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钟:国外吸引人才的主要策略

发布日期:2017-05-09 来源:

李建钟

 

当今世界,人才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标志。为赢得人才,赢得未来,世界各国纷纷创新策略,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

    策略一:开展选择性移民

    美国是最早通过选择性移民政策吸引科技人才的国家,其成功经验为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所效仿。为吸收具有特殊技能的国外人才,美国于1990年开始发放H-1B签证。据美国人口统计局计算,从1990-1998年,美国共引进850万合法移民。其中30%移民持有学士以上学位,大部分属22-4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目前在美国信息产业工作的210万职工队伍中,有35万人属于1992年以后移居美国的新移民,其中40%(约14万人)持有硕士以上学位。大批海外移民和科技人才流入美国。对美国科技与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策略二:实行规划引导

    制定和实施人才引进规划成为一些国家有意识地引进人才的重要方式。如韩国政府确立了利用海外高级人才提高本国科技水平的政策,实施并资助了“长期回国计划”、“临时回归计划”和“外国学者访问计划”等:以色列制定了“移民研究资助计划”、“地区研究与开发中心吸收计划”、“技术学士进修计划”以吸引海外本族裔人才;巴西制定了“博士扎根特别计划”,并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依靠侨居海外的本民族专家转让知识”项目,推动海外巴西学者回国工作;泰国政府则制定“人才回流”计划和“智囊回流计划”,吸引海外人才回归;英国政府通过与沃尔夫森基金会和皇家学会合作,共同发起一个高级人才招聘计划,每年出资400万英镑作为启动资金,通过研究机构聘请50名世界顶尖级研究人员。

    策略三:放宽工作签证

    尽管很多国家本国存在就业问题,却为国外人才在本国就业积极提供便利。如日本每年

接纳大约20万名左右以工作签证为主的临时移民,其中71%的签证给予了技术人才;法国专门设立“外派职员”临时居留证,有效期3年.在法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企业员工都可申请;2003年11月,新加坡政府特别设立了商业入境证,凡在新加坡创业的外国人,凭商业计划可以申请来新加坡居留两年,居留期内可以无限次出境,并可更新居留期限和为家属申请居留权;2006年美国国会规定任职于高等教育机构、非赢利性和政府研究机构、获得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硕士以上学历的外国公民不受签证名额限制;2008年加拿大宣布在政府认可的专业学院全职就读8个月并获得学位、文凭或证书,就可申请工作签证。

    策略四:给予优厚待遇

    给予优厚待遇是吸引人才的根本措施之一,也是尊重人才价值的体现。如韩国向留学回国者提供回国所需的搬家费,提供免费住房、子女教育津贴、国内交通津贴,并允许海外自由旅行;以色列专门设立“科学吸收中心”,为科技移民提供就业咨询,并对本国高科技单位提供补助,在开始两年,用人单位只需支付所雇佣的科技移民工资的15%-20%,其余都由“科学吸收中心”支付,以提高科技单位的积极性;在泰国,政府规定具有博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国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留学生,如愿意回国服务,政府将适当补给其在国外的学习生活费用,平均每人约350万铢(约78万美元)泰币;从2002年到2005年,德国政府先后拿出1.8亿欧元,在高等学校设立“青年教授”岗位,稳定并吸引优秀青年学者到德国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一些国家还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间接提高回国创业者的收益,如马来西亚对自愿回国投资创业的留学生,免除两年所得税及所有固定资产税。

     策略五:扩招留学生.

    通过培养国外留学生并留下他们在本国工作,是最便利的人才吸引手段。日本政府1954年就创立了“国费外国留学生制度”,由政府对外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2008年,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提出“接收30万外国留学生计划”,计划选出30所单位,使其留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两成以上,并计划在日本创造有利条件让外国留学生五成以上能在日本就职。1999年,英国提出了“要在5年内争取到全世界1/4留学生”的目标,并发动企业赞助通过奖学金吸引海外学生;2003年,欧洲议会通过“伊拉斯谟世界”计划,总预算达2亿欧元,资助4200名外国留学生、1000名教师到欧盟学习和参加研究项目。

    策略六:成立国家猎头

    成立政府专门机构搜罗海外人才是一些国家促进人才回流的措施。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教育部在美国和欧洲建立韩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专业协会,80年代后又扩展到日本、加拿大、中国和俄罗斯,90年代又建立各类国际韩国人才联络站。新加坡政府在海外设立了8个“接触新加坡”联络处,为全球精英和海外新加坡人发掘新加坡国内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并负责政府海外宣传和招聘联络工作。马来西亚则通过建立政府工作组,专门搜寻流失在海外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对居留在美国等国家的2万名本国专家中最重要的600名进行联系,在4年间促使240人回国服务。

    策略七:鼓励国际合作

    广泛而持续的国际合作既是利用国外智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本国人才的重要方式。如日本制定了《国立、公立大学任用外籍教员的特别措施法》、《研究交流促进法》、《外国科技人员招聘制度》、《特别研究员制度》等,通过开放重要职位、开展科研合作、给予高额补助等方式,吸引外国科学家来日本参加研究。其中《特别研究员制度》专门设立了“海外特别研究员”和“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前者选拔本国人才到海外开展研究,后者则争取国外人才到日本进行科研活动;同时,日本还在美国建立NEC研究实验室,每年经费达2000万美元,用高薪聘用美国科技专家进行高科技开发和研究。韩国也是如此,1989年,韩国同美国建立“研究共同体”,1992年又与美国建立“韩美科技财团”,支持科技合作,1990年韩国与苏联建交后,签订科技协定,邀请200-400名前苏联高级科技人员参与韩国“G-7:”工程。

    策略八:建设高科技园

    建立高科技园区,汇集国际精英,发展领先科技,是当代各国吸引和开发海外人才的最有效方式。除著名的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科学园外,1963年,日本政府成立“集中科研机构评审委员会”,花20年时间、超过100亿美元建立筑波科学城,到2001年,筑波科学城拥有300家研究机构和1300名研究人才,其中外国研究人才3300多人:1992年,韩国开始建设大德研究城,当时研究城内48家机构拥有14000多名工作人员,从国外回来的博士有2600多人;1987年,印度政府电子部发起“软件技术园”计划,并于1991年在班加罗尔建成第一个软件技术园成为印度“硅谷”。

    策略九:建立国际人才库

    掌握信息,才能赢得主动。20世纪60年代起,印度政府开始创建“科学人才库”,并在主要发达国家专门建立海外专家人才数据库,搜集能为印度重点项目解决问题的人才信息。与印度相仿,20世纪90年代,韩国也建立了海外人才数据库,目的是争取海外人才回国,并为韩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吸引人才提供信息。

    随着人才竞争的激化,可以预见,各国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的举措将会不拘一格,不断创新。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并非人才引进能主体,只是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吸引人才的服务者和促进者,市场才是国际人才配置的真正主角。唯有发挥市场力量,人才引进才能保持持久动力。

    摘自《中国人事报》

     作者:李建钟 2009年1月21日 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