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9-07 来源:金融界
2017-09-07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旭
无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派出首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东部沿海地区掀起的留学热潮,海外留学事业的发展动态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一系列数据显示,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海外留学生回流率(留学回国人员占出国留学人员比例)逐年递增,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生“归国潮”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已开始逐渐孕育。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16年,从单个年份来看,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从2000年的9100人递增到2016年的43.25万人,增长了46.5倍。
中国留学生呈现规模性回流,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留学人员“进大于出”的拐点是否即将到来?未来引进海外留学人才要在哪些方面发力?对此,《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
●我国已接近留学回国拐点期
我国正迎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留学“归国潮”,但当前还只是涨潮的初期阶段,未来“归国潮”的规模会更大。
NBD:2010年以来,我国留学生回流率快速增长,在2013年甚至突破80%,有人认为海外留学生进大于出的拐点即将到来,对此您怎么看?
柳学智:理解留学回国拐点,我们需要从数量上来判断。改革开放近40年来,出国人数一直是大于回国人数的。即使是2016年,出国留学人数约54万人,回国43万人,中间也相差大约11万人。所以单从目前情况来看,还不能说拐点已经到来。
但是我们同样发现,2008年以后,我国留学生回流率迅速攀升。留学回国人数从1978年的248人增长到2016年的43.25万人,增长了1700多倍。虽然当前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数量依然大于留学回国人员数量,但当年留学回国人员规模水平匹配的是前几年出国留学人员规模,按照这个逻辑,我国已经非常接近留学回国的拐点期。
NBD:在您看来,当前留学生“归国潮”是不是已经到来?会持续多久? 柳学智:毫无疑问,我国正在迎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留学“归国潮”。我认为,当前还只是涨潮的初期阶段,未来“归国潮”的规模会更大。
判断“归国潮”的规模有两个维度:首先是要看出国留学人员的趋势。从1999到2012年,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人数占全球留学总人数的比例持续快速上升,从1999年的7.2%上升至2012年的19.8%。从自身来看,截至2016年,我国累计出国人数已经达到458万人,回国人数265万人,约占60%,由此可见增长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第二,从“推拉效应”来看,在全球争夺海外人才的这场比赛中,中国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力度是非常大的,全国已经形成300多个留创园,并且在创业、就业等多方面给予海归政策红利,也就是“拉”的力度已经逐渐大于“推”(相对于留学生所在国的“拉”)的力度。所以,我认为这场归国潮才刚刚开始,还没有进入真正的高潮阶段。
●经济、科技与“归国潮”密切相关
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带动更多的科研投入,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最终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回国。
NBD:为什么我国会在这个时候出现留学生归国潮?这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柳学智:留学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与经济、教育、科技等密切相关。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与这些因素的相关程度如何呢?我们曾经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过详细的实证研究。
我们发现,从经济层面来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留学回国人数规模的拟合优度R2呈现高度相关(一般超过0.8被认为是拟合优度较高),而我国相关的R2值为0.93,说明留学回国人数的规模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显著。
在与高等教育人数的回归关系中,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的R2值分别为0.90和0.66,两者差异明显,说明相对于出国留学,留学回国人员受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要小得多。但在与国内研发总支出的回归关系中,留学回国人数的R2值为0.92,拟合优度仍然较高。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看到,经济、教育、科技的发展都与留学规模关系密切,其中,留学回国人数规模与经济、科技尤为密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显示,当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5%以上,研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1.9%以上,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达每年6万美元以上,从事研发的科学家每百万人口有1500人以上时,归国的海外人才就会大幅度增加。
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6%,研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研发人员人均研发费用为5.2万美元,每百万人口拥有的研发人员约3000人。可见,我国的相关指标都已接近甚至是超过联合国提出的标准。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已经具备进入人才回流期的条件。
NBD:经济、科技发展与留学生回流之间存在怎样的密切关系?我国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柳学智:在经济发展与留学人数的回归分析中,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留学回国,经济增长都与之高度相关。综合来看,在经济、教育、科技等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已经成为推动出国留学和留学回国的主要动力。
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2.3%上升到2015年的15.5%。不过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经济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受到经济发展推动,留学回国人员规模还将继续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国科技投入也快速增长。在科技投入的推动下,2012年,中国研发人员的数量规模已经达到140万,并超过了美国。从科技投入与留学生回国的关系看,科研投入的增加将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回国创新创业,特别是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带动更多的科研投入,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最终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回国,促进留学回国的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留学人才大有可为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是留学人才未来大有可为的地方,留学人才在国外留学的眼界和学识,更可能使他们成为创造新业态的人。
NBD: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留学回国人才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柳学智: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政策重点要放在提供发展机会上。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转型重要指标是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到2015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8.8%,第二产业约为40.9%,第三产业约50.2%。不过这一产业结构跟其他国家相比,第三产业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大量新的业态,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引领产业转型;同时第一、二产业也需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第一、二、三产业都需要大量高端创新人才。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是留学人才未来大有可为的地方,留学人才在国外留学的眼界和学识,更可能使他们成为创造新业态的人。
NBD:您刚才提到,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于留学人才回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有哪些政策红利呢?
柳学智:这方面的政策扶持有很多。我们国家的各地区各部门设立了大量的人才计划来吸引海外人才,比如中组部的“千人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北京市的“海聚工程”、江苏省的“双创计划”等,都为吸纳高端海外人才提供了平台。
同时,我国还专门设立留学生创业园,共有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留创园300多家,为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集聚各类创业资源,包括政府和市场提供的各类服务。此外,还有高新产业区等支持海外人员创业的园区和机构。
此外,我们国家在科技投入、科研服务等方面也有较大程度的改善。比如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通过减免税收、税利返还、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企业、科研院所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提供多种形式、多条渠道的资金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