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称制度改革》吴江 蔡学军等 (著)

发布日期:2017-05-22 来源:

《中国职称制度改革》吴江 蔡学军等 ()

吴 江 蔡学军等 著

王晓初

职称制度是我国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1978年小平同志提出恢复职称评定。1986年我国建立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1994年,在继续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同时,逐步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发展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现行职称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在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地位、激励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结构和就业形式的深刻变化,现行职称制度也逐渐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深化改革。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科学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对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以《人才规划纲要》为指导,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体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律、适应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的新的职称制度,是“十二五”以及今后一个时期职称工作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重点难点问题需要破解。一是要研究如何以科学的职业分类为基础,统筹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制度,建立分类科学、关系明晰、等级完备的职称制度体系;二是要研究如何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体现不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特点的职称评价机制;三是要研究如何按照创新社会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健全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周到的职称管理体制;四是要研究如何同步推进职称制度与企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使之相配套、相衔接。

所有这些问题,既是一种带有改革方向性的顶层设计,又是对现行的职称制度提出的稳步过渡性改革措施,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予以研究和解决。同时,还必须看到,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热点难点问题多、政策环境复杂,是关系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切身利益的大事,关系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局。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制定,每一个热点、难点问题的破解,都需要系统思考、扎实调研、反复论证、审慎决策。因此,必须加强职称理论研究,发挥理论的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要从实践探索中不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吴江等同志为组长的课题组在科技部科技专项资助下,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支持下,承担了《职称制度框架体系》课题,用两年多的时间对职称工作的理论和政策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在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研究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这本《中国职称制度改革》就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很有参考价值。

理论探索无止境。借此机会,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从事职称工作的同志关心职称制度的理论研究,通过理论和政策研究,及时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制定和实施好重大职称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及时为破解职称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有效的对策措施,及时为提高职称评价质量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一一年四月

 

 

《中国职称制度改革》

研究与写作分工

  第一部分 总体思路研究

  吴 江 蔡学军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

吴 江 蔡学军 范 巍 汪 怿 董秀华

赵世奎 袁 娟 阳浙江 苗月霞 于 欣

  第三部分 调查研究

  吴 江 王通讯 蔡学军 董志超 范 巍

  岳 颖 佟亚莉 汪 怿 田永坡

  第四部分 资料汇总

  范 巍 汪 怿 董秀华 赵世奎

第一部分 总体思路研究

一、我国职称制度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职称制度的形成和历史沿革

(二)近30年职称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三)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

(四)当前职称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关于职称制度改革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职称与职称制度

(二)职称制度改革与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

(三)职称制度改革的趋势分析

(四)职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职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改革的总体目标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四)推进配套制度改革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

一、关于改革职称评审制度的研究与建议

(一)职称评审的性质和意义

(二)职称评审制度现状分析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四)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对策和措施

二、职业资格制度研究

(一)职业资格制度:对职业的一种社会性规制

(二)我国职业资格制度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三)职业资格制度的国际借鉴

(四)职业资格体系框架设计:基于职业规制的观点

(五)职业资格设置的原则

(六)职业资格管理过程

(七)职业资格的管理与服务

(八)职业资格制度的国际互认

三、职业资格许可制度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我国职业资格制度的演进与发展

(三)国外职业资格许可制度的现状及制度安排

(四)我国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的总体情况

(五)我国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的管理模式

(六)我国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的认证体系现状分析

(七)我国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等级制度现状分析

(八)我国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情况

(九)我国职业资格许可制度存在的问题

(十)进一步推行职业资格许可制度的政策建议

四、许可类职业资格职业能力标准实证研究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三)访谈设计

(四)样本描述

(五)内容分析

五、关于完善我国职业分类问题的研究与建议

(一)职业的概念和意义

(二)国际职业分类的一般做法

(三)我国《职业分类大典》的特点和主要问题

(四)对我国职业分类工作的建议

六、专业问题研究

(一)“专业”的词源学研究

(二)专业社会学对“专业”的界定

(三)专业的发展

(四)作为特定职业的专业特点

(五)实施职业资格制度的职业及其类型

七、发达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一)发达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基本情况

(二)发达国家职业资格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

(三)发达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八、案例分析:日本知识产权管理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一)知识产权管理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设立的背景

(二)知识产权管理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形成

(三)知识产权管理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特点

(四)知识产权管理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发展

九、社会化人才评价体系构建

(一)问题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二)社会化人才评价概论

(三)职称制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四)职称制度在社会化人才评价体系下的重构

(五)职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三部分 调查研究

一、关于科研行业职称制度改革

(一)科研行业职称制度运行及其改革情况分析

(二)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成效及基本经验

(三)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国外科研行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办法及启示

(五)关于科研行业职称制度改革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二、关于教育系统职称制度改革

(一)总体情况

(二)中小学教师

(三)高等院校教师

(四)政策建议

三、关于文化宣传行业职称制度改革

(一)职称制度现状

(二)目前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职称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第四部分 资料汇总

表4-1 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名称和档次一览表

表4-2 美国部分专业从业人员的教育与从业证书状况一览表

表4-3 WTO成员国对专业服务业的开放承诺情况

表4-4 我国政府签订的国家间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双边协议

表4-5 美国本科层次专业认证组织

附录1 《服务贸易总协定》第七条:认可

附录2 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国际专业服务的界定

附录3 我国在国际贸易条款中承诺开放的专业服务领域

附录4 1997年版华盛顿协议的核心内容

附录5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2008)中的10个大类

附录6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2008)“专业人员”(细类)构成

附录7 我国研究生专业学位概览

参考文献

后记

《职称制度体系框架》研究是国家科技部科技专项资助的项目。自2007年元月正式立项到通过结题验收,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期间,先后有18位专家、学者参加相关问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还承担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题——职称制度改革研究工作。本书就是在以上两项研究工作基础上完成的。

与改革开放30多年职称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生动实践相比,职称制度的理论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从文献调查的情况看,为数不多的研究局限在对某一特定政策或某一问题上。因此,以理论构建为基础,通过对我国职称制度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进而重构职称制度体系框架,提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本书区别于以往研究的重要特点。

在研究和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王晓初副部长重视、关心和指导;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孙建立司长、吴剑英副司长和申月处长,部人事考试中心范勇主任以及国家科学技术部有关领导、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人事出版社张文春同志为本书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对以上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加本书写作的还有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王通讯、袁娟、董志超、范巍、苗月霞、岳颖、佟亚莉、阳浙江、于欣、田永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世奎;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汪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董秀华等。

由于能力水平有限,本书缺陷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并欢迎通过电子信箱FANWEI@RKY.ORG.CN与我们联系。

吴 江

二○一○年十二月

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发行

定价:48