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锐 王通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发布日期:2018-12-12 来源: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18年4期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孙锐 王通讯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18年4期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对于全国不同地区而言,如何破除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比拼和同质化竞争争夺人才的不良循环,形成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子”和各类人才真正发挥作用的“能动场”,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近期,人才工作实践表明,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区域高质量人才发展环境构造的核心表征,是推动区域持续创新发展的决定性要素,是真正吸引人才、感召人才、集聚人才、发展人才,并使其能够发挥创新能动作用的关键“吸引子”。在地方层面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创业链有机融合,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区域点上突破,就要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自然禀赋、资源积累和独特环境,打造将会产生人才感召力、承载力和集聚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中关村人才创新创业系统构建紧追美国硅谷

   近年来,中关村对标硅谷发展,围绕促进政府、市场、社会的有机结合,努力构建由领军企业、高校院所的原创技术、多层次合作平台、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社会与科技中介、创新文化等六大要素构成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充分营造各类产业要素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人才发展生态有机体系,促进创新资源有效聚合、优化配置和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中关村集聚了百度、小米、搜狐、微软、IBM等大量领军型公司和新兴中小科技创业企业,这些“有拼劲”的企业在人才选择上更重视“真本事”,即人才的技术知识和综合能力,不论初出茅庐的优秀毕业生或是海外高端人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相应位置。科教资源、创新资源丰富的区域创新体系,带动了大量天使投资、创新孵化器、新的高端人才向这里汇聚。

特别是中关村有37家新型社会组织,整合110多家社会组织的创新要素,为人才联合创制技术标准、协同攻关核心技术搭建平台;新建新型科研机构,如北京生命研究所实行与国际接轨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才管理体制,强化人才对工作的自主权,在调动市场力量、专业力量和人才理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新建新型科研机构,如北京生命所实行与国际接轨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才管理体制,强化人才对自己工作的自主权,在调动市场力量、专业力量和人才理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各类要素互相交叉、协同、分享,带来了整合和溢出效应,形成了跨界融合,源源不断催生出更多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

     联想,从诞生到实现100亿元销售收入,用了20年。小米用了不到3年,2014年含税收入743亿元,平均每11名员工实现1亿元收入。生态系统不断催生和培育新的创业企业,形成不同创业系:百度系、联想系、华为系,不断给新创业者提供机会,给新产品提供市场,给新人才提供岗位,形成创新创业市场的自我功能进化。某公司设立了顶级研发中心,人才流失率10%,中关村的其他企业就由之获得滋养。摩托罗拉移动遭遇困境后,研发骨干都去了小米,小米就此更加发展壮大。小米的成长与区域系统内摩托罗拉、微软、金山、谷歌等企业的人才流动密不可分,互嵌式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使得企业人才获取成本降低、人才谋职流动成本更低,或许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就在出门30米。

中关村的生态系统,以创新创业为核心,有领军企业大树,有新生企业小苗,也不断有衰老和落伍的企业死去,形成了深厚的腐殖质层。这腐殖质层又不断催生新的种子,持续断枝、生根、发芽,生生不息,遇到合适的阳光雨露就跨界跨境延伸。截至2016年底,中关村拥有外籍人才和留学归国人才约4万人;其中,拥有中央“千人计划”1188人,占北京市的4/5,占全国的1/5;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累计590人,占全市的65.6%。同时,集聚了一批以吴甘沙、印奇、余凯为代表的拥有全球顶尖技术的创业人才,产生了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创业企业70家,占全国的40%以上,紧追美国硅谷水平。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1.创建“意外发现管理”机制

现代“创新”的潜在条件是隐性知识和资源的流动,而非显性知识和物质构件。其中的“隐性知识”难以明晰表达和显性化,具有不确定性,配置辅助资源就会生成创意产品、创新技术,进而产生创造力经济。知识传递和资源配置需要网络不重复信息的交换,通过非冗余网络节点的交流、交换,变成价值创造的“生成器”。在“政府主导”与“自发形成”两种条件下,自发形成或自组织的区域更容易有触发感,也更容易碰撞出火花,升华为“想法”和创意。所谓“创新管理”,就是要“管理意外发现”,不要让可贵闪光点流失,其中主体间的“信任与合作”非常重要。

   构建生态化的人才创新创业系统,要着力消除体系内不同主体间的“孤岛问题”,构建由政府部门、高校与科研院所、产业与投资人、各类中介机构、非正式社区组织等有机融合的生态体系。通过建立以“人才”为中心的网络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区域开放创新环境,增强各创新主体/客体的交互性、协同性、适配性、嵌入性,建立国际化创意交换社区、知识社区、人才社区,推动市场、政府和社会资源有机互动,创意、创新与创业活动有机萌发,形成有利于人才—区域—产业要素紧密融合、协同配置、迭代进化的开放式集群发展系统。

    2.提高市场化发展水平

    中关村区域的形成最早是由市场组织、点式爆炸而发展起来的,其中主要依靠的是市场力量,也就是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价值与价格机制的相互作用以及自由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在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中,政府的力量是纵向的,市场力量是横向的。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就要提高人才发展的市场化水平,形成有利于自动生发的内在驱动机制;就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社会力量、法治环境,依据供求、竞争、价格规律汇聚和使用人才,让人才吸引人才,让环境吸引人才,政府角色从“前台导演”向“后台服务”转变。

   各地区要构建生态化的人才创新创业系统,首先要根据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要求,进一步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提供公共服务、实施监督保障等角色职能;其次,要大力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人才中介和科技服务机构,进一步放宽人才服务业准入限制,强化“市场”和“社会”在构建现代人才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构建市场导向的国际化人才管理服务机制;再次,要构建创新的区域人才诚信惩戒系统和区域人才发展法治体系,包括企业信用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统一征信、评信、用信体系,打造透明、公开、公正的国际化诚信环境和人才法治环境。这一条极为重要,这是政府简政放权的基础,也是汇聚国际一流人才的重要“吸引因子”。

    3.提高多元国际化程度

当前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形成,与以往很大一点不同就是要开放思维、开放视野、开放胸怀,吸引不同门类、文化、国别的优秀人才,提高国际化水平,形成区域异质性、互补性构成,“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例如美国硅谷,就是一个各国精锐、各色人等的汇合之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硅谷共有居民292万人,其中白种人占36%、亚裔占31%、西裔占26.5%、黑人占2.5%。硅谷的外国出生者比例高达36.4%,其中中国人占到了14%。同时,华裔移民和非移民人口比例都很高。另一项调查表明,在硅谷的7000多家电子及软件公司中,有2775家公司由华裔或印度裔工程师主持科研开发。而国内百度、华为、腾讯等多家国内知名科技类公司也都在硅谷开办有分公司或办事处,吸引一流科技人才加入。

此外,纽约作为国际大都市37%的人员来自全球,香港科技大学作为亚洲顶尖大学国际师资达到了85%。相较之下,目前我国发达地区对国际一流人才引进力度还不够,在这方面中关村也有不足。数据显示2010年,在中关村工作的外籍工程师仅260人,占比为1.1%2014年在中关村工作的港澳台、外籍人员及留学归国人员总和为29.27万人,占中关村科技人才的14.9%,其中留学归国人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中关村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使中关村常驻外国专家和外籍人才比例达到3.5%以上。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要在吸引海外国际化人才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以实现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异质多元、互补增强为此,要花大力气营造国际化、多元化环境,努力探索海外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超常规措施,打造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的高端机构、平台,瞄准白皮肤、蓝眼睛的国际一流专业人才,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胸怀和姿态吸引、集聚他们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同时允许他们获得自我提升和价值实现。

    4.打造“三链”结合生态体系

高质化的创新创业集聚区从本质上讲应该是生态化、嵌入式的,而不是机械式的。生态化系统有几个基本特征,如多元构成、彼此联接、生态链条、优胜劣汰等。中关村的创新创业配套服务十分完善,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VCCVC(企业VC)、孵化器、投行、律师事务所、商业银行、创业组织、科技媒体、猎头、咨询公司、大学及附属研究机构、国家研究机构等,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提供细分的专业服务,促进创新创业者更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将企业发展壮大。各地区推动人才创新发展首先要关注多元素、多物种及其生态化联接。不仅要有高科技企业、高水平院校,更需要健全高水平中介机构、社会组织、文化娱乐、休闲养场所等,以增强高端“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的区域涵养和构造能力。

    构建网络化的人才创新创业系统,要形成一种适合创新创业者成长发展的生态环境,即“人—境系统”,可以将其归结为五点:创业文化、专利保护、金融服务、中介组织,以及政府作用(人力提供、财务服务、法律支持、技术转让),这些要素主体将形成一种相互依赖支撑的生态关系。只有努力将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创业链“三链”紧密结合,打造各类产业要素有机聚合、优化配置、相互关联、有效支撑的有机体系,才能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提供互利共生的涵养环境。


作者分别为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研究室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原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