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12 来源:
专家访谈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
关键在于打破城乡人才二元结构
带着关于加强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很多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吴江。“要想解决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关键要打破城乡人才二元结构。”吴江院长的话言简意赅,态度明确,透露着这位长期研究人才工作的专家对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深深关切。
谈及农村专技队伍建设的现状,吴江不无忧虑地说,总体来讲,我国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形势不容乐观。让他忧虑的问题不仅是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急缺,与我国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人数不成正比,还有人才队伍存在知识老化、年龄老化、外流现象严重、不够稳定等诸多问题。他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自建国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在户籍、身份、待遇、权利、义务等方面的人为分割,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由其衍生的问题就是,人才结构同样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表现在两种体制、身份所带来的待遇、福利等问题,导致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吴江强调,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打破城乡人才二元结构。城乡人才二元结构的问题不解决,农村将面临包括饮水、看病、食品等更多的安全问题。“目前,政府看得见的手,市场看不见的手,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说到底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困境。”他认为,加大农村基层专技人才队伍建设要靠大环境城乡二元结构的整体突破,“要想解决根本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就是促进农村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形成新格局。这是所有问题的前提。”
他认为,加强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也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解放人才队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体制所带来的身份障碍和界限。“目前,传统的事业单位是身份管理,如果依然延续两种身份,那么要解决农村人才问题就没有出路。如农村教师、乡村医生,在我国需求量非常大。农村公共事业和经济发展,人才缺口巨大,所以不能按照身份管理,否则会走向死胡同。”现在,大批80后农村劳动力已经走上公共服务的岗位,在吴江看来,这都是可喜的现象。
人才在于培养,当前如何做好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吴江认为,教育培训在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短缺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结合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公共服务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短期培训,让他们成为农村基层专技人才队伍的后备军,打破身份界限、户籍等,使人才资源真正得到合理配置。富余农村劳动力加入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培养一支不走的队伍,一支稳得住干得好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才是农村的希望所在。”
长期以来,农村存在“见物不见人”现象。农村有设备却没有人,重物轻人,解决这个问题,吴江说,“就要把物和人、资金和人绑在一起考虑。”通过多元的投入主体,多样用工方式,多样化激励机制改善农村技术人才待遇、福利和社会保障。通过政府购买、政府财政补贴,通过社会投入进行最优化的配置,投入到人力资源当中。
城乡差距最大差别是公共服务差别,公共服务是解决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吴江认为,农村专技人才队伍问题说到底是要改善农村公共服务问题,这不光是钱的问题,更是认识到不到位问题。认识到位,资金就能到位。所以要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专技人员的培养。目前,国家出台一些政策,积极探索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农村基层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在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上,我们依靠群众首创精神和政府政策支持结合才有力度。各级政府党委都要总结具体经验,已有的政策要落实好、落实到位,有政策配套解决实际问题。要重视推广各地好的经验,最后形成制度化。”
吴江最后呼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介,要多宣传一线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这是光荣的职业,社会对他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尊重。农村基层专技人才的成长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的改善。”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