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12 来源:
在从开发区转向新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有久已存在的体制问题,也有被忽略但却非常重要的“新”问题。
体制不顺是困扰开发区的难题
开发区存在的管理体制问题,实际上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始终面临相应的法律定位缺失。目前开发区管理体制采取的是政府派出机构,也就是管委会形式。
作为政府派出结构,管委会既不是一个部门,又不是一级政府,但却既要履行一个部门的经济职能,又要履行一级政府的区域管理职能。在开发区实际管理过程当中,便碰到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对土地拍卖、招商引资这类非政府行为,不得不再设立一个经济开发公司。而像涉及到政治职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等,属于一级政府的完整的职能,它又履行不了。
比如某开发区,横跨三个行政区,这三个区的政策在一个开发区同时生效。以养狗为例,由于各区的政策不同,这栋楼与那栋楼可能就不一样。甚至还出现过穿着背心戴草帽就进人家外企检查卫生的,因为他“代表政府”,“这里是政府的地盘”。这种矛盾反映的就是,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个层面上,实际上开发区是管不了的。
政府间职责、职权关系不明确就导致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开发区,从国家级,到省级到市级,甚至到县级,每层政府都有。开发区的行政级别只比所属行政区划低半级,实际上带来的是“低岗高配”。
有一些开发区干脆和地方政府合并,采取一套班子,出现尴尬的体制性回归,还有不少开发区靠领导兼任的办法化解这种管理体制的矛盾。但在兼任后,法律关系或者说政府之间的关系就变了,就等于上级政府兼下级政府。
除了责权不统一,事权和财权目前也不对称。往往是上面财权大,下面事权大。下面没有钱肯定就得去找钱,什么事都想干,什么事都敢干。这也使得开发区重复建设多,开发处于分割状态,各自为政。
同时,一级政府,还有人大、政协、纪检部门监管,而管委会作为一个派出机构,谁来制约,怎么制约?管理体制的不顺就会带来寻租现象,存在腐败的隐患。如果体制问题不改,开发区的效率上不去,体制不改,就要毁掉一批干部。
必须理顺权利关系
这种管理体制产生的矛盾主要还是事权划分不清,既而引发财权和人权问题。
这与我国的改革进程实际是一致的。我国长期以来是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实际上我们改革,从80年代政企分开时候,就是放权,到政事分开时候也是放权。改革过程当中,始终围绕能不能放权的问题。这是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而伴随改革就存在着博奕,在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中建立一种高效运转的体制的博奕过程当中,我们解决得不是很理想。
目前看来,解决最成功的就是政企分开。企业没有上级主管单位,但采取的管理方式是国资委,既不是国务院,不是一级政府,又不是一个部门,严格来说它是个特殊行政法人。
尽管不能说这样就成功了,但是是一种尝试,一种放权的尝试。
在不动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改革,那只能是改良,而这种改良到最后想走一条中庸的道路,我看不会是双方受益。整个体制改革,就像当年邓小平说的就是一场革命,所谓革命就得有生有死。我们现在既想维护高度集权又想下放权利,让它高效,问题就在这里。
要改变开发区这种派出机构的体制,应该下决心像政企分开那样去探索出一个新的体制,给予开发区、新区独立的法律地位。作为独立行政法人,既把权利交给你,你和当地政府的关系又是法律关系,这就好办多了。
从法律上界定明确权利关系,这种权利关系包括新区所属行政区和新区的权利关系,新区和相应的横向的各区域政府,或者说同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关系。
在横向政府之间的职能划分,或者说权利递分方面,我们还没有经验。现在老是习惯在行政区划当中来做决定,但实际上,在市场经济当中,这种行政区划会越来越淡薄,效率越来越低,作用越来越小。
要理顺权利关系,政府间的纵向和横向的关系都需要认真研究。
新区开发要着眼于“四位一体”
全国各地每个县、每个市都有开发区,但是周边的农民,却没有多少因为开发区而受益。这是开发区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够成功的方面,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教训。从农民手中剥夺了土地以后,农民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生存权利、发展权利没有得到长远的受益。
建立新区,就是要有一个飞跃,就是要加速城市化,在城乡一体化,解决二元结构问题上要有突破。解决二元结构问题,一方面要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缩小差距,拉动农民需求。另一方面要使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这两个问题当中,新区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新区和开发区最大的不同。
这实际上就要求,新区建设要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中着眼,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
像镇江新区“万顷良田”工程涉及到两千多户农民,农村可以通过这项工程得到城市化改造,农民变市民。同时,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新区的开发也会大大拉动内需,调整产业结构。
新区建设,一方面还是要强调依法竞争,要建立起政府和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另一方面就是要培育、规范社会组织、公民社会。通过自组织这样的社会机构,加强社会管理,也能减轻政府的压力。
要警惕新区建设的风险
现在新区的问题远远超过开发区当时的问题,因为开发区当时的职能只局限于经济开发职能,当初开发区是冒险家乐园,主要是招商引资。而新区普遍有着广阔的面积,在如此大面积的土地上建出一个新的城市,经济、融资、投资方面的风险,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风险都可能出现。同时还会面临外来的风险,发达地区会把它在发达过程中的一些成本转移到新区。
新区在建设中,至少面临三方面的挑战:
一、大幅度增加的流动人口。一般情况下,老城区的流动人口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因为已经有一套建设好的体制,可以消化流动人口,而新区开发时,四面八方的人都可能过来,各种文化、各种目的、各种身份的都汇集到这儿来,但相应却缺少完备的体制来容纳。
二、规模扩大当中的风险。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会带来生态、环境污染、犯罪等等问题。
三、经济增长的风险。作为新区,其经济增长需要大大高于老区。这就伴随着安全生产、环保等问题。
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缩小差距,而是加剧了两极分化。因此在新区开发当中还要警惕差距拉大,在社会保障方面需要加强投入。
因此,新区开发亟需要进行风险评估。而这正是目前许多新区未意识到或者估计不足的。
要有来自各方面专业的人士,对新区开发的风险做总体的评估。先评估后开发,应该用一套科学的技术,建立一个新区的风险信息系统。在充分的科学的评估以后,再去研究如何化解。没有风险评估就开发一个地方,如果出了问题,一个派出机构是远远承担不了,最后的责任还是政府来承担。
来源:《中国改革》作者:吴江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