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7-05-22 来源:
《考试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实践》柳学智(著)
序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教育发展,技术传承,人才评价,贤达选拔,都与考试相关,考试深刻影响着历史内涵。科举考试在我国绵延1300年,被誉为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历经几千年考试文化的洗礼,考试植根社会,深入人心,并铸就了浓郁的考试心理。囿于各种因素,人们普遍认为“考试能更好地体现公平”,“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是英雄,是好汉,考场上,比比看”。考试为人们提供了公正、平等竞争的机会,在需要进行评价、筛选、提拔、录用等重要决策时,人们选择了考试,并开发了不同的考试形式。有教育领域的招生、教学、毕业考试,也有职业领域的鉴定、招聘、培训、选拔考试;有政府主办的考试,也有企业、非政府组织主办的考试;有国内开发的考试,也有国外引进的考试;有小至几人、几十人的小型考试,也有大到几万人、几十万人甚或数百万人的大规模考试。在各类考试中,大规模考试因其应试人员众多、影响广泛而更受关注。
如同任何事物都难以至纯至善、十全十美一样,由于考试对象的复杂性、考试研究的不充分、考试制度的不完善、考试技术的不发达等等原因,考试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局限。在一定的试卷命制技术和水平下,试卷所测量的水平与真实水平之间会有一定差距;在一定的管理体制和技术下,考试实施中会有一定的作弊概率。只有正确认识和规避考试的缺陷和局限,才能更好地应用考试,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生活服务。从北宋时期的改革科举到清朝末年的废除科举,从“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止高考到当今素质教育推行中对考试的语难,围绕考试的功过是非,一直有所论辩,但勿庸置疑的是,考试仍然是现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桥梁。
时序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计算机、通信、自动化、光电技术等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通过电话线、光纤等连接在一起组成网络,互联网压缩了时空距离,将全世界连接在一起。信息技术的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网络为媒介,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目的,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洪流,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不仅方便了人们获取、传输、处理和控制信息,拓展了活动领域,丰富了生活内容,提高了质量和效率,而且改变了和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观念和方式。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带给人类社会深刻的变革,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考试,这一人类生活的古老领域,也经历着信息技术的洗礼。考试信息化提上重要建设议程,不仅仅是让计算机替代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改进管理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考试信息化结合管理学、心理测量学、统计学、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理论和技术,改变着人们对传统考试的观念,改变着传统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在考试发展的历史上,从未有一种力量像信息化这样对考试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通过考试信息化,传统考试中很多难尽人意的局限得以破题,考试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和提高,考试变得更为公平和公正。
然而,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进程相比,考试信息化还是一个初始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考试信息化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在考试领域中,也存在着各地之间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考试领域正迎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考试领域的同仁们有责任把握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促进考试信息化的蓬勃发展。
柳学智同志是国家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的业务骨干,多年从事人事考试组织管理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学有所长,干有所专,潜心积累,孜孜求索,是难能可贵的。《考试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实践》是学智同志的专著,他选取考试信息化专题,认真总结了十几年来人事考试、特别是大规模考试的经验,篇幅宏大,资料翔实,系统规整,简约明确,依托大量可信的数据,从专业角度系统阐释了考试实施的流程管理和规范,为考试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模型,专此立论在考试领域中是迄今仅见的。这部著作的出版,对考试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水平、考试研究人员深入研究问题、社会各个领域关心考试工作的人员了解考试情况,都是有所禅益的,特别是对提高考试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把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古老的考试形式结合起来,从总体上提高考试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将有实际的帮助和推进。是为期盼。
张庆龙
2005年12月
目 录
第一章 概 论 1
第一节 考试概述 1
一、考试的背景 1
㈠悠久的历史 2
㈡广泛的应用 3
㈢高利害性 5
二、考试的内涵 8
㈠试卷命制 8
㈡考试实施 9
㈢展望 10
第二节 考试信息化的历程 11
一、考试实施 11
㈠考试实施环节的信息化 12
㈡考试实施系统的研制与发展 16
二、测试过程 18
㈠电子题库的建立 18
㈡电子测试的产生与发展 18
三、电子考试 21
㈠产生的条件 21
㈡前景展望 22
第三节 考试信息化的原则 22
一、公平性 22
㈠试卷命制 25
㈡考试实施 26
二、效率 28
㈠试卷命制 29
㈡考试实施 29
三、可行性 31
㈠理念方面 31
㈡管理方面 33
㈢技术方面 35
第四节 考试管理信息化概述 35
一、考试实施模型 36
㈠考试科目的组合 36
㈡应试人员的组织 37
㈢考试实施的设置 37
二、考试实施过程 38
㈠报名管理 38
㈡应试人员安排 38
㈢施测管理 38
㈣成绩管理 39
㈤证书管理 39
㈥结算管理 39
第二章 考试科目的组合 41
第一节 考试的分类 41
一、单次考试与滚动考试 41
㈠单次考试 41
㈡滚动考试 43
二、纸笔考试与电子考试 46
㈠纸笔考试 46
㈡电子考试 48
第二节 考试科目组合方式的现状分析 51
一、考试科目组合方式的差异 51
㈠考试类型的差异 51
㈡管理模式的差异 55
二、考试科目组合方式的变化 56
㈠考试的建立与废止 56
㈡考试类型的变化 58
㈢管理模式的变化 63
第三节 考试科目的组合模型 65
一、设计原则 66
㈠通用性 66
㈡灵活性 67
㈢实用性 68
㈣简洁性 69
二、模型的建立 70
㈠模型的界定 70
㈡模型的基本要素 72
㈢模型图示 73
三、模型的特点 74
㈠层次结构 74
㈡以组别划分应试人员 75
㈢以科目为基本构成单元 78
第三章 应试人员的组织 81
第一节 应试人员组织形式的现状分析 81
一、应试人员组织形式的考试类型差异 81
㈠表现形式 82
㈡原因分析 85
二、应试人员组织形式的地方差异 88
㈠表现形式 88
㈡原因分析 92
三、应试人员组织形式的变化 93
㈠表现形式 94
㈡原因分析 97
第二节 应试人员的组织模型 98
一、设计原则 98
㈠通用性 98
㈡灵活性 99
㈢实用性 101
㈣简洁性 102
二、模型的建立 103
㈠模型的界定 103
㈡应试人员组织单元 105
㈢模型的种类 111
㈣模型图示 111
三、模型的特点 113
㈠层次结构 114
㈡倒树状组织 114
第四章 考试实施的设置 117
第一节 考试科目的设置 117
一、设置原则 117
㈠分“次”设置 117
㈡符合考试科目的组合模型的构成要求 118
㈢在考试科目组合上应有量的变化 118
二、设置步骤 118
㈠纸笔考试 118
㈡电子考试 121
三、设置示例 122
㈠纸笔考试 123
㈡电子考试 137
第二节 应试人员组织的设置 138
一、设置原则 138
㈠依据考试实施设置应试人员组织 139
㈡符合应试人员组织模型的构成要求 139
㈢在应试人员组织上应有量的变化 139
二、设置步骤 140
㈠纸笔考试 140
㈡电子考试 142
三、设置示例 144
㈠纸笔考试 146
㈡电子考试 156
第五章 报名管理 161
第一节 报名信息的采集 161
一、概述 161
㈠报名信息的确定与分类 161
㈡报名信息的编码 163
二、报名信息采集的特点 169
㈠单次考试 169
㈡滚动考试 170
三、报名信息的采集方式 171
㈠现场采集 171
㈡网上采集 177
第二节 报名人数的统计 180
一、分科目统计 180
㈠从地域角度统计 180
㈡从时间角度统计 183
二、分组别统计 186
㈠从地域角度统计 186
㈡从时间角度统计 192
第三节 报名人员的构成分析 195
一、分科目分析 195
㈠从科目角度分析 195
㈡从地域角度分析 197
㈢从时间角度分析 200
二、分组别分析 203
㈠从组别角度分析 204
㈡从地域角度分析 206
㈢从时间角度分析 209
第六章 应试人员安排 213
第一节 概述 213
一、应试人员安排的原则与要求 213
㈠应试人员安排的原则 213
㈡应试人员安排的要求 214
二、安排应试人员的方式 216
㈠多科同座方式 217
㈡多科异座方式 219
第二节 多科同座方式 220
一、座位安排 220
㈠条件 220
㈡步骤 221
二、应试人员编号 227
㈠考号的意义 227
㈡考号编排规则 228
㈢考号编排步骤 230
三、表证制作 231
㈠考点与考场设置表 231
㈡监考用表 233
㈢准考证与发放表 236
四、试卷管理 237
㈠概述 237
㈡试卷预订与分配过程 242
㈢试卷预订与分配表 243
第三节 多科异座方式 244
一、座位安排 245
㈠条件 245
㈡步骤 246
二、应试人员编号 250
㈠考号编排 250
㈡档案号编排 252
三、表证制作 254
㈠考点与考场设置表 254
㈡监考用表 256
㈢准考证与发放表 260
四、试卷管理 261
㈠概述 262
㈡试卷预订与分配过程 264
㈢试卷预订与分配表 264
第七章 施测管理 265
第一节 考试安全概述 265
一、考试违纪违规的表现 265
㈠考试工作人员 265
㈡应试人员 266
二、考试作弊的特点与成因分析 267
㈠特点 268
㈡成因分析 271
第二节 考场管理 273
一、法规建设 273
㈠国家法律 273
㈡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275
㈢工作程序和规范 277
二、考试设计 280
㈠答题卡的设计与分配 281
㈡试卷的设计与分配 284
三、考场建设 289
㈠硬件建设 289
㈡软件建设 291
㈢人员建设 293
第三节 考场合格率分析 295
一、单科分析 296
㈠从考场角度分析 296
㈡从时间角度分析 298
二、多科分析 299
㈠从考场角度分析 300
㈡从时间角度分析 301
第四节 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实施过程 303
一、系统简介 303
㈠系统功能 303
㈡系统特点 305
二、实施过程 307
㈠一次考试的操作过程 308
㈡一场考试的操作过程 314
第八章 成绩管理 317
第一节 成绩采集 317
一、题目的分类 317
㈠主观题与客观题 317
㈡纸质题与电子题 320
㈢操作题与非操作题 321
二、纸质选择题的成绩采集 322
㈠纸质选择题的类型 322
㈡卷面信息标准 323
㈢答题卡的分类与设计 326
㈣读卡 327
㈤评分 329
三、纸质主观题的成绩采集 332
㈠人工评阅 332
㈡计算机辅助评阅 335
四、电子题的成绩采集 339
㈠客观题 340
㈡主观题 342
第二节 合格管理 348
一、合格分数的确定 348
㈠合格分数的影响因素 348
㈡合格分数的确定方法 351
二、合格科目和人员的生成 357
㈠合格科目的生成 357
㈡合格人员的生成 358
第三节 成绩报告 360
一、成绩公布 360
㈠成绩公布的意义与要求 360
㈡成绩公布的方式 361
二、成绩发放 362
㈠单次考试 362
㈡滚动考试 365
第四节 考试综合情况分析 366
一、科目综合情况分析 367
㈠从科目角度分析 367
㈡从地域角度分析 368
㈢从时间角度分析 371
二、组别综合情况分析 374
㈠从组别角度分析 374
㈡从地域角度分析 376
㈢从时间角度分析 378
第五节 合格率分析 381
一、单科合格率分析 381
㈠从科目角度分析 381
㈡从地域角度分析 383
㈢从时间角度分析 386
二、多科合格率分析 389
㈠从组别角度分析 390
㈡从地域角度分析 392
㈢从时间角度分析 394
第九章 证书管理 399
第一节 证书信息的生成 399
一、证书信息的确定 399
㈠报名信息 399
㈡证书编号 401
二、证书信息的生成 402
㈠要求 402
㈡生成 402
第二节 证书发放与验证 403
一、证书查询与发放 403
㈠证书查询 403
㈡证书与发放表 404
二、证书验证 407
㈠因特网验证 407
㈡电话验证 407
第三节 合格人数的统计 408
一、分科目统计 408
㈠从地域角度统计 408
㈡从时间角度统计 411
二、分组别统计 414
㈠从地域角度统计 414
㈡从时间角度统计 418
第四节 合格人员的构成分析 422
一、分科目分析 422
㈠从科目角度分析 422
㈡从地域角度分析 424
㈢从时间角度分析 427
二、分组别分析 430
㈠从组别角度分析 431
㈡从地域角度分析 433
㈢从时间角度分析 435
第十章 结算管理 440
第一节 考试收费的现状分析 440
一、大规模考试的收费体系 440
㈠考试费用的分层收取 441
㈡考试收费的差异 456
㈢考试收费的变化 458
二、费用结算的问题分析 460
㈠费用结算的复杂性 461
㈡考试费用的拖欠 461
第二节 考试费用的结算 462
一、结算模型与结算过程 462
㈠结算模型 463
㈡结算过程 464
二、结算示例 465
㈠基层的结算 465
㈡中间层的结算 467
㈢顶层的结算 470
第三节 费用结算的控制 472
一、结算控制的原理与层次 473
㈠结算控制的原理 473
㈡结算控制的层次 476
二、结算控制示例 477
㈠顶层的结算控制 477
㈡中间层的结算控制 480
㈢基层的结算控制 481
三、结算信息的查询与统计 482
㈠应缴费用的查询与统计 482
㈡已缴费用的查询与统计 484
㈢额度的查询 485
《考试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实践》,81.3万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