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委员:解析大学生就业难 ——吴江委员解析大学生就业难

发布日期:2017-05-12 来源:

 精彩观点

  ●要的不只是“饭碗”,而是一个“舞台”

  ●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不是“签”出来的

  ●“安置率”不等于“就业率”

  --吴江

  “培养大学生,国家、社会、家庭都有所投入,需要大学生在各个社会舞台上发挥作用,通过就业成才。大学生要的不只是谋求生存的`饭碗`,而是一个施展才干的`舞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就业过程中存在所学非所用的问题。知识技能不能马上用到岗位上去,这加大了培养成本,人才使用过程中就会产生贬值,降低了人才使用的质量。”

  吴江提出,数字显示出“量”的压力,根本是“质”的问题。他说,“大学生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解决这一压力,`质量就业`才是关键。”

  吴江在调查中发现,2010年大学生就业工资水平有所上涨,根据去年签约的数据显示,男生普遍上涨200-300元/月,女生100元/月,然而整体偏低,相当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由此出现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的现象,从事一般劳动力就可以做的工作。

  “高校为追求就业率而提前签约,大学生为忙就业提前1年找工作。长此以往,大学生普遍只学3年,更难保证质量。正是如此,使得大学生就业较长时间处于工作不稳定和流动状态。”吴江担忧地说。

  “企业招聘大学生的目的,是提高劳动力技术含量。”吴江估计,在目前大学生的签约率中,能保证学用一致的不足60%。他说,检验大学生就业的质量标准是学用一致,而不是仅看“签约率”。

  吴江建议设立高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热门专业就业难,是大学生就业中一个普遍现象。对于一些`高失业风险专业`持续几年是高失业率,就应压缩扩招与投入成本。对教育部门来说,要长期跟踪一些`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进行跟踪预警。”

  大学生就业难,千难万难归结为“就业率”。吴江提出,“安置率”不等于“就业率”。

  他说,目前的就业率统计方法是“宽口径”的“安置率”,升学、出国留学、做科研项目都统计为就业率,为了提高就业率,高校扩大研究生、博士生招生规模,最终结果是延迟就业,盲目投入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经费。

  “另外,就业率统计时间以9月份为准,以开学时间为大学生开始就业的时间,这不科学。”吴江接着说,“真实就业稳定期一般在大学生毕业后6个月到1年之间。最稳定就业应该算到1年以后到3年之间,这段时间大学生处于就业选择过程中,寻找就业最佳位置。所以,就业率统计应在毕业后6个月较为准确,允许大学生有就业选择期,更好实现学用一致。”

  有人提出,就业率统计的主体是学校,由此变成政绩工程。对此,吴江委员建议由三个部门互相印证以保证就业率的客观性:人力资源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调查机构。

  有人还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吴江委员说,“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创业成功率不到2%,用2%带动98%不太现实。”

  他说,2010年大学生创业要有所突破,突破口在创业教育。“当前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四难`:资金、社会经验、人脉资源和创业观念。创业要求更多的不是知识,而是社会经验。”

  吴江提出,加大创业教育要在师资队伍上寻求突破。创业课需要实战经验,需要创业成功的老师,需要老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是实践型学者、企业型学者、社会型学者的“三位一体”。

他最后提出,“大学生不是一般劳动力,而是创业的人才,只关注其生存而不关注其全面发展,这是不负责任的!”

来源:人民政协网 201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