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10 来源: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改进人才管理方式,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这对于创新我国人才管理体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人才特区”的改革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对地方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人才特区”:地方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窗口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破,邓小平于1979年提出了办特区的设想,1980年,全国人大五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带动示范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此,经济特区深圳市于2001年提出要加大改革力度,构建“人才特区”,首批推出了吸引优秀人才的六项新政策:取消下达人才引进指标制度、建立人事立户登记制、取消人才引进考试制度、取消引进人才的地区限制、取消先男后女的人才引进规定、取消人才入户前的统一培训。深圳市的改革还取消了引进人才的地区限制,决定从8个方面深化人事干部制度改革,期望做到“求贤不问出身”、“用人不设壁垒”。 [①]深圳市的“人才特区”政策,极大突破了当时的人事管理制度。
邓小平曾经说过,“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都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②]这为我们揭示了特区的特点和作用,经济特区是经济改革开放的窗口,是国家经济改革的“试验区”;“人才特区”则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实现人才优先发展的“试验区”。
除深圳之外,目前国内还有一些地方也公开提出了建立“人才特区”的目标或设想,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江苏省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200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省内部分地区建立人才工作“试点区”,即“人才特区”的建议。2004年至2006年,江苏先后在苏州昆山市、常州新北区、南通市、徐州市(含新沂市)、盐城大丰市和南京大学6大区域推进了“人才特区”首批试点,将人才人事评审权限下放,允许试点区域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突破政策“禁区”,凸显政策在集聚和使用人才方面的强大导向作用。“人才特区”很快在全省叫响,成为重要的人才管理改革品牌。截至2009年,江苏已建成大大小小的“人才特区”20多个,把“人才特区”建设纳入到全省经济建设、人才工作体系改革全局,并通过特区的试点改革总结经验,推广到全省,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江苏省涌现出了一批“人才特区”建设典型,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当前全国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窗口。
二、无锡市建立“人才特区”的实践创新
为响应江苏省建设“人才特区”的政策,无锡市2006年4月出台了《关于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生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即“530”计划),首次明确提出“5年内引进30名海外留学归国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这些人才将可享受“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100平方米住房公寓(免3年租金)”和“不低于300万元的创业投资、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担保以及技术成果可按注册资本不少于30%作价入股”的优厚待遇。之后,《关于进一步吸引和用好优秀人才的试行规定》出台,对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对己落户无锡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优秀人才享受的优厚待遇都作了制度化安排。当时,“海归”施正荣立足无锡创业获得成功,其企业跻身世界光伏产业前列,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这打动了许多领军型海外创业人才,在硅谷、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中掀起了阵阵波澜,“到无锡创业去”成为当地海外学子交流时相互勉励的时尚用语。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9年,无锡全市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876名,带动引进创业团队成员和海外留学生2800余人,这些海外高智90%在无锡的新兴产业中大展宏图,为无锡市创新型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推动助力。
无锡市以“530”计划为突破点,在提前成功实现目标之后扩展为“后530”计划、“泛530”计划和千人计划。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施,无锡市的海归引才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并围绕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服务,形成了一套人才引进、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保障的配套体系。无锡市也是江苏省“人才特区”试点工作市,着手进行人才管理工作的机制和体制创新。按照市委提出的“无锡人才工作重点是培养、引进创新创业人才,要在‘特’字上下功夫,特别尊重人才、特别政策、特别环境、特别机制”的要求,进一步打造“人才特区”的政策优势、载体优势、环境优势、服务优势、人才优势,正在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综合竞争优势和城市综合竞争优势。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任务需要各地根据具体区域的特点,结合经济产业发展优势制度适合自身的人才管理政策,逐步形成发展区域经济的人才支撑基础。无锡市是中小城市、在建设“人才特区”的资源和政策方面都没有显著超越其他地区的有利条件。但无锡市结合自身特点,找准了建设“人才特区”的突破口,坚持不断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提供了经验借鉴。在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更多地区开展“人才特区”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总结经验,使人才管理改革呈现燎原之势,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关于地方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建议
由于各地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地方建立与国际接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而且,现在一方面没有现成的国外模式可以套用,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地区先行实践的“人才特区”也不能作为标准模式搬用到其他地区。因此在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时各地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考虑到已有“人才特区”的典型性、示范性和人才管理改革内容的实用性、适用性,既要有所借鉴,又要因地制宜,分地区、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改革,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完善适合自身的人才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地方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人才管理模式。《人才发展纲要》鼓励地方和行业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地方政府要充分运用《人才规划纲要》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导向作用,创新地方人才政策体系,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中调整、制定出台新的更具活力的人才政策,使各地的人才政策在人才管理和服务中发挥显著作用。各地区要在改革传统人才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的人才服务,重点突出人才引进服务、开发服务、培训服务、评价服务、招聘服务、信息服务等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要借鉴和运用国外人力资源服务理念、技术、手段,探索人才服务与国际接轨的方法、形式和途径,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各地特色的人才服务体系。
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的体制机制,是地方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关键所在。各地要以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借鉴已有“人才特区”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经验,重点创新人才评价、激励和保障等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③]在人才评价方面,要改进评价方式,探索建立项目评审、人才测评结合的评价机制;要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建立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人才评价水平;在人才激励方面,各地要探索知识产权入股、期权奖励、技术有偿转让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三是推广典型经验,为人才管理体制创新提供示范。建立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势在必行,江苏无锡等些地区开展的“人才特区”试点工作,允许人才特区有更加宽松的改革权和试验权,允许特区的人才工作模式和政策具有优先性和特殊性。不同类型的人才特区在人才引进、人才评价、人才流动、社会保障、人才国际化等若干方面,大胆试验,破除旧障碍,创建新机制,极大地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这些人才特区,为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提供了更加直接的经验和示范作用。沈荣华研究员建议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地方和机构作为“试验区”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攻关。在新形势下,推动建立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工作,不仅要鼓励各地方、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大胆试验,而且要及时系统总结这些经验和做法,以便推广。[④]各地应该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尽快开展探索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试点工作,制定实施符合各地实际的人才管理政策,为《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和人才强国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人才》2011(2)
[④]沈荣华:《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改进政府人才管理方式》,《中国人事报》2010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