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中小城市如何下好人才工作这盘“棋”

发布日期:2020-01-19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2018年8月7日第六版

中小城市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广义中小城市经济总量达63.08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4.78%。在各类人才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下,中小城市如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下好人才工作这盘“棋”,做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盘得活”,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小城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念,才能在人才工作上采取正确的行动。

人力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由于中小城市人才资源有限,人才工作应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才的积极性,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也就是人才工作的范围既包括外来人才,也包括本土人才;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也包括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才;既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也包括党政人才、高技能人才、医疗教育等各行各业人才;既包括有所成就的“显”人才,也包括成长中的“潜”人才。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能有效地调动城市中每个人工作的积极性,既能吸引外来人才,又能激励本土人才,盘活存量人才,实现人岗匹配,让每个人才都迸发出创新的活力,为城市的发展尽展其才。

人才引领实体经济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引领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因人才而不断壮大。中小城市要实现发展,仅有正确的人才观念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夯实实体经济,筑牢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小城市要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当地经济的着力点,紧密结合当地的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客观选择优势产业或产业集群作为城市发展的主攻方向。在打造优势或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2017年我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行榜中,可以发现:名列前茅的中小城市均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均打造了全国领先甚至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并集聚了若干千亿级、百亿级的企业集群和众多上市公司。以连续多年雄居全国中小城市排行榜首位的昆山市为例,其通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集聚了108名国家“千人计划”,全市人才保有量达36.3万人,人才贡献率49.3%。在人才引领作用下,昆山市目前拥有1个千亿级IT产业集群和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122家大型工业企业,373家中型企业超亿元企业790家累计上市挂牌企业突破100家。

中小城市通过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促进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实现传统产业做新、优势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增强中小城市的竞争力。

多渠道引进和培养人才

中小城市在确定产业发展布局时,必须考虑本地人力资源供给的规模和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状况,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力求“靶向”对接、“精准”引才,实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则可以采用自主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提前进行人才储备。

在人才资源引进与培养过程中,中小城市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和培养人才。一方面通过搭建高端人才平台的方式培养和吸引人才,如建立院士工作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如常熟市建立了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及其分站总量达到41家,企业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42家,为企业培养引进人才。另一方面,中小城市要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先导产业,通过引进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培育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方式,促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为实体经济发展助力。如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晋市在发展产业布局时通过与第一资源集团、科锐国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为城市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打响人才环境品牌

中小城市想要吸引人才,必须要让尽可能多的人才知晓其存在。因此,打响城市人才环境品牌,提高人才环境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样必不可少。

提高中小城市的人才环境的知名度有多种方式。如中山市在全国首创 “中山人才节”,昆山市举办“中国昆山创新创业大赛”,等等。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投放城市宣传片,也是传播中小城市人才环境品牌的可行方式。

但是,提高人才环境的美誉度则需要中小城市“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如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政府放改服改革,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人才政策,全方位优化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都至为重要。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既包括当地的政治环境是否风清气正、经济环境是否向好、文化环境是否开放多元、社会环境是否和谐稳定,也包括生态环境是否山清水秀。只有中小城市在各方面的环境都相对适宜,才能够有足够的实力引得来外来人才、留得住本土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中小城市就是要打造安居乐业的城市人才环境,让人才“近者悦、远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