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2-05-07 来源:职业杂志
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与学历证书制度并重的人才评价制度。自1994年建立以来,在提高我国技术技能人素质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但与此同时,过程中也出现了职业资格过多过滥、管理不够规范、考试安全形势严峻等问题。2017年,在经历了“七连清”后,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迎来里程碑式变革,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正式建立,实行清单式管理,将国家职业资格从618项减少到140项,对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目录诞生之初即提出接受社会监督,保持相对稳定,实行动态调整。历经数年运转,在加强职业资格管理、科学评价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放管服”制度改革和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评价社会需求日益变化,目录面临的社会背景有了新内涵,在此背景下,2021版《国际职业资格目录》正式公布,标志着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改革2.0时代的来临,精细化、专业化、类别化是当下重点。
一、2021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主要变化
细究21版《目录》,其主要变化有三:
一是《目录》整体数量大幅缩减
从17版的140项缩减到21版的72项,压减比例达49%。这其中,主要是由于共73项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面退出《目录》,技能类职业资格从17版的81项减少到21版的13项。
二是《目录》的含金量进一步提升
含金量主要体现在准入类资格的增加上。17版《目录》准入类资格共41项(专业技术类36项,技能类5项),涉及职业57个(专业技术类51个,技能类6个)。21版《目录》准入类资格增加到46项(专业技术类33项,技能类13项),涉及职业69个(专业技术类46个,技能类23个)。准入类资格增加了5项,增加涉及职业12个。
三是《目录》动态分类调整清晰科学
主要体现在:(一)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有进有退”。一方面“出入境检疫处理人员资格”“乡村兽医资格”和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下的“注册石油天然气工程师”“注册冶金工程师”“注册采矿/矿物工程师”“注册机械工程师”退出目录;另一方面,新增“精算师”“矿业权评估师”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在医生资格下设置“职业病诊断医师”子项。其中“精算师”作为国际通行、专业性较强的职业资格,在“七连清”过程取消后,通过不断完善提高评价和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在本次《目录》中再次上榜,充分体现了《目录》动态调整的内涵。(二)技能类职业资格“两退一进”。“两退”是指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退出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具体实施工作;“一进”是指新增了“危险货物、化学品运输从业人员”“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8个准入类职业资格。(三)目录调整清晰科学。除两类人员职业资格有进有退外,《目录》在细微处还有不少变化体现出动态调整的科学性、精准性。如根据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决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将“注册设备监理师”由准入类调整为水平评价类,更名为“设备监理师”;“专利代理人”更名为“专利代理师”;“土地登记代理专业人员职业资格”更名为“不动产登记代理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券期货业从业资格”更名为“证券期货基金业从业资格”等。将3项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调整为准入类职业资格,还部分设计人员资格的行政许可事项转为技能人员准入类职业资格,纳入《目录》。
二、发布2021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重要意义
21版《目录》发布的意义重大,主要包括:
一是充分体现政府在职业资格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力度和决心
职业资格改革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领域,一直以来备受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2013年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我国职业资格清理规范力度逐步加大,2014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清理职业资格的“四个取消”的原则要求。2017年9月,在分7批取消434项职业资格的基础上,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17版《目录》并实行动态调整和更新,对进一步规范职业资格考试认定工作,提升证书“含金量”,规范行业管理、稳定和促进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2019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大力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同年底,国务院决定将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于2020年底全部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实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降低就业门槛,动态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1版《目录》的发布标志着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如期完成,标志着国家职业资格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入,对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稳就业保民生,改善就业环境方面,推进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全面贯彻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要求
16年3月,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清理减少准入类职业资格并严格管理,推进水平类职业资格评价市场化、社会化”。18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创新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做好评价结果有机衔接”。21版《目录》充分贯彻了改革职业资格制度,实行分类评价的要求。一方面进一步减少职业资格数量,推进水平类职业资格评价市场化、社会化;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实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更好支持两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21版《目录》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国家职业价格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一方面要从降低就业门槛、减轻劳动者评价负担出发;另一方面要从科学合理、分类评价、更好支撑引领人才队伍建设的角度出发;此外,还要瞄准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要求,从促进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分领域分层次发挥好职业资格制度应有的功能。从整个职业资格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角度,我们认为《目录》本身即代表着狭义上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目录》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构成了广义上的“大职业资格制度”,这两者自身的动态调整、融合发展直接反映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方向。这其中,《目录》发挥着更明显的“先手”作用,能否真正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科学合理、专业化和国际化并重的动态调整机制是其中的关键。
三、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国家职业资格制度2.0时代的来临。一方面,我们在既往的改革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如考试太乱、证书太滥,科学化、专业化程度不够,证书管理不够规范,甚至存在假冒权威机关名义组织所谓职业资格考试等现象进行集中清理,17版《目录》和21版《目录》的发布和升级充分体现了这个阶段改革的成效,体现了政府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取得一定成效。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1.上位法律法规过于陈旧。目前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没有上位法,只有1994年原劳动部发布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 (1994年)和1995年原人事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其内容和要求与现行的职业资格制度存在较大差异。2.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缺乏顶层设计。国家没有出台类似《中办国办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来从顶层设计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框架、要求、机制等。3.对境外职业资格认证境内活动现象、新业态新职业领域职业规制问题尚未有明确意见。4.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互认贯通问题尚未解决。5.职业资格“走出去”尚未取得明显进展。
未来,建议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挖细化,以求取得突破进展。一是理顺部门管理职责,进一步整合规范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解决部分资格重复评价问题。二是推进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互通互认。三是积极跟踪“三新”经济发展,及时调整职业分类,更新职业资格目录。四是分步推进职业资格国际化接轨。五是健全职业资格法律体系,提高职业资格管理法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