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人工智能如何与企业深度融合

发布日期:2020-01-19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2018年11月13日第六版

随着智能机器人、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无人驾驶、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相继出现,人工智能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变革,是值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深思的现实问题。

明确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

人工智能作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多变革。

人工智能改变就业结构。人工智能的出现在替代一些简单性、重复性、危险性就业岗位的同时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百度云、美的“智能车间”、海底捞的“无人餐厅”阿里的“未来酒店”就是人工智能替代人类的应用例证。相反,在人工智能产但研发、设计、制造维修领域则产生大量新的就业岗位。

工智能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提劳动生产效率日本《每日新闻》报道,富国生命保险公司斥资170万美元引入IBM公司提供的人工智能系统“沃森探索者”主要负责公司的理赔核算业务,这一人工智能系统34位保险理算业务员。公司为此每年将节约110万美元的人员开支支付12.8万美元的维护费用。但是,人工智能的工作效率预计会比人类高30%美的集团在生产分拣立体仓库、智能物流等领域通过使用大量机器人构建起新型的智能精益生产方式。据报道,美的智能工厂的产品合格率甚至高达99.9%市场维修率减少30%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了50%,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研判人工智能对企业的影响

虽然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是人工智能对处于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研判人工智能对企业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影响存在差异性。第二产业中尤其是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业,人工智能的作用不可小觑。在生产领域,智能机器人可胜任的工作已达43%。尤其是对于低技术、重复性、常规性工作以及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危害人体身心健康岗位,是人工智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主战场。电子商务客服、银行柜员、保安、翻译、财务等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将逐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对第一产业的影响相对缓慢。

人工智能对于企业处于供给方还是需求方影响差异巨大。供给方是指人工智能的研发和生产企业,需求方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企业。对于人工智能的研发和生产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如何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实现人工智能研发的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精准引进,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如百度、海康威视、科大讯飞、机器人、商汤科技等人工智能的生产研发企业。

对于人工智能的需求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判断企业现阶段是否需要使用人工智能、在哪些领域和具体岗位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哪些领域不能使用人工智能、如何使用人工智能以及需要衍生哪些职位以实现人机协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和客户需要。如房地产企业目前使用人工智能的领域主要是人脸识别考勤、无人机巡视建筑工地和建设智能楼宇,等等;银行业使用人工智能的领域主要包括机器人迎宾、私人助理和部分清算结算运营中不太复杂的工作,等等。

此外,制约企业使用人工智能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如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劳动力市场情况、企业驾驭人工智能的能力以及使用人工智能成本与人工成本的差异,等等。

重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方式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产业,促进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2025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要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在人力资源领域如何实现人工智能与企业深度融合的方案。

具体而言,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重新进行岗位分析,判断人工智能在本企业可能适用的领域和岗位。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环节,借助于人工智能从大量的简历中筛选出符合用人需求的简历,结合需求单位岗位职能,进行人岗关联匹配推荐通过语音机器人,进行语音面试;在人力资源使用环节,可以利用人脸识别进行日常考勤;通过人工智能对员工兴趣爱好及潜能进行分析,进行课程个性化推荐;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岗位测评、日常考核及离职预测,等等。人工智能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高效率的同时,使其有时间从事更有价值、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带来人类双手和大脑的又一次大解放。但是,必须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其无法替代企业管理中的复杂决策和情感交流,尤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因此,尽管未来已来,但人力资源管理者还是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