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12 来源:
2009年,一项被称为“绩效工资改革”的新政,拉开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这项事关4000万事业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因牵涉面广,涉及单位类型差异大,牵涉利益分配人数众多,成为当前事业单位改革中争议最大的敏感问题。也正因如此,两年来,一直在审慎推进当中。日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刚刚完成了一份受人社部委托的、针对全国绩效工资改革的报告。该报告“直接是针对某些省的绩效工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做”。这份报告已经呈送给人社部,具体政策措施不久或将出台。(2011年6月21日《中国经济周刊》)
既然是关乎4000万事业单位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牵涉利益分配人数众多,而且从教育到医疗,所涉及的事业单位类型与职能更是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事业单位的改革的确需要审慎,不能有半点疏忽。从2009年开始至今,事业单位改革的缓慢推进,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上层对于这项改革的慎重。的确,正所谓“心急吃不着热豆腐”,对于系统如此庞大,且又牵涉众多的改革,当然需要有些耐性,不能操之过急。
不过,从最初“甩包袱,降待遇”,动事业单位奶酪的动议,到后来澄清“待遇不降”,而有关绩效工资的制定,更是“但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事业单位改革的确是尚未迈步,便已举步维艰。不过,既然是改革,就不会一帆风顺,中间出现波折甚至反复也在所难免。但是,事业单位的改革固然需要审慎以对,但却更需要回归常识。
以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为例,正好比股市处于高位,人们才会有股价下跌的预期,这种逢高看跌的心态当然不能说是妄自揣测,而恰恰不乏基于常识的合理预计。从这个角度来看,假如事业单位的待遇本就处于低位的话,其实更应欢迎改革的变局来为改善和提高收入待遇创造更多的机遇才是。因此,之所以时下人们对于事业单位改革多有抵触,甚至担心改革会触动自身奶酪,待遇大幅度降低,其实恰恰说明了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正处高位,至少与同等资历的非事业单位人员相比,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有着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当同等学历、同等资历,仅仅因为编制的不同,仅仅因为企业和事业之别便有着如此大的区分,当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着体制内的额外好处与优厚待遇时,其实也恰恰是对体制外公众的掠夺与盘剥。如此严重的不公,当然不应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被无视。
从这个意义上说,既然是改革,就不可避免也不必回避触动既得利益群体的奶酪,正所谓不破不立,只有破除既有的不公与屏障,才不会因为保护惰性而滋生低效,也才不会因为不公平而诱发不和谐。正如取消公费医疗,天塌不下来一样;取消事业单位人员的超国民待遇;将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与退休待遇与企业单位统一起来,统筹管理,不仅理所当然,更无可非议。假如事业单位改革继续维系原有的体制壁垒的话,则必将是不彻底、不完全,也注定将难获成功。
当然,作为当前体制下的一环,指望事业单位改革独自取得成功,也未免过于乐观。假如与事业单位类似甚至更胜一筹的公务体制改革不能做出表率,假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制定仍然是官本位的按级别论高下,事业单位改革究竟能走多远,会不会只是“换汤不换药”,倒是更令人担忧。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6月21日
摘编单位:《人才资源开发》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