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学军 范巍 行娜娜:各地人才发展规划指标分析

发布日期:2017-05-10 来源:

蔡学军  范巍 行娜娜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06-21 06版:理论评论 版)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截至2012年5月,全国31个省区市人才规划、人才队伍建设6个专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20个人才规划先后印发实施,基本形成了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深入分析各省区市规划指标结构及相关性,对于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建立规划监测评估长效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各地人才发展规划关键指标解读

  统计结果表明,到2020年,全国 31个省区市的人才资源目标总量为20612.75万人,超过国家规划目标总量2587.75万人。其中北京市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2020年规划目标最高,为260人年/万人;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2020年规划目标最高,为38%;上海和北京市主要劳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2020年规划目标最高,分别为53%和42%;北京市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最高,为29%;北京和吉林省人才贡献率最高,为60%。

  有一半以上省区市都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有17个省区市的规划提到2020年的研发人员总量,其中上海市的目标最高,为148万人年。有19个省区市的规划提到了2020年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其中江苏省目标最高,为10万人。

  在各省区市经济建设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中,能源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领域(77.42%),其次是信息和装备制造领域(74.19%)。在社会建设重点领域,宣传思想文化和医药卫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领域,均占77.42%。

  各省区市共提出重大人才政策244项。出现频率在20次以上的重大政策有三项,分别是人才创业扶持政策26次,占总数的83.9%;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26次,占总数的83.9%;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24次,占总数的77.4%。出现频率较少的三项政策是: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和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政策均为15次(48.4%),知识产权保护政策14次(45.2%)。

  各省区市共提出重大人才工程392个。出现最高频率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29个),其次是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27个);最少的依次是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14个)、高标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15个),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16个)。

    进一步发挥人才发展规划指标功能作用

  正确处理指标与战略目标的关系。指标是量化战略目标,具有时限性、可测量性,便于对战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监督、考量。同时指标又具有局限性、集约性,难以全面反映战略目标的本质。要避免片面地注重量的变化,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人才工作必须坚持以服从服务于“建设人才强国,形成国家竞争人才比较优势”为中心。

  加强规划实施工作的纵向横向协同。纵向协同是在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以及重大人才工程实施中进一步加强要统筹规划,形成合力。横向协同是指在全国人才发展规划落实要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与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社会建设等密切结合。通过协同,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关联、错落有致的全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实施的新格局。

  抓紧建立全国人才发展规划监测与评估长效机制。人才发展指标是监测与评估规划的一个重要维度,但不是全部。正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使用“人类发展指标”时所指出的,它是一个概念框架和工具,是一个“不断扩展的分析路径”。在全国人才发展规划监测与评估长效机制建设中,要避免就指标论指标的倾向,把对人才发展指标落实情况的监测与评价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增强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促进人才政策创新和发挥人才工程引领性作用以及提高各类人才的职业发展水平结合起来。

  (本文选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重大问题跟踪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