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 “人才政策”不能代替“人才环境”

发布日期:2017-05-12 来源:

“人才政策不能代替人才环境的建设,深圳人才环境的优势是开放性、包容性。”第十二届人才高交会人才高峰论坛昨天在深圳人才大市场举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发表主题为“建设世界人才强国的创新体系”的演讲。深圳市副市长唐杰出席并致辞。

  “我们曾感到自豪: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就有1台出自中国的江苏!但我们又会感到迷惑:我们生产1台电脑竟只能赚10个苹果的钱!”吴江教授认为,人才发展要实现4个转变: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解放生产力重心向解放人才转变。他说,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世界前列,主要依赖的不是人才与知识经济,而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高投资的基础建设以及带来高能源消耗与高环境污染的低端制造业,“中国制造”难以为继。后经济危机时代催生“中国创造”,也孕育着人才发展的巨大机遇。他说:“比如一家企业的老板,订单很多的时候是不会想到创新的,发生经济危机,没有订单了,就要想着创新和技术革命。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催生强烈的人才需求与人才发展。 ”

  吴江教授还认为,“人口红利”这一有利条件能否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果,则依赖于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我国每年有2400多万新增就业人口,但每年只能解决1000万,其中有一半是大学生。我国GDP年均增长约8%,就业率需要有较快增长。要让“人口红利”提升为“人才红利”,即从依靠人口数量、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红利”,转向依靠人口质量、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红利”。人口与人才都并不天然就能有“红利”,而必须通过和相应产业的结合才能实现转化。如果大量劳动力被限制在第一产业进行着低效率生产时,人口不仅没有红利,反而会是一种负担。

  “人才竞争的重点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吴江教授说,我国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包括: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12个领域人才,共500多万;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包括:教育、政法、宣传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5个领域人才,共800多万。我们要建立支持人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搭建支持人才自主创新的事业平台,建立和完善年轻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发现培育体系,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发挥大师引领人才集群的作用,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有听众提出:“深圳出台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1+6’文件,今年又推出人才安居工程、引才‘孔雀计划’等,如何看待深圳这一系列人才政策?”吴江说:“深圳的人才政策让人振奋,但政策不能代替人才环境的建设,深圳人才环境的优势是开放性、包容性。深圳在人才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两端’,一端是高端人才,另一端是普通人才,针对普通人才要有普适性的政策,让人才人人都能享受到。”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