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的行业

发布日期:2019-04-03 来源:北京人才市场报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余兴安


   

    人力资源服务业这个概念是我们提出来的。十余年前并没有这个说法,英文中本也无相应的概念,有的只是我们在进行中译英时选择的表述。

但这个概念不是凭空编造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人力资源的配置也不例外。


行业起源  

1978 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国人力资源(人才、劳动力)配置市场化的进程也相伴而生。然而,在一个大规模的市场体系中,资源配置由一个一个的市场主体之间直接交易来完成虽然并非不可能,但成本极高、效率极低,以至于在现实中难以真正实现。因而一个中介性的服务体系的产生成为必然。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从 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先是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类人才交流机构、就业服务机构、职业介绍机构的产生,短短的几年内遍及省市县各级行政区域;与此同时,专门面向外资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对外服务机构也在各省市陆续建立。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起,各类民营职业中介机构、人才中介机构、劳务派遣机构、培训机构、管理咨询机构等,随着改革大潮的涌动,亦如雨后春笋般勃兴。20世纪90年代后,境外人力资源服务提供者纷纷进入我国市场,由此又产生了众多中外合资、合作的人力资源服务组织。

三十余年间,一项全新的事业在中华大地产生并蓬勃发展。

概念提出  

但是,我们一直缺乏一个合适的概念,既能体现这一领域的功能特点,涵括各种业务形态、各类组织机构、各种服务行为,又能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并明确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体系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们使用“人才市场建设”或“劳动力市场建设”作为我们工作的总概念。但是,“市场”一词在不同场合下含义是不同的。从宏观意义上讲,它指的是平等交易的资源配置机制,而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又是指一种组织形态,在很多时候讲到“市场”时还仅仅说的是一个空间意义的场所。

所以,在十多年前,一些业内人士通过反复讨论,提出使用“人力资源(人才)服务业”这个概念来作为我们这个工作领域(行业)的称谓,并努力使之写入中央文件之中。

现在看来,我们的这个概念转换工作是做对了。

首先,人力资源服务所涵盖的各种业务形态的确具有同质性。这个共同的质的规定性就是促进各类劳动者与生产劳动即工作岗位的有效结合,促进人的智能、体能的有效发挥与生产事业的发展,按文件上的表述就是“为劳动者就业和职业发展,为用人单位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提供相关服务的专门行业”。所以,把它归为一个行业门类并非硬性整合。

其次,这种服务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人力资源服务总体来看是做生产要素——人力资源,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工作的,这种配置工作是任何一种社会活动,尤其是生产性社会活动离不开的。同时,这种服务行为又能为服务提供者自身带来经济效应,而且可能是可观的经济效应,对服务提供者有强劲的激励作用。这使得人力资源工作不仅为经济建设服务,而且本身也成为一项经济工作。这是与传统的劳动、人事工作有本质意义上的不同之所在。

再次,这的确是一个相对广阔的服务领域。现在我们一般列举的各项业务形态,包括招聘服务、职业指导、人员培训、人才测评、劳务派遣、猎头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事务代理、人力资源业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信息软件服务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数十万人从业其中,为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百万的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每年产生数千亿元的营业额,称之为一个行业,正是名副其实了。

行业确立  

2007 3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

2010年发布的《国家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对此做了进一步的明确。

2011年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等文件中,开始使用“人力资源服务”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表述。

201212月,国务院发布《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人力资源服务业列为生产性服务业中要重点发展的十二个门类之一,与金融保险、交通物流处于并列的位置,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行业地位做了明确界定。

201412月,人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按照“十二五”规划精神,系统、全面地提出了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针、目标任务、支持政策和具体措施。

现在,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无论从业务形态的发育、组织体系的构建、服务产品的开发,还是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总格局中的定位、国家管理法制与产业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均已规模初具并渐臻于完备。总体上讲,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已走过了它的产业形成期,正进入对内全面夯实行业发展根基,不断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对外努力适应时代变革,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新需要的新的历史时期。

发展阶段  

一阶段:起步探索期

  改革开放初到党的十四大召开前  

这一阶段,四个时代因素催生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四个源头。

一是知青返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知识青年大量返城,就业问题随之而来。为此,各级政府在各城市建立了众多劳动服务公司,后来发展为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这成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前身。

二是外资来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策规定,外商不能直接雇佣中国员工,需要通过一个载体或中介机构。1979年,北京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公司建立,这是 FESCO 的前身,开人力资源服务之先河。随后,上海外服、中智及各省的外服公司纷纷建立。这些机构从成立至今,一直都是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是“下海潮”。随着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干部管理体制被逐渐打破,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拨“下海潮”。1983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进一步加速。1982年沈阳、1983年北京先后成立人才服务交流中心,此后人才服务机构延续发展至今。

四是人口流动。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大量的内地劳动力开始向沿海地区转移,供给和需求的共同作用催生了中介服务。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有待考证的第一家职业中介机构在温州进行了工商注册,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自此蓬勃发展。

第二阶段:业态开展期

  党的十四大到2006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力资源服务业也进入到一个真正的发展时期。测评、培训、外包、猎头、派遣等等业务在这个时期得以开展,很多现有业务形态,都可以理解为此时的业务形态的丰富化或者是技术层面的优化。这也是人力资源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和奠定发展基础最关键的一个时期。

第三阶段:行业成型期

  2007年到2017  

2007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发布,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人才服务业是人力资源服务业这一表述的前身,这标志着人力资源服务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也明确了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发展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2012 12 月,国务院发布《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人力资源服务业与金融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一起,被明确为国家要加快发展的12个生产性服务业之一,并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这标志着,人力资源服务业这一表述、名称、领域、业务形态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人力资源服务业正式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行业门类。

2014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充分保障,市场经营性服务逐步壮大,高端服务业务快速发展,服务社会就业创业与人力资源开发配置能力明显提升”的目标。

在这一时期,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人力资源服务中得到充分运用;人力资源服务触角不断延伸,交通出行、健康服务、保险金融与人力资源服务跨界合作、融合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开始进军资本市场,以智联招聘、科锐国际、猎聘为代表的机构登录国内外市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释放出新的市场,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从弱到强;行业管理更加规范,在标准化、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产业园的示范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从2010年在上海设立第一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到现在产业园区已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第四阶段:融合发展期

  党的十九大以来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 源 协 同 发 展 的 产 业 体系”,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期。这是对人力资源服务的一次重新定位,人力资源服务不仅服务经济工作,还是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期,有七个因素将深刻影响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变革:一是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二是不同业务形态融合度增加;三是人口红利减弱;四是技术变革与人的智力价值愈发凸显;五是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服务改革;六是传统劳动人事关系与单位功能的弱化;七是社会转型进入后期,社会运行规范性要求加强。

在新时期,人力资源服务业也将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第一,人力资源服务主体性增强,不再是简单的附生关系,而是协同发展中的重要要素;第二,合规性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往打“擦边球”的经营方式将难以为继;第三,服务的专业水平要求将更高,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服务费用的服务,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小;第四,市场的细分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不能锁定细分市场的机构有可能面临出局的危险;第五,品牌影响将越来越大,没有好名声或籍籍无名的机构,经营和发展将面临困难;第六,人力资源服务的边界将更模糊,与其它经济领域的渗透会继续加强;第七,行业规模将有大幅度的增长,新的市场环境将带给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