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09 来源:
李建钟
《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的总目标,并完善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标体系,明确了今后十几年我国人才发展的目标任务。深入学习领会《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宏伟目标,对人事人才工作至关重要。《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发展目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丰富和完善了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和目标体系
人才强国战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人才规划纲要》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和目标体系。在提出人才优先和以用为本等创新理念的基础上,《人才规划纲要》在人才强国战略目标体系设计上进行了重要创新和突破。
首先,第一次确定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时间表。即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其次,第一次明确提出要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人才规划纲要》将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纳入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才竞争力和人才规模效益,在装备制造、信息、航天航空、生物、新材料、农业科技、金融、文化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设和形成一批人才高地。
第三,第一次明确研究并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标准。按照简约、可预测、国际可比的原则,《人才规划纲要》确定了人才强国目标的6个核心指标,包括人才资源总量、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每万劳动力中的研发人员比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例、人才贡献率等。这6个指标基本能够反映我国成为人才强国所具备的规模、素质、效能、投入等核心要素。同时,为抓好《人才规划纲要》出台后的贯彻落实,并适应建立国家人才资源统计制度的需要,规划编制和研究过程中,还提出了30多项国家人才发展监测与评价的指标,包括人力资源指数、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数、创业活动指数等指数类指标,以及反映人才规模与素质、投入与效能、主体人才队伍状况、重点领域人才资源状况等其他指标。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人才强国战略的统计指标体系,使人才发展目标的设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第四,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发展的具体目标。《人才规划纲要》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提出了四方面的具体目标:一是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二是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四是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贡献率有较大进展。
二、适应了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未来十几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人才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要求。因此,在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设定上,《人才规划纲要》的编制力求做到“三个适应”: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人才储备;适应国际人才竞争需要,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多主动权;适应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更好地为党育才、聚才、用才。
首先,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中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离不开人才的保障和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但应清醒地看到,虽然现在人才工作总的形势不错,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国人才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人才总量虽然有了很大增长,但仍然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人才总量占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二是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如从国际性权威科学院外国会员人数的国别排序看,中国处于第18位,不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若干中等发达国家,还落后于印度。
三是人才队伍的结构、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关键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只有67万人,仅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2%;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只有1.2%,占乡村人口的比重仅为0.6%。在第二产业,高技能人才缺口巨大,供给不足且存在断档,难以满足我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目标要求。我国人才队伍的现状说明,加快人才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任务重大而紧迫。
其次,积极应对国际人才竞争的挑战。人才竞争已成为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关键。世界银行预言,超国界的移民,以及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国的人才外流,将是影响21世纪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世界各国纷纷创新策略,通过规划引导、选择性移民、给予优厚待遇、建立科技园区、加强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如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大批海外移民和科技人才的流入,对其科技与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我国的优秀人才是发达国家争夺的重点之一。资料显示,美国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中,美籍华人有3万多,约占四分之一。特别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才竞争力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我们总体上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据《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仅相当于美国的48%、日本的62%、德国的75%。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逐渐形成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勇于面对竞争,并有必要在某些领域显示出我们的比较优势。
一是在人才的总体规模上形成初步的优势。我们是人力资源大国,这是形成规模优势的基本条件。
二是在优势产业上形成竞争优势。必须加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开发力度,在装备制造、信息产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初步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提升我国的人才竞争力。
三是在某些前沿科技领域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必须有相应的科技人才与之相匹配。
第三,努力增强党对人才的凝聚力。人才资源是执政党最重要的执政资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使党真正成为优秀人才密集的执政党,增强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三、具有充分的现实基础和可行性
确定“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必须考虑其可行性。以人才强国指标研究为基础,参考科技规划、教育规划,围绕规模、素质和效能等主要因素,《人才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对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可行性进行了具体的测算和论证。
一是规模基础。要成为世界人才强国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人才资源规模,形成人才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经过60年发展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从一个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为人力资源大国。到2007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接近1亿人,其中,党政人才资源625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2250万;专业技术人才资源4506万;高技能人才资源2239万;农村实用人才资源793万。到2020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1.8亿人,基本接近翻一番的目标,具备了建设人才强国的基础。
二是素质和结构。结构和素质方面有三个基本指标,包括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每万劳动力中的研发人员比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等。经测算,与世界经济合作开发组织国家及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较,目前反映我国人才素质和效能的主要指标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看,2007年,我国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6%,到2020年将达到20%,接近部分世界经济合作开发组织国家的水平。从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看,2007年,我国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为22.1人年/万人,相当于目前土耳其、墨西哥的水平。据科技部测算,到2020年,我国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将达到43.1人年/万人,与波兰等国家目前水平相当。从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看,目前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约为35%。我国2007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2.6%,2020年将达到28%,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三是效能状况。为评价人才效能,《人才规划纲要》编制办公室对我国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贡献率进行了研究。经测算,1978-2007年我国人力资本贡献率约为21.3%,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其他投入指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上,到2020年,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达到34%以上,与法国2005年水平相当。
总体看,论证结果表明,到2020年,我国人才资源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接近翻一番;人才素质和效能将有较大提升,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个别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人才国际竞争力将有较大幅度提高。综合考虑规模、素质和效能因素,到2020年,我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作者参与了《人才规划纲要》的编制,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人事报》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