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锐: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演化脉络、理论意涵

发布日期:2022-11-02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9月下

【摘要】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继承、发展以往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战略”。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经历了由“追赶型”战略到“攀登型”战略,再到“夺标型”战略的进阶过程,其中每一阶段战略内涵的变化都与国家总体战略任务转换紧密关联。中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和科学性,要求中国在高水平人才集聚、培养、使用和创新创造方面进入世界中心位置,为此,要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深化人才制度改革,着重打造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重视建立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发展历程 战略进阶 工作重点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18.009

引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并明确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总体战略构想[1]。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人才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人才强国战略一系列行动部署的落实推进,我国人才发展水平实现了历史性提升,人才队伍在规模、质量和效能方面均迈上了新台阶,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人才大国。我国人才工作取得的重要成就引发了发达国家的普遍关注,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层面产生了广泛反响和影响。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世界格局和发展阶段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面对问题不同,挑战机遇不同,则战略取向不同、目标任务也将有所不同[2][3]。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既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也具有理论性、特色性和科学性。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继承发展以往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战略”[4]。由于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与以往人才强国战略在总体目标、实施背景、历史任务和重点布局方面有所差异,导致以往相关研究的理论解释力、支撑性和实践指导性显著下降。当前,虽有一些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但总体上对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研究深度不足,理论建构尚未展开。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在中国人才发展历史中意味着战略转换和战略进阶,对其发展脉络、理论意涵、特色特征和重点关注议题开展深入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课题。为此,本文将从探讨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发展历程出发,围绕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上述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力求对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研究有所推动。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由追赶型战略、攀登型战略到夺标型战略的转换

战略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伟大目标、价值取向、胸襟眼界的综合结晶。对于中国来说,战略判断准确,战略谋划科学,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5]。在世界各国发展史上,中国是第一个鲜明提出系统性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并明确相关战略议程、战略任务和战略实施路线图的国家。在这里,人才战略一般是指战略主体基于内外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级战略的要求,对人才资源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思考、谋划和布局。回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推动人才发展的历程,可以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成为中国推动人才发展的特色治理方式,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伟大实践创造之一。

2002年中央首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总体上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提出阶段(1978~2002年)、形成阶段(2003~2009年)、增强阶段(2010~2021年)和提升阶段(2021年以来),其中每个阶段的标志性内容和关键事件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中国人才强国战略形成完善过程与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这其间,经历了“追赶型”战略到“攀登型”战略,再到“夺标型”人才战略的发展转变过程,其中每一阶段人才强国战略内涵的变化都是在匹配、适应和服务这一阶段国家总体战略任务的转换和解决。因此,对国家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一级战略,人才发展战略是二级战略,人才战略要为一级战略提供支撑,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6]。可以说,人才战略从来都脱离不开“竞争”背景,人才战略从来都是为“发展”服务的。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通过召开国家层面专项会议来引导未来一段时间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内涵的转换和升级,也成为中国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一种规范模式和基本经验。

 

1

“追赶型”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2001年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化人才和一系列急需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短缺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各国人才,使全球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国与国之间的人才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需求,更加倚重于人才开发和科技进步,这些都对我国人才数量、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在世纪之交,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2003年12月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明确国家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由此形成一系列组织安排和工作布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和影响[7]。自2003年到2009年,这一阶段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可被定义为“追赶型”人才强国战略。

“追赶型”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围绕解决人才“哪里来”“有没有”“够不够用”等突出问题,在国家形成了一定经济基础之后,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施后发国家追赶策略,通过启动大规模人力资本投资,加强和扩容高等教育规模,培育大规模专业技术人才和各行业领域技术专家,建立完善职称、继续教育、专家服务、人才流动、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博士后等一系列人事人才制度来提升国家人才数量、素质和水平,造就规模宏大的国家人才储备。截至2008年底,我国人才规模达到1.13亿,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0.8%,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为24.8人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9.2%,人才贡献率达到18.9%[8],到2010年,我国人才队伍规模攀升到1.2亿,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达到5550.4万人[9]。这一阶段,我国人才相关指标数据加速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东南亚发达经济体相比仍具有显著差距。回顾来看,“追赶型”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系统化启动和推动了有组织的国家层次人才开发活动,期间人才强国战略被确定为国家三大基本战略之一,进一步提升了全社会的人才战略意识和国家资源投入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整体发展。可以说,“追赶型”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在国家特定的发展阶段,解决了中国建设人才大国的前提性、基础性问题(“大”主要是指规模大),有力配合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

“攀登型”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2010年5月,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瞄准“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出台了作为十年间人才战略实施施工图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战略规划”)。此后,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对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完善部署[10]。至此,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以此为开端中国开启了世界最大规模、最为全面的人才资源开发活动。期间,为补足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短板,2016年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针对阻碍人才发展的国家制度束缚和一系列关键症结问题,打响了“放权”“松绑”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攻坚战。

2010年到2021年,这一阶段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可被定义为“攀登型”人才强国战略。“攀登型”人才强国战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多不多”“好不好”“专不专”和人才国际竞争力问题,它是在国家建立了一定人才工作基础和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之后,启动实施的推动人才发展由一般发展中国家水平向世界现代化水平的迈进、攀登和提升战略。这期间,党和国家通过出台涉及十年期的人才战略规划,锚定发达国家在2008年实现的主要人才发展指标水平,启动实施了12项重大人才工程、10大重点人才政策,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18个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人才队伍。2016年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由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配套出台政策140余项,各省区市出台改革政策700多项[11]。其中,人才评价、使用、流动和激励机制相关的职称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取得重要突破,人才体制机制深水区改革开始破题。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全国各地出现“人才争夺战”,据笔者调研统计,先后超过170个大中小城市出台人才新政,大力抢夺青年人才、科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其中虽暴露出同质化竞争、市场失灵、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12],但人才对创新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形成了普遍共识,并进入了各级政府的决策议题表单当中。

截至2020年,我国人才总量达到2.2亿人,全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到2.18亿人[13],主要劳动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21.2%[14],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839.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达到48%[15],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800万人并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达到30%左右[16],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达到2.44万亿元(居世界第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17]。201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超过4万亿元,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70.35万人,留学回国人数增长到58.03万人;根据《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快速上升到第14位[18]。可以说,不论在培养优秀人才的增量上,还是存量上我国都具备了显著优势。通过这一战略,我们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群体、大学生群体、技术技能人才群体和高校院所专家教授群体[19]。但是,我国同时存在基础科学发现贡献不足,底层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发展存在大量“卡脖子”问题,产业发展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尴尬。

总结来看,“攀登型”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围绕在人才发展方面做大规模、做多门类、做广领域、做强质量,通过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各层级各领域人才发展的战略注意力和战略行动力,聚焦实施系列化、多领域、一揽子人才战略项目、人才工程计划和人才政策创新,启动实施实质性系统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十年内取得了发达国家历经几十年取得的人才发展成效,在一定层面上解决了建设世界人才大国的问题(“大”主要是指规模大)。“攀登型”人才强国战略是奋发有为的战略,期间,我国在较多相关指标上达到甚至超出了发达国家在2008年的先进水平,并在提升受高等教育比例等一些关键指标上取得了可以载入人类史册的伟大贡献和成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国家人才竞争优势,基本实现了进入第二梯队世界人才发展国家行列的战略任务,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国家人才发展基础。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世界一流发达国家现状相比,我国在高精尖人才数量和人才创新效能方面仍存在显著差距。

“夺标型”人才强国战略的启动。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总体构想被提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直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旨在推动我国人才发展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实现从重规模、重素质、重数量向重水平、重能力、重一流贡献的重大转变,其实质是一种锚定为一流大国竞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持的“夺标型”战略,也是一个面向新时代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其中,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目标的提出,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领域二级战略目标的兑现。为此,国家“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研究等一系列相关工作正在实施。

在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和战略机会点上,推动战略转型、战略进阶需要建立在一定战略前提和现实基础上。这个前提和基础就是当前我们已经在国家大部分区域、关键条线和重要系统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主要表现在人才优先发展的社会共识全面形成、顶层设计健全强化、战略体系贯彻落地、引领作用正在突出显现等方面;全国各地各部门紧扣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通过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工作成效[20]。

国家人才战略实施和人才工作发展是有临界值和转换点的。在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已经确立的基础上,我国由“人才优先发展”迈入“人才引领发展”的新时代“夺标型”战略进阶中。“夺标型”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解决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未来十五年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问题。可以说,这是基于面对实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基于我国世界一流人才和创新成果孕育产出处于一个质变临界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21]。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尚存在显著差距。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建设世界人才强国的战略前景宏伟而光明,具有强大的战略感召力,但其实施过程也必然会面临一系列重要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大魄力、视野和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制度、优化政策,提出一系列突破性战略举措。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由“追赶型”战略到“攀登型”战略,再到“夺标型”战略的转变历程和人才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发展的历程,从“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充足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到“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再到“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其中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对人才及人才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才强国战略重心根据不同时期国家总体战略需求进行动态更新、优化、调整的过程,其中更体现出党和国家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耐力、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可以说,目前我国形成了与世界其他国家,与我国历史上其他时期不同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才战略体系、人才工作推进体系和人才工作格局。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发展性与科学性

人才强国战略提出20年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才、人才发展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步将其纳入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考量布局,并提出人才发展的中国道路和布局安排,到今天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具有全局性的国家一级战略、基础战略之一。2021年,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出,意味着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紧密结合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布局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逐步健全完善国家人才发展新战略的逻辑体系、内容体系和实践体系。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发展性和问题导向性。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可被称为中国在新时代新阶段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战略布局和相关安排,是依靠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支持、作出贡献的战略谋划。其中,不仅要解决一系列理论问题、逻辑问题和内涵问题,更要解决国家制度改革、战略力量配套和战略时空布局等重大实践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引导新时代人才工作攻坚克难,再上层级的战略系统和战术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更加强调创新驱动、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这标志着我国发展总体由紧跟型战略向高水平自立自强总体战略的转变升级。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布局是在人才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对国家总体战略的支持回应。当前我国人才队伍“多而广”“大而全”,在若干发展指标上已经接近、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并正在产生一个加速追赶趋势,这为新时代实施新的人才强国战略“升级版”提供了新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

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现在到2035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新机遇、我国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形势,在中美大国竞争日趋加剧的背景下,中国要跑出发展“加速度”,就需要不断增强与之相适应的国家人才战略体系更新能力,努力提升新时代国家人才发展治理水平和人才创新水平。面对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需求,问题导向的“摸着石头过河”人才工作推动方式所达成的“部分改革均衡”和“阶段性治理均衡”,已不足以支撑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调整要求,为此,需要通过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速推进人才发展布局结构性调整。

当前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指向,它要求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实现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课题的独创性解决,围绕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道路上一系列重大台阶的自主攀登和重大目标的自主达成,构建、锻造、形成匹配世界一流强国的人才软实力、硬实力,使中国在高水平人才集聚、培养、使用和创新创造方面进入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和实施不仅是历史性的,时代性的,更是实践性的。面向建立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发展竞争,是竞争实体之间顶尖人才集聚度的竞争、人才作用发挥条件匹配的竞争、人才创新创业效能的竞争、人才制度体系的竞争和人才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是代表国家最高水平人才之间价值创造能级及其对全世界全人类产生作用影响和价值贡献的竞争[22]。在加快构建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体系过程中,要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放眼全球、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以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为引领,以战略支点竞争力、雁阵结构竞争力、战略平台竞争力、人才制度竞争力、人才发展机会和场景竞争力、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竞争力提升国家整体人才发展质量和水平,这是我们基本的战略策略。

当前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中心问题和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解决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需要需求与当前人才发展竞争力和人才工作水平不协调、不匹配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势而谋、乘势而动,深入挖掘并遵循践行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规律,推动相关战略实践顺势而为、点上突破是一个重要工作挑战。为达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目标,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强调需要以下方面的改革突破点:推动作为国家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人才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推动代表国家人才竞争力的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取得新突破,推动激发人才活力的高校院所人才人事管理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推动顺应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创新规律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以上问题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问题。

围绕上述战略指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首先在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层面推动解决未来一段时间的“人才转型”问题、“人才泛化”问题、人才战略支点问题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重点改革问题。其中,新时代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的突出以及接下来相关战略落实体系的建立,将意味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人才工作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新境界。

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主线推动新阶段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新时代人才战略的理论构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分析我国人才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精辟地阐述了“人才”与“强国”的关系问题,逐步形成了人才强国战略,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人才强国理论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理论体系打下坚实根基。首先,认真总结和深入挖掘古今中外的人才思想,梳理总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基本观点、论断和方法,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人才战略的思想基础。其次,要强化人才学理论基础研究,特别是要抓紧建立人才学和人才战略有关的概念体系、逻辑体系、内涵体系和数据体系。当前在人才理论和人才工作实践中,一些概念、逻辑和统计相互交叉、似是而非,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晰,如人才资源与人力资源、产业行业人才与高层次人才,人才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推动人才战略相关学科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再次,要加强基于时代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分类框架研究,抓紧建立一套以现代职业分类为基础的人才分类体系,提升人才政策供给的针对性、匹配性,增强人才统计口径和关键指标的国际可比性。此外,要大力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和领域界限,结合战略理论、创新理论、发展理论和国家发展史的经典理论,吸纳世界科学中心、创新高地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体现中国特色、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理论框架,力争实现人才发展新实践与人才强国新理论的互动支撑和协同发展,形成新战略的新立论、新解释、新范式,建立国家人才战略研究的中国国际话语权。

深化制度改革,构建集聚“天下英才”的体制机制。围绕建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制度改革,着力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23]解决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和“一米”的问题。首先,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目标感召人才。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我们要形成一个有助于每个人实现人才发展中国梦的体制机制,一个面向建立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体制机制,一个有利于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这里的“集聚”实质是集聚人才创新创造能量,集聚民族伟大复兴之能量,通过催生人才发展聚变、核裂和衍生效应,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临界条件。其次,要以开放创新的合作模式吸引人才。一个单位、地区乃至国家,其自身的人才资源都是有限的,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结构上,都会出现不够用、不适用和不好用等问题。为此,要进一步推动人才体制机制从保守型、管控型向开放互动、多元包容形态转变。进一步打破身份障碍和体制壁垒,通过设立国际联合计划项目、建立国际合作创新平台,发起建立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等,面向全球吸引使用人才,通过合作双赢实现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再次,要以公平公正环境集聚人才。当前我国还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人才强国,这与人才“状态”、“活力”和“活性”密切相关。我们要努力形成一个各类人才自由涌现、平等竞争、自由发展,能够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保持人才发展活性的体制机制。政府要努力实现角色转型,从人才工作“前台”走向“后台”,在市场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作用下,为实现人才配置和开发的有效均衡让渡发展空间。同时,要下大力气突破高校院所的“官本位、行政化”“功利导向”“老人评新人”“中材大用”[24]、表面化科研,甚至人才“逆向淘汰”问题,为青年科技人才潜心专研、脱颖而出创造生态环境。

实现点上突破,打造国家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布局的鲜明特点。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推动人才集群化发展,实质上是一个提升人才集聚空间密度与创新思想空间浓度的问题。世界发展趋势表明,打造世界顶尖人才汇聚国、高质量创新平台国,进而成为全球优秀人才集聚中心、网络脉动中心和创新创造中心,需要在国家层面构建若干关键战略支点以形成雁阵、方阵和网络支撑。推动国家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取得突破,首先要结合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科学城、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区和区域人才中心城市建设,完善教育、科技、文化等基础设施,加大研发投入,布局一批承载国际一流人才的平台载体,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努力培育一批一流科技型领军企业。其次,积极开展人才政策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提高全球人才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外籍高端人才来华永久居留制度和出入境管理,建设宜居宜业国际人才社区。大力实施职业资格制度,推动开展职业资格国际互认,为获得境外执业资格的专业人才提供专业服务,提供机会和通道。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和产学研一体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健全完善企业和高校双导师制。再次,构建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协调运作体系,明确相关责任机构,形成上下结合、高效协同的建设推动机制,避免一哄而上、相互攀比、无序竞争。推动各地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战略目标、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等因素,从实际出发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发展先进经验。

加强监测评估,建立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估体系。建立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机制是有效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当前,对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还存在评估主体不明确,评估方法不健全,评估结果开放性不足,人才战略进展评估与经济、科技、教育战略规划评估衔接性不强等问题。未来建立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机制,首先要抓紧研究制定监测评估实施办法,明确监测评估工作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的地位作用,确立人才强国战略监测评估的基本模式;其次要培育和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作用,探索建立通过第三方对新时代人才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的相关制度;再次要着眼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监测评估的常态机制,确定战略实施效果的综合型评估、重大人才政策评估、重点人才计划项目工程专项评估的内容、方法和路径;此外要构建人才强国战略监测评估技术支撑平台,完善人才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应用行政区划分块统计的方法,探索建立以国家人才发展核心指标为依据的监测评估基础数据汇集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对全国人才强国战略重点任务监测评估的上下联动和区域合作。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关键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ZDA037)

注释

[1][9][17]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24期。

[2][16]孙锐:《“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的新思维》,《人民论坛》,2020年11月中。

[3]孙锐:《新时代人才工作新在哪儿》,《人民论坛》,2021年10月下。

[4]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人民日报》,2022年1月13日,第9版。

[5]《以持久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力强起来》,《瞭望》,2019年第10期。

[6]王通讯:《人才发展战略论》,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3年,第354页。

[7]晨安:《两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开创我国人才工作新局面》,《中国人才》,2021年第6期。

[8]《〈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2010年6月6日,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10]《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就人才发展规划落实情况答问》,2011年5月30日,http://www.gov.cn/govweb/jrzg/2011-05/30/content_1873200.htm。

[11]丁小溪、范思翔、张研:《聚人才之力 筑复兴之基——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成就综述》,2022年8月21日,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08/21/c_1128933335.htm。

[12]赵全军:《“为人才而竞争”:理解地方政府行为的一个新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21年第4期。

[13]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1年5月11日,http://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

[14][18]丁小溪、范思翔:《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事业创新发展综述》,2021年9月28日,http://m.news.cn/2021-09/28/c_1127910252.htm。

[15]《激发人才活力 汇聚强大力量——我国初步建立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2021年11月9日,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rsxw/202111/t20211109_427238.html。

[16]《“十四五”时期将新增技能人才超四千万人》,2021年7月6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06/content_5622640.htm。

[19]孙锐、孙彦玲:《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工作体系:问题与对策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年第2期。

[20]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总报告》(内部文件),2018年。

[21][22]孙锐:《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核心架构与应对举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12月下。

[23]本报评论员:《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9月30日,第1版。

[24]刘益东:《打造以一流人才为中心的卓越科研体系——关于设立基础研究特区的建议与思考》,《国家治理周刊》,2022年2月上。

参考文献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2003,《人才工作理论研究报告》,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吴江等,2017,《人才强国战略概论》,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201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孙锐,2022,《让人才迸发创新活力》,《瞭望》,第15期。

王通讯,2013,《人才发展战略论》,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