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19 来源:
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难在哪里?如何解决?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大学生就业难的三种表现
“由于大学毕业生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以及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等因素依然存在,短期之内,大学生就业难不可避免,甚至有越演越烈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吴江委员说。
一是大学毕业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00年的107万人到2009年跃升为610万人,增长了6倍,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2009年需要安置的学生为700多万。不管是增长的绝对量还是增长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从未面临的问题。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增长的数量远远赶不上大学毕业生供给数量。
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大学毕业生供给和需求存在着结构性不匹配问题,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设置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区域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西部地区供给与需求矛盾较大;不同行业与专业之间就业冷热不均等。
三是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当前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造成了社会整体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措施,但是整体收效仍然有限。
大学生就业难的四大原因
吴江委员从大学毕业生需求、供给以及配置服务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不足。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模式,屏蔽了社会就业问题的紧迫性。产业结构带来的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大学的普及率太高了。另一方面是某些行业受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整影响,减少了就业岗位。同时,就业岗位相对不足也是缘于就业人口的巨大供给量这一因素。
大学毕业生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轨较为严重。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轨严重。供给结构性失业,关键在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背离,造成“今天有生源,明天无就业”。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僵化、专业结构老化、盲目招收热门专业,能力培养不重视等,已经不能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内在要求。
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不足,缺乏均等化的基本条件。不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还得靠收费性服务维持运行,难以提供到位的就业服务。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制定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但在有关加强投入的项目中没有提到支持公共就业服务的内容。
政府管理整体协调不够。大学毕业生就业涉及教育、人力资源、民政等多个部门,同时也涉及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工作与户籍的关系、公有经济部门与私有经济部门的关系、不同地区人才发展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均缺乏统筹规划。
五大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
吴江委员建议: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短期的应急政策设计上,必须从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出发,强调市场需求导向,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等措施。
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为根本,全面统筹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大学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其实早已存在,只不过因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凸显出来,促进大学生就业不能简单从短期的就业政策出发,而要从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者整体素质入手。即就业不是简单的就业问题,而涉及了教育、就业、户籍、社会保障等问题,相应地涉及了整个社会的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需要全面统筹。建议成立中央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调领导小组,由相关领导和部门共同组成。
坚持市场导向,以就业引导教育,促进教育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调整完善学科和专业设置,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决定性因素。要重视教学质量,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和加强高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
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最根本的还是要源于企业。企业才是创造工作机会的动力所在,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服务业,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鼓励其吸纳大学毕业生。
完善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激励保障政策。要完善激励和保障措施,解除大学毕业生后顾之忧,比如为大学毕业生设置既能到基层及农村就业,也可以返回高端及城镇工作的就业通道,可以把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的档案和户口放在城市里,享受城市的福利待遇。政府根据财力,有选择性地购买公益性岗位,加大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的供给,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社区工作。
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与配置服务体系,建立透明的招生信息体系。要加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促进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加强各类就业市场的信息联网,消除城乡、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服务机构,大力扶持民营就业服务机构。
来源:中国人事报 200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