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努力跨越贵州发展的人才鸿沟

发布日期:2017-05-11 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 ,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 贵州提出并实施了人才强省战略全省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从总体来看 , 贵州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 贫困和落后仍是贵州发展的主要矛盾。贵州人才总量不足、增长不快 , 人才结构性短缺 , 部分领域人才流失严重 , 人才发展环境建设滞后。当前 , 人才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突出 , 人才鸿沟是影响和制约贵州加快发展的瓶颈。

人才是贵州的发展之基、转型之要、跨越之本。为此 , 必须正视制约贵州发展的人才鸿沟 , 建设载体吸引人才 , 搭建平台培养人才 , 完善机制服务人才通过种种努力破解制约贵州发展的人才瓶颈 , 为实现贵州跨越发展和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正视贵州存在的人才鸿沟问题

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2012 年贵州省科技人力资源指数居全国第 30 位 , 科技人力资源指标中万人 R&D 活动人员数为 4.57, 居全国 30 位 , 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 824.01, 居全国 21 位; 贵州省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指数居全国 30 位 , 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指标中万人 R&D 研究人员为 2.55, 居全国 29 位, 企业 R&D 研究人员占全社会 R&D 研究人员比重 17.71%, 居全国29 位 ;贵州每万劳动力研发人员数为 6.3人年 , 不到北京 147 的零头 , 为全国倒数第一 , 全国每万劳动力研发人员数平均为 33.6人年。

       包括贵州在内的我国西部贫困地区长期以来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 , 其深层次的关键原因在于人才发展和东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形成的人才鸿沟。贵州不少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还有偏差 , 人才资源是 “第一资源” 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 见物不见人 ” 。一谈到发展 , 各级领导主要谈的是有没有煤、有没有天然气、有没有有色矿产 , 有没有水资源、旅游资源 , 把希望寄托在自然资源上。对人才资源却往往视而不见 ,更谈不上摆到 “ 第一 ” 的位置。应该认识到 , 制约贵州发展的原因有很多 , 人才鸿沟是阻碍贵州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正视并重视贵州存在的人才鸿沟问题 , 才能真正把人才工作上升到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推进, 为实现跨越发展和转型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作为载体吸引高层次人才

2010 年 ,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颁布实施后 , 我国各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迅速兴起。中央于2011 年和 2012 年分别批准建设北京中关村人才特区和广东省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 “ 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 ” 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 这两个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和促进区域发展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比较北京、广东两地的人才工作和经济发展 , 贵州当然不可能相提并论 ,但是正因为贵州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 , 在促进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典型带动意义 , 为此应该抓住机遇 , 尽快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提出建设贵 111“ 促进西部开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 的申请建议 , 通过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吸引能带动产业、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学科学术带头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 推动贵州实现十八大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

按照国务院文件 “ 有序发展产业园区 ” 、 “ 建设以贵阳、安顺为核心 , 以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等城市为支撑的黔中经济区 ” 的要求 , 截至 2012 年底 , 贵州共建设了 “ 贵阳、黎阳、委山关、大兴 ” 四个高新区 , 在人才引进和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产业园区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 亟需进一步提升发展。一是产业园区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总体规模小而分散 , 主导产业不明确 ,配套能力较弱 , 产业链较短 , 发展层次不高 , 园区内产业关联度不大 , 产业聚集度不够 , 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二是产业园区的组织和管理体系比较松散 , 缺乏相应的总体规划和科学的具体实施方案。三是产业园区创新体系不完善 , 园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 创新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有限 , 整体竞争力较弱。 四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配套。如果贵州能够成功得到中央批准建设 “ 促进西部开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 可以以上述园区为基础开展试验区建设 , 大力吸引能够促进贵州经济转型发展的领军人才 , 尽快实现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

三、结合实施重点工程培养人才

2013 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 要大力推进 “5 个 100工程 ”, 即打造 100 个产业园区、100个旅游景区 , 创建 100 个示范镇、 100 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 推进 100 个城市综合体建设 , 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对人才工作提出了迫切需求 , 但是在工程建设推进过程中却没有对人才培养给予应有的重视 , 仍旧主要以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为主。虽然 2012 年印发的《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从组织领导、财政投入、金融支持、人才培养、健全机构等方面给予小城镇建设大力支持 ,但是人才培养在这些重点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例如 ,2013 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关于 100 个城市综合体建设目标 , 是重点打造 100 个城市综合体。力争到 2017 年底 , 基本建成 100个城市综合体各地自行培育一批城市综合体加快要素聚集、集约建设用地、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繁荣城市经济。通过 100 个城市综合体示范带动 , 全省城市综合体拉动城镇化率提升 3 个百分点左右 , 直接完成投资 1000 亿元左右直接和间接拉动投资约 10000 亿元左右。其中基本没有体现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

应该指出 , 如果没有各类人才的培养开发 , 这些重点工程就不可能顺利开展 , 也难以保证能够实现预期目标。为此 , 建议贵州在实施各项重大工程的过程中 , 结合实际需要培养开发各类亟需人才 , 以实施 “5 个100 工程 ” 为契机 , 为弥合贵州人才鸿沟作出贡献。

四、完善机制服务人才

近年来 , 贵州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 , 主要有 : 《关于贯彻〈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和〈2002-2005 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等 , 研究制定了《贵州省 “ 四个一 ” 人才工程实施办法》 , 编制了《贵州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 初步形成了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 但是贵州省人才工作仍不尽如人意 , 主要原因就是服务人才的工作机制还不完善 , 人才管理部门很多时候还停留在传统的组织人事工作模式 , 习惯于坐在机关里批工资、批职称 , 再好的政策往往也只能挂在墙上 , 导致人才优先发展的环境难以形成 , 人才鸿沟难以逾越。

当前 , 贵州省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 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 , 全省上下要把人才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和全局高度加以推进。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 把各类人才作为服务对象 , 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加便捷、精细的服务 , 构筑互动、高效、安全的人才服务平台 , 推动人才服务中介机构发展 , 推动人才服务产业化发展。一要形成 “ 一把手 ” 亲自抓 “ 第一资源 ” 的机制 , 特别是对重大人才政策、工程的实施要亲自把关重点人才工作亲自挂帅 , 难点问题亲自协调解决。二要像抓项目那样抓人才 , 不仅要下大力气拉项目、引资金 , 同样也要舍得下力气来育人才、引人才、用人才。三要加强考核引导 , 通过加大人才工作的考核权重 , 发挥考核评价 “ 风向标 ” 和 “ 指挥棒 ” 作用 , 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抓好 “ 第一资源 ” 。贵州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 开拓创新 , 转变作风 , 狠抓落实 , 共同创造人才活力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引领支撑作用显著的新局面。

 

来源: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  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 《贵州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院士专家发言提纲汇编》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