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锐: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亟待推进

发布日期:2017-05-13 来源:

——“两会”代表委员关心的创新型人才议题 

孙锐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这次“两会”代表委员关心的议题之一。胡锦涛主席在参加农工党、九三学社联组讨论时也着重指出 ,“要大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  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  , 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但是现实中我们在创新人才工作方面还有诸多不足。这次 “两会”期间 , 很多代表委员指出 ,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瓶颈在于人才 , 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其中代表委员们反映的相关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外引才和本土培养的平衡问题

“急功近利”、“盲目引才”现象较为严重。有些代表提出 , 现在人才引进工作很热门 , 但是“有些地方和单位不论需求 , 盲目追高求多 , 不惜血本从国外引才” 。  而有些海外人才到处挂名 , 将自己包装成著名学者 ,  又利用国内引人心切的心理 ,不断抬高个人身价。一些委员担心 ,  这种盲目引才 , 将会造成“少数海外人才弄虚作假”。委员们强调  , 海外人才引进要抓住那些对高端学科发展有推动的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人才;引进人才要注意长期激励 ,  仅靠短期物质刺激 , 就会陷入“引进——流失——再引进——再流失”的怪圈。因此 , 有些人建议“与其下血本引才 , 不如抓紧培养本土的人才”, 更有人直接提出“我们对培养本土高层次人才重视不够”。同时 ,  他们还担心对海外引进人才与国内同等人才给予的不同待遇 ,  会挫伤国内本土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人才评价标准和体系不尽合理

代表委员们提出  “论文、外语、文凭”这三大指标 , 在我国现行人才评价体系中举足轻重 ,  其积极作用不可否定。然而 , 仅仅以这三个指标论人才、论英雄 ,  却伤害了不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现在出现的一些学术腐败现象 ,  尽管跟虚荣心、职业道德有关 , 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上面 `  对他们的要求 : 论文没有数量不行。” 不少委员认为 ,  不合理的评价方式影响了正常的研究工作 ,  导致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学术腐败之行难止。长此以往 ,  势必影响到我国的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代表们建议 , 不能以论文数论水平 , 关键要看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 在职称晋升中不应对外语要求做硬性规定 ,  要具体岗位具体分析; 不要放大文凭在评价人中的作用 ,  应尽快实现从重学历到重能力的转变。

在现有体制下科研人员难以潜心研究

“  两会 ” 期间 , 有代表疾呼当前科研人员特别是科研骨干从事科研时间少的问题  , 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他们指出 ,  现在科研骨干大部分时间用在项目申请、评审考核、申报评奖等活动上 ,  使其没有更多精力投入科研。也有人强调 , 当前我国对基础研究重视程度还不够 , 科学奖励名目较多 , 也很复杂 ,  成果评价有时难以做到科学、公正 , 难以摆脱行政干预 ,  许多学术不端和追逐名利的事件不断出现 , 科研人员被引导到 “ 短、平、快 ” 的项目及各种 “  人才头衔 ” 的角逐上 , 有内涵、有国际水平的成果少 ,  大科学家的数量更少。研究队伍出现了问题 , 投入再多、 仪器设备再好也没有用。因此 , 有委员建议要保障科学家科研权利 , 改革科研资源的配置模式 , 建立完善科学的科研评价评估体系 ,  领导和管理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 , 少干预、多尊重 ,  最关键的是要节约科学 家的时间 , 为科研人员 ,  特别是中青年科学家 , 创造更好的、有利于出成果的创新环境 ,  让他们更多地把时间花在科研和提高学术水平上。

加强青年创新人才培养 , 完善人才队伍梯队建设

代表委员们反映 , 过去成为 “ 科学家 ” 和 “ 工程师 ” 曾经是一代甚至几代青少年的梦想 ,  但是现在这种职业理想却失去了往日的光环。与此相对照的 ,“ 钱学森之间 ”  深刻地反映了出了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缺乏系统化和长效机制。代表委员们认为 , 未来 5 年 ,  大学教育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最需要突破的环节。但是现在一些地方出现 “ 拼爹 ” 现象 ,  既得利益者的 “ 量身招考 ” 、“ 巧合公示 ” 等 “ 潜规则 ” 严重破坏了人才竞争、发展的公平性。如果 “ 读书元用论 ” 蔓延 , 很难想象我们未来能够培养出大批高层次人才。也有代表委员强调 ,  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不利于基础研究 , 也不利于我们原创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 我们大量产出的是 “ 技术型 ” 人才。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  管理者和教育者需要用人所长 , 容人所短 ,  在教育层面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 , 注重大中小学的衔接 ; 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青年人的自主学习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探索能力 , 使其成为 能够自由思考 ,  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在社会中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  给予科研、创新人员以成就感 , 形成知识改变命运 ,  奋斗成就未来的风气 ,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给青年人追求梦想的公平竞争机会。

科研投入总量偏少 , 投入方向不尽合理

有  “ 两会 ” 代表委员指出 , 过去几十年我国科技事业之所以有快速的发展 ,  关键得益于科研投入的大幅增长。但我们也需要正视 , 现在中国  GDP 已经超过日本 , 成为世界 “ 第二 ”,  但是我国的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 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占 GDP 的比重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显著差距。 “ 十一五 ” 期间我们有三个指标没有完成 ,  研发经费投入占 GDP比重即是其中之一。目前我国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例显示 , 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领域投入不多。 有代表强调 , 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 “ 它是一切创新的源头 ”,  更在于它能汇聚一批真正的科学家 , 既从事一线科研工作 ,  也有助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 , 也有人指出 ,  我国科研经费支出中大部分资金用于大学与科研机构 ,  只有少部分提供给企业。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 要 支持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 国家应该在政策上、在机制上、在制度上给予保证 ,  特别要加强企业应用层面上的研究投入。更有委员提出 , 在经费投入对象层面 , 我们重物不重人 , 不同于美国将  70%-80% 的科研投入花在人身上 ,  我们的钱大都技到物上去了。在科研仪器上国家投入很大方 , 远远超过对人的培养投入 , 其归根到底是思想没有转变 , 还没有深刻理解和贯彻 “ 人才优先 ”  。也有代表反映 , 我们在科研投入上较为集中 ,  有些甚至是重复建设 , 形成资源浪费 ,  有些科研项目资金到位不及时 , 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

两会代表委员们都认为 ,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最广泛的凝聚智慧 , 培养人才 , 集聚力量。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以人民大众为本 , 遵循人才成长  规律、科研创新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 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 ,  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 持续改进和完善相关教育制度、科技体制和人才管理制度 , 使广大科技人才能创新、敢创新、愿创新。( 作者单位 :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

来源:《中国人才》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