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宁、范巍:构建现代化职业管理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发布日期:2024-07-31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推进改革,系统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现代化。其中,发挥好职业这一宏观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具,构建以职业为连接点的现代化职业管理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完成从“对职业进行管理”到“以职业进行管理”的转变,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抓手

充分认识职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

职业管理,又称职业规制,是政府宏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世界各国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普遍做法。广义上来说,职业管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政府、行业组织、用人单位和公民个人是重要的参加者。所有参加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职业发展。职业管理是“一内核、双外延”结构,可分为基础层、制度层和应用层。

基础层是职业管理的内核,是对职业本身进行管理的过程。主要包含职业分类、职业观察和信息分析、职业基础研究,是职业管理的逻辑起点。

制度层是职业管理的外延之一,是把职业作为主要工具和媒介,对宏观经济社会进行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职称制度、职业资格制度、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职业教育制度等,是职业管理的宏观应用。

应用层作为职业管理的外延之二,是把职业管理运用到人才与人力资源开发、就业创业、统计调查、教育培训、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是职业管理的具体应用领域,也是建立职业管理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目的所在。

现代化职业管理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实现路径

现代化职业管理工作理念,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这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是指从 “对职业进行管理”阶段步入 “以职业进行管理”阶段的过程。

构建现代化职业管理的工作体系,要先着手建立有效的支撑框架。首先,建立人社系统内部的联动机制。将人社系统内部各业务司局统一起来,建立以职业为核心的业务管理理念,让职业的概念在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队伍建设、就业创业等业务领域起到牵引作用。其次,建立跨部门的联动机制。在宏观人力资源管理的大背景下,统筹国家统计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及其他人才管理核心部门,建立以职业为抓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最后,建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机制。在新职业申报,国家职业标准制修订,职称、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落实,就业创业,统计调查等方面充分发挥用人主体、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打造一个自上而下、分阶段的职业管理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基础层、制度层和应用层的相关工作进行逻辑构建。

l 基础层:职业管理的逻辑起点

在职业分类方面,我国职业分类工作起步较早,目前是世界上职业分类比较清晰、方法比较科学的国家之一。我国的职业分类体系在不断演进和完善,特别是在2015版《职业分类大典》发布之后,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新职业征集与发布制度。未来,应着力建立更加灵活、更加现代化的职业分类体系;积极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标,不断完善领域和行业分册的编制工作;研究制定《职业分类大典》应用计划,提前公布《职业分类大典》应用的时间表、路线图,提高应用效果,更好地服务社会。

在职业基础研究方面,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对已有职业进行管理”,即主要研究职业分类体系、职称、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等。关于“准职业”“以职业为工具进行管理”,以及将职业与就业创业、统计调查、教育培训等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下一步,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主要发力点都应聚焦在形成关于“以职业进行管理”体系化的研究和工作思路。

在职业观察和信息分析方面,目前在该领域走在前列的是美国标准职业分类系统(SOC),我国理论界已经开展了SOC经验模式的研究工作。应着力加强实践落地,建立职业观察制度,深入推进职业信息分析工作。

l 制度层:职业管理的宏观应用

制度层面建设,是职业管理宏观应用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以职业分类为基础,在职称制度、职业资格制度、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职业教育制度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但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职业资格制度、职称制度、职业教育制度与职业分类结合的程度呈现由高到低状态。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聚焦技能人才成长,依据每一个职业制定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中有一部分与职业名称保持统一,职业资格制度与职业分类的契合度居中。职称制度方面,27个职称系列与职业的契合度还不高,职业教育制度与职业的契合度也较低。应夯实强项、弥补弱项,不断增强职业管理制度与职业分类的契合度,突出职业在职业管理体系中的引领作用。

l 应用层:职业管理的未来方向

应用层面的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职业管理工作的未来走向。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绿色低碳理念的普及、美好生活和多元化生活需求的增加,大量新职业出现,新职业带动新就业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目前我国的就业问题研究、就业促进工作、就业统计工作依然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为主体,并未树立起“就业就的是职业”这一理念。在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同样以传统六支人才队伍作为统计对象。薪酬调查领域虽有所创新,依据职业分类来调查,但也并未普及。职业在上述方面应有的牵引作用并未充分体现。未来,应形成以职业分类为核心、以职业管理为牵引的工作格局,让职业成为串联人才与人力资源开发、就业创业、统计调查、教育培训、国际交流等珍珠的“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