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10 来源:
改革开放初期 , 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问题提上了日程。 1981 年 , 我国形成了《职业分类标准》, 内容分为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三层。大分类有 8 个 , 中分类有 64 个 , 小分类有 301 个。这个分类标准代表了中国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尝试和努力。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形势的需要 ,1995 年1 月 , 我国《职业分类大典》的编篡工作启动 , 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统计局 , 组织 50多个部门和有关企业、大专院校、研究单位的近千名专家学者 , 开展社会调查 , 进行职业分析和评价 , 并在此基础上划分确定职业细类名称、定义及职业资格标准。《职业分类大典》于 1999 年正式出版 , 这是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 , 是一部具有国家标准性质的职业分类大全 , 填补了我国职业分类的一项空白。
一、我国《职业分类大典》的主要特点
《职业分类大典》颁布后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信息交流、劳动力社会化管理以及人口统计等领域 , 对中国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 一 ) 权威性
《职业分类大典》以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为大、中、小类划分的基本依据 ;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为细类 ( 职业 ) 划分的重要依据 ; 以国际劳工组织 1988 年修订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以及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分类为主要参考依据 , 按照工作性质同一性的基本原则 , 对我国社会职业进行划分和归类 , 将其归为 8 个大类、66 个中类、 413 个小类、1838 个职业。《职业分类大典》 形成了职业分类的框架体系 , 填补了我国职业分类的空白 , 成为职业管理 和研究的权威依据。
( 二)科学性
《职业分类大典》突破了以往一个行业部门一个类别的分类模式 , 突出了职业应有的社会性、目的性、规范性、稳定性和群体性特征 , 对各职业的定义和工作活动内容及范围作出了客观的描述。在对我国现有职业构成进行分析研究与归类的基础上 , 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先进合理、内容完整、层次分明的分类框架 , 遵循职业活动的内在规律 , 正确反映不同管理层次、不同技术水平、不同业务范畴职业的特性 , 较为准确地描述了每个职业的工作内容及活动范围 , 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职业结构状况 , 比以往的职业分类更具科学性。
( 三 ) 适用性
《职业分类大典》从我国行业划分、产业技术结构和管理体制的现状出发 , 充分考虑各行业、各部门工作性质、技术特点、劳动组织、工作条件的不同情况 , 按照工作性质同一性进行职业划分。同时 , 还努力适应我国信息统计、人口普查、劳动力管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工作的实际需要 , 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职业分类大典》颁布后 , 为开展劳动力需求预测和规划 , 进行就业人口的结构及其发展趋势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 , 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 进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提供了重要依据 , 同时也为国民经济信息统计和人口普查的规范化提供了基础 , 对改善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促进生产技术发展具有十分广泛的适用性。
二、我国《职业分类大典》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分类大典》自 1999 年颁布至今 , 对我国人才资源管理与开发、推行职业资格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各项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 , 《职业分类大典》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 一 ) 分类标准不统一
《职业分类大典》大类的划分标准是根据工作性质的同一性进行的 , 并考虑我国政治制度、管理体制、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等因素 ; 中类的划分是根据职业活动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使用的工具和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 以及产品和服务种类等的同一性进行的 ; 小类的划分是根据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技术性质的同一性进行的 ; 细类 , 即职业的划分是根据工作对象、工艺技术、操作方法等的同一性进行的。同时还参照了我国的组织机构分类、行业分类、 学科分类、职位职称分类、工种分类以及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等。这种对不同层次分类标准的不同设定 , 影响了《职业分类大典》分类结构的严谨性和分类标准的科学性。
( 二 ) 分类内容结构上的不足
分类内容方面的不足。《职业分类大典》主要是基于工作性质和功能的同一性所作的横向划分 , 对各类工作的 " 技能水平 " 和 " 技能的专业化程度 " 重视不够。一是没有 " 初级职业 ", 逻辑上没有反映职业自身演进的规律。二是把专业与技术混淆为一大类 , 没有体现专业的特殊性。在国际上 , 专业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大的职业类别。三是缺乏对从业人员任职资格要求的准确说明 , 弱化了职业分类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导向作用依据。四是采用 "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 作为第八大类是权宜之计 , 也是世界上少见的分类办法 , 影响了《职业分类大典》结构的严谨和完善。
分类结构方面的不足。一是职业划分类别详略不均。例如第六大类"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的中、小和细类分别有 27 、195 和 1119 项 ; 而第一大类 "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的中、小和细类分别有 116 和 25 项 , 差别很大。二是职业定义层次不清。有的职业描述得很具体 , 但是有的职业描述得比较宽泛。 三是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各类农村人力资源分类 , 农村实用人才在《职业分类大典》中找不到相应位置。
( 三 ) 缺乏职业动态跟踪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 一方面新的职业会不断涌现 , 需要补充纳入《职业分类大典》 ;另一方面 , 一些传统职业在新技术引进后其职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005 年 12 月 , 根据我国职业结构的变化 , 国家有关部门虽然对《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增补 , 共增补了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的 77 个新职业 , 但从总体上看 , 由于缺少对职业结构的动态跟踪机制 , 一次或几次增补工作并没有改变原有框架结构上的缺陷 , 所涉及的行业、产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 原有职业定义及工作内容表述也不可能得到适时的修订 和更新。
三、完善我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建议
一是借鉴国际职业分类的经验。 作为现代职业分类的科学标准 , 国际劳工组织和发达国家特别重视职业的纵向分层 , 国际劳工组织 2008 年更新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ISCO-08), 其分类采用的基本标准是承担相应任务或职责所需的 " 技能水平 " 和 " 技 能的专业程度 ", 纵横结合的分类标准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全球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国际化的形势下 , 我国修订完善锹业分类大典》应该采用国际通用标准 , 特别是在大类和中类的细分上 , 应采用 ISO-08 的分类标准 , 承认职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大类中 , 增加初级职业为职业基本层次 ; 把专业技术人员分解为 " 专业人 员 " 和 " 技术和专业辅助人员 ", 突出专业的特殊性 ; 将 "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 调整为 " 初级职业 ", 以此作为职业纵向分层的逻辑起点 , 加快我国职业分类工作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二是职业分类要体现职业发展规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 对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的新职业给予密切关注 , 尤其是对信息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等新职业给予重视 , 把知识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职业增加到《大典》中。还要适应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的要求 , 在中类和细类 中把农村人力资源纳入职业体系 ,增加乡村医生、绿色农业技术证书获得者等对应职业类别。
三是建立职业调查制度。职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反映 , 《职业分类大典》应该对此作出相应体现。为此 , 应建立职业调查制度 , 按照职业 " 技能水平 " 和 " 技能的专业化程度 ", 对职业特征、职业结构、从业人员数量、职业范围等进行常态的跟踪调查。定期公布新的职业目录 , 适时提出对《 大典》进行增补、修订的建议。
( 作者简介 : 苗月霞 ,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国外人力资源研究室副研究员 ; 于欣 ,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国外人力资源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 蔡学军 ,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人事天地》2010年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