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诗:平台服务提质 创新创业升级

发布日期:2019-03-13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庞诗

庞诗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发展创新创业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记者:对于创新创业平台,大家比较熟知的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您能介绍一下,创新创业平台还有哪些其他形式吗?

  庞诗:我国的创新创业平台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形式日益多元。除了大家熟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还涌现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工场、创业孵化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返乡创业园等新型创新创业平台。

  其中,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是人社部从2012年开始部署开展的一项工作,目的是进一步落实帮扶创业的各项政策,完善创业孵化基地的服务功能。一些地方依托各类园区,着力打造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综合服务。留学人员创业园是人社部为海归打造的“圆梦工厂”,是力促归国潮转化为创新潮的重要手段。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建成留学人员创业园351个,入园企业总数2.3万家。返乡创业园是人社部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开展创业创新给予政策支持的一个载体。

  创新创业平台的服务功能体现在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所需的运营、融资、市场、政策等方面的各种相关资源,帮助企业降低创建成本,提升运作效率,使企业能快速融入市场。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发展创新创业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记者:刚才您介绍了创新创业平台的各种形式,您认为这些创新创业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庞诗: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工作,相继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及创新创业平台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推动了创新创业平台的建立与发展。然而,这些创新创业平台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创新创业平台在地域分布上并不均衡。从科技部公布的三批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名单中可以发现,不同地区之间的创新创业平台的数量差异较大。东部是我国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中部地区排名稳步上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活力不足;西部地区整体创新能力偏弱,呈现周期性波动。创新创业平台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均衡制约了我国创新创业服务事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平台的服务水平仍待提高。目前很大一部分的创新创业平台的服务提供仍以物理空间为主,远远不能满足在孵企业更深层次的扶持需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对于新创企业面临的场地、资金、市场、培训、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问题,都应提供相应的服务。

  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平台的服务水平,一是要研究支持符合条件的孵化机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人才激励政策,落实孵化机构税收优惠政策。当前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文件是针对特定对象的,例如仅有国家级孵化器才具备享受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优惠政策的资格,其他类型的创新创业平台并没有在政策覆盖范围内。二是平台管理运行需要标准化。有不少创新创业平台的运营模式、管理手段没有及时调整和升级,造成管理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较低。三是建立众创空间质量管理、优胜劣汰的健康发展机制,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

 

  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供应链体系

  记者:目前,各地有一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您能介绍一下这类平台的情况吗?这类平台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庞诗: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围绕满足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需求,提供信息、技术、创业、培训、融资等低成本、便利化的公共服务。目前,已认定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有473家,各地认定的省级示范平台达3200多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在减轻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成本、推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融资、构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生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强示范带动作用。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二是加强平台专业化服务。推动中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孵化机构,为初创期、早中期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检验检测、财税会计、法律政策、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三是打造创业服务链。建设一批制造业“双创”技术转移中心和制造业“双创”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供应链体系。

 

  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记者:人社部印发的《“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提出48个行动主题,其中一个是“创业服务平台”。您认为如何打造“互联网+”创业服务平台?应该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庞诗:“互联网+”创业服务是“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试点推广“互联网+”创业培训模式,推动农民工等人员借力“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办和发展企业,利用互联网拓宽扩展产品销售渠道,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所、中小企业、农村社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培训学员跟踪服务机制等。

  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主要着力点在于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更便利的创业服务,惠及更多的创业者。一是要通过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和服务手段,有效支持和推动创新创业。二是要推进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信息服务网建设,进一步降低各类创新创业主体获取政策信息的门槛和时间成本。三是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支持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主体与资本、技术对接的门槛。四是要吸引集聚创新资源,完善融资、咨询、培训、场所等创新服务,着力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配套完备的设施、共享便捷的资源。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助力打造“双创”升级版

  记者:不久前,2018年全国“双创周”活动和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落下帷幕。您认为这些“双创”活动或大赛,对于打造“双创”升级版有何意义?如何对各类赛事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后续跟踪服务?

  庞诗:举办“双创”活动或大赛顺应了创新创业持续纵深推进的大趋势,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各行业各领域创业者广泛参与、助力打造“双创”升级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各类赛事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后续跟踪服务,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第三方物流、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实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增强服务机构的创业服务功能,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和方式,提高创业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三是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市场化创新创业促进机制,加速资金、技术和服务扩散,带动和支持返乡创业人员依托其相关产业链创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