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9-08-09 来源:瞭望
◇制度环境如水,天下英才如鱼,水活则鱼大
◇释放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红利,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磅礴动力
◇念好制度“人才经”,人才改革试验区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推广”,人才制度深水区改革已经破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制度优势正在形成
人才蔚,事业兴。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曾如是强调。
制度环境如水,天下英才如鱼,水活则鱼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如一池春水激发了人才活力: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取得重要进展;人才评价、使用、流动和激励机制取得重要突破……
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关键在于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发掘人才资源宝库,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全球智慧。
念好制度“人才经”
在人才集聚、评价、使用和激励等方面,各地打出一套人才制度改革组合拳,释放人才活力。
人才管理职能改革提挡加速。各部门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推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稳妥推进机构编制备案制管理;健全兼职取酬、成果作价入股、出国交流等人才相关政策;开展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进工作。按照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要求,加紧研究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减少人才人事管理中的收费事项,加快推进人才管理职能“放管服”改革。
人才评价机制改革重点突破。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分层分类施策,取消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门槛限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健全不同领域人才评价标准、分类推进重点领域人才评价改革;改革完善职业资格制度,更新职业大典,取消国务院部门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共434项,提出第一批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工程科技人才国际互认迈出实质性步伐……
人才创新创业激励不断强化。例如,修订完善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办法,增大科研人员成果收益和奖励力度;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出台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办法、探索股权期权分红激励办法,鼓励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创新收益,实现名利双收。
人才流动配置更加顺畅。全面推行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破解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瓶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暂行条例等文件出台,户口政策、劳动合同、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不断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制度逐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显著提高。
人才制度步入新轨道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效应不断显现,束缚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坚冰”开始消融,人才制度正步入精细化、配套化、系统化的新轨道。
重大政策实施深入推进,形成有效的人才政策网络体系。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10大政策创新任务。目前,10大政策共72个政策点,基本上都已出台具体文件或举措,大部分中长期任务超前谋划、稳步推进。其中,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人才创业扶持政策、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部分取得点上突破。同时,各地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人才政策,形成了国家、部门、地方三级贯通的人才政策网络体系。
破解体制机制“坚冰”,人才干事创业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各类人才政策由点到面、逐步推进,政策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联动,有效解决人才发展投入不足、领军人才及创新创业人才短缺、人才结构失衡以及人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干事创业环境好了,人才获得感上升了,对政策满意度显著提高。
部分城市人才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区域人才强市。例如,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内蒙古呼包鄂等地,以人才交流、共育共享、举办跨区域人才论坛等方式,持续推动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当前,一批区域人才高地正加速崛起,人才结构布局更趋优化,人才创新能力更加突出,人才工作特色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力显著增强。
一批二三线城市纷纷推出涵盖宽松落户、就业创业激励、优惠住房政策、现金补助等“政策红包”,城市人才竞争进入红海时代。一批发展好的一二线城市,着力营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大力集聚国际化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产生了重要的引领、辐射、示范效应。
“点上突破”到“面上推广”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窗口”,近年来呈现务实、开放、活跃的特征,发挥出先行先试、点上突破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关村作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资金奖励及财政扶持、股权激励、人才培养、居留与出入境、落户等方面,中关村实行了13项特殊人才政策,启动了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试点。此外,实施“京校十条”“京科九条”,设立了中关村知识产权法院,出台系列科技人才股权、分红激励政策,全面盘活人、财、物,加快推动科研机构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作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在深入开展跨国跨境人才交流合作,港澳及海外人才来往便利、个税补贴、执业资格认可、创新创业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明显成效。
例如,深圳前海引进香港10多类专业人士执业从业,对250余名境外人才兑现个税补贴;珠海横琴设立初始规模为100亿元的产业引导扶持基金,吸引海内外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广州南沙重奖高端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急需人才,打造国际人才安居家园。
在国家级人才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下,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江苏苏南、武汉东湖、苏州新加坡园区、厦门两岸、安徽合芜蚌、山东鲁北、吉林长春、包头稀土高新区等一大批地方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点上开花”。
总体看来,人才改革试验区聚焦吸引、使用和激励优秀人才创新创业,从科技金融、股权激励、平台建设、税收支持、生活保障等方面,为人才优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产生区域外溢和示范效应的区域人才高地。可以说,一个以点带面,通过人才改革试验区“点上突破”,获得经验,再“面上推广”普惠全局的局面正在形成。(作者为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