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锐:走一条后发地区应对区域人才竞争的创新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2017-05-12 来源:

2016-10-12 来源:大众日报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孙锐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山东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德州市从本地实际出发,出台了《关于创建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文件以实施人才发展“非对称”战略为出发点,着力走出一条应对区域人才竞争、产业竞争的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比经济发达和人才工作基础好的地区,如何有效推进广大后进地区,特别是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创新发展,以人才优先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转变是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德州市给出了很好的工作借鉴。近年来,德州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区一圈一带”重大机遇,大力实施与周边发达地区和资源富集城市人才工作有所差别的“非对称”战略,积极推动党管人才制度体系供给侧改革,做到了:凝聚共识,夯实人才发展第一战略地位;创新抓手,更好发挥党管人才核心作用;主动借势,积极融入京津冀济发展大局;精准对接,促进人才产业发展紧密融合;锐意改革,努力构建区域人才制度优势,将人才工作由“软指标”变成“硬任务”,打造德州“1小时人才圈”,推动企业与大院大所紧密对接,积极创建中国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引智试验区和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在人才工作方面实现了错位竞争、点上突破。

站在“十三五”开局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区域人才竞争,围绕“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德州市要开阔眼界、开阔胸怀、开阔视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人才智力高效集聚,创新创业繁荣发展,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改革突破、开放创新。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围绕束缚人才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制度障碍,先行先试、点上突破,大力推动德州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和政策创新。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主动对接国际创新创业通行规则和先进人才管理方式,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经济圈。努力构建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方协同人才治理新体系,全面提升德州人才工作开放水平和人才发展层级,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力,释放人才生产力,打造人才新质态。

其次,高端引领、产才融合。以德州高新区、生态科技城为“智核”,以高校院所、高端企业、高级人才和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三高一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国际接轨的区域性、专业性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围绕“10+6”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强化“用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人才发展理念,聚焦产业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高端人才团队及重点企业机构建设,大力推动跨市、跨省、跨国界人才双赢合作。主动集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积极引进国际办学机构,创建学历教育国际合作新模式,构建面向京津冀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等教育有序接续新体系,完善“产城融合”、“产才融合”双机制。健全海外精英引介平台,打通山东、德州籍人才跨国环流新渠道,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同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充分利用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晶核凝聚”作用,有效带动主辅人才有机集聚,不断延伸德州人才网络链条,推动区域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

再次,提升品质、优化生态。以建设人才宜居宜聚绿色城市为牵引,推动区域、人才、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打造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交通网络发达、产业层级高端、平台载体优质、双创成本低廉、财富源泉涌流的京津冀一流人居环境生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设京津冀济一体化生活先行区、示范区,打造“1小时跨城圈”、“半小时生活圈”。建设高品质、高效率的公共管理体系,建立与发达地区接轨接续,有利于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障机制,塑造工作生活成本、创新创业成本的山东省、京津冀领先优势。坚持和谐诚信、兼容并包、人文关怀,推动京德互补、环境融合、精英汇聚。将德州市建成为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人才观念相通、文化相融、生活便利、轻松愉悦的宜居宜聚生活家园,各类人才有机集聚、互动支撑、相容相合、互利共生的人才生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