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9-03-13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看问题———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记者:近年来,春节后招工难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现象。年年招工难,今年难在哪里?具体有何表现?
庞诗:今年招工难主要表现为:从区域上看,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地区企业节后出现招工难。从行业上看,主要是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从岗位上看,主要是制造业技能工人、服务业普工供给不足。即使纺织业整体工资较往年提高5%-10%,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等地的制衣厂普工仍然很难招。东莞市人社局年前公布的2019年企业节后用工需求信息显示,800多家企业节后空缺岗位近10万个。
从劳动力总体供给的实际情况看,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并没有减少,招工难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即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不匹配。
记者:出现招工难的原因是什么?
庞诗:出现招工难的原因,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在全国就业总量稳中向好的大局下,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部分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有关数据表明,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劳动密集程度高,吸纳就业能力更强。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二是一些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分流了部分制造业劳动力。2018年,在滴滴平台上获得过收入的司机超过3000万人,全国快递员总数估算达300万人。
三是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变身稳就业“蓄水池”。随着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外出务工人员则会首选离家乡更近的城市就业。2018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比上年减少185万人,而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同比增长3.2%,增速快于全国2.6个百分点。
四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求职者的技能与岗位技能不匹配,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随着企业的转型发展,对普工的需求占比逐年下降,对人员的需求更趋向于专业化、高端化,尤其是对管理类、专业技术类、高技能人员的需求增多。
抓住新业态发展新机遇
记者:新业态催生新职业,新职业的发展也释放出海量的岗位需求。如何满足这些职业岗位的招工需求?
庞诗:随着新职业的产生和需求日益旺盛,首先要及时定义并颁布新职业有关标准,为产业、行业、职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引导。人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近期及时颁布了信息通信网络机务员等12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其次,引导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推动高校教育专业设置调整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新职业储备人才。
最后,通过用工调查、监测分析,掌握新兴产业用工需求情况,比如光电、新能源、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为人力资源市场服务的改进、劳动者就业等提供引导。
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记者:一方面招工难,一方面就业难,解决这种结构性就业矛盾,政府部门应该怎么做?
庞诗:解决这一矛盾,政府要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就业难基本情况,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
为深入了解春节后劳动者就业情况,人社部开展春节后劳动者就业情况调查。2019年“春风行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开展。通过多渠道搜集岗位,提前发布信息,人社部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做好“面对面”线下现场服务和“点对点”线上信息推送,积极引导市场机构参与,提供精准有效的就业服务。重点是服务于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积极促进人岗对接,努力满足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创业需求。用工大省可以针对重点用工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跨区域有组织引进劳动力,满足用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