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体制创新才能人才创新

发布日期:2017-05-10 来源: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其中之一就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为何当今社会我国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我认为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包括创新型科技人才之所以匮乏,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目前的人才管理体制,不适宜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而且更可怕的是,当创新型人才出现或冒出后,目前的制度(体制、机制)又在无意之间抑制或消蚀了人才本来所拥有的创新力。因此,我认为我国缺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原因主要不是来自国际间的竞争,而是来自于我们制度的贫困,来自于我们传统文化中不良元素的浸润。

人们至今还记得,在上世纪80-90年代初期,不时从新闻报道中能听到某某局长、某某处长放弃公职,下海经商的故事。曾几何时,这种报道早已停留在传说中了。人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故事是万人争考公务员,尤其是大中专业毕业生往往将报考公务员视为自己寻找工作的首选。不仅如此,在专业技术人才聚集的学校、院所、医院等,普遍的现象是行政权力高于专业权力,行政地位高于专业地位;专业人才干到一定程度,也无不开始向往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同时另一方面,当专业人才在专业工作中作出杰出成就,而且往往成就显赫时,制度的馈赠就是封官提拔,以此表明重用人才。面对这样的局面,专业人士也是无奈:从本心来讲,大多数专业人才还是愿意从事专业工作的,这是他们的事业之归,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行政职务,身份地位与福利待遇又得不到有效提高,资源分配也总是处于不利。于是事业让位于待遇,接下来的事情便是,人才没了时间,没了沉静,更没了坚守。试问,在一个天下学子追求“学而优则仕”,社会各界崇尚行政权力,“官本位”文化和制度日趋强化的环境中,还能有多少创新创业精神能够流传?还能有多少创新型人才能够保留?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当一个专业人才经过多年积累和磨励,其创新能力爆发之际,也正是它开始消蚀之时。这就是我们制度的悲哀!

改变上述现象,虽然困难重重,但必须改,否则只剩死路一条。《纲要》提出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要“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管理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等,目标已经提出,就看如何动真格的了。不妨设想一下:

一、有学者提出建立行政人员与专业人员相并行的“双梯制”,这里所谓的“并行”涵盖了在身份地位、福利待遇、资源分配等方面专业与行政相抗衡的制度。这种想法是值得肯定的,现在无论在高校,还是在院所,专业力量与行政力量极度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二、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政府对事业单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了直接管理的单一方式,带来了对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一系列诸环节的泛行政化,有意无意强化了行政权力,弱化了专业权力,对专业人才的敬重大都停留在工具化的层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在政府转变职能,在人才制度上创新。

三、强化市场经济下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弱化“官本位”文化的社会集体意识。“官本位”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体现,如果中国社会在21世纪的今天,还集体化的崇尚官职要位的话,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文明的倒退。市场经济带来了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也带来了社会文明的更加进步和开放。当然,意识的弱化和改变需要现实的制度支持,因此,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制度的创新和变革,只有制度创新才有人才创新。

    来源:中国人才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