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19 来源: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突发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可能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社会秩序构成重大威胁。应急管理与处置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治理能力、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我国发生突发事件的客观形势严峻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面临的突发事件形势具有几个特点:突发事件总量较大。据统计,2007年,全国(除港澳台)共发生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552起,各类事故506376起。另据统计,从2005年到2007年三年间,我国分别发生了437次、502次、593次自然灾害。
突发事件分布广泛。以自然灾害为例,我国有74%的省会城市、62%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VII度以上危险地区;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地区。
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不仅严重,且呈综合发展态势。这在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等重大应急事件上都有明显表现。
提高应急能力的关键在人才
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应急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抗击汶川地震灾害为例,我国出动解放军、武警官兵14.6万余人,民兵预备役7.5万人,消防特勤、特警、边防等公安救援队伍1.7万余人,地震、矿山等专业救援队5200多人,医疗、防疫、医药和卫生监督人员9.3万余人,共转移解困群众148.6万人,抢救生还者8.4万人。但与相关先进国家相比、与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相比,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能力都亟待加强。
到目前为止,我国应急人才队伍在规模发展、结构调整、能力提升、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其一,应急人才短缺现象较为明显。目前,复合型应急人才、灾害风险评估人才、监测预警人员和专业应急救援人员、恢复与重建人才均有很大的欠缺。其二,应急人才的结构需要调整。目前复合型的高层次应急管理人才不多,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的高层次应急专业技术人才极为有限;基层应急行政管理人才不足,基层的高层次人才不足。此外,应急人才的区域分布不尽合理,多灾易灾地区的防灾减灾人才配置与其他地区差异不明显,从事基础研究、前瞻性研究和新技术、新设备研究的人才不足。
加强应急人才队伍建设的五点建议
首先,进一步健全应急人才队伍体系。根据我国应急形势严峻的现实特点,适当增加以加强应急管理、应急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救助、灾情评估与灾后干预为重点的人才工作岗位。同时,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规模,发展社会应急信息员队伍,在全国城乡普遍设立应急信息员岗位。
其次,加强应急人才队伍专业能力建设。将应急知识与技能教育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应急知识与技能教育进入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互动机制,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专业设置,扩大应急人才培养规模,提升应急人才素质;依托社会组织和用人单位,定期对全体公民进行基本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
建立健全应急人才职(执)业资格体系
健全应急人才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不同身份、不同类别的应急人才的培训体系。
第三,建立应急人才综合管理机制。强化政府人力资源部门对应急人才的宏观管理与业务指导职能,强化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对应急人才资源的整合功能,加强其应急人才统一规划、统筹协调与调度职责;在县以上政府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建立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联动协作机制。
第四,加强应急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设。健全优化社会应急人才的收入补偿机制;提高一线涉险人才的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建立健全一线涉险人才的安全保险制度。
第五,加强应急人才队伍结构调整。建立应对突发事件职能与人才配置的互动机制:普遍加强基层应发展突发事件的职能配置,增加基层应急工作岗位数量;对突发事件易发地区,尤其是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适当增加人才职数;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依托重大项目、工程等,引进与培养人才,通过互派学者、项目合作、智力引进等方式,引进与培训高层次人才,通过人员配置契机,扩展人才选用视野,对特殊紧缺的人才通过定向引进或快速培养等方法及时补充。
来源: 中国报道
发布时间: 2009年03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