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帅: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发力

发布日期:2017-05-11 来源:

吴帅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4-07-23 06版:理论评论 版)

近年来,各地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纷纷出台引才计划或项目,掀起了引进人才的高潮。然而,与我国经济领域的开放相比,人才政策开放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要改变政府主导的人才管理理念和模式,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和用人单位的作用,不断完善引才机制、创新引才政策,营造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

尊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缺位的条件下,政府主导实际上发挥了功能替代的作用,通过政策手段强有力地直接推动和实施引才项目,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政府主导的引才模式也产生了引才指标化、项目碎片化、竞争同质化、待遇特殊化等“副作用”。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首要是培育公开、公平、竞争的人才市场,真正让市场在人才国际流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政府从市场的替代转变为市场的“伙伴”。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提供普惠性的公共服务,打破体制壁垒、制度隔阂,不分地域、不分身份地向所有人才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包括户籍、档案、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实现人才服务的一体化,降低人才流动的交易成本;二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中介和猎头,以市场化手段来实现人才的供需对接;三是实现人才信息共享,建立整合的海外人才数据库,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

尊重人才的主体地位。当前一些地方引才,过分看重人才的身份,强调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信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引进人才与本地人才之间待遇相差太大。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必须尊重人才的主体地位,摒弃“以出身论英雄”,打破海外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双轨管理方式,对海外人才和本土人才一视同仁,促进两类人才之间的融合,实现人才引进和人才开发的良性互动。要转变人才管理方式,改变人才评价、管理行政化的单一模式,真正把人才视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赋予人才管理自主权,而不是变成“填表教授”。

尊重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用人单位是人才市场的重要主体,享有用人自主权。当前,一些地方的人才工程主要由政府主导实施,一把尺子量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出现“评上的用不上、用得上的评不上”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为引才而引才”的现象,造成人才引进的虚假繁荣和人才浪费。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必须尊重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按照其实际需求和发展战略,自主地、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灵活运用全职引进和柔性引才等多种形式,实现人才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赋权于用人单位,政府主要为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为人才提供更优的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