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4-11-14 来源:
在会议的“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学术研讨环节,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汇报了课题研究的推进情况,从历史纵向和全球横向的角度,分析了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历史变迁和当前分布,并深入探究了其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探讨了与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和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体系、发展路径选择,以及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创新人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会议的召开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全球和中国基础研究人才指数报告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相关科学文献进行大数据分析,提出了一种界定“基础研究人才”的思路和方法,描述了全球和中国基础研究人才的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丰富了相关研究,为国家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支持基础研究及其人才发展提供了参考,是运用大数据对基础研究人才进行分析、评价的创新实践。
报告及项目负责人、柳学智副院长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指出,与会专家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基础研究人才指数建构和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针对性建议,为全球和中国基础研究人才指数报告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项目团队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吸收专家意见建议,继续深入做好对全球和中国基础研究人才分布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工作,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研究贡献力量。
为更好地对基础研究人才进行科学、系统、全面地分析,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从2019年开始组织研究团队,基于基础研究文献大数据,构建了基础研究人才指数,分国家和地区对全球基础研究人才的分布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估,已连续5年出版《文献计量视角下的全球基础研究人才发展报告(2019)》《全球基础研究人才指数报告》(2020、2021、2022、2023),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对全球基础研究人才分布和发展趋势进行持续分析和跟踪的基础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于今年正式出版《中国基础研究人才指数报告(2023)》,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基础研究人才分布状况进行了大数据分析。
全球和中国基础研究人才指数报告基于科睿唯安InCites数据库中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文献数据,根据文献被引频次分布的特点,截取自然科学领域198个学科被引频次累计百分比处于前10%的优秀人才,进一步依据1‰、1%、10%的标线,对优秀人才进行了更细致的分层,据此提出了一套基础研究人才指数。在2020-2024年间,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课题组5次从InCites数据库中抽取近10年的文献数据对基础研究人才指数进行了大数据实证分析和多方面对比研究,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全球和中国基础研究人才的分布和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证参考。
2024年11月5日,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球和中国基础研究人才指数报告(2023)发布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报告及项目负责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研究员主持会议。
余兴安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学探索加速演进,学科交叉日益紧密,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基础研究,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了解和评估基础研究人才的分布和发展趋势,是相关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的重要依据,对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他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邀请大家共同研讨,为更好推进基础研究人才工作,服务实施人才强国、科技兴国等国家战略提供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