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钟:国际人才开发合作:概念、价值与绩效保障

发布日期:2017-05-09 来源:

李建钟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加强人事人才领域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国际人才开发合作不仅能够为欠发达地区培养紧缺、急需的建设人才,而且可以促进有用知识的转移,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发展能力。

一、国际人才开发合作:背景与概念

国际人才开发合作是国际合作关系中的新趋势。其不断发展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国际范围的人才需求。

从理论上看,当代国际合作的理论主题包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合作理论侧重于探讨国际合作机制得以创立的条件、国际制度(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的维持和变迁等问题;90年代以来,有关国际合作的研究更趋深入,进一步关注国际制度的效用问题。具体包括:全球治理问题、国际合作绩效问题、国际合作的价值取向问题和相异制度国家的合作问题等。

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一部分,国际人才资源开发合作或援助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许多国际组织所关注的共同问题。进入9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开始把他们的活动关注点转向人类发展方面,并强调人类发展的核心是把人的选择和能力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曾说:我们需要时间来培训教师、护士和工程人员,以实现人类千年发展目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重要议题。

在理解国际人才开发合作的概念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合作的基本理论观点。总体看,主要有三大流派:

1、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显著特征是处于无政府状态,其必然的逻辑是国家信奉自助原则;国家是国际社会中单一的、理性的、利己的主要行为体,其功能相同;国际政治是权力政治,国家追求最大的权力。这种观点主要针对的那时传统的政治领域的国际合作。

2、新自由制度主义(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新自由制度注意认为,国际合作是制度合作。基本观点是: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意味着无组织与无秩序。无政府的国际系统对国家的行为有着一种无形的控制;国家是国际社会中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行为体,它具有有限理性,追求的是满意或绝对收益而不是利益的最大化或相对收益;国际政治是权利政治而不是权力政治。

新自由制度主义引进了国际制度的概念,认为由于国际制度大量存在并在国际关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在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合作,是国际社会为建立秩序而进行的努力。所谓“国际机制”是指在国际关系特定领域里由行为体愿望汇聚而成的一整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

新制度主义对国际人才开发合作具有指导意义。当代国际人才开发合作是以世界各国对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共同认识为基础的,应该是在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下进行的,如在人才吸引、培养、使用政策上,各国之间有竞争也有合作,探讨和建立平等互利的人才开发机制十分必要。

3、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其基本观点是强调国际合作的文化基础。因此,又称“合作文化论”。他们指出:“在大多数组织中,人们合作不仅仅是因为合作使他们的个人利益得到了实现,而且也因为他们有着对合作规范的忠实和认同感。”因此,国际合作是一种文化现象。

从国际合作理论出发,国际人才开发合作就是不同国际行为体基于对人才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在尊重国际合作基本规则的基础上,而在人才开发领域开展的互惠交流、支持行动。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要实现快速发展,都必须关注国际合作问题,并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从国际合作中获得收益。

二、国际人才开发合作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国际人才开发合作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区域发展状况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其形成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而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知识差距和人才差距。通过国际人才开发合作,可以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有用知识和创新能力上的差距,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2001年,美国《外交》杂志在一篇文章中开门见山地问:为什么市场在发达国家要比在发展中国家更容易找到机会?为什么创新的公平机会更青睐发达国家而不是贫穷国家?其结论是,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存在知识鸿沟及相关因素。

经济学研究认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五个主要因素:人口的增加、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和技术进步。专家们认为,后四个因素是引起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其中,技术和知识因素是解释各国或地区之间增长率差异的最重要因素,资本投资增长率的差异性并不像人们的所想像的那么大。为此,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经济学教授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提出,应该从概念上将贫困定义为: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

造成知识差距的根源在于是否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和人才资源开发。研究表明,当代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不是资本积累,而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是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如我国新疆和广东地区相比,1978年广东人均GDP比新疆地区人均GDP高54元,而到1999年,广东人均GDP是新疆地区人均GDP的2.2倍。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并不是由于物质投入的差异。1978年至1995年,新疆地区人均资本增长率为13.26%,广东为12.27%,差异并不悬殊。但新疆地区TFP增长率仅为3.68%,而广东TFP增长率为7.30%,由此导致新疆地区人均GDP增长率为8.98%,广东则为12.20%。广东资本要素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增长率提高1.43个百分点,而新疆地区仅提高0.318个百分点[1]

知识差距表现在教育水平低和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能力的匾乏或途径的缺乏,包括获取知识能力的差距、吸收知识能力的差距和交流知识能力的差距。获取知识能力差距主要指生产知识和引进知识能力的匾乏;吸收知识能力的差距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的能力的差距,即人们在获得知识之后能否利用这些知识促进发展和促进发展的效率;交流知识能力的差距反映一个地区人口传播知识的能力,决定了该地区人口在其需要信息时是否有获得信息的途径,以及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知识的效率。交流知识能力的差距还表现在获得和使用信息交流工具的短缺上,如没有机会和条件看报纸等纸质信息传播工具、使用电话等电信交流工具、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等网络信息交流工具去获得和交流信息。

在人才开发方面,知识差距的直接表现之一是区域间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差距。其原因正如美国学者认为:“知识来自于那些有时间和有资源来进行讨论、思考和试验的人们。其数量差不多就是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

我国区域间人才配置的状况与经济发展程度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我国高学历人才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和专业技术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说明了知识差距问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可见,消除知识差距要求加大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缩小能力差距。而国际人才开发合作通过人才培训、智力交流等方式,能够为欠发达地区直接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人才、先进技术和新的价值观念,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际人才开发合作的绩效保障

国际人才开发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价值。但要使合作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必须提高合作的绩效。200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第二十四条明确要求,要加强和改进境外培训工作,科学设置境外培训项目,择优选派培训对象,合理确定培训机构,严格培训过程的管理,注重培训质量和效益。

提高合作绩效,既需要搞好合作项目的设计和管理,也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为知识的转移和应用创造条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

国际人才开发合作作为知识的转移过程,其效用的发挥取决于三个方面:知识来源、知识传递距离和知识接收能力。

首先是知识来源。国际人才开发要保证知识本身的先进性、清晰度、可靠性和可观察性,不能走马观花,浮皮潦草。

其次是知识的转移距离。国际人才开发合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交流进行知识传递,缩短了知识转移的物理距离(面对面交流的距离),但还要注意组织距离、知识距离和文化距离。组织距离就是不同组织之间的性质和功能差异,如对机关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性培训,效果就可能不好;知识距离就是知识差距,让专业知识不够、外语水平不高的人出国接受培训,其知识差距就太大,其沟通能力、知识的吸收、保有能力就会受限制;文化距离就是国家、区域、组织的文化、制度环境差异过大,也可能使知识传递达不到预期效果。

Sherman S: Are strategic alliances working[J]  Fortune,1994,September21:77-781

 

第三是知识接收问题。区域是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制度体系等系统环境对合作项目的的运作及其效果具有决定作用。要充分运用国际人才开发合作的成果,需要加强区域自身的综合配套改革,进行制度创新,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利的人才环境、创新环境。

(作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理事)

发表于《国际人才交流》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