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13 来源:
孙锐
人才合理流动是实现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人力资本增值,充分发挥人才效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个别地方的人才个体在名义上具有自主选择权,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人还不能够按照个人意愿和专长选择工作岗位,人才被单位、部门、地方“捆绑”的现象还较为严重;少数部门人才使用效率偏低,人才价格与人才价值背离的问题还较为普遍………。这些问题的背后,是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还广泛存在。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指针。在市场环境下,政府扮演着促进人才市场发育,调控、服务、扶助和规范市场行为的角色,承担着人才市场机制的调节者和维护者作用。当前,政府部门应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破除干扰人才市场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开放、包容的人才流动机制和环境,确保人尽其能、有为有位、才尽其用。具体而言,政府应着力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以市场为导向,消除人才流动障碍。承认和重视人才的主体地位,建立市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变人才部门、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实现人才管理的社会化,强化人才对单位的选择权和流动权,完善人才市场供给方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各类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政府要从传统的行政干预转变到宏观调控、服务和监督上来,为人才发展和增值创造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简化人才流动办事程序,增强用人制度灵活性,放手推动业内人才认定评价。消除人才流动的身份歧视和政策屏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各类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强化其在人才市场化配置中咨询、中介、信息服务和开发培训等方面的职能,进一步推动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水平。强化市场的渠道作用,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着力加强人才服务的物理和信息平台建设,不断丰富人才服务的内容、品种、领域和功能,为各类创新人才提供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化的社会化服务。加快人才评价、人才培训、人才交流、人才信息、人才服务手段的产业化进程,并动态提升服务系统的容量和能级水平。整合现有的人才服务资源,增强服务系统的协同性、专业性,推进跨区域人才公共服务合作,建立区域间相互衔接的人才服务网络,形成统一开放的人才服务联网体系。加强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的法规配套建设,健全准入制度,逐步开放人才中介市场,推进人才市场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在人才市场体系健全后,政府应逐步较少行政干预,专注于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推动人才市场的独立运营。
培育优势产业,实现产业与人才互动发展。在人才流动较为开放、充分的市场条件下,人们会有较多的机会寻找自己的定位,通过多种渠道发现自身的价值,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区域优势产业集聚,将为人才群体的发展、壮大提供载体,而人才聚集也将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区域优势产业链的集聚、整合将对人才的市场流动起到社会诱导作用,从而大幅度提升区域人才承载力。政府应积极创建、提升创业园、科技园、孵化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的利用成效,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为各类人才的集聚和发展打造坚实平台。同时,积极发挥风险投资、科技评估、专利代理、科技招标等中介机构组织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育以及科技产业化中的作用,打造较成熟的人才生存、发展、流动生态圈,为各类人才提供成长的机会和可供施展的舞台。
强化人才市场机制问题,从根本上是一个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的问题。减少人才束缚,充分发挥人才创造能力,是打造一支具有旺盛活力的人才队伍,建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加快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应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开放的眼光,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动经济社会更大的发展。(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作者:孙锐 2011年6月3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