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9-05-17 来源: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2019年4月13日版)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相关专家。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是稳就业的需要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以下简称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此次提升行动的背景是什么?如何理解此次提升行动的规模?
庞诗: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一个根本举措,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对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制造强国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基本构建了技能人才的政策制度体系。特别是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逐步完善。
一方面,职业培训政策有很大的突破,实现了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普惠化和全覆盖。我国对未就业人员中的贫困家庭子女、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两后生”、农民工、失业人员都给予了免费培训补贴;对企业学徒,从企业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培训补贴。
另一方面,职业培训投入持续加大,开展了系列职业培训行动计划,如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行动、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等。国家层面建设了591个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74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8年共开展政府补贴培训约1600万人次。
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有其必要性。
首先,这是就业优先政策下的一个重要任务。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其中包括“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其次,这是解决我们当前存在的“招工难、找工难”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措施。一方面,大量制造业、服务业普工岗位招人难、稳工难;另一方面,在新技术快速发展、产业迭代升级、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过程中,高精尖人才严重短缺,高技能人才长期供不应求,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2以上。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全国就业人员7.7亿,技术工人1.65亿,占就业人员的比重大体上占到20%,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多万,只占6%。与发达国家比,这两个比例都是比较低的。因此,亟须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从源头上解决技能人才来源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功能
记者: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出这笔钱,其原因和好处是什么?
庞诗:加大资金投入是我国职业技能培训的难点之一。当前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由企业教育培训投入、国家投入以及职工自身投入组成,国家投入包括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等。近年来,企业在职工培训上的积极性不高。按照相关规定,中小企业应该计提职工培训经费,但这一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大型企业对兴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素质的投入积极性不高,培训能力也偏弱。
针对培训资金不足的情况,中央和地方已经开始了多渠道筹集培训资金的尝试。失业保险基金结余是指一定时期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与其支出相抵后的差额。它包括本期结余和以前年度结余,是失业保险基金的一项净资产。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职工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规模还是可观的,具备较强的支撑能力。
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一方面,是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供财政保障。《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要构建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这笔投入无疑是建立这项制度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面对如此庞大的结余,拿出1000亿用于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既可以有效解决职业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又可以真正发挥失业保险保障失业、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制度功能。
据了解,我国每年开展政府补贴培训近1700万人次,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者就业创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人社部的统计显示,多年来,政府的人均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多在500元钱左右。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人均标准远超现在标准,力度是显而易见的。
质量兼顾 群体兼顾 类型兼顾
记者:1000亿元不是小数目,为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您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大投入?
庞诗:原则上,政府要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主要提供政策性供给,鼓励企业发挥主体作用,让市场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实施中,要同时聚焦于培训的质和量。质量上,培训要同步于产业的转型升级、知识更新、技术进步。目前职业技能培训大多属于中低端,不能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大力开展新技术技能培训。数量上,培训要同步于经济发展和群众需要。目前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和培训供给都不够,要通过开展新型学徒制、职业技能竞赛、在线学习等方式,促进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升。
在重点群体上,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群体等,要分别实施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也要突出强调职工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上,要重点加强重点岗位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培训。特别强调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培训,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壮大发展产业工人队伍。
在培训类型上,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这三大培训类型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企业职工提升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者面临市场变化的转岗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创业培训与创新培训融合。
此外,要持续推进技能扶贫。对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大规模精准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综合施策保证技能提升的实效性
记者:培训的实效性始终是技能提升的核心,这该如何保障?
庞诗:第一,紧紧围绕区域、行业、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求,完善覆盖全劳动者、灵活高效的培训体系,保障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保证培训对象的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能力。
第二,加强部门之间统筹协同、产教之间融合联动,统筹用好政府培训项目和多方培训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形成共同培训的合力。
第三,在培训供给上,强化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采取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和市场化培训,发挥企业的培训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的优势。
第四,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的双元制作用,让他们面向中小企业和社会承担起培训任务。
第五,优先考虑资金用于扩充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将一线职工劳模、工匠等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技师、高级技师充实到培训的师资队伍中,实现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传承。
第六,全程监管培训资金的使用过程、使用绩效,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公开、透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