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发展”高端学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2-06-01 来源:

2022年5月27—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发展”高端学术论坛以腾讯会议的形式在云端成功召开。本次论坛会聚了国内众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国内顶级期刊的负责同志以及政产学研创等各界精英,以“数字经济时代与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为主题,着重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创新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挑战应对”两个方面的问题。

 

 

 

PART.01

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学部工作局郭建宏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新清教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教授等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文书研究员主持。

郭建宏副局长致辞

郭建宏副局长在致辞中提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以及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贺信中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在这一背景下举办第二届“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发展”高端学术论坛恰逢其时。这对于梳理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进程,加快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总结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体系,使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我国人才工作,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会聚天下英才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王新清副校长致辞

王新清副校长在讲话中提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要想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需要全面聚集人才,加快形成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提供坚强的保障。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第二届“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发展”高端学术论坛,一方面搭建起了高端学术平台,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以问题为导向,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务加以总结,促进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的水平;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建设。

余兴安院长致辞

余兴安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表现出了非常强劲的发展动力,但显然还是一个发展不充分、总体不成熟的学科领域。在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例如,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如何构建雁阵格局的人才发展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方面,我们面临着学科建设、课程建构、学术思想谱系的形成等方面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也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在新形势下,举办第二届“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发展”高端学术论坛,无论是对推动理论建设还是助力提升实际工作水平都是很有意义的。

 何德旭院长致辞

何德旭院长在致辞中强调,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催生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创新和变革,需要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强化数字赋能,更加高效地使用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人才保障。新时代要求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进一步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发挥人力资源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培养优秀人才,聚集优秀人才。举办第二届“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发展”高端学术论坛,就是为了发挥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的作用,搭建起一个集多学科、跨学科、跨领域为一体,汇聚国内外学界、商界、政界专业人士的高端学术平台,总结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提升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术水平,进一步推动和繁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

 

PART.02

论坛内容

本届学术论坛安排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创新发展”、“论坛入选优秀论文研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挑战应对”和“科研论文工作坊”等单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王炜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菀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王艳茹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徐明教授分别担任不同单元的主持人。

 

第一单元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创新发展 

论坛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创新发展”,四位专家围绕这一主题作了四场主旨报告。

余兴安

余兴安研究员作了题为“人事管理结构与功能的变革”的报告,提出,劳动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为了实现人与事的有效匹配、提高劳动生产率、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产生了人事管理活动。他分析了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五种劳动组合形态,即群聚式劳动组合形态、隶附式劳动组合形态、家庭式劳动组合形态、雇佣式劳动组合形态和合作式劳动组合形态。同时,指出当今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合作式为主要特征的劳动组合形态逐渐增多。劳动组合形态的变化导致企业人事管理体制发生变革,使人事管理职能呈现出公共化、外包化、自主化和战略化的趋向。

赖德胜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教授作了题为“人力资本密度与创新”的报告。首先,赖德胜教授指出了创新的概念和意义,提出创新对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将创新置于更加重要、更加核心的位置。其次,他指出了人力资本密度对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以及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性,强调“我国要成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必须有人力资本中心和高地”。最后,赖德胜教授结合会议的主题指出,数字化确实改变了人们交流和交往的方式,但是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导致更多面对面交流的需求。因此,提高人力资本密度仍然是数字经济时代推进创新的需要。

徐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徐芳教授作了题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与人才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的报告。徐芳教授介绍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一命题的相关背景,梳理了我国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方面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结合调研与实证研究,她指出通过全方位的矩阵型举措构建人才创新创业的良性生态系统对于加快人才高地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应推动政策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在科学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持续完善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完善落户、住房、科研平台、子女教育等基础保障建设。]

郭强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郭强教授作了题为“百年党史中的人才密码”的报告。郭强教授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出发,提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吸引造就了一大批人才,指出“事业是人干的,没有优秀的人才,就干不出伟大的事业”。同时,他提出了三个培养、造就、用好人才的途径:一是事业出人才,二是团队出人才,三是规矩出人才。新时代建设人才强国应坚持党管人才,通过好的人才政策、人才标准以及正确的用人导向来聚集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第二单元

论坛入选优秀论文研讨环节

论坛的第二单元是论坛入选优秀论文研讨环节。2022年4月14日发布论坛征文启示,截止到2022年5月15日,论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围绕论坛主题的征文57篇。论坛组委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认真严谨的专业评审,评选出18篇论文入选本届论坛。同时,论坛组委会根据对学科及作者意向投稿期刊的综合考量,在每个期刊专场精心挑选出3篇论文进行论坛分享研讨。

 《财贸经济》专场  

《财贸经济》专场研讨环节由《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王振霞副研究员主持。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李建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何勤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焦银亿等三位作者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评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夏杰长教授对《财贸经济》专场分享的三篇论文进行了评议。他指出,第一篇论文契合当下共同富裕和就业压力的研究热点,研究意义重大,但论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还有待挖掘、深化;第二篇论文全文逻辑结构清晰,政策建议具有启发性,但存在引用文献的权威性不够、文章的论证不够聚焦等问题;第三篇论文选题新颖,研究方法规范,但其中的异质性分析使得论证不够聚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专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专场研讨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副主编任朝旺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博士生朱悦、武汉理工大学李志峰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吴芸副教授等三位作者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评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蒋震副研究员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专场分享的三篇论文进行了评议。他认为,第一篇论文的研究主题具有现实性,论证主题清晰,内容详实完整,但存在对创新团队的定义不清晰、研究采样忽略非正式组织等问题;第二篇论文对四个国家的学术评价相关制度及内容做了全面的介绍和系统的分析,其具有包容性的学术评价值得我们学习;第三篇论文逻辑清晰、内容详实,但存在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定义狭窄、忽略流动成本控制因素等问题。

 

《中国人事科学》专场 

《中国人事科学》专场研讨环节由《中国人事科学》副总编孙红主任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陈思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杨旭华教授、亚太人才服务研究院执行院长聂有诚等三位作者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评议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事科学》总编辑李建忠研究员对《中国人事科学》专场分享的3篇论文进行了评议。他指出,科研和论文写作首要的任务是确立有价值的研究选题。好的选题来自理论探索、实践问题和政策需求,《中国人事科学》专场的3篇论文,在选题上体现了对现实问题和政策发展的关注,并试图从理论上进行创新性阐释;其次,优秀的论文应该做到概念明细、立论或判断准确,这三篇论文总体体现了对概念界定的重视;第三,论文应根据目的和服务对象,选好研究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如对同一管理问题的分析,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和结果是互有差异的;最后,研究的发现和和对策建议应具有独到性和针对性。总体看,当前本领域科研论文普遍存在对调研资料分析不够,结论浅显,对策粗放,需要改进和完善。

 

第三单元

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挑战应对

论坛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挑战应对”,四位专家作了主旨报告。 

杨伟国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教授作了题为“人力资源管理范式性转型?”的报告。杨教授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管理范式已经到来,在新时代,人力资源逐渐向人力资本转型,由管理向服务转型,由组织向平台转型。他用四个“更加”精练地总结了新的管理范式具备的特征,即更加元素化、更加专业化、更加市场化、更加数字化。 

刘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昕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报告。刘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学科基础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微观的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包括宏观的人才资源政策等。随后,刘教授介绍了目前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所处的环境背景和实践现状,指出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生代价值观的变化均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作出应对。 

戚聿东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教授作了题为“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的报告,指出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戚教授揭示了以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底层数字技术驱动的数字经济的运行特征及发展态势,总结了数字经济时代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呈现的与传统工业时代的不同特征,即在组织结构上,去中心化、去中介化、扁平化、网络化、外包化的趋势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在营销模式上,数字营销开始流行;在生产模式上,智能制造正在成为主流;在产品模式上,版本化、迭代化成为流行;在研发模式的变化方面,出现了开源化和开放化的趋势。 

徐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徐明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框架与实现路径”的报告,阐述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框架,梳理了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石和核心内容,提出应该坚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领航汇聚人才,坚持以科学的人才理论团结激励人才,坚持以长远的战略谋划培养用好人才,坚持以深化改革的人才制度服务成就人才。他指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既要明确布局,又要“点”“阵”结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既要授权“松绑”,又要“破”“立”兼顾;构建和塑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既要“质”“量”协同,又要梯次配置,弘扬科学家精神,凝聚科技领域磅礴伟力推进伟大事业。

  圆桌论坛  

在圆桌论坛环节,来自政、产、学、研、创各界的六位专业人士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挑战应对”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谢朝晖

中国化工油气股份有限公司组织部部长、人事部主任、工会主席谢朝晖指出,企业任何一项制度的改革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应该以系统思维做通盘考虑。谢部长介绍了中国化工油气股份有限公司改革的经验:一是强化绩效管理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二是建立健全与考核结果相关联的三项制度改革的机制,包括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他指出,改革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苗月霞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公务员管理研究室主任苗月霞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她指出,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确立;2006年《公务员法》颁布实施后,关于公务员管理各环节的多个配套法规政策陆续出台,我国公务员制度体系日益完备。公务员制度实施近30年来,在公务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了制度保障。展望未来,我国公务员制度仍需进一步改革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应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的新挑战。 

汤超颖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汤超颖指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需要政策辅助、区域协同,在组织区域、国家层面形成良性生态。她指出,在国家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应该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开展启发式教育,突破单导师培养,探索多学科导师共同培养的模式。 

高鑫

中移铁通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高鑫指出,数字化可以在办公环境、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决策方面赋能人力资源。在数字化背景之下,实现网络资源、平台资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资源的社会共享,特别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共享,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和其他企业资源的协同,不断激励员工、青年学生、青年创客的创业热情。 

唐贵瑶

山东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唐贵瑶教授指出,实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到的“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关键在于爱护和培养党和人民事业的接班人。从人才管理的角度来看,一是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二是要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机制。她认为,只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才能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 

鲍冠羽

北京智工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兼CEO鲍冠羽介绍小包智工的定位是网约工作平台,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对服务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从根本上改变用户的体验,塑造了新应用场景。小包智工平台可以实现自动化交付,并且交付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在近两年内为4万名智工创造了12万个就业岗位。他指出,在未来的发展中,灵活就业将适合于各行各业,那些实践模型检验周期比较长的岗位,如“白领”、设计师、程序员等相关职业的灵活就业在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单元

科研论文工作坊

论坛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科研论文工作坊”,来自国内顶级期刊的社长、主编等四位专家作了关于科技思维与学术表达的四场报告。 

李志军

《管理世界》杂志社社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志军教授作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报告。李志军社长讲到,要研究中国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选题要顶天立地,从现实中寻找题目,讲好中国故事,关注实际问题,研究总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立足我国的国情和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深刻解读新中国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并且要把好文章发表在中文期刊上。 

刘建丽

《经济管理》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刘建丽研究员作了题为“从研究到发表:撰写学术论文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刘建丽研究员提出,应该从经典细读中发现问题、在学术史中发现问题、从社会实践和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指出在科研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三个重点:一是New,即新视角、新故事、新方法、新数据;二是Interesting,即发现热点问题、重大问题、现实问题、前沿问题,同时也应避免陷入“热点陷阱”;三是Useful,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解决现实问题。她还指出,要注重行文表达的逻辑性和引用政策文件的严谨性。 

葛新权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葛新权教授作了题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分析思维及逻辑维度”的报告。他从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进行分析,梳理了经济学分析思维及逻辑维度。他指出,经济学思维及逻辑维度包括问题思维、机理思维、空间维度、文化维度、科学化维度。同时,他提出,应从复杂的经济系统、经济现象以及经济问题中发现真问题、做出真学问,为学术大厦添砖加瓦,既丰富经济学理论,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真正解决经济问题。 

童玉芬

《人口与经济》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童玉芬教授作了题为“关于科研论文的‘学’与‘术’”的报告。她从“学”和“术”两个角度介绍了科研论文的要点和价值,认为“学”是学理、基础和规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具有好的选题,大量研读文献,注重实证研究和理论依据,同时秉持正确的科研态度;“术”是论文的写作技巧,要从文章的题目、摘要、引言、研究主体和结论与启示等多方面对文章进行打磨。

 

PART.03

闭幕式

论坛闭幕式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徐明教授主持。首先,是对获奖的优秀论文颁奖。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余兴安院长代表主办方致颁奖词,并宣读获奖名单。在经过严格的论文查重、专家组匿名评审、会评等程序后,经组委会研究决定,共有18篇论文入选获奖论文,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8篇,入围奖3篇。

接下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学科点负责人徐明教授对本届论坛进行总结。他指出,本届论坛收获颇丰,八位专家作了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最前沿理论与实践的主旨报告,九位优秀征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成果展示与分享,并获得了专家的精彩点评。同时,四位专家在科研论文工作坊环节进行了精彩演讲。这些收获必将助力各位科研工作者,成为其探索未来科研之路的神兵利器。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院长何德旭教授为本次论坛致闭幕词。他代表主办方向其他联合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表示感谢,向参加本届高端学术论坛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同学们表示感谢。他对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给予肯定,同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希望更多有志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壮大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科研队伍,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蓬勃发展,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添砖加瓦。

 

文字:陈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