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13 来源:
——关于引才工作的对话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04-22 08版:特别关注 版)
全球人才争夺战如火如荼,日趋白热化。面向全球竞争人才,各地该如何介入,政府该做些什么?引才工作中,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该如何界定?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沈荣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孙锐。
记者: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引才力度。一些地方政府纷纷走出国门,组团到海外引才。这种政府的支撑,好处是什么?如何看待其角色作用?
沈荣华:人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型期”的人才管理模式还是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发挥政府的作用,好处是能够对引才起到“推动”作用,我把它比喻为“火种、炉膛”作用。尊重市场规律,能够提高人才引进效率。政府与市场结合,就是火种点着、炉膛烧红后,你政府得马上退出,让市场主体去运作。但现在个别地方政府不想退出,引进人才还是政府说了算,而不是市场说了算,因此引进的效益不是很高。可以理解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行为,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
孙锐:我认为,我国政府在人才开发中的作用,可以用阶段论来概括。在不同阶段下,政府有不同的角色和定位。在人才工作启动阶段,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扮演引导角色,有利于实现人才工作的良好开局,可以发挥出集聚社会资源和社会注意力办大事的优势。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具有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这种背景下政府推动人才工作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等到人才工作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上广泛形成了“三个解放”和“四个尊重”的社会氛围,政府就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角色,充分调动社会多元主体的力量,重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依靠市场化手段推动人才工作。这中间有一个政府有效引导和培育的过程。
政府推动人才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发动过程,是一个社会教育过程,这个意义十分重大。具体在引才方面,由政府主导引才工作,有其好处。政府重视,很容易产生更大的社会反响,做大做快,由于宣传力度的加大,中国的引才政策,可以更为世界所知。政府不重视,许多社会主体重视程度也难以提升。
我认为,接下来,我国将进入人才工作的精细化阶段和内涵式发展阶段,将会更加重视以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产生的实际效益来调整人才工作重点,将会更加重视人才效益的评估工作。
记者:《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据您观察,当前我国人才资源配置中,市场作用发挥得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
沈荣华: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最清楚。1998年我在英国培训时,英国一位企业家说的话,值得我们思索。他说:“在英国,引进人才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家绝对不会花钱去买傻瓜。”我们现在还存在主体置换问题,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引进人才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用人单位,结果造成引进的人才很难发挥作用。
孙锐:我同意沈荣华老师的观点。单纯依靠政府推动和政府主导,现实中确有其弊端。政府毕竟不是企业,不是用人单位,他们出面引进人才可能会隔靴搔痒,也可能不直接挂钩社会需求,特别是产业发展需求,造成引进人才实际发挥的效益不佳。
现在,对于引进基础性创新人才,如高校科研院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具有相对通用型的指标,还易于评价甄选。但对于引进产业发展的骨干人才,如何评价选拔,政府并不在行。由此导致这方面的人才工作效益,相对来说,不是很突出。
我们调研时就发现,一些海外工程方面专业人才,特别是一些华裔工程师,他们掌握着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能够为我们的企业解决非常关键的技术问题。我国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努力引进了这样一些国外工程师,担任总工程师职位。但是这些人才,一没有所谓国际公开发表的论文,二没有所谓教授职称,三没有个人所有权的知识产权专利(有的是职务发明),所以难以入选各类人才工程,也享受不了各项政策优惠。另一方面,政府为一些高层次人才提供的优惠政策,是他们不需要的,真正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不会单纯为了钱,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更多机会。这反映出,我们政府人才工作有些还没有做到精细化和应需化,政策供给还存在缺陷。下一步应着力解决这方面问题。
记者:如上面所说,引才工作中,政府要避免错位和缺位。那么,引才工作中,政府应做哪些工作?哪些是应该交给市场的?
孙锐:当前,一方面政府人才工作抓的力度不强;另一方面也存在“管理过度”的现象,政府管得过多、过细、过死也带来了一系列矛盾问题。随着人才工作形势的发展,厘清政府在人才工作中应该着重做什么非常重要。在引才工作中,政府应努力实现从“重微观”向“重宏观”转变,从“重操作”向“重服务”转变,从“重政策”向“重法制”转变。要下大力气调动各类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大力提升用人单位、人才自身的市场配置半径和市场配置能力,在引才、育才、用才和留才方面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基础作用。政府部门要逐步转化角色,更加专注于整体布局、规划引导、统筹协调、监管服务,着力改善支撑人才发展的大环境,解决和弥补市场失灵问题。当前,政府要加快政策法规的顶层设计,深化推动人才管理制度改革,构建完善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要出台政策培育社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推动各类协会、中介组织、各类服务机构的大发展,从而将人才选拔、评价、培训、融资、流动配置等更多具体环节交给社会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