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11 来源:
一、复合型人才开发的意义
“为什么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晚年的遗憾给予我们人才工作深刻的思考。钱老生前在人才开发方面积累的观点、想法,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其中,钱老提出的我国人才层次提升困难的问题同复合型人才紧缺有着直接的关系。开发复合型人才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方面。当今,任何高科技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结晶。人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以气候变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危机和以金融危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社会问题。我们的人才开发体系也需要应时而变,重视培养具有开放进取、灵活思辨、综合判断、富于预见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钱老称这类人才为具备“大成智慧”的人才,并经过多年对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哲学与科学技术以及微观与宏观、部分与整体等进行综合思考以后,提出了“大成智慧学”这一概念。大成智慧学就是引导人们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其目的在于使人们面对新世纪各种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事物,能够迅速作出科学而明智的判断与决策,并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碰撞,使得知识的交叉性和综合化趋势日益增强。我们已经体会到过度的专业化对人才培养的受者和施者的综合能力、全局把握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束缚。
我国通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在学科的多样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但是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机制和方法仍然不足。虽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也在通过结合专业课、非专业课、实验课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然而由于各课程独立开展,缺乏横向比较和贯通,仅通过这种方式,较难从多学科上升到跨学科的层次,隔行如隔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多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的本质区别在于,多学科性局限于简单的知识罗列,跨学科性则是在综合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学科间的交叉、比较、联系、整合、借鉴、直至升华和创造。
那么如何贯彻“大成智慧”的理念呢?钱老提出建设“大成智慧学的硕士”的想法,即发展高度跨学科性的硕士教育,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英国硕士教育中已经部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科就是其中一例。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门研究教育在环境、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的新兴学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力推动下,已经在很多国家培养了大批复合型人才。笔者将以伦敦南岸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硕士课程为例,分析复合型人才开发的理念、经验和方法,并且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对策建议。
二、复合型人才开发实例
伦敦南岸大学于1994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持续发展教育硕士课程。这门课程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复合性,即综合不同领域中的专业内容、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多维度多视角地学习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在组织层面上,含政府界、学术界、企业界、非政府组织等;在学科层面上,文、理、工、艺结合;在空间层面上,涵盖从地方到中央,从国家到国际社会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内容。另外,该校教师团队强大,背景多样。教师专业背景涵盖教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地理学、物理学、宗教学、人类学、人文生态学、环境解说和环境保护等;在教师工作背景方面,除了高校教师,还广泛吸纳了中学教师、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人士参与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估。以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为应对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复杂性,该课程在设计和实施上运用了“系统式思维法”。教材中介绍:系统式思维法是一种关联式思维方法,强调关注事物的内涵外延,被公认为是理解和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法。可持续发展教育非常重视对文科和理科思维的结合。本课程的八个单元的其中之一就叫作“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科学与文化”,是培养文理复合性思维的最典型的单元。
授课老师解释了设立该单元的初衷:我们经常遇到两种学生——理科生和文科生。理科生抱着对可持续发展的热情,但却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只要我们掌握了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没有意识到人文科学对科技的导向、诠释、验证和反馈作用。文科生似乎又对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层面知之甚少。他们关心生态,却不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的生态学知识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非常必要,比如能量循环、生物多样性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单元授课的目的并不在于灌输多少高深的科技或者人文知识,而是在于搭建文理知识体系之间的桥梁,启发文理复合性思维的意识、兴趣和能力。
该课程教学团队对实施跨学科方法的潜在困难也有认识。他们虽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专业置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思考,但是也理解面面俱到的困难。有所专长、有所侧重并没有错。然而,深度应该建立在广度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宏观思考、全局把握的能力,才能切实有效地发挥专长,突出重点,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这个实例呈现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和挑战。一些人受益匪浅,一些人却拒绝超越自己熟悉的领域。该课程认识到启发文理复合型思维的困难,也表明了专与博、深与广、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还需在启发学生观念转变上作更多努力。
三、复合型人才开发的建议
反思我国复合型人才开发的情况,主要面临五大困难:一是目前的高等教育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实践中,多学科性教育和跨学科性教育还没有在本质上被区分开。二是学科设置结构没有为跨学科性的课程在机制上留出足够的空间,有碍跨学科专业建设。三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首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然而,这方面的师资紧缺。四是已经习惯于单一专业教育的人可能在从单一学科思维方式到跨学科思维方式的转变上还存在意识和能力上的障碍。五是在用人意识和机制上,对复合型人才的重视和岗位设置仍然有限。
从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以及一些理论、方法和规律。其值得借鉴的经验可以总结为:加强多学科、跨领域的教师团队建设;注重知识,更注重思维,即知识与智慧的区别;借鉴系统式思维法,培养文理复合性思维;明确专与博、深与广、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勇于面对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即使一些学生暂时对这些理念感到陌生,课程中对复合型思维的强调也许会扎根于他们的意识之中,伴随着他们的知识能力的提高会在日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我国,复合型人才开发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基础的。古今多位名家推崇的“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老子的生态智慧,和我国当代提倡的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无一不反映了高度的复合性的思维。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也必须要依靠大批的复合型人才。笔者建议社会各界克服学科之间“以邻为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单一性、封闭式思维,以复合型人才开发的理念为战略指导,加强教育理念、师资培训、学科设制、用人机制方面的建设,从培养、使用、管理、激励、评估各方面为复合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议有志成才之士以虚心、好学、好奇的态度,拓宽视野,高瞻远瞩,文理交融,多元并举,博采众长,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正如钱老所说:“我们今天搞的这种大成智慧,不但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
原载:2011年11月号总第164期《人事天地》作者:冯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