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诗接受《中国劳动保障报》专访:激发创新动能 释放城市活力

发布日期:2021-12-10 来源:

近期,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作为活动重要内容之一,“创业引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交流活动引发关注。创业创新对于引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何意义?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面临哪些挑战?存在哪些机遇?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与政策评价研究室主任庞诗

 

激活城市发展新引擎

  记者:《“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开展创业型城市示范创建,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鼓励创业创新对于引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何意义?

  庞诗: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城市汇聚了各类要素资源,是创业创新的“火车头”和“培养器”。依托城市抓创业,优化创业创新生态,对培育发展新动能、激活发展新引擎、释放发展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抓好创业型城市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消除制约创业创新的束缚和桎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其次,抓好创业型城市建设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活跃创业思想,释放创业激情,挖掘创业潜能,培养造就一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企业。

  再其次,抓好创业型城市建设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缓解城镇就业压力,促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

  最后,抓好创业型城市建设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弘扬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建设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

  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是政府引导创业、引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工具。通过开展建设创业型城市活动,有利于带动全国创业氛围的形成,充分发挥就业倍增效应,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为扩大就业注入新动能

  记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在建设创业型城市方面现状如何?积累了哪些经验?

  庞诗:2009年,人社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名单;2012年,国务院对71个全国创业先进城市进行了表彰。试点城市先行先试,向市场释放出了巨大的政策红利,创业带动就业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创业环境更加优化。近年来,许多城市大胆探索,出台多项举措,包括降低贷款门槛、解决初创企业资金难题,丰富服务供给、为创业者提供更多便利,举办创业大赛、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等。如浙江省宁波市全面升级“双创”政策,取消户籍限制,落实将所有在宁波创业人员纳入场租补贴、带动就业补贴等政策帮扶范围等26项举措,促进创业创新高质量发展。

  二是为扩大就业提供了持续有力的新动能。“十三五”期间,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如吉林省长春市提出了“推进全民创业、服务改善民生”的“创富长春”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创业型城市建设。今年以来,长春市新增市场主体30万户,提供39.86万个就业岗位,充分体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巨大成效。

  三是多元化特色化平台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产业园、创新中心、众创空间、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实训基地等各类创业空间加速发展。如广东省广州市共有创业孵化基地127家,累计进驻2.28万家企业、带动就业16.53万人。宁波市整合政府、企业、高校、专业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建成大学生创业园37家,累计入驻创业实体2267家,带动就业20余万人。

  四是汇聚英才支撑创业。山东省青岛市以创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出台6项人才新政,启动青岛菁英工程、“青年人才聚青行动”,每年汇聚10万多名青年人才成为青岛的“创业城市合伙人”。目前,青岛人才总量达到230多万人。

  五是擦亮创业创新城市品牌名片。通过举办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加大典型宣传,强化示范带动。如广州市打造粤港澳协同创业创新品牌“五乐计划”,以支持港澳青年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主线,围绕“乐游、乐学、乐业、乐创、乐居”五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初步形成了港澳青年创业创新支撑体系,全市建成港澳青年创业创新基地44家,共吸引港澳348个创业项目、616个团队、3105名青年落户。

  挑战与机遇并存

  记者:从自媒体创业到直播带货,从盲盒经济到社区团购……近年来,我国创业风口不断变化。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面临哪些挑战?存在哪些机遇?

  庞诗:在挑战方面,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艰难,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还会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恢复的均衡性和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受疫情影响,部分行业企业特别是从事服务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处境艰难,这可能会引发创业领域的一些波动。

  目前,创业政策实施效果比较显著的城市一般是规模较大、政府财政投入多、人力资本水平较高、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如何发挥试点城市先进示范效应,推动中小城市、资源不足城市的创业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同时,如何放松管制、进一步减少创业的制度性障碍,降低创业者创业成本;如何为初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也是推动初创企业可持续发展、激活就业创业引擎和经济发展新动力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机遇方面,从今后一个时期来看,我国已经转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进程加快,劳动者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首先,《“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的“到2025年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持续释放”指明了目标任务。其次,随着平台经济等新经济模式规范健康发展,劳动者有更多机会依托平台就业创业。最后,推动区域就业协调发展,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根据国家战略导向和重点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就业创业沃土。

  完善服务提升创业者能力

  记者:要实现创业引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助力优化创业环境、培养创业人才、支持劳动者创业创新?

  庞诗:一是更加注重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深化创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审批管理服务,破除不合理的准入限制,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着眼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量大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扶持劳动者创办投资少、见效快、易转型、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

  二是更加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大对初创实体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提升初创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支持设立创业基金,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建立完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更多支持初创企业发展。完善创业载体税收优惠政策,在场地、厂房和水电路气网等软硬件设施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减轻创业者负担。

  三是更加注重完善创业服务保障支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组建专业化创业导师团队,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创业服务,支持青年大学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群体积极投身创业热潮。

  四是更加注重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加强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完善创业课程设置,推广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激发劳动者内生动力,鼓励劳动者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大规模开展创业培训,广泛组织创业实训实践,挖掘劳动者创业潜能,帮助创业者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