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锐:找寻符合区域特点的人才工作模式

发布日期:2017-09-25 来源:三峡日报2017年09月21日 第六版

寄语宜昌

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就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当前,我国地方人才推动工作,主要存在着三种模式。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才工作模式。先解决“人才有没有”的问题,着力点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围绕“人才流入区”建设,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大人才合作力度,强化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实用适用人才开发。

其次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才工作模式。其工作重点是瞄准重点产业、工业园区域打造人才小高地、产业人才聚集地和创新创业基地,打造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积极推动以政策创新带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再次是创新经济发展的人才工作模式。创新经济的人才工作着眼点,首先在于推动原始创新和高科技创业,其内涵是将政府、市场、社会力量有机结合,着力营造开放多元、宽怀包容、自我更新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断吸引、集聚国际化优秀人才,持续增强创新发展的强大活力和创造力,最终建立起在国际人才竞争、智力竞争、创新创业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在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与新型城市化建设中,宜昌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枢纽城市,宜昌城市经济要发展,就要在人才引进上下功夫,衔接周边城市,大力集聚人才。既要用事业激发人才创新的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希望宜昌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本报记者 何冠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