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学智:考试信息化评析

发布日期:2017-05-09 来源:

柳学智

[摘要]  考试信息化是考试领域的一场革命,为推动考试信息化顺利、平稳地进行,本文在对考试信息化的历程进行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考试信息化的认识、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  考试  信息化  分析  评价

考试信息化不仅让计算机代替人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改进了管理方式,考试信息化还结合心理测量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技术,改变着传统考试的内容、形式和组织方式,改变着人们对传统考试的观念。在考试历史上,从未有一种力量像信息技术这样对考试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通过考试信息化,传统考试中很多难以克服的弊端得以根除,考试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考试变得更为公平和公正。

影响考试信息化成功推行的因素很多,任何一个重要因素考虑不周或处理不当,都可能延缓甚至终止信息化的进程。回顾考试信息化的短暂历史,吸收考试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信息化的历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有利于推动考试信息化顺利、平稳地进行。

一、对考试信息化的认识

考试信息化是考试领域的一场革命,既涉及对传统考试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改变,也涉及对相关各方利益的调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面对来势凶猛的信息化革命,我们要保持客观、理性的认识,既要看到考试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目前还看不到尽头,经过考试信息化的洗礼,古老的考试将在信息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还要看到,考试信息化并非一帆风顺,在考试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会出现挫折和反复。

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机问世至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这期间先后出现了个人计算机、互联网、第三代无线通信、全光通信、量子计算等产品和技术,直到现在,还看不到信息技术进步的尽头。只要技术脚步不停,信息化就要继续。工业化用了约两百年,信息化也具有长期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由一代人完成。

考试是对社会各领域人员知识和能力的测量,考试信息化不仅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同时,考试的对象是社会成员,整个社会成员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直接决定着考试信息化的水平,由此可见,考试信息化是长期的。

在我国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不少重大工程一波三折,组织机构反反复复不断调整,投入巨资后推倒重来的项目不在少数,信息化的道路十分曲折,以至当初的目标没能完全实现。考试信息化也是一样,在整个考试信息化历程中,虽然我们一直在前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这种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项目的投入完全交了“学费”,没有任何结果,有些项目虽然也出了结果,但不能令人满意。考试信息化仿佛是在走迷宫,大目标明确,但路径并不清楚,没有可以遵循的固定模式。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似乎成效不大。回顾工业化的历史,可以推断信息化的曲折推进是信息社会初期的必然现象,在这一历史阶段,考试信息化只能沿着曲折迂回的道路前进,失败和挫折难以避免。

二、考试信息化的理论

从复杂性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可粗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简单应用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单一环节或过程,可变因素少,有可能通过引进解决。复杂应用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一个组织、一个组织群、甚至多个组织群,可变因素多。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各种组织在业务流程、结构层次、部门功能、价值观念、文化氛围、外部环境等方面千差万别,难以通过引进实现组织或组织群的信息化,这一点已为多年来许多信息化项目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失败反复验证。组织或组织群的信息化是一个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知识运用、积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具有本组织特色的观念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的过程。

在考试领域,特别是大规模考试的组织实施,往往涉及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等多个组织甚至多个组织群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考试信息化的关键不在信息技术,也不在考试业务,而在应用信息技术对考试业务和组织进行重构。这里既需要对传统考试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等方面的详尽了解和分析,还需要掌握和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适合的考试信息化理论,建立可行的考试信息化模型,对传统考试业务和组织进行平稳、可控地重构。没有适合的考试信息化理论,没有可行的考试信息化模型,就难以进行平稳、可控的考试业务和组织重构。

在考试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我们惯于提出各种考试信息化的原则和要求,积累了大量基于推理演绎、未经试验或调查验证的观点和说法,由此形成的考试信息化理论演绎色彩浓重,实证成分不足,无法建立考试信息化模型,难以指导考试信息化实践。考试信息化理论贫乏是我们推行考试信息化时必须面对的现实。

理论形成的过程是研究探索的过程,在考试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应坚持科研先行。考试信息化理论主要来源于考试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日常考试工作中,会有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在这些案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将这些案例及其经验和教训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归类、分析、归纳、总结,就能上升为理论,这种理论来源于实践,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只有立足于考试行业本身,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创新,才能提出适合的考试信息化理论,建立可行的考试信息化模型。同时,我国的考试信息化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只有广泛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和多边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考试信息化知识和经验,掌握全球考试信息化动态和发展趋势,扩展我们的视野,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我国实际提出适合的考试信息化理论。只有这样,考试信息化才能实现跨跃式发展。

三、考试信息化的实践

在考试信息化的实践中,在适合的考试信息化理论和模型下,起重要作用的是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因素。

㈠人才方面

考试信息化的推进依赖于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考试信息化高级人才包括两类:一类是有能力驾驭较大系统的信息化进程,有较强沟通、协调、决策能力的领导者;另一类是在考试信息化理论方面有重要贡献,为学术界公认的学术专家。

在信息技术应用于考试组织和组织群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导致考试的业务流程、结构层次、部门功能、岗位职责、角色分配等的变动,这种变动往往涉及权力、利益、观念、习惯、工作方式等的调整。这种业务和组织重构是传统考试向电子考试演进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会在组织内、组织间、甚至考试系统的各个层次中发生,处在不利地位的群体倾向于抵制信息化带来的业务和组织重构。由重构带来的抵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妥善解决,否则会影响考试信息化的进程,甚至颠覆考试信息化的方向。在我国目前的考试体制中,考试组织中强势领导人的积极干预,往往是克服重构抵制的惟一有效方法。经验表明,成功的考试信息化项目大多为一把手项目,一把手负责是考试信息化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考试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参与各方的共同要求。对考试领域中的重点系统进行信息化,没有得力的一把手,成功的可能性极小。及时发现、培养和重用能够驾驭较大考试系统信息化的人才,将他们放在一把手的位置上,非常有利于考试信息化的推进。

我国当前的考试信息化专家,大多是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专家,对信息技术在考试领域的应用了解不全,对考试信息化的核心问题认识不清,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研究领域与考试信息化要解决的问题不一致,他们对国内外考试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的了解不完整、不深入,关于考试信息化的认识和看法主要是经验型的,这种情况导致专家建议缺乏可信性和可行性。为了保证考试信息化的顺利推进,应加强对考试信息化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从我国考试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现状出发,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结构和经历特征,制定经验型考试信息化高级专业人才的选拔标准,将有潜力的人才选拔出来,进行重点培养。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真实的实践场所、充足的学术交流机会,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成为真正的考试信息化领域的专家,有助于考试信息化科学、有效的推进。

㈡技术方面

考试信息化的发展水平首先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也包括考试领域的信息化。在考试信息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电子题目、试卷、题库被开发出来,越来越多的考试实施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越来越多的考试服务通过网上提供,考试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了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潮流,考试机构要及时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水平,充分认识考试发展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认清考试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主动利用相关信息技术,克服考试弊端,提高考试质量和效率,维护考试公平。

在考试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并非所有技术都能应用于考试领域,信息技术对考试还有适应性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一般经历发明、试用到成熟的渐进过程,由于考试的高利害性,考试过程中的任何瑕疵都可能引起严重后果,为避免试用技术对考试产生消极影响,应选择成熟的技术。在大规模考试实施中,各地考试机构在地域、经济、管理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同样的技术在不同的地方存在不同的适应水平。不同的考试有不同的规范水平,同一考试还有不断发展和规范的过程,在不同的考试或同一考试的不同发展阶段,同样的信息技术也有不同的适应水平。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考试的适应性,才能根据考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技术,推动考试信息化不断稳步向前发展。

㈢资金方面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考试信息化顺利推进的经济保证。由于考试信息化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所需资金巨大,并且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的前提下搞信息化,基础条件好,我国是在尚未完成工业化情况下搞信息化,底子不厚,关系国计民生补课性的重大项目很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只能在投入力度不太大的状况下推进信息化。与其他领域相比,在考试领域推行信息化,基础更为薄弱,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多。由于意识、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原因,考试信息化的投入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要推进考试信息化平稳、持续的发展,需要建立考试信息化持续投资机制。由于考试涉及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等不同参与方,考试主管部门要明确考试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各参与方的职责,建立切实可行的考试信息化持续投资机制,对于具有市场前景的通用考试技术,鼓励企业积极投资开发;对于不具有市场前景的专用考试技术,承担考试业务的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要投资开发。通过建立持续投资机制,减少投资的随意性,持续不断地投入资金,保证考试信息化稳步快速发展。

《中国考试》2009年第4期,第25-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