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13 来源:
孙锐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05-04 07版:理论与探索 版)
当前,我们正面临一个日益开放的世界,一个日益国际化的环境,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就需要青年英才蓬勃涌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比较优势”从何而来,就来自我们现在的青年人才。当前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优秀年轻人才身上,这也是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将是长期的、残酷的和无声无形的,我们要想赢得这场关系民族复兴、国家未来的人才战争,就必须增强人才忧患意识,确立科学人才观念,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为青年人才创造有利于冒头、冒尖的体制机制、环境氛围和锻炼平台,并大力树立青年人才建功立业的良好典范。
以用为本,给平台、给舞台,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青年英才。人才成长规律告诉我们,时势造英雄,实践出真知,竞争长才干。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出现过一大批二三十岁的军长、旅长、师长,其中不仅反映着党的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也深刻地体现着“以用为本”的人才理念。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高效的成才路径需要实践的平台和竞争机会,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大多是在承担重大任务过程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是在不断的挑战和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的。束缚人才、捆绑人才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不利于人才发现、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管理学界曾提出一个“熔炉”理论,认为一个人只有被投入到一个“熔炉”中去,经过一些“特别考验”才能百炼成钢。这里的“特别考验”包括一些艰难的历程、痛苦的决断以及刻骨铭心的事件,“熔炉”则是一些实践岗位或特别任务,它将会对个体包括信念、恒心、意志的全面能力产生重塑作用,如果个体能够从中获得了学习,体会出了意义,就会获得自我超越和全面提升。要推动青年们早日成才,就要把他们放到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去和重点岗位上来,让他们在实践的熔炉中百炼成钢、历练成才。我们的人才工作,无论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培养、发现、引进人才是手段,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和舞台,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创造更多价值,为民族做出更多贡献才是真正目的。
用当其时,改陋习、破陈规,形成青年人才蓬勃涌现的环境氛围。当前的优秀青年人才可以在全球流动中选择和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市场条件下,人才被重视、被使用,就会带来人心思齐、人才汇聚;如果人才被轻视、被搁置,则会造成人才毁损、人才流失。当今的中国高速发展,为各地方、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战略机遇期,谁能更有效地获得人才、使用人才、发挥出人才的价值,谁就有可能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为青年创新人才提供更好的发挥平台和发展空间,不仅是保证新老更替的必然要求,也是凝聚和稳定优秀青年人才、保持人才队伍活力的必要手段。然而,目前在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中还有许多束缚青年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陋习陈规,如“能上不能下”、“求稳怕乱”、“求全责备”、“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问题还普遍存在,破格提拔办法不完备、不透明导致了青年人才“逢提必疑”。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如果不能让青年人才在他们的黄金时期发挥出最大潜能,创造更多价值,那将是国家的损失和社会的悲哀。目前我国实施的“青年千人计划”正在有计划有目标地引进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大空间和大舞台。时代呼唤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承认机制,我们要以“青年千人计划”为示范,着力破除引才、用才当中的不良观念和制度性障碍,增加推动青年人“早成才、快成才”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树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多栽花、多浇水、多锄草、少栽刺”,营造一个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大环境,让青年人才发展有底气,干事能硬气。(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