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19 来源:
当前,在各级政府人事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是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改革措施。政府之所以必须承担起公共服务的职责,是因为只有政府才能代表和维护公共利益,才能满足公民的公共需求。由此可以得出:公共利益是人才公共服务的唯一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理解这一准则,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公共服务其内涵有三层意思:一是政府只能在公共领域发挥职能作用,是公共代理人角色,为所有公众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二是政府的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确保公共利益公平分配,以及公共利益不受到侵蚀;三是政府及其所属机构提供的服务产品,必须是和公共利益相关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产品,不能有盈利和自利行为。按照这一界定我们对人才公共服务的内涵也可以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义:即政府人才管理部门及其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为保障公共利益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支配地位,维护人才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并根据人才的公共需求所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把公共利益作为我们建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价值准则,对于统一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人才公共服务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明确政府的角色和责任。公共服务职能为什么长期缺位?政府该管的事为什么没有管好?一是观念问题,二是投入问题。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主要精力在抓经济建设,主要投入在国有企业和基本建设项目,而对于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诸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关注不够,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角色错位缺位现象。而依靠市场为什么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有了钱,为什么反而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就不了业,养不了老呢?问题就在于公共利益被市场行为侵蚀了!当社会成员都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求生存时,有谁站出来维护公共利益呢?谁来唤醒我们的“心灵工程师”、“白衣天使”、“护花园丁”?只有政府才能承担起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这也是公民信任政府公务员的唯一理由。比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于个体来说是个市场选择问题,对于整体来说则是就业政策问题,政府必须承担这个责任,人才公共服务的首要职责就是促进就业,创造就业是公共利益的追求。因此,维护公共利益是政府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责任。
其次,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应该大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政府的职能进一步转变,实现政企分开。现在有句话,说凡是市场能做的,政府都不要干预,凡是市场不能做或不愿做的,政府来做。听起来蛮有道理,但是很难操作。我们常说市场是利益驱动,无利不起早。那么,政府为什么无利要起早呢?纳税人花钱为什么容忍政府去做无利之事?其实,政府也是“利益驱动”,所不同的是公共利益的驱动,两个不同的利益导向,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同时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不同利益需求。但政府总是在寻求公共利益的需求在那里?并以此界定和市场的分工与关系调整。人才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关系,只能用公共利益的需求来调整和界定。
第三,找准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定位。目前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地位很尴尬,单位性质、职能作用、服务方式,越搞越不明确,脚踩两只船,哪边有利就朝哪边靠。问题的症结在于人才公共服务事业,运用何种资源,谁来买单?能否买得起?买不起怎么办?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采取管办不分的方式,弊端很多,致使服务机构行政化、服务人员干部化,服务方式机关化,经费投入自主化。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难点,在于政事关系、事企关系理不顺,公共服务的监管主体和执行主体存在错位和越位问题。政府与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是裁判和运动员的关系,本不该错位越位,一个监管角色,一个执行角色。问题出在大前提上,这就是必须认同和遵守一个游戏规则,这就是运用公共资源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而目前的游戏规则并不一致,政府这个裁判吹的是公共利益规则的哨,但不愿意为公共利益买单,或买不起这个单。而人才服务机构踢的是市场交易规则的球,政府的哨叫不停、罚不下这个运动员。
政事分开原则不能照搬政企分开原则,政事关系不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服务事业光靠政府做不了,推向市场也不行。政事关系是有合有分的关系,不能只讲分,不讲合。在公共服务的资源利用上是整合关系,在服务职能的责任上是分工关系,目的是公共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既然是有合有分关系,运行基本规则就要保持一致。人才服务机构不能搞两套游戏规则,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公共利益和自身利益不可能同时产生效益最大化。当然,维护公共利益,也不能不计成本,不讲质量。所以提高公共支出的有效性,加强公共服务的绩效考核,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搞活服务运行机制,才是根本出路。(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人事报》2007年10月26日总第11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