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要从文化、体制上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形成

发布日期:2017-05-12 来源: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陈叶军)今天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吴江教授将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贯彻人才会议精神”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吴江表示,创新型人才具有标新立异、钻牛角尖、敢于冒险和勇于进取的精神。要从传统文化、体制机制上给创新型人才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此外,创新型领导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培养出创新人才,这既是时下上自高层管理者下到普通民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呢?创新人才有哪些特点,影响创新人才的因素有哪些?我国人才创新的机制体制应如何完善?

我们今天之所以呼吁创新人才,还是因为我们的创新人才太少。为什么缺乏?因为创新人才确实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标新立异”。什么叫标新立异?这些人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和一般人不一样,就是要与众不同,从个人的兴趣出发,不是当大家讨论好了以后我再去干事。这种个性的发展、个人的兴趣出发,恐怕是一个特点。

二、执着、有韧劲,钻牛角尖。有这种钻研的精神,有毅力,我们就说这个人很执着,很愿意钻牛角尖,其实这是一种追求,锲而不舍的追求。谁都不能把他拉回来,他认定一件事就干到底,可能就干出来了。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的一些大师,都是这样的。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一干多少年?

三、富有想象力,敢于冒险。这些人一般有理想,甚至有些幻想,可能和实际差距比较大,但是,有他自身的精神在里面。别人不敢碰的他敢碰,别人不敢想的他敢想,别人不敢做的他敢做。这恐怕是一个成为大师的一种特性。

四、不满足自己。有了成果,他不满足,还要继续往前进,勇于挑战。有时候不为我们周围人所容纳、所接纳,因为这些人往往人际关系不太好,他不愿意和谁都打交道,没事和谁聊天,所以,可能人际关系就差一点,不为社会所容、不为人们所容,大家觉得你看你老钻着这个,十年磨一剑,甘于寂寞,潜心在那做事。

吴江认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文化因素。将创新型人才看成不切实际,不识时务,这是我们传统的文化因素,甚至我们还有一些嫉贤妒能,我们有些枪打出头鸟,我们有些人是武大郎开店,见到这些人就来气,甚至有些人是叶公好龙,说起来创新人才,真来了,他不行了,不宽容这些人。

二、体制问题。体制问题就是我们长期是平均主义,是“大锅饭”,缺乏这种竞争意识,我们看人家吃小灶,我们来气,看人家有本事,我们不愿意,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体制上的保护创新、尊重创造。有时候我们的眼光可能太近,今天做什么了,明天做什么了。比如我们现在考核科技人员,年年都在考,甚至每半年都在考,让大家考核、填表,做了什么成绩,发表了几篇文章,都是这样衡量人才的。我们恨不能每年都能衡量一遍,可能就会影响大师的出来,创造型人才没法潜心下来,他要天天应付你的考试,他无法十年磨一剑,你一年一考,说你这个剑怎么还没有磨出来呢?所以,这些都是我们体制上的问题。

三、创新型领导。这些既要从我们的观念上、传统文化上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从体制机制上,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自由、不宽松,天天被捆绑着,我们就和监工一样,那哪成?所以,对于我们各级组织来说,特别是对于我们领导干部来说,这些都是很艰巨的任务。所以,能不能出创新人才,关键看我们领导思想能不能创新,有没有创新型的领导,有创新型领导就能出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