

    (三) 形成并适应电子政务运行模式 , 以技术理性推动政务理性达成

    深化电子政务发展意味着行政方式变革的不断深入 , 也意味着公众、管理与服务对象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 其实质是政府权力的公众化。因此 , 深化发展电子政务往往会受到来自利益格局的稳定性、既定方式的惯性等方面的制约。正因为如此 , 电子政务有时会面临技术创新乏力的尴尬 , 电子政务的技术进步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化走向。调整视角 , 解放并驾驭技术 , 以技术进步为导引 , 重塑政府角色 , 调整并优化公共权力配置格局与政府职责体系 , 强化政民合议 , 就成为深化电子政务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1.政府是更强大的公共利益维护者

    其主要任务就是以电子政务的技术刚性 ,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公共属性维护职责 , 更好地维护公平正义。其主要机理是以电子政务的包容性和协调性为前提 , 排除人为干扰 , 坚持技术优先 , 保证资格条件同样的公共服务享有者获得同等水平与质量的公共服务。

    2. 政府是更强大的决策者

    其主要任务就是以电子政务的技术效率性和选择科学性 , 强化包容性的意愿获得、规则制定与权威性的确立 , 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

    。政府是更强大的网络服务平台提供者与管理者

    源于技术的机械性、智能性与效率性 , 源于政府投入的有限性 , 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 , 公众诉求将更为多样化和高质量化 , 政府必将逐步从具体管理领域与具体服务提供领域退出 , 更多地专注于公共服务提供的平台管理、资质鉴证、行为与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事务管理 , 政府公共服务网络提供组织者与监管者的职责也就必然会强化。

    三、加强政府电子治理能力建设 , 提高政府公信力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基础条件是维护和落实公民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 其关键是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 提高政府的回应性。在电子政务的背景下 , 要做到这一点 , 就要把握网络行政规律 , 提高落实公民权利与政府回应性的效率和质量。

    (一) 努力弥合数字鸿沟 , 加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网络基础建设

    数据鸿沟是各国和地区在发展电子政务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目前很多电子政务的先发国家已经逐步开始超越数字鸿沟的制约。相对而言 , 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仍然是制约政府能力与公信力提升的一大障碍。就中国而言 , 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乡差异 , 农村网民比例较小。截至 2012 年 6月 , 中国网民总量达到 5.38 亿。其中 , 农村网民1.46亿 , 占网民总量的 27.1%, 占农村人口的 22.2%; 城镇网民 3.92 亿 , 占网民总量的 72.9%, 占城镇人口的 56.7% 。 [5]

    二是地区差异 , 中西部地区网民占其人口的比重相对较小。据网宿科技与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 2012 年第二季度《网宿科技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 ,2012 年第二季度 ,“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辽宁、福建、天津等八个中国东部地区网民比例要高于其人口比例 , 而中西部地区的网民比例则低于人口比例。从趋势上看 , 中国东部和中西部网民比例之间的差距还在扩大。”[6]

    三是群体差异 , 贫困者与弱势群体的信息化资源拥有率不高。就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验来看 , 将信息化基础设施作为普适性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建设 , 尽快实现网络设施的均等覆盖是弥合数字鸿沟的基础之举。因此 ,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 , 中国应逐步将信息网络建设纳入基本公共服务 , 加大技入并调整技入布局 , 增加国家对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技入 , 逐步普及网络应用。

    (二) 不断完善电子政务背景下以公民为中心的合作治理结构与机制

    以公民为中心是公共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当前 ,尽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 但网络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参与平台的补充 , 而是成为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参与规模大的主流参与平台 , 因此 , 只有建立基于此的公共治理结构与机制 , 才能较好地实现以公民为中心的公共治理。

    1. 建立并完善基于电子政务的 “ 公民一政府责任共同体 ”

    基于电子政务的 “公民一政府责任共同体”的核心是确立公民在网络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依托电子政务平台 , 让公民知道公共行政在做什么、公共行政如何行动、公共行政为何如此行动; 让公民表达希望公共行政做些什么、公民可以为公共行政做些什么 , 以及怎样参与公共行政活动 ; 让公民能参加公共行政活动 , 审视公共行政行为 , 左右公共行政过程与结果。

    2. 强化政府行为的开放性、对象性、规范性、公平性 , 完善网络治理机制

    一是再造政府网络业务流程 , 把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决策咨询、公众监督刚性化 , 通过流程刚性实现政府开放行为刚性; 二是优化网络空间设置 , 拓展公众表达与监督空间 , 使公众有足够的空间表达看法与实施问责、监督; 三是开发互动方式 , 提高官民互动质量 , 关键是发展便捷有效的互动方式 , 强化互动的及时性、平等性、回应性与有效性 , 逐步建立起官民互动的信任关系; 四是健全网络治理规则体系和安全体系 ,保障网络治理的规范性、公平性与有效性 , 其关键是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 以及网络治理的主体行为、运行程序、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规则和标准 , 进而实现网络治理的规范化、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平和对象公平。

    3 .不断开发新的网络治理方式

    要发挥好电子政务的网络平台作用 , 开发多种公众参与的接入模式。比如 , 可以更充分地发挥网络调查的作用 , 目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 不论是对组织、项目还是对个人的建议与评价 , 网上调查都是比较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 ; 又如 , 可以更充分地嫁接其他介质功能 , 现在中国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开发短信或微信平台的治理功能 ; 再如 , 还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务微博的作用 , 目前 , 中国政务微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 已经成为强化公共治理的一种良好方式。据有关部门调查 ,“截至 2011 年 12 月 1O日, 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客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客总数为 50561 个 , 其中党政机构微博客32358 个 , 党政干部微博客 18203 个。”[7]

    (三) 加强能力重构 , 提升政府网络治理能力

    不适应网络行政方式是很多国家政府面临的治理困境 , 因此 , 提高政府和公务员的网络行政素质已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和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1. 建立适应网络治理发展的组织机构

    调整现行机构配置格局 , 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应网络治理发展的组织机构设置。一是逐步充实网络监管人员, 健全网络管理组织机构 , 形成网络治理的管理主体体系 ; 二是加强政府机构改革 , 转变政府智能 , 加大权力下放力度 , 拓宽管理幅度 , 逐步形成网络行政的政府职能体系与组织格局。

    2. 加强公务员网络治理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电子政务不仅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模式 , 而且是未来的主体行政模式。因此 , 强化公务员电子政务素质 ,逐步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总结网络治理经验 , 重点强化网络公共服务组织与提供、网络调查研究、网络公共管理、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 ; 二是确定公务员网络治理能力培养与开发的内容体系 , 设置相关课程 , 提高公务员网络治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 努力把握网络治理特点 , 提高网络治理效能

    一是有效把握网络对公众舆论具有的聚合和放大作用、网络舆论主体的平等性以及普通公民形成的网络舆论场可以推动政府作为等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二是研究网络治理的不同表现形式 , 不断总结完善网络公开、网络传播热议、政府关注与处理的网络治理模式 ,构建网络治理监测和预警指标体系 , 建立网络治理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 , 把握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 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 采取处置与干预措施 , 引导舆论发展 , 提高网络治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

    吴江 ,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师、国家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副主席、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理学会副会长、中国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等。历任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等职。

    李志更 ,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电子政务与绩效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来源:《电子政务》2012年10期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 万鹏)8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大会报告。今日下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研究员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聚焦十八大”访谈栏目,以“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人才创新发展”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吴江指出,十八大提出了怎么样能够让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奋斗的措施。比如说实施的大学生支援服务西部计划,2006年开始实施的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还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特岗计划,2008年开始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等等。

    他谈到,目前留在基层农村的大学生大体有48万人,包括各种各样类型。而中国现在有60万个农村,还不包括乡镇,因此大学生的数量相对于基层的需求还远远不够。吴江强调,中国每个村都应该有大学生,都要有自己的村官,都要有大学生的村干部,包括三支一扶,包括农村的教师、医生等等,我们应该通过政策、公益岗位、政策扶持,包括各种各样的培训,使他们在基层有广阔的天地。现在是市场经济,我们不能把大学生放下去就不管,应该让他们通过一段锻炼,锻炼了之后回来再到市场上去,比如进公务员队伍,到事业单位或者到企业去。但是到农村任职的这段经历对他们会大有好处,目前有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在农村就发展了,而且自身发展的很好,特别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东部、中部这些大学生都在基层开始创业了。

    他指出,现在国外大学生创业率大概在20%,大学生一出来以后都是自己创业,他们创立的中小企业一般是三四个人,而我们还有差距,现在大体上创业的在3%左右,三年以后失败率高达50%以上,因为大学生资金少,没有管理经验,没有销路,最后只剩下学历。所以我们应该在他们求学期间就实行创业教育。如果我们这680万学生有20%左右的人能够创业的话,应该能带动就业量的增长,今后创新型国家的希望应该在这批人身上。所以大学生是一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应该在就业、创业、创新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去找到自己。大学生现在下不去基层,自身的就业的观念有问题,所以我们应强化他们的就业观念,转变他们传统的思想,不要光想着留在大城市,不要光以为有优越感,应该降低自己的就业预期,增强创业的能力,不断增强这样的适应性。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赵晶)今天下午3:00,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研究员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聚焦十八大”访谈栏目,以“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人才创新发展”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吴江指出,人才大国与人才强国都是一个国际比较词汇,但差异很大,其核心差异就是:人才大国基于人力资源大国提出,是对人力资源大国发展阶段的超越,更关注人才的数量和规模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以人才数量和规模为视角。而人才强国概念含义更为丰富、深刻,基于人才大国概念提出,是对人才大国发展阶段的超越。更关注人才的综合实力,即更关注人才质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以人才综合实力为视角,更关注人才素质结构、专业结构、高层次人才的比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等方面的差异。

    大与强一字之差反映了我国人才资源状况与发达国家人才资源之间的差距,大是我国人才资源存量的优势,这个优势不能说明“强”,强主要体现在人才的质量、结构和效能上,我们的差距就是大而不强。有几个数子很能说明问题:我国在2010年人才总量是1.2亿,比2008年增加780万人,绝对数可谓是世界第一,占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1.1%;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5700多万,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经济活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占比11.1%,而发达国家都是在30%至60%之间;在经济活动人口中R&D人员每万人我国只有33.6人,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至120人之间,像芬兰、瑞典都在240人之多;在我国的研发人员中,研究人员只占47%左右,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比例;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是25.6%,而发达国家都在35%至60%之间;人才对国家GDP的贡献度我们只有26.6%,而发达国家一般在50%至70%之间。2009年我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在参与排名的55个主要国家中位列第48位。我国工程师所创造的产值只有美国工程师的十六分之一、德国工程师的十三分之一、日本的十分之一。世界一流科学家我国仅有100多人,仅占世界的4.1%,而美国高达42%。突出问题是:我国人才数量增长快而人才质量提升慢;人才素质变化快而人才结构优化慢;人才投入增加快而人才成果转化慢。概括说,高端人才不够用,低端人才不适用,年轻人才不敢用,特殊人才不会用。

    人才强国的标志是人才国际竞争力,要看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拥有多少,培养人才的一流学校、一流科研机构、一流的企业有多少,人才对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贡献有多大,最根本的是要看有没有一流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制度。所以,十八大提出,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要下大力气解决我国人才开发的质量、结构和效能问题,尽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未来10年迈向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此,十八大报告还提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赵晶)今天下午3:00,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研究员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聚焦十八大”访谈栏目,以“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人才创新发展”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吴江指出,党管人才原则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人才开发规律的深刻总结和自觉把握,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的科学判断与战略选择。党管人才的核心要义是集聚人才的执政责任。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这就说明,人才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同时也就上升为与党员队伍、干部队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执政资源,成为执政党实现执政目标的最可依靠的优势资源。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内涵,就是坚持和加强执政党对人才发展事业的领导,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的组织或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多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中来,这将决定着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同时,党管人才的制度意义还在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科学领导人才发展,始终用党的先进性确保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始终用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始终用党的方针政策激励和保障广大人才的创造活力。

    所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报告提出的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党管人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组织原则,它反映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党管人才与党管干部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新形势新阶段党管干部原则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党管人才与党管干部的目标一致、方向一致,管理手段和形式却不尽相同。党管干部的“管理”的涵义类似泰罗与法约尔的科学管理,主要强调的是一种中观、微观的管理,包括干部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激励等环节,带有鲜明目标的控制;党管人才的“管理”的涵义则类似孔茨与小詹姆斯的协调管理,主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包括规划人才发展战略,制定并落实人才发展重大政策,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同参与和推动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良好服务等。从管理理念上看,党管人才价值取向更高;从管理的对象上看,党管人才范围变宽;从管理的内容上看,党管人才内涵变深;从管理的模式上看,党管人才方法变活。

    当前,要着力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部门对党管人才认识不到位、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不够适应、党管人才保障不够有力等问题。总之,党是最有力的领导核心,只有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才能有力有效解决人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调动各方面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才强国战略更好实施和建设人才强国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赵晶)今天下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研究员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聚焦十八大”访谈栏目,以“学习十八大精神,推进人才创新发展”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吴江指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是十八大报告对未来人才发展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人才优先是由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创新与发展,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思想,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标的必然要求。基本含义就是:把人才问题摆上党和目国家各项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论是农业发展、工业发展,还是服务业发展,人才发展都应该处于优先的位置。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人才为什么要优先发展呢?主要是基于我们对两个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首先,人是各类生产要素中最活的要素,在各种生产要素中,人的要素具有优先位置,人的发展要放在优先位置。人才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优先发展的内涵揭示出作为人才作用的内生性规律,即人才是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他的知识技能不是被动服务经济发展,而是通过优先投入和积累,不断激发和释放人才的创造活力,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源泉,人才是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原动力。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解放生产力的本质是解放人的创造力,只有把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人类的进步文明才有实现的可能。知识和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使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让智力活动、创造性活动在人的活动效率的天平上越来越有份量。这种历史性的变化的社会意义,是难以估量的。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就是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的优势,转化为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势。

    其次,人才优先发展揭示了国际人才竞争的必然规律。从许多国家实现赶超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只有重视人才开发,才能形成后发优势。20世纪初美国赶超英国,20世纪中叶日本赶超美国,韩国赶超西欧,都是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和人力资本优先积累的结果,也是发达国家长期保持科技领先、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历史发展证明,当发挥主导作用的技术革新的势头消失,或者起主导作用的潜力发挥殆尽时,经济发展就会趋缓,甚至停滞;当有新的主导技术革命和革新的形势出现时,经济发展才逐步回升。一次经济危机既宣告了旧的技术革命的谢幕,同时也昭示了新的技术革命的登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缺乏新的技术革命的支撑,绝非只是金融领域内的问题。科学技术是解决世界诸多重大挑战的关键,而人才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关键。自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较长的衰退期,这就预示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也必将带来新一轮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激烈竞争。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吸引、凝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谁就能够掌握推动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抢占全球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吴江谈到,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才流向不均衡,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穷国人才流向富国。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业机会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对海外人才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加大人才投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有效盘活人才存量,抓紧培养和引进紧缺人才,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调结构转方式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还要看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我国人才竞争力在全球范围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依然较低。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在人才战略上领先一步,积极有效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瞄准发达国家,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世界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整体优势的发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为实现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一要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整体素质,实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和持续开发。二要坚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才发展宏观调控,加快调整人才专业素质结构、层级结构、分布结构,实现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整体和谐,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要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加大对人才发展投入力度,提高投资效益,推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人才资源开发,促进人才资本优先积累。四要坚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要通过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要把人才优先发展的要求具体化、政策化、项目化,把人才优先发展部署和实现在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尤其要克服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倾向,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人才制度创新,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本刊记者陈晓伟

    来源:《中国人才》2012年第11期

    党管人才是我们在国际人才竞争中,所创造的最大的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有了这个制度和体制优势,才能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后,各地贯彻落实工作如火如荼。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义何在?《意见》的发布对党管人才有何推动意义?未来党管人才工作的趋势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江。

    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有何意义?

    “《意见》既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理论上的创新”

    《意见》是一个全面系统阐述党管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台,将对全面准确地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意见》对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实施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从体制上完善党管人才工作的新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意见》既是对党管人才工作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创新。从实践上看,自2003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党管人才的重大指导原则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积极践行这一原则,探索,党管人才的新思路、新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新鲜经验,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从理论上讲,这一原则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人才开发规律的深刻总结和自觉把握,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的科学判断与战略选择。党管人才的核心要义是集聚人才的执政责任。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先进生产力,其地位和作用已经明确写进党的章程,人才队伍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同时也就上升为与党员队伍、干部队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执政资源,成为执政党实现执政目标的最可依靠的优势资源。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内涵,就是坚持和加强执政党对人才发展事业的领导,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的组织或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多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投入到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中来,这将决定着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

    “要在国际人才竞争中打造制度优势”,党管人才工作是国际人才竞争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各国科技创新所引发的创新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赢得优秀创新人才的根本要靠打造制度优势。因此,人才竞争的背后是制度的博弈。党管人才的重要意义在于要从休制和制度上解决人才优先发展问题。这个制度体系可以概括为:党管人才的总体目标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管人才的核心任务是运用党的政策优势和决策地位,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确保人才优先发展和健康发展;党管人才的领导方式是牵头抓总,形成党、政、企、事、群各方面协同开发的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党管人才的政治责任是动员全社会创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依法保护人才合法权益。因此,可以说党管人才就是我们在国际人才竞争中所创造的最大的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有了这个制度和体制优势,才能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以举国之力争夺二批优秀科学家、工程师并不难,而产生一套先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则需要集中全党的集休智慧,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在国际竞争与合作过程中打造我们制度优势。

    《意见》的实施对党加强人才工作也有很积极的影响。从制度层面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同时也能够推动其他方面的制度创新。现在我们正处在人才发展方式的转变期,亟需通过转变党管人才工作方式来推动人才发展模式的转变。党管人才的制度意义还在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科学领导人才发展,始终用党的先进性确保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始终用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始终用党的方针政策激励和保障广大人才的创造活力。

    党管人才工作的突破点何在?

    “各部门都存在着理顺关系的问题”

    目前,党管人才工作需要重点突破的是建立一个系统的面向全社会的人才开发体系。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发挥用人单位主体。

    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这种格局目前已经明确了,但相关的工作体系、职能休系还没有完善起来。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理顺关系:首先要理顺党委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我们既不能够过分强调权力高度集中,又不能够让权力过于分散。按照党的组织原则来说,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构架内部权力休系,是完全有必要的。

    在人才管理体制方面,突出存在的问题还是集中不力,民主不够。集中不力就是攥不紧拳头,拢不起来。部门之间的职能不清、职责不清,甚至还有职能重叠和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有时候决策不够及时、执行力也有些不足。今天的人才工作必须要考虑国际国内市场两个因素。我们不是面对一个僵化的体制在做工作,而是面对人才队伍的市场运作在做工作。一方面要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人才的优势,同时在必要的时候政府要能及时干预,"千人计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们现在的一些决策滞后于市场反应,而没有一个快速反应的决策体制与机制做不好人才工作。此外,民主不够的问题也需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发扬民主。市场经济就是民主经济,今天的人才工作是基于高度民主的。但是,曰前基层声音的上行渠道和人才诉求的传递渠道都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激发基层人才工作活力。目前,人才工作面临的情况是政府热市场冷,组织部门热其他部门冷。这就需要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要越位,也不要缺位。无论党委组织部门还是政府职能部门,转变职能都非常重要。

    党管人才工作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党管人才主要是解决体制问题”

    现在人才工作遇到的核心问题是体制障碍。因此,未来党管人才工作主要就是要解决休制问题。要想解决体制问题,我们就必须摆正党管人才与市场的关系、与法制的关系、与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

    处理好党管人才与市场的关系就是要尊重市场主休。今天的中国是市场主体最活跃的国家,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给予市场足够的重视。要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尽快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供给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利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来配置人才资源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处理好党管人才与法制的关系就是要尝试和探索建立法制化的人才开发休系。把人才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党管人才的重要职责是领导和促进入才工作立法建设。当前,我们的法制观念不强,还没有形成用法制来促进第一资源发展的机制。处理好政府管理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就是要破除以管理为先的理念,强化人才为先的理念,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总之,从顶层设计上说,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从权利保障上说,要处理好与法制的关系,从政策供应层面上说,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十八大的召开对党管人才工作有哪些推动?

    将把创新创业人才开发摆在史为突出的位置

    十八大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从驱动力方面来说,十八大更强调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主要靠人才实现。因此,我们要使人才能够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十八大之前,中央出台了"国家特支计划",这是对十八大最好的献礼,也是贯彻十八大精神最好的抓手。这表明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方面,中央已经做出了表率。未来这种示范作用将是巨大的,这既是十八大具有旗帜性意义的新举措,也是一个信号一一要把创新创业人才开发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

    对于十八大以后的党管人才工作来说,围绕创新创业人才最核心的工作还是要打造环境。目前,人才工作不够实,不够落地,一到具体单位就困难重重,归根结底就是环境问题。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工作是要营造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今天的环境营造,处在喊得多,真正下功夫的不多;出台政策多,用政策来替代环境的阶段。而真正良好的环境是需要通过党委、通过市场主体、通过社会来合力打造的。

    因此,我们要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通过市场、法制来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上。党和政府要眼睛向外,要有大胸怀和大眼界。要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才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这让人才能够真正推动国家的发展。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11-23 08版:议政建言 版)

      党管人才原则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人才开发规律的深刻总结和自觉把握,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的科学判断与战略选择。党管人才的核心要义是集聚人才的执政责任。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这就说明,人才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同时也就上升为与党员队伍、干部队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执政资源,成为执政党实现执政目标的最可依靠的优势资源。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内涵,就是坚持和加强执政党对人才发展事业的领导,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的组织或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多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中来,这将决定着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同时,党管人才的制度意义还在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科学领导人才发展,始终用党的先进性确保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始终用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始终用党的方针政策激励和保障广大人才的创造活力。

      所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报告提出的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党管人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组织原则,它反映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党管人才与党管干部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新形势新阶段党管干部原则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党管人才与党管干部的目标一致、方向一致,管理手段和形式却不尽相同。党管干部的“管理”的涵义类似泰罗与法约尔的科学管理,主要强调的是一种中观、微观的管理,包括干部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激励等环节,带有鲜明目标的控制;党管人才的“管理”的涵义则类似孔茨与小詹姆斯的协调管理,主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包括规划人才发展战略,制定并落实人才发展重大政策,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同参与和推动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良好服务等。从管理理念上看,党管人才价值取向更高;从管理的对象上看,党管人才范围变宽;从管理的内容上看,党管人才内涵变深;从管理的模式上看,党管人才方法变活。

      当前,要着力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部门对党管人才认识不到位、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不够适应、党管人才保障不够有力等问题。总之,党是最有力的领导核心,只有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才能有力有效解决人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调动各方面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才强国战略更好实施和建设人才强国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摘自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来源:《电子政务》2012年第11期

    摘要:分析了中国社会问责缺失的主要表现:信息公开程度低下、问责程序规范化程度不够、问责主体参与机制匮乏;将社会问责放入电子政务的研究视域,论述了以电子政务强化社会问责所作的重新审视和思考;提出了应用电子政务深化社会问责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社会问责;电子政务;公众参与;政府公信力;信息公开

    所谓社会问责,是指"一种依靠公民参与来加强行政问责的问责途径,它通过普通市民或公民社会组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推进行政问责"。在中国行政问责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从问责结果中看出,中国问责的主要形式要么是组织机构内部上级对下级部门或官员的垂直问责,要么是人大、司法、审计等政府机构对政府部门或官员的平行问责,真正源自外部公民社会组织的社会问责却屈指可数。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频发的关键时期,加快民主政治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责任政府建设已经成为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举措,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深化和加强行政问责制度建设,因此,对社会问责体系的创新性研究和探讨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问责的缺失

    中国目前社会问责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社会问责信息公开程度低、程序规范化程度低、主体参与机制匮乏等方面:

    (一)社会问责信息公开程度低下

    社会问责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公民直接参与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使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对自己的行政行为作出充分的负责任的说明和解释,承担规定的后果和责任。而社会问责效果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则是政府信息公开,倘若公民对政府的行政行为和运作活动不了解,对如何启动问责的相关依据和过程不熟悉,对问责后的结果和内容不知情,公民就无法表达自己的诉求,就不能真正实现对政府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问责的公开程度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所能获取的只有问责启动前的依据来源信息、问责之后的结果信息以及问责过程中的信息。虽然中国颁布和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相关社会问责信息的公开起到了保障作用,但由于政府既是行政问责的客体部门也是信息公开的主体部门,很难做到实施公平、公正问责,往往会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对不利信息进行隐藏、回避,加之社会问责体系本身缺乏监督和保障。可见,纵然公众日常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取或了解行政问责的相关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是政府公共决策之后形成的结果性信息,很难或者很少能得到真正有用的相关信息。

    (二)社会问责程序规范化程度不够

    当前社会问责的启动往往是某些事件因公众监督或媒体曝光所形成的巨大社会舆论压力,政府相关部门为了疏导和平息而采取的一种滞后性、被动式的责任追究和惩罚方法。可见,社会问责的启动并不是来自于那些"浮出水面"的事实依据,而是这些事实依据是否能够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深度追踪,只有那些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事件才能唤醒问责主体部门启动问责程序。然而,即便促使政府启动问责,由于社会问责制度本身规定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公民或社会组织的检举、控告、投诉,以及新闻媒体曝光的相关信息交由哪些具体部门查证,如何进行查证,证实后按照问题严重程度会有相应的何种处罚,追究责任会划分哪些标准,除降职、撤职外还须承担何种责任,以后又如何复出,以及追究结果如何向公众或媒体进行解释或说明等,都还缺乏程序化的规定。加之问责过程中公众或媒体被挡在问责程序之外,缺乏公共信息以及相应社会问责与监督,导致内部垂直问责中上级对下级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合乎法理的处罚也变得不尽人意。可见,问责一经启动,若没有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化程序,普通公民及社会团体便可能被挡在问责进程之外,社会问责止步于此。

    (三)社会问责主体参与机制匮乏

    在中国行政问责制的实践轨迹中,中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在规范性文本中均提出了社会问责的作用和效力(参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发现,地方文本当中仅仅交待了社会问责可以作为问责信息的来源,而并没有针对社会问责信息来源就如何启动问责,以及问责的方式、问责的主体和客体等具体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由此可见,对社会问责的此种规定和解读有悖于现代民主政治以及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构建的核心价值和理念。这使得当公民以及正义媒体面对政府部门及其相关行政人员侵害公民个人权利或公共利益的问题

    表1关于行政问责的地方性规范文本分析

    名   称

    (发布时间)

    问责

    主体

    问贵客体

    问责方式

    问黄信息来源

      (社会问责方面)

    《长沙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 2003-08-1 5 )                          

    市人民

    政府

    现任市政府领导,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等主要负责人   

    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通报批评;诫勉; 责令辞职;给予行政处分;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检举、控告、技诉,新闻媒体曝光

    《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2004-05-13)                        

    市人民

    政府

    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等主要负责人

    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诫勉;通报批评;责令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作出书面检查;通过市级主要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道歉;停职反省;劝其引咎辞职

    大致同上

    《深圳市人民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2005-12-06)                  

    市人民

    政府

    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等主要负责人

    责令限期整改;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 责令辞职;建议免职

    大致同上

    《广州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2009-03-04)                    

    市委或

    市政府

    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等主要党政领导干部 

    诫勉谈话,责令限期整改;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公开道歉; 通报批评,调整或建议调整工作岗位;责令辞职,免职或建议免职   

    大致同上

    《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2011-06-16)             

    市人民

    政府

    各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各组织的工作人员

    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道歉; 通报批评;行政告诫;停职检查;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职;免职  

    大致同上

    时,由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往往不能真正地参与到整个社会问责的过程中,公民权利的空间受到挤压,丧失了重要的申诉手段和救济途径。

    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问责的的作用表现

    电子政务建设在加速现代政府治理转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构建以公众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将原有的社会问责放入电子政务的视域进行审视和再造,必然会令其增添电子政务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方面的特殊潜力和优势特征。

    (一)有利于社会问责信息公开,推动透明型政府建设

    面对环境信息已经越来越处于形式多样化、内容扩展化和变动迅速化的发展趋势,已使政府无法仅仅依靠传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方式就能满足社会公众对于环境信息的需要。电子政务建设被公认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方式。在社会问责方面,通过各级政府搭建的电子政务系统外部平台——政府网站,公众或媒体可以及时方便地获取相关社会问责的新闻和法规,了解和掌握社会问责方面的申诉途径和救济方法。问责主体部门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与公众或媒体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及时对侵害公民个人权利或公共利益事件的网上投诉和检举进行答复,并将问责结果在网上公示。这些都进一步提高了政府问责部门环境信息服务的质量,扩大了社会问责信息公开的程度,有利于推动"透明政府"建设。

    (二)有利于社会问责程序化,推动责任型政府建设

    根据"政府失败说"的观点,由于政府本身所具有的自利动机、集体选择的逻辑、受动机驱使的机构低效等特征,在社会问责深入推进方面,如果没有对政府部门和行政官员严格责任追究的保障机制,政府很难主动履行其所承担的责任,自愿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电子政务对社会问责程序的优化和完善,将使行政官员们不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法定职责更易受到制约和追究,这从制度上严格规范了行政官员的行为和操守,久而久之会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内化的社会问责文化,从而在行使行政权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行政官员无论在内化的伦理道德方面还是在外部机制控制方面都愿意也必须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从而逐步推动"责任政府"建设。

    (三)有利于扩展社会问责主体参与机制,推动合作型政府建设

    公民参与是民主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合作型政府的必然途径。电子政务建设为社会问责主体参与行政提供了更多机会,如公民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对政府部门或行政官员的行为进行检举、控告、监督和评价;同时,政府也必须对公民的诉求作出及时的回应,若政府对公众的需求置之不理或拖延处理的话,就会减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逐渐失去公民的支持,进而丧失其合法性基础。因此,电子政务在社会问责方面的不断深入应用,有助于扩展公众或媒体的参与方式,建立政府部门与公众、媒体之间常态化的沟通渠道,提高公众或媒体参与社会问责的热情和兴趣,进而逐步形成政府连续不断地输出符合公众期待的问责结果,公众连续不断地参与问责、向政府提供问责建议和意见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推动基于公众和政府关系的合作型政府建设。

    三、电子政务强化社会问责的实现路径

    既然电子政务在强化社会问责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和作用,我们就应高度重视对如何把电子政务的作用和优势转化为现实效力的策略研究,以实现社会问责的有效实施。

    (一)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法律制度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为调节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关系而建立的规范性、强制性的制度体系。中国社会问责制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制度是保障社会问责有效实施的关键。

    1.建立健全社会问黄的相关法律法规

    虽然许多各级地方政府均制定了行政问责的规章制度,但是往往只在文本中就与社会问责有关的信息来源方面进行说明。问责一旦启动,谁来实施问责,谁来监督问责过程,公众或媒体的权力如何保障,问责结果向谁负责等具体情况则无法可循,最终结果往往背离社会问责的初衷,损害公众和媒体的权力。因此,政府必须崇尚立法,保证社会问责相关法律法规的顺畅执行。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应充分进行实际调研,尽早出台具有针对性的社会问责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行政问责体系的权威性和系统性,保障公众和媒体的公共权力和根本利益。

    2.健全电子政务相关法律,为社会问责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随着社会问责建设中电子政务应用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例如网络具有的虚拟性、可复制性、扩散性的特点常常会引发网络民众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有些公众或媒体出于某种目的随意在网络上制造和传播谣言,恶意编造或歪曲事实,对社会问责信息来源的收集取证带来极大的阻碍。因此,应加快电子政务相关法律的研究和制定,特别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方式、流程再造、项目实施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研制,通过法律法规来严格要求和约束社会问责中技术层面的缺失和漏洞,保障社会问责的深入实施和完善。

    3.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保障社会问责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开展,除了社会问责自身的法律法规建设以及在技术层面需要规范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之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制度予以扶持和配合。当前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主要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要创新科学合理的政府考核评价方法,确立政府工作人员实绩考核内容并在网上予以公告,公众或者政府自身在进行政府实绩考核时可有章可循,并使政府考核结果在网上为公众知晓;其二,完善人员培训制度,制定与社会问责相关的系统全面的培训内容,将培训结果纳入本级行政机关行政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当中。

    (二)调整优化组织结构

    行政组织结构是公共权力运行的核心动力,借助电子政务自身所固有的规制力量对社会问责进行再造和创新势必带来权力配置的改变,进而推动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

    1.明确责任

    这里的责任既包括问责客体即被问责官员具体应承担哪些明确的领导责任,也包括问责主体部门即垂直上级政府部门及人员在直接实施问责中所承担的责任范围。当前,两者在社会问责的实施过程中均没有规定较为明确的责任划分,一方面原因在于强大的、高度组织化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对于公民或媒体具有强势的博弈地位和制约力量,主观层面对社会问责的轻视;另一方面是机构组织的自身惰性,在制度上或技术上缺乏"刚性化"约束和要求。因此,可以在借助电子政务对社会问责制创新的过程中,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用"非人格化"的问责系统程序来严格驱动和监督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能和权利,使所作出的每个行动都是高度透明的。

    2.建立地方性专门相关机构

    第一是强化社会问责机构的独立性。为提高机构的执行力和协调力,可成立由分管该方面事务的省级领导作为组长的社会问责领导小组,并由各级行政机关的党政一把手作为小组成员,在省委或省政府办公厅下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具体工作,并直接向组长汇报。第二是清晰定位专门机构的具体职能。主要包含四项职能:①信息搜集和查证职能,负责对社会问责信息进行收集,并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同时提交具体实施问责的主体部门启动问责;②内部协调和沟通职能,无论在问责启动前期、问责过程中还是问责后的结果公示,都要与其他具有对政府部门或行政官员责任进行认定和追究的合法问责实施主体充分沟通,使问责更加公开透明、流畅有序;③宣传和疏导职能,做好政府机构与公众媒体之间的宣传和疏导工作,及时公开问责信息,积极疏导问责方面的舆论和民意,创造良好的社会问责文化氛围;④监督职能,充分进行督导和调整,保证问责全过程顺利进行。

    (三)搭建社会问责信息系统

    目前,社会问责的电子政务应用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仅能对公众实现问责前信息的收集和问责后结果信息的发布,以及对实施问责的主体完成部门内部简单的办公自动化。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和融合信息化所带来的电子政务这一新型的行政管理方式和手段,从技术层面推进社会问责内部流程的再造,建立与电子政务高度结合的内部社会问责信息系统。

    其主要的做法是从原有的社会问责流程着手,综合考虑公众或媒体以及实施问责主体人员的需求,对问责流程进行重新审视,找到影响问责效果的关键路径实施优化和再造,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对问责流程进行编程,使流程中的每一重要环节都要通过程序固化和驱动,最终完成社会问责信息系统的构建。社会问责信息系统按照流程和功能可以依次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参见:图1)。

     


     

    图1社会问责信息系统模型

    1.信息收集子系统

    信息收集子系统主要完成对公众或媒体信息的收集整理功能。为了加速实现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该子系统不仅要对政府网站上的问责信息来源进行收集,而且要在非涉密的情况下,与信访、纪检等部门专门建立社会问责信息共享专网,完成对社会问责信息来源的广泛收集和最大整合。

    2.问贵启动子系统

    问责启动子系统是实施社会问责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上一子系统收集的信息进行多种方式的验证,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决定是否启动问责。然而在启动问责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寻租的现象,所谓信息寻租就是“政府部门利用行政管制和法律等手段来人为限制信息自由流动以维护其既得利益。导致信息寻租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政务体制里的弊病,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利利益化……”因此,对于是否启动问责,实施问责的主体部门应该通过政府网站建立相关栏目,向公众或媒体对是否启动问责进行解释性的说明和疏导,同时明确划分启动问责的行政人员责任,并通过计算机程序对该环节加以固化和监督。

    3.问责处理子系统

    问责处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责任的评估和追究。该子系统的大致流程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首先界定和量化责任的级别,再根据量化后的标准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确定具体实施责任追究和惩罚的相关部门,一般按照不同的失范行为交由司法机关、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内部进行处理,然后将各部门已制定的问责的方式编程固化在程序当中,交由系统驱动对问责客体部门或人员实施惩罚,最后生成问责结果信息。为了保障问责处理环节的公证,在该流程中应寻找和设定容易产生"衔私舞弊"和"暗箱操作"的重要结点,电子政务系统会保留对人为操作这些结点所产生的电子痕迹,同时对违规操作进行干预和报警,最大程度地提升问责处理系统的效能。

    4.舆论疏导子系统

    民众往往通过政府网站或其他网络媒体来反映自己遇到的政府部门或行政人员侵害公民个人权利或公共利益的事实,如果民众所反映的问题得不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或拖延解决的话,网络便成为舆论的放大器,就可能使个体的情绪迅速扩散,形成网上炒作,最终可能激化社会矛盾,严重影响现实社会秩序。因此,该系统要实现的功能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做到对未启动问责的公众反映的信息来源进行及时、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其次,要实现对启动问责后的处理结果在政府网站上及时公开;最后,要定期收集和归纳社会问责信息,分析和判断未来一定时期内由公众群体社会问责事件导致和诱发所产生的思想动态、舆论趋势,以便在政府层面更好地进行网络干预和民意疏导,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四)构建社会问责文化

    问责制的良性运行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积累和释放的过程,它不仅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保证,更重要的还要靠社会的政治文化底蕴来实现。因此,要促进社会问责的快速有效发展,必须加强社会问责文化环境建设。当前,中国社会问责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对下"责任意识淡漠。由于"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部分政府官员认为自己的晋升、权力和利益来自于上级领导的提拔和重视,把对上级领导负责看得非常重要,而对公众的建议和意见则置若罔闻。二是社会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就中国绝大多数公众而言,长期以来形成了普遍的服从心理和政治冷漠心理,使其害怕对政府及其官员进行问责,或者根本没有问责的意识,导致公众缺乏对行政活动的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督。因此,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社会问责文化的构建:

    一是要对公众和媒体进行问责教育,使公众和媒体了解对违法违规的行政部门或官员提起问责是其拥有的不可否认的正常权力,同时也是公众对政府负责所应尽的义务。通过社会教育宣传、对公众的检举和新闻媒体的曝光给予奖励等多种形式,激发公民参与社会问责的热情,转变公民对政府服从和政治冷漠的心理态度,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问责氛围。

    二是要对各级政府部门及行政官员进行问黄教育,侧重点应当放在责任意识培育和法律法规教育上。通过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各级政府部门及行政官员真正明白所拥有的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力的让渡,而不是上级部门或领导,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与自身权力相对应的责任,从而在各级政府部门及行政官员中形成一种常规的问责意识和良好氛围,将问责作为一种有利于政府自身建设、官员自身发展的常态化机制来正确对待和自觉接受;在进行行政问责法律法规教育方面,应该定期组织学习中央和地方有关社会问责方面的法律法规,充分掌握其中的问责范围问责流程、问责方式等具体内容,合理定位行政官员自身权力和责任的对等关系,认真思考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把社会问责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个行政官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专家组.公共部门的社会问责:理念探讨及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黄爱宝.透明政府构建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J].学海,2009(5)

    [3]吴华根.基于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的深圳市政府转型[J]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4]张维迎.让沟通无限:电子政务中的互联互通[J] 信息化建设.2004(的10-13

    [5]薛侃 问责与政治文化构建[J].领导文萃.2006(3)

    [6]周亚越.论中国问责文化的缺失与建构[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3)

    [7]宋涛.行政问责的范式变化.从传统到现代[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8]赵淼.社会问责:基本意涵与制度构建[J].理论与改革,2009(3)

    [9]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J].政治与法律,2009 (3).

    [10]周亚越.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11]吴江.优化我国的电子政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6).

    [12]张锐昕.电子政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蔡立辉.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反思与走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作者简介:

    丁利,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

    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副主席、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行政管学会副会长、中国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等。历任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等职。


    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12月5日第15版

    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深刻学习领会制度优势的思想内涵,对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制度自信当建立

    制度优势既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如何看待中国的人才制度,或者说我们人才制度有什么优势呢?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还不尽一致,许多同志还缺乏一种制度自信。

    制度首先体现为一种价值关系。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十八大报告重申"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人才制度在逐步建立完善过程中,四个尊重的价值思想始终是制度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科学人才观形成了一整套人才价值思想体系,如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等核心价值观,已经逐步成为影响、塑造、规范人才发展的社会机制,为人才的活动提供规则、标准和模式,将人才发展的活动导人可合理预期的轨道,给人才提供了健康成长的实际空间。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特别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才队伍,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大国。国家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2%,人才贡献率也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6.6%,人才发展的各项国际可比性指标都显示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人才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充分证明我国人才制度优势正在明显提升。

    用好用活为根本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人才制度优势有两个标准,一是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二是具有国际竞争力,这是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衡量标准。对各级人才工作部门和人才工作者来说,使命崇高而又艰巨。

    大而不强是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规模数量增长快而人才质量提升慢,人才素质结构变化快而人才产业结构优化慢,人才投入增加快而人才成果转化慢,人才各项政策出台快而政策落实见效慢,这四快四慢反映出我国人才制度仍然存在着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我国走向人才强国的进程。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钢要颁布以来,各地在人才强省、人才强市、人才强县的规划实施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最主要的是制度优先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坚持以用为本的指导思想,把提高人才效能,用好用活人才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来抓,着眼于破解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着眼于形成我国在人才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科学发展是关键

    形成我国人才制度优势,首先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管人才的制度建设。发挥党管人才工作的政治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和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和发展科学人才观,科学领导人才发展,始终用党的先进性确保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始终用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始终用党的方针政策激励和保障广大人才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同参与和推动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良好服务。

    其次要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我国人才竞争力在全球范围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与发达国家比较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些差距实质反映在制度上的差距,如高端人才的引进和移民政策、吸引留学生制度、人才评价发现制度、人才荣誉奖励制度、人才市场配置机制、人才立法等方面都植得我们大胆学习借鉴。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有效应对国际人才竞争的挑战,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整体优势的发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为实现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第三要加强人才法治建设,营造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开发规律,落实好用人主体的自主权,发挥好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作用。要通过人才法制建设,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改革事业单位行政化的人才管理方式,减少人才聘用、选拔、评价、激励等过程中的行政干预,落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用人自主权,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认真做好人才服务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政府部门切实转变职能,创造人才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人才优质公共服务、监管人才市场规范运行。努力做到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我相信,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我国的人才工作,必将在新的征程中乘风破浪,再创辉煌。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12-14 06版:理论与探索 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管人才原则,是新形势下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举措。我们要结合人才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理清思路、达成共识,理顺关系、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充分认识党管人才原则的深刻内涵

      党管人才原则是在本世纪初中央确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提出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才资源重要价值的科学判断与战略选择。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先进生产力,其地位和作用已经明确写进党的章程,人才队伍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同时也就上升为与党员队伍、干部队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执政资源,成为执政党实现执政目标最可依靠的优势资源。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是党管人才的核心要义,是执政党的政治责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内涵,就是坚持执政党对人才发展事业的领导,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的组织或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多地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中来。

      从我国的人才工作实践上看,自2003年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党管人才的重大指导原则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积极践行这一原则,探索党管人才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特别是2010年中央颁布了《国家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我国人才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我们才能从体制和制度上解决人才优先发展问题;才能正确树立科学人才观,始终用党的先进性确保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才能科学领导人才事业发展,用党的方针政策激励和保障广大人才的创造活力;才能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全面把握党管人才的制度体系

      今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基础性文件,对加强人才制度建设、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形成这个制度优势的关键要看能否把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发挥出来。当今世界,各国科技创新所引发的创新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赢得优秀创新人才的根本,则是要靠打造制度优势。因此,人才竞争的背后是制度的博弈。

      党管人才的制度体系可以概括为:总体目标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核心任务是运用党的政策优势和决策地位,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确保人才优先发展和健康发展;党管人才的领导方式是牵头抓总,形成党、政、企、事、群各方面协同开发的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同参与和推动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良好服务;党管人才的成果检验标准是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有了这个制度优势,我国才能真正形成国际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破解党管人才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部门对党管人才存在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方式方法不够适应、保障不够有力等问题。要结合人才工作实际,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上寻求破解之策,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组织部门要处理好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关系。党管人才与党管干部的目标一致、方向一致,管理手段和形式却不尽相同。党管干部的涵义主要是指体制内的干部管理权限,主要强调党的干部方针政策和领导班子管理,包括干部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激励等环节,带有鲜明目标的控制;党管人才的涵义主要是指全社会的宏观政策和战略管理,主要强调协调资源和公共服务。从管理理念上看,党管人才价值取向更高;从管理对象上看,党管人才范围更宽;从管理内容上看,党管人才内涵更深;从管理模式上看,党管人才方法更活。

      二是要理顺组织部门与其他人才职能部门的责权关系。党管人才工作需要重点突破的是,建立一个系统的面向全社会的人才开发体制。这个体制目前已经明确了,但相关的职能体系、权责关系还没有完善起来。首先要理顺党委和政府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够过分强调权力高度集中,又不能够让权力过于分散。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借此来构架内部权力体系。要突出解决人才工作集中不力,民主欠缺的问题。集中不力就是攥不紧拳头,拢不起来。部门之间的职能不清、职责不清,甚至还有职能重叠和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导致有时候决策不够及时、执行力不到位。当前,一些决策滞后于市场反应,缺乏快速反应的决策体制机制。此外,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发扬民主。目前,人才工作是基于人才主体地位和市场作用发挥来展开的,但基层声音的上行渠道和人才诉求的传递渠道都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三是要处理好党管人才与发挥市场配置人才基础作用的关系。要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尽快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供给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利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来配置人才资源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发挥市场机制的关键是人才的自主择业权和单位的用人自主权,要进一步完善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改革事业单位行政化的人才管理方式,减少人才聘用、选拔、评价、激励等过程中的行政干预。同时,要引导和督促各用人单位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自觉做好本单位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

      四是处理好党管人才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党管人才的重要职责是领导和促进人才工作立法建设。当前,我们的法制观念还不够强,尚未形成用法制来促进人才资源发展的机制。要加快人才法制化进程,把人才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每个人都希望让孩子上大学为祖国效力。但是就业确实严峻,这和我们目前的经济结构有关系。如今就业矛盾不是因为招大学生招多了,其实哪个国家都有扩招,像美国也有扩招时期。我们现在有两个观点,一种是招太多了,少招点,大学生用不了那么多。其实,大学生并没有过剩,我们现在的人才占人力资源总数才15%,才1.2亿。中央提出来要求2020年应该有2亿大学生,所以还有很大的空间。这实际是一个预测,就是到底需要多少大学生,他认为我们现在还需要大量培养。目前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培养的人和我们市场、企业所需要的岗位不匹配,培养的专业拿上去不能用,学非所用,这是一个问题。所以人家不愿意要,更愿意要有经验的人,所以矛盾非常突出。解决大学生就业一方面要靠市场,要靠中小企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要让企业发展起来,让能够增加就业的企业,特别是三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让能够容纳就业的企业有一个生存的空间,能够大力发展自己,包括国有企业,应该储存一批大学生,应该有一批后备力量,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个经济问题,是一个发展的问题,所以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要有一批能够使我们充分就业的企业的生长。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有一批配套的政策。我们不能把人才培养完以后搁置起来,搁置两三年就浪费了。一批配套的政策。我们不能把人才培养完以后搁置起来,搁置两三年就浪费了。

        作者: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吴江  来源: 《新华日报》2012年12月18日


    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12月5日第15版

    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深刻学习领会制度优势的思想内涵,对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制度自信当建立

    制度优势既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如何看待中国的人才制度,或者说我们人才制度有什么优势呢?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还不尽一致,许多同志还缺乏一种制度自信。

    制度首先体现为一种价值关系。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十八大报告重申"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人才制度在逐步建立完善过程中,四个尊重的价值思想始终是制度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科学人才观形成了一整套人才价值思想体系,如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等核心价值观,已经逐步成为影响、塑造、规范人才发展的社会机制,为人才的活动提供规则、标准和模式,将人才发展的活动导人可合理预期的轨道,给人才提供了健康成长的实际空间。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特别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才队伍,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大国。国家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2%,人才贡献率也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6.6%,人才发展的各项国际可比性指标都显示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人才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充分证明我国人才制度优势正在明显提升。

    用好用活为根本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人才制度优势有两个标准,一是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二是具有国际竞争力,这是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衡量标准。对各级人才工作部门和人才工作者来说,使命崇高而又艰巨。

    大而不强是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规模数量增长快而人才质量提升慢,人才素质结构变化快而人才产业结构优化慢,人才投入增加快而人才成果转化慢,人才各项政策出台快而政策落实见效慢,这四快四慢反映出我国人才制度仍然存在着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我国走向人才强国的进程。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钢要颁布以来,各地在人才强省、人才强市、人才强县的规划实施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最主要的是制度优先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坚持以用为本的指导思想,把提高人才效能,用好用活人才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来抓,着眼于破解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着眼于形成我国在人才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科学发展是关键

    形成我国人才制度优势,首先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管人才的制度建设。发挥党管人才工作的政治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和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和发展科学人才观,科学领导人才发展,始终用党的先进性确保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始终用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始终用党的方针政策激励和保障广大人才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同参与和推动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良好服务。

    其次要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我国人才竞争力在全球范围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与发达国家比较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些差距实质反映在制度上的差距,如高端人才的引进和移民政策、吸引留学生制度、人才评价发现制度、人才荣誉奖励制度、人才市场配置机制、人才立法等方面都植得我们大胆学习借鉴。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有效应对国际人才竞争的挑战,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整体优势的发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为实现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第三要加强人才法治建设,营造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开发规律,落实好用人主体的自主权,发挥好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作用。要通过人才法制建设,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改革事业单位行政化的人才管理方式,减少人才聘用、选拔、评价、激励等过程中的行政干预,落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用人自主权,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认真做好人才服务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政府部门切实转变职能,创造人才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人才优质公共服务、监管人才市场规范运行。努力做到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我相信,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我国的人才工作,必将在新的征程中乘风破浪,再创辉煌。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2012-12-20 来源:南方日报

      改革评说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近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在加快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中,深刻认识到人才是赢得未来的战略要素,是推进自主创新的核心所在,是最需培育、最具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为了吸引优秀人才来珠海建功立业,努力打造“人才高地”,珠海频频“出招”:制定了人才强市的“1+8”政策,打破人才评定标准,重奖人才以飞机、游艇等本地“土特产”。

      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珠海人才发展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比较匮乏,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结构分布不尽合理。

      实现人才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变,珠海要抓好关键环节,通过推进教育改革、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和以才育才工作,切实培养一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要通过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相协调;要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激情;要坚持产学研结合,为人才优势转化提供可持续动力。

      要坚持引进、培养和使用并重的人才战略,围绕“三高一特”产业,着力用好一批在市场经济中能征善战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实用人才,充分发挥珠海人才队伍的整体效能,挖掘其潜力,建立各类专业人才的专项数据库,定期跟踪,分类测评。

      人才是需要发展环境的。没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人才的积极性、智慧与活力就不可能充分释放出来。环境条件则要靠物质待遇和体面的生活、靠干事创业的舞台、靠自由创新的人文氛围。珠海要加大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力度,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等的贯彻落实,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加大人才服务力度,营造人才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化的最佳环境。

      同时,珠海可以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盘活珠海人才存量,优化增量,并由点及面,将各类人才背后的高校、技校、科研机构、海内外智力资源分类整合,为珠海所用,实现使用人才的最优化。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摘要】国际行政科学学会(IIAS)第30届国际行政科学大会围绕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共行政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结合本次会议议题,本文就国际公共行政管理实践者和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通过政府公共行政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绩效水平、更好应对经济社会管理危机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共行政改革;公共治理

    吴江 孙锐 吕芳 乔立娜,重构公共治理机制 [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2,1,2:7-13

        国际行政科学学会(IIAS)第30届国际行政科学大会于2012618—22日在墨西哥梅里达召开,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701名官员和学者参加会议。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社会经济重点与公共管理,三个分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民主治理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公众信任以旅游业为例探讨公共价值。本届年会采取大会、分议题会议、地区或国际组织专场会议等方式进行,共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和17次平行会议,有70余位会议代表在年会上做了发言。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吴江院长率团出席会议,来自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等机构的20多名中国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学者在本次年会上表现十分活跃,其中8名学者在各分议题专场会上做了发言。本文结合本次会议议题,就国际公共行政管理实践者和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对本次会议上学者们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对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相关启示,期望对推动我国公共行政的研究和发展有所借鉴。

       

    一、“治理”是应对各国经济社会危机的关键

        当前全球出现经济危机,各国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与预算平衡。研究表明,“治理”是全球复苏的关键,良好的治理提供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治理意味着行政体系内部各层级政府的合作,也意味着政府与多元主体的合作,多元主体既包括私营企业、公民,也包括社区、民间组织。

    (一)推动公民参与是提高治理质量的源泉

        公民不仅仅是消极、被动的公共服务消费者,还是积极主动的公共事务参与者。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公共服务的生产者与供给者对治理的作用,较少关注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在治理中的功能以及参与的形式。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即“协同生产”模式是治理的一种创新形式,如社区志愿者团体与警察合作提供社区安全、慢性病患者在医疗专业人员的支持下控制疾病、年轻父母通过网络在社工指导下护理幼儿。这种“协同生产”的模式以公众为中心,了解公众的需求与偏好,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增强公共服务的问责制和回应性。许多国家已经把这种协同生产模式运用于社区医疗服务、出境移民服务等。另一方面,公民参与不仅指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监督,还指参与公共决策,如规划制定、公共产品的分配等。“治理”本身意味着从专家决策到公众决策的转变,公民参与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公民的“公民性”,而所谓的“公民性”其实就是互相尊重。公民性的培养是公民们在参与、协商、解决冲突、容忍差异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公民参与的结构、过程和公民性这三个因素会影响公民参与决策的效果。

    (二)提高政府执行力是影响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现有治理理论中尚未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市场、社会的责任和界线问题,目前其中还存在许多模糊之处。伴随着分权而来的往往是责任的互相推诿,因此必须明确政府在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各国的公共服务与公共设施都需要民营资本与社会参与,但是,只有高效的政府才能减少交易成本、克服公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政府能力是吸引私人投资与资本的关键。治理应该包含三个重要维度:合法性、有效性和政治稳定性。前两个维度是一国政府向社会履行其职责时的能力,

    第三个维度反映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质量。从“有效性”的角度看,治理的效果取决于政府的执行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在于政府能够制定出合理的政策,而且在于政府能否高效地管理政策、执行政策。发展中国家治理的效果必须依据贫困的减轻与政府效能的提高来进行综合判断。

    二、公开、分权、协作是强化政府

        能力建设的重点公共行政改革已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历史演进。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各国就试图通过改变公共部门政策来扩展政府部门扮演的角色。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经历了改革的国家,其公共部门普遍被视为是臃肿、扭曲、世袭、效率低下的政府附属组织。因此,一些国家决定推行私有化、商业化的紧缩政策以及公共组织重组、薪酬改革等,并将其视为华盛顿共识(PWC)下公共部门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Frank Louis Kwaku Ohemeng and Francis Y.Owusu2012)。这些改革实施了若干年,公共部门发展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有效推动。以上策略的失败又导致了一些新的改革关注点,如19世纪90年代早期,在华盛顿共识旗帜下强调的“善治”议题等。华盛顿共识下的改革,旨在朝着改善公共服务交付质量的方向努力,把国家的公共服务部门转变为有效、高效、“基于产出”(output based)的组织部门。不幸的是,在90年代末,这些目标都没有实现。寻求在经济发展中减弱国家政府作用策略的失败,正在导致目前政府角色朝向改革之初的原点状态恢复和转变。

    (一)建立“公开政府”是推动公共行政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政治学研究首次提出公开政府的概念。这一概念涉及政府保密以及打开窗口、接受公众监督、减少官僚主义和增加透明性等政府管理问题。虽然公开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是在当前公共管理领域,它已经成为在透明、开放、参与、协作原则下,提升政府能力、推动公共行政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公开政府的潜在优势在于:增强政府信任,以更少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政策产出,提高公民的自觉遵从性,确保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推动创新和经济性行为,提高政府效率等(OCDE2010)。推动公开政府具体体现在两个关键领域,即公开公共数据、公开公共过程。建立公共信息获取的法律法规,增强公共信息、数据的透明性是建立开放政府的基础。与会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通过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可以获得两个重要效果:一是会推进使用公共数据作为产生新应用、新服务催化剂的创新;二是将公民自己的数据和信息反馈给公民,可以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健全问责制、推动公众审查,有助于增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是一个平台”,“政府2.0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Web 2.0协作技术为基础推进的。其中意味着政府角色有一个重大改变,即从服务提供商转化为平台管理员。互联网技术允许我们构建一种参与式政府,“每个人都感觉他是政府事务的参与者,他每天都有投票权,而不仅仅是在选举这一天”(HarrisonTeresa M.et al.,2011)

    (二)实行分权制有助于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通过推动分权制来使官僚机构“去官僚化”,被视为政府和公共部门能力建设的一种重要途径。近期,有学者质疑,分权制会产生大量的政府派出机构,这种行政改革方式真的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政府绩效吗?这个问题正引起理论界广泛的反思和探讨。专家研究表明,通过对开发、执行公共政策的服务能力,派出机构的服务激励结构,派出机构的自主性与公共服务提供效率,派出机构、公务员与政策干预能力关系四个方面的考察表明,在分权制框架下,派出机构的创建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具有正向影响(Frank Louis2012)。

    (三)强调战略协作是推动政府治理的重要方向

        过去30多年来,公共管理领域内的理论争议和探讨带给我们的重要结论之一是公共机构的授权和运作受到环境力量的影响,其中包括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在普遍联系日益复杂的当今世界,构建政策实施和过程导航能力与传统政府部门所需的管理能力和操作能力相比,将变得更为突出和关键。当前,推动国家、地区发展的管理实践是以个人、机构和利益集团间的相互协调为重要特征的,同时这些个人、机构和利益集团需要共享约束行为和激励合作的一定原则和规范。在现今公共管理研究和实践中最新出现的一些主要主题,诸如伙伴关系、网络、协作、分权和横向管理等,都表明了提出跨机构边界价值主张的重要性(Charles Conteh2012),他们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应对挑战提出的重要理念,这些理念在新兴民主国家中的适用性和相关性值得学者们广泛关注。近年来,学者们和实践工作者对新兴民主国家出现边界可渗透的公共部门机构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随着发展公共行政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推进,系统评估国家、地区发展过程中基于关键利益相关者协调、协作公共服务交付模型的性质及其实际影响,综合判断边界可渗透公共组织的作用实效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四)推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助于改变政府形象

        近年来,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的不断扩散,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公共财政支出政策改革,强调政府绩效、结果问责。其中,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一直以来是一个广受争议的话题。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意义的,不同的评估方式、评估手段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单纯通过绩效评估难以对公共部门工作服务质量和产出做出准确判断,同时公布这种绩效评估结果很有可能会引起争论,甚至降低了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的公信度。有专家通过对荷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价值性的实证表明(Rick T.Borst et al.2012,公共绩效评估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保护政府部门形象的面目出现的。相比于推动政府实际工作而言,开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活动的作用,更显著地表现在它会改变公共部门的负面印象,同时有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自我检讨工作的正面认知。

    (五)构建政府国际自然灾害应急协同系统

        近年来,国际上自然灾害频发,且往往受灾面积较大,带来建设、完善国际灾难政府反应系统的新需求。如何提升政府国际灾难反应能力,加拿大联邦的跨部门救灾干预系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十年来,为应对国际灾难救援等紧急事项的发生,加拿大构建了一个联邦级的跨部门协调协作国际救灾干预系统。此系统涉及的政府联邦部门包括外交与国际贸易部(DFAIT)、加拿大国际发展署(CIDA)、国防部(DND),以及根据需要参加的其他一些联邦级部门(Aaida Mamuji2012)。这个救灾干预系统是一个具有标准化操作程序(SOP)的政府一体化应急系统。其中有日常工作组会议,为灾难发生时政府动员以及救助行动提供支持平台,此外还包括灾难救助咨询机制、加拿大社会公民参与机制等一整套应急方案。这种应对国外自然灾害的一体化应急框架,其运作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在于结构连贯、共同决策、共享问责和民间力量的整合。

    三、应对政府危机的电子政务具有“双刃剑”效应

         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多年间,各国政府都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推动公共管理现代化和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政府从面对面纸质办公的传统模式向基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电子政务模式转变的脚步逐步加快。这种转变正在对公共行政运作等诸多方面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本次年会探讨的热点话题集中在电子政务对政府责任模式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公民信任产生的作用方面。有专家指出,建立在信息与通信技术上的开放型政府,可以增强公众参与的透明度,因而提高公民信任度;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其中存在的数字鸿沟难以弥补,信息安全难以保障,或公民视电子政务为一种华而不实的演示工具,那么实施电子政务将会产生负面影响,即会降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所以,应用于公共领域的电子政务,可能会带来广泛的益处,但也可能带来信任危机,“电子政务”是把“双刃剑”。基于此,与会专家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角度对电子政务、公民信任与基于IT技术的行政组织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广泛探讨,涉及的具体问题包括:电子政务、公民信任的概念化;从政府内部运作与外部公众媒介视角考察电子政务如何影响公民政府信任等。

    (一)电子政务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提升政府履职能力提供了保障。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移动技术和社会网络化的发展,政府的社会形象和内部运行得以重塑,在一定条件和程度上提升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政务为提高政府自身的运行效率和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进而使公众感受到政府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从而增强了公众信任(Frank Louis Kwaku Ohemeng & Kwaku Ofosu-Adarkwa2012)。二是电子政务为拉近政府与公众的距离提供了有效途径,如促进政府更加开放透明,提高了政府的可接近性;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公共参与,增强了政府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深了公众对政府的认知和了解,改善了政府与公众间的关系,进而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二)电子政务难以带来政府的组织创新和发展

        尽管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开始发展电子政务,但信息通信技术对于政府改革而言并不是万能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寄希望于从信息通信技术中获得一个现代化的政府。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电子政务带给政府的是渐进式而不是革命性变革;虽然技术跨越式发展有可能实现,但并不存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政府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对新技术的接纳,以及随之而来的组织变革等都需要一个谨慎而缓慢的过程。目前,电子政务的主要应用集中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提供、政府采购等领域,但理论界还未对电子政务建立起统一的概念框架,特别是对于电子政务是一种工具、介质还是平台,尚未达成共识。而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当前电子政务还没有强大到能够改变传统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程度(David C.G.Brown,2012)。对电子政务的过高期望与其实际作用发挥的局限形成落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不抱过高期望甚至漠视的态度。

    (三)电子政务难以挽回各国政府的信任危机

        2012年《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25个被调查国家中,有17个国家政府的公众信任率低于50%。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政府信任率已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巴西的政府信任率骤降了53个百分点;韩国下降了17百分点;日本、俄罗斯和西班牙等国甚至降到了30%以下。该报告出自世界五大公关公司之一的爱德曼,调查对象为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5600名受过良好教育的民众,调查内容为民众对政府、企业、媒体和非政府组织(NGO)等公共组织的信任度情况。有调查表明,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信任度下降的原因不尽相同,如日本主要是地震灾后应对不力,巴西主要是腐败丑闻,而欧元区则是债务危机。在全球政府公信力受到普遍质疑的大背景下,在金融危机、官员腐败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下,电子政务建设的高投入与相对低绩效、电子政务对于解决现实政府困境的乏力等,都使得电子政务难以成为政府提高日益衰落的公信力的“救命稻草”。

    (四)数字鸿沟是发展电子政务的最大障碍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信息时代的新生事物,主要表现在获取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差距,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差距,实际应用的差距和使用效果的差距四个方面上。有学者将数字鸿沟归结为三类:一是发达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全球化数字鸿沟;二是在发达工业化国家,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穷者之间的数字鸿沟;三是在政治生活中,使用网络参与公共管理活动与不使用网络的社会公众间的民主化数字鸿沟。有统计表明,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数字鸿沟问题最为突出:世界上40%的人口每年在信息与通信技术上的投入不足20美元,在巴西最贫穷的20%的人口每年在信息与通信技术上的花费只有9美元,在墨西哥是35美元,拉丁美洲是120美元(Martin Hilbert2012)。一方面,信息通

    信技术为缩小国家间的发展差距提供了重要机遇;另一方面,数字鸿沟的存在又成为横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巨大障碍,使有些国家发展电子政务时“有心无力”。数字鸿沟在不同国家、地域、人群中的普遍存在,已经使电子政务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特权,这种特权是对民主、自由、平等的民主政治价值观的拷问。

    (五)以人为本发展和扩展政府电子政务

        广泛而深入的民主参与是拉近政府与公众关系、进而提升公民信任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政府努力的重要方向。当今世界电子政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国家,纷纷致力于挖掘电子政务在民主参与方面的优势,如德国地方政府应用信息与通

    信技术广泛推行公民预算参与,取得了显著效果(Kai MasserAdriano Pistoia and Phillip Nitzsche,2012);墨西哥政府积极建立电子司法系统和争议在线处理程序,以提高司法领域的透明度和管理效率。在电子政务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公众需求作为电子政务方案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电子政务实施推进民主参与是本次会议带给我们的另外一个重要启示。德国提出的“让数据而不是让公民跑路”的口号和英国“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设计原则都值得我们借鉴。同时,扩展电子政府的服务功能,增强其在民生领域的应用也将使政府具有更好的社会回应性。德国2011年开始发放个人电子健康卡,该卡用以记录个人的所有医疗信息,可以在全国医疗体系内联网查询、使用,极大方便了个人就医、医疗事故判定、医疗保险赔付等(Linda Mory,2012)。当前在我国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以人为本健全公共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是应有之义。以此为基础,在我国电子政府发展的内容设计上重视公共决策的广泛参与、多元集成,行政过程的信息透明、民主监督;在接入方式设计上体现便捷易用、多元多样;在效果评价形式上注重服务实效和公众满意,使社会公众能够切实感受并共享电子政务的发展成果,以此将会有力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度。

    四、对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启示

    (一)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治理模式

        现有的民主治理理论通常是以“均质公民”为假设前提的,即无视公民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无视公民所处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假设所有公民都是一模一样的,这其中存在明显的不足。事实上,公民之间存在差异且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国际经验时,如果不检视此种经验的社会背景,就会掉入理论的陷阱。本次与会专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几乎没有哪些国家的“治理”改革真正改善了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仅把治理改革视为吸引外国投资的手段,治理理论的引进没有顾及本国的不同国情,这一点值得我国分析借鉴。中国在探索治理模式时,要统筹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与行政文化,针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相应问题实施改革。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了解政策受益群体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与社会经济背景差异,针对不同需求设计和提供差异性公共服务。

    (二)有效提高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

          国际上华盛顿共识旗帜下的公共行政改革,以改善公共服务交付质量为方向和目标,旨在把政府和公共部门转变为务实、有效、高效、高满意度的组织。本次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公开、分权、协作是强化现代政府能力建设的基石,当前国际政府治理正向开放、协作,内部部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逻辑转变。总结相关研究,我们看到政府治理在政治上强调民主参与,在行政上强调透明公开,在形式上强调多元互动。这对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具有一定启示。首先,我国应在听证会、市政会、恳谈会等基础上,创新更多形式,畅通更多渠道,提高公民在政府政策制定中的参与性,这样可以增强政策出台的民主性、可行性,提高政策可执行性。其次,我国应建立更加全面的政策执行监测和政策评估体系,保障政策有力贯彻、执行到位,以提高公共政策实施的透明度与回应性。第三,探索政府与公共机构、民间组织、私营部门等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模式,通过凭单制、政府协议、服务外包、协同生产等多种形式增加政府服务采购和战略合作,通过吸纳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推动公共项目实施,以满足社会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增强政府公众满意度。

    (三)以人为本发展和扩展政府电子政务

         广泛而深入的民主参与是拉近政府与公众关系、进而提升公民信任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政府努力的重要方向。当今世界电子政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国家,纷纷致力于挖掘电子政务在民主参与方面的优势。在电子政务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公众需求作为电子政务方案设计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电子政务实施推进民主参与是本次会议带给我们的另外一个重要启示。同时,扩展电子政府的服务功能,增强其在民生领域的应用也将使政府具有更好的社会回应性。当前在我国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以人为本”健全公共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是应有之义。以此为基,在我国电子政府发展的内容设计上重视公共决策的广泛参与、多元集成,行政过程的信息透明、民主监督;在接入方式设计上体现便捷易用、多元多样;在效果评价形式上注重服务实效和公众满意,使社会公众能够切实感受并共享电子政务的发展成果,以此将会有力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支持感和信任度。

    参考文献

    Aaida Mamuji.(2012).How Canada responds to natural disasters abroada model of collaboration.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30届大会上的发言.

    Alvarro V.Ramirez.(2012).Open government and public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30届大会上的发言.

    Charles Conteh.(2012).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Sub-Saharan Africa: thinking beyond botswana.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30届大会上的发言.

    David C.G.Brown.(2012).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30届大会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公众信任专题上的发言.

    Frank Louis Kwaku OhemengFrancis Y.Owusu.(2012).Rethinking public sector reforms in democratic developmental states.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30届大会上的发言.

    Frank Louis Kwaku OhemengKwaku Ofosu-Adarkwa.(2012).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30届大会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公众信任专题上的发言.

    Frank Louis.(2012).The Rise of executive agencie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civil service in Ghana.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30届大会上的发言.

    HarrisonTeresa M.,Santiago GuerreroG.Brian BurkeMeghan CookAnthony CresswellNatalie HelbigJana Hrdinováand Theresa Pardo.(2011,June 12).Open government and E.Governmentdemocratic challenges from a public value perspective.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Government Research.Center for Technology in Government U/AlbanyNY.

    Hiroko Kudo.(2012).Towards sustainable tourismhow to harmonis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natural resources with promotion of tourism.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30届大会上的发言.

    Kai MasserAdriano PistoiaPhillip Nitzsche.(2012).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30届大会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公众信任专题上的发言.

    Le papillon.(2012) Echec dune tentative de création dune valeur publique.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30届大会上的发言.

    Linda M Ambrosie.(2012).Tourismsacred cow or silver.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30届大会上的发言.

    Martin Hilbert.(2012).When is cheapcheap enough to bridge the digital divide? Modeling income related structural challenges of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latin America. World Development38(5),756-770.

    OCDE.(2010June).OECD guiding principles for open and inclusive policy making. Background document for expert meeting on “Building an open and innovative government for better policies and service delivery”89.

    Rick T. BorstChristiaan Lako en Michiel S de Vries.(2012).I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pplicable in the public sector?A comparative study of attitudes among Dutch officials.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30届大会上的发言.

    Tao Sun.(2012).Our sanya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ublic services and collaborative engagement of social governance.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30届大会上的发言.

    Thomas Jones.(2012).Managing place brands to create public value through sustainable tourismthe case study of Toya-Usu Geopark in Hokkaido.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30届大会上的发言.

     

    Reconstructing Public Governance Mechanism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u JiangSun RuiLv Fang, Qiao Lina

    AbstractThe 3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Society(IIAS) had an in depth and ext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tren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form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Along the themes brought up at the conferencethis paper offers an over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discussions at the conference on the issues of concern. The authors explored the strategies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form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mprovement and discussed related issues on how to respond to social management crisis.

    Key words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public administrative reformpublic management


    尊敬的云副委员长、秀莲副委员长、秀榕副主席,各位演讲嘉宾,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由中国人才研究会和妇女人才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优秀女性人才在科学发展进程中的战斗力”论坛,云、秀莲、至立委员长,秀岩、秀榕副主席等各位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各位嘉宾和出席会议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论坛的各项议程,本次论坛领导重视、主题鲜明,报告精彩、事迹感人,气氛热烈、社会关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次论坛特邀了霍玲、刘洋、刘晓莲、李凤芹、尤立红五位优秀女性人才杰出代表,她们从各自角度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取得的优异成绩,她们的演讲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中华英才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时代精神,也向我们展现了巾帼英雄不让须眉驰骋民族复兴大业、实现人才强国梦想的创业风采。她们不仅是中国妇女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几位领导同志百忙之中出席会议并致辞,对女性人才群体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成功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巨大鼓励,对妇女人才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优秀女性人才论坛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寄予厚望,这对我们更好地开展女性人才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里我谨代表中国人才研究会对与会领导、演讲嘉宾和参会的全体同志一并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刚才五位杰出女性有将军、有英雄、有科学家,更有普通工人代表,她们从本职岗位介绍了自己成长成才的经历、体会和收获,我们在坐的各位听众,从内心深处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这就是英雄航天员刘洋同志演讲的一句话:点燃我梦想的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是的,只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才能造就千百万优秀的女性人才!只有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才能实现人才强国的复兴梦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女性人才发展,女性人才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越来越好。一是我国妇女和妇女工作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宪法》对男女平等有明确规定。从1995年开始,男女平等成为我国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此后,我国已经连续发布了多个《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女性人才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很好地发挥了“半边天”的中流砥柱作用。二是保障和促进妇女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基础,以保障权益、促进发展、推动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妇女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政策质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大力推动民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保障妇女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各级组织力量不断加强,促进女性人才更好发展的资源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正因如此,女性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正在不断完善。三是促进女性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妇女能顶半边天”,是对妇女作用的形象表达,更是对妇女人才地位的充分肯定,早已妇孺皆知并成为社会共识,妇女人才平等参与发展、平等享有发展成果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发展的时代,也是女性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施展才华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含义的最高层次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和完善的一个根本尺度。在知识经济与科学发展的时代,人的素质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因而人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决定着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每一个进步,特别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将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主要支撑,而人的体力、性别、年龄等自然属性的差异与劣势对人才发展的约束力已经大大降低,可以说,谁拥有知识与技能谁就具有先发优势。如果花木兰时代可以说谁说女子不如男,那么,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就要说谁说女子不胜男!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为女性人才更好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和良好条件,知识经济发展为女性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同时,女性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也就成为社会进步与完善的主要标准。女性人才发展的国内外实践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从世界角度看,在女性从业者比重稳步提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女政治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越来越多的女企业家和女科学家活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上。目前,女性研究人员占世界研究人员总量的比重就已经达到29%,其中,拉丁美洲这一比例高达46%。从国内角度看,女性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持续提升。在全国各地新招录公务员中,女性公务员占42.5%;女企业家已占企业家总量的25%左右,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比重、女性高级职称人员的比重逐步提高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女科学家在国家重大项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刚才报告的几位嘉宾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女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将会伴随着科学发展的进程获得新的发现和认识,特别是基于性别的独特素质所显现出的职业特点和比较优势。比如,女性人才具有更强的自强自立精神,不屈不饶的钉子精神,忍耐力强,工作踏实,更能吃苦、肯奉献;女性人才思维方式更为发散多维,会敏锐地发现事物细微之处,工作细致、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具有稳健务实的行为风格;女性人才具有良好的平等、平衡、平和的精神与心态,集体意识和团队观念、具有较强的人际亲和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与协同需求空前发展的大变革时代,正是依托其特有的才智与品质,妇女人才在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过程中不仅可以独当一面亲力亲为,还能起到很好的组织粘合剂作用。也正是在此过程中,女性人才将逐步与男性人才并驾齐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国家的繁荣进步乃至世界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当然,尽管我国女性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女性人才发展还面临很大的挑战:一是女性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仍然低于男性,妇女人才发展的后备基础不足。二是在高层次人才群体中,女性比重仍然不高,且呈现层次越高女性比重越小的态势。在工程院院士中,女院士只占5%,在科学院院士中,女院士只占6%;各级女性领导干部比例不高,即使在女性工作人员超过半数的卫生、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等领域,女性领导干部数量较少也是普遍现象,这与联合国倡导的女性在决策职位中至少要占3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在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也明显存在女性比例不高的问题。这种现状从根本上讲是决策层的女性人才比例偏低,缺少女性话语权。三是性别歧视仍然是女性人才发展面临的重要障碍,女性人才发展的保护性政策环境仍然亟待优化。一方面保护性政策总体供应不足,另一方面现行保护性政策执行不力现象也亟待引起重视。

    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当代社会,处处表现出新旧杂糅的矛盾特征:女子教育在被提倡的同时,又在无形中被压制;职业女性“被恭维和被赞扬”的同时,却又“被轻视和被排挤”。这种社会矛盾心理影响到女性的婚姻选择:“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相夫教子”,做全职太太,成为不少优秀女性的不二选择。要破除这种束缚女性人才发展的观念,必须坚持宣传优秀女性人才在科学发展进程中的业绩、地位、作用和贡献,加强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宣传和尊重教育,使全体人民认识到女性人才开发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人才开发。

    女性人才的发展状况是社会进步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重要内容。没有女性人才的科学发展,没有女性人才影响力与贡献力的提升,就不可能实现由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飞跃,也不可能实现自主创新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更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生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着力促进女性人才发展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对影响女性成长成才的疑难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坚持女性人才理论究,多层次、多渠道研究女性成长成才路径。

    同志们、朋友们,女性人才发展任重道远但前途光明,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共同努力。妇女人才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在促进妇女人才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优秀女性人才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次,希望继续办下去,而且在我们全体同仁的努力下会越办越好。我相信妇女专业委员会必将会以仲春时节这次盛会为一个新起点,进一步为女性人才发展鼓与呼,争取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人才研究会将一如既往,坚定并全力支持妇女人才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最后让我们积极探索,潜心研究,多出成果,共促女性人才科学发展。

    谢谢大家!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人才优先是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思想

    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是十八大报告对未来人才发展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人才优先是由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 , 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创新与发展 , 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思想,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标的必然要求。基本含义就是 : 把人才问题摆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 不论是农业发展、工业发展 , 还是服务业发展 , 人才发展都应该处于优先的位置。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人才为何要优先发展呢 ? 主要是基于我们对两个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首先 , 人是各类生产要素中最活的要素 , 在各种生产要素中 , 人的要素具有优先位置 , 人的发展要放在优先位置。人才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 人才优先发展的内涵揭示出作为人才作用的内生性规律 , 即人才是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 , 他的知识技能不是被动服务经济发展 , 而是通过优先投入和积累 , 不断激发和释放人才的创造活力 , 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源泉 , 人才是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原动力。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 , 解放生产力的本质是解放人的创造力 , 只有把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 人类的进步文明才有实现的可能。知识和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 另一方面又使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 让智力活动、创造性活动在人的活动效率的天平上越来越有份量。这种历史性变化的社会意义 , 是难以估量的。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就是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的优势 , 转化为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势。

    其次 , 人才优先发展揭示了国际人才竞争的必然规律。从许多国家实现赶超发展的成功经验看 , 只有重视人才开发 , 才能形成后发优势。 20 世纪初美国赶超英国 ,20 世纪中叶日本赶超美国 , 韩国赶超西欧 , 都是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和人力资本优先积累的结果 , 也是发达国家长期保持科技领先、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历史发展证明 , 当发挥主导作用的技术革新的势头消失 , 或者起主导作用的潜力发挥殆尽时 , 经济发展就会趋缓, 甚至停滞 ; 当有新的主导技术革命和革新的形势出现时 , 经济发展才逐步回升。一次经济危机既宣告了旧的技术革命的谢幕 , 同时也昭示了新的技术革命的登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缺乏新的技术革命的支撑 , 绝非只是金融领域内的问题。科学技术是解决世界诸多重大挑战的关键 , 而人才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关键。自 2008 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 , 使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较长的衰退期 , 这就预示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 , 也必将带来新一轮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激烈竞争。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吸引、凝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 谁就能够掌握推动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 , 抢占全球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才流向不均衡 , 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向发达国家 , 穷国人才流向富国。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 , 世界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 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 就业机会和收入大幅度增加 , 对海外人才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因此 , 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 , 加大人才投入 ,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 有效盘活人才存量 , 抓紧培养和引进紧缺人才 , 加大自主创新能力 , 为经济调结构转方式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还要看到 ,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 , 我国人才竞争力在全球范围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依然较低。因此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 在人才战略上领先一步 , 积极有效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 ,瞄准发达国家 , 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世界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 大力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 , 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以重点领域的突破 , 带动整体优势的发挥 ,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 , 为实现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一要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 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 ,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整体素质 , 实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和持续开发。二要坚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 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 , 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加强人才发展宏观调控 , 加快调整人才专业素质结构、层级结构、分布结构 , 实现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整体和谐 , 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要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加大对人才发展投入力度 , 提高投资效益 , 推动政府、社会、用人单 位和个人共同投资人才资源开发, 促进人才资本优先积累。四要坚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要通过深化人才制度改革 , 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 , 用环境凝聚人才 , 用机制激励人才 , 用法制保障人才。

    要把人才优先发展的要求具体化、政策化、项目化 , 把人才优先发展部署和实现在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尤其要克服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倾向 , 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 ,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 积极推进人才制度创新 , 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党管人才的核心要义是集聚人才的执政责任

    党管人才原则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人才开发规律的深刻总结和自觉把握 , 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的科学判断与战略选择。党管人才的核心要义是集聚人才的执政责任。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广开进贤之路 , 广纳天下英才 , 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这就说明 , 人才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 , 同时也就上升为与党员队伍、干部队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执政资源 , 成为执政党实现执政目标的最可依靠的优势资源。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内涵 , 就是坚持和加强执政党对人才发展事业的领导 , 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的组织或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更多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中来 , 这将决定着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 , 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同时 , 党管人才的制度意义还在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 科学领导人才发展 , 始终用党的先进性确保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 , 始终用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 始终用党的方针政策激励和保障广大人才的创造活力。

    所以 ,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报告提出的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党管人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组织原则 , 它反映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党管人才与党管干部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 是新形势新阶段党管干部原则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 , 党管人才与党管干部的目标一致、方向一致 ,管理手段和形式却不尽相同。党管干部的 " 管理 " 的涵义类似泰罗与法约尔的科学管理 , 主要强调的是一种中观、微观的管理 , 包括干部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激励等环节 , 带有鲜明目标的控制 ; 党管人才的" 管理 " 的涵义则类似孔茨与小詹姆斯的协调管理 , 主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 , 包括规划人才发展战略 , 制定并落实人才发展重大政策 , 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同参与和推动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 , 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良好服务等。从管理理念上看 , 党管人才价值取向更高 ; 从管理的对象上看 , 党管人才范围变宽 ; 从管理的内容上看 , 党管人才内涵变深 ; 从管理的模式上看 , 党管人才方法变活。

    当前 , 要着力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部门对党管人才认识不到位、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不够适应、党管人才保障不够有力等问题。党是最有力的领导核心 , 只有加强党管人才工作 , 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 , 才能有力有效解决人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 调动各方面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促进人才强国战略更好实施和建设人才强国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人才强国的标志是人才国际竞争力

    人才大国与人才强国都是国际比较词汇 , 但差异很大 , 其核心差异就是 : 人才大国基于人力资源大国提出 , 是对人力资源大国发展阶段的超越 , 更关注人才的数量和规模差异 ,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以人才数量和规模为视角。而人才强国概念含义更为丰富、深刻 , 基于人才大国概念提出 , 是对人才大国发展阶段的超越。 更关注人才的综合实力 , 即更关注人才质量 ,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以人才综合实力为视角 , 更关注入才素质结构、专业结构、高层次人才的比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等方面的差异。

    大与强一字之差反映了我国人才资源状况与发达国家人才资源之间的差距 , 大是我国人才资源存量的优势, 这个优势不能说明 " 强 ",强主要体现在人才的质量、结构和效能上 , 我们的差距就是大而不强。 有几个数子很能说明问题 : 我国在 2010 年人才总量是 1.2 亿 , 比 2008年增加 780 万人 , 绝对数可谓是世界第一 ,占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 11.1%; 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 5700 多万 , 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经济活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占比 11.1%, 而发达国家都是在 30% 至 60% 之间 ; 在经济活动人口中 R&D人员每万人我国只有 33.6 人 , 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 80 至 120 人之间 , 像芬兰、瑞典都在 240 人之多 ; 在我国的研发人员中 , 研究人员只占 47% 左右 , 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60% 的比例 ; 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是 25.6%, 而发达国家都在 35% 至 60% 之间 ; 人才对国家 GDP 的贡献度我们只有 26.6%, 而发达国家一般在50% 至 70% 之间。 2009 年我国 " 合格工程师 " 的数量 , 在参与排名的 55 个主要国家中位列第 48位。我国工程师所创造的产值只有美国工程师的十六分之一、德国工程师的十二分之一、日本的十分之一。世界一流科学家我国仅有100 多人 ,仅占世界的 4.1%, 而美国高达 42% 。突出问题是 : 我国人才数量增长快而人才质量提升慢 ; 人才素质变化快而人才结构优化慢 ; 人才投入增加快而人才成果转化慢。概括说 , 高端人才不够用 , 低端人才不适、用 , 年轻人才不敢用 , 特殊人才不会用。

    人才强国的标志是人才国际竞争力 , 要看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拥有多少 , 培养人才的一流学校、一流科研机构、一流的企业有多少 , 人才对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贡献有多大 , 最根本的是要看有没有一流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制度。所以 , 十八大提出 , 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 , 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 要下大力气解决我国人才开发的质量、结构和效能问题 , 尽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 这是未来 10 年迈向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此 , 十八大报告还提出 , 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 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 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福建省人才研究会通讯2013年1月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 江 2013-04-24

    内容摘要: 自《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鼓励地方和行业积极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以来,以北京中关村国家级人才特区建设为标志,各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入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各地的实验区在营造更加人本、自由、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自《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鼓励地方和行业积极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以来,以北京中关村国家级人才特区建设为标志,各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入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

      各地的实验区在营造更加人本、自由、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今后继续推进时,须谨防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实验区当成新的行政区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基本内涵,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先行先试。通过先行先试,破解人才发展难题,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优势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定位就比较明确,提出在特定区域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

      进入新世纪,我国在不同地方都设立了一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标任务是推进体制转轨和政府改革。体制转轨的目标是改革金融体制、科技体制、涉外经济体制、城乡体制等,加快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率先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经济运行环境。政府改革的目标是明确和强化政府的核心职能,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之所以是综合配套改革,就是统筹兼顾各方面改革的目标,着眼于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处理好资本、技术、人才等众多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问题,通过集聚资本、信息技术、高端人才和现代经营管理,带动区域经济加速增长和发展。

      因此,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要依托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立,其并非行政区划概念,而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人才领域的延伸和重要支撑,是以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全方位改革为主要特征,以支持创新创业为核心,以人才发展政策系统化、网络化、国际化试验为重点,吸引集聚国内外高端人才及其团队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

      其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运行机制创新,以及与人才政策相关联的产业经济、金融、税收、科技、贸易、文化教育、社会管理和服务等横向政策的协同及中央与地方纵向政策的链接。

    误区之二:改革停留在以优惠政策引才

      目前,各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改革仍在“浅表化”状态。政府主导下的改革试验并未聚焦在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培育市场上,而是把依靠工程、资金等优惠政策引进人才作为工作重点。

      各地方政府在引才中相互模仿,采取相似策略,纷纷出台物质奖励型政策,展开奖励竞赛,导致恶性竞争。一些地方把领军人才的引进列入了各区县官员的考核指标,为完成创业人才引进任务,各区县大拼政府财力,一地的人才政策取得成功后,其模式很快得到复制及加码,从而导致引才成本上升,引才成效下降。由于改革停留在以优惠政策引才的浅层次运作层面,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试验区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人才配置上,计划配置的惯性未消除,阻碍人才流动的户籍、编制、安居、子女入学、出入境管理等体制障碍依然存在;在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营造上,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创业服务、风险投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成果产业化困难,人才服务业发展滞后。

      笔者认为,试验区建设要着力打造国际人才社区。在人才、项目和产业之间,政府和社会具有“黏合剂”的作用,可以通过形成“专业社会胶”,把人才和产业“粘住”,构建“社区”模式。把试验区打造成国际人才社区,就是要围绕产业形成一个社会服务链,比如人力资源服务、金融服务、中介组织、协会商会、国际学校、生活娱乐设施等,实现国际人才与高端产业的交互融通,营造专业人才与服务产业的生态系统,最终围绕产业人才形成一条社会服务链和一种社区集聚模式,转化为人才所共同认可的网络联系和社会诚信,形成聚焦产业、开放多元、活跃互动的国际人才群落。

    误区之三:政府推动企业成主流

      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意味着政府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中应逐步减少运用直接的行政手段,而更多地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目前,我国各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是通过海外联络处或外事部门推荐、组团到海外招聘、以才引才、公开招聘等方式,政府部门或派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府机构发挥着主导作用,企业等市场主体等、靠、要相应成习,制约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才政策效益的最大化。

      试验区人才开发与管理仍是政府推动+行政主导模式,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缺乏以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为依据,以市场化为改革取向的系统创新。健康的试验区建设要坚持市场化的人才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形成市场主导的人才发展机制。以立法先行,制度完善为基础,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服务业为依托,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市场化运作。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肩负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和人才政策创新整合的先行先试、攻坚克难重任,迫切需要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和对全国各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宏观指导。应借鉴国家推动经济特区建设的相关做法和管理模式,人才主管部门应负责统筹推进全国各层面上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严格掌握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批准标准和程序,严把进口关,避免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过多过滥;对于省市和行业,可以根据各地各行业不同情况规定适当的标准和数量,推动在人才管理工作领域积极进行自主创新试验,但也要对地方与行业设置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数量和标准严格把关。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要进行合理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性质、权限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作为是否设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依据。要明确改革试验区的“门槛”,如试验区要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要在试验内容上有特点和重点;试验区选择要考虑区域平衡发展,选择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地区。从国家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做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区域、产业等方面的合理布局,促进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1.  据统计,今年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有人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就业难的核心,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就全球来看,2012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增长下降,债务问题久拖不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继续攀升,据国际劳工组织日前发布的《2013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称,2012年全球失业人数上升到1.97亿人,比上一年新增420万人,失业率达5.9%。发达经济体和欧盟地区失业率为8.6%,东亚为4.4%,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4.4%,南亚为3.8%,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为6.6%,北非为10.3%,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7.5%,中东地区为11.1%?全球失业率最高的地区是中东,最低的地区是南亚。2013年全球失业问题还将进一步恶化,失业率将升至6%,全球全年失业人数将上升至2.025亿人,2014年还将再增加300万人。今后5年全球失业人数可能将突破2.1亿人?尤其是青年失业危机仍在继续,青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困难在日益加剧。2012年全球25岁以下青年失业人数目前约为7500万人,占青年劳动力人口的12.7%,仍维持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点,比2007年高出400万人。发达经济体青年失业人口高于全球平均值,2012年达到18%,比2011年的12.6%有大幅上升。

    从我国现在的情况看,今年大学毕业生有699万,就业难情况比较明显,比如,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截至5月1日为33.6%。截至5月6日,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52.4%,较去年同期下降7%。另据麦可思公司针对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同比下降9%;本科毕业生为35%,同比下降1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同比下降13%。这些数据大家从网上都看以看到。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放缓,就业需求不足,很多企业都减少了招聘岗位。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尤其是对就业单位、工作强度、薪酬待遇等要求比较高,比如,大学毕业生比较青睐政府部门、外企和国企,但这些单位总体上用人量有限,大量的中小企业才是人才的最大需求方,目前中小微企业就业已经占城镇就业的80%以上,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体。三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这实际上是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专业结构不能有效回应市场需求,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以2012届为例,本科失业最多的前10个专业的人数占到失业总人数的32.8%。其中,英语、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6个专业,连续3届都在本科失业人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中。一些教育成本比较低的专业在各种院校都有大量的招生,如医学院招中文专业、工科院校普遍招会计专业。现在高职高专毕业生比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比较高。另一方面,毕业生素质能力不能适应市场需要,比如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四是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比如,现在除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外,还有第一学历歧视,很多单位提出本科不是211或985院校的毕业生就不招。五是传统的就业管理和服务模式对就业有一定的制约。比如就业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户口、档案和工龄认定等方面的规定多年未改,手续繁杂,有比较强的计划色彩;比如在现行的就业服务体系内,求职需求短期集中与信息服务不足的矛盾、就业指导需求量大且强烈与师资严重不足的矛盾都比较突出。六是有些就业促进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影响政策效应。

    2.虽然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但俗话说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大学生应如何确立自身优势,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年轻是最大的资本”。一是大学毕业生经过几年的科班训练,一般都具有专业优势和技能优势。二是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和可塑性强。青年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尤其是对新技术比较敏感,而且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较少,比较容易运用新途径和新手段就业创业,比如,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就业和创业。三是大学生自信心强,初生牛犊不怕虎,对认准的事情有激情去做。四是年纪轻,精力旺盛。可以为了达成一个目标持久地投入精力,甚至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他们更有可能开创全新的产品和市场。

     

    3.习近平在天津讲话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您认为可从哪些方面着手,把就业的蛋糕做大呢?

    拓宽就业渠道从根本上讲有赖于经济社会发展。一是结合经济发展开发就业岗位,尤其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二是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通过落实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引导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此外,还要大力宣传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突出贡献,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三是开发城乡基层就业岗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程,加大财政投入,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发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工作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统筹实施各类基层服务项目,规范岗位管理,健全保障机制,落实和完善生活补贴、社会保险、期满就业服务等政策,积极促进服务期满人员就业创业。

    4.习主席在天津和高校毕业生座谈时表示,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老话说,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您如何理解情商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如何有效的将情商与专业技能想结合?

    一个人情商高不仅仅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且还具有较高自我情绪调整与控制能力。所以,提高情商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质量非常重要。一是情商高的人比较理性,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他人和组织,能较为准确地认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这是理性就业和做好工作的基础。二是情商高的人才能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能尊重他人,包容他人,也才能与人更好地相处。三是情商高的人能保持比较乐观豁达的心态,大学生就业,初入社会,会遇到很多不适应,有比较好高情商的人,能面对各种挫折与困难,平稳地度过断奶期。四是能感染和团结他人,传递正更多的能量,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

    5.习主席勉励当代大学生应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您认为目前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存在哪些问题?这对于提高就业率有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就业观念?

    目前,随着社会进步,我们的大学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想大众教育转变,目前,高校毕业生已经占到了新增劳动力的近一半。但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似乎跟不上这种形式变化,还具有很强的精英意识,认为自己还是天之骄子。一是就业希望值比较高,比如愿意在大城市工作,不愿到基层的广阔天地;比如希望到国企、外企、机关企事业单位,不愿到中小企业去。二是不愿意吃苦,比如更愿意做体面的工作,不愿意做脏活累活。三是不习惯用市场效益衡量自己的价值,比如更容易用身份评价就业方式,而不是用贡献。

    正是这些观念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空间与范围,对提高就业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大学就业应该:一是看发展空间看未来趋势,不要近视眼。二是要看政策鼓励和支持,不要忽视发展平台。三是要经历和历练,不要轻视实践积累。

    6.之前北大才子卖猪肉,近几年又出现硕士生去应聘搓澡工、城管,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虽然说工作要从基层做起,但这种与专业完全不符的就业完全浪费了大学人才培养的初衷,是不是太浪费国家资源了?该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首先这种现象在当前还是少数,是就业难的表现,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多样化的一种特殊表现。

    如果这是一种由衷的自主选择,无可厚非。如果是不得不为的状态,确实需要反思。一是我们大学教育的质量。这起码是一种教育结构失衡的极端表现。二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三是公共就业服务不到位。四是存在用人不正之风。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做很多工作。逐步建立与完善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互通对接机制,建立开放的能有效回应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提高市场配置能力,鼓励和支持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健全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统计监测制度,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将大学毕业生作为重要的就业帮扶对象;规范并强化监管公共部门的人才录用,实现公平公正的人才发展环境。

    7.习主席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目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是多少?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中常遇到哪些难题?国家对他们有哪些优惠政策?

    据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2009届为1.2%、2010届为1.5%、2011届为1.6%,也就是说2011届毕业的660万大学生中有10.6万大学生创业。

    目前,根据我们院与麦可思公司联合进行的大学生创业调查显示,目前,大学毕业生创业面临的三大主要困难是资金短缺、市场营销不够、自身素质能力不足。其中,2011届毕业的大学创业者有65.7%的人面临资金不足的困扰,有33.7%的人认为自己的市场营销不足,有26.4%的人认为自己的素质能力不够。

    我国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大学生创业,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与鼓励政策,涉及金融、税收、准入、教育培训、优化行政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出台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又进一步强调了要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完善创业政策,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尤其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国家和地方优先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智力密集型企业,支持网络创业带动就业。具体而言,今年有如下几项措施:一是要把创业教育课题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在校生参加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二是要降低大学毕业生创业准入条件,降低注册门槛,创业地应按规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服务等创业服务。

    8.中小微企业已经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就业的主渠道。李克强总理近日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以简政放权释放就业创业创新活力。简政放权对于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何好处?您如何理解简政放权对于解决就业问题的积极意义?

    简政放权不仅意味着提高行政效率,更意味着降低了小微企业的准入门槛,这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是大利好,因而也是对促进就业的大利好。一是创办小微企业可以使一部分人以创业的形式解决就业问题。二是创办小微企业还可以带动就业,据测算,在我国1人创业平均可以带动3人就业,小微企业的大量出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80%的城镇就业是靠中小微企业解决的。

    9.您曾说过,我国主要是结构性失业。这与近年来大学扩招、教育产业化是否有一定联系?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可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

    结构性失业与高校教育有直接关系是认同率很高的判断。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多因结果。其中最关键是还是我国高等教育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有效回应机制,高校毕业生的结构分布和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建立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互动机制,这需要多方努力,比如,要建立高等教育发展预测和发布机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配置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规模;赋予学校更多的办法自主权,提高教育对市场回应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建立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估机制,重点关注受教育者或用人单位对教育质量的评价。

    10.习主席强调,要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目前国家从哪些方面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在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化能力方面,高校能做些什么?

    对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目前,根据国办刚刚出台的文件,目前,国家对这一群体的主要帮扶措施包括:一是大力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年底前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二是对有就业意愿的,及时提供用人信息。三是对有创业意愿的,组织其参加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四是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要通过扩大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规模,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五是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各地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适当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助标准。在帮扶方面,今年来提出了两项新政策,比如从2013年开始,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率,具体标准各省结合实际确定;充分发挥对口支援机制的作用,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地区要把援地高校毕业生纳入本地区就业扶持政策范围,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央企要结合援助项目建设,积极吸纳当地的高校毕业生。

     


    改革开放以来 ,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 贵州提出并实施了人才强省战略全省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从总体来看 , 贵州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 贫困和落后仍是贵州发展的主要矛盾。贵州人才总量不足、增长不快 , 人才结构性短缺 , 部分领域人才流失严重 , 人才发展环境建设滞后。当前 , 人才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突出 , 人才鸿沟是影响和制约贵州加快发展的瓶颈。

    人才是贵州的发展之基、转型之要、跨越之本。为此 , 必须正视制约贵州发展的人才鸿沟 , 建设载体吸引人才 , 搭建平台培养人才 , 完善机制服务人才通过种种努力破解制约贵州发展的人才瓶颈 , 为实现贵州跨越发展和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正视贵州存在的人才鸿沟问题

    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2012 年贵州省科技人力资源指数居全国第 30 位 , 科技人力资源指标中万人 R&D 活动人员数为 4.57, 居全国 30 位 , 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 824.01, 居全国 21 位; 贵州省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指数居全国 30 位 , 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指标中万人 R&D 研究人员为 2.55, 居全国 29 位, 企业 R&D 研究人员占全社会 R&D 研究人员比重 17.71%, 居全国29 位 ;贵州每万劳动力研发人员数为 6.3人年 , 不到北京 147 的零头 , 为全国倒数第一 , 全国每万劳动力研发人员数平均为 33.6人年。

           包括贵州在内的我国西部贫困地区长期以来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 , 其深层次的关键原因在于人才发展和东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形成的人才鸿沟。贵州不少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还有偏差 , 人才资源是 “第一资源” 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 见物不见人 ” 。一谈到发展 , 各级领导主要谈的是有没有煤、有没有天然气、有没有有色矿产 , 有没有水资源、旅游资源 , 把希望寄托在自然资源上。对人才资源却往往视而不见 ,更谈不上摆到 “ 第一 ” 的位置。应该认识到 , 制约贵州发展的原因有很多 , 人才鸿沟是阻碍贵州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正视并重视贵州存在的人才鸿沟问题 , 才能真正把人才工作上升到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推进, 为实现跨越发展和转型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作为载体吸引高层次人才

    2010 年 ,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颁布实施后 , 我国各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迅速兴起。中央于2011 年和 2012 年分别批准建设北京中关村人才特区和广东省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 “ 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 ” 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 这两个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和促进区域发展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比较北京、广东两地的人才工作和经济发展 , 贵州当然不可能相提并论 ,但是正因为贵州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 , 在促进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典型带动意义 , 为此应该抓住机遇 , 尽快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提出建设贵 111“ 促进西部开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 的申请建议 , 通过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吸引能带动产业、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学科学术带头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 推动贵州实现十八大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

    按照国务院文件 “ 有序发展产业园区 ” 、 “ 建设以贵阳、安顺为核心 , 以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等城市为支撑的黔中经济区 ” 的要求 , 截至 2012 年底 , 贵州共建设了 “ 贵阳、黎阳、委山关、大兴 ” 四个高新区 , 在人才引进和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产业园区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 亟需进一步提升发展。一是产业园区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总体规模小而分散 , 主导产业不明确 ,配套能力较弱 , 产业链较短 , 发展层次不高 , 园区内产业关联度不大 , 产业聚集度不够 , 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二是产业园区的组织和管理体系比较松散 , 缺乏相应的总体规划和科学的具体实施方案。三是产业园区创新体系不完善 , 园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 创新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有限 , 整体竞争力较弱。 四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配套。如果贵州能够成功得到中央批准建设 “ 促进西部开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 可以以上述园区为基础开展试验区建设 , 大力吸引能够促进贵州经济转型发展的领军人才 , 尽快实现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

    三、结合实施重点工程培养人才

    2013 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 要大力推进 “5 个 100工程 ”, 即打造 100 个产业园区、100个旅游景区 , 创建 100 个示范镇、 100 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 推进 100 个城市综合体建设 , 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对人才工作提出了迫切需求 , 但是在工程建设推进过程中却没有对人才培养给予应有的重视 , 仍旧主要以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为主。虽然 2012 年印发的《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从组织领导、财政投入、金融支持、人才培养、健全机构等方面给予小城镇建设大力支持 ,但是人才培养在这些重点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例如 ,2013 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关于 100 个城市综合体建设目标 , 是重点打造 100 个城市综合体。力争到 2017 年底 , 基本建成 100个城市综合体各地自行培育一批城市综合体加快要素聚集、集约建设用地、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繁荣城市经济。通过 100 个城市综合体示范带动 , 全省城市综合体拉动城镇化率提升 3 个百分点左右 , 直接完成投资 1000 亿元左右直接和间接拉动投资约 10000 亿元左右。其中基本没有体现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

    应该指出 , 如果没有各类人才的培养开发 , 这些重点工程就不可能顺利开展 , 也难以保证能够实现预期目标。为此 , 建议贵州在实施各项重大工程的过程中 , 结合实际需要培养开发各类亟需人才 , 以实施 “5 个100 工程 ” 为契机 , 为弥合贵州人才鸿沟作出贡献。

    四、完善机制服务人才

    近年来 , 贵州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 , 主要有 : 《关于贯彻〈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和〈2002-2005 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等 , 研究制定了《贵州省 “ 四个一 ” 人才工程实施办法》 , 编制了《贵州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 初步形成了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 但是贵州省人才工作仍不尽如人意 , 主要原因就是服务人才的工作机制还不完善 , 人才管理部门很多时候还停留在传统的组织人事工作模式 , 习惯于坐在机关里批工资、批职称 , 再好的政策往往也只能挂在墙上 , 导致人才优先发展的环境难以形成 , 人才鸿沟难以逾越。

    当前 , 贵州省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 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 , 全省上下要把人才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和全局高度加以推进。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 把各类人才作为服务对象 , 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加便捷、精细的服务 , 构筑互动、高效、安全的人才服务平台 , 推动人才服务中介机构发展 , 推动人才服务产业化发展。一要形成 “ 一把手 ” 亲自抓 “ 第一资源 ” 的机制 , 特别是对重大人才政策、工程的实施要亲自把关重点人才工作亲自挂帅 , 难点问题亲自协调解决。二要像抓项目那样抓人才 , 不仅要下大力气拉项目、引资金 , 同样也要舍得下力气来育人才、引人才、用人才。三要加强考核引导 , 通过加大人才工作的考核权重 , 发挥考核评价 “ 风向标 ” 和 “ 指挥棒 ” 作用 , 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抓好 “ 第一资源 ” 。贵州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 开拓创新 , 转变作风 , 狠抓落实 , 共同创造人才活力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引领支撑作用显著的新局面。

     

    来源: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  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 《贵州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院士专家发言提纲汇编》2013.05


    本报记者 杨晓冬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06-05 03版:人 才 版)

      《珠海经济特区人才开发促进条例(草案)》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率先启动的促进人才开发的地方立法。那么,该《条例(草案)》的立法背景是什么?解决了哪些立法难点?在内容上有哪些突破?就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条例(草案)》起草组组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吴江。

      记者:珠海启动人才开发综合立法有什么重要意义?

      吴江:这一条例很有必要,也正合时宜。既有助于规范和指导珠海的人才工作,也为国家的人才开发综合立法提供了实践基础,将对全国人才开发法制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珠海经济特区成立30多年来,人才工作成效显著。在大建设、大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人才越来越关键。因此,运用特区立法权出台条例,促进人才开发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利于更好地用战略思维谋划人才工作,促进珠海市人才队伍的跨越式发展。

      珠海市具有人才立法的基础和条件。我国目前关于人才的单项法规比较多,但较为分散,存在重复、矛盾、缺位或不合时宜等问题,缺少一部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上位法进行统领和规范。但是,在国家层面进行人才开发促进法的立法,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改革开放以来,珠海市先后制定出台了重奖科技人才、支持技术入股、促进科技创新等系列政策法规,为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人才立法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这是一项先行先试的创新工作。《条例(草案)》涵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保障、投入等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各个环节,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有助于推进人才开发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我国人才法制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记者:《条例(草案)》解决了哪些立法难点?

      吴江:立法过程中面临很多难点,比如,明确人才开发主体的职能,因地制宜明确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重点等。总体看来,《条例草案》基本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难点问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一是对人才开发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条例(草案)》将人才开发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有助于提高人才开发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明确了各类人才开发主体的职责。明确政府和用人单位的责任,同时对行业协会、商会、人才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的人才开发职责也进行了界定。

      三是明确了人才培养与引进的重点。人才培养与引进不能盲目,应当紧密围绕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来开展。《条例(草案)》明确了珠海的产业发展重点对人才引进的需求,重点培养五类实用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这一规定符合珠海人才引进的实际需要。

      记者:在内容设置上,《条例(草案)》有哪些新突破?

      吴江:《条例(草案)》将珠海已有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工作实践及经验做法上升到法律层面,将人才工作今后的发展趋势写进条例,在开放人才服务市场、建立珠海荣誉制度、对重要人才实行特殊保障等很多方面进行了突破,体现了鲜明的珠海特色。

      一是允许境外人才服务机构在珠海独资。这是正视社会现实、着眼科学发展的突破。

      二是建立珠海经济特区荣誉制度。珠海市已经建立内容丰富、覆盖广泛的表彰、重奖制度,将这些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化下来,层次更高,公信力更强,影响力更大,能更好地激励各类优秀人才发挥作用。

      三是建立重要人才政府投保制度。这是对国家提出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的先行先试,体现了珠海作为经济特区的探索精神,可为“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的建立积累经验。

      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对非职务发明的保护。保护知识产权才能激发人才创新的动力。《条例(草案)》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对珠海市支柱产业发展有利的非职务发明专利,充分表明珠海具有保护知识产权、尊重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五是要求建立人才诚信体系。《条例(草案)》促使诚信问题由道德范畴上升到法制范畴,更利于人才诚信体系的建设。


    吉首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首都地区人才效能差异化实证研究

    ——基于产业层面数据

    吴江,王选华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北京 100103)

    摘要 : 效能是度量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志性指标。文章考察了首都地区人才效能的总体发展态势 , 并按照学历层次、宏观产业、新兴产业的标准研究了人才效能的差异化特征。结论表明 , 该地区人才资源效能水平在逐年提高 , 说明人才资源配置结构在不断优化 ; 从学历层次看 , 效能的高低与学历成正相关关系 ; 而人才效能的宏观产业差异化特征明显 , 第二产业的收入型效能高于第三产业 , 第二产业的利润型效能高于第二产业 :在新兴产业领域 , 金融、文化创意以及物流会展等人才效能显著 , 这为首都地区未来重点产业选择提供了直接证据。

    关键词 : 人才效能;差异化特征;人才层次;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 :C96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 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 (lOZD&046)

    作者简介 : 吴江 , 男 ,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博士后导师。

    王选华 , 男 , 博士 ,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研究人员。

    人才资本衍生于人力资本 , 是人力资本中的高级部分①。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视为经济增长的独立要素 , 并通过外溢性原理证明了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属性。因此 , 耗费在人力资上的知识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人类的未来。同时 ,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作用发挥来实现 , 这种积累主要通过教育来完成。人力资本积累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国外学者在这方面早就做过实证研究 , 如 Schultz 将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他要素进行比较 , 发现前者的回报率要高于后者。 E. F. Denison使用不同于 Schutltz 的计算方法得出了类似结论 , 而 Robert  J.Barro 通过对比 1960-1985 年间98 个国家人均 GDP 增长率数据 , 发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于人资本。国外学者研究证明 , 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靠教育来完成。从长期看 , 教育投资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定的相关关系 , 在短期来看 , 又存在相互协调动力机制 。

    近年来 , 国内部分学者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 并结合实际国情 , 对人才资本作用发挥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总体看 , 这些研究主要沿两条线索展开 : 一是注重从量的视角来考察人才资本作用发挥 , 尤其是 人才效能度量方法上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他们总体思路是 , 使用经济活动中人才资本的投入与产出规模比例变化来度量和比较其作用发挥的程度。这种方法假设前提是 , 将影响经济产出的要素进行抽象 , 仅仅考虑人才资本对经济产出的影响 , 忽略其他非人才资本要素 , 如物质资本、科学技术以及制度要素等。从产出的度量来看, 较多地使用 GDP 、总收入、总利润等指标。对于人才资本规模的确定 , 方法的异性较为明显 , 如潘晨光等 、陈安明 及李群等均使用人才数量来表示;桂昭明、王小鲁等及王选华等使用受教育年限来计量人才资本 ; 李海峥等使用终生收入法来度量人才资本存量。从研究结果看 , 对同一样本的研究 , 不同学者采用差异化方法得到的结论趋同 , 说明人 才效能的计量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二是重在研究区域人才效能的比较 , 如人才资本效能呈现区域的非均衡特征 , 东部地区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 其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本存量不足 , 作用发挥欠佳; 同时 , 由于区域之间的产业存在趋同现象 , 从而导致人才资源的短缺 , 制约了人才作用的发挥;另外一些原因还可能是 , 区域人才结构矛盾制约技术进步 , 从而削弱了人才资本的经济贡献。在研究同一地区的人才效能方面 , 一些学者认为 , 由于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 , 从而导致人才作用发挥不足, 且同一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 , 人才效能差异化特征明显 , 总体效能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趋势 , 而高层次人才则恰好相反 ,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则相对较高。同时 , 人才经济效能与区域收入水平存在相关关系。

    2012 年 6 月底 , 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期间所发布的数据表明 , 截止 2011 年底 , 首都地区人才资源总量已经达到 532 万人 , 人才贡献率达到 40.6%, 从总体上反映了首都地区的人才资源宏观态势及利用状况。但是 , 如此多的人才资源 , 通过选择不同的维度来度量其人才资源 , 有无差异 ? 因此 , 文章选择首都地区作进一步考察 , 以期发现人才效能的差异化特征 , 其目的在于考察该地区人才资源的使用质量 , 并为重点产业选择提供证据。

    一、研究方法

    人才效能的计量 , 就是在经济活动中投入一定量的人才资源 , 这些资源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 , 测算出最终所带来的经济产出成果有多少 ; 对于科技人才资源、来讲 , 与一般生产领域人才资源在使用上具有其特殊规定性 , 即表现为专用性特征 , 这类人才资源的产出主要使用科研成果来表示 , 如专利、一定级别的科研论文。因此 , 人才资源效能服从投入——产出法则 (Input-Output Rule), 一般计量模型如下 :

    ei=fi/yi

    在人才效能模型中 ,ei表示在 范围内的人才效能 ,fi 表示在生产活动中投入的人才要素规模 ,yi 表示在投入要素规模为 fi 时所带来的产出成果。从模型可以看出 , 人才效能涉及三条约束边界 : 一是产出范围。在模型中使用 i 表示 ,i 既可以表示一个国家、地区、区域等宏观范畴 , 也可以表示产业、行业等中观范畴 , 还可以表示企业、家庭等微观范畴。二是人才资源投入规模。模型中使用 fi 表示 , 这是在 i 范围内的人才成本。人才成本可以使用人才数量 ( 数量型指标 ) 、受教育年限 ( 质量型指标 ) 、人才资本预期收入 ( 价值型指标 ), 甚至还可以使用工资总额来代表。三是产出成果。模型中使用 yi 表示 ,yi 既可以使用 GDP 、总收入、利润等经济产出来表示 , 也可以使用专利授权量、科研论文数量等变量来测度。在三条边界约束下 , 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 : 即人才效能数值 ei 越小 , 说明 范围较少的人才投入 ( 成本 ) 可以带来较多的人才产出成果 , 反之亦然。

    二、研究设计

    文章拟从三个维度来设计首都地区人才效能的差异化指标。一是采用人才效能总体水平指标 , 以反映所有领域的人才作用发挥程度 , 并比较 1978-2011 年期间人才效能的变化趋势 ; 二是反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才效能状况 , 将人才受教育程度、职称和技术等级作为变量纳入效能范围 , 反映人才效能的宏观产业差异化特征 ; 三是以新兴产业为标准 , 反映该领域人才作用发挥及其差异化态势。

    (一) 人才效能总体水平变化趋势

    文章以 1978—2011 年期间不变价 GDP 作为人才总体产出 , 而以从业人员数据作为生产 GDP 的人才成本, 以人才计量模型为基础 , 从而可以计算出自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地区的人才经济效能总体水平 , 分年度人才经济效能如图 1 所示。结果表明 , 在1978 年 , 首都地区每生产 1 亿元 GDP 需要耗费的人才数量超 过 4 万人, 而到 2011 年 , 每生产 1 亿元GDP 所耗费的人才维持在 0.35 万人左右。 2010 年人才经济效能指数为0.384,2011 年降低到 0.358, 可以看出为2011年比 2010 年的人才经济效能提高了接近7% , 是自2008 年以来人才效能改进幅度较大的年份。


      图1 首都地区人才经济效能总体水平 (1978-2011 年 )

    从结果看 , 首都地区人才资源使用总体趋势为 , 人才效能指数基本呈现连年下降趋势 , 说明生产率总体水平逐年提高 , 人才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配置效率一直在不断改善。此外 , 人才效能指数下降也呈现分阶段特征 , 即 1981—1990、1991—2000、2001—2011年期间 , 三个阶段效能曲线图的斜率绝对值依次递减 ,说明在80 年代人才效能提高更快 ,90 年代所有减弱 ,2000 年以后人才效能改进的速度进一步放缓。

    二 ) 人才效能层次差异

    由于要单独计量不同学历层次人才的经济效能 , 这就需要将人才产出成果使用恰当的方法来向各类学历人才分配。到目前为止 , 还没有发现分配产出成果的有效方法。从理论上讲 , 可以依据各类人才的生产效率为标准来分配产出成果 , 但是分类效率如何计算至今还没有较为科学的研究结论。如果按照人均标准来分配成果 ,无法体现不同层次的人才之间效率的差异性。文章认为 , 不同层次的人才其生产效率是有差异的 , 而影响效率差异的因素有很多 , 如受教育程度、所在行业的属性、从事的不同工作岗位等因素 , 这些因素最为关键的是受教育程度。因此 , 文章以受教育程度为标准来对首都地区的人才产出成果 ( 以 GDP 来代表 ) 分配给各类人才。

    而受教育程度的度量 , 我们使用受教育年限来计算。其计算方法按照不同层次的学历年限和人才当量两个变量来设计 , 具体标准参照桂昭明 (2009) 。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的学历年限分别为 1.5 年、 6 年、 9 年、 12 年、 15 年、 16 年和 19.6 年 , 而人才当量的计算 , 未上过学、小学毕业的人 才当量被视为基础当量 , 系数令为 1, 初中为 1.4, 高中以上分别为 20为了更直观地反映人才的经济效能 , 我们将七类学历人才概括为两大类 : 一是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人才视为基础性人才 ; 将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称为专业性人才 , 并使用受教育年限法则来确定这两类人才的规模 , 再根据各类人才所生产的 GDP计算出相应的人才经济效能① , 如表 1 所示 :

    图 2 表明 ,1978—2011 年期间 , 这两类人才资本的经济效能指数逐渐下降 , 表明首都地区的人才经济效能一直处于改善状态 , 说明该地区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成绩不错。其中 ,2011 年专业性人才资本的经济效能比 1978 年提高了近 10 倍 , 基础性人才资本的效能提高了 8.9 倍 ; 就 2010 年和 2011 年来讲 , 专业性人才资本提高了 8.5%, 而基础性人才资本提高了 4.98%; 就两类人才的比较来看 , 专业性人才资本的经济效能大约是基础性人才资本的 2 倍。

    三 ) 人才效能宏观产业结构差异

    为了更清楚地解释首都地区人才经济效能的宏观产业差异 , 现将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才经济效能分别展开研究 , 其主要原因在于 , 首都地区第一产业无论是人才集聚程度 , 还是 GDP 的创造能力 , 都远低于其他两个产业领域。另外 ,2004 年和 2008 年专门以第二、第三产业为对象进行了两次经济普查 , 能够提供较为详尽的人才和经济数据。在测算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才效能时 , 我们将人才受教育程度、专业职称和技术等级作为结构变量来检验人才作词的发挥程度。

    我们以企业营业收入、企业利润总额为人才产出 , 并将学历划分为五个层次 : 研究生、本科、大专、高 中、初中及以下。


    从表 2 可以看出 , 首都地区第二产业按照学历分布的从业人员经济效能中 , 其分布的基本规律为 , 学历越高 , 人才效能指数越小 , 说明人才效能越高。其中 , 研究生的经济效能最高 , 每投入 63 个研究生 , 分配到该群体的企业收入将达到 1 亿元 ; 如果使用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基础性人才 , 企业收入要实现 1 亿元收入需要投入接近 442 人。因此 , 最高学历专业性人才的经济效能是最低学历基础性人才的近 7 倍。

    从企业利润生产的角度来看 , 要实现利润 1 亿元 , 研究生学历人才需要 1600 余人 , 而如果使用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基础性人才 , 则需要 11300 余人 , 前者的经济效能同样是后者的 7 倍左右。



    数据来源 : 《北京经济普查年鉴2008 》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从第三产业来看 , 企业实现 1 亿元的收入 , 假如全部使用高层次人才 , 如研究生 , 则需要 85 人 , 使用基础性人才 , 比如初中及以下人才需要近 600 人。从企业利润角度考虑 , 实现 1 亿元需要研究生人才近800 人 , 而采用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才来实现 1 亿元利润目标 , 则需要 5600 多人。

    通过对第二、第三产业人才效能比较发现 , 第二产业实现 1 亿元收入需要的人才数量比第三产业要少 ,也就是说第二产业实现同样的收入所耗费的人才成本要低于第三产业。但是 , 第三产业实现同样的利润所耗费的人才成本要低于第二产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首都地区第三产业的整体利润率要高于第二产业, 而整体生产效率要低于第二产业 , 说明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并不等于利润率就一定高。

    下面 , 依据表 4 来比较分析第二、第三产业内部基础性人才和专业性人才的经济效能。从收入角度看 ,第二产业专业性人才的经济效能约为基础性人才的 2.2 倍 , 第三产业专业性人才经济效能约为基础性人才的1.93 倍 ; 从利润视角来看 , 第二、三产业专业性人才经济效能为基础性人才的倍数与收入效能倍数一样 , 分别为 2.2 倍和 1.93 倍。

    从产业之间来看 , 第二产业基础性和专业性人才的收入型经济效能都要高于第三产业 , 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16 倍和 1.32 倍 ; 而利润型经济效能恰好相反 , 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要低。其中 , 第三产业基础性人才的利润型经济效能是第二产业的 2.32 倍 , 专业性人才利润型经济效能是第二产业的 2.04 倍。


    数据来源 : 《北京经济普查年鉴 2008 》 , 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四 ) 人才效能新兴产业结构差异

    在《北京统计年鉴 2011 》中 , 对新兴产业并没有进行明确界定。在统计指标中 , 共设置了 8 大类产业指标 , 分别是文化创意、信息、高技术、现代制造、现代服务、生产性服务、信息服务以及物流业等 , 这些产业之间涉及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 我们主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业以及物流业等四类新兴产业的人才经济效能。

    (1) 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经济效能差异

    在生产性服务业中 , 有流通、信息、金融、商务以及科技服务等五类行业 , 各类行业的相关数据如表 5所示。

        从表 5 看 , 首都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收入型效能为 0.0074, 说明在要实现 1 亿元收入 , 需要 74 名从业人员 ; 在细分行业中 , 收入型经济效能最高的是流通服务业 , 每实现 1 亿元的收入仅需从业人员 33 人 ,与其较为接近的是金融服务业 , 需要 37 人 , 而商务服务业的效能最差 , 要实现 1 亿元收入需要 262 人。

    从利润型人才效能来看 , 生产性服务业要实现 1 亿元收入需要 628 人 , 而金融服务业效能最高 , 实现1 亿元利润仅需从业人员 168 人 , 科技服务业最差 , 需要 1867 名从业人员 , 这充分说明首都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人才成本较高 , 从而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2)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效能差异

        近年来 , 首都地区一直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 从 2004 年起开始 , 北京市统计部门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统计范畴 , 并设置了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与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及娱乐、其他辅助服务等九个子行业。近 3 年来产业的人才经济效能总体情况 如图3 。



    图 3 表明 ,2008—2010 年期间 , 首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效能 , 无论是从收入视角考察 , 还是从增加值角度看都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其中 , 人才增加值效能 2010 年比 2009 年增加了 6.5%, 而人才收入型效能增加了16.2%, 说明近几年首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经济效能改善成效显著。

    为了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 我们按照九个细分行业来进一步比较分析人才经济效能状 况 ,详见图 4。

    从图 4 来看 , 广播、电视、电影的人才增加值经济效能指数为 0.0317, 在九个细分行业中指数值最小 ,说明该领域的人才增加值经济效能最高 , 其次是艺术品交易 , 人才增加值效能指数为 0.0512; 而人才增加值效能指数最大的是旅游、休闲娱乐业 , 说明该行业创造 1 亿元新增加值所耗费的人才最多 , 需要接近 1500人。从人才收入型效能指数来看 , 最小的是艺术品交易 , 其效能指数值为 0.0062, 其次是广播、电视和电影行业 , 收入型人才效能指数为 0.0090, 指数最高的是文化艺术类行业 , 指数为 0.0381 。因此 , 首都地区文化创意人才经济效能指数表明 , 文化艺术品交易、广播电视及电影是人才耗费成本最低的行业 , 投入较少的人才可以带来较高的收益。

    (3)物流及会展业人才效能差异

    物流及会展业是首都地区近年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但是 , 由于数据的限制 , 我们只能从收入的角度来考察人才效能,无法使用增加值或利润来进一步分析这两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在分析是时,我们使用柱状图将两个行业的人才收入型经济效能表示出来,如图5所示

    在图 5 中 , 与 2009 年相比较 ,2010 年首都地区物流业和会展业的人才收入效能都大幅度提高。其中,2010 年物流业的人才收入效能指数为 0.028, 相比 2009 年的 0.0365 提高了 26.8%, 而 2010 年会展业的人才收入效能指数为 0.1239, 相比 2009 年的 0.1584 提高了 27.7% 。这两个行业的人才收入效能改善主要说明了首都地区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重视投入 , 从而推动了产业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 同时在人才使用方面 , 可以依靠产业的规模效应来降低人才成本。

    三、结论与启示

    文章通过首都地区的实证数据 , 考察了人才效能的总体态势、层次结构、宏观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差异性。其结论表明 , 随着经济的发展 , 首都地区的人才资源配置状况总体上在不断优化。人才效能的高低与学历层次成正相关关系。从宏观产业来看 , 第二产业的生产率水平要高于第三产业 , 而利润型人才效能则是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因此 , 如果以利润率的高低来界定发展质量 , 则第三产业人才的效能要高于第二产业 , 从而可以推动以同样的人才资本投入带来更多的价值增值 , 这正是产业发生梯度转移的秘密所在。从新兴产业来看 ,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行业的人才效能最高 , 文化创意产业中艺术品交易、电视电影业的人才效能相对较高 , 物流业和会展业在最近几年的人才效能业提高较快。因此 ,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 首都地区加快发展的产业在第三产业 , 而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又在于优化其内部结构 , 尤其是要充分发展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及物流业等新兴产业 , 这正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





    【摘要】借鉴国外研究规划评估的理论成果,系统分析了规划评估的内涵、依据、标准、工具以及现代评估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目的在于,借鉴他们较为成熟的理念、方法和实践经验,用于指导国内的规划评估工作,深化规划制定与评估之间的衔接,提高我国规划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规划评估;理性工具;交互评估;生态特征

    2010-2011年,我国发布了多项规划,以时间划分,既有以10年为期限的中长期规划,又有以5年为期限的“十二五”规划;以层次划分,既有国家层面的规划,又有地方规划,还有行业规划。从实践来看,各类规划的出台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不容置疑。但是,这些规划所发挥的效应是否充分?制定规划的投入与其效应是否相匹配?这就需要对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后才能回答。对于规划评估工作,我国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主流的评估准则和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方针。近年来,国内部分研究人员就西方规划评估理论展开了讨论,如欧阳鹏(2008)[1]、宋彦等(2010)[2]、汪军和陈曦(2011)[3]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的规划评估工作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其不足在于: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从而导致逻辑较为混乱,重点不突出,给规划评估工作带来的有用信息不够充分。笔者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试图系统梳理和全面介绍西方规划评估理论,形成清晰的分析框架,以期从方法论视角为我国规划评估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1什么是规划评估

    规划评估,最早来源于对城市规划执行情况所作的评价。其内涵在于,通过对城市环境、经济、社会以及基础设施等的变化来对方案进行系统性评价。按照现代西方规划学说的观点,规划所涉足的领域并非单一,既包含规划自身专业领域,又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及地理空间范畴。所以,规划的基础是由相关领域的知识相互交融、共同集成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内含专业和理性两个层面。

    经过长期对规划制定过程的规律性探索,伯克等学者(Berke,2006)将规划较为简单地归纳为采纳前评估与采纳后评估[4];塔伦(Talen,1996) 通过综合各类相关研究,将规划评估直接划分为实施前评估与实践评估等[5]。其中,实施前评估包括选择备选方案、分析规划文本等具体工作, 而实践评估包括研究规划行为、描述规划过程、 规划实施结果评价等等。后来,英国在制定各种规划或政策方面已经形成相应机制和严格流程。其中,英国皇家财政部于2003年出台了指导性准则,用于规范各部门制定规划或有关政策的实际行为。这些准则将规划或政策的制定过程进一步明确,基本步骤为:方案可行性研究→确立目标→预估方案→监测实施过程→评估实施结果→反馈评估信息(HM Treasury,2003)[6],这一系列过程关政策的实际行为。这些准则将规划或政策的制定过程进一步明确,基本步骤为:方案可行性研究→确立目标→预估方案→监测实施过程→评估实施结果→反馈评估信息(HM Treasury,2003)[6],这一系列过程保证了规划制定和实施行为的严谨性和完整性。而评估是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主要是对规划方案测试与筛选、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修正和对实施结果给予评价与反馈。因此,规划评估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尚未实施的规划方案进行测试,这种测试属于事前行为,并将其视为规划实施前评估,又叫“预估”;第二阶段,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监测”,以便动态修正规划行为与目标发生的偏差;第三阶段,规划实施后的“评估”,这个阶段主要是对规划实施的各种项目予以系统回顾,考核目标实现程度,并对结果进行反馈(Chadwick,1978)[7](图1)。

     

    规划评估的依据

     

    早期的规划理论,主要以具体工程技术知识为基础,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施工、建筑设计等层面。这时的规划通常被理解为在相关法律约束下从事工程建设的过程和行为。到了1950 年代,由于众多领域的知识要素共同参与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早期的规划观念逐渐发生转变,规划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拓展。从19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规划理念开始由“蓝图描绘”逐步向“公共政策”转变。作为一项公共政策的规划,其整个过程均离不开评估工作,定期评估便构成了规划的必备环节。正如哈克所指出,已有的理论和实践证明,规划与评估二者关系密切、良性互动,拥有一项优质的评估工作是规划成功的必要前提(Khakee,1998)[8]。这时,寻求建立有效的评估方法来判断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迫在眉睫。直到1970年代,规划理论学者针对评估方法的建立,提出了规划理性(Breheny and Hooper,1985)[9]和系统性观点。坚持这些观点的学者认为,必然存在一种较为科学的判断准则, 依据这种准则可以对规划作出最优决策,并以此对规划的价值属性进行评估与判断。后来,一些学者针对规划理性决策提出了质疑,认为规划的范畴已经发生改变,由原来的空间组织向经济活动领域拓展,这时仅仅采用绝对理性模式对规划实施系统评判,虽然可以反映自然或人类的行为特征,但是无法真实反映规划对象的本质特性(Healey,1992)[10]。从此以后,理论界逐渐接受规划“非最优”方案的观点,并承认众多规划方案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其合理性。当然,在放弃绝对理性规划决策以后,需要出现一种新的决策方法来筛选规划方案。这时,规划学界提出以“相对优化”代替“最优化”、以“比较满意”代替 “完全满意”作为规划方案的决策导向,本文将其称为“有限理性决策”原则。而在方案的选择中,引入了反证方法(Faludi,1997)[11],从而奠定了现代规划理论的基础。规划反证在实践中主要通过测试来实现,而完整的测试过程一般要融合以下方面:一是规划实施过程是否符合预期;二是规划实施效果是否满足预先设计;三是规划实施的外部影响力是否如愿(Lichfield,1975)[12]。从测试的具体操作技术来看,通常从规划中抽出若干主要问题进行回答,并测试这些回答结果的满意程度。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规划评估理论主要遵循两条发展线索,一是理性规划理论,二是交互规划理论(汪军,陈曦, 2011)。这两种理论从不同视角解释了规划评估的过程与内容(Lichfield, 2001)[13]。对于理性规划,其“理性”内涵主要体现在工具层面。自该理论诞生以来,一直占据规划理论的主流地位。所谓“工具理性”,其实质是将社会资源的耗费与规划目标之间建立起相互匹配的关系,其途径是在清晰界定规划目标的基础上,采用最为经济的方式来实现规划目标。从规划评估过程来看,设计一套评估方法,并建立规划评估模型,其目的是度量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而“工具理性”的主要实现方法是“成本收益法”。“成本收益法”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遵循此原则逐渐形成了以成本为核心的规划评估方法体系。西方国家在制定公共政策中,长期引入成本评估机制,并采用一定方法来量化政策实施的效应,如美国1936年使用“成本收益分 析”对“洪水防治法案”实施评估,用于量化国家水利大坝和防洪工程投入的价值分析。从此以后,“成本收益分析”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各种公共政策的可行性论证。后来,以美英为代表的国家着重强调公共政策的经济性与效率性,并将对公共政策的评估视为政府部门开展“物有所值”运动的有机构成部分。


    图1 规划评估流程

    英国审计委员会从1983年开始将“3E”原则作为规划项目评估的基准,即规划评估中要注重经济性(economy)高效性(efficiency)、有效性(effectiveness)。“3E”原则重在体现政府的经济动机,也即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利用,从而奠定了规划评估的重要地位。因此,英国政府在开展规划评估决策时,为了获得现有资源利益最大化,尽量限制在收益较低的公共领域投资,并不断探索有效方法来评估规划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率性。为了加强投资的有效性,英国在规划项目中引入审计制度,重点监测和评估项目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从而加强对公共投资的有效管理。

    除了度量经济效益的成本法以外,还出现了以规划过程为核心的评估方法,如利奇菲尔德(Lichfield)提出的“规划平衡表”,众多西方学者将成本收益法、规划平衡表等视为规划评估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方法(Guba,1989)[14]。在理性规划基础上,西方规划学界又提出了一系列经典理论,主要包括:渐进式规划理论、倡导式规划理论、规划实施理论和战略规划理论等,形成了新的规划理论体系,正是这一系列理论弥补了理性规划理论的诸多不足。比如,一般来讲,评估规划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的理想方法是采用量化指标来解决,但是,在度量规划目标时,很多关键要素无法实施量化,而这些非量化因素又是规划目标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同时,规划的制定工作往往具有有限理性特征,除了考虑经济因素以外,还要考虑政治、社会等其他要素,从而致使在规划制定工作中存在主观因素成分。这时,如果选择理性工具对规划实施评估往往会脱离实际,无法反映规划的真实详情。因此,选择次优的方法更切实可行,这通常被称为“第三代”规划评估方法。

    “交互规划”是将利益相关者同规划目标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并使用协调机制来解决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规划方法。其与理性规划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将政治要素融入到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之中,如在规划实施中重点考虑了民主因素,即通过公民投票决定规划是否具有合理性。因此,在交互规划理论指导下,规划的主要任务在于,将各种主观评价考虑到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之中,并试图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来推动规划实施(Davoudi,2005)[15]。这样,对规划开展评估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规划是否合法和 有效;二是对规划的理解是否系统和有深度。解决第一个问题是规划实施的前提,解决第二个问题是为了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从而可以将规划的利益相关者全部聚集于实施和评估过程之中,实现多方互动。在规划评估中,多方参与可以实现如下意愿:确立规划目标体系及重点目标选择、利益冲突的甄别、达成利益一致、为决策者供给信息、竞争稀缺资源、修正规划目标等等。交互规划评估集聚了多种具体操方法,如自然反馈法、多元模型法(Cook,1985)[16]及设计法(Bobrow,1987)[17]等,这些方法与理性评估的最优原则明显不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交互规划将 非理性因素纳入框架,因此,通常将交互规划视 为“第四代”规划评估方法。

    对于理性规划与交互规划孰优孰劣的问题,规划学界至今仍在争论,尤其是否能以交互规划完全取代理性规划是争论的焦点。部分学者认为,理性规划评估的主流地位已经不复存在(Fischer and Forester,1993)[18],但另一些学者仍然强调规划评估的理性取向,并坚持“理性工具”在评估中的主导地位(Alexander,2000[19]; Lichfield,2001[20])。理性规划评估学派主张,评估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规划评估结果的清晰性,并尽量体现评估的价值属性。不过,理性评估学派也存在困境,体现在,理性评估是使用量化指标对规划的实施效果加以判断,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规划的优劣;当面对无法实施量化的指标时,其对规划的判断将束手无策。

    交互规划学派认为,规划评估结果的指导性较之规划评估过程的效率性更为重要,因为规划本身并非完美,甚至会出现错误的规划方案,如果政府以规划为决策依据,将影响决策质量,甚至出现严重后果。因此,首先要强调规划评估结果的指导性,使规划进一步完善;其次是评估过程的经济性、效率性及结果的清晰性(Faludi,1997)[21]。因此,交互规划学派重视规划的系统性,强调评估的过程与目的性相互联系,弱化评估的数据分析,强化评估者、项目参与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三方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其终极目标是提高规划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规划评估的工具

    在规划评估内涵的基础上,可以提炼出评估内容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可以量化的评估要素,也即将评估对象通过建立指标体系、采集数据来量化,并将其结果作为评判规划预期或实际效果的依据,坚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规划评估传统模式;二是那些不能通过指标量化的评估对象,通常使用定性描述的方式来判断其实际效果。在处理定量与定性的关系上,通常将二者结合使用,即便已经使用量化手段,也还必须使用定性描述的方式来对指标进一步说明。以英国城市规划评估为例,通常将是否有利于工作岗位的增加作为评估规划实施成效的指标,而这些工作岗位是否与城市的经济结构相适应并不能通过量化来澄清,需要采用定性描述的辅助手段对工作岗位的属性加以描述。

    在规划评估中,定量与定性描述的具体应用程序为:首先,评估者事先对评估对象确定基准(又叫“定基”),“基准”的内涵要同时包含空间与时间的范畴。当评估结果好于基准,则被视为规划实施产生了积极变化,效果明显。这时,规划评估通常被视为“对特定空间问题解决成效的衡量,并在空间层面进行比较”(Moore and Spires,2000)[22]。对于无法直接量化的评估对象,如人们的道德水平提升、城市生活环境改善等规划实施的主要目标,需要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评估。此外,由于规划评估是社会研究领域的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规划评估具有不确定性(Alexander,1981;Faludi,1987;Sayer,1992[23])。

    3.1 定量法

    在规划评估中,指标是评估的基础,而指标的合理设置是评估结果能否反映客观现实的关键,只有合理设置规划评估指标,才能提高评估结果的逼真度。在规划指标选择方面,西 方一些规划学者提出了“五条标准”(Coombes, Raybould and Wong,1992)[24]。第一,所选取的标准要有可靠的数据作支撑,就是满足数据的可获得性;第二,指标涵盖空间意义,也即可以用于空间横向对比;第三,指标要内含时间概念,既要有指标的延续性,又要有指标动态调整的属性,也即具有动态的纵向可比性;第四,指标要易于操作;第五,指标要易于转化,容易解释。 他们以城市规划为例,详细说明了指标选择的参考视角,认为可以从城市区位、财务、基础设施、社会福利、无形资产以及人力资源等角度来选择一个城市的量化指标。

     在确立了指标以后,还要对指标数据的采集制定相应规则,以便指标的统计口径具有一致性。英国政府在进行城市更新项目评估时,制定 了统一的数据采集空间范围(也即地理单元),将 市中心作为空间数据的采集对象。其后,英国建立了九个城市区域,其评估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市中心扩展到整个区域层面。这时,英国区域开发署提出应重点选择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更新程度、城市发展动力、城郊区域发展能力、城市环境建设、就业增加、职业技能水平、生产力水平、投资及创新能力等作为评估指标。由于城市区域层面所涉及的指标数量庞大,为了减少工作量,降低选取指标的随意性,需要对所有指标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筛选。黄提出了指标筛选的

    四个步骤(Wong,1995)[25]:

    第一步,全面认识评估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项目的基本含义、评估的主要目的、涉及的主要问题、空间单元优化、构成环境的要素等。

    第二步,构建评估框架。评估框架可以由规划部门统一设定,也可以由评估者自己确定。

    第三步,确立评估指标。在明确相关指标内涵的基础上,选用量化指标来对核心要素进行度量,并对给定的指标作出清晰的定义;然后将指标形成富有逻辑的序列,按照指标选择的“五原则”对指标进行提炼。

    第四步,建立指标索引。建立指标索引的目的是对指标进行明确分类,主要分为加权性、非加权性、回归分析、多元分析以及其他等指标类型。

    3.2 定性法

    在规划评估中,虽然量化指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还要增加定性描述的手段来共同评估规划对象才够全面,特别是定性的指标属性描述在许多规划评估中必不可少(Foley,1998)[26]。 加强对定性要素的使用,采用“非市场价值”的手段来判断评估对象,增强要素评价的全面性, 弥补定量评价的不足之处。这样,定量和定性描述的对象就构成了规划评估的基本要素。

    4规划评估的标准

    规划评估是否有既定标准?由于规划类别、性质具有差异性,加之差异化的规划观念,往往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标准来系统解释,从而导致其评估标准的非统一性,因此,规划并没有固定的评估模式[27]。正如贝尔(Baer,1997)指出的那样,规划评估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对于既有的标准来讲,仅仅为规划评估实践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或借鉴,并没有决定性作用[28]。贝尔还进一步指出,规划师在制定规划时,就应当具有前瞻性的、独立的评估标准,且这种标准并不是来自上级或外界。因此,规划师制定评估标准的能力与制定规划目标的能力二者一样重要。贝尔所考虑的规划过程动态评估标准主要涉及八个方面,分别是规划制定的背景介绍、规划所涉及的基本问题、规划制定的程序、规划所适用的范围、规划实施中的指导、规划所使用的数据与方法、沟通的程度、规划方案的格式等。在八项评估标准中,各项标准都有其内在规定性。

    4.1背景介绍

    在评估中,背景介绍是从总体上对规划概况进行把握,其包括的要素有如下几点:(1)规划制定所涉及的政治和法律背景;(2)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有关管理机构对编制工作所作的具体指示精神;(3)在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准备工作机构发挥的作用;(4)规划制定背景提供的有用信息;(5)规划的服务对象,比如是为市民服务,为主管机构服务,还是为议会服务等;(6) 编制规划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需要,为决策服务,还是为制定行动计划服务等;(7)所评估规划的类型和范围,考虑这些要素的目的是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方面,引导其关注的重点;(8)编制规划的资金来源渠道;(9)编制规划所耗费的时间。

    4.2 基本问题

    通过详细介绍规划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有利于了解规划评估涵盖的主要内容。综合来看,规划中涉及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按照参评规划类型,规划的编制者是否清楚规划形成全过程所适用的方法;(2)规划中所设置的各项标准是否清楚、明了;(3)规划是否确定了明确的方向,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标;(4)规划 是否提出了具体的问题;(5)规划的基调是否同制定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相互协调。所谓规划的基调,主要指所评估的规划是综合性的、渐进性的还是倡导性的等;(6)假如所评估的规划是综合性的,那么就将考察该规划的整体性是否完善,该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衔接程度, 以及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是否与相关部门有良好的横向沟通,与上级主管部门或区域性的部门有充分的联系;(7)规划是否考虑了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以及地区结构体系的容量;(8)规划是否对解决主要问题提出了多种选择方案,如果没有明确提出,是否在规划制定时对此有一定程度的考虑;(9)进行方案选择是基于方案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还是这些方案之间存在本质差异。

    4.3 制定程序

    在规划评估中,还应当考虑规划编制的程序是否正确,主要有:(1)参与规划编制人员的组成,比如,许多规划的编制是由不同机构、社会团体以及政治权利者共同组成一个编制小组来承担的;(2)选择规划编制者的方式,以及他们参与规划编制的形式;(3)在制定政策或者行动计划中,规划制定者使用模型、数据以及其他信息的正确性如何;(4)规划制定时,是否专门成立了咨询小组,并时常就规划的制定工作征求小组的意见,是否将规划制定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等。

    4.4 规划范围

    所谓规划范围,指用于阐明规划同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涉及问题的范围。主要有两类范围,一类是所有可能的、本来就应该考虑的问题,比如物质条件、社会条件、政治变动、心理因素以及文化特征等等;第二类是规划效益与公平问题,主要包括成本与收益在不同群体中的分配,或者如果重新进行利益分配或相互交换可能带来的新问题,以及与财政或法律相关的问题,甚至是将规划放置于更为广泛的政治环境中的可行性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规划评估时都需要考虑到。

    4.5 规划实施

    主要用于检验规划的实施工作是否恰当,主要内容包括:(1)在规划制定时,是否考虑了各项工作实施的优先顺序、实施成本以及时间规定性;(2)是否规定了实施进度、协调机制以及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3)是否制定了集中研究规划实施的计划;(4)是否建立了负责规划实施的机构,且这些机构能否真正具备实施规划的能力。

    4.6 数据支撑

    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来评估规划制定情况,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规划是否有比较广泛、可靠的数据来支撑,且在设计数据时,是否有较为灵活的方式允许以后新加入数据,或根据其他调查结果对数据进行适当调整,即评估数据设计的弹性问题;(2)对所有数据的来源是否进行了详细标注;(3)从整体上看,数据是否满足规划的需要,对其研究是否具有意义;(4)是否就规划的制定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标注了这些方法的资料来源。

    4.7 沟通程度

    主要反映规划制定过程中,规划制定者与内部或外界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1)规划委托人或规划接受对象是否比较明确;(2)根据阅读对象特征,规划是否将基本内容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3)规划作出的相关决策是否具备可靠的依据;(4)规划提出的建议及有关结论同制定的目标是否相符合。此外,在规划制定时,是否设置了今后用于规划评估的标准。

    4.8 方案格式

    主要从规划方案使用的便利性、外观格式的完整性来评估,包括:(1)规划文件大小是否适度,其格式是否便于阅读和使用;(2)规划的目录与页码是否完整,是否标注了规划制定者的姓名;(3)是否明确标示了规划实施日期,规划图纸的功效是否发挥到最大,规划文本排版是否美观,以利于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规划评估理论发展的方向

    理性与交互规划学派,其共同点在于基于规划本身来加以评估。随着可持续性理念的出现,规划评估领域逐渐引入生态伦理、环境保护等概念,并通过设置约束性指标来对政府决策加以指导(Miller and Patassini,2005)[29]。在规划的指标使用方面,通常使用“环境质量”这一指标来表示政府政策对生态产生的影响,其实质是通过规划评估来度量政府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这方面,伯克和康罗伊(Berke and Conroy,1990)作了有益尝试[30],他们选择美国30个规划方案作 为研究样本,通过评估来考察这些规划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在具体做法上,他们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出发,依据其共识原则,建立了一套评估规划对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的方法,并据此对样本展开研究。他们的研究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建立了规划评估的基准体系,并提供了参照标准。

    当前,我国政府在规划评估中也逐渐对环评加以重视,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制度设计上尚未成熟。此外,规划评估中对环境要素的考虑,也会带来一些疑问,那就是环境对个人或局部范围带来利益增进的同时整个社会利益的增加问题,即环境权的伦理问题[31]。也就是说,环境的改善保护了个人或局部利益,而社会利益、整体利益并不一定会增加,这时就要求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均衡点。按照经验主义的观点,在规划评估模型中引入环境变量是必然要求,也就是要重点评估由于对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增加的程度,或者带来的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英国在规划评估过程中,主要使用环境要素对公众群体的影响度,以及公众对政府供给的公共品的需求度,来评估环境等非市场化要素对公众产生影响的程度(Miller and Patassini,2005)。但是,即使已经考 虑得很全面,仍然面临一个主要问题,那就是如何平衡评估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其原因在于,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判断需要获取更多的资料,而这种资料却很难获取。这时,决策部门更关心的是对多种方案的评估与选择问题, 其实质在于,期望通过对规划的评估获得有价值的、有利于决策参考的信息,帮助实现科学决策的目的。

    除了“环评”以外,关于“社会公平”问题也逐渐进入规划评估范畴。因为社会公平是规划实施的目标之一,政策效应大小与社会公平有关。更进一步看,由于社会公平主要表达规划与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而规划的实施结果到底对政策产生多大影响,政策的执行对不同利益主体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如何等等,却是传统规划评估中忽略了的要点,是现代规划评估所必须加以考虑的。因此,参与规划评估的人员,需要在价值冲突中,综合审视和切实理解多种价值冲突,在坚持社会公正的条件下确立自身的位置。费希尔(Fischer)通过对纽约时代广场改造项目的分析发现,在纽约城市规划项目中,办公用地同社会公正之间存在冲突,且在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城市环境的变化受到各利益集团价值观念的左右[32]。在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各种拆迁项目、旧城改造项目以及城市环境工程等在开展规划评估时,也将涉及社会公平问题。

    在2000年前后,规划评估理论发生了逆转, 主要表现为:以理性与效率为标志的传统型评估向以交互性为特征并参杂不确定性因素的现代评估转变。此外,在评估要素上,强调原始方案的系统性特征,且将其视为评估的核心指标之一,以便消除盲目追求社会福利或集体收益最大化。 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改变规划评估的主流理念或思想,也会对评估的目标、技术与方法产生较大影响。此外,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力量充斥社会各个方面,道德水平变化正引起评估者的关注[33],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随之改变,这些社会变量也必将影响规划评估结果。

    6启示与讨论

    通过对西方规划评估理论的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规划评估的前提是要全面把握规划的核心内涵,以此为基础确立评估的方法。从西方学者的研究来看,规划评估的方法并非唯一,在同一次规划评估中可以兼容多种方法,比如在采用量化指标的同时,仍然需要对无法实施量化的因素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进行规范分析。

    二,规划评估标准的全面性。从贝尔设计的规划评估八项标准来看,规划评估不仅局限于规划内容的客观性和结果的有效性,而且涉及规划制定的全过程,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

    三,规划评估理论发展的动态性。从西方规划理论发展轨迹来看,“环评”因素将是未来规划制定必不可少的变量,这一点对我国来讲尤为重要。因为规划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可持续性讨论不但在政府的经济政策中是热点,在规划评估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国内的规划评估中,无论是定量评判还是定性分析,可持续发展将是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欧阳鹏.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评估模式与方法初探[M]//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1-11.

    2宋彦,江志勇,杨晓春,等.北美城市规划评估实践经验及启示[J].规划师,2010(3):5-9.

    3汪军,陈曦.西方规划评估机制的概述——基本概念、内容、方法演变以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1(6):78-83.


    中国人事人才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 江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25日   15 版)

      “天下之治,始于里胥”。如果说基层政权是执政的根基,基层干部就是治国理政的每一块基石。可以说,有什么样素质的基层干部就会有什么样的基层政权。基层干部的素质能力如何,不仅直接决定着基层群众的利益得失,而且也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培养造就千百万让人民满意的基层优秀人才,已成为一项紧迫的重大课题。

      当前,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主要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一是如何转变管理本位的“父母官”角色,由传统的自上而下分解任务、推动工作,转变为自下而上、求真务实、创新服务、破解难题的“服务官”,必须学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解决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二是如何转变人治为主的“家长制”角色,由习惯于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以情代法,转变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裁判员”,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三是如何转变大包大揽的“救世主”角色,由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一元化领导模式,转变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合作治理模式,提高与基层自治组织良性互动的能力。因此,基层干部的角色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战略新任务,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新定位,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角色: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与法律的执行者,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沟通者,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生产者,化解群众利益矛盾的协调者,反映群众诉求意见的表达者。

      基层治理的角色转变,取决于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持续提升。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基层干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基层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深刻认识日益凸显的利益分化与结构失衡的社会复杂矛盾,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勇于改革、敢于担当,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始终把群众满意放在衡量干部的最高标准。

      其次,要科学认识和把握基层干部的成长规律。现实中,基层干部的来源比较复杂,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很不平衡,差异较大,其成长规律也很难认识和把握。但有两个规律性认识是能够形成共识的。一是素质培养与能力匹配结合的成长规律。素质是通过教育学习获得的,而能力匹配则是才尽其用的结果。培养和使用是干部成长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长期以来对基层干部重选拔轻培养,重产出轻投入的廉价成长模式需要扭转。基层干部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注意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学以致用、发挥所长,只有做到业有专攻,才能科学地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二是职业稳定与岗位交流结合的成长规律。基层干部与群众有着乡土文化的感情联系,也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特殊本领,为此,基层管理职业需要干部相对稳定,但长期不交流又会影响干部的健康成长。组织上要从关心爱护基层干部出发,注意干部的轮岗交流,激发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

      此外,要根据基层工作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科学制定选拔培养基层干部的素质能力标准体系。今后特别要强化基层干部的六种能力建设,即依法行政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服务群众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基层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和能力标准,系统地开展岗位能力培训。


    坚持以用为本方针创新人才体制机制

    吴  江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01)

     

      摘 要: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资源。创新人才体制,应坚持“以用为本”。这是对人才价值本位的内涵解读,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理念,其制度意义在于解放人才的创造活力,战略目标在于实现人才优先发展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统一。当前人才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投入方面见物不见人的问题突出,注重人才选拔忽略合理配置和培养,注重研究过程忽略产业转化,对青年创新型科技人才关注较少,改革推进使人才期望值增高而满意度下降等。基于此,改革人才体制机制势在必行,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人才优先的时代意义,坚持以用为方针,提高人才效能为根本,紧抓人才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关键词:人才;以用为本;创新;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我国未来人才制度建设提出了“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的重要指导方针,强调要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坚持“以用为本”是新形势下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基本准则。

      一、坚持人才以用为本方针的理论依据

    第一,以用为本的思想内涵是人才的价值本位人才价值的本源是使用,同时又在使用中获得价值的认定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论述了人的才能与使用的因果关系:“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揭示了人才价值要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得以发现和认定,不能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才能没有意义;同时又阐明了人才的使用理念和使用方式对人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使用既是本源,就要产生使用的价值差异。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不是没有解放生产力,而是没有解放人。资本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并没有能够使人获得实际解放,反而使人处于深刻的异化状态。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价值。这种价值赋予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使劳动者在劳动中发现自己、解放自己和塑造自己。以用为本的理论创新点就在于它以用好用活人才,实现每个人才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价值。这种价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所在,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升华。所以,人才以用为本的核心价值是用好用活,其实践意义在于用好用活方能发现人才价值,促进人才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真正解放人才。正如邓小平早在1980年就深刻指出的:中国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好多人才没有被发现,没有去有意识地发现、选拔、培养、帮助一批专业人才。

    第二,以用为本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理念。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的决定地位,明确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进一步要求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含义既是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先排序,也是对人才资源社会价值的理性判断。无论是从发展需求还是从资源价值的角度,人才资源问题都不能停留在追求存储量上而要强调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充分使用。因此,坚持人才以用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才是实现强国、服务发展之根本。

    以用为本的核心是满足发展的需要。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包括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与他的利益有关。人的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符合人自身的利益,“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2]。有社会需求才有人才的价值,人才作用的直接目的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中包括社会层面、群体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需要等等。所以说,人才的使用过程就是力求实现对广大人民群众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各项事业之所以显现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大好局面,关键在于发展这个硬道理,没有经济高速平稳健康持续的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就没有人才的报国之门,没有英雄的用武之地。

    坚持以用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人才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和贡献中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实际上,以用为本是就如何实践“以人为本”这一宏大理念所做出的务实性回答,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发展方面的理性判断和原则性延伸。马克思认为,资本只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它不过是一个过渡环节,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人和观念的全面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解放生产力的本质是解放人的创造力知识和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使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让智力活动、创造性活动在人的活动效率的天平上越来越有分量。这种历史性变化的社会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同量劳动产品的劳动时间的节约。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3]。可以说人类的每一进步都是人才发挥作用的进步,都是由人才提高了的使用效率带来的,它是名符其实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看不见的手”。诚然,人才在使用中追求的并不是效率本身,而是使用的目的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第三,以用为本的制度意义在于解放人才的创造活力。解放人才是以用为本的价值取向,“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人才优先的活的灵魂。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劳动改变身外的自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不使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以用为本的制度创新就在于解放人才的创造力,实现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发展,让人才的自由王国成为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通过用好用活的制度环境,让人才的智力活动、创造性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活动效率的天平上越来越有分量,同时人才的创造力也会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正如邓小平一再强调的“我们要打破老框框,不要按老规矩办事,要敢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破格选拔人才”。

    马克思认为建立一种制度“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4]。以用为本的制度创新,重大意义还在于通过提高人才效能,提高人才贡献度,使人才在新的机制下重塑自己,炼出新的品质,提升新的价值,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构成新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才是解放人才的真正目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以用为本的理念,其深刻之处在于促使生产力的变化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同步效应。解放人才既是产生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又是构成先进生产关系的体现,它同时否定的是旧生产力和旧生产关系。

    第四,以用为本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人才优先发展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统一。人与社会是相互生成的关系,人才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人才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同时又用自己的才干创造和改变着社会。人才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交替作用的历史过程。一方面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高理想;另一方面,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紧密相联,因而人的发展必然具有相对性。

    通过以用为本理念的深入传播,新时期人才工作将站在服务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产生人才与发展的“鲶鱼效应”,即人才引领创新,创新带动发展的良性发展生态链。以用为本的制度构建目标,应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下,实现人才个体与社会整体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与高度和谐发展,实现“人才的解放”与“经济社会的解放”的高度统一。以用为本的体制机制,不是让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牺牲人才的全面发展为代价,而是以后者为条件,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借助人才的全面发展与优先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最后的实现。也就是说,经济社会若不解放人才,经济社会自身也就得不到彻底解放。

    以用为本理念还告诉我们,人才的优先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有效形式,人才优先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具有中心地位;同时人才优先发展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且作为其条件和有效形式时,才具有价值和意义,才会得到来自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因此,人才优先发展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十八大提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就是要求全党坚持以用为本方针,在深化人才制度改革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当前,人才体制机制仍然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比如人才制度的缺位问题,但更多的还是错位和越位。制度的过密化与碎片化严重阻碍人才发展,亟待从立法的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思想不解放,理论不突破,规则就不会有变化,文件政策制度貌似越来越多,实际上是穿新鞋走老路。需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结合上破解难题。

    第五,坚持以用为本方针,必须勇于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人才资本属于内生性资本,不论是人才规模的扩大、人才结构的调整,还是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都是人才队伍建设的结果,其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有效规范与引导。人才资源的价值在使用,人才培养、引进与配置、激励与保障的目的也是使用,只有用好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不至于积压浪费;只有用好人才,引进的人才留得住,才能产生辐射效应,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要把人才的作用发挥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并以此为支点,健全、完善、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改革人才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人才管理方式,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链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四是坚持能人导向,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五是坚持业绩导向,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六是坚持市场导向,加强配套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流动与配置机制。七是坚持贡献导向,优化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八是确立人才发展国家优先投入体制,完善国家、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

      二、人才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人才使用问题从整体看,首先是“不够用”,人才结构性短缺,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人才严重不足;其次是“不适用”,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再次是“不被用”,很多人才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究其原因,关键是用人体制和机制的障碍,

    (一)在人才投入方面,见物不见人的问题仍然突出。

    人才投入的优先地位还没有确立,国家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明显不足。同时,市场对人才投入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尚未有效发挥,非政府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一是科研投入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倾向。2006年,财政部和科技部联合下发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项目管理单位可以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但是将管理费界定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的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由此可见,管理费中只关注了科研活动的直接成本,而忽视了作为间接成本的人力资源成本。科技活动的劳务成本在发达国家的研发经费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为45%左右,而2005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中人力成本仅占23·5%。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层次的科研人才、课题负责人、科研助手、博士后等难以量化的智力付出,从而导致科研队伍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必然会制约高水平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

    二是科技奖励方面对人才本身的关注不够。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认为:“科学制度把独创性解释为一种最高的价值,因此使一个人的独创性是否能得到承认成了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5]对科技人才本身的承认应该是排在首位的。但当前,我国科技奖励体系中项目奖多于人物奖,重事不重人,重团体、轻个人,由此引起了不少弊端,如“署名危机”、“侵权奖励”等。我国现行的奖励制度把成果作为奖励的直接对象,这种间接奖励方式与广大科研人员希望对其贡献和创造性劳动给予承认的强烈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加之在具体实行时,既以“成果”为评奖依据,又以它作奖励对象,而分配奖励时又采取限额,造成研究群体的部分人员享受整个群体成果的情况,引起群体内部人际关系不和,其结果与奖励的目的相背。

    三是人才投入效益不高。一些地方热衷“人才政绩工程”,基础措施不实。政府确立一些人才工程,本意是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人才工程推动重要行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发挥人才工程的典型示范和引领辐射作用。相对而言,人才工程是短期的政策触动,长期的发展还需要在服务人才发展的各项基础措施上下功夫。比如,教育、职业培训、技师培训等等。目前人才工作有一种“工程依赖症”倾向,有的工程项目过多过滥、实施目标不清、受益群体不明确、受益标准不科学、评选程序不规范、评比考核层出不穷,造成人心浮躁,影响科研创新;有的项目预算过于随意、项目监管机制缺失,项目之间相互重复、规则标准宽严不一、受益群体之间贡献与得益不公平,导致相互攀比、人心失衡;不同部门所设项目标准不一,国家科技资助项目过度分散,导致投机取巧、重复受益,造成分配不公;科学家疲于争取经费,各类评估评审等事务性工作占据了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影响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动效率。

    (二)重人才选拔引进而不重合理配置和培养。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两年来,大多数引进的人才主要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真正在企业创新创业的很少,这一点和其他国家引进人才主要流向企业的特点恰恰相反。我国科技人才过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科研院所、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行业,而农村、企业和基层一线人才匮乏。据权威部门2007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即使是工程领域的博士毕业生,也只有15%毕业后选择到企业工作,其他学科领域的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就更少。另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对我国博士生毕业就业去向的调查分析,68%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进入企业的博士生比例约22%,其中10%进入外资合资企业,进入大型国有企业的比例为7%,进入中小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例合计不足5%。而美国在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其科技人才的80·8%,英国为61·4%。创新人才队伍结构失衡成为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

    (三)重研究过程而不重产业转化。工程技术人才处于技术创新的第一线,是我国形成技术优势的重要力量。但长期以来,在科技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虽然受到尊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却过低。中国科协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公众认为科学家职业声望高的占46·9%,认为工程师职业声望高的仅为15·4%。大型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选择“如有机会仍想从事目前职业”的比例为24·2%,中小企业为25·3%,明显低于高校(42·9%)和科研院所(33·0%)。这表明我国尚未建立起尊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文化,工程师职业的吸引力较弱。中国企业研发刚刚起步,急需国家大力支持,但在中国现行科技格局之下,企业工程师申请国家课题有相当难度,国家对科技人员的评价指标(成果、著作、获奖、SCI与EI论文数等)仍偏向科学家。此外,我国长期存在科研工作与产业关键技术脱节的问题。产业界长期处在“技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而科研领域科技人才的工作则在“课题—成果—获奖—职称”中循环,对科技人才的奖励、激励主要偏重于论文、专利等学术成果。科技人才获得奖励,便有更多机会获得更大的课题,也更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学术荣誉,如此自成体系,与经济产业基本上不搭界,这套体系使科技成果很难转化为商品。由于缺乏市场导向的激励机制,技术创新者没有足够的动力将技术导入市场,科技工作者自身价值难以实现。这也是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界科技工作难以对接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对青年创新型科技人才关注不够。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人才学理论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区”在25—45岁之间,峰值在37岁左右。以2008年国家主体性计划为例,负责人中年龄在35岁以下所占比例仅为7·6%,863计划项目负责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比例为10·6%,科技支撑计划为2·5%,973项目为0·47%。我国总体的科研文化和科研氛围仍未扫除论资排辈的现象,普遍存在于课题申报、经费下达、成果署名、成果评奖、职称评定、进修学习等环节,国家对青年科技人才使用激励的步子迈得还是不够大。

    青年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阶梯仍然不够顺畅。《中国青年科技奖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科研资源主要由中老年科学家占据,年轻一代科学家上升空间和通道受到限制,影响了更年轻一代科学家的成长”。[6]青年科技人才往往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才能获得更多学术研究资源的机会,这种类似于“曲线救国”的职业生涯轨迹,很大程度上会断送一些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

    对青年科技人才缺乏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根据1981—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前三名获奖人年龄分布,发现45岁以下所占比例在10%左右,35岁以下的几乎没有。青年科技人才很难在国家重大科技奖励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对于调动青年投身科学事业的积极性是不利的。国家虽然设立了针对35岁以下的中国青年科技奖,但分量显然不够。此外,青年科技人才现实的收入水平较低,子女入学困难、住房得不到解决等问题也阻碍了他们潜心从事研究。

    (五)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人才期望值增高,满意度下降。有关调查结果显示,81·09%的受调查对象认为,改革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93·91%的人认为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取得明显成效;76·6%的人对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不满意。这说明,在以上方面现实情况与人才的期望还存有较大差距。当前,人才管理体制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宏观职能转变没有完全到位。政府部门职责体系不够健全,政府人才管理中依然存在多头管理、责权不明、对微观运行干预过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人才市场主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得到体现。主要表现为:人才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制约了人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国有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的人才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自主权仍未落实到位,人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人才发展影响很大。由于管理缺位、错位和越位,不能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限制了单位的用人自主性,束缚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双方的权益时常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改革人才体制机制势在必行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人才优先的时代意义。长期以来,一些同志之所以在人才培养、选拔、评价和激励保障上存在许多思想障碍和陈规陋习;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之所以把人才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实际上都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以及落后的管理方式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社会财富和劳动者的物质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和社会发展到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发展阶段。社会化大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但市场的短期行为也带来了人们对物质和资本的过分依赖和追求,带来了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思维定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7]解放思想首先要从传统的发展观和增长模式中跳出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为了人而发展、依靠人来发展的全新理念,诠释了人才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和优先地位,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人才创造性劳动的依赖和尊重使全社会对人才价值有了思想上的飞跃。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才资源的可持续性、可创造性的优势将日益凸显。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科学发展人才必须优先,人才优先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因此,对人才优先的认识越深刻,人才工作就越主动,思想观念转变就越到位。

    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对本地区本部门人才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大胆剖析,找出症结,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比如人才管理体制是一项保障性的制度,它为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服务,同时又受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制约,体制问题不能太滞后也不可能太超前,它具有适应性和渐进性特点。解决的关键是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要摸准立的需求在科学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适时推进制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需要面对长期的挑战,更需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对人才的现实问题认识得越深刻,推进改革就越能够与时俱进。实践是检验真理也是检验改革的唯一标准,一项改革政策是否成功,一般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检验。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干部四化方针过程中我们建立了许多制度,如选干部配班子的文化学历要求、年龄杠杠性别比例、专业结构、技术职称、任职资历、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等等。这些制度有效解决了整体队伍和班子的结构优化和素质提高问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证明有些框框恰恰又造成了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为此,中央又明确提出了“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的科学人才观。这就告诉我们,没有哪一项改革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没有哪一个制度是一成不变,有一利必有一害,此一时有效彼一时可能有弊。趋利避害,辩证思维,不断纠错和适应,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我们把握了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求实精神。

    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克服思想上的僵化。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我们的思想方法为什么会僵化?原因无非有两个,这就是陈云同志所揭示的唯上和唯书。唯上是不敢想,唯书是不敢闯。敢与不敢的要害是对民主的态度。陈云同志讲的只唯实,就是要求我们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观察和考虑问题。眼睛向下,对人民负责,拜群众为师,人才工作才有前途。例如,在人才评价机制上,党政人才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这一科学民主的人才评价机制正是群众创造和支持的结果。在人才选拔机制上,以公开、民主、竞争、择优为原则的干部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制度,经过了20多年的探索已逐渐成为党政机关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打破了职务晋升中的“论资排辈”现象,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所以,推进人才工作的民主化,是我们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坚持以用为本方针,提高人才效能是根本。以用为本的核心即在于人才效能的充分施展和开发,从而实现人才能力、业绩和贡献的有机统一。而落实以用为本的关键,则在于深化“用”的实践内涵,并以其为导向积极推进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变革创新与优化。

    “用”即是要提供施展平台,让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才干与专长。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功的机会、适宜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资源支持,是实现人尽其才的基础性保障。“用”即是要强化开发力度,让人才能够持续获得发展与提升。对人才的“使用”和“开发”并不是对立的范畴,通过“用”使人才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具体的历练,正是实现人才能力提升、潜能勃发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用”即是要激活专业效能,让人才能够主动进行创新与创造。“用”并不意味着对人才一味发号施令或进行控制性的监管,相反,它旨在通过强化承诺、适当授权来树立人才的专业性权威、提升人才的职业化素养、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用”即是要优化激励机制,让人才能够合理实现增值与回报。合理、充分的激励与认可,是激发人才释放效能的催化剂和强心剂。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本含量较高、人力资本投资周期较长的人才资源,基于其实际做出的贡献和价值创造,他们有权益获得属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增值回报。“用”即是要树立有容乃大的人才观,但求人才所用,而非求人才所有,积极突破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壁垒和身份依赖局限,逐步建立完善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跨国际的人才整合与利用机制,在各类人才的有机协同与合作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解放人才需要一个试验探索政策的过程,因此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在人才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公共服务和综合环境等多方面突破常规,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试点工作,特别是针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带有全局性和普遍性的体制机制问题,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地方和机构作为“试验区”,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攻关,探索解决办

    法。如可以选择一些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高等学校等事业单位,就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管理行政化等难点问题进行突破性改革。

    (三)改革体制机制要抓住人才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体制机制改革难以推进的最大根源在于改革涉及部门权力和利益的调整。只有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大局的高度,将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部门利益之上,才能有真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推动改革创新,才能消除改革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部门本位和“政绩工程”现象,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要把是否有利于人才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是否有利于减少人才流动和创业成本,作为检验人才政策和措施科学合理的基本依据,坚决清理和消除束缚人才创新创业的不合理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管制限制和收费政策,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和舞台,为人才实现和提升自身价值创造条件。

    当前,突出问题是改革人才管理运行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人才宏观管理和人才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有效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下放单位用人自主权,更加尊重人才自主择业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的供求关系主要通过市场供求机制进行调节,政府不应过度干预人才资源的供给,也不应以行政命令要求增加或减少人才资源需求,特别是不能干预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当然,在市场调节不能实现人才资源充分创新创业和合理配置时,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采用财政与税收等政策手段、购买公益性岗位等经济手段和对口支援等行政手段来扶持人才实现创新创业,以满足落后地区和艰苦行业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同时,政府要建立统一的人才资源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对人才资源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市场其他主体的监督,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动行为。构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担负人才工作职责的政府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一方面积极主动地抓好各自领域的人才工作,另一方面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左右衔接、上下贯通的工作机制。要克服部门利益对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割,克服部门之间人才政策的相互脱节、相互掣肘的现象。特别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缺人才开发工作,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科学划分人才工作职能部门职责,解决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力量分散的体制性问题,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整体合力。

    完善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必须加快人才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制约政府随意扩权和设租行为,保障人才创新创业权利,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

    完善人才管理政策当务之急的工作,一是按照十八大的要求,促进科技人才向企业及生产一线聚集。要树立人才的企业本位理念,探索激励优秀人才投身企业的政策。积极推进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围绕关键产业实施企业优秀人才集聚工程,想方设法让更多人才流向企业,流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探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基本平衡的人才保障机制,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促使人才加快流向企业。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凝聚、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二是优化政策环境,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当前,一些科研人员不能做到潜心研究和创新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疲于跑项目、争取经费,急功近利;论文作假,作风浮躁;收入住房等后顾之忧牵扯精力、无心钻研。这种现象困扰了科研人才成长,阻碍了自主创新进程。因此,要创新科技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实施人才知识性财产保护政策,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实施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改善青年科技人员的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3·

    [5] R·K·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96.

    [6] 陈广仁·中国青年科技奖状况调查报告[R]·科技导报,2009,(2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

    〔责任编辑:王华薇〕

    来源:《人才战略研究》2013第6期


    吴 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04日15 版)

        人才评价,是发现、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的依据,是人才辈出的基石。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制度,中国就无法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目前大而不强的瓶颈就在于评价问题——

    重视过去,还是关注未来?

        近年来,人才强国战略稳步推进,吸引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渐入佳境,针对国内高端人才的“万人计划”风生水起。高端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对这一战略资源的正确评价和使用日益成为各地面临的现实课题。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现、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激励的依据,是人才辈出的基石。在过去粗放型的人才管理中,人才的科学评价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也出现了一些人才评不好、评不准的现象,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影响了人才创造力的发挥。

        现在很多地方和单位评价人才,还在沿用传统的考核干部的办法。评价的更多的是人才既往的知识、业绩、贡献,关注的更多的是人才的过去而不是未来。这种“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已经带来一些偏差。比如,“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年创立至今,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胜出,22位获奖人得奖时的平均年龄是82岁。而此时的他们,再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已经不大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22位获奖人的获奖时间与他们从事研究所取得成就的时间差都在10年以上。其中,有一半人的时间差在20至30年,有8位的时间差在30年以上。

        因此,人才评价也需要回归本源。我认为,人才评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发现和甄别人才,基于此的人才评价要为人才使用和发展服务,要特别重视未来,而不是过去。过多关注过去的人才评价模式,尤其不适合创新性人才引进评价,而且特别不适合海外年轻拔尖人才引进评价。因为,创新型人才是发展中的人才,需要的是“加油站”式的评价,评价要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加油鼓劲。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曾说过,北生所最大的体制创新在于评价标准的改变,选人没有框框,不在意是否从过名师,有好背景,只有一条标准——能不能干,有没有潜力。现在再看北生所:邵峰、张宏、朱冰、王晓晨、高绍荣等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博士、博士后,如今已成为各自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平均年龄不到40岁;在2012年2月荣获“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的全球28名获奖者中,有4名来自北生所……

        可以说,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制度,中国就无法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下一步,我国人才工作要有大突破,首先就要在人才评价体系上予以突破。

    方便管理,还是服务人才?

        26岁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李英睿,大二时来华大基因实习,在大学毕业前的两年里,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11篇论文。研究院为他报了一个青年人才项目,但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原因很简单——他没有博士学位。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在以什么标准评价人才?国家许多文件都明确指出,应用性研究的目标是解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而不是学位和论文。但是,实际科研管理工作却基本上都是以学位、论文为导向的。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甚至企业、医院、技术推广机构的科技人才的职称晋升、考核评价、项目审批,都以论文、学位、英语等为主要评价指标。

        工程技术人员,为什么非得逼他交论文?对教书育人的大学老师的评价,科研成果也成了关键门槛,而育人与科研有多少必然联系?又有何依据可以证明,博士学位是人才创新力的必备条件?英语是一种知识,怎么能变成评价人才的尺度?

        出现这些情况的症结在于人才评价工作的价值导向,到底是以人才为中心设计,还是以管理者为中心设计,目的是方便管理还是服务人才。管理主义的评价方式,最后必然是方便管理,把评价看成一种权力,这又必然导致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其典型表现就是考英语。因为考英语有明确的分数,其他因素的评价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便做简单比较。

        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的人才评价,其科学程度自然不高,也会造成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即某些单位在不断引进人才的同时,优秀人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已有人才在不断流失。

    评价创新型人才,要遵循科学创新的规律

        科学发现、专利发明是有周期的,不能急功近利。在北生所,所有实验室主任的考核周期都是5年,5年内不考核,不评价。研究员李文辉就得益于这种评价制度。他在乙肝病毒感染细胞机理上取得重大原创性发现,将为肝炎和肝癌防治带来新突破,这必然是一项对人类健康有重大影响的贡献。而取得这一成果之前的5年中,他只发表了一篇小文章。

        这就说明,评价创新型人才,要遵循科学创新的规律。评价关注的角度,应是人才未来的水平与成果,而他们的成果很可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丁肇中先生曾说过,真正的创新型人才之所以出类拔萃,就是不为常人包括同行人所理解。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必然有个性因素在里面,是不能制度化评价,也没有规律可循。因而对创新型人才的评价,要关注特殊性,要有弹性,要有灵活度。要考虑到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个性特征。像罗伯特·西蒙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学术成果只有一篇文章。世界著名数学家怀尔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作期间,7年里一篇论文没发,一本书没出,但他证明了350多年没人能解的费马大定理。

        目前在我国,已有很多基层单位在人才评价方面做出了创新尝试。华大基因从来不搞职称评定,不搞论文定量考核。2011年5月24日,英国《自然》杂志公布的科研机构实力排行榜中,年轻的华大基因入选中国十大科研机构。

        作为一家民企,华大基因没有优厚的待遇,其超常规发展的实现,对人才的科学评价与使用是关键所在。在这里,敢于通过实战凝聚、锻炼、考验并培养年轻的优秀骨干。执行院长王俊2012年入选《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科学界十大人物时36岁;出生于1992年的赵柏闻高中都没有毕业,目前已是人类认知能力基因组学分析科研项目的团队带头人。

        在转型期的中国,不见得国外的东西都能适用。在人才评价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打造我们的人才制度优势,信心应建立在基层的实际创造与首创精神中,应从各地各部门的成功实践中,提炼出适应现代中国社会的人才评价模式,建立重创新创业实绩、重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多元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本报记者罗旭采访整理)


    • [嘉宾访谈]:12月13日10时,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网友积极参与提问。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系列访谈的第二十场。[11:23]
    • [主持人]:大家上午好,您正在关注的是人民网强国论坛视频访谈。今天邀请到作客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先生,和网友们聊聊关于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相关的话题。吴会长您好。[10:11]
    • [吴江]:网友们,大家好。[10:12]
    • [主持人]:不久前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想问下您如何理解人才工作在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新定位?[10:12]

    [吴江]: 《决定》在人才方面的最大亮点,就是提出人才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新定位,不是就人才谈人才,而是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人才支撑改革的各项任务,这个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决定性因素提出来了,从这样一个新的定位去把握下一步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至关重要。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改革事业的科学发展,如何在深化各项改革过程中集聚和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使之成为改革事业的中流砥柱,这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人才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选人用人方面,提出了三条标准,即拥护改革开放路线、实绩突出、群众满意。三十多年之后,我们仍然会感受到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全面深化改革首先在于集聚一大批坚决拥护改革并有能力支撑改革的优秀人才。这一点,我们许多人才工作部门同志的改革大局意识和思想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需要通过进一步学习《决定》,提高和深化认识。

    为党和国家各项改革事业集聚人才,这是当前人才工作的着力点。比如在市场化改革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取决于我们能否用市场机制选拔发现和评价优秀人才;取决于我们能否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还需要引进大批在国际市场上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来推动我们的市场化改革。再比如说,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大批善于能充分利用社会治理的新机制做好社会工作的优秀人才和活跃在社会各个组织中的优秀人才。在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中,也同样需要一大批改革型、创新型人才。

    总之,改革呼唤人才、人才支撑改革。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这样一批推动和适应改革的优秀人才。深化各项改革的过程,也是我们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过程。同样,对各行各业人才来说,能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熔炉中锻炼自已成长成才,勇于担当改革浪潮的“弄潮儿”,十分关键。如果我们认识不到改革与人才的内在联系和良性互动关系,人才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局面。

    • [主持人]:您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赋予人才改革怎样的使命?您是如何理解的?对于聚集人才体制机制,是否有别于传统的体制机制,有怎样的特征?[10:19]

    [吴江]: 《决定》中有一个新的提法,叫“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这个就是党中央赋予人才改革的历史使命。过去我们常讲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是基于国家对人才的管理职能理解的。十八届三中会提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我理解应该是一个人才开发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概念。人才集聚与人才管理,无论是从内涵上理解,还是从实践上认识,都有很大区别。传统意义上的人才管理主体是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组织的行政隶属关系决定了人才的身份和等级,人才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这种行政化的支配作用,行政组织是围绕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环节来实施管理,把住人才的“进口、用口、出口”三个关口就行了。现在讲集聚人才就要跳出这种行政化的科层体制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

    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我理解其内涵是建立一个既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作用,又能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宏观管理人才的职能作用,使两者既能有机结合又能相互制约的新型人才治理体制和良性互动机制。具体讲有四个明显的规律性特征:

    首先,时势集聚人才。集聚人才是战略导向型的人才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的:“当代中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集聚人才体制就是一个实现中国梦的人才体制。借用核裂变的概念来说,集聚是为了达到一个从量到质的裂变,就是要让人才集聚实现一个临界质量,创造一个人才峰值,在短时间内实现峰值效应。什么是峰值效应,我们在汶川大地震时感觉得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各种资源都涌向抗震第一线。集聚人才就是集聚强国之能量、集聚民族复兴之能量、集聚建成小康社会之能量。可以说人才的集聚之时就是我们民族复兴之日。所以它是集聚性的概念,是战略导向性的。

    其次,开放集聚人才。集聚体制是一个包容开放型的人才体制。一个用人单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自身的人才资源都是有限的,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结构上,都会出现不够用、不适用和不会用的问题。所以人才管理体制必须从组织内部管理型转变为面向社会开放型的人才集聚体制。我们过去是在体制范围内寻找发现人才,现在是在全社会13亿人口,以致全球70亿人范围内寻找发现人才。必须面向全世界开放,要打破一切体制壁垒和身份障碍,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唯才是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三,竞争集聚人才。集聚体制是一个动态竞争型的人才体制。市场机制是一个依据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价格规律的资源配置机制。人才在竞争中使用,就要“动”得起来,充满活力。人才在竞争中双向选择,哪里有需要、哪里能发挥作用、哪里效率高就往哪里流。这样的体制机制需要打通人才流动通道,使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非胜即走,优胜劣汰。”动态竞争型的人才体制机制本质要求就是优胜劣汰、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我国是人才大国,但当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强国。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的人力资源数量的多寡与经济产出的多寡既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相关关系,而恰恰是人在社会中的“状态”而不是存量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能力度与智力支持。而这种“状态”就是“活力”。比如,美国大概就是1亿多劳动力,但是他的人力资本大约是200万亿美元,我们接近8亿劳动力,我们的人力资本大体上也就是160万亿人民币,所以可以看出转换成人力资本后的差距是很大的。资本恰恰是一个人才在社会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效率状态,有这种状态就能反映出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人才贡献程度。 

    ·                     第四,环境集聚人才。集聚人才是环境激励型的人才体制。过去讲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环境激励人才辈出。“招贤纳士”的前提是发现和尊重人才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这一人才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深刻揭示出集聚人才的基本规律。我们的改革就是要以“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为宗旨,给人才以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从根本上说,对人才的尊重是最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四个尊重的制度和文化,要从人才的激励分配制度和荣誉表彰制度改革入手。目前,人才环境有多方面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人才管理机制上仍然有很多“大锅饭”。物质激励不足,精神激励更不够。比如,作为国家荣誉制度的院士制度,已经暴露出“终身制”、“大锅饭”的弊端,社会反映较大,为此,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 [主持人]:您刚才在谈到时,我注意您提到了“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您是如何理解天下英才,我们目前的差距体现在哪里?[10:24]

    [吴江]: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表明中央要求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要在全球视野下谋划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这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集聚人才要立足全球化、立足提高人才制度的国际竞争力。过去,我们人才工作的视野主要是国内的人才,对海外人才的政策吸引力和政策开放度远远不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战略构想,这次决定进一步提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体制机制。这意味着我国要建立更加开放型的人才体系,将在世界范围70亿人中选择人才,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我国自2008年实施“千人计划”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已经引进了10余万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回国服务;到2012年,吸引了109万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另外我国近十年来每年都智力引进了50多万外国专家来华提供技术服务;我国的研发投入2012年占世界研发投入的13.1%,获得了很好的创新技术产出。但是,我国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低,专利和标准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如目前我国高端芯片和通用芯片对外依存度超过95%。关键在于我国拥有的世界顶级科研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十分缺乏。我国现有的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仅占世界总数的4%,而美国占了42%。根据汤森路透集团的世界顶尖材料科学家排名,美国研究人员占前25名中的18名,而中国研究人员在前50名中仅有两人。美国最近新修改了移民法案,着力从世界各国吸引工程技术优秀人才,他们学习我国的“千人计划”做法,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仅仅去年一年就吸引了专业技术人才14万人。2013年美国对全球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率高达24%,我们国家仅为3%,我们在全球排名11位。在吸引科学家和工程师方面的排位更是列在世界各国的46位。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和这些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有这样一个国际竞争的意识,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把这些技术,把优秀人才能够吸引过来。这方面就需要增加政策的开放度,所以这是我们这次三中全会提的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要增强政策的开放度,面向全球吸引人才。 [10:26]

    • [主持人]:我们目前也注意到一个新闻报道,网友也很关注,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日前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文章中提到“要敢为事业用人才,着力破解人才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体制性障碍,健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支持体系和引才聚才的体制机制,您认为如何增强人才政策的开放度,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10:29]

    [吴江]: 刚才说到我们有压力、有挑战,因为我们要把压力变成动力,只能是从政策上进一步开放。人才政策如何“开放”,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我认为要有五个接轨:

    首先是人才政策要与国际接轨。人才的竞争力实质反映为人才制度的竞争力。只有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来吸引、使用和评人才,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提高人才制度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人才政策要和市场接轨。开放首先是向市场开放,但不可否认,现在我们有些政策是代替市场、包办市场甚至是分割市场。下一步改革,凡是市场能做的,我们不要做,不能和市场争利,违反市场的基本规律。

    山东淄博有个东岳集团,原来就是一个村办企业,董事长张建宏对人才有一句体会,“以价值发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他很重视人才,用国内外的优秀人才,用财富回报做出贡献的人才,现在,东岳集团是亚洲氟硅材料生产基地、山东省高新技术一号工程实施企业和举全省之力支持的民营企业,在新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掌控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在运用市场方式配置人才资源的实践创新,我们的人才政策要积极吸收这些来自基层和市场主体的实践创新经验。

    三是人才政策要和人才创新创业需求接轨。我们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海外人才对我国人才政策知晓度很低,30%左右。与海外人才回国创业需求接轨,意味着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政策,不管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创业最大的问题,首先是融资问题。这种融资不仅是政府的资助或补贴,而是要把风投引进来,依靠社会资本支持创业;其次人力资源问题,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需要有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我们有时候重视不够;还有是打开市场的问题,创业企业要有订单。美国硅谷创业企业40%的订单来自政府采购。在这些方面,我们还远远不到位。

    科学家创新最大的苦恼、最大的悲哀是创新成果“无人用”,科研成果无处转化。企业转化成果,需要政府给补贴。印度吸引了全世界150个巨头企业的研发中心,远远超过中国,为什么?最简单一条,印度研发是免税的。但我国科研人员拿到科研经费之后,在经费使用受到很大限制,百分之七八十用在购买研发设备,用于科研团队的,只有15%左右,科研人员的报酬与人才价值并未直接挂钩。

    四是人才政策要和人才成长规律接轨。每一类人才都有自己特殊的成长规律。比如工程技术人员,要在工程项目中成长起来;农业科技推广人才,要在田间地头成长起来。但我们现有的人才评价政策,尤其是职称评审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人才成长规律。要坚持特殊人才特殊政策。比如海外人才来北京创业,购车、子女上学、多子女上户等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当前国家或者地方政策的限制,这就会影响海外高层次人才是否回国创新创业的选择。要增加政策的灵活性、科学性和差异性。

    五是人才政策要与用人单位自主权接轨。用人单位自主权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会导致人才使用不当、人才使用不好、人才使用效率低。这和国家相关政策有关。有些政策过密,管的过宽,用人单位、人才不能成为这些政策的受益者。当前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主要是要放宽“规制”,通过改革,凡是用人单位自己能解决的,要交给用人单位。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列出“负面清单”,不能做的绝对不能做,负面清单外面的,都可以做。 
    [10:34]

    • [主持人]:刚才谈到了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再来谈谈署名文章中提到的“健全引才聚才体制机制”,要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需要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壁垒,想问一下您认为当前人才流动体制壁垒还存在哪些?[10:35]

    [吴江]: 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主要是在人才自由流动中实现的,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实现最佳配置。我们现在人才流动不够顺畅,主要体现在:

    一是人才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就是在分层、分类管理过程中,出现制度性的市场分割。以行政区划为标志人才市场分割现象,这就使得人才配置过程中的活动半径过小。本来是一个统一大市场,结果被制度分割成若干个小市场。

    二是人才资源出现社会分层的凝固化。所谓凝固化,就是社会分层固化为身份等级化了。官员、老板、教授、农民工阶层相对固定。社会分层凝固,就会凝固到身份上、等级上、待遇上。社会分层的凝固化带来的身份的障碍,待遇的不公、就业的歧视等问题,就会出现社会上层和社会底层的区别。

    三是人才在流动中出现的逆向化。所谓的逆向化流动,就是非需求流动、低效化流动。人才都拥挤在大城市中,人才向基层、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不够,鼓励在一线基层创业不够。

    • 这些都与现有的政策体制有关,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打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类人才的流动制度,其次,要有激励机制,激励人才到基层去、西部去、到边远地区、到艰苦岗位去。要让这些人才有“光荣感”。这种“光荣”应该是能够衡量的。[10:38]
    •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问小孩子的梦想是什么,很大一部分说是想当公务员,可见现在对公务员的期待值是很高的。我们最近注意到一个现象,公务员国考大军今年超了150万,有网友评价说:这进一步印证了中国阶层固化的现状,不公平体制让人才一窝蜂涌向了政府机关,而不是为社会创造价值财富,体制改革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了。”您是赞同他的这个观点,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大量人才一窝蜂赶国考,给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带来哪些启示?[10:40]

    [吴江]: 确实是这样,现在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比例越来越多,比如2013年考试大体是149万,通过资格审查考试,其实确认考试的大概是110万左右,参加公共科目笔试的,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15%,大体比例是53:1。总的来说考试的人还是比较多,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热。怎么看这个问题,网友们说这个问题一窝蜂涌向机关,认为他们不是创造社会财富,我倒是觉得这个观点不正确,还需要全面客观看待,进入机关当公务员,不能说没有贡献,不能说他们不创造社会财富,应该说公务员考试还是为了党和国家选拔一批适合市场经济要求,能够胜任治国理政要求的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我们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和素质,加强党政人才的队伍建设,给老百姓服务,老百姓希望每个公务员都有能力,但是考试的时候又不希望大家都考公务员。国家选拔优秀人才还是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这也是我们民主政治的一种要求,通过考试,大家都有机会,其实为什么这么多人考?大家认为在各种职业选择当中,公务员的机会是最公平的,我想还是要认可,这是我们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进步。每个人都有担任公职、参加公务员的机会,机会公平了,当然报考的人就多了。比如说我们调查访问当中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这种考试还是公平的,调查中认为这种考试还是能够选拔出优秀人才的,所以主流还是好的。问题产生在什么地方?一个方面我们降低了门槛,不等于每个人都能够实现当公务员的梦,有梦想和你的能力、专业还要能够对接起来,其实有的人不适合做公务员。在国外一般来说比例是在15:1,我们现在达到50:1,显然高了一些。这里有大部分人是盲目的,比如我适合做记者,为什么要当公务员?都想进去,进去之后想出来,就像围城一样,进去才发现我不适合做,适合做生意,适合做专业工作,所以有些人不适合。最大的问题是需要创新、需要创业,其实在机关里没法做到创新创业,没法做到实现自己的创新创业的理想,年轻人还是要到基层去,到一线去,能够使自己成长起来的话,还是要能够更多地找一种创造自己价值的机会,就是要有信心,大学生要有信心,不要图稳定,工资收入也还可以,各方面有保障,现在大家都希望能够安定、有保障,现在也有一些是来自家庭的影响,不一定是大学生的理想。家庭就一个孩子,最好稳定一些,所以在择业观上需要有很大的转变。 [10:43]

    • [主持人]:也有一些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您认为我们国家对创业的支持力度是怎样的?[10:44]

    [吴江]: 我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并产生了良好效果。比如,大学生创业率和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环境好评率逐步提高、大学生创业培训接受率和大学生创业政策受益率呈总体提升态势、大学生创业质量不断提高。但总的看,促进大学生创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一是高素质生源创业愿意不强。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高素质人群的创业率不高:在三届创业者,高职高专的创业率分别为1.6%、2.2%、2.2%;本科生的创业率则分别为0.7%、0.9%、1.0%。

    二是创业质量有待提升。个体工商户是各届创业者首选的创业组织方式,且其占比均超过半数;创业稳定性所有下降,首次创业时间为1-6个月和具有三次及以上创业经历人员的比重逐届提升;50万元及以下是各届创业者占首位的营业收入水平,且其占比均在60%以上;5万元及以下是各届创业者占首位的注册资金规模,且其占比均在50%左右;10人及以下是各届创业者占首位的员工拥有规模,且其占比均在70%左右;小有盈利是各届创业者2011年占首位的盈利状态,且其占比均在50%以上。

    三是创业扶持政策知晓率和受益率不高,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尚显不足。尽管2011届创业者对创业扶持政策的知晓率高于以往两届,但对创业扶持政策“很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仍仅占11.2%,“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占63.8%。超过60%以上的大学生创业者自认为没有享受到各类扶持政策。2011届创业者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的受益率为37.8%、改善创业行政管理服务政策的受益率为34.4%、税收扶持政策的受益率为33.3%、金融扶持政策的受益率为29.0%。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创业政策和亟待加强的创业政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政策需求与政策供应差距较大。

    四是大学生创业更多地依靠内部资源支持,政府和其他外部资源的支持力度有限。在创业资金方面,亲友投资和个人积蓄是首次创业最主要的两大资金来源,民间借贷、银行贷款、信用卡透支、政府创业基金支持、风险投资等对创业的支持作用有限,2011届分别占7.8%、6.5%、4.5%、2.2%、1.5%,其中,银行贷款、信用卡透支、政府创业基金支持还呈逐届下降态势。在员工保障方面,不聘员工自己单干、同学和亲友加盟、熟人介绍占比之和三届分别为75.2%、70.6%、73.7%。在创业载体方面,选择在产业园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园区创业的人员比例不高,2009、2010、2011三届分别为12.4%、14.1%、13.4%,超过80%以上的大学生创业者在各类园区外创业。

    五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亟待提高。调查显示,三届大学生创业者均认为自身素质能力不足是创业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其困难程度在所有10个选项中,位居资金短缺、市场营销不够之后的第三位;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创业素质能力和亟待提升的素质能力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创业素质能力不适应创业需求的情况明显。二是创业教育培训覆盖面不大。大学生创业知识主要来源于创业实践、实习与兼职活动和家庭成员、同学或朋友的介绍,2009、2010、2011三届接受过创业教育的比重分别为17.6%、21.0%、22.1%,接受过创业培训的分别为17.3%、18.8%、18.2%。三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质量有待提升。调查显示,比较重要的创业教育培训内容与亟待加强的教育培训内容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当前,政府要把握市场需求,提高大学生创业政策回应性。一是明确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定位。将促进大学生创业提升到国家发展高度,其扶持政策应强化如下几个功能定位:能提高带动就业的效益;能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能保持大学生创业政策与其他人才创业政策的相比平衡和协调。二是调整政策关注点,扩大政策受益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鼓励生存性创业逐步转向发展性创业与生存性创业并重,扩大政策受益面,逐步建立普惠性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以投融资支持、税收减免、放宽市场准入等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创业、现代服务业创业、乡村创业加大支持力度;建立政策需求调查机制,根据政策需求,以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比较重要同时又亟待优化的政策为突破口,加强政策创新。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全方位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一是加强宣传,提高政策普及率。以学校、服务机构、政府管理机构为重点,依托各类载体,采取各种手段,宣传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政策知晓率。二是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逐步建立并完善创业信息发布服务机制,依托信息化平台,及时发布创业政策、创业项目、创业动态、创业成功案例与经验、创业服务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建立创业项目征集与开发机制,及时更新创业项目;加强创业培训,根据创业素质能力构成与需求,构建并不断完善创业培训内容、课程与教材体系,优化完善创业培训师资库,推广创业实践训练或模拟、案例分析和经验传授等方式,提高创业培训绩效;建立并逐步完善大学生创业的价值评估、实践模拟、政策与管理咨询等方面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逐步建立服务于不同阶段大学生创业的全方位、阶梯型的创业孵化体系。三是培育大学生创业中介服务市场。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政策和优化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鼓励有关市场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信息咨询、创业培训与指导活动,提供融资、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人力资源、法律、专利申请、商标注册、报关等各类代理服务。

    ·           优化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大学生创业工作质量与效率。一是强化宏观管理。以就业工作联席会议为基础,强化大学生创业工作领导机制和部门协调机;制定大学生创业规划,并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制度化;将大学生创业工作绩效纳入就业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并适当提高大学生创业工作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二是加大扶持投入。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加大政府投入,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融资、贴息、补贴等方面支持,形成大学生创业投入引导效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大学生创业投入补偿政策力度,通过强化政策性间接投入,建立并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投入补偿机制,调动各类主体对大学生投入的积极性。[10:52]

    • [主持人]:谢谢吴会长给我们非常详细地讲述了当前毕业生创业的形势以及解决的办法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网友积极跟我们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也感谢吴会长的到来,我们下期节目再见![10:52]
    • [吴江]:再见![10:52]


    文/吴江

    今年我们组织了一个评估团队 , 从 6 个领域对 2009-2011 年“珠江人才计划”实施两年间引进的 57 个团队和 49 名领军人才 , 近千名高层人才做了评估。共发放了4762 份问卷 , 对每个团队的领军人物和团队都做了访谈和考察 , 包括他们的用人单位和他们的家属 , 还有他们的产品用户。

    在引进的人才中 , 外籍人才大约占到 80%, 其中美籍华人居多 , 占到 70% 左右。到岗情况良好 ,96.1%的到岗人才已经工作 , 到岗率高于中央的“千人计划”, 中央“千人计划”到岗率大致在 83.2% 。对 6 个领域评估得分最高的领域是新材料、新技术领域 , 以满分 30 分为分值计算 , 平均分值是 26 分 , 新材料、新技术领域得分 29.3 分 , 得分最低的是生物技术领域 , 得分 24.9 分。从成果上看 , 团队高于个人。

    广东引才地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东莞和珠海 , 某些重点领域的引才都集中在深圳和广州。两年来 , 这两批引进的团队和领军人才一共申请专利 1293 项 , 实现授权专利 273 项。比如光启团队 ,5 位 80 后海归创业团队2010 年成功研发了全世界第一款高增益、小型化 9 频射频器 ,2011 年又研发了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产品 , 在超材料领域中 , 他们研发的超材料技术专利占了过去 10 年超材料技术专利申请总量的 80% 。 专家的评价是 , 光启团队具有自主创新技术 , 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他们平均年龄只有 29 岁 , 它的团队领军人物刘若鹏 , 引进那年只有 26 岁。

    两年间实现的成果也比较丰富 , 部分成果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两批引进的团队和领军人才实现成果转化 211 项 , 实现销售额 6.8 亿元 , 带动相关产业实现销售额 30 亿元;两年内聚集了 2292 名高端人才, 培养人才 2559 名。

    这次评估也发现了引进人才中的一些问题 :

        创新人才多 , 创业人才相对比较少。引入人才的72.6% 都进了高校和科研院所 , 企业引进的人才只占27.4%, 大体上是 2.5:1 的比率 , 比率高于国家的“千人引才计划”。

    重技术 , 轻市场。评估发现虽然引进的团队和人才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 但是总体来看 , 重技术、轻市场 , 重基础、轻应用的情况依然存在。我们引进的人才在技术开发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在市场开拓方面却略显不足。人才引进之后 , 有了技术研发 , 有了专利 , 但没有市场 , 市场打不开 ,这是最苦恼的事情。这不是科研人员的问题 , 市场打不开有诸多方面问题 , 政府采购是其中之一。没有政府采购 , 很难讲扶持力度 , 政府有难度 , 但也应有很大空间。

    完善体系。引进的配套政策和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不同类型的人才关注政策的角度不同 , 差异最大的是资助科研项目的力度、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 和创业启动资金的支持度 , 满意度比较低。税收政策的优惠程度、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法律法规的支持力度的满意率也比较低。特别是在政策方面、知识产权方面存在潜在的问题 , 还需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服务力度。

    优化生活和工作。这方面的反映是 , 科研项目的申报手续过于繁杂等等。创业人才认为创业过程中存在人才匮乏、资金不足等问题 , 招聘合适的人才太 难、税收太重 , 对企业的限制太多。对比“千人计划”实施的情况来看 , 创业人员对广东的创业情况评估比“千人计划”还要低。还有很多意见认为政策虽然很优惠 , 但是很难兑现。调查显示有 70% 的家属表示支持这些海外人才来广东工作 , 但是愿意跟随到广东来的人还是比较少, 某个团队里只有 5 个带头人的家属跟了过来 , 领军人才跟过来的家属也只有 8 个人。总体来说 ,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落实生活待遇方面的顾虑 , 反映出对医疗、住房待遇、包括签证等方面的满意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做好后续的跟踪评估。要考虑人才引进之后更长的 , 甚至于两年之后的工作。要提升优才计划 , 如把“千人计划” 分为两类 , 有长期的 , 有短期的; 围绕地方经济的发展来明确引才的重点 , 哪些是重点 ,哪些是非重点; 哪些能够投放市场 , 哪些目前还不适合发展。

    要改进评审方法。包括邀请外国著名专家参加评审 , 这一点也许猎头的方法会更多一些。另外 , 资金使用的效率不够 , 招投标问题还有漏洞; 要完善专项资金的管理方法 , 降低研发单位的税收负担。政府应该加强管理 , 明确哪些单位该怎么做 , 包括企业应该怎么做 , 需要有一些规范性的办法。没有规范 , 政策到了企业、到了高校会落实不下去。 ( 吴江 , 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 曾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 本文摘编自其在 2013 年 11 月 11 日在 2013 中国国际人才猎头高端论坛上的发言。)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13/12

     


    罗旭 《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08日08版)

        当今世界,正在从数据时代走向大数据时代。今年两会,“大数据”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表明,我们对大数据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国家层面。

        与互联网的出现一样,大数据带来的不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并成为更多新发明、新服务的重要源泉。

        大数据时代到来,将给中国人才队伍带来哪些机会?提出什么样的挑战?谁将是未来最热门的人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人皆可成才”将成现实

        记者:大数据到底有什么用?

        吴江:大数据最重要的功能,是能把未来一些不确定性的东西准确地预测出来。举个例子——2008年,谷歌的一支研发团队利用在网上收集到的海量个人搜索词汇数据,赶在政府流行病学家之前两星期预测了甲型H1N1流感的暴发。这样的事情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掌握了大数据后,谷歌就做到了。

        大数据浪潮,让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有机会用数据围绕一个东西形成完整的描述。凭借日益增强的数据分析能力,人类得以有效实现对未来的预测。大数据可以帮助人们提升对整个社会的管理水平,对于人才管理领域来说,更是迎来了一个得以迈上新台阶的大好时机。

        记者:大数据对人才工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吴江:小数据时代,数据掌握在精英手里;大数据时代,数据掌握在老百姓手里。大数据的公开透明,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发展,更大意义在于,人人可以通过分析大数据,对自己的未来作出理性抉择。数据时代,“人人皆可成才”,将从理念走向现实。

    “新一轮人才流失”要避免

        记者:大数据对全球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吴江:与互联网的出现一样,大数据不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将在全球范围内启动透明政府、加速企业创新、引领社会变革。

        一家名为“埃森哲”的管理咨询公司去年调查了600家英美公司发现,33%的受访企业表示正在整个企业范围内积极使用大数据。68%的企业认为,企业自身的高管团队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参与和支持数据分析法的部署,并基于事实情况作出决策。有三分之二的公司在之前18个月任命了负责数据管理和分析工作的高管,其他企业中的71%准备任命此类高管。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就较早地意识到了大数据这个难得的机遇,并采取了行动。通用电气正启动在旧金山湾区投资15亿美元,建立一个全球软件和分析中心,拟雇用至少400名数据科学家,现在已经有180名各就其位。

        “埃森哲”去年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了美国、中国、印度、英国、日本、巴西和新加坡对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发现,到2015年,除中国之外都面临胜任数据分析科学家的净短缺。中国还似乎出现了少量的过剩。

        记者:为什么只有中国没有出现短缺?

        吴江:因为需求不足。有需求,才有紧迫感。我们的政府和企业都还没有关注到这个问题。我们的企业真的不需要大数据人才吗?当然不是,只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大数据时代求发展,企业、政府首先要明确大数据高管的岗位设置,没有岗位我们怎么能留得住人才,抢人才更是谈不上。

        另据“埃森哲”公布的数据,美国新增数据分析高管职位的数量将占全世界的44%,但美国只能提供23%,将会有3.2万人的人才缺口。不足的部分怎么办?美国必然会从全世界范围内网罗。正如表面上看中国目前这类人才还有富余,新一轮人才流失的危险恐怕难以避免。但中国如果再继续向美国输送这类人才的话,在大数据时代的国际竞争中将落伍。

        我认为,从中央到地方必须重视大数据人才队伍的建设,从基础抓起,完善岗位设置,在培养、留住人才的同时,更要积极面向全球吸引相关人才。

    “首席信息官”亟待设立

        记者:大数据时代的中国,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吴江:现在有一种错觉,一提大数据时代,就认为我们最需要数据技术人才,比如计算机人才和数学工程人才。

        我们确实很需要数据技术人才,但真正能够帮助政府和企业转变思维、应对大数据挑战的人才不是一个来自IT部门的技术专家,而是政府和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我认为,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对大数据管理人才需求的迫切性要超越对技术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政府和企业的领导者,也要有意识地转变思维方式,学习用数据思考、说话和管理。在这个飞速变化的社会中,过去的经验甚至可能成为现在的束缚。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管理者抱怨“90后”员工难管,就是因为过往的激励方式对他们不奏效。这一点还体现在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里。很多人发现与自己的上司、同事和下属沟通不畅,因为各自是在不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管理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数据库,学会用大数据的方法,随时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记者:组建大数据管理人才队伍,该从何处切入?

        吴江:首先要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岗位,进入决策层,推动各单位迎接大数据时代到来。我已连续几次提交《关于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提案》,建议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在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组建首席信息官办公室,负责人为首席信息官,直接向政府或部门行政首长负责。他们的职位必须是矩阵式结构,在中央有专门领导机构,推动形成国家级的数据库和数据平台,人员要定期交流,以便全方位掌握数据,消除信息孤岛。

        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立足点,在于为国家整体服务,切忌为某家单位粉饰太平。今年我再次提交了这方面内容的提案,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本报记者罗旭)


    来源: 福建省公务员局

     

    ◎文/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吴 江

     

         一、“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的重大意义

      “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是福建省层次最高、覆盖最广、力度最大的人才计划。该计划的出台,是福建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人才事业腾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有利于加快人才聚集,增强福建人才竞争力

      增强人才竞争力,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要大力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聚集福建。“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把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支持一批领军人才和激励一批优秀人才作为主要任务,实施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百人计划”、福建省特殊支持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和福建省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等人才项目,打造厦门、平潭人才特区,建设福州等8个特色人才聚集区,建设20个产业人才聚集基地,培育25个企事业人才高地,搭建6大工作平台。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对于福建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吸引高端人才聚集,增强人才竞争力,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是福建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要实现加快转变和跨越发展的目标,必须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特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福建省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作用的发挥。“海纳百川”人才计划着力推进重点产业高端人才聚集,围绕重点产业需要来设计人才聚集工程,立足重点产业建设来培育人才聚集高地,服务重点产业发展打造人才聚集平台。这些举措说明福建省把握了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产业和人才之间搭建起重要桥梁,以产业引人才,以人才促产业,将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有利于推动重点区域发展,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集聚作用

      “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提出打造厦门、平潭人才特区,将有力地推动重点区域发展。厦门人才特区以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以推进两岸人才交流合作为特色,要用5年的时间,初步建成高端人才聚集、对台优势明显、科技创新活跃、人才效益彰显,带动“厦漳泉”,辐射海西经济区的“人才特区”和人才创业港。平潭人才特区要以“四个一千”人才工程为抓手,建设成为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海峡西岸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实验区、海内外创业创新人才宜居宜业聚集区。同时,“海纳百川”人才计划还提出要培育25个企事业人才高地,这有利于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发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集聚作用。

      (四)有利于发挥“五缘”优势,建设海峡两岸人力资源合作区域中心

      福建与台湾有着不可替代的“五缘”关系: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随着闽台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闽台人才交流呈现出规模扩大、层次提高、领域拓宽、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出台的“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制定了《在闽优秀台湾人才遴选办法》,有效利用福建的区域优势,推动海峡两岸人力资源交流合作区域中心的建设。建设“两岸人力资源交流合作区域中心”,有利于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有利于加快建设海西人才高地,构建海峡西岸人才资源支撑体系,有利于通过人才交流增进了解、培养互信,促进两岸同胞感情进一步融洽,两岸合作进一步深化。

      二、“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的若干特色

      (一)人才特区和人才高地相结合,搭建海峡两岸人才交流桥梁

      “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提出打造厦门和平潭两个人才特区。厦门人才特区要围绕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对台贸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实行人才发展特殊政策、特别机制、特事特办,培养造就一批推动厦门产业升级发展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及团队。平潭人才特区要在5年内面向台湾引进1000名专才,面向海内外招聘1000名高层次人才,从省内选派1000名年轻干部到平潭工作,培养1000名实验区人才。同时,要培育25个企事业人才高地,重点培育人才聚集度高、贡献率大,科研成果居全国前列或核心技术产业化市场前景开阔的企事业人才高地。“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因地制宜、服务两岸,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将人才特区和人才高地结合起来,别具一格地搭建海峡两岸人才交流的桥梁。

      (二)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集聚人才

      “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提出要建设20个特色产业聚集基地。围绕县(市、区)、各类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广泛凝聚产品研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建设具有明显产业特色、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产业人才队伍,形成具有明显产业竞争优势的高端人才聚集基地。打造特色产业聚集基地,是为了将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结合起来,把人才工作重点放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将人才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重点产业高端人才队伍上来,把人才工作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做深做细,促进人才工作融入当地产业发展工作链条中,以更宽的视角、更长的工作链条、更科学的机制,探索一条效益更高的高端人才开发和聚集之路。

      (三)细分区域人才队伍,分别制定集聚计划

      “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对人才队伍进行细分,提出建设8个特色人才聚集区。福州建设闽都人才聚集区,支撑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漳州建设重化工业人才聚集区,服务大项目和城市建设;泉州建设民营企业人才聚集区,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莆田、宁德分别建设湄洲湾、环三都澳海洋和临港产业人才聚集区,服务福莆宁城市联盟和港口群建设;三明建设海西生态工贸人才聚集区,服务绿色腹地产业振兴;南平建设武夷新区人才聚集区,支撑生态闽北跨越发展;龙岩建设红土地人才聚集区,支撑闽西老区加快崛起。这8个特色人才聚集区,充分体现了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特殊人才需求,能够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四)重视发挥用人单位在集聚人才中的作用

      “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提出要重点培育人才聚集度高、贡献率大,科研成果居全国前列或核心技术产业化市场前景开阔的企事业人才高地。其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人才高地必须拥有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科研领军人才,组成若干个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灵敏高效的科研核心团队,科研方位居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具有领先性、创造性和突破性。企业人才高地必须拥有国内或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产品年增加值达1亿元以上,成长性和人均利税明显高于国内同行业水平。用人单位是人才引进的主体,也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培育企事业人才高地,重视发挥用人单位的人才集聚作用,有助于激发用人单位的活力。

      同时,“海纳百川”人才计划也存在一些不足: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不够明显;缺少细化的人才分级标准,政策和经费支持内容不够清晰;人才工作法治化程度有待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不足;人才政策的开放程度不够高,国际化不够明显,等等,这些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完善和落实计划的相关思考和建议

      (一)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人才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应在人才开发工作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人才开发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倡导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积极进行人才投入,形成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政府履行人才开发职责时,应当明确权力的向度并非自上而下,改变传统的命令-控制模式,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提高公众参与人才开发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二)细化人才分级标准,明确政策和经费支持的内容和管理办法

      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认定和评审,应采取分级的方法进行,根据业绩与专业水平的差异性,将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贡献卓越、业绩及专业水准处于领先地位的人才进一步进行分级资助,突出重点。广东省沿海一些城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将高层次人才分为一、二、三级,并对这三类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标准做出详细的规定。此外,为配合“海纳百川”计划的实施,还需研究制定并出台相关配套文件,明确政策和经费支持的内容和管理办法。“海纳百川”人才计划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相关配套文件的完善,对于具体的政策支持方式、经费支持力度,以及经费的使用管理办法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三)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使人才开发工作有法可依

      “海纳百川”计划中,各项政策文件虽然规定了法律责任,但法律责任规定并不完整和明晰。人才开发工作,尤其是人才计划的实施,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各人才开发主体的行为,保障人才的权益,有效落实人才优先的战略。因此,建议福建省加强立法研究,在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先行先试,出台本地区的《人才开发促进条例》,营造良好的人才开发法治环境,使人才开发工作有法可依。条例的具体内容可包括:将实践工作中成熟的人才政策转化为可以具体指导和规范人才工作的行为准则,为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评价等提供制度保障;用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政府在人才工作中的权限与职责,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和规制等作用;通过法律法规构建公正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妥善解决人才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有效保护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

      (四)充分体现“海纳百川”精神,增强国际化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体现闽台“五缘”优势、重视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和合作发展的基础上,福建省有必要进一步超越海峡两岸的定位,加大政策开放的力度,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多关注国际化人才。只要是有益于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都大力引进、着力培养并有效使用,真正体现“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海纳百川精神。例如,在平潭人才特区建设中,可以建设三个层次的人才发展平台,首先是面向海峡两岸人才发展平台,其次是面向海外华人圈的人才发展平台,第三是择选自全天下的人才发展平台。台湾、香港、澳门的国际化程度都很高,如果在平潭综合改革实验区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不同国家的人才广泛汇聚、创新发展、干事创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眼见平潭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台湾人才自然会冲破藩篱、抛弃成见,义无反顾地来到平潭发挥其聪明才智。

      (作者系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特聘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副主席,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40519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19日电(万鹏)日前,国务院发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71日起开始实施。《条例》中在公开招聘、社会保险、工资收入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呈现出改革亮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近日做客人民网访谈,就《条例》中的进行解读。

      新《条例》突出的优势体现在“依法治国、依法管理”

      吴江指出,新《条例》首先是一部新的法律。这样的立法层次比较高,对于我们目前正在推进的深化事业单位分类制度改革应该说于法有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法律框架。同时,它提出了一些深化改革的思路,在法律里面都有所体现。对于我们事业单位今后在深化改革过程当中,提供了一个的遵循的规则。它的最大的优势体现在依法治国、依法管理,它对于今后管理机关来说是一种权力约束,对于广大事业单位的人员来说是一个权益的保障,对于具体管理工作来说是一个规范。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薪酬变化 未来由市场来决定

      吴江谈到,过去我们事业单位的工资和机关是绑在一起的,机关动你就动,机关涨你就涨,体现不出自身的特点。2006年工资改革以后,提出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但实际上从目前实施来说还是不够平衡,比如说有些地方搞了,有些地方没搞,《条例》出台以后,将会进一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条例的特点,一个方面体现在激励性方面,也就是说,怎么样更好地激励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的业绩,来获取更多的报酬。比如说分三大块,第一块是基本工资,第二块是绩效工资,第三块是津补贴,都有一个很好的结构体现。

      吴江指出,另外一个特点是提出了正常增长机制问题。我们所说的正常增长机制主要讲的是一个调标。正常增长机制主要是针对社会,一个是和社会企业的同类人员进行比较,和公务员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工资高了、低了,可以做一些调整。另外参考物价,每年物价上涨的幅度可以进行调整。还要参考社会平均工资,根据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适当地做一些调整。总的来看,建立正常的增长机制,就使事业单位的工资决定机制发生了变化。由谁来决定,过去由机关决定,机关涨我们才涨,今后的决定由市场来决定,整个社会的工资上去了,我们事业单位的工资,提供公共服务这样一个报酬总体就往上正常增长。

      事业单位医疗和养老保险并轨方向已经明确了:走社会养老保险

      吴江谈到,事业单位人员要想能够真正能进能出,社会保险应该跟得上去。也就是其人员可以走上社会,走上社会以后,后顾之忧没有。医疗和养老保险这一块改革一直在探索,大家也知道,我们曾经也搞过试点,也在推进,但是进展比较缓慢,总的来看,这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最关键的就是和机关,和公务员是不是能够统一的。是比照公务员,还是比照企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理在2014年的工作重点任务上就明确了,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就是进一步明确今后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后的养老保险主要还是要跟着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国家统一的制度来推行。

      吴江最后指出,事业单位医疗和养老保险的并轨,这个《条例》原则性地给了方向,今后怎么样去推进,还要等着国务院下一步统一的规定。因为这个规定既涉及到机关,又涉及到事业单位,既涉及到一类,还涉及到二类,不同的办法,根据国家统一的规定。所以这个条例只是作为原则性的规定,给出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已经明确了,就是走社会养老保险。


    罗旭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03日 12 版)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它的出台意味着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开始步入法治化进程。

        为什么是专业技术人才?这要从事业单位的职能说起。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它的员工包括医生、教师、科研人员、编剧、演员、运动员等等。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其中67%以上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事业单位改革有了法律框架

         “对事业单位,大家都比较关注于它的体制、编制含义,往往忽视了事业单位其实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最聚集的地方。”吴江指出,“我国教科文卫等领域的大部分专业精英、高端人才都聚集在事业单位,院士、教授、研究员、医师都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的要求。而“人才制度优势”,无疑应当首先体现在事业单位里。怎么让111万个事业单位有活力,更有效地提供群众满意的公共产品?“事业单位改革,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用好用活各类专业人才,让市场机制配置事业单位人才资源。”吴江说。

        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时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也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这就涉及到立法先行的问题。”吴江介绍,规范企业劳动关系有《劳动合同法》,规范公务员的管理有《公务员法》,但是对于事业单位这么大的人才群体长期以来却是无法可依。1993年以来,历次行政机构改革都涉及事业单位改革。但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一直步履艰难。究其根本,在于缺少法律框架支撑。

        “《条例》的出台,直接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营造了一个法制环境。”吴江说,“这是《条例》出台的最大意义所在。”

    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管理,一直比照公务员、机关干部身份进行。体制内的身份不仅终身稳定,而且捆绑着行政级别、医疗保障、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优势,于是有了“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说法,引发全社会的讨论与反思。

    相应地,一提到事业单位,人们就会想到“编制”“档案”等关键词,及其背后丰富的“内涵”。而让人惊讶的是,此次出台的《条例》,通篇没有提及“编制”“档案”这两个词,而是明确了以“聘用合同”作为确立或终止人事关系的唯一依据,并规定:“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外,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内部产生岗位人选,竞聘上岗,订立聘用合同。”

        “这意味着,今后人事管理的关键在于‘在不在岗’,而不再是‘在不在编’,‘档案’也不再是证明人事关系存不存在的依据。”吴江指出,“这无疑将有利于进一步打破地域、单位和身份界限,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创造人才公开平等竞争的环境,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须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壁垒。“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走向科学化,根本是能不能打破身份障碍,扫除‘养人不干事’的体制,让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吴江认为,多年来,事业单位的身份,连带着社会保障、工资福利、行政级别,人才还是留恋的,破除依恋心理的唯一法门,就是把身份管理变成岗位管理,通过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实现岗位管理,因事设岗、因岗择人。

        “条例的另一重大意义,就在于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事业单位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吴江说。

    人才权益实现于法有依

        以往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框架,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终止,各地做法不统一;对工作人员的奖惩,也只有行业、单位里的自行规定;人事争议处理也没有明确依据。这一切,都造成了事业单位人才管理中的种种现实难题。

       “《条例》的出台,让奖勤罚懒问题终于有法可依。”吴江介绍,《条例》规范了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的基本程序,健全了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人员岗位、工资以及解除、续订聘用合同的基本依据,还建立了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奖惩在人事管理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但更为重要的是,人才的权益保障终于实现有法可依。”吴江指出,“依据《条例》规定,当事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利益相关人受到不合理待遇,都可以依法申诉,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权益。”

        《条例》中,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的仲裁、申论、复议、举报、监督、控告都做出了清晰规定,并明确不按《条例》办的要受到法律追究。这让人们看到,《条例》的根本出发点,还在于用法律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

        “过去人事管理权力缺少制约,没有法律责任,人才受到歧视、不公正待遇,往往只能忍了。现在不一样了,管理部门对工作人员的人事处理,要承担严格的法律责任。”吴江说,“这是对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法律监督,有利于事业单位人事部门的依法管理和廉洁高效,消除不公正现象和不正之风。”

        “必须看到,《条例》是建立人才集聚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是深化人才制度改革的法律框架,它的出台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积极信息——中国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正在由此扬帆破浪。”吴江说。(本报记者罗旭)

     


    来源: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

    2014-05-20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吴江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首部法律成果,也是建立人才集聚体制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建设高素质的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切实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条例》的颁布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要举措。中央改革决定提出了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的新要求。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自2002年以来已经推行了十多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解决,突出表现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阻碍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壁垒、身份障碍尚未破除;招聘人员的各种歧视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激励人才的奖惩制度和工资福利制度不够健全;评价人才的职称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不尽科学;人事争议处理依据不够明确,人才的合法权益仍然不能有效保障。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运用法律手段有效破解改革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改革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营造了一个法治环境。

      其次,《条例》的颁布实施有利于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壁垒和身份障碍。我国现有110多万个事业单位,3100多万在编人员,其中67%以上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我国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公益事业的优秀人才,绝大部分集中在这里。为此,建立什么样的用人制度关系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成败。其中一大亮点是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实现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才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实现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机制转换,促进了单位与人才双向选择的市场配置方式,畅通人员流动出口,拓展人员正常退出渠道。特别是《条例》明确了以聘用合同作为唯一依据确立或终止与单位的人事关系,从而淡化了人事档案、编制指标、户籍身份等现行的传统做法,这将有利于进一步通过改革打破地域、单位和身份界限,创造人才公开平等竞争的环境;有利于以市场机制有效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条例》的颁布实施有利于激励人才成长,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条例》规范了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的基本程序,把加强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健全了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人员岗位、工资以及解除、续订聘用合同的基本依据;建立了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奖惩在人事管理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明确了更好体现专业人才业绩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相联系,增强工资分配的激励功能。这充分体现了《条例》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才优先的科学理念,坚持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凝聚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改革魄力,坚持不断打造充满活力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第四,《条例》的颁布实施有利于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维护人事管理的公平公正。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是立法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政府的重要监管职能。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侵权现象、不公正待遇以及各种歧视问题时有发生,人事争议不能合法有效解决处理,严重挫伤了职工安心干事业的积极性,同时也给管理上带来了许多困扰。对此,《条例》一方面规定了工作人员作为平等主体可以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与单位的人事争议,同时对不适用调解、仲裁的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的人事争议,通过申请复核与申诉方式解决。这两条解决人事争议的途径,既能够有效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维护国家对公职人员的纪律要求。《条例》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不仅赋予了个人投诉、举报的权利,而且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及时调查处理和监管责任。对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明确了具体的法律责任,这将有利于纠正用人上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维护人事管理的公平公正,形成事业单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


    2014-12-22  作者:吴江来源:中国人才杂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人才工作来说,既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机遇:法治环境是人才发展最好的环境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人才发展事业提供了三大改革机遇。一是加强人才立法,使人才工作由政策创新推动转向依法营造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最根本的是把集聚人才的权利赋予人才,把用好用活人才的权力赋予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地约束和减少行政干预。惟有法律方可确立人才的主体地位,明确人才的权利与义务,依法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因此,营造一个人人皆可成才的法治环境才是人才发展最好的环境。当前,加快人才立法进程,是人才工作转型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二是依法全面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当前,人才资源的开发已经从追求数量的规模效应,转向调整结构、优化配置的集聚效应;已经从政府主导的干预效应,转向市场配置的自主效应;已经从地区间政策分割的马太效应,转向打破体制壁垒的蝴蝶效应。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法治化是助推器;遵循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律,法治化是孵化器。人才工作法治化过程是人才工作发展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治优势和市场优势。三是加大人才工作执法力度,保障人才合法权益。对人才本身而言,机遇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怎样以法治的方式来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只有人才有了合法权益,才有可能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成才,对人才来说,就是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保障每个人才实现自己梦想的合法权益。

        挑战:四个转变亟待突破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为人才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人才工作的法治化,有几个课题有待解决。

    首先,如何从偏重制定特惠政策转向营造法治环境。一直以来,我国的人才工作都是偏重制定特惠政策。特惠政策是针对少数人的,是党和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一部分人给予的政策倾斜,而法治环境是面向所有人的开放的环境。人才工作的法治化,要求从立法到执法、司法,都要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来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人才工作的法治化着眼于法治环境建设,这是一个重要转变,国家的发展需要这样一个重要转变。

    其次,如何从重点人才工程的实施逐步转向整体人才队伍建设的推进。法律是面向所有人的,有助于从整体上推进人才队伍的发展。当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法律对不同的人才群体给予适合他们发展的法治条件,比如海外人才,需要移民、出入境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定。通过立法,每支人才队伍就能够在法治的环境下来发展,这样就不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而是变成了全社会的投入。

    第三,如何从政府行政权力转向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推进人才工作。目前,我们的人才工作主要靠党委政府推进,改革的方向,是要把人才开发的主体放到企事业单位,让用人单位按照法律的要求,主动地更多地自主推进。通过立法建设,企事业单位做人才工作就有了法律的依据,人才工作就会不仅仅是由政府推动,而是由全社会依法推进,也就是说,做这项工作的主体发生了变化。

    第四,如何从依靠政策投入等传统的引才方式转向营造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就是按照人才喜欢的方式来引进人才、按照人才适应的方式来引进人才,这只有通过法治的手段才能加以巩固。有了这样一个法治环境,海外人才想来中国创新创业就可以不找政府找法律。更加开放的法治环境还需要考虑与国际接轨的问题,目前我们很多权力存在部门化现象,通过法治建设就可以将相关部门的职能统筹起来,更好地对外开放。

        立法巩固改革成果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一个新颖且重要的论断,良法的概念也是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被提出。

    三中全会着眼于体制机制改革,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改革是针对现有的问题,立法是把改革的成果巩固下来,使它能够成为普适性的社会价值,法治最终是维护社会价值。改革和立法是两个轮子,共同推进人才工作。

    所谓良法,就是把最好的、最满足大家需求的改革成果巩固下来。如果法治跟不上改革就不能称其为良法。良法是与时俱进的法,是一个适应改革的法,是一个能够把改革成果放大的法。改革和法治缺一不可,与此同时,立法的过程不仅要吸收改革的成果,还要根据改革的需要不断的修正。比如美国的移民法,每隔几年就修正一次。

    当前人才工作的重点是在体制机制改革,而如何推进改革的力度?答案是通过立法。改革的过程中常常遇到阻力,有的执行,有的不执行,符合我意就执行,不符合我意就不执行,这里其实就是利益集团问题。而立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立法之后那些维护少数人利益阻碍改革的就是违法。立法维护的是改革的权益,是大多数受益人的权益。这里还有一个权力和义务对等的问题,比如人才享受了政府的待遇、政策,就必须拿出成果或者发挥作用,这就有一个约束作用。

    目前我国的人才立法还相对滞后,希望通过四中全会能尽快推动人才工作法治化的进程。应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比如四中全会提出“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对于杰出人士的奖励,各个部门都在做,而通过立法,可以从整体统筹各种奖项和国家级的勋章,对激励人才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地方的一些实践也表明了立法的巨大作用。比如珠海立法以后外国人迅速增加到5000 人,人才工作不单单是政府推动,社会各方面都在积极主动地做。

        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人才工作需要协调的单位比较多。各个部门都调动起来做人才工作毫无疑问是件好事,但也难免出现一些做法不一样、不规范、各自为政的现象,甚至存在部门化倾向和地方保护主义。复杂的政策让人才无所适从,也难以打通“人才强、科技强、产业强”的通道。人才工作需要更多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依法行政,能够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使大家都按照一个尺度去做,这样能够整合资源、统筹力量。

    依法行政就是用法律来统一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法律约束了行政部门各个方面的权利,每个部门做人才工作的权力都是有限的,不论是资金的使用还是政策的制定都要在法律的约束下进行。同时依法行政也增强了人才工作的权威性,各个主体都在同一个公平公正的尺度下、在同一个法治环境下享受权利、履行义务。

    全面推进法治国家,需要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用人才来保证依法治国的推进。法治人才的引进、培养、交流等,都要按照特殊的人才成长规律来办事,法治人才的待遇、激励、分类、职位标准、执业资质等都需要进一步厘清,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法治工作队伍的素质。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刊于《中国人才》杂志2014年第12期)


    孙 锐,吴江,蔡学军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101 )

    来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国家自然基金委B类重要期刊,CSSCI, 2015, 36(2)

    摘要:人才战略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是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系统化闭环管理的重要一环。当前,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各项重大措施全面推动之际,着手构建人才战略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机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人才战略规划实施效果评估需求的基础上,对全国典型人才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的实践探索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了其中的经验和不足,并结合国际公共绩效评估相关理论构建了人才战略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的框架模型,提出了建立国家人才战略规划评估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人才战略规划评估工作。

    关键词:人才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模型、机制

    Study on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Mechanisms of Evaluation about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Talent Strategic Planning in China

     SUN Rui ,Wujiang,CAI Xue-jun

    ( Chinese Academy of Personnel Science,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 Exploration abou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Long-term performance appraisal mechanism on National Talent Developmental Planning is important for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 power strategy in china. At present, establishing the appraisal mechanism on talent planning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when the major measures are carrying on.In this paper, based 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needs of talent planning evaluation, we summarizes the major status quo, problems of talent planning evaluation experience in china , put forward a content model about how to evaluate talent planning ,and e, and give some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to establish long-term talent planning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mote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 power strategy in china.

    Key words : Talent planning;Implementation effect;Evaluation;Model;Mechanism

    0.引言

    党的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确定为我国三大基本战略之一,这标志着人才强国战略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谋求国家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议题[1]。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作为建国以来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它是“在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与科技、教育等国家若干领域发展规划相并列的专项规划”[2],是我国今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具体行动纲领,是站在国家层面上推动全国人才工作的路线图,相比各地方、各领域的人才规划,它更加体现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方向性,因此我们将之称为《人才战略规划》。《人才战略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确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人才发展总体目标,以及支撑这一目标的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体制机制创新内容、10大具体人才政策、12项重点人才工程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等。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人才规划各项任务、工程的全面启动,用于检验我国人才战略规划实施成效,推动人才强国战略有效落地的绩效评估工作日益显示出重要性[3,4,5]。基于相关调研,本文分析人才战略规划实施效果评估需求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人才战略规划实施评估的现状、问题和经验,并结合国际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相关理论和经验,提出了构建人才战略规划评估机制及体系的相关思路及对策,以期对我国人才战略规划实施绩效评估工作有所推动。

    1.人才战略规划实施评估的需求分析

    建立人才战略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机制是保障其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中心环节[6]。《人才战略规划》颁布之后,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将其中的91项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48个责任部门,10大人才政策被细分为72项政策点,开展制定实施工作,12项重大人才工程及其子计划也已全部启动[7]。在中央层面,《人才战略规划》的工作分工、进度安排、经费预算和组织保障都已就绪[8],专业技术人才等六支主要人才队伍专项规划相继出台;在地方层面,截止2012年底,31个省区市及绝大多数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已完成本地人才规划编制工作,市县两级人才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全国人才战略规划体系基本形成。今后一段时期,实施人才战略规划是推动全国人才工作的中心任务。为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稳步推进,人才战略规划各项目标如期实现,需要尽早建立人才战略规划实施效果监测评估机制[6,9]

    当前,我国人才战略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发展,然而在人才强国战略及人才规划监测评估方面的探索还较为薄弱[3]。有人才专家指出,以往人才战略与绩效管理脱节是一种通病,人才战略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与缺少对效果的评估有直接关系[5,10]。从战略管理角度出发,人才战略规划管理应包括实施、监测、评估、反馈、调整等一系列闭环管理过程[10],而目前我们的工作重点还主要聚焦在规划管理的前期阶段,对后期的绩效评估工作重视不足。《人才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重大政策和重点人才工程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但是,实践中我们看到,对重大人才工程、重点人才政策的评估工作尚未纳入日常工作,各地各部门在如何评估方面也未形成共识,特别是一些重大工程存在不计成本、不计投入、不计效果的问题;一些部门人才规划相关分解负责工作进展存在滞后现象,部分领域的人才政策表现出碎片化的倾向,有些人才工作的推动还缺乏与规划实施的整体性、协调性和配套性。从整体上看,我国人才规划实施还存在重规划、轻实施,重局部、轻整体,战略管理整合性差,缺乏监测、跟踪与效果评估的问题[7]

    加强对人才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估是下一步强化人才强国战略管理的重要议题。笔者曾参与中央人才协调小组交办的《人才规划》一周年评估工作,从人才规划实施以来基层调研的实际情况看,建立人才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完善相关评估体系,是推动人才强国、人才强省、人才强市战略落地,人才规划落实的重要保证。在地方层面上,存在着对《人才规划》实施评估的工作需求[9]:包头市人才工作部门认为,通过开展人才规划评估,在不同地区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横向比较,有助于各级政府及时修正人才工作路径、完善人才战略措施,保证本地人才战略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深圳人才工作部门认为,开展人才战略规划评估,将是对各级政府落实人才规划的有力促动和检验,它有助于总结各地人才工作的有益做法,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推广借鉴,从而推动规划实施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山东省人才工作部门认为,加强人才规划评估可以更好地掌握不同地区人才发展的实际状况,发现普遍和特殊问题,从而有助于以点带面及时寻求对策,解决一系列阻碍人才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更具实质意义,推动实际工作的创新举措。

    “建立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是国家人才规划提出的明确要求。但从我国当前其他领域的相关评估情况看,许多方面还未尽人意,其中政府自身主导的政绩评估居多,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是广遭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人才规划实施评估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对人才规划实施评估什么、谁来评估、怎样评估等基础性问题展开及时提供理论支持。当前,在人才规划各项重大措施全面实施之际,结合人才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绩效评估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不仅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我国人才规划实施的进展程度,摸清相关状况、水平、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发现规划推进中存在的偏差、偏离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也有有助增强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规划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形成全国上下关心规划实施、注重落实成效的导向、氛围;更有有助于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强国战略理论和实践体系,扩大国际话语权,提高我国人才战略的世界影响力,增强我国人才制度的国际竞争力。

    2. 人才战略规划实施评估的基本状况分析

    人才规划实施评估主要是指对规划实施状况、效果及绩效产出的评估[1]。为了保障人才规划有效落实,需要从目标和结果导向出发,以对规划的绩效评估实现对规划实施的有效监控,完成对规划的系统化闭环管理。随着人才强国战略体系的不断建立,人们逐步认识到对人才强国战略及规划实施效果开展评估的重要性,并在一定层面上展开了相关初步探索和典型实践,为健全国家人才规划实施评估机制提供了借鉴。

    在理论层面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就人才强国战略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关研究[11],并在人才规划实施的基期和中期分别对全国区域人才战略规划实施状况进行了实证评价[4]。在实践层面上,受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委托,2011年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对人才规划一周年实施情况开展了年度评估。本次评估考虑了一周年年度评估的阶段性特点,综合对国家、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才规划、相关政策体系的考察,围绕人才规划“动没动”、“哪里动”、“如何动”以及“怎么样”等基本问题开展了实施评估,提交了评估总报告、数据分析报告、地方评估报告、系统评估报告,力求全面反映全国《人才规划》推动过程中我国人才工作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特点,系统总结和客观描述国家层面上人才规划重点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其中,综合评估报告突出数据分析,地方、系统评估报告突出区域、行业特色,评估方站在专家评估的视角,基于数据和事实给出基本判断,综合反映评估的总体状况。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卫生部等相关部委分别开展了教育人才规划和卫生人才规划的系统内评估工作。其中,卫生人才规划实施评估谋划早、广借鉴、搭平台,建网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其健全的系统内统计指标数据库建设成为卫生人才规划实施评估的有力支撑;而教育部系统正在着手构建委托两个第三方机构开展相关评估的机制体系。

    在地方层面上,广东、福建、山东、北京、江苏南京等地先行先试,正在探索开展相关评估工作。2012年,广东省委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对“珠江人才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本次评估建立了以匹配性、适应性和成长性为核心要素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信息采集数据库,强调通过“同行评议”开展第三方评估,取得了令各方满意的效果。2011年至2012年,福建省结合国家规划评估工作,委托相关科研院所,对本省人才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分组调研评估工作,形成相关调研报告上报省委。2013年,山东省对下属17个地市的年度人才工作重点项目和年度和人才工作创新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了评估。评估采取上报材料和专家答辩的形式,结合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地方开展特色人才工作的活力。2013年,北京市完成了市级人才规划实施两周年评估工作,评估主要考察规划实施中期目标的实现情况,采取对区县和人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访谈、座谈和部门调研的形式完成评估。同时,北京市西城区也正在启动区级人才规划实施评估工作,主要手段是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考察人才生态区建设阶段性目标的达成状况。江苏省南京市则基于国家规划评估的体系框架,于2012年开展了人才工作重点数据收集和人才社会满意度的调查评估研究,为回答“南京之问”:本市高水平人才存量为何对南京经济社会贡献度不大的问题提供情况分析和解决方案。根据2011年全国人才规划年度评估的问卷调查结果,按照《人才规划》提出的要求,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开始考虑人才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工作;在被调查的36个部委系统中,已着手研究人才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工作的有22个,占总数的61.1%[7]

    3.人才战略规划实施评估的经验与问题

    基于对以上评估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动未来人才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重要经验。首先,总体上看,各地方各部门开展的人才规划评估基本上都是在参照2011年全国人才规划周年评估的模式、方法基础上进行的,国家规划评估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提供了前期技术路线和工具借鉴;其次,各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如教育部、广东省、山东省等)积极尝试引入了第三方评估和专家评估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表明,第三方评估更有利于发现真实问题、获得社会认可、推动实际工作;再次,在相关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如卫生部、北京市、南京市、西城区等)中,将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满意度评价相结合,抽样调查与统计年报制度相结合,有助于取得更好的评估效果;然后,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和专业力量的作用,如人才学专家、公共管理专家及其他产业、行业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等参与评估活动(如卫生部、广东省、山东省等),将有利于保障评估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并更易获得社会各层面广泛认可;最后,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下,人才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离不开党委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动员,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统一布置,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人才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但是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目前虽然已有一些部门和省市区在不同程度上探索了人才规划实施评估工作。但就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而言,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人才规划实施评估相关活动还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首先,第三方评估主体不明确,专业化评估队伍建设非常薄弱,评估活动尚未充分调动起各方面专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一定数量,可以支撑国家人才规划实施评估及相关专项评估的第三方机构;其次,人才规划实施评估体系、评估模式、技术路线还不成熟,已有人才工作评估与教育、科技、重点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问题,一些现代社会学、管理学专业技术手段,如职业满意度调查、创新创业环境评价、材料文本分析等没有得到有效运用;再次,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人才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已有统计数据还存在不全、不准、可用性差的问题;现有人才统计标准还停留在唯学历、唯职称、唯身份等的“四唯”导向上;在基层(地市及以下),按照现有六支人才队伍分类还存在数量难以计量,人才贡献率等重要指标还存在难以测算的问题,此外,如何将人才规划评估与创新创业活动、科技投入产出评价相结合还需要深入研究;最后,现有规划评估活动的涉及面、公开性和透明度还相对不足,抽样调查的社会群体和人才群体范围较窄,评估工作的社会参与程度和反馈程度不高,评估结果还没有得到有效运用,评估活动还没有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相应联系。总结而言,我国人才规划实施评估中仍然存在着评估主体设置不科学、评估方法路线不成熟、评估价值导向不清晰、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评估信息不透明、评估结果运用不充分等重要不足。以上问题都亟待在人才规划实施评估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解决。

    4.公共政策评估借鉴与人才战略规划评估框架

    近年来,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不断发展,世界发达国家都在逐步完善公共支出项目评估制度,更加强调政府公共绩效和结果问责。其中,对政府规划项目的评估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如印度就曾成立五年计划规划评议组织(PED),负责政府发展规划及相关项目的后评估工作,为规划实施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制度保证[12]。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我国人才规划涉及战略目标、重大政策、重点工程、体制机制创新等一系列国家人才工作内容体系,在国家《人才规划》实施背景下,中国正在开展着世界最大规模的人才资源开发活动[13]。对人才规划实施效果如何评估,怎么评估,一直以来是一个广受热议的话题。在这方面,积极借鉴国际公共政策评估的相关经验是一条基本路径。

    在国际公共政策绩效评估中,组织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它决定这着公共绩效评估功能的实现和发挥。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组织体系建设一般包括评估主体、评估流程、评估结果应用等基本构件。纵观国际发达国家,其公共政策评估组织体系构建主要具有如下特征[14,15,16]:一是具有专门评估主管部门,如美国有“国家绩效评议委员会”,法国组建了全国评价委员会,日本有行政评价局,韩国除了政策评价委员会之外,还专门设立了政府内部的政策分析与评价局等;二是推动评估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使评估活动成为经过专业培训和资格认定的专业人员群体,独立开展的一项成熟的职业和专业活动,如美国和法国都设置了专业政策分析师等专门职业和岗位;三是推进评估参与主体的多元化,除了纯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智库和独立民间组织也参与进来,如法国的大区委员会由政府官员和评价专家共同组成,日本的政策评估委员会广泛吸纳全国知名专家等。以上评估制度安排,保障了公共政策评估成为一项连续性、科学性、有效性、建设性的公共管理活动,并使评估结果能够为社会大众接受,得以充分运用。


    人才战略规划实施评估框架模型

    同样,美国《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GPRA)提出的以顾客需求以及目标管理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思路也给与我们以重要启示。《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在其制度设计上,强调通过美国联邦政府的绩效管理体系来推动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部门要对其战略规划实施的效率负责,并要取得可测算、可评价的业绩成果。其中,实时监测外部环境变化,增强系统内部执行力,基于战略目标引导工作安排和资源分配,加强基层社会参与,开展公开的外部评估咨询,保持绩效计划的动态更新和修正,有效结合组织决策、绩效衡量和事后评估等政府公共绩效评估构架[1,17],对于建立我国人才规划绩效评估机制在技术路线层面提供了有益借鉴。

    基于国际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经验,结合吴江对人才战略管理的有关研究[10,18],本文提出一个人才战略规划实施评估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评估主体确定、评估机制构建和评估结果产生是人才战略规划实施评估的关键环节。人才战略规划实施评估需要建立一个由第三方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对规划各层面绩效信息能够进行全面衡量和评价的专业化运作机制,建立完善相关评估路径、评估步骤、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程序。在确定了评估主体和评估机制之后,二者结合体用结合,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估形成评估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评估主体结合一定的技术路线和评估程序,考察、测算、评价规划实施的具体产出和价值增量,并对比战略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得出评估结果,这一结果需要得到充分反馈和有效运用。人才战略规划评估是一个有机体系,评估实施又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不同环节和要素之间发生着相互作用和联系。在评估主体确定与评估机制构建之间存在双向地评估构建和机制匹配过程,在评估主体与评估结果之间存在着双向地目标驱动和价值反馈过程,在评估机制与评估结果之间存在着绩效评量和程序调整过程。这一模型描述了人才战略规划评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环节,为如何开展人才规划评估给出一个基本理论视角和模型框架。

    5.构建人才战略规划实施评估机制的相关对策

    人才战略规划颁布以来的工作实践表明,开展人才战略规划实施评估对提升人才强国战略知晓度和影响力,强化各地方各部门贯彻落实力度,推动规划目标实现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8]。当前,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人才规划评估机制和评估体系时机已经成熟。为此,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如下:

    (1)出台国家人才规划实施评估实施办法

    对人才规划评估要全面总结现有经验,加强理论和技术路线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建议意见,在全国层面上开展顶层设计,出台相关实施办法。办法要对国家人才规划监测评估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式做出制度安排,其中包括:评估路径、模式、手段、工具、验证和结果使用等。通过出台办法,在人才规划评估与目标考核责任制间建立联系。完善规划目标考核责任制,健全与评估结果相关的督查考核和行政问责制。形成与评估结果紧密联系的责任人及责任部门奖惩机制,以及对基于评估结论的规划改进、调整机制。通过出台以上办法,建立人才规划监测评估长效机制,引领和规范全国人才规划监测评估相关工作。

    (2)推动以第三方评估为主的专业评估模式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通过第三方对人才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的有效办法。所谓第三方评估机构,是指具有行业权威性、公益性和社会性,可以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评估活动,具有社会公信力,可以提供评估问题解决方案及相关建设性意见的专业化评估机构。第三方评估有助于站在独立、第三方的立场,更加客观、全面地分析规划实施的正面、负面信息,得出能够反映实际状况,有助于改进工作,可被社会所接受的评估结论。第三方评估可以辅以自我评估和社会评估,即由规划具体执行部门和对规划实施利益相关者(受众)开展的评估。前者有助于发现各地方、各系统在规划实施中的工作亮点,后者有助于从客体角度获取规划实施的主观绩效信息,二者都有助于增加评估的全面性。建立健全、开放的人才规划评估模式应充分重视和加强第三方和专家评估力量,增加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的透明度,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关心、重视和有效参与。

    (3)完善包括综合评估、专项评估和政策评估的评估内容体系

    人才规划实施评估内容可以分为综合评估、专项评估和政策评估三个基本类别。其中,综合评估是对人才战略规划实施、实现效果的总体评估,专项评估包括对特定人才工程或对重点人才工作的评估,政策评估则包括对各项重大人才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各项评估工作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也各有不同,应针对不同评估工作的特点和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评估设计,将长期监测与阶段性评估有效结合,将重点工程项目进展评估(专项评估)与规划实施面上效果评估(综合评估)有效结合,健全国家才规划实施评估内容体系。

    (4)健全人才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统计指标体系

    国家人才规划在实施中设计了包括43个指标在内的相关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央人才协调小组联合国家统计局自2010年开始连续发布相关统计数据。但是,这套统计指标主要套用了传统的党政干部统计体系,还远不能适应当前人才发展统计和人才战略规划监测评估的需求。为此,要改变依据行政区划分块统计的方法,按照重点产业行业开展相关人才统计;同时,要破除“四唯”导向,增加与创新创业成果相联系的人才贡献效标指标(如发明专利、获得奖励等);再次,要定位于人才发展预测管理导向,逐步完善统计抽样方法,健全人才分类数据库建设。最后,基于简约、凝练、科学、有效的原则,研究设计若干综合评估指数,如人才投入、人才产出、人才发展、人才环境指数等,反映规划推进的状况的核心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国家规划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5)建立国家人才规划实施分层分类的评估网络体系

    人才规划评估包括国家、省区市、系统等不同层面的评估,初期、中期、终期等不同阶段的评估,以及综合、专项、政策等不同内容的评估。各种类别评估的重点不同、特征各异,评估维度、路线、方法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为此,要着手研究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规划评估网络体系,健全中央、地方和系统评估的协调机制,增强各层各类规划评估工作和内容体系的聚合度和衔接度,保障全国规划评估的有序性、一致性、科学性。

    (6)构建人才规划实施评估相关技术支撑平台

    《人才规划》实施一周年评估为未来相关评估工作积累了一定技术经验,形成了评估路线、评估方法基础,留下了相关基期评估数据。下一步要抓紧建立相关技术支撑平台,将一些经过评估被证明切实可用的评估数据指标固化下来,开展趋势分析和前后期比较。同时,通过技术支撑平台研发一些规划评估的关键流程、共性技术和评估工具,研究解决初次评估中的问题、不足和欠缺,努力破解国家人才规划监测评估长效化、科学化的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

    (7)加强规划评估实施的组织保障、国际合作和人员培训

    建立由中央人才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中央人才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联动的规划监测评估领导体制。将人才规划评估工作纳入人才专项经费预算,列入国家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总盘子,推动建立各地各部门规划监测评估投入保障制度。大胆借鉴国际公共绩效评估、科技评估、教育评估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如瑞典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和英国创新记分牌等,为解决我国人才规划评估指标体系建设等难点热点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增强我国人才规划评估的国际认可度、可比性和权威性。定期举行培训班,加强对规划评估相关人员在基本理论、方案路线、技术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6.结语

    当前我国人才规划的战略管理还聚焦于出台政策、推动落实的前期阶段,加强对人才规划的绩效评估工作势在必行。现代公共绩效评估更加倡导“评估”与“发展”的融合。为达到以评估来推动规划落实的目的,人才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应该推动其重心下移,遵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效结合,常态监测与暂态评估有效结合的原则,将绩效考评和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重心放在发现不足、分析原因、督促落实方面,在保证评估有效进行的情况下,保证评估结果地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 孙锐,人才战略规划实施效果监测评估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3(12):92-97

    [2]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就《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答记者问[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6-08。

    [3] 孙锐,吴江,公共项目评估视角下的我国人才战略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7):19-27

    [4] 孙锐. 中国人才战略规划区域实施效果评估测度研究 [J]. 科学学研究. 2014 ( 9 ): 1329-1338

    [5] 王通讯.人才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22

    [6] 李智勇.落实人才规划纲要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J]. 行政管理改革. 2011(1):29 -31

    [7中国人事科学院研究院课题组(执笔人孙锐),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成效显著[J].第一资源. 2012,17:148-159

    [8]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就《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情况答新华社记者问答记者问,[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5-29 。

    [9] 孙锐,吴江,人才强国战略规划评估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2(10):79-84

    [10] 吴江 苗月霞.人才强国战略管理创新研究 [J].第一资源. 2009(4): 22 -27

    [11]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课题组.人才强国战略指标体系研究报告[R].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08. 11。

    [12] 田 霞.国内外公共项目后评估的比较与分析 [J].中国工程咨询. 2009(5):34-35

    [13] 李源潮.建设人才强国要创新人才发展理论[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 ,2010-10-24.

    [14]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13(3):22-25

    [15] Frans- bauke Var DerMeer, Jurian Edelenbos. Evaluation in multi-actor policy processes: accountability ,learning and co -operation [J]. Evaluation2006, 12(2) : 201 - 218.

    [16] H. Wollmann. Evaluation in Public Sector Reform. [M]. Cheltenham:Edward Elgar, 2003.

    [17] Jonathan D Breul,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10 years later[J].The Journal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Alexandria, Spring,2003

    [18] 吴江.建设世界人才强国[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22

    [19] 吴江.建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基本问题 [J].理论探讨. 2009(4): 1-6

    作者简介:孙锐(1975- ),山东济南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家人才战略规划。

    来源:孙锐,吴江,蔡学军. 我国人才战略规划评估现状、问题及机制构建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国家自然基金委管理学部B类重要期刊,CSSCI检索. CSCD检索2015, 36(2)


    孙锐 吴江 来源:中国人才. 2015(3)

        当前,从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的情况看,我们在推动人才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的重要反映之一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东西部地区发展巨大落差源于“人才鸿沟”

    我国西部地区长期以来难以取得突破性地发展,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才发展和东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形成的“人才鸿沟”。这种“人才鸿沟”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观念鸿沟,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还没有进入各级地方、单位领导的工作意识中。西部一些政府部门甚至社会舆论还没有将“人”视为价值产生的源泉,没有看到其背后的人口红利、人才红利。

    教育鸿沟,人才资源优势的造就不在于堆积数量、规模,而在于提供有效的教育、培训和开发活动。西部落后地区一般在教育方面,特别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不发达。总的来看,西部地区教育定位还不够清晰,应培养本地急需紧缺人才、实用人才和适用人才。

    创业鸿沟,西部除了部分地区外,普遍创业活动不活跃。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吸附还主要依靠国有企业,而非民营经济。缺乏创业思维、创业环境、创业经济和创业服务链条。

    创新鸿沟,西部地区在推动创新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工作方面较为薄弱,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区域集聚力的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

    市场鸿沟,表现为市场没有发挥出决定性作用。西部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问题,市场要素不完善,市场信息不通畅,市场主体配置人才的能力薄弱,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不活跃,人才流动受制,流动效率偏低。

    政策鸿沟,当前全国都存在人才政策竞争,而西部地区的政策竞争力整体偏低。西部地区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保留政策方面与发达省区还有较大差距,政策前瞻性不足,政策网络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投入较低。

    以人才工作创新缩短东西部发展差距

    未来西部地区人才工作要实现创新发展,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围绕“人才流入区”建设,强化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在以下方面做出持续努力,不断开拓人才工作新局面:

    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要分认识“第一要务”要靠“第一资源”来支撑,西部地区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突破式发展,必须要抓好和提升人才工作。为此,要通过强化教育、产业转型倒逼、考核引导等方式,让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认识“第一资源”的关键作用、真正抓好“第一资源”。

    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努力提高人才使用效能。缺乏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平台,是西部人才工作的“瓶颈”,为此要围绕西部地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的重点机构、重点企业、重点单位,构建区域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板块,加快建设特色产业人才高地,形成区域性创新创业人才集群。

    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实用、适用人才开发,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与域外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学科建设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不断实现东西部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要重视基层、实用、适用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政策创新和服务保障,努力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坚持开放式的工作思维,建立开放式的人才工作模式,不断拓宽人才工作渠道。同时,要施行错位引才和团队化引才,不断提高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能力,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使民营企业成为吸纳人才、使用人才、发挥人才价值的重要载体。


     高端访谈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年来毕业生人数之最,加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今年是否会成“史上最难就业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大学生就业的压力确实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但仍有很大的空间,这个空间主要存在于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一般来说看就业情况是看半年以后,所以我想上半年可能感觉到压力比较大,下半年会有一个好转。”吴江表示,服务业的就业将在2016年以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有一个很好的上升空间。

        谈就业

        就业最大空间在服务业

        南都:今年就业空间在哪里?

        吴江:比如说去年就业增幅最大的是服务业。去年1312万的就业主要贡献不是二产,而是三产。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率高出二产大约20%,今后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会更强劲。十三五时期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加快成长,服务业分层和个性化将更加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容量将加大,包括研发、信息、科技、人力资源、物流、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型领域就业需求旺盛;与生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势头也很好,包括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带动就业方兴未艾。这些应该说都比较适合大学生就业,而且新型服务业工资水平也比较高,即使一些生活型服务业,如电商、社工、养老、健康等服务业,大学生就业同样大有用武之地,需转变就业观念。

        南都:国家还应该有怎样的政策?目前在促进就业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吴江:现在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到位。从目前来看,大城市比较好,创业率、就业率都比较高,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成都都不错。我想今后政策要能够更多地向西部、二线城市倾斜。同时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还需协调推进,更多地创造就业岗位。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就业政策、创业扶持政策、职业培训工作都需要具体精准落地。

        另外,企业还没有很好发挥作用。现在基本还是靠政府的公共服务机构,更多的招聘会、信息发布是政府的人才交流中心在办。这个模式需要转换:逐步从政府举办的招聘会向企业猎头、企业人才搜寻服务转换,向市场走。与市场化服务对接起来就更精准。但这也有一个供需双方对接摩擦过程,现在人力资源服务业还比较弱,也需要政策扶持和市场培育。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上的服务业态很有潜力,可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我想大学生创业的路子很宽。今后的创业路子要向基层,要向中小城市下移,下面机会还是很多的。政府要对这些大学生向三线城市、向基层来进行政策引导。

        谈创业

        有技术能创新的大学生才适合创业

        南都: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创业也变得越来越难,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创业进行扶持?

        吴江:创业本身是拼出来的,而不是扶起来的,真正创业成功与否是靠他自己,不是靠政府或者靠爹妈。政府只能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最重要的不是针对某个特殊群体怎么去扶植怎么去创业创新。而是给这些群体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和比较宽松的环境。公平竞争才可以激发斗志,允许失败才能够走得长远。创新创业政策要着眼于打造环境,不要过分地去强调哪一部分人,或是哪一个群体,哪一个行业。

        当然,会有些产业政策的扶持,也会有一些相对需要政府扶持的困难群体。比如困难家庭,比如大学生当前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但这些政策只是一个帮扶的作用。创业靠市场,这是个定律。创业靠政府,即使扶起来,它也会失败。

        南都: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产阶级和大学生创业都是“九死一生”的事,不如安安心心找份工作。你是否支持大学生去创业?

        吴江:我是持支持态度的。尽管会有一些先天条件不足。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创业的很多都是大学生,最成功的典型如盖茨、乔布斯、扎克伯克,中国也有聚美优品的CEO陈鸥、超级课堂的联合创始人杨明平等。所有成功的创业者都有一个九死一生的过程,不九死一生他不可能创业成功,创业就是一个磨难。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是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和经历,因为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才可能会锻炼成长。也就是说没有失败的经验,怎么会有成功?一次两次三次逐步地摸出规律来,逐步在创业的过程中,磨难的过程中,找到他的伙伴和定位。

        南都:你认为什么样的大学生适合创业?

        吴江:我是赞成大学生创业,但我只是支持可以自觉创业的大学生,而不是盲目跟风创业的大学生。也就是说你能够有精神准备和技术准备,你能够看到机会来了,不抓不行了。机会是给少数有准备的人的,不是给多数没准备的人的,虽然机会是公平的,但你要是没准备你就没机会。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就是要有精神的准备和技术的准备,还有人脉关系的沟通能力,能获得融资等,不能单凭一腔热血在撑。

        创业就是因为有社会需要的一技之长才去创业,我的希望就是不能只有创业而缺乏创新。目前失败的创业主要也是没有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所以大学生的创业不在于你创得早还是晚,而在于你到底有没有创新的想法和创新的技术,有没有你的一技之长和独到之处。乔布斯、盖茨,大学没毕业就去创业,不是因为他们是天才,而是因为他们在大学期间掌握了一门技术,看到了机会。所以确实对很多人来说没有找到机会,或者他现在还不适合创业。

        谈转岗

        不用恐慌机器人的普及

        南都:工业机器人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企业,而且目前又遇到经济下行,有人担心会造成很多人失业,对此你怎么看?

        吴江:使用机器人不是说用不着人,是说用不着不懂技术的人。事实证明,很多新兴产业应该说都能吸纳就业。电商兴起拉动了就业,新能源兴起也拉动了就业。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工人是破坏机器的,结果是机器使他们摆脱了体力劳作的痛苦,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发明和休息。尽管机器换人以后,会带来一些用工减少的问题,但这绝对不是坏事。过去我们发明机器,把马车改造成了汽车,今天同样可以让机器人成为我们工人聪明才智的延伸,将来脑力劳动必将成为就业的主流。为此,会有很多智能密集型的新型产业呼唤着大学生,空间还很大。

        实际上,就是二产制造业相对来说用工在减少。但反过来说,只要是二产在减少,三产的需求就在增加,服务业就在增加。比如说机器换人,机器是哪里来的?是研发出来的,制造机器就需要大批的研发队伍,研发队伍就要大批的服务人员。实际上就意味着对二产的人才需求会减少,但很快对三产的人才会加大需求,比如说做研发的,做金融的,做信息的,做物流的等等。

        未来是服务业经济,所以我们应该着眼于服务业。就像我们现在看农业,农业人口都进城了,实际上就是个转移过程,是一产向二产转移。现在面临着二产向三产转移,全世界都是这样。都是将来从事服务业的人越来越多了。刚才我们说搞研发,搞研发就有大量的辅助人员,还有很多是生活型辅助人员。所以这方面的需求会大量增加。

        南都:在出清产能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吴江:那是。这个过程肯定是个转换过程,就是一个淘汰产能的过程,需要减员,毫无疑问,一部分人要转岗。转岗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去实施安置政策,进行帮扶,进行培训,实现再就业,这个我们已经大体上做了20年了,有很成熟的经验了。过去是减员增效,现在减员实际上是一个转产和转移的问题,包括像向中西部转移。这样,大量劳动力就不用再进到东部了。所以实际上是要靠事业来吸引人,有钱赚你干吗不去?

        南都:这个转岗的过程是否会对我国的就业造成很大压力?

        吴江: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不用大惊小怪。现在包括就业的定义都在发生变化。什么是就业?兼职算不算就业?一人多岗算不算就业?自由职业者算不算就业?非得要形成固定的雇佣关系吗?所以现在就业弹性越来越大,关键是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高质量就业很重要。所以在这些方面确实是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这个是全世界都有的问题。全世界有正式工作的大概就18亿人,今后确实会有一个就业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必须靠就业同步,没有就业就没有消费。但科技进步有了机器人不会影响整体就业,我们不应该恐慌这个问题,我们的服务业发展空间非常大。现在我们的第三产业才刚过半,发达国家都达到70%到80%了,所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是这个取决于整体的劳动生产力提高,比如用了机器人之后劳动生产力提高,创造价值更大,服务的需求也就更多了。

        谈国考

        国考降温是规律性现象

        南都:从2002年6万人的报考到2014年152万人,参加公务员“国考”的人数年年激增,但近两年国考报名人数却在下降。这种“公务员热”的减退,反映了就业和人才流动上什么趋势?

        吴江:国考降温也是一个规律性现象,是大家的理性选择。如果是不适合做公务员,即使笔试过关了面试也不一定能上,而且将来也不一定能做得好。所以我们说因岗择人是最重要的。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应该逐步达到一个理性的比例。各个国家都是这样的。

        南都:合理的比例是多少?

        吴江:一般来说,报考人数与岗位的比为10:1左右就可以了。当然,还与经济情况好不好有关,经济情况越不好,报考的人越多。经济形势越好,报的人越少。

        我认为,公务员不是一个最好的岗位,我们也不应该把最好的人才都放到公务员岗位上去,应该放到生产一线上去,国家也是这个导向。所以不是说我们选最优秀的人才进公务员,而是把最合适的人选在公务员队伍。国考降温也反映现在社会上提供的其他机会多了,大家还有一些其他的机会,像创新、创业。这些机会多了以后,公务员考试自然就降温了。

        南都:近年公务员的招考中很多岗位都强调基层工作经验,招收应届毕业生的也多是基层岗位,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吴江:这种变化不一定是从就业的角度,是公务员录用制度本身的一项改革。大学生一毕业就进机关当公务员,实践证明多数不合适,也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所以公务员的录用不再只是一张考卷了,必须把工作经验作为必备条件。特别是还要有遴选制度做补充,要有目的有计划从基层单位的优秀人才中遴选。这也反映了整个国家的一个导向。这个导向就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就是:成长最快的应该是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在基层经过锻炼的。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 实习生 王旖荻



    作者:吴江委员(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光明日报》(2016年03月11日 06版)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予以充分肯定,这是多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对专家个人点名褒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高度支持和尊重。

      屠呦呦的获奖,向世人证明了中国本土人才自主创新的实力,也倒逼我们思考人才体制机制。当年屠呦呦担当国家课题组组长时,只是个本科学历、不满40岁的实习研究员。怎样才能让默默无闻的人才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应有的荣誉?如何切实营造一个能让人才尽展其才的社会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建设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我认为,首先要明确,人才工作不应是为少数精英提供特殊服务和特殊政策,而是要营造一个人人皆可成才的公平环境。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保障,科技是实现梦想的翅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从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入手,简政放权搞活人才发展环境,把科研人才从层层评选计划里解脱出来。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也需要从解放人才入手,切实解决人才的创新积极性问题。只有让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都能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除了用好本土人才外,还要海纳百川、吸引全球英才。习近平总书记5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后,要想用得好、留得住,关键在于政策落地和服务到位。如果将优秀人才比喻为“飞机”,我们花大价钱购买了飞机,就不应该只拿来当作卡车使用,更不能只当成摆设。需要为其建机场,提供燃料、空管条件、地勤服务和飞行团队,帮助人才展翅高飞,这样才能实现国家或单位引才用才的初衷。

      要改革政府部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国外移民局的做法,成立跨部门的政策研究和制定团队,制定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一揽子政策体系,切实解决国际人才引进、使用、激励、评估和退出等基本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落实“四个全面”“五大理念”,必须要更加重视人才工作,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天下英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


    作者:吴江《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31日 02版)

      一位育种专家培育出好几个玉米新品种,每年为国家增产粮食数千万公斤,却由于没有精力写论文,连副研究员都评不上。现实中,这样的“职称尴尬”不在少数,也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

      近期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高评审科学化水平。”人口红利要靠制度才能转化成人才红利,职称评定制度的好坏则关系到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对于人才制度,《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把地方创新和各类改革经验上升为中央政策,有助于我国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

      评用脱节一直是职称制度问题的一大弊端。政府管得太多,用人单位缺乏自主权,造成了“用的评不上,评的用不上”。《意见》强调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释放了积极信号。这个主导作用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让用人单位拥有评审权、聘用权。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等有条件的单位,要鼓励他们自主评审,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在评定方式上也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允许一所一法、一校一法,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

      “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意见》的这一要求给相关职能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政府放权但不能丢责:在法律框架内,哪些可以放哪些不能放,权力下放后,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政府要尽快列出责任清单;应按照职业大典对相关职业的技术能力要求,尽快建立职称制度的国家标准,推进职业资格立法;公共部门的职称评定关系到公共服务质量,在配置中要加强调控;要监管质量,将事前监管变成事中和事后监管,杜绝暗箱操作、非法牟利等行为。

      职称评定中对外语、计算机等“一刀切”要求的机械规定,曾为不少专业技术人才所诟病。此次《意见》明确提出对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不作统一要求,这遵循了人才评价的规律和客观实际,减轻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应考负担,顺应了广大人才的期待。事实上,这项改革已经破冰:2015年人社部联合国家卫计委出台文件,不再将论文、职称外语等作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的硬杠杠,深受基层卫生人员欢迎。

      职称直聘为高端人才开辟了一条凭专业能力快速晋升的“绿色通道”。现实中,一些高端人才包括海归人才在被引进后还要“熬年头”才能逐级晋升职称,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为国效力的热情。《意见》将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提上日程,突破了资历条件和职称职数的限制,有助于解决从国外引才中遇到的新问题,适应了人才的跨国跨境流动。在实际操作中,直聘与正常聘用之间应把握平衡,坚持质量,不能一哄而上。

      一段时期以来,职称评定多集中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甚至被视为体制内人才的专属。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广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却因“职称瓶颈”频频遭遇职业上升“天花板”,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受挫。《意见》提出,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这说明职称评审覆盖范围正在从体制内走向全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一视同仁,有助于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氛围。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进程中,职称制度发挥着激励人才、集聚人才的作用,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按照《意见》精神,充分遵循市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大胆实践、不断完善,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2016-04-12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人才·强国密码】

      “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央颁布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制度成果,也是全党全社会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未来五年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将产生重大突破,预示着我国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进入了决胜阶段,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攻坚战。

      1、创新人才理论

      改革的顶层设计源于人才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自2003年中央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以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践就不断催生人才理论创新,而每一次重大理论突破又引领改革不断深化。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先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四个不唯”、坚持“以用为本”等科学人才理论的创新,对十多年来的人才事业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此次《意见》的改革设计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目标,创造性地提出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构想。把人才发展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框架中来,这是人才发展理论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其改革意义十分深远。人才治理的概念应归属为社会治理的范畴,笔者理解其含义为,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下,要充分发挥人才主体的决定作用,激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发展的共治共赢共享。

      《意见》中把“择天下英才”改为“聚天下英才”,一字之差,体现了管理与治理的重要区别。人才治理的抽象内核,就是社会每一个人,都有成才的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每一个人才也都有施展才华的自由和创业创新的权利。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目的,就是使人人有享受这些权利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而不仅仅是选拔发现、培养使用、激励保障这些具体用人政策的完善。因此,推进人才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重点就必然包括了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决定作用,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完善人才公共服务、纠正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促进人才发展与五位一体建设的深度融合、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一理论创新将会持续创造出最具活力和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2、遵循人才规律

      改革的路径选择在于对人才发展基本规律的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工作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准确把握这两个基本规律,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成功的关键。

      我国虽然是人才资源大国,但受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人才市场配置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制度性分割严重。政府干预过多,且政出多门、力量分散,特别是各类人才经费、项目、评奖交叉重叠,项目“短平快”、资金“散乱弱”,对人才难以起到有效激励。科研评价急功近利,违背人才成长规律,很多人才忙于争课题、争项目、应付考核,难以潜下心来做研究工作。这种违反人才发展规律的行政化、官僚化模式,是导致我国长期陷入人才资源“大而不强”困境的体制原因。

      人才资源“大而不强”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精尖人才不够用,基层人才不适用,许多人才积压不被用的状况长期并存叠加。人才发展的危机就在于此!

    《意见》正是针对这些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提出了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要求人才管理体制更加科学高效,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政策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只要我们以科学态度推动人才发展事业,遵循好人才发展基本规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就能够打好改革这场攻坚战。

      3、服务发展大局

      改革的成效好坏取决于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意见》从管理体制改革到培养支持、评价、流动、激励、引才用才、发展保障等六个方面机制改革,全面作出了部署,画出了改革路线图,给出了完成时间表。如何改出实效?《意见》提出了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可以说,这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牛鼻子,服务发展大局,改革才有红利。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扣得不紧,支撑不足,甚至出现了“两张皮”现象。提高融合度关键在于党和政府领导的重视,要让人才发展的软任务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指标。《意见》提出将人才发展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实施重大国家战略、调整产业布局,与人才发展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包括提出了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军地人才、技术、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同时,要加强各行业、各领域人才工作力量,强化职责任务,鼓励支持各地各部门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开展人才管理改革先行先试工作。

      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是人才贡献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发挥好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人才多元治理主体的责任共同体,就一定会做好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吴江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20160418日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吴江

    ●科学化就是要遵循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不断创新评价理论和技术,注重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显绩与潜能、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化就是要形成多元评价治理结构,以社会理性打破组织理性的局限,使人才在流动中得以合理评价,在评价中得以合理流动,最终实现优化配置

    ●市场化就是强调用人主体地位,减少政府对市场主体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平衡作用,使人才评价融入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

    开栏的话

    近日,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为推动《意见》的贯彻落实,本报推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家谈”栏目,邀请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解读政策精神、阐述改革举措,敬请关注。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头戏,备受广大人才的关注和期待。《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第四部分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具体操作性。概括说将制定两个改革文件,建立一个新型评价制度,包括具体15项改革任务。可谓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触及了现行人才评价的所有积弊,破解了长期困扰用人主体的评与用的脱节难题,揭示了发现人才、集聚人才的基本评价规律,对于加快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将发挥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意见》提出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总体思路,这是抓住了科学评价人才的牛鼻子,反映了广大人才多年来的利益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关键是完善评价这个指挥棒。用大一统的行政主导模式来评价千差万别的人才主体,如何实现用好用活?评价当以用为本,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如果本末倒置,评价主宰使用,这个指挥棒就产生了异化,造成“评的用不上,用的评不上”的悖论。为此,《意见》提出了分类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一是坚持以正确用人导向改革评价机制,把坚持德才兼备和注重能力、实绩和贡献导向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出发点;二是破除评价人才的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一律化倾向,尤其强调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三是要破解当前基层人才评价改革的难点问题,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全科医生等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这就把评和用的关系理顺了,把人才从僵化评价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意见》提出了未来将建立什么样的人才评价制度的创新构想。这就是由现在政府主导的一元评价主体改变为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决定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可以说,这是一个能够与国际接轨、又体现中国特色的人才评价制度。所谓科学化就是要遵循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不断创新评价理论和技术,注重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显绩与潜能、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关系;所谓社会化就是要形成多元评价治理结构,以社会理性打破组织理性的局限,使人才在流动中得以合理评价,在评价中得以合理流动,最终实现优化配置,获得人才价值的社会承认;所谓市场化就是强调用人主体地位,减少政府对市场主体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平衡作用,使人才评价融入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提高评价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由此,《意见》从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符合其成长规律的评价方式方法,特别针对引进“高精尖缺”创新创业人才,提出注重引入国际同行评价机制;针对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基础研究特点,强调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评价考核周期;针对培育社会评价力量、规范市场评价秩序问题,提出加强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建立评价责任和信誉制度,切实保障人才的各项权益。

    《意见》把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高评审科学化水平,作为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重点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涉及数千万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和利益得失问题,如何改革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意见》总结了多年来职称制度改革的有益经验,从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高度,提出了合理界定和下放政府职称评审权限,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的改革路径。一是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这些有条件的单位,政府要放心大胆地让他们自主评审,以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由用人单位根据岗位设置需要自主决定;三是实施更加灵活、更加务实的职称评审方式,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为人才引进的需要开辟特殊通道,适应了人才的跨国跨境流动;四是针对体制外人才长期处于评价无门状态,提出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消除职称评审中的身份障碍,使职称评审覆盖范围从体制内走向全社会。畅通评审渠道,包括逐步允许有条件的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根据需要自行组织评审;五是针对目前创新创业的门槛过高问题,提出清理减少准入类职业资格,充分释放人才的择业权、创业权,并且放宽急需紧缺人才职业资格准入。同时,要求政府严格管理,建立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开展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六是对于水平类职业资格评价问题,要求推进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可以下放给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以及有条件的企业来承担评价,使这种资格成为行业和企业的自主行为。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钱学森之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在探讨我们缺少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的原因。”42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在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专访时强调,我国的人才体制改革最终要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用好全球70亿人才。

    我国拥有外国人才约80万,其中短期外国人才每年引进约50万,同时还有40万外国留学生。针对这组数据,吴江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国际招聘公司发布的全球专业人才报告,全球有2.1亿专业人才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流动,美国对全球人才的占有率约为24%,而我国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只有3%

    此外,吴江还补充道,中国工程师总量虽然是世界第一,但是我国16个工程师所生产的价值相当于美国一个工程师所创造的价值,我国 10个工程师所生产的价值相当于一个日本工程师所创造的价值。对此,吴江指出,应改变重量不重质的绩效考核方式,人才培养和评价应以“实用为本”,而非“应试为本”:“我们培养了大量的考试天才,考试天才能不能创新?我们人才评价标准单一,有些缺乏分类,什么人都要靠论文,如果工程师也靠考论文,就脱离实际了。”他建议,应着重解决职称脱节问题,开放体制外以及全社会覆盖性的职称授予资格。

    吴江强调,大数据的应用将是未来科学评价人才的趋势,适合在动态中评价人才:“今后很多评价要放到社会和市场中,比如人才数据库、专家数据库以及通过第三方的评估等社会的力量,来正确评价人才,使人才能够在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中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跟据201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相关内容,我国对外国人才的永久居留已进一步放宽,吴江建议,还应加大对外国人才进行国民待遇,比如确定外籍科学家可以领衔国家重大项目等。


    2016-06-2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吴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指示把落实中央深化改革的意见同构建人才制度体系联系起来,意义深远。平日中,经常听到有些地方官员强调对人才要提供“保姆式”的服务,似乎唯有如此才可以聚天下英才。殊不知,在聚集着大量一流人才的欧美国家,并没有人为人才提供这样的服务,但各国人才纷至沓来。为什么人才在海外就不需要“保姆式”服务?人才制度体系建设是问题的关键。

       制度变革将影响亿万人才

      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活跃的生产要素,首先是因为它的稀缺性特征,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它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同时又根据这种需要进行必要的投入和开发人才资源。这种配置与开发的方式就是管理制度。

      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决定着管理制度的适应性、效率性和公平性;反过来管理制度又真实地影响、制约、塑造着人才的创造活动,为人才的创造活动提供了规则、标准和模式,将人才的价值导入可合理预期的轨道。因此,制度是人才实现社会价值活动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人才又是制度设计的存在物。制度确定的人才资源配置关系形成了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决定着人才的创造活力水平。我们说制度具有根本性,道理就在于此。

      当前在人才发展中所反映出的体制机制障碍,说到底就是背离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落后管理模式,就是压制人才自主创造活力和侵害人才发展权利的制度环境。

      今天我们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之所以意义重大,就是因为这是一场关系到数以亿计的人才解放的制度性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进发,使各方面人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制度建设要打破零和博弈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既是“破”的过程,也是“立”的过程,不破不立,首先要着眼于破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凡是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和配置低效,影响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发挥的体制机制都要大胆破除。

      破的要害是政府简政放权,减少行政的过度干预,做到凡是行政部门应当下放的权力都应当下放,凡是用人单位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都应当由用人单位决定,真正发挥好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

      破需要勇气,立更需要智慧。长期以来,人才管理的“破与立”“放与管”始终处在一种零和博弈状态,此次改革能否实现非零和博弈,取决于管理者的思维方式转变。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大一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例如,人才流动的真正作用是解决人才实际使用价值的供需矛盾,而不在于人才头衔的能否通用。屠呦呦没有院士头衔不照样获得诺奖吗?如何科学管理,宏观管住,对政府部门将是一次制度考验。在改革中旧的破除了,新的制度能不能尽快建立?如何建立?中央规范了政府的人才管理四项职能,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监督保障职能,从管理者到监管者、服务者,制度建设面临许多新课题,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不仅约束了行政权力,更是加大了监管责任和服务质量要求。所以,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关键是以新的政府角色定位,构建新的人才制度体系。特别是要从多元治理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与官民合作角度,考量人才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和科学性。

      改革关键在减少政府干预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改革目标,必然要求制度建设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指标。通常我们讲的中国特色和国情特点,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从中国人才问题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西方做法。但这并不等于视野狭窄、拒绝借鉴,更不是关门锁国、自我封闭。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但现在许多地方进行的往往是“武大郎开店”式的改革,不敢真正开门纳贤,竞争意识缺乏,比较鉴别能力较弱。比如,经常听到有些领导强调对人才要“保姆式”的服务,“妈妈般”的管理,似乎如此就可以聚天下英才,殊不知在海外的天下英才身边并没有这样的“保姆”和“妈妈”。美国新修订的移民法案,对高端紧缺人才只有一条:“取消配额制”,放宽记点积分办法,实际上就是减少政府干预,放开人才市场。

      要实现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研究什么是具有全球竞争力,从制度建设方面如何衡量,如何打造我国人才竞争力优势。这是改革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是中国人才制度体系的走向国际化,争取话语权,迈向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人民日报 》(2016070118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选人用人的重要论述,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党管干部的科学化水平,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制度创新成果,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好干部标准深入人心,选人用人有了新的规矩。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的新要求,对干部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五条标准,为选好用好干部提供了新的指南。围绕好干部的选拔培养,中央新修订颁布了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新出台了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办法等党内法规制度。这一系列新法规制度的出台和落实,使广大群众知道了怎样用“好干部”这把尺子评价干部,广大干部懂得了如何按照“五条标准”要求成长为好干部,各级组织部门明确了如何掌握标准把好干部用起来。

    破除了选人用人“四唯”现象,强化了组织用人的责任担当。这几年,针对选人用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取人”的“四唯”问题,各级组织部门通过深化改革,致力纠偏,在强化领导责任、注重民主质量、突出实干导向、树立正确政绩观、用好各年龄层次干部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性进展,让干部踏实干事,让组织科学用人,让“四不唯”原则真正落在责任担当机制上,极大地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根除选人用人“潜规则”,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针对吏治腐败上的种种“潜规则”,中央以“零容忍”的政治态度、规范严谨的法定程序、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严肃认真的纪律要求,把干部的选任权“关进制度的笼子”,发现问题一把手亲自过问、亲自督办,使用人“潜规则”在党内通道越来越少,在社会上越来越没有市场;拉票贿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长期存在的问题有了根本性好转,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大大提高。

    同时,也要看到选人用人的制度改革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贵在信心,制度贵在执行、环境贵在持久,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治理体系,需要我们按照“两学一做”的要求,扎扎实实推进,严谨科学创新。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


    2016070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吴江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既是“破”的过程,也是“立”的过程,凡是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和配置低效,影响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发挥的体制机制都要大胆破除

    ●从中国人才问题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西方的做法,不等于视野狭窄,更不是关门锁国,自我封闭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把落实中央深化改革的意见同构建人才制度体系联系起来,其意义深远。可以说,着力抓好人才制度体系建设是落实改革各项举措的关键问题,也是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根本问题。

        深刻认识人才发展与制度建设的关系。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它的稀缺性特征,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它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同时又根据这种需要进行必要的投入和开发人才资源。这种配置与开发的方式就是管理制度。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决定着管理制度的适应性、效率性和公平性;反过来管理制度又真实地影响、制约、塑造着人才的创造活动,为人才的创造活动提供了规则、标准和模式,将人才的价值导入可合理预期的轨道。因此,制度是人才实现社会价值活动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人才又是制度设计的存在物。制度确定的人才资源配置关系形成了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决定着人才的创造活力水平。当前在人才发展中所反映出的体制机制障碍,说到底就是背离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落后管理模式,就是压制人才自主创造活力和侵害人才发展权利的制度环境。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之所以意义重大,就是因为这是一场关系到数以亿计的人才解放的制度性变革。

             从制度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各项改革举措。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既是“破”的过程,也是“立”的过程,不破不立,首先要着眼于破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凡是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和配置低效,影响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发挥的体制机制都要大胆破除。破的要害是政府简政放权,减少行政的过度干预,做到凡是行政部门应当下放的权力都应当下放,凡是用人单位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都应当由用人单位决定,真正发挥好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破需要勇气,立更需要智慧。长期以来,人才管理的“破与立”、“放与管”始终处在一种零和博弈状态,此次改革能否实现非零和博弈,取决于管理者的思维方式转变,如把职称评审权、岗位设置权放给用人单位,那么人才流动还认不认?越评越多、越设越多管不管?这里需要改变的是大一统的管理思维方式,如何科学管理,宏观管住,对政府部门将是一次制度考验。在改革中旧的破除了,新的制度能不能尽快建立,如何建立?中央规范了政府的人才管理四项职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不仅约束了行政权力,更加大了监管责任和服务质量要求。所以,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关键是以新的政府角色定位,构建新的人才制度体系。特别要从多元治理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与官民合作角度,考量人才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和科学性。

             把提升全球竞争力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改革目标,必然要求制度建设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指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从中国人才问题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西方的做法,不等于视野狭窄,更不是关门锁国,自我封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必须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和人才管理部门,往往是“武大郎开店”式的改革,不敢开门改革,竞争意识缺乏,比较鉴别能力较弱。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研究什么是具有全球竞争力,从制度建设方面如何衡量,如何打造我国人才竞争力优势。这是改革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是中国人才制度体系走向国际化,争取话语权,我国迈向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2016-12-1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人才时评】 

    作者:吴江(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创新是创业的本质特征。无创新的创业,是低层次创业,很难有持久的生命力。

    创新意味着给市场引入了一种“新组合”。“新组合”包括: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服务,提供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一个新市场,掌握一种新的原材料的供应源或者创建一个新的组织。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创新存在于创业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而不局限于创业的初期阶段。

    创业与创新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创业是商业行为,创新是技术行为,这两个行为就像我们的两条腿,要向前进谁也离不开谁,单条腿谁也蹦不远。

    创业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其创新就不能只看到个人的兴趣偏好,而是要满足社会需求。创新必须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紧密联系起来,它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引擎。创新的产生,取决于每个人或核心团队依靠知识和经验积累起来的想法和意图。

    同时,创新不只是创造新的价值,也是取代旧的公司和活动。事实上,公司创建和更替的这种动荡、动态的过程正是经济复兴和增长的重要来源。

    有研究表明,无法实现将至少10%的年度收入来源替换为新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将很有可能在5年内被淘汰。信息技术革命只会并已经助长这种动态过程,在互联网、生产和消费行业都已经遍及。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写道:“我们在信息产业中看到了更大的动荡和波动性,反映出创造性破坏风暴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颠覆性创新。”今天,领先者真正受益于创新,而那些创新落后的公司则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时候可能是致命的代价——破产和解散。

    创新创业不是用金钱可以买来的,更不是用行政命令管出来的,它是用中国梦包容出来的。所以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构建一种人人自主自由干事业谋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今天,一个想法就可以产生能量去改变一个世界,比尔·盖茨的微软、乔布斯的苹果、贝佐斯的亚马逊、马斯克的特斯拉、马云的阿里巴巴、马化腾的腾讯、李彦宏的百度、雷军的小米都是由梦想到创造人间奇迹。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

    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我国有13亿人口,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光明日报》( 20161213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