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08 来源:
2016-01-27
制定和实施人社(人才)战略规划,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宏观管理举措之一,也是推进地区人社(人才)工作的战略制度安排和战略管理手段。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开展人才规划研制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九十年代初“八五”规划的制定,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近年来又组织力量投入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的研究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年,正值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的人社(人才)规划研制工作,1月21日,人科院组织了“人社(人才)规划研制工作经验交流会”,院内的6名专家结合多年的研究实践,交流了规划研制与评估工作经验,全院同志参与,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李志更研究员指出,在新发展形势下,编制人才发展规划要有新思维新视野。要强化人才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的功能定位,形成人才发展比较优势;要明确人才的资源属性,实现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良性互动;要坚持有效管用,强化战略战术的完整平衡和落实保障机制;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建立面向人人成才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培育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竞争力。
袁娟研究员介绍了从最初参与规划研制项目到后来驾轻就熟带领团队研制规划、进行规划评估的25年历程,并进行了案例剖析。她认为,人力资源规划编制有一系列必经的流程;规划内容因行业、地区、组织的不同而不同,但规划的核心框架是不变的,是可以标准化的;规划编制的28字方针为:分析环境、把握数据、明确需求、设定目标、核实重点、划清步骤、实施措施。
孙锐研究员回答了关于体制机制和人才统计方法的问题。他提出,人才规划是人才战略的施工图和路线图,同时也是对人才工作的计划安排。编制规划首先要了解当前中央精神、熟悉地方先行先试的做法,特别是国家人才试验区的改革进展,再结合本地产业布局和重点发展领域提出具体人才战略定位、政策、工程、体制机制等。
余仲华副研究员认为,应用人才战略与规划的制定方法时要注意技术性细节,例如要注意以开放的心态,听取三种不同方向(人、历史、时代)的声音,注意开展多方面的调查工作,以便在不持成见的情况下虚心听取各方的意见;要有选择地使用模型和方法,对所选用的方法及应用结果进行科学评价,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局部分析和整体分析、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要选准突破的关键之点等。
范巍副研究员指出,对人才工作的评估实质上是公共政策评估和绩效评估的复合。他认为人才工作评估对象可以分为对人才工作的面上评估、人才规划评估、人才环境评估、人才政策评估和人才工程评估五个方面,不同的评估对象其评估目的、原则、方法、内容和指标体系各有侧重。而评估主体、评估方法、评估专家、评估流程和评估节奏五个问题是在评估实践中最需要重点关注和明确的。
吴帅博士围绕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有关问题,重点介绍了规划编制的理念原则、基本框架、重点任务以及工作抓手等设计要点,着重分享了在地方人社规划编制中如何服务发展,统筹上下,认为应做到“顶天”又“立地”,既要做好“规定动作”,又要紧密结合地方实践,突出地方特色。 信息宣传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