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12 来源:
坚持“以用为本”是新形势下人才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现行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也是创新体制机制,解放人才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用为本”的制度创新,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通过提高人才效能,提高人才贡献度,使人才在新的机制下重塑自己,锻炼出新的品质,提升新的价值,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构成新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才是解放人才的真正目的。
一、“以用为本”思想内涵是人才的价值本位
人才价值的本源是使用,同时在使用中获得价值的认定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论述了人的才能与使用的因果关系:“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一论断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揭示了人才价值是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得以发现和认定的,不能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才能是没有意义的。同时又阐明了人才的使用理念和使用方式对人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使用既是本源,也有着价值差异。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不是没有解放生产力,而是没有解放人。资本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并没有能够使人获得实际解放,反而使人处于深刻的异化状态。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价值。这种价值恰恰在于要使劳动者在劳动中发现自己、解放自己和塑造自己。“以用为本”的理论创新点就在于它以用好用活人才,实现每个人才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这种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也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升华。所以,“以用为本”的核心价值是用好用活人才!它揭示了人才价值本位论,而非人才工具本位论。其实践意义就在于用好用活方能发现人才价值,用好用活方能真正解放人才。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指出的:中国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好多人才没有被发现,没有有意识地去发现、选拔、培养、帮助一批专业人才。
二、“以用为本”制度创新在于解放人才的创造活力
解放人才是“以用为本”的价值取向,“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活的灵魂。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劳动改变身外的自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在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自然,不能使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就不能得到解放。“以用为本”的制度创新就在于:解放人的创造力,实现作为目的本身的人才能力的发展,让真正的自由王国成为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通过用好用活制度环境,让人才的智力活动、创造性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中的份量越来越重,同时人才的创造力也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正如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的“我们要打破老框框,不要按老规矩办事,要敢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破格选拔人才”。
马克思认为,一种制度是“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以用为本”的制度创新,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通过提高人才效能,提高人才贡献度,使人才在新的机制下重塑自己,炼出新的品质,提升新的价值,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构成新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才是解放人才的真正目的。因此,“以用为本”的理念,其深刻之处在于促使生产力的变化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并形成同步效应。解放人才既要求产生先进的生产力,又要求形成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同时否定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三、“以用为本”是人才优先发展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统一
人与社会是相互生成的关系,社会和个人是辨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同时又用自己的活动创造和改变着社会。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发展视作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视为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视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紧密相联,因而人的发展必然具有相对性。
“以用为本”战略思想的精辟之处在于,揭示了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涟漪效应,即人才引领创新——创新带动发展——发展造就人才的良性发展生态链。这一人才发展生态链的本质特征是,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人才个体与社会整体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性与高度和谐性,也体现为“人才的解放”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的高度统一性。“以用为本”的体制机制,不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牺牲人才的全面发展为代价,而是以后者为条件。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借助人才的全面发展与优先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最后的实现。也就是说,社会若不解放人才,社会自身也就得不到彻底解放。
“以用为本”理念还告诉我们,人才的优先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有效形式,人才优先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具有中心地位。同时,人才优先发展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有效形式时,才具有价值和意义,才会得到来自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因此,人才优先发展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作者:吴江 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