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级工”制度让大国工匠脱颖而出

发布日期:2024-03-27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自《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于2022年3月施行后,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扩展为八级,“新八级工”制度为培养高技能人才营造了有利的环境。

经过两年来的实施,截至目前,全国累计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3000多人。“新八级工”制度的实施,不仅为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更明确的晋升通道,同时也对企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八级工”担起时代大任

“大家都想再上一层楼,争取在技术攻关、发明创造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扎根道岔维修岗位20年,张杰带领团队完成30余项科技创新和技研任务,使设备故障率下降50%以上。2022年,他成为重庆轨道集团首位特级技师。2024年,张杰又获评首席技师。张杰说,“新八级工”制度的实施,让他和同事们看到了希望。

“作为首席技师中的一员,我们要做有三颗‘心’的新时代技能人才:有‘时代之心’,融入时代发展大局;有‘创新之心’,用科技创新推动企业、行业高质量发展;有‘团结之心’,带领团队共同成长。”来自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的黄云飞,在信息通信领域刻苦钻研和深耕磨练已近30年,2024年,50岁的他有了一张闪耀的新名片--广东省首批首席技师获得者。

“通过开展‘新八级工’试点,重庆将进一步形成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氛围,实现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多贡献者多得,真正达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效果。”重庆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的评聘是对技能人才的鼓舞,不仅为高技能人才磨练技能、科技创新提供支持,还可以带动更多技术工人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更可以在整个社会营造出尊重技能的良好氛围,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形成人人学技能、有技能、长技能、比技能的技能型社会。

企业自主评价释放工匠活力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已连续两年开展特级技师评聘工作,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八级工制度的建立,给予了技能人才更开阔的成长环境和上升路径。我们也在持续完善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激励制度。将优先推荐首席技师参加公司内外部交流,优先推荐参加中华技能大奖、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评选;也将全力支持其开展技艺传授、师带徒等技能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首席技师技术技能带头人的影响力。”

“公司建立了与技能等级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首席技师聘任期间参照重庆轨道集团规定的不低于正高级职称人员标准享受相关薪酬待遇。实现技高者多得,让技术技能的含金量直接体现在工资单上,员工队伍中崇岗尚能已蔚然成风,人人崇敬人才、人人渴望成才的氛围日益浓厚。”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八级工”制度实施后,中国船舶、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兵器工业、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天科工和徐工集团等多个企业积极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新八级工”制度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的同时,也不断鞭策着企业提升技能人才待遇,在企业内形成提升技能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制造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人才力量。

大国工匠在神州大地不断涌现

时代需要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呼唤大国工匠。

“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实施以来,各地相继制定出台了配套的措施办法,广东、江苏、安徽、河南、重庆、云南等近20个省份组织企业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技能人才成长有通道、创新有舞台、奋斗有回报的社会氛围正在不断形成。

及时响应,积极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广东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每年开展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的评聘选树工作;江苏省制定《江苏省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工作方案》《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评聘试点工作方案》,科学设置评聘试点范围;安徽省印发《企业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指引(试行)》,持续扩大评聘范围,贯通两类人才职业发展,制定专技人才参加技能评价的鼓励政策。

精准发力,成效显著。广东省共组织两批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工作,从22个企业中产生142名特级技师。2023年12月底,广东诞生首批19名首席技师,分别来自于11家企业,涵盖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类型。江苏省稳步推进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试点,2022年以来,全省66家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参加试点,共评出168名特级技师、12名首席技师,迈出了建立完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重要一步。安徽省共有30家企业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评出特级技师134名,并在全国率先评出7名首席技师。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树立工匠精神”,要“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随着“新八级工”制度的不断落实,未来各地将会有更多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坚实力量。

作者:张泽文 赵泽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