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12 来源: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规划纲要》,绘制了中国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国人才发展事业已经步入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新时代。
文/本刊记者 齐殿斌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科学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重大举措,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如何全面而深刻地解读和诠释《人才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特别是其中的新思想、新政策?近日,本刊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吴江认为,《人才规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第一个国家人才发展的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我国人才发展现状的清醒估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绘制了中国从世界人力资源大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标志着我国人才发展事业已经步入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新时代,也预示着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深刻理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吴江表示,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把人才工作、人才地位和人才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并全面、科学地阐述了“第一 资源”的深刻内涵以及本质特征,为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吴江认为,两个“第一”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实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其内涵是把人才资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种资源的首要位置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把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确立人才资源开发相对于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开发的优先位置。
吴江从三个方面对“第一资源”进行了阐释:
第一,从大国走向强国,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大而不强,是我们经济、科技和人才发展的一个“软肋”规划提出未来10 年我国要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比西方发达国家拥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说人才是第一资惊,就是要奋起追赶,缩小差距,发挥好我们的竞争比较优势,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第二,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了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火车头之一, 却没有成为全球化产业链中主要利润的获得者。 究其原因,是这种高能耗、高污染、高出口、高投资基建、低附加值、低价劳动力、低端产业增长为主的“中国制造”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要改变这种状况,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 到 “中国创造”的跨越, 这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也是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
第三, 从“人口红利”走向“人才红利”,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目前,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人口红利”阶段。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然而“人口红利”并不是永久性的增长因素,相反由于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投资型拉动经济 走上人才型拉动经济之路,让“人口红利”提升为“人才红利”。即从依靠人口数量、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红利”转向依靠人口质量、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红利”。这是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把握人才概念新内涵
谈人才,首先应该把握人才概念的内涵。《人才规划纲要》提出,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个人才的概念, 体现了人才思想的又一次突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对什么是人才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吴江认为,人才概念的新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性,“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二是价值性, 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产生新增价值,对社会作出贡献。三是时代性,提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 突出了时代性特征。也就是说,谈人才不能脱离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在外延上, 人才新概念清晰界定了人才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即人才包含在人力资源中,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和贡献较大的部分,也是人力资本的专业化标志。”
“大人才观”是人才概念新定义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人人都能成才,凡是劳动者, 只要有创造性劳动都能成才。人才的范围不再为少数精英者所专有,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吴江认为, 在“激发全民成才志向”的指引下,一定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人才规划纲要》的基本战略定位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我国未来 10 年必须下大决心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赢得发展战略的主动权。
吴江认为,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既是形成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建设人才强国对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只有走服务科学发展之路,人才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和提升;也只有走服务科学发展之路,人才自身的发展才能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只有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实现科学发展才有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只有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才能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发展才能获得不竭动力。
其次,我国未来10年必须下大决心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赢得发展战略的主动权。人才战略已不再被作为权宜之计,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谋求国家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首要战略。
再次,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进入一个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的新阶段。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升级成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引擎,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更高教育和技能水平的劳动者。因此,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要坚持以“两高人才”为重点
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把握时代发展前沿、引导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关键变量。吴江认为,未来10年我们必须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人才规划纲要》在论述人才队伍发展战略时,特别强调“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这对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把握时代发展前沿、引导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关键变量。”吴江分析说,当前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多方面表现出人才资源规模庞大与水平不高的矛盾现象,突出表现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国际一流人才严重匮乏;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比重高,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少,高层次人才创业少;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但整体培养水平不高;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大幅度上升,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回国少。2020 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新要求,必须形成一支在数量、水平和结构上可以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下、满足国家创新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为此,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涌现提供源头活水。二是要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制度。三是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四是要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五是实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六是要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以用为本”是人才理念的重大创新
吴江认为,要统筹协调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他指出,统筹协调是未来10年人才开发的基本方法,核心是整体统一推进,重点分类指导,实现协调发展。
“以用为本”的提出,是人才思想的一个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人才的成长规律,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吴江认为,“以用为本”的人才理念,不仅是一场观念的革新,更重要的是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改善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制度,使得不拘一格识才选才,各类人才各显其能、各尽其用成为现实。
“以用为本”是人才思想的一次重大创新。吴江说,纵览《人才规划纲要》“以用为本”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资源重要价值和作用的深刻理解与自觉把握。“以用为本”强调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发挥人才作用,就是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要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
“以用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它来源于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他们是相辅相成、连为一体的互动关系。人才发展服务于科学发展,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基本依据就是科学发展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强调人的需要。每项事业的发展,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要。
吴江表示,只有正确树立“人才发展服务于科学发展”这样一个观念,才能激发人才的斗志,才能让每一个人才在为社会作出贡献上去努力,才能让每个用人单位在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有目标。
“以用为本”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点。基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强国战略将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有效用好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并以此为支点,撬动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多点聚焦,合力突围的机制建设格局。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处理好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关系,围绕人才有效使用,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完善、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动力体系。
如何做到“以用为本”?吴江认为,“用”有三层涵义:首先是根据每个人才的特点,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让人才有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空间;其次是给予人才关爱与支持,为其创造良好环境,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自由创新创造事再次是根据人才的业绩和贡献,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待遇,做到“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
重视《人才规划纲要》的实施管理
《人才规划纲要》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环节,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吴江认为,针对当前我国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重规划、轻实施,战略管理虎头蛇尾,重局部、轻整体,战略管理整合性差等问题,必须树立战略管理理念,不仅要重视人才规划纲要的制定,更应重视人才规划纲要的实施管理。
要明晰各层级战略目标,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人才发展战略目标需要分解为适合各地各层级的具体目标和区域目标。因此,各省区市、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以《人才规划纲要》为指导,根据实际,编制地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人才发展规划,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要明确战略实施主体,完善人才规划的责任体系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坚持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综合职能建设;要积极引导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要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效果。一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及时出台与人才规划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二是形成多元化的人才技入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营造实施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四是加强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建设。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加强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估,实现人才发展绩效化管理。一是要根据规划目标制定监测统计指标体系。二是建立规划纲要监测结果定期报告制度。三是建立规划实施跟踪系统和评估制度。四是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分解目标责任,逐项具体落实。
(吴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研究员,搏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副主席、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机构编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等。历任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党建读物出版社副总编辑,国家行政 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务部主任等职。)
来源:中华英才201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