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12 来源:
7月,正是参加完高考的学子们期待自己的录取通知书、憧憬未来的时候。日前,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第一个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向社会公布,这份被媒体称为中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才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为学子们未来的成功之路勾勒了一个宏观的背
立足未来10年、着眼于未来40年的规划
“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人才目标,在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看来,体现了我国人才工作的大战略、大气魄。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口中文盲占80%,科技工作者只有数万人,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1.14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686万人,居世界第一。从规模上看,我国已是世界人力资源大国。而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当中国走过30年改革开放,站在丰硕成果之上的中国人也看到,以低成本劳动力为核心要素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面对金融危机的极度挑战。“下一个10年,中国该怎么走?”《纲要》做出了回答,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吴江说,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的规划,立足未来10年,着眼于未来40年,是中国逐步由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关键步伐。
未来10年,6支人才队伍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吴江认为,《纲要》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大人才观。“不是为少数人制定,而是惠及13亿人,激发全民成才志向,创造人人成才条件。”
《纲要》提出,要统筹推进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6支人才队伍的建设。吴江认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6支人才队伍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将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列入任务表,这是《纲要》的突出亮点,这既是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也是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纲要》提出,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00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吴江表示,在人才资源匮乏的农村,一个人才往往会给整个村庄带来巨变,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而对于《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吴江表示,适应中国城市化不断发展的需要,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纲要》作为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人才规划纲要,有很多新的政策、新的思路及新的提法。”吴江认为,“大创新”是《纲要》的第三个特点。“《纲要》涉及社会各层面,需要大量制度创新,推动人才搞活,推动人才迸发创造活力。”而这种创新,在《纲要》中随处可见。比如,《规划》提出要取消高校、医院的行政级别,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些意义非同寻常。
从观念到行动,从思想到显示,吴江认为,《纲要》提出的所有战略,是个大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实施。而《纲要》提出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等。《纲要》还提出10项重大政策: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所有这些都写得很实,将成为全国人才工作的抓手。
作为未来十年国家人才建设蓝本,《纲要》勾勒了一个发展路线,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显然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吴江说,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人才资源大国,在规模上占有优势,但要获得人才比较优势,光靠规模是不行的,必须提高创新能力。而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创新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足,而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社会、企业、教育都需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其次,要创造一个人人能创新的制度环境,让科研人员能潜心研究,让教育工作者能创新教育。第三,要体现“以用为本”。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全社会动员起来,激发创新能力。
完善绿卡制度,面向全世界“吸才”
就在《纲要》发布前后,关于中国新一股移民潮的报道正在舆论中形成一个焦点。南方一家知名媒体援引社科院报告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移民输出国”。一组数字更多地被人们所关注: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目前已经超过150万,而回国的人数约为50万,“归留比”继续维持在1∶2的水平。
解读这组数字,吴江说,随着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也日渐全球化,人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世界人才的“环流”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所以,面对人才外流,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要坚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其次,要加强人才安全工作,树立人才安全意识。对于重点、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创新的领导人物和要害部门人才,强调有序流动,规范程序。建好人才库,保护好人才。同时,要创造好的人才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纲要》就提出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包括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和措施。“我们讲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其实最留人的是事业。中国现在有这样的优势。”吴江说。
而海外高层次人才,自然不局限于留学人员,也包括外国专家、学者等。吴江介绍,很多国家通过移民和其他方式补充自己的人才,而中国现在还停留在吸引本土人才,所以《纲要》里提到要完善绿卡制度,即外国人的居留制度,要加大探索实行移民,面向全世界吸引人才。
再过十年,今年等待走进大学校门的年轻人将成长为各个领域的精英、骨干,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活跃、有序、开阔、开放的成长舞台,机遇和挑战中,他们将塑造一个更加富强、有力的中国。(杜军玲)2010年07月22日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