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09 来源:
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非公经济组织人才等被纳入人才工作的范围,多元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正在形成
文/李建钟
2004年8月,浙江省年仅30岁的电焊工、高级技师陈立虎与杨利伟等110位高级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一起被中组部邀请到北戴河疗养休养,并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初中学历的陈立虎多次在省内外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两次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2006年的7月29日至8月4日,51名农业科技专家和农村实用人才,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来到北戴河休闲度假。其中有扎根农村,为推广农业新技术作出突出贡献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有艰苦创业,在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
专家休假制度始于1987年的7月。当年中共中央邀请全国科技界各领域14位中年科技专家偕爱人到北戴河休息,之后,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正式建立组织专家携配偶疗养休假制度。
近年来,休假专家人选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在人才标准、人才视野上的重大转变,是中央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具体体现。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使人才结构呈现出新的特点,包括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非公经济组织人才等新的人才群体逐步被纳入人才工作的范围,多元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正在形成。
要实现由加工中心向“世界制造中心”的转化,中国不仅需要大量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人员,更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04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选择了34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央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去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包括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等多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意味着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将驶入快车道。
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又提出了实现城乡间、区域间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目标,农村人才开发任务艰巨。“十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和实施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阳光工程”等人才培养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2005年1月5日,农业部正式启动全国农村实用人才统计调查工作,范围涉及到全国31个省市区、6万多个村,初步测算出了农村实用人才总体规模、层次、结构分布等情况。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提出从2005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今年4月起,国家人事部、中组部、农业部、教育部、文化部五部委组成联合调研组,赴各地就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门调研,了解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与农村人才队伍一样,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也成为人才工作面临的新课题。随着非公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结构正发生历史性的转变。“十五”期间,城镇就业人员中,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由2001年的7640万,减少到2004年的6710万。而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则由1577万增加到2994万;港澳台商、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数由671万增加到1133万。
非公经济组织汇集了大量的精英人才,在一些经济发达省市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总量已超过国有单位。如浙江省,非公人才比重达到了总量的2/3以上。与国有单位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传统的“三支队伍”建设不同,在非公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政府直接运用的人才调控手段十分有限。各省市根据本地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开发创造条件。如浙江省制定《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人才政策方面,对非公经济组织人才一视同仁,并选择温州、台州进行综合试点,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工作推进工程”。其他地区也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在改善创业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上积极为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提供服务。
中国是世界上明确将人才战略纳入国家宏观战略体系的国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旺盛需求相比,我国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人才开发将继续在“十一五”期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不断向前推进。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事人才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7年06月11日 瞭望周刊 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